剑网3给中毒的鹤:软实力与硬实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4:12:27
软实力与硬实力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阮宗泽
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就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HARD POWER)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SOFT POWER)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实力较易理解,而软实力就复杂一些。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美国学者克莱因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有名的“国力方程”,把“战略目标”与“国民意志”作为衡量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战略目标”还是“国民意志”,都是极其复杂的无形因素,也可称为软实力,难以用静态标准来衡量。另一位美国学者斯拜克曼把民族同质性、社会综合程度、政治稳定性、国民士气都视为软力量。英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库伯则认为,合法性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博弈将决定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秩序中的排序。由于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日增,世界主要大国在注重硬件的建设之时,也十分重视增强自身的软实力。各种软实力间既相互竞争较量,又相互诱导吸引、融合。
 

什么是软实力?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9-17 16:15:37

查看( 80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1、原创者的观点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在美国著名杂志《外交政策》上发表“Soft Power”一文,宣告了“软实力”(或译“软力量”、“软权力”)概念的诞生。

  在国际政治中,拥有“实力”就意味着拥有向对象施加影响,使对象按照某种方式行动的能力,倘若没有受到这种影响,对象就不会按照这种方式行动。而在“Soft Power”一文中,奈首次将国家的综合实力划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个方面,与硬实力——命令或者收买其他国家按照主体国意志行动的能力——不同,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构筑一种情势的能力,借助于这种情势,这个国家使其他国家以与其倾向和利益相一致的方式来发展本国的倾向,界定本国的利益。”

  随后这些年,奈接连发表、出版了一系列的文章和著作,对软实力的概念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在1999年发表的“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一文中,他这样定义软实力:

  软实力是一国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式达到期望的结果的能力。它通过让他人信服地追随你,或让他人遵循某种将会促其采取你所期望的行为的规范和制度来发挥作用。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说服力。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他的立场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或者一个国家强化那种鼓励其他国家以寻求共存的方式来界定他们的利益的国际制度,那么他就无须扩展那些传统的经济实力或者军事实力。

  在2002年发表的《为何再不能单纯依赖军事力量》一文中,他认为软实力就是“ability of getting people to want what you want”。人们通常将这句话翻译为“同化他人的需要的能力”,但是我们认为,将这句话意译为“引导他人重新界定其需要的能力”更为妥当。如果只是同化他人的需要,那么可能由于满足共同需要的事物具有稀缺性,反倒会强化软实力主客体间的竞争,这可能并不符合主体的利益。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目前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的蔓延所导致的问题:由于西方国家民众的生活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的基础上,在面临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情况下,让人口规模庞大的新兴国家(如中国)的民众都效仿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将会使全人类甚至整个地球都陷于灾难之中,因此,能够正确引导非西方国家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待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方为可取之道。目前,许多拥有远见卓识的人已经开始为此进行呼吁。例如,以《枪炮、病菌和钢铁》一书而闻名于世的美国教授贾雷德·戴蒙德在其新作《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中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如果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国家,以及当前第一世界国家,都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地球必定无法承受。”其实,无论约瑟夫·奈的本意为何,只要他认识到那种简单的同化并不一定符合主体的利益,他也会认同我们的诠释。

  在2006年发表的《软实力的再思考》一文中,奈将这一概念简要地定义为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者利诱的方式改变他方的行为,从而使己方得偿所愿的能力。

  将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加以剖析是清晰界定软实力的必要环节。约瑟夫·奈借助下图来展示两种实力之间的关系:

  在约瑟夫·奈看来,一国的所有行为类型(或者说能力类型)构成一个连续谱,谱线的左端是命令(能力),右端是同化(能力),从左到右,行为的强制性逐渐软化。其中,胁迫(能力)和诱导(能力)属于命令性行为方式——改变对方所作所为的行动(能力),而议程设置(能力)和吸引(能力)属于同化性行为方式(能力)——塑造对方期望的行动(能力)。所谓“设定议程”是指控制别国政治议程以使其目标变得不切实际,从而促使其撤销计划的行动。一国对国际制度和规则的决定力和影响力也属于这种能力。不过,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的讨论偏向于吸引力,而对于议程设置能力的强调缺乏一贯性——这使他招致了一些学者的批评,例如,南加州大学安那伯格传播学院院长,曾先后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和美国新闻署(U.S. Information Agency)高级职员的Ernest J. Wilson III就指出,当前围绕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讨论未将制定国际政治游戏规则的实力涵纳其中,这是非常令人奇怪的。——这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议程设置多少还是具有强制性的。如果说所谓“软实力”就是指吸引力,那么这样的“软实力”概念已经走到了上面谱线的最右端,“软”性十足。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建立在多种资源(或者说载体)的基础上的。在2004年出版的《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以及2006年发表的《软实力的再思考》一文中,他指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来自三种资源:“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这个国家在国内外努力实践这些价值观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需被认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时)”。与这一时期的观点相比照,在以往时期,约瑟夫·奈还强调国际机制的作用,认为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软实力。

  2、本书的观点

  当中国人在看待软实力时,必须注意到,约瑟夫·奈的软实力观受到了美国国情的影响。美国目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所以约瑟夫·奈在提出和论述软实力时更多地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美国学者这样看有一定道理,符合美国的国情。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讨论软实力可能一方面要着眼于国际关系,另一方面要更多地着眼于国内发展。

  如果从综合对内对外两个维度而非单纯局限于对外维度的意义上探讨国家“实力”,也即综合性的国力,那么,我们对软实力的理解相对来说更加全面、完整。当然,这一点并不能否定美国学者的奠基性贡献。

  那么,既然我们对软实力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又应该如何界定这个概念呢?

  从软实力作用的方式来讲,一般分为三种:信仰与价值观的感召力,情感感召力和理性说服力,实际上就是非理性的力量与理性的力量。从这个角度出发,所谓软实力,就是通过诉诸情感、理性或信仰,促使对象按照主体期望的方式行动,从而帮助主体最终得偿所愿的能力。

  (1)信仰与价值观的感召

  信仰与价值观的感召的前提,是客体与主体本来就具有相同的信仰与价值观,或者客体的信仰与价值观已经被主体同化——使具有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的对象转变观念,认同主体的信仰和价值观,这将为主体赢得长期的、巨大的利益。西方发达国家向其他国家输出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和自由民主价值观的做法,显然都属于这种途径。企业对员工进行价值观教育,让员工以企业的价值观为自己的价值观,也属于价值同化。

  在客体与主体的信仰与价值观相同的情况下,只要能让客体认同主体采取的行动符合共同的信仰与价值观,主体的行动就可能得到客体的认可和支持。即便在主体并不采取任何行动的情况下,信仰和价值观也仍然会引导客体自动采取符合主体期望的行动。

  在国际政治中坚持正义常常获得世界人民的支持,但是人们必须清楚,正义也是具有相对性的。根据维基百科的说明,“justice”——“正义”所对应的英文单词——就是行动或者态度的道德正确性,不同的人或社会可能拥有不同的正义观。举例来说,在援助非洲的问题上,中国和欧洲各执一端,都认为自己的做法——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不带任何附加条件,而欧洲则带有人权、良治等附加政治条件——符合正义,而对方的做法为非正义,但从国际舆论的反应来看,中国的做法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并为其他的国家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信仰和价值观的感召必须做到能够打开别人已有的心结,使别人认为通过此种途径能解决已有的问题。

  (2)情感感召

  汶川地震期间,为帮助中国抗震救灾,日本向中国提供了救灾物资,还派出了救护队。由于历史原因,小泉纯一郎掌权期间,中日两国关系一直处于僵持状态。然而,日本在地震中的表现,却一下子感动了大量中国人,并提升了中国人对日本的好感。

  日本是民主国家,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与中国截然不同,然而,恩情却可以让人民甚至政府超越这种分歧。从表面上看,这些付出与得到都构成一种交易,但是,人心却不是通过交易所能换取的,真正帮助一个国家赢得好感或感激的,不只是物质或援助行动本身——当然,施惠是不可少的,一个行为体不会对其他所有善良的行为体一视同仁,他会对其中那个向他施惠过的行为体表达特别的感激——更重要的是体现于施惠之中的人心,是这个国家国民的善良、同情心、慷慨精神或者友好。与交易不同,在施惠行动中,物质或援助是施惠者心理动机的体现,常常是作为善意的量度来看待的,尽管并非衡量善意的唯一要素。

  通过政府和民间的情感传递,为各国软实力的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实际上,一个国家的亲和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其情感投入之上,或者说,一国的亲和力主要是其情感感召力的体现。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友善之邦,中国友善的情感为自己在世界上建构了良好的国际氛围,善意的行为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自身文化价值的传递得到了良性的循环。对于其他国家也是如此,软实力在这里起着强劲的作用。

  (3)理性说服

  所谓理性说服,并不一定需要主体进行说服工作,关键在于对象理性地认同某种工具价值,这可以视为一种自我理性说服。

  在古代中国,雄辩的说客经常能够左右政局。他们对统治者的影响途径之一,就是分析和预测各种行动的多方面后果,将决策者暴露在新的、更完备的信息环境中,从而促使其调整策略。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是发展经济的一种良好的制度安排,即便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并不予以大力推销,向往繁荣的其他国家也会主动吸取别国的经验教训,最终一般会认可并引进市场经济制度。而这种经济制度良性运行的结果,常常为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也会激发人民的自由民主诉求。

  可见,在客体既定的价值框架中,理性也仍然可以发挥作用。日本外务省事务次官竹内行夫认为日本在外交上应该加强“提案力”,提高“说服力”,提出具有日本特色的主张。在这里,提案和主张能否被接纳,虽然也受到价值观的影响,但是主要取决于它们的理性说服力。理性说服就是澄清相关要素的联系,就是提供新的知识,以新的知识结构促使对象采取主体所期望的行动。

  当然,理性说服也可以作为信仰和价值同化的手段。实际上,价值同化的过程是同时诉诸心理的非理性与理性因素交织作用的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1月5日发布了世界经济和国际形势两本黄皮书,其中名为《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的国际形势黄皮书对世界主要大国的综合国力进行了比较,中国排名第六,属于国力次强国家,整体国家实力大大低于美国,排在英国、俄罗斯、法国和德国之后

美国按照国际形势黄皮书的综合国力排名,美国以几乎所有项目的绝对优势排在第一位,遥遥领先其他国家。

英国排在第二位的英国,在资本力、信息力、人力资本和技术力上有一定的优势,在自然资源上水平一般。

俄罗斯排在第三,国力资源中只有自然资源处于一定的优势,而在技术力、人力资本、资本资源和信息力上都处于相当的劣势。

法国排名第四,其国力资源排在第六位,科技力和人力资本一般,资本力、信息力较强,而自然资源相对比较落后。

德国排在第五位,国力资源排在第五位,但技术水平整体较高,排在美日之后,处于第三。

中国综合国力排在第六位。中国国力资源的发展优势在于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充裕的资本资源、长期稳定的国内环境、稳中求进的政府政策方针等等,劣势在于落后的技术水平、劳动力质量低、信息力落后、支持创新体系的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不配套,整体上国力资源处于落后的位置。在中国国力系统中,外交力、军事力较强,政府调控力也排在第四位,经济力排在第六位,而国力资源只高于俄罗斯与印度,国力结构不均衡。

日本排在第七位,其国力资源很强,仅次于美国,除自然资源外在所有项目上都排在较高的位置。

加拿大排在第八位,其国力资源排在第四位,在自然资源上都有相当的优势,其他资源基本排在中等或偏下的位置。

韩国排在第九位,其国力资源排在第七位,其中,信息力较强,其他方面力量都比较弱。

印度在十个大国中的国力最弱。在国力资源中,除了自然资源排在第五位外,其他方面都处于劣势,整体上是大国中最弱的   综合实力世界排名10强是怎么排列的
我想知道

国家与总得分 技术 规模 工业 军工 管理 潜力 核武器 国民素质 

  美国80分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俄国61分 7 7 6 7 8 8 9 9 

  中国57分 5 10 9 5 7 11 4 5 

  法国50分 8 4 5 4 10 5 3 11 

  英国49分 7 4 5 4 10 5 3 11 

  日本48分 6 4 7 3 10 6 0 12 

  德国47分 6 4 6 3 10 6 0 12 

  以色列39分 8 3 1 2 10 1 2 12 

  印度得分37 5 8 2 2 5 9 2 4 

  台湾24分 5 3 1 1 6 2 0 6 


参考:
考虑因素应包括军事技术,军事规模,经济潜力(人口和资源),军事传统(管理),核武器,军工,重工业基础,国民素质八个方面。以美国为参照系。 

  

  美国是当然第一。每项10分得分80 

  

  俄国在,核武器,军工水平和规模,工业基础,经济潜力,国民素质,管理等方面占优势。得分61第二 

  

  中国在军队规模,管理,核武器,军工,经济潜力等方面居于前列,有较大核武器,得分56第三。 

  

  英国法国技术不错,国民素质好。军工有一定水平,管理好有核武器,但工业规模,经济潜力,军队规模都有局限性,法国50分第三,英国49分第四 

  

  日本和德国在许多方面占优势,工业,管理,技术,国民素质都很好但没有核武器,军工体系不完整。日本48分第五,德国47分第六 

  

  以色列:技术,管理,国民素质好,军工有一定水平,有核武器,但潜力和工业实力差太多。打久了就不行了。(不算美国帮忙)得分39,第七 

  

  印度:在潜力,规模,核武器方面不错,但工业,军工,管理,国民素质较差得分37,第八 

  台湾得分24分,不知道应得第几名。 

  

  国家与总得分 技术 规模 工业 军工 管理 潜力 核武器 国民素质 

  美国80分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俄国61分 7 7 6 7 8 8 9 9 

  中国57分 5 10 9 5 7 11 4 5 

  法国50分 8 4 5 4 10 5 3 11 

  英国49分 7 4 5 4 10 5 3 11 

  日本48分 6 4 7 3 10 6 0 12 

  德国47分 6 4 6 3 10 6 0 12 

  以色列39分 8 3 1 2 10 1 2 12 

  印度得分37 5 8 2 2 5 9 2 4 

  台湾24分 5 3 1 1 6 2 0 6 

  

  这个分析有优点但也有缺点,就是对不同因素没有加权重。可能结果有点误差.不过总体差距不会很大。有一种评价方法,就是一一相比,进行单挑,比如德国同以色列单挑,就可以得胜。这样看,这个排名还比较准。有一些问题,就是如果英国法国加起来得分有99分。超过美的80分。可这两个一定打不过美国一个。关键是潜力差太远。有些就比较准, 如中国同俄国两国得分相加超过美国。应该说两国的军事合力超过美国并不错。如果以色列同印度接壤,以到是真有可能击败印度。不过以色列要想击败中国就决无可能。 

  

  很多人认为中国与美国军事差距很大,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因为中国潜力大,在战争打得比较久的情况下,就比较能坚持下来。正因为如此,中国在周边地区就比较有力量。也能解释美国为什么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解决朝鲜和越南问题。如果在台湾(距离中国近),实际上美国对同中国摊牌并没有信心,(当然中国目前也是信心不足)所以它才要拉日本帮忙。正因为中国潜力大,美国同中国搞军备竞赛,美国并不一定胜利。如果中国搞点科研教育体制改革,美国输的可能就很大。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应该决定于国土面积,人口,地理位置,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经济体制,历史经验. 俺认为前十是:
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印度,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