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难民视频:川军抗战 数字里的光荣与悲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7:37:11

川军抗战 数字里的光荣与悲壮

2010年09月06日11:19四川在线-四川日报郑光路我要评论(22) 字号:T|T

  郑光路

  八年抗战中,350万川军出川抗战,其中64万多人伤亡。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八年抗战中,四川还提供了全中国近三分之一的财政粮赋……四川人民这段英勇悲壮的岁月,是四川有史以来最光辉灿烂的一段历史。

 

  无名英雄铜像曾经远去

  笔者小时家住成都东门,城门洞外有座巍然矗立的“川军抗日将士阵亡纪念碑”,但市民通常称为“无名英雄铜像”。铜像造型是一国民革命军人,着短裤、绑腿、草鞋,手握步枪,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视前方,冒着敌人炮火欲出征冲锋……铜像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在抗战硝烟弥漫的1944年7月7日落成。

  幼时常听父辈讲:抗战高潮的一年,寒冬腊月沉沉深夜,有个衣衫破烂、又冷又饿的穷军人走到城门洞边卖汤圆的小摊子前,埋头呼呼呼地只顾吃汤圆……眨眼间穷当兵的却不见了。卖汤圆的小贩恍然大悟:当年出川抗战的川军苦啊,是赴国难牺牲的“无名英雄”从阴间来吃汤圆啰!消息传开,附近市民们都哭了:“天冷了,他又冷又饿,莫让他在阴间受苦呀!”于是一家又一家,流泪端来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到铜像前祭奠……

  我那时仅几岁,听到这里哇地哭了。

  1963年,电影《抓壮丁》拍制完成,风靡全国。电影主要剧情是:抗战中的1942年前后,四川天天在抓壮丁。地主李老栓一家人和王保长、县上管兵役的卢队长之间,相互“狗咬狗”,卢队长勒索王保长,王保长诈骗李老栓、调戏三嫂子……卢队长说:“难怪下江人都骂四川人是‘川耗子’!”王保长说:“出征军人是打中国人的,”“出征军人看哪个不顺眼就打哪个”……剧情滑稽可笑、演员演技高超、夸张的四川方言……电影院笑声不断。

  记得青年宫电影院外的海报和报纸评论,说《抓壮丁》影响很大,使中外人士认识了“抗战时期四川的黑暗”。这部电影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经典方言喜剧,称其“展示了一个时代真实、鲜明的生活图画。”后来每当放学走过铜像前,同学们大做怪像,模仿王保长滑稽的自贡腔调:“抓、给老子抓龟儿子壮丁啊!”

  这时,成都抗战铜像大都早被拆毁,这是仅存的一尊。

  抗战时期,一些地方确实存在各级官吏、党棍横行霸道抓壮丁的局部现象。但不能一叶障目,把抗战中的四川说得一团漆黑。

  电影《抓壮丁》是极左年代的产物。电影以抗日战争为时代大背景,却丝毫看不到四川人民参与抗战的任何爱国行动,始终在描述老百姓逃瘟疫般躲避上前线……

  20世纪90年代后,“荒诞”味更足的《哈儿军长》《哈儿司令》等电视片出现,忠勇川军被演得洋相百出……这是真实的川军形象吗?

  我写作《川人大抗战》前,问过一些小青年,有些还是大学生,我问:“你们晓不晓得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四川人为抗战作过啥子事情?”许多人茫茫然,一些人则嘻嘻哈哈:“抓壮丁嘛,王保长调戏三嫂子嘛。啊,还有那个疯疯癫癫哈儿军长、司令,歪戴帽子斜穿衣乱跳街舞,朝大炮头屙尿嘛。”

  听到这些叫人哭笑不得的话,实在很悲哀。影视作品的“戏说”在误导后代:抗战军人是被“抓”去强迫上前线的壮丁,大后方的四川看不到一点爱国行动……鲜血浸透的抗日爱国历史,就这样在滑稽搞笑中被漠视、淡化、扭曲了。

  历史上真实的川人大抗战,是怎么一回事呢?

  浴血杀敌

  抗战爆发后,四川每年向前方输送的青壮军人,人数令人震撼:一共有350万川军出川抗战,占全国同期实征1405万余人的五分之—还强!

  “号外!号外!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8日午后,成都大街小巷响起急促吼卖声。1937年9月5日,成都少城公园内人山人海、战旗飘扬。四川省各界欢送出川抗战将士,刘湘、邓锡侯等将领莅会讲话,表示抗战决心。几岁小学生也流泪上场致词……

  抗战全面爆发后,川军七个集团军,另有一军一师一旅共40余万人,先后开赴前线浴血奋战,此后四川每年向前方输送青壮军人,人数令人震撼:抗战8年中,四川提供了近350万兵源,占全国同期实征1405万余人的五分之—还强!

  安县农民王者成,赠给儿子王建堂的竟是一面“死”字旗:白布旗正中写了个大大的“死”字,旗上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台儿庄战役中,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苦守滕县。日军主力矶谷师团以重炮飞机猛攻。弹尽粮绝,王铭章在县城中心指挥残部顽强抵抗,腹部中弹踉跄倒地。部下扶他,王铭章叫道:“不要管我,老子死在这里痛快!”日军怪叫冲来要抓“大俘虏”。周身血糊糊的王铭章,挣扎着高呼“杀敌,抗战到底啊!”他用枪口对准自己脑门,“砰”一声枪响……受重伤的300多川军官兵,不愿被俘受辱,他们大叫:“小日本必亡!”这些战衣破裂、伤痕累累的中国军人,以手榴弹爆炸,消失在烟雾中……指挥“徐州会战”的李宗仁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了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毛泽东挥毫写挽联哀悼王铭章:“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1937年10月后,淞沪战役广德战场,23集团军145师中将师长饶国华的部队,战斗尤为惨烈。饶国华离川时对家里人说:“我此去,为国而战,义无反顾,我万死不辞!”

  日军发起总攻,倾泻成千上万吨的炮弹、炸弹。饶部苦战三昼夜、伤亡极惨重。饶国华说:“前人史可法曾说过‘以城为殉’,我誓与广德共存亡!”11月30日晚,饶国华举枪自杀、慷慨成仁,年仅44岁。

  饶国华忠烈殉国后,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为陆军上将。毛泽东在1938年3月发表讲话:“从郝梦麟、佟麟阁、赵登禹、饶国华……诸将领到每一个战士,无不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1983年9月,四川省政府追认饶国华将军为革命烈士。

  1938年1月20日,汉口“万国医院”。中将参赞黄罔走进病房,凑在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耳边汇报:“甫公,川军按你命令反攻,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收复芜湖指日可待了!”刘湘睁眼喃喃说:“打、打得好……”但马上昏过去了。1月20日刘湘与世长辞,年仅48岁。清理遗物时,发现刘湘曾在一张纸条上写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刘湘还留有遗嘱:“余此次奉命出川抗日,志在躬赴前敌,为民族争生存,为四川争光荣,以尽军人之天职。不意宿病复发,未竟所愿……”

  毛泽东发来唁电:“国家失一栋梁,川军失一主帅”,对刘湘作了高度评价。

  川军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1944年5月在战场上悲壮殉国。李家钰是在战场上牺牲的川军最高级将领。1984年4月25日,将军夫人王明德率三子李克林,受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书。成都政府拨款重新修整李家钰上将陵寝……

  惨烈伤亡

  出川抗战的350多万川军,有64万多人伤亡(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在抗日正面战场上,日军高级将领酒井直次中将被川军炸伤毙命的重要史实,长期少为人知……

  2010年清明节,成都万年场“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几位八旬以上的老川军战士神情庄严地敬献花圈、长时间地低头默哀……

  当年,中国抗日军队中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故有“无川不成军”之说。出川抗战的350多万川军,有64万多人伤亡(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抗日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川军贡献伟大!

  已89岁的黄士伟老先生久久地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四川人民鲜血浸透的抗战史,如今许多人根本不清楚了……你写的《川人大抗战》全面描述了四川人民的伟大历史贡献,做了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1937年7月后,在成都蜀华中学高中毕业的黄士伟热血沸腾,考入川军第21军。1938年9月10日,武汉大会战。黄士伟及独立工兵18营,潜入梅埂地区敷设地雷,扫荡日军死伤不少……但工兵排张排长及士兵50余人,先后英勇阵亡,无一人生还!黄士伟和另一个见习参谋张代福子弹打尽跳入湖中,在芦苇丛中潜伏三昼夜,靠野菱充饥。黄士伟背着重伤的张代福,在江边找到一个渔民。一叶扁舟,冒着敌艇探照灯光和时时射来的枪弹,终于回到川军据点。梁泽民旅长奖赏渔民10元钱。渔民说:“你们川军千里之外来到皖南打鬼子,成千上万的官兵都牺牲了……我不是为了钱来的!”

  黄士伟老人向我讲述重大史实:1942年5月28日凌晨,他们在兰溪巧设地雷阵。酒井直次中将率第15师团经此,酒井被炸死……日军战史后来称:“现任师团长阵亡,自陆军创建以来还是首次!”

  抗战八年,川军担任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川军牺牲更多的是“无名英雄”,即普通战士。

  川军第43军26师老战士何聘儒回忆淞沪会战时:“一个连仅有士兵八九十人,只有一挺轻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有少数步枪机柄用麻绳系着以防失落,武器之窳劣,可以想见……”

  26师官兵顽强鏖战七昼夜,是参加淞沪抗战的70多个师中成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26师付出的代价极惨重:全师4个团长,两个阵亡。14个营长,伤亡13个,连、排长伤亡250余名。每连留存士兵仅三五人,最多不过八九人……全师4000多人,这场仗打后仅剩下600多人!

  350万川军将士,如果不是精忠报国,能那样义无反顾地浴血奋战吗?说他们是被强拉上前线的,那些血洒疆场的川军将士,九泉下也会死不瞑目!
共赴国难

  抗战最困难时期,四川负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1941年至1945年,四川征收稻谷8228.6万市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四川献金总额则达5亿多元。

 

  八年抗战,中国的钱粮支撑,主要靠四川。抗战最困难时,四川负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四川出粮最多,仅1941年至1945年,四川共征收稻谷8228.6万市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

  这么多粮食,是四川百姓勒紧裤腰带奉献的!1941年,省田赋管理处长甘绩镛行经南、潼道上,他问一个老农:“你们自己都填不饱肚子,还有啥余粮缴公呢?”老农流泪说:“军队去打仗没粮食,就是有条命也不能拼啊……我们吃苕藤树叶也要交足公粮!”

  战时粮食奇缺,全川物价暴涨。成都1942年12月至1943年1月,一月之内米价上涨3倍以上,粮、糖、盐、火柴等,都曾限量供应。几千万四川普通民众都挣扎在饥寒线上。

  万般困苦艰难,四川百姓们仍加紧耕种,支援前方。抗战军队的军火枪械,穿的军衣等,当时主要靠待遇菲薄的四川工人日以继夜加班加点生产出来。川江上赤裸上身的船工,吼着悲壮的川江号子,积极运输部队、军粮、难民和军需、民用物资……

  抗战中后期,国家财政困难万分,全川又掀起了献金高潮。1944年春,冯玉祥将军到川中各地推动“献金运动”。这年1月17日,“成都市各界民众献金救国大会”在少城公园举行。各界市民无不踊跃捐献。一长串衣不蔽体、瞎眼跛脚的乞丐,也踉踉跄跄把乞讨来的全部铜元、镍币,叮叮当当放进“救国献金柜”,然后蹒跚下台……全场哭声顿起,争先恐后掀起又一轮献金高潮,以致挤翻了主席台柱子。

  四川各地献金总额5亿多元。这些钱是四川人民一滴滴挤出来的血,这笔巨款,有力地支持了抗战。

  空袭惨剧

  日机轰炸四川,22500余人被炸死,26000余人被炸伤,财产损失难以统计;仅1940年,成都就被日机轰炸9次;150万四川民工参加了修建成都及周边机场。

  1940年9月后,重庆正式定为中国战时的首都(陪都)。日本对四川的轰炸前后持续了6年多,四川人承受了巨大灾难。

  省城成都是日机大轰炸的重要目标。1939年5月9日,市政府为便于市民跑警报,连夜施工,增开四门古城墙缺口,如东门新东门、东较场和复兴门(即现在新南门),北门城隍庙,南门南较场、瘟祖庙……1939年6月11日、10月1日、11月4日,日机共4次轰炸成都。其中以“6·11大轰炸”最酷烈:27架日机夜袭成都,投下大量燃烧弹。市内硝烟蔽日,火光四起。离成都几十里外的新繁、新都等县镇,都能看见成都上空被火光映红……1940年是轰炸最频繁的一年,敌机9次轰炸成都。

  1940年10月27日的大轰炸,成都损失尤惨。日机在少城公园及老皇城一带,投炸弹百余枚,炸毁民房400余间,死亡32人,伤26人。少城公园内民众教育馆、甫澄纪念医院及王铭章上将铜像基石被炸毁……血肉横飞、尸横遍地。

  “跑警报”使成都城区大为拓宽。西郊茶店子、东门外三瓦窑、琉璃乡、沙河堡,南门外红牌楼,北门外五块石、天回镇……“跑警报”使这些幺店子一下子“繁荣”起来。

  成都许多“跑警报”时充饥吊命的小饮食,后来发展为名小吃。小老板赵金山在老南门大桥边开“洞子口赵凉粉”;南大街口有家“章锅魁”,店主先将锅魁做好,买回皇城坝的凉拌肺片或大头菜丝。空袭警报响后,在武侯祠柏木林一带叫卖。当时还有人在草堂寺、龙爪堰一带卖“抗战麻饼”,后来成为名小吃苏坡桥酥皮麻饼。刘湘墓园旁的郭家林子,有一位逃难入川的下江人搭间竹棚卖“警报”伙食:锅魁夹小笼牛肉、鸡丝凉面和卤肉三丝,名噪一时。“抗战快餐”体现了成都民众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的坚忍不拔精神。

  日机对四川的轰炸,共有26000余人被炸伤,22500余人被炸死,财产损失难以统计……

  从1943年12月起,在成都周围的新津、邛崃、彭山、广汉、温江、德阳等地,新修或扩建轰炸、驱逐机场,工程浩大艰巨,共动员民工150万人参加。

  我“文革”年代下乡在邛崃桑园机场附近,常听老农民摆当年修机场的旧龙门阵:吃饭是盐水泡菜下糙米饭杂粗糠,常患痢泻;寒冬腊月,民工衣单被薄挤住工棚,虮虱成堆,人人长“干疮子”(疥疮),因痒抓而血痕遍体,病重又无药可医……

  就是这些衣衫褴褛忍饥忍饿的民工,流血流汗,凭着长满老茧的手和简单原始的工具,在半年里就修建好各个机场!1944年6月16日,盟军第一批B29轰炸机群从成都各机场起飞,从中国第1次完成远程轰炸日本本土,日本人做梦也没预料到!

  抗战丰碑

  1966年,无名英雄铜像被砸毁;1989年8月15日,铜像经重塑,在万年场路口落成;2007年8月15日,塑像立于人民公园东大门外。它已成为成都城市精神的一种象征。

  当年350多万川军,穿一双草鞋、扛一支“老套筒”,带着川中父老的嘱托,一步步走向生死未卜的前线……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了!消息迅速传到各州县,男女老少拥向街头,大跳大笑大唱,到处都在敲锣、打鼓、敲铜盆,鞭炮彻夜、火把游行……抗战牺牲者的眷属则泪糊满脸拥到“无名英雄”铜像前,高叫亲人名字:“××呀,你该安心九泉了!”

  1966年8月20日,“文革”“破四旧”高潮的一天。成都仅存的抗战标志性建筑——无名英雄铜像,以“国民党兵痞”罪名被砸得粉碎……红卫兵又来到南郊公园,挖了率川军出征抗战而死的刘湘“老坟”,把刘的遗体从棺材拖出焚尸。公园工人邓生元是个有心人,打扫场地时将刘湘骨灰扫拢埋藏在墓西侧墙边……

  直到198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省、市有关部门将所埋骨灰挖出,重立塔碑:“抗日战争时期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陆军一级上将刘湘之墓”。1989年8月15日,重塑的“无名英雄”铜像,在二环路万年场路口落成。

  2006年,“无名英雄铜像”因交通问题而在万年场撤除,从市民视线中消失了一年之久,2007年8月15日,终于塑立于人民公园东大门外,再次回归。我们如今站在这座神圣的铜像下,耳边会响起熟悉的《义勇军进行曲》:“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深厚的历史积淀,造就了成都独特的城市文明。这座鲜血浸透的抗战铜像,正是成都抵御外侮的象征和宝贵的精神文明遗产。

 

  • 相关阅读:
·四川各界向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敬献花篮 2010.09.04
·八年抗日战争 川军亮出四川的脊梁 2010.09.03
·四川男篮“扩军” 索国民悄然回归执掌川军 2010.08.24
·广州亚运会禁带营养品 新规对川军没影响 2010.08.19
·全国象甲联赛 川军3:5难敌领头羊北京威凯 2010.08.18
·全国象棋乙级联赛川军一日双胜 冲甲形势大好 2010.07.31
·围甲联赛川军力克杭州队 暂时脱离保级区 2010.07.16
·象甲联赛川军主场首胜 跃居积分榜第三位 201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