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x文件:治疗偏头痛重用川芎,疗效独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4:49:14
 

                                治疗偏头痛重用川芎,疗效独佳

                                  何钱摘自《石恩骏方药经验集》

 

川芎,本名芎藭,味辛,性温,入肝、胆、心包经,功效为: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之气药,常用于头痛、冠心病、月经不调、痛经、风湿麻木、外伤等疾病的治疗。石师根据长期临床观察指出:川芎一药,虽临床运用广泛,但其独到之处则是大剂量治疗偏头痛,疗效特佳,而且强调临证时必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以配伍,方能发挥其良好的止痛作用。切不可无问寒热虚实,按图索骥,投以固定方药配大剂川芎治疗,如此,则有胶柱鼓瑟之嫌,病必难愈矣!

考川芎治疗偏头痛,最早见于《本经》,云:“主中风入脑,头痛”。金元时期,李东垣亦强调“头痛必用川芎”。清代陈士铎在《辨证录》载治疗偏头痛之散偏汤(川芎30g,白芍15g,炙甘草3g,制香附6g,郁李仁3g,柴胡3g,香白芷1.5g,白芥子9g),更突出川芎治疗偏头痛的作用,其方后注云:川芎必须重用30g,其效方显。可见,重用川芎治疗偏头痛不是无稽之谈,而是有据可查的。惟其辛温走窜,易耗气伤阴,临证遣方时当配以补气养阴剂,则久用无碍。

偏头痛属中医的“头痛”、“偏头痛”范畴,为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以反复发生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中医认为其发生是肝脏本虚,风痰瘀滞经络,络脉失和所致,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病理有本虚标实之异,因此,治疗当分外感内伤,标本虚实,临证时,则需根据证型之不同配伍大剂川芎,不可不知。

[病案举例]

罗某,女,39岁,教师。3天前头部右侧剧烈疼痛,呈博动性,且感心悸气短,头昏乏力,失眠,舌淡苔白,脉细弱略弦。自服“正天丸”、“头痛散”、“强的松”等药乏效,带泪求诊。此乃气血两虚,阳气不升,络脉受阻,治宜气血两补,升阳通络。处方为:川芎30g,炙黄芪15g,党参15g,茯神30g,远志12g,当归12g,鸡血藤25g,桂枝5g,赤白芍各12g,生熟地各12g,地鳖虫10g,元胡30g,羌活10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头痛完全停止,随访2年未复发。

当然,反复不愈的偏头痛,常多证并存,病情十分复杂,非短期所能为功,临床若单一用某一型划分,不仅困难,而且按此用药,亦常致无效,故石师创立了“愈头痛丸”治疗迁延不愈的偏头痛,笔者多年使用,无不愈者。该丸由川芎30g,荆芥10g,防风10g,羌活10g,白芷12g,钩藤15g,三七6g,泽泻15g,胆南星10g,细辛6g,灸甘草10g,菊花10g,刺蒺藜15g,制首乌15g,丹参15g,茯苓15g,蔓荆子12g,元胡12g,全蝎6g,枸杞15g,党参15g,山药20g,山萸肉15g,枳实10g,天麻10g,地龙12g,熟地15g,丹皮12g,夜交藤15g所组成。研末,水泛为丸,每服5g,1日3次,连服3个月。处方看似杂凑,实则用药思路非常清晰,该方以调整肝脾肾,通络止痛为治,川芎虽重用,但因与补气养阴剂伍用,且丸药缓投,并无耗气伤阴之虞。笔者长期在基层工作,所遇偏头痛患者不在少数,有的由于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把过多的费用反复投入到辅助检查,如CT、磁共振、脑电图等项目上,长期用激素、镇痛药而造成了肾功能不全、股骨头坏死、消化道溃疡等,忘记了“治病必求其本”这一古训,让人痛心之极!医乃仁术,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顽缠疾病,吾侪切不可人云亦云,对待患者敷衍了事,不顾预后,以求一时之效,相反,当应该积极的寻找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期治病求本。《内经.灵枢》云:“未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世上没有不治之症,只有不知之症,临床医生,任重而道远也。

[病案举例]

李某某,女,65岁,农民。患“偏头痛”40多年,发作时左侧头部及巅顶疼痛剧烈,呈博动性,且感一股热气上奔巅顶,伴呕吐,双上肢麻木。平时性情急躁,头昏,失眠,口苦,心悸,多年来,经常服“正天丸”、“镇脑宁”、“散利痛”及中药始终不能治愈,痛苦万分。舌体胖质红,苔薄黄,脉弦涩。乃肝阳上亢,痰湿犯脑,瘀血阻络,投以“愈头痛丸”,嘱连服3个月。患者服至2个月时头痛渐减轻,但仍未彻底治愈,准备自行中断治疗,石师积极鼓励,嘱其坚持服完,终于3个月后头痛未再发,随访3年一切正常。

石师常对我辈云:“怪病皆有痰作祟,久病必瘀”,上案即为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