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涂片检查的目的:印光法师文钞入门读本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21:58

  • 农历 八月廿五 月晦日 犯者减寿 佛历2555年  农历岁次辛卯年  【兔】 公历 2011 年 9 月 22 日 星期四
    农历 8 月 25 日 辛卯年 丁酉月 庚辰日 月晦日 犯者减寿
    • 一意西驰
    • 退出
    • 短消息
    • 搜索
    • 我的
    • 控制面板
    • 统计
    • 帮助
  • 地藏缘论坛 » 『净土论坛』 » 印光法师文钞入门读本学习 实用佛教导航-佛教之家 地藏缘简体《大藏经》阅读 在线礼佛-供香献花 同修原创实修感应、感悟精选 新注册会员发帖区 全文搜索 地藏缘般若文海在线阅读 地藏缘善满人间视频播放中心 论坛管理规则 好文和视频分类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收藏 订阅 推荐 打印

    印光法师文钞入门读本学习

    wnamo

    版主

    帖子
    613 
    精华
    积分
    1702 
    在线时间
    1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5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在线
    1楼 发表于 2011-8-29 08:53  只看该作者

    印光法师文钞入门读本学习

    增广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学习
    分段大意
    一、身心不安,乞师为安
      相晤(1)已来,忽满六年。不但星霜屡更,即国历已非其旧。世相无常,诚可叹悼(2)。接手书,知不废净业,洵(3)足嘉美。而云身心不安之至,为境遇不嘉,致不安耶。抑或疾病缠绵,致不安耶。
    二、逆境安心之道
    1、乐天知命,随遇而安
    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
    2、以病为药,速求出离
    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4)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3、能经受磨练方能成就
    孟子曰(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6)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7)承天者宜顺受也。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8)觉道,下化法界(9)有情。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10)日炽,净业难成。迷昧(11)本心,永沦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者,正此之谓也。
    4、发惭愧心、发忏悔心念佛
    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须知吾人自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谓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12)。岂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尽也。所以释迦弥陀两土教主,痛念众生无力断惑,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法门。其宏慈大悲,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只宜发惭愧(13)心,发忏悔(14)心,自可蒙佛加被(15),业(16)消身安耳。
    5、兼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救病苦
    若病苦至剧,不能忍受者,当于朝暮念佛回向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音现身尘刹,寻声救苦。人当危急之际,若能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垂慈佑,令脱苦恼而获安乐也。
    三、念佛法门
    1、念佛必须恳切至诚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17)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纵令得生人天,断难高预海会。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铜铁等看。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18)舍利(19),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现今士大夫学佛者多,然率(20)皆读其文,解其义,取其供给口头,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于恭敬志诚,依教修持者,诚为难得其人。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哀哉。凡遇知交,当谆(21)谆以此意告之,乃莫大之法施(22)也。
    2、仰信诸佛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
    净土法门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临终定难感通矣。古人谓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23),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岂可以博地凡夫(24),妄生臆断(25)乎。
    3、弥陀要解,宜恪遵守
    若欲研究,当看净土十要。此书乃蕅益大师于净土诸书中,採其菁华(26),妙契时机,最为第一。其开首弥陀要解,自佛说此经以来,为西天东土中,绝无而仅有之注解也。宜恪(27)遵守,不可忽略。
    四、示深信因果,注重事修
    1、拨事修因果之害
    今之聪明人,虽学佛法,以未亲近具眼善知识(28),率皆专重理性(29),拨弃事修(30)及与因果。既拨事修因果,并理性而失之。所以每有才高等辈,词惊鬼神,究其行为,与市井无知无识者无异。其病根皆由拨事修因果之所致也。俾上智者徒生怜愍,下愚者依样妄为。所谓以身谤法(31),罪过无量。
    2、深信因果,理事并进
    法苑珠林一书,(一百卷,常州天宁寺订作三十本,苏州玛瑙经房订作廿四本,玛瑙经房板残伤模糊,天宁寺板系新刻。)详谈因果,理事并进。事迹报应,历历分明。阅之令人不寒而栗(32)。纵在暗室屋漏(33),常如面对佛天,不敢稍萌恶念。上中下根,皆蒙利益。断不至错认路头,执理废事,归于偏邪狂妄之弊。梦东(34)所谓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梦东此语,乃千古不刊(35)之至论,亦徒逞狂慧(36)者之顶门针也。各流通处皆有,宜请而阅之,其利益当自知之,亦宜令一切知交阅之。令弟去秋复来山,亦曾以恭敬相勉,但未知伊以余言为是否也。
    略注:
    1): 遇,见面。
    2): 悲伤,哀念。
    3): 诚实,实在。
    4):音选。盛大,显著。
    5)孟子这段话见《孟子.告子下》。
    6):违背,不顺。
    7):音之。敬,恭敬。
    8)法-王:佛于法自在。称曰法-王。
    9)法界: (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4)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
    10):迷妄之心,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谓之惑。贪嗔等烦恼之总名也。
    11): 暗,不明。不明白。
    12)《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云:"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13)惭愧: 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
    14)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不会再作。
    15)加被:神佛之力加于众生而与之也。
    16):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如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却叫做恶业。
    17): 音谢。轻慢,亲近而不庄重。
    18)法身: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
    19)舍利: 佛的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其坚度便相应减少。
    20): 大概。
    21)谆谆: 音尊。恳切,诚恳。
    22)法施:三施之一,即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别人演说。
    23)登地菩萨:登入初地(即欢喜地)之位的菩萨。
    24)凡夫:迷惑事理和流转生死的平常人。
    25)臆断:凭臆测来断定。
    26)菁华:精华。
    27): 音客。恭敬,谨慎。
    28)善知识:能教众生远离恶法修行善法的人。
    29)理性:万有永恒不变的真体。
    30)事修:执着事相的修,如将所做善事念念于心是。
    31)谤法:诽谤正法之略。
    32)不寒而栗:并不冷而直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33)暗室屋漏: 暗室:指幽暗无人处。屋漏:指房子的西北角,古人常于房子的北窗旁设床,屋漏即指床之所在,借指隐蔽处。暗室屋漏,指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隐私之室。
    34)见梦东语录,即彻悟禅师遗集。梦东即彻悟禅师,讳际醒,字彻悟,又号梦东。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
    35)千古不刊: 长远的年代不可改易。
    36)狂慧: 若慧而无定者,此慧名狂慧。

    内容提要:
    此信大约作于民国成立后不久,民国六年徐蔚如居士所印的三篇《印光法师信稿》之一,印祖回信针对居士所说身心不安之至,为说在逆境中的安心法门。吾人身在娑婆,业障深重,种种逆境烦恼扰乱身心,如何安身立命。祖师给我们很好的开示。 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所谓知足常乐。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由逆境发起出离心,转烦恼为菩提。而出离之道莫过于信愿称佛名号。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如何修恭敬,大师开示了诀窍:“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铜铁等看。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所以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不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断。未受其益,先防其害,故祖师又强调拨事修因果之害,防止执理废事。

    思考题:
    1、如何对待逆境?
    2、念佛法门如何恭敬至诚修?
    3、什么是仰信?如何做到仰信?
    4、防止拨事修因果之害。
    阅读资料:
    会性法师读复邓伯诚居士书一钞记
    http://www.buddhism.com.cn/ygfs/cczl/xg04/y1a01dj/dj189-199.htm
    南无阿弥陀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UID
    96868 
    帖子
    613 
    精华
    积分
    1702 
    在线时间
    1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5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报告 回复 TOP

    林中窥落日

    亲近同修

    帖子
    78 
    精华
    积分
    158 
    在线时间
    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7-30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2楼 发表于 2011-8-29 11:41  只看该作者
    UID
    73638 
    帖子
    78 
    精华
    积分
    158 
    在线时间
    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7-30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报告 回复 TOP

    青莲华香

    善慧同修

    帖子
    5454 
    精华
    16 
    积分
    10802 
    在线时间
    44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7-19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3楼 发表于 2011-8-29 13:52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顶礼印祖 青莲静水开,华香传千里。
    UID
    175548 
    帖子
    5454 
    精华
    16 
    积分
    10802 
    在线时间
    44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7-19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报告 回复 TOP

    郭迎金

    莲花同修

    帖子
    8072 
    精华
    33 
    积分
    34096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85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6-21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在线
    4楼 发表于 2011-8-29 19:16  只看该作者 善导大师的两个深信: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深信切愿念南无阿弥陀佛功德南无阿弥陀佛
    UID
    31449 
    帖子
    8072 
    精华
    33 
    积分
    34096 
    在线时间
    85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6-21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报告 回复 TOP

    wnamo

    版主

    帖子
    613 
    精华
    积分
    1702 
    在线时间
    1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5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在线
    5楼 发表于 2011-8-29 21:10  只看该作者

    增广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二学习

    【提要】谈惭愧忏悔和专心念佛法则

    分段大意
    一、示圣贤之学
    1、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究竟者。
    接手书.读之令人心神畅悦。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1)。孔子年将七十.尚欲天假(2)之年.卒(3)以学易(4).以祈乎无大过。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究竟者。
    2、不讲正心诚意,枉读圣贤书
    近世儒者.唯学词章。正心诚意.置之不讲。虽日读圣贤书.了不知圣贤垂(5)书训世之意。而口之所言.身之所行.与圣贤所言所行.若明暗之不相和.方圆之不相入.遑(6)问究及于隐微几希(7)之间哉。
    二、明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1、忏悔目的
    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8).圆成佛道。
    2、等觉菩萨二六时中.礼十方诸佛
    虽位至等觉(9)如弥勒菩萨.尚于二六时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净尽.圆证法身。况其下焉者乎。
    3、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不生惭愧.不修忏悔。则心性不显
    而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不生惭愧.不修忏悔。虽一念心性.与佛平等。由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
    4、以喻明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譬如大圆宝镜.经劫蒙尘。不但了无光明.即铜体亦不显现。若知即此全体尘垢之镜.具有照天照地之光。用力磨砻(10).日复一日.积功不已.铜质自露。又复加功.光明渐发。光明虽发.磨砻更切.力极功纯.垢尽明复.照天照地.为世至宝。须知此光.镜本具足.非从磨得。若非本具.从磨得者.磨砖磨石.亦应发光。又须知此光.镜虽本具.不磨则永无发光之日。众生心性.亦复如是。虽则与佛平等.若不改恶修善.背尘合觉.性具功德.永不能发。以本具佛性之心识.造长劫沉沦之业苦。犹如暗室触宝.不但不得受用.反致受其损伤.可哀也已。
    三、示念佛为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
    1、总纲
    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
    2、明念佛契合在家人之机
    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
    3、正明念佛之法
    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或不恭敬时.(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声。非此时处不可念也。睡出声念.不但不恭敬.又且伤气.久则成病。默念功德.与常时一样。所谓念兹在兹.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11)
    4、兼明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
    居士既能发露忏悔(12)。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
    5、示专念佛妙法
    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日.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13)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14).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虚.喉中火然.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15)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16).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
    6、示念佛信佛利益以劝修
    所以张善和(17).张钟馗(18).临终地狱相现.念佛数声.即亲见佛来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时教.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吾常曰.九界(19)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者。此之谓也。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20).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见贤思齐.当仁不让。岂肯因循怠忽.以致一错而成永错乎哉。有血性汉子.断断不肯生作行肉走尸.死与草木同腐矣。勉旃(21)勉旃。
    四、示念佛助行
    1、明敦伦尽分
    又念佛固贵专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营谋.妄希富乐.实所不应。至于分内所当为者.亦须勉力为之。非必屏弃一切.方为修行也。若屏弃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养则可.否则便与孝道相背。虽曰修行.实违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
    2、明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为佛教大孝
    又须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高预海会.亲炙(22)弥陀.直至成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
    3、由孝心扩大为菩提心——普告同人令其父母念佛往生
    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则化功归己.而亲与自己之莲品(23).更当高增位次矣。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24)欲孝其亲者.宜深思而力行之。

    略注:
    1)《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音渠)伯玉是一位求进甚急而又善于改过的人。
    2):借用。
    3):完毕,结束。
    4):《周易》,也叫《易经》,至少从战国时代起,就被看作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5):传下去,传留后世。
    6):闲暇。
    7):少。
    8)无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
    9)等觉:大乘五十二阶位中,第五十一位,名为等觉,即十地位满,将证佛果之中间阶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名等觉,又名一生补处,或金刚心菩萨。
    10):音龙。去掉稻壳的农具,形状略像磨,多以木料制成。这里是磨的意思.

    11)原句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匆促急遽的时候也一定不丢掉念佛,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不丢掉念佛。造次,匆促急遽。是,这里指念佛。
    12)发露忏悔:谓修行之人,所有过失,不可隐覆,即当发露忏悔。以此翻破覆讳过失之心也。
    13)镬:音或。锅。
    14)饿鬼:六道之一,即时常遭受饥饿的鬼类。其中略有威德的,成为山林冢庙之神,能得祭品或人间的弃食,无威德的,则常不得食,甚至口因渴出火。
    15)庖:音刨。厨房。
    16)桎梏:桎,音制。古代拘束犯人两脚的刑具。梏,音故。古代拘在罪人两手的刑具。
    17)张善和:唐朝人。杀牛为业。临终见群牛。作人语索命。于是大怖。唤其妻云。速延僧为我忏悔。僧至谕之曰。观经中说。临终恶相现者。至心念佛即得往生。和云。地狱至急。不暇取香炉矣。即以右手擎火。左手拈香。面西专切称佛。未满十声。自言佛来迎我。(《往生传》)
    18)张钟馗:唐朝人。杀鸡为业。病革见绯衣人。驱群鸡啄之。血流被面。痛不可忍。有僧为设佛像教令念佛。顷之香气满室。恬然而逝。(《往生传》)
    19)九界: 十界中,除佛界自菩萨界至地狱界之九界。此九界,由佛界言之,悉为迷之境界。
    20)娑婆: 娑婆世界的简称,娑婆华译为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或简称忍土。
    21)旃:音毡。文言助词,相当于“之”或“之焉”。
    22)炙:音制。烤。喻受到熏陶:亲炙(直接得到某人的教诲或传授)。
    23)莲品:行业有差别,故往生弥陀之净土有九品。但九品之往生,常生于莲华之中。
    24)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原句出自《诗·大雅·生民 ·既醉》,意思是孝子的孝没有穷尽,永远赐福给同类。远赐福给同类。

    [ 本帖最后由 wnamo 于 2011-8-29 21:11 编辑 ] 南无阿弥陀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UID
    96868 
    帖子
    613 
    精华
    积分
    1702 
    在线时间
    1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5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报告 回复 TOP

    wnamo

    版主

    帖子
    613 
    精华
    积分
    1702 
    在线时间
    1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5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在线
    6楼 发表于 2011-8-30 08:53  只看该作者

    增广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一学习

    分段大意
    1、回信缘起
      谢恩光来山.持阁下书.展读之下.见其(1)慕道心切.而愿力宏大.誓期深入.而不肯得少为足.欣慰无量。至于过赞(不慧(2))令人惭愧无似耳。
      2、劝专修净业,一心念佛。
      阁下欲了生死大事.况复年临知命(3).来日无多。又无知识益友之可亲近.而不专修净业.一心念佛。而欲泛泛然研究诸经奥义典句.似未深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者。宜往华严寺借阅《净土十要》及《净土圣贤录》.息心详阅.自知所趣。
      3、劝戒杀吃素
      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杀而食之,何能下咽?若知此义,即丧身失命,亦不能吃一切肉矣。然佛之教人.循循善诱(4)。上根则令其全断,中下则令其渐减,而遂至于全断耳。
      4、示发愿真义
    发愿文,文虽宏大。然须真实从心而发,方名为愿。否则心口相违,何名为愿?
    5、明现世愿行
      现世之愿.虽亦无妨。欲生福慧子孙.须从大积阴德(5)广行方便中求。况阁下年当六八.续娶三妻.但止生女。即此可征宿世现生.皆少栽培。今欲转回天心.必须真实改过迁善。如明季(6)袁了凡先生之笃实做去.断未有不蒙感格(7)而满所愿者。且勿谓吾家素寒.不能广积阴德.大行方便。须知身口意三业皆恶.即莫大之恶。倘三业皆善.即莫大之善。至如愚人不信因果.不信罪福报应(8)。侃侃凿凿(9).依安士全书等所说.为其演说。令其始则渐信因果.继则深信佛法.终则往生西方.了生脱死。一人如是.功德(10)尚无量无边.何况多人。然须躬行无玷(11).方可感化同人。自己妻女.能信受奉行.别人自能相观而善矣。岂在资财多乎哉。但求不饥不寒.何思财发巨万。遗子黄金满籯(12).不如教子一经。祖德若亏.便当愧死。祖业纵亏.有何所伤。而以来日无多之身.思欲顿复。徒生妄想.了无实益。且自随缘度日.便为乐天知命(13)矣。
      6、导归净土
    健寿处世.有顺无逆.世人谁不愿得。然而得者甚少.不得者甚多。以宿世现生.无大栽培.无因不能得果故也。今阁下欲生西方了生死。但当愿高曾祖父母等神识.仗自己自行化他(14)修持净业(15)之力.即蒙佛慈接引往生.则可谓大孝尊亲。其不绝先祖祀(16).及复祖业等.皆世间凡情所共知见之浅近境界也。
      7、信愿真切,超越生死——不贪恋尘境是关键
      况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17)。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18),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19)。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校。倘信愿真切.报(20)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21)。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
      8、诫不知培德节欲
      又世人无子.每多广置妾媵(22).不知培德节欲。如此乃是速死之法.非求子之道。此事上关风化(23).及与宗祀.人皆冒昧而为.其于人之大伦.不亦有愧于衷乎。
      9、辞而不作归依师,甘作明眼指路人
      (不慧)人微德薄.百无一能。寄食普陀.苟延残喘.不敢为人作师。故谢恩光在先亦有此说.皆辞而不受。阁下皈依三宝.随于本地择其品行端方者.拜以为师.则已得为如来弟子矣。下次再有笔札(24).不得用皈依字样。贵地既无明眼通人.(光)自愧道业未成.不敢作师.然复随缘开示者。喻如无足之人.一步难移.安坐三叉路口。有欲直达家乡.不知所趣者.指令得其正道.速达家乡。而归家之人.断不以彼之不能行.并其言而废之也。
    按:此信写于印祖许人皈依之前,民国八年春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已收录,应撰于民国七年或之前。
    略注:
    1)其:指高邵麟居士。
    2)不慧:印光法师谦称。
    3)知命: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4)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5)阴德:行善而不为人知。
    6)明季:明代末年。
    7)感格:感通。
    8)报应:佛家谓有施必报。有感必应。故现在之所得。无论祸福。皆有报应。
    9)侃侃凿凿: 从容、明确、理直气壮的样子。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凿凿,明确,真实。
    10)功德: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11)躬行无玷:亲身践行,没有过失。躬:自身。这里指自身的实际行动。玷:音店。白玉上面的斑点,亦喻人的缺点、过失。
    12)遗子黄金满籯:据《汉书·韦贤传》,韦贤号称邹鲁大儒,教育了四个儿子,都很有成就,所以当地有谚语说:“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籯,音营,竹笼。
    13)乐天知命: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14)自行化他: 又云自利利他。菩萨之万行不出此二者。法华文句八之一曰:‘别论:口业是化他,自意是自行。通论:三业自轨即是自行之法,三业之教诏即化他之法。’宗镜录三十四曰:‘了一心自行化他。’
    15)净业:清净之善业也。又往生西方净土之业因也。观无量寿经曰:‘此三种业: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16):音似。祭。
    17)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论语.里仁》。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18)尘境:为六尘之心所对者。色声香味触法是也。
    19)画饼:画出来的饼。指没有或不存在的利益或好处。比喻空想。
    20)报:报命。报过去业因而受之一期寿命也。
    21)尘劳:烦恼之异名。贪嗔等之烦恼,坌秽真性,劳乱身心,谓为尘劳。
    22)妾媵:古代称姬妾婢女。媵,音营。古代指随嫁,亦指随嫁的人。
    23)风化:指对社幷会风气、教化。
    24)笔札:指文章、书信等。


    思考题:
    1 如何实现现世之愿?
    2 念佛人对待死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南无阿弥陀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UID
    96868 
    帖子
    613 
    精华
    积分
    1702 
    在线时间
    1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5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报告 回复 TOP

    wnamo

    版主

    帖子
    613 
    精华
    积分
    1702 
    在线时间
    1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5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在线
    7楼 发表于 2011-8-31 08:23  只看该作者

    增广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二学习


    1、回信缘起
    来书言礼《法华经》,摄心念佛,及欲寡其过而未能,拟欲依《功过格》(1)日常检点。足见汝近来操修,实属为己之学(2),非如今人之唯欲沽名邀誉、自欺欺人之可比也。幸甚幸甚。
    【为己之学】《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安国注: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
    2、示诚敬利益
    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诚敬若极,经中所说功德,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而其所得,亦已难思难议。若无诚敬,则与唱戏相同。其苦乐悲欢,皆属假妆,不由中出。纵有功德,亦不过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必倚之以造恶业。其将来之苦,何有了期?当以此意普告同侪(3),俾修须真修,行须实行。则其利溥(4)矣。
    【诚】《说文解字》:"诚,信也。从言,成声。。""最早见于周代的古籍《尚书》、《诗经》、《周易》等书中,多为此种用法。《尚书·太甲》:"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1)因此,虔诚、真诚、真实不妄是诚的本来意义。到了子思的《中庸》则赋予诚以本体论上的意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在《孟子·离娄上》中孟子解释此章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里诚字除了虔诚、真诚的含义外,有了天道本体的含义。借用哲学的概念,第一个诚是名词,是本体论上的含义,第二个诚是动词,表示以真诚的态度合于天道,属于方法论意义上的诚。作为真诚、虔诚的诚,按照对境又可细分为三,即对神、天和圣贤之虔诚,对自心之诚意和对人之真诚、诚实、诚信。
    佛教的诚即指大经所说“至心”,观经所说“至诚心”,大乘起信论所说“直心”。
    3、拜经之事理
    3.1拜经方法
    所立拜经规矩,理固无碍。若依事相论之,若笼统通拜,当念:“南无(5)大乘《妙法莲华经》、法华会上佛菩萨。”拜下想《礼经偈》云:“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想全经放光,及经中所说佛菩萨,各各放光,照触自身,及法界有情(6)。若逐字礼拜,当念:“一心顶礼大乘《妙法莲华经》某字法宝。”拜某字则念某字。从"如是我闻",至经尽,皆如此念。然观想一法,大非易事。若理路不清,及心识纷乱,或致起诸魔事(7)。但以至诚恭敬为主,能观则观。否则竭诚致敬,蓦直(8)拜去,亦自功德无量。
    【礼经偈】天台宗湛然大师著,益大师有《礼拜观想偈略释》。
    【观想一事大非易事】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偈》:“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3.2
    缘境若宽不契初心末学,导归一心专念阿弥陀佛

    若汝所立章程,对经而拜,拜下想偈,及拜起念佛、观佛,固不若供经佛前,专一礼阿弥陀佛,为专精一致。且勿谓缘想一佛,不如缘想多佛之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9)。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10),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历代诸祖,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古人谓:"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11"可谓最善形容者矣。
    【专礼专念阿弥陀佛】益大师释《大乘起信论》胜异方便:“十方诸佛,净土无量,经论多指归极乐者,略有四意:一者、阿弥陀佛与此土人最有缘故;乃至穷村僻坞,若男、若女、若长、若幼、若智、若愚,无不知称阿弥陀佛名者。二者、法藏比丘愿力胜故;诸佛果德虽实平等,因中愿力任运摄生,无差别中有差别故。三者、令人系念得专心故;若不专叹,则众生既欲生西,又欲生东,心无一定,净业难成。所以十方诸佛,同出广长舌相,赞此一门,令人专忆。四者、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即莲华藏海。故见一佛,即为见无量诸佛;生一土,即为生无量土;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为一切佛所护念,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因该果彻,更无二故。余如净土经论广明,不能备述也。
    4、止恶修善,刻实检察
    4.1主敬存诚, 忠恕为怀
      至于止恶修善,刻实检察,虽莫善于《功过格》。然使心不主于诚敬,纵日记功记过,亦是虚文。《功过格》,此间未有其书。若约予所见,但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与世人酬酢(12),唯以忠恕(13)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倘或宿习所使,偶尔忽生。而诚敬忠恕在怀,自能念起即觉,觉之即失。决不至发生滋长,举三业而随之矣。

    4.2
    欲寡其过,先须从畏此诸圣凡悉知悉见起

    小人之所以伪为善而实为恶者,意谓人不我知。不知其不知者,但止世间凡夫耳。若得道圣人,固了了悉知。而天人鬼神,虽未得道,以报得他心通(14),亦了了悉知。况声闻、缘觉、菩萨、诸佛,他心道眼,圆见三世,如视诸掌者乎。欲无知者,唯己不知则可耳。己若自知,则天地鬼神、佛菩萨等,无不悉知之而悉见之矣。若知此义,虽暗室屋漏之中,不敢怠忽。人所不知之地,不敢萌恶。以天地鬼神、诸佛菩萨共知。纵不知惭愧者,知此亦当惭愧无地矣。况真修实践之士哉!故欲寡其过,先须从畏此诸圣凡悉知悉见起。"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15),犹是约世间情见(16)而浅近言之。实则我心与十方法界,觌(17)体吻合。由我迷故,其知局在于一身。彼十方法界圣人,彻证自心本具之法界藏心(18)。凡法界中一切有情举心动念,无不亲知亲见。何以故?以同禀真如,自他无二故。若知此义,自能战兢惕厉,主敬存诚。初则勉力息妄,久则无妄可得矣。(恶念原属妄想,若不觉照,便成实恶。倘能觉照,则妄想灭而真心现矣。)

    略注:
    1)《功过格》:初指道士逐日登记行为善恶以自勉自省的簿格,及後流行於民间,泛指用分数来表现行为善恶程度、使行善戒恶得到具体指导的一类善书。融合了道教积善销恶、儒家伦理道德和佛教因果报应三教的理念。现存最古的功过格是《太微仙君功过格》,1171年成书(《道藏》洞真部戒律类收录),为净明道道士自记个人善恶的簿册。《道藏辑要》收《警世功过格》和《十戒功过格》,是托名吕祖撰述的功过格。後经莲池大师(1535-1615)、袁黄(1533-1606)等人倡导,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中叶功过格盛行於世,有多种功过格编写而成,不单有道教色彩浓厚的功过格,还有佛教系统的「善过格」(莲池大师《自知录》是代表作)、与民众道德有关的功过格(如《汇纂功过格》)。十七世纪以後,不仅道士奉持,士人、崇奉佛教戒律的人及民众亦渐奉行,更有特定劝戒对象的《当官功过格》、《童蒙功过格》、《妇女功过格》。
    2)为己之学:《论语》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的意思,是说学者用心所在,应在乎心性道德之完善,在乎人格自我之修养。"为人"的意思,则即以学为炫己骄人的手段,为谋取功名利禄的工具。孟子概括孔子理念则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荀子亦就此发挥:"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禽犊"本馈献之物,"以为禽犊"即以学问为邀取名利之资。古人区分"大学""小学",其意亦在于此。"大学"即圣贤之学,也可以更宽泛地理解为心性人格完养之学;"小学"即专门物用之学。学佛更是如此,是为了复本心性、成就佛道。
    3)同侪:同辈。侪,音""
    4)溥:音"",广大、普遍的意思。
    5)南无:音"拿摩",梵文音译,此翻恭敬,归命顶礼等。
    6)有情:即众生。
    7)魔事:障碍之事。即障碍修行、偏离正道之思想行为。
    8)蓦直:蓦,音莫。原意是上马。蓦直就是直接。
    9)法界藏身:即佛果菩提。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此一名。即圆摄十方三世一切佛号。阿弥陀佛意为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则横遍十方,无量寿则竖穷三际。
    10)帝网珠:帝释天宫之网也,同因陀罗网。为帝释天之宝网,乃庄严帝释天宫殿之网。网之一一结皆附宝珠,其数无量,一一宝珠皆映现自他一切宝珠之影,又一一影中亦皆映现自他一切宝珠之影,如是宝珠无限交错反映,重重影现,互显互隐,重重无尽。华严经以因陀罗网譬喻诸法之一与多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之义;若依境而言,称为因陀罗网境,依定而言,称为因陀罗网定,依土而言,称为因陀罗网土,此皆为显示事事无碍圆融之法门。
    11)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古代禅师常说的话,含元殿是古代在长安京城的金殿。就是说到了含元殿,自然是已到了长安;因为含元殿是在长安之内的,何必再问长安呢?比喻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
    12)酬酢:来往应酬。
    13)忠恕:论语: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4)报得他心通:天人鬼神天生具有他心通。
    15"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出《文昌帝君阴騭文》。见先哲于羹墙:后汉书、李固传:"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舜坐则见尧于墙,食则见尧于羹"。(后汉书卷六三)体现了后学对先哲的静养之情。慎独知于衾影:大学曰:"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宋史、蔡元定传:贻书训诸子曰:"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故遂懈"。(宋史卷四三四)衾,音亲,被子。
    16)世间情见:世间凡夫所见的境界。
    17)觌:音敌,见、相见。
    18)法界藏心:即真心。

    思考题:
    1、如何拜经?
    2、如何止恶修善,刻实检察?
    3、如何不使恶念变成实恶? 南无阿弥陀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UID
    96868 
    帖子
    613 
    精华
    积分
    1702 
    在线时间
    1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5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报告 回复 TOP

    wnamo

    版主

    帖子
    613 
    精华
    积分
    1702 
    在线时间
    1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5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在线
    8楼 发表于 2011-9-1 12:25  只看该作者

    增广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三学习

    分段大意
    一、序分:无正见之过
      书中语语真实,欲得佛法实益。但以未知净土法门之所以,其心愿便与佛愿相违。世之修持求了生死者多矣,然每每以己愚见,测度如来不思议大法,遂致北辕适越(1),不能了脱。今生尚无正见(2),况来生乎。万一复得人身,而被今生所修之痴福所迷,安望其更加精进以求出离也耶?
    二、正宗分:开示净宗信愿行

    1
    判教


    1.1
    通途法门

       佛说一切大小权实(3)法门.皆须仗己功力.断惑证真.方出生死。若惑业有一丝毫.生死决定难出。是以从生至生.从劫至劫.展转修持。或有力量充足.直进不退.即能了脱者。多皆旋觉忽迷.暂进久退.经尘点劫.不能出离。所以尔我今日尚为凡夫.皆坐(4)不知如来普被三根.至极圆顿之净土法门故也。


    【尘点劫】《法华经》化城喻品:三千尘点劫。三千大千世界磨为墨,过千国土下一墨点,所经国土都抹为尘,一尘一劫。


    1.2
    净土法门

    汝纵未亲知识.亦曾诵弥陀经.无量寿经.十六观经.及各净土发愿文.龙舒文.归元直指。彼皆令即生往生.汝偏欲展转来生。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此是正行)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不得生者。即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若心识不迷.闻善知识教以念佛求生西方。若念十声.或止一声.当下命终亦得往生。(此在十六观经下品下生章、系金口诚言、)既往生已.即已高预海会.永出轮回。渐次进修.以圆佛果。若此逆恶罪人.不闻此不思议法.经尘点劫.难出地狱。饿鬼畜生尚难得.况欲得人身而修行了生死耶。
    【净土发愿文】最主要的为两种,慈云忏主的小净土文和莲池大师的西方发愿文。
    【归元直指】明隆庆年间鹿园居士序说为延庆一元本禅师著。
    【横超法门】宋桐江择瑛法师有“辨横竖二出”一文。无量寿经言:“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趣自然闭。”

    2
    、正确发心

        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5).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

    3
    、助行


    3.1
    三皈五戒

        三皈(6)五戒(7).为入佛法之初门。修余法门.皆须依此而入.况即生了脱之至简至易.至圆至顿之不思议净土法门耶。不省三业.不持五戒.即无复得人身之分.况欲得莲华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

    3.2
    读诵净土经典

       汝日暮途远.宜从径直之法。且专门读诵净土三经.及普贤行愿品。研究净土诸经注疏(8)。若诸语录.金刚.法华.且先置之度外。以事宜急先.心无二用故也。

    3.3
    寡过

        至于寡过一事.实为儒佛切要工夫。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使人谓其欲寡其过而未能。此实在意地上用功.非身口动辄(9)有过也。在家居士.日与常人酬酢.固宜刻刻堤防。否则不但意业不净.即身口亦或污秽不净。欲其自他兼利.莫过于多识前言往行.以存龟鉴(10)。安士全书.实为古今第一融通儒佛心法.详示因果报应.及修持方法之导俗奇书。宜常翻阅.庶无疑不释.无行不谨矣。法苑珠林.更加阔大。虽非甚深经典.然初心由浅及深.则无误会之失。若不先悉罪福因果.便拟直探第一义谛(11)实相妙理。或恐见地不清.错认消息。则以迷为悟.求升反坠矣。

    3.4
    莲池大师新定净土发愿文

        汝既专修净士.宜以莲池大师新定净土发愿文为主。(省庵语录下卷、有此愿文注解、阅之自知其妙、)或不用皆可。以彼愿文.事理周到.了无一义一法之渗漏。彼云法界.则包括无遗。汝云大千.校法界量.奚啻(12)大地一尘.大海一滴。

    3.5
    戒专说假话.不修实行

        历观汝书.似是真实在心地上用功。然今之学者.每每专说假话.不修实行。意拟沽名邀誉以求体面.并非真实自省寡过而作是言也。此名自暴自弃.名大妄语(13).名不知惭愧。若非此等.则为圣贤之徒。若带此气.则是下流坯.乃法之罪人.佛之逆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直心直行.方与佛合。

    3.6
    普劝修净业

    又自既修持净业(谓改过迁善及念佛、即生即愿往生西方、)亦修净业。宜依龙舒文普劝门.令其随分随力.种此不思议善根。然既欲教人.须由亲及疏. 妻妾子女.忍不令得此利益乎.文王刑(14)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15)于家邦。世出世自行化他.莫不如是。
    刑,通型,模范。寡妻:嫡妻、贤妻。御:治理。

    3.7
    念佛规矩

        汝专求往生.晨朝十念外.凡行住坐卧.语默动静.著衣吃饭.屙(16)屎放尿.一切时.一切处.皆当以六字洪名.置之心口之间。但于如法时处.声默随宜。若大小便睡眠.只只许默念.切勿出声。默则功德齐等.声则不恭。睡则又加伤气.不可不知。
        三、流通分

    1
    、再示信愿切要以劝信

        须知西方极乐世界.莫说凡夫不能到.即小乘(17)圣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议境界故也。小圣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

    2
    、示净土正依经典

       (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亦名十六观经、此名净土三经、加普贤行愿品、名净土四经、仿单中有净土四经一本、其无量寿经、系魏承贯删削、又依余经增益、理虽有益、事实大错、不可依从、)
        魏承贯】魏源(17941857)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
    略注:
    1) 北辕适越:比喻行动和想要达到的目的相反。亦作北辕适粤、南辕北辙、北辕南辙、北辕适楚。北辕适粤:犹北辕适楚。粤在南方。北辕适楚:要到南方的楚国去,却驾车北行。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语本 汉荀悦《申鉴·杂言下》:“先民有言:适楚而北辕者,曰:‘吾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楚亦远矣。”北辙南辕:①想往南却驾车向北行驶。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②车子北往南来。喻人行无定迹。
    2) 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离诸邪痴颠倒的如实知见,是八正道之一。
    3) 权实:适宜于一时的教法叫做权,究竟而不变的教法叫做实。
    4) 坐:介词,因,由于。
    5) 毒荼罪薮:毒害和罪恶的深渊。荼,音途。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薮,音擞。人或物聚集的地方。
    6) 三皈:又名三归依,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是我依*佛陀的指示而得入正道;归依法是我依*教义而求得真理;归依僧是我依*僧伽的引导而正信佛教。
    7)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伤生命;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及毒品。
    8) 疏:经论注释书之通称。又作义疏。盖佛经义理幽深,若不疏决开通则不易启悟,故须依文义解之,分别旨趣,决择胜劣,使无尘滞。
    9) 动辄:动不动就。辄:音折。总是,就。
    10) 龟鉴:也说龟镜。龟可以卜吉凶,镜可以比美丑。故以喻借鉴前事。
    11) 第一义谛:二谛之一,又名真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是深妙的真理的意思。
    12) 奚啻:何只。奚,音西。文言疑问代词,相当于胡、何。啻,音赤。但,只。
    13) 大妄语:言语不诚实,欺骗他人,叫做妄语。于圣道中,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或说我受天龙鬼神的供养等语,以诳愚人,以取利养,皆名大妄语,其罪很重,死后当入大地狱。
    14) 刑:正,德行。见《诗经.大雅.思齐》
    15) 御:音亚。迎的假借字。此处表示进而。
    16) 屙:音鹅,一声。排泄大小便。
    17) 小乘: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见声闻乘条。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证,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

    思考题:
    谈谈对“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的理解。 南无阿弥陀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UID
    96868 
    帖子
    613 
    精华
    积分
    1702 
    在线时间
    1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5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报告 回复 TOP

    wnamo

    版主

    帖子
    613 
    精华
    积分
    1702 
    在线时间
    1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5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在线
    9楼 发表于 2011-9-3 12:43  只看该作者

    增广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学习

    分段大意
    一、夫欲学佛祖了生死(1).须从惭愧忏悔止恶修善而来。
    (一)总纲
    接手书。知居士近来修持亲切.自讼寡过.希圣希贤。非徒博一修行之虚名而已。欣喜无量。夫欲学佛祖了生死(1).须从惭愧忏悔止恶修善而来。(惭愧忏悔止恶修善、即自讼寡过、克己复礼、若能自讼、自然寡过、寡过即克己之实行、既能克己、自然复礼矣、)
    【自讼】《论语·公冶长》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二)须脚踏实地
    持斋(2)警策.意甚真切。但须脚踏实地.尽力做去。否则便成妄语中妄语。知之匪艰.行之维艰(3)。世间多少聪明人.皆以唯说不行.了此一生。徒入宝山(4).空手而归。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三)妄念与正念
    若夫妄念满腔.憧憧往来.朋从尔思(5)。由未真提正念(6)故也。倘正念真切.则朋从于专注一境之正念矣。所谓调御(7)得法.即寇贼皆为赤子。调御失道.虽手足亦作怨家。
    (四)预防烦恼
    在凡夫地.谁无烦恼(8)。须于平时预先堤防.自然遇境逢缘.不至卒发。纵发亦能顿起觉照(9).令其消灭。起烦恼境.不一而足。举其甚者.唯财色与横逆(10)数端而已。若知无义之财害甚毒蛇. 则无临财苟得(11)之烦恼。与人方便.究竟总归自己前程.则无穷急患难求救.由惜财而不肯之烦恼。色则纵对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纵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怜悯心.生度脱心。则无见美色而动欲之烦恼。夫妇相敬如宾. 视妻妾为相济继祖之恩人. 不敢当作彼此行乐之欲具。则无徇欲灭身(12).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烦恼。子女从小教训.则无忤逆(13)亲心.败坏门风之烦恼。至于横逆一端.须生怜悯心。悯彼无知.不与计校。又作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今因此故.遂还一宿债.生欢喜心。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然上来所说.乃俯顺初机。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14)。则无尽烦恼.悉化为大光明藏(15)。譬如刀以磨利.金以炼纯。莲因淤泥滋培.方得清净光洁。
    对治色欲:不净观;亲属观(观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幼者如妹、稚者如子);毒蛇观(男士观女阴户如毒蛇口,女士观男根如毒蛇头);夫妻之间作恩人观。
    遇横逆作还债观。《孟子·离娄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修析空观、体空观了我空。
    (五)修省宏规
    境无自性.损益在人。三业四仪(四仪即行住坐卧). 常持颜渊之四勿(16)。五戒十善.必效曾氏之三省(17)。暗室虽无人见.而天地鬼神咸知。念始萌乎隐微.罪福判若天渊。若能如是修省.将见举动皆善.恶无从生矣。此实正心诚意之宏规.切勿谓释氏琐屑.不若儒者之简捷也。
    二、念佛法门
    (一)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
    若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况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信愿行三.十要(18)中皆悉详示。而第一要.弥陀要解五重玄义(19)中.第三明宗(20).发挥三法(21).最为精详。其后节节段段.皆有指示.宜细参阅。此不备书。
    (二)摄心念佛
    1、摄心切念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
    2、至诚恳切才能摄心
    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
    3、摄耳谛听
    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22)。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4、十念记数念佛
    4.1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适用的根机
    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23)。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
        【数佛】大师巧妙借鉴五停心观的数息观改为数佛。
    4.2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24).久当自得耳。
    4.3十念记数念佛与晨朝十念的异同
    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
    4.4十念记数念佛与掐珠记数念佛比较
    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
    4.5作事时恳切直念
    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
    4.6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前方便
    大势至谓都摄六根(25).净念相继.得三摩地(26).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
    4.7仰信佛言
    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
    4.8与掐珠念佛再比较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三)劝专修净业
    居士以年将半百.身系樊笼(27).素(28)未参(29)寻知识。倘欲即生了脱.但当专主净土一门。金刚法华.且先置之度外。待净土大通.一心已得后.再行研究不晚也。若此刻便即从事.恐智力不给(30).得彼失此。一法未精.二利咸失耳。拣魔辨异录系禅宗。深通教理者尚不易知.况居士乎。凡禅宗典章.概勿研究。以禅宗意在言外.若按文解义.则错会佛法.以善因而招恶果。释氏稽古略.乃记事之书.而以禅宗为主。凡属此种言句.皆当置之勿究可也。
    【拣魔辨异录】雍正皇帝著,批驳汉月法藏师徒的错误知见。
    【释氏稽古略】元释觉岸撰。
    三、示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灭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灭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全无恭敬.虽种远因.其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31)者。凡见一切信心人.皆须以此意告之。此系从初心(32)至究竟(33)之决定实义(34)。若当作腐僧迂谈.便为自暴自弃.岂特孤负(35)(印光.)实为孤负自己也已。

    略注(净缘佛名师兄作):
    1) 生死:又作轮回。谓依业因而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永无穷尽之意。与'涅槃(菩提)'相对称。又生死无尽,以海为喻,故称为生死海。生死乃苦恼之世界,故亦称生死苦海;渡越生死苦海,而到达涅槃之彼岸,此事极为困难,故又称难渡海。
    2) 持斋:不非时食称为斋,过中午不食称持斋,故持斋一语并不等于吃素。斋之意义是清净,身口意等三业清净,即称斋。在家众于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斋戒,亦称持斋。
    3) 知之匪艰.行之维艰:此语出自《尚书·说命中》,意思是让人们重视行。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把践德笃行看得高于认知致知。匪:不,不是。维:文言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
    4) 宝山:珍宝累积之山也。心地观经六曰:'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无信手者,虽遇三宝,无所得故。'智度论一曰:'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有。'
    5)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出自《周易》。(此处指妄念)往来不定,成群地跟从你的想法。憧憧:往来不定,摇曳不定。尔,你。
    6) 正念:八圣道之一。离邪分别而念法之实性也。起信论曰:'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慧远观经疏曰:'舍相入实名为正念。'
    7) 调御:安排驾御。又,调御为佛教术语:一切众生,譬如狂象恶马。佛譬如象马师而调御之也。无量义经曰:'调御大调御,无诸放逸行。犹如象马师,能调无不调。'智度论二曰:'佛法为车弟子马,实法宝主佛调御。若马出道失正辙,如是当治令调伏。'又佛十号之一曰调御丈夫。
    8) 烦恼:烦是扰义,恼是乱义,能扰乱众生身心,令使心烦意乱的见思惑,叫做烦恼。
    9) 觉照:用觉悟的心来观照一切。
    10) 横逆:凶暴不顺。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自反:反躬自省。
    11) 苟得:随便得到。苟:苟且。《曲礼》曰:"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12) 徇欲灭身:纵欲短命。徇,音训。顺从,曲从。
    13) 忤逆:背犯,违反;不孝顺父母。忤,音五。逆,不顺从。
    14) 我空:了知我体乃五蕴之假和合者,称为我空。又作人空、生空、假名空、人无我、众生无我。系二空之一。凡夫于五蕴法强立主宰,称为我执;若推求色、受、想、行、识等五法,皆无自性,不见常一之我体,则为我空。
    15) 光明藏:即光明之宝库。亦即指如来之身。思益经卷一(大一五·三四上):'如来身者,即是无量光明之藏。'又自己之本心,破除无知,发挥真如之光,吸光明于其中,亦称光明藏。千手陀罗尼经(大二○·一○九中):'当知其人即是光明身,一切如来光明照故。'
    16) 颜渊之四勿: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7) 曾氏之三省:替人谋事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温习?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18) 十要:指《净土十要》。
    19) 五重玄义:第一释名,无名,则不能显法。故应先释经题。第二辨体,名者呼体故,名之次宜辨体,体者一部之旨归,众义之中枢也。第三明宗,宗者修行之宗旨也。会体必由修行。故体之次宜明宗。第四论用,会体而自行已圆,则应自体起用,利益众生。故就宗而论一经之作用。第五判教,利益已多,则所说之教义无尽,故用之次宜判教义之大小权实。已上五重。就法华经释之。则与咸之法华撮要曰:'此经乃以法譬为名,实相为体,一乘因果为宗,断疑生信为用,无上醍醐为教相。'
    20) 第三明宗:《弥陀要解》云:"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此经指《佛说阿弥陀经》。
    21) 发挥三法:《弥陀要解》中对信愿行的详示:"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22) 谛听:仔细听。
    23) 率尔臆说:轻率的主观说法。率:轻易地,不细想,不慎重。臆:主观地,缺乏客观依据的。
    24) 一心不乱:一心而不散乱也。阿弥陀经曰:'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慈恩之阿弥陀经疏曰:'一心不乱者,专注无散也。'
    25) 六根: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根,为认识器官之意。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
    26) 三摩地: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27)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喻不自由的境地。樊:笼子。
    28) 素:向来。
    29) 参:一般作参见、参谒、参寻、参问、参学或参究。指谒见师家寻问道法。此外,参究公案以求开悟亦谓为''
    30) 不给:不充足。给,音几。富裕,充足。
    31) 不堪设想: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
    32) 初心:初发心而未经深行者。首楞严经一曰:'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止观一曰:'初心尚尔,况中后心。'往生要集中本曰:'初心观行不堪深奥。'
    33) 究竟: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
    34) 实义:真实之义理也。华严经二十九曰:'分别实义得究竟。'报恩经六曰:'不可以实义。'正理论二十三曰:'能止推征令证实义。'
    35) 孤负:即辜负。亏负,违背。

    思考题:
    1、修省的要领是什么?
    2、摄心念佛和十念记数念佛的要领是什么?

    南无阿弥陀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UID
    96868 
    帖子
    613 
    精华
    积分
    1702 
    在线时间
    1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5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报告 回复 TOP

    wnamo

    版主

    帖子
    613 
    精华
    积分
    1702 
    在线时间
    1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5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在线
    10楼 发表于 2011-9-21 14:42  只看该作者

    与陈锡周居士书分段大意

     

     

    一、序分:

    序一、如来出世本怀

     

    如来出世,说法度生,原欲一切众生,直下了生脱死,亲证无上觉道而已。

     

    序二、如来对机说法

     

    1、随顺机宜,循循善诱

     

    但以众生根机不等,不能究竟畅佛本怀。只得随顺机宜,循循善诱。

     

    2、为大根说佛乘

     

    大根则称性直谈,为说佛乘,令其即生圆证佛果。如华严经之善财,法华经之龙女等。

     

    3、为中根说三乘
    次则为说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令其渐次修习,渐次证果。

     

    4、为下根说五戒十善,导入三乘

     

    又其次则为说五戒十善,令其不堕恶道,受人天身,渐种善根。随其所种善根大小,将来于三乘法中,随宿善力,发诸现行。或依菩萨乘,修六度万行,而得亲证法身。或依缘觉声闻乘,悟十二因缘及四谛法,而得断惑证真。

     

    序三、净土起信

     

    (一)诸法(通途法门)仗自力了脱之难      

     

    1、生死难了

     

    (1)断惑证真,方了生死

     

    此诸法门,虽则大小不同,顿渐各异。然一一皆须自己修习力深,断惑证真,方可超出轮回,了生脱死。

     

    (2)见思未尽,无由解脱。

     

    若三界内见思二惑,丝毫未尽。则生死根本,未能斩断。纵令定慧力深,依旧无由解脱。

     

    2、佛道难成

     

    (1)小乘果位

     

    如三果圣人,尚生五不还天,经许多劫,方证四果。若证四果,则生死根本,断尽无余。
    2)大乘修证阶位
    然只是小果声闻,尚须回己所证小果,趣向如来大道。于十方世界,乘愿受生,广行六度万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随己功行深浅,或渐或顿,以次证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诸位。至等觉已,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便入妙觉位而成佛矣。
    3)大乘修证阶位不能超越
    如来一代时教,所说法门,虽则无量无边,其证入地位,毕竟不能超越于此①。(恭注①:“此”指了断生死后,尚须“以次证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诸位。至等觉已,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便入妙觉位而成佛矣。”)
    4)禅宗修证地位

    虽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最为圆顿直捷。然见性成佛,乃约本有法身,不涉凡圣因果修证而论。若依修证地位而言,亦与教家了无异趣。
    (二)净土法门(特别法门)仗佛慈力之易
    1、末法根机
    而末世之中,人根陋劣,知识鲜少,悟者尚难其人,何况实证。
    2、佛特开净土法门
    如来知诸众生唯仗自力了脱之难,故于一切法门之外,特开念佛求生净土一门
    3、净土法门力用。
    1)速了生死
    1)接引极重罪人。
    但能信愿真切,即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若能念佛十声,或止数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
    2)接引修世善者。
    况彼修行世善,不作诸恶者乎。
    3)接引禅定力深者。
    若是精修梵行,禅定力深,则往生品位更高,见佛闻法最速。
    2)速成佛道。
    即大彻大悟,断惑证真之人,亦须回向往生,以期圆证法身,速成佛果。
    3)被机广大
    1)三根普被
    其余法门,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唯兹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2)上至等觉菩萨。
    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
    3)下至地狱众生。
    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
    4)小结。
    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
    (三)劝深信净土
    1.1说净土难信以劝信
    1)两种谛信
    1)宿有净土善根者
    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
    2)大乘深位菩萨
    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
    【权位菩萨】此处指尚未破无明的菩萨。依据印光法师开示:“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及未破无明之权位菩萨。最下者,即为圆教初住。其人已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及随类现种种身,以度脱众生。此后从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位倍胜。是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与彼抗。”权:对于实之语。方便之异名。暂用之而终废之者。
    2)深信利益
    1)大乘种性。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虽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报。修净土人,亦复如是。
    2)一乘因果
    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3)劝须急急讲求信之一法。
    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则不是疑法,便是疑自。若有丝毫疑心,则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实益也。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乎哉。 南无阿弥陀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UID
    96868 
    帖子
    613 
    精华
    积分
    1702 
    在线时间
    1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5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报告 回复 TOP

    wnamo

    版主

    帖子
    613 
    精华
    积分
    1702 
    在线时间
    1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5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在线
    11楼 发表于 2011-9-21 14:43  只看该作者 二、正宗分:正说净宗宗要信愿行
    1、深信
    1.1正说信相

    1)总说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
    2)娑婆之苦,无量无边
    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前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谛思自知,不须详说,说则太费笔墨。第八五阴炽盛苦,乃现在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乃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五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色,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于六尘境,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故名炽盛也。又阴者,盖覆义,音义与荫同。由此五法,盖覆真性,不能显现。如浓云蔽日,虽杲日光辉,了无所损。而由云蔽故,不蒙其照。凡夫未断惑业,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显现,亦复如是。此第八苦,乃一切诸苦之本。
    3)自力之难,须仗佛力
    修道之人,禅定力深,于六尘境界,了无执著,不起憎爱。从此加功用行,进证无生。则惑业净尽,斩断生死根本矣。然此工夫,大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实难。故须专修净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4)极乐之乐,乐莫能喻。
    既得往生,则莲花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音。随己根性,由闻而证。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至于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
    1.2结劝生真信,戒邪见
    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
    2、切愿
    2.1总说
    既知娑婆是苦,极乐是乐。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
    2.2 愿离娑婆苦
    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娑婆世界,一切众生,于逆顺境,起贪嗔痴,造杀盗淫,秽污本有妙觉明心,乃无底之厕坑。既造恶业,必受恶报。久经长劫,轮回六道,乃不赦之牢狱。
    2.3佛誓愿度生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
    2.4总结信愿: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
    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
    3、力行
    3.1念佛正行
    (1)念佛法门宗要信愿行及其相互关系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2)念佛正行方法
    1)正行原则
    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
    2)念佛功课
    身无事累者
    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
    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即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将毕,归位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净土文毕,念三归依,礼拜而退。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礼若干拜佛外,九称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在功课念毕礼拜。随己之便,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
    略无闲暇者。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
    半闲半忙者
    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
    3.2念佛助行
    1)忠恕改过,方与佛合
    又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决定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
    2)一切功德,回向西方。
    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南无阿弥陀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UID
    96868 
    帖子
    613 
    精华
    积分
    1702 
    在线时间
    1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5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报告 回复 TOP

    wnamo

    版主

    帖子
    613 
    精华
    积分
    1702 
    在线时间
    1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5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在线
    12楼 发表于 2011-9-21 14:43  只看该作者 三、流通分:劝正信净土
    1、净土法门,非是小乘。
    此念佛法门,一代时教大乘经典,尽皆赞扬。小乘经中,绝不提起。有不通教理者,斥为小乘。乃无知邪说,不可听从。
    2、乩坛所说,不可听从。
    又乩坛所说,多属灵鬼依托当人之智识而作。若说世间道理,则是者尚多。若说佛法,则非己所知,妄造谣言。如金刚直解后,所附之先天古佛宝号,乃灭人慧命,瞎人正眼,极恶无比之魔话。以此施人,罪过无量矣。 南无阿弥陀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UID
    96868 
    帖子
    613 
    精华
    积分
    1702 
    在线时间
    1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5 

    查看详细资料

    引用 报告 回复 TOP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快速回复主题

    选项

    [完成后可按 Ctrl+Enter 发布]  预览帖子  恢复数据  清空内容

    默认表情

    123
    地藏缘·主版
    • 『地藏缘主论坛』
    • 『孝亲尊师论坛』
    • 『戒杀放生论坛』
    • 『素食论坛』
    • 『戒邪淫论坛』
    • 『戒邪淫大共修』
    • 『不净观白骨观专修』
    • 『以佛疗心』
    • 『佛教信息版』
    • 『求助慈善版』
    • 『助印结缘信息版』
    • 『佛子求职招聘』
    • 『预备出家专版』
    • 『慈悲施食论坛』
    • 『助念超度版』
    • 『法音十方』
    • 『电子书库』
    地藏缘·专修交流学习区
    • 『地藏缘大共修论坛』
    • 『心经共修』
    • 『金刚经共修』
    • 『普贤行愿品共修』
    • 『药师经共修』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共修』
    • 『法华经共修』
    • 『僧伽吒经共修』
    • 『宝箧印陀罗尼经共修』
    • 『莲师心咒共修』
    • 『其他经咒共修版』
    • 『大悲咒共修』
    • 『楞严经咒共修』
    • 『六字大明咒共修』
    • 『六道金刚咒共修』
    • 『金刚萨埵共修』
    • 『抄经共修论坛』
    • 『拜忏拜佛共修』
    • 『绿度母心咒共修』
    • 『打坐实修版』
    • 『大准提亿遍共修论坛』
    • 『净土论坛』
    • 『念佛精舍』
    • 『精进念佛共修版』
    • 『地藏法门共修论坛』
    • 『灭定业真言共修』
    • 『地藏菩萨长咒共修』
    • 『藏传佛教论坛』
    • 『南传佛教论坛』
    • 『禅宗论坛』
    佛友生活区
    • 『生活茶馆』
    • 『医方明』
    • 『国学论坛』
    • 『大千神异论坛』
    • 『电脑服务论坛』
    • 『各地同修联络处』
    网站事务区
    • 『新注册同修实习版』
    • 『网站事务版』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11-9-22 15:11 蜀ICP备08004009号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地藏缘热线 - Archiver - WAP - TOP - 界面风格

    • 地藏缘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