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酷娱长沙怎么样:刘金国的故事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22:12:28

刘金国的故事




本报记者 静冬 文/图

叁 人民公社时期

1
“拼命三郎”

    小港村当年隶属于槐李庄人民公社,现为新集镇所管辖。
    如果把刘金国比作“千里马”,那么当年槐李庄的公社书记陆长江可以称得上是“伯乐”之一。这种评价,得到了刘金国的母亲以及当地好多老同志的认同。几经周折,记者在昌黎县城一社区住宅楼内找到了陆长江。79岁高龄的陆老从昌黎县交通局纪检书记位置上退下来已多年,有关刘金国的采访多年来老人始终谢绝。这次却破例带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理由是“尽管这孩子一向比较低调,但我觉得宣传宣传他干工作的精神,特有必要。”“至今,我还称刘金国为‘孩子’,他一直喊我‘叔’。”曾做过膀胱癌手术而今又检查出肺癌的陆老,断断续续地向记者搜寻着尘封已久的记忆,“金国刚进公社时,是做电话接线员工作,后来做了公社副书记、书记。可以说,是我一手把他带上来的。因为那时候经常要下乡蹲点,每次我见到刘金国时他总是在忙村里的工作,而且好多群众闲聊时也总是提到,说谁谁真是个难得的好同志,说的就是刘金国。后来我也就格外注意观察这个小伙子。”陆老说,自打认识刘金国到现在,已快40年了,给他的印象一直是“拼命三郎”。
    陆老回忆说,有年夏天,昌黎大涝。金国便到辖区各村走访摸查排涝情况。连续几日的雨水浸泡和脚踩泥浆的劳累,他病倒了。尽管他满头大汗,却仍嘴唇紧咬着一声不吭。医生诊断为心绞痛,打了两针也未怎么管用,后来打了杜冷丁才止住了痛。病刚好一点,他又按照预先的计划,上路了。“那时候,我劝也劝不住,怕他出问题,还派人暗中保护过他。这个人,干起工作来不要命,我就没见他休过节假日啥的,总是起早贪黑地忙。”
    在陆长江整理的《关于刘金国的一些事》中,有这样的描述:金国同志恪守“工作就是战斗,有令就行”的精神。多年来,他工作的地点、性质变化较多,组织上怎么安排他就怎么执行,哪里需要哪里去。严格的党性,严肃的组织纪律性让他忠贞不贰。

2
力退建房石块

    在槐李庄人民公社时期,曾经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几乎都向记者证实,当时刘金国的家境是公社干部里最穷苦的。
    上级领导为了鼓励和安慰刘金国,每年都计划给刘金国送点照顾款或粮食,但他从来不要,即便给他送到家里也会被原数退回。有两次的照顾款因民政已结账无法退回了,刘金国便将钱送到了敬老院。刘金国弟兄三个,家里再穷农村人也要想法盖房子分家娶媳妇,当时公社下属农机站就瞒着刘金国悄悄地用拖拉机往他家送了一车建房的石块,刘金国知道后很是不高兴,并将石头全部退回。
    从不吃请受礼,那时候就已是刘金国的一个习惯。陆长江回忆说,不管刘金国是只身一人还是带同志们下去工作,总是上午骑自行车出去,中午赶回机关食堂打饭吃,下午接着再出去调研。后来,好多地方刮起“吃喝招待”的不良之风,刘金国特反感这一套,如果不得不在外单位吃饭,饭后他总是要悄悄地把饭费压到碗下面或放在凳子上。“按照当时的行情,该多少他就放多少。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当地一位老食堂管理员回忆说,刘金国吃饭不挑食,属于“吃嘛嘛香”的那种。
    针对社会上“刘金国如何如何绝情,甚至是六亲不认”的传言,陆长江老人大手一挥,极力反驳说:“这孩子不仅不是那样,而且是特重感情特讲情义的一个人。直到他当市长、当厅长,甚至是当副部长之后,他和我也一直保持着电话或信件联系。”陆老告诉记者,过去写信总是提醒刘金国不要忘了党性更不能骄傲,这几年多是提醒金国注意身体,“因为看着他还是那个‘拼命三郎’的架势。”
    前年国庆节的时候刘金国在百忙之中还顺路看过陆老,给他买来了收音机和纯棉睡衣。在得知老人身患癌症后,又掏出了身上仅有的500元钱表达心意。据陆长江的老伴讲,这已是刘金国第5次到家中看望陆老。“陆书记您好,今去见您,未找到家,以后去看望您,向我婶问好!祝您身体健康。刘金国”在陆长江老人家,记者看到了刘金国的亲笔信。陆老说,2010年5月,因为拆迁搬家,刘金国来时没找到他的新住址,便托人留下个便条。“在昌黎好多人都知道我和刘金国的关系,为这我还得罪了不少人。因为好多想求刘金国办事的人想通过我找他,都被我给回绝了。我绝不能给刘金国这样的好干部添麻烦啊。”陆老说,就在“感动中国”播出后不久,有个亲戚来找他要刘金国的联系方式,他没给,结果亲戚把门“咣唧”一关就走了。

3
深造与婚事

    “刘金国能有今天的成绩,首先得归功于他的求知好学和上进心。”陆长江老人回忆说,刘金国来公社工作时正是单身呢,工作之余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读报。“逐渐我就发现这个年轻人,记忆力特好,哪个村有多少人口,该交多少公粮,他都能如数家珍地给你说出来。”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恢复高考头几年,全国各地逐步兴起“文凭热”。为了培养年轻干部,当时昌黎准备从在职的公务人员中招考一批人到省委党校进行学习。这时候,刘金国就报了名。结果,他考了个全县第一名。“他回家就喊:妈,我考上学了!以后我就是大学生了。”母亲陈会英至今还记得,从来没见儿子那么高兴过。通过刘金国的个人履历,我们知道,1983年9月至1985年9月他在河北省委党校学习两年;后来,又曾在中央党校深造过经济管理专业。“他在省委党校学习期间,每学期成绩都几乎是满分,后来快毕业的时候他给我来信说,结业科目共14门课程,最低的考了92分。当时我担心他有骄傲情绪,便回信告诉他,‘孩子,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将来’,古往今来,骄兵必败。”交往中,陆长江渐渐地成了刘金国成长路上的一个良师益友。
    在农村,26岁还单身的刘金国算是大龄青年了。正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龄,街坊四邻都张罗着到刘家说媒。可因刘家经济条件太差,而且刘金国本人也总是说“事业刚开始婚事不着急”,于是刘金国的终身大事一直没着落。而这时,附近冯村的高中同学赵秀云也“待字闺中”。
    “我嫂子长得漂亮,给她介绍对象的人很多,但她都不愿意,挑来挑去最终看上了我大哥。”刘金国的二妹刘金燕说,嫂子一过门就很能吃苦,而且和婆婆处得像亲娘俩似的。后来有人问她看上刘金国哪儿了,她说“看上的是这家的人品”。
    赵秀云当初所言,在她和刘金国相处的过程中又得到了验证。1984年,刘金国在省委党校学习期间,家中唯一的耕畜——— 大枣红马死了,上级部门特地照顾刘家400元钱,刘金国休假回家时父亲刘宝江把钱原封不动地拿了出来,他则将这笔钱转送给了另外一个困难户。并建议买羊繁殖,搞养殖业。据说,这户人家从那时起真的开始有了起色,如今已成了村里的富裕户。
    “秀云和我们金国结婚,真的没享过什么福,最早时跟着他一直下地干活,后来在好几个地方都是当临时工。”谈起儿媳,婆婆陈会英既心疼又自豪,“至今她也那么朴实、懂事,时不时地惦记着我。”

4
最爱“走基层”

    从省委党校毕业后,刘金国很快就担任了刘台庄工委副书记、书记等职。
    经过“充电”后的他,更加认识到掌握基层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于是,“走基层”成了刘金国雷打不动的习惯。“他的作息时间,比别人上班早下班晚,而且从没节假日。靠着一辆破自行车,很快就把辖区六个乡镇的工作情况、干部状况做了个详尽的调查了解。那些滥竽充数的干部一下“草鸡”(当地方言“现原形”的意思)了。”原昌黎县新集工委书记刘秉坤是刘金国的老同事,在他的印象里,刘金国干工作就喜欢“先摸底儿”。
    有了调查,就有了发言权。刘金国一上任就大胆地把全刘台庄辖区的各个班子分为“好、中、差”三档,并开会公布。居“中”的表现是,能互相配合正常开展工作,但思想保守工作力度不大,没有创新举措和政绩;“差”的表现是,不团结,凝聚力不强,工作没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计划,上面敦促什么就干什么,应付差事。当时刘金国还用顺口溜表达了他的不满:“一二把手混日子,一般干部熬岁数。纪律松弛,思想涣散。工作任务完不成,经济发展跟不上。”
    针对这些情况,刘金国和工委班子研究决定,要求‘差’的领导班子总结反省并做检讨,紧接着就是大刀阔斧的整顿。“这可以说是刘金国在刘台庄工委执政期间烧起的第一把火,也显出了他在基层执政的非凡能力。”当年昌黎县委组织部的一位老干部如是评价说。
    据当时的会议纪要资料显示,刘金国部署的整顿计划分四个方面:一是工委先集中办各乡镇领导班子学习班;二是各乡镇分别办行政管理、专业管理培训班;三是要求各乡镇制定长规划短安排,要千方百计引进技术、人才、项目和资金。
    “当时组织已经发现,刘金国同志在昌黎应该算是个人才。当年受县委的委托,我曾经前去他所在的工作地和老家去考察过他。所到之处,听到的都是一片赞美声。甚至有些他批评处理过的干部,也都说他的好。”回首当年,时任昌黎县委办副主任的刘万里至今还颇为惊讶,连称“这人可不是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