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0ti公版:永淳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0:03:40
横县概要
横县位于广西东南部,东连贵港市,南接灵山县、浦北县,西界邕宁县,北和宾阳县接壤。县城与广西首府南宁市相距124公里,距沿海经济开发城市北海200公里。全县下辖17个镇5个乡,总面积3464.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63673公顷,其中水田40700公顷,旱地22973公顷,有林面积15.2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3.99%。
全县总面积3464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平原为主。横县建制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有21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全县辖17个镇5个乡,总人口108万人,有汉、壮、瑶等15个民族。
县人民政府驻横州镇,邮编:530300。行政区划代码:450127。区号:0771。拼音:Heng Xian。
交通条件
横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珠江主流河段郁江自西向东贯穿全县,全长144公里,船只上通南宁、百色,下至广州、珠海、港澳等地。县内过境铁路76公里,设有6个火车站,公路里程800多公里,境内高速公路里程100公里,设有多个出口。
自然资源
横县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
一、金属矿:县内金属矿藏主要有铜、铅、锌、锑、汞、铁、铀、金等。其中铜有小型矿床一个,矿点10个,矿化点4个,主要分布于县内镇龙、云表、陶圩、莲塘等地;铅、锌矿有小型矿床一个,矿点12个,矿化点10个,主要分布于县内镇龙、陶圩等地。其中莲花山组中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矿体6个,共长910米,厚0.04-1.55米,铅储量大于1600吨;锑矿有矿点1个,矿化点2个,主要分布于县内镇龙、陶圩等地;汞矿有矿点2个,主要分布于县内陶圩镇;铁矿有矿点13个,主要为残坡积的褐铁矿,分布于县内莲塘、板路、南乡、马岭、云表、陶圩、良圻、百合等地;铀矿有矿点4个,主要位于马山乡石狗岭、金石、马山等岩体的围岩蚀变带中;黄金矿储量丰富,主要分布于县内南乡、百合、云表等地。
二、非金属矿:县内非金属矿藏主要有毒砂、石棉、重晶石、煤、磷、石灰石、黄铁矿,石英砂等。
三、水产资源:横县水面宽阔,全县河流、池塘、山塘水库等总面积约1.71万公顷,十分适宜养鱼。据普查,横县鱼类有81种,分属9目19科56属,分布在全县22个乡镇,但多聚于郁江。野生鱼类主要有赤鱼(甫鱼)等,比较大型的经济鱼类主要有草鱼(鲩鱼)、鲢鱼、鳙鱼。 黄 金 1998年,横县淡水养殖面积为6759公顷,水产品总产量为21679吨。
四、珍贵动物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穿山甲、山瑞、蛤蚧、蟒蛇(蚺蛇)等。
土特产横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夏长冬短,无霜期长,宜于动植物生长。横县农业以水稻、甘蔗、茉莉花、茶叶、桑、荔枝、龙眼等作物为主。目前,横县已形成粮食、蔗糖、花茶、桑蚕、水果、水产、畜牧、林业等八大基地。
由于横县茉莉花品质之高、面积之广、产量之高,以及为中国-花茶业所作的贡献,横县被茶业界和新闻界誉为“中国茉莉花之都”。
永淳县 (Yong Chun County)
汉领方县地,唐置永定县,宋更名永淳,本治郁江北,元迁于今县西南十里,明复迁于江南,即今治,属广西南宁府,清因之,民国初属广西南宁道。
永淳县,横州(今广西横县)西百三十里。北至宾州百四十里,南至广东灵山县界百三十里。汉郁林郡广郁县地。隋为宁浦县地。唐武德中,置永定县,为淳州治。天宝初,曰永定郡。乾元初,复为淳州。永贞初,改曰峦州。宋开宝五年,废峦州共2次,以永定县属横州。熙宁四年,省入宁浦县。元?三年,复置,更曰永淳县。元因之。明初,属浔州府。洪武十年,属南宁府。十四年,仍隶横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七里。1952年撤永淳县,将其所属峦城、六景、良圻、平朗、石塘等区划归横县管辖,属南宁专区。
永淳县已经于1952年8月调整行政区域时撤销。原来的永淳县地处广西中南部,其东南与横县相连,西面与邕宁县接壤,西南角与灵山县交界,北面与宾阳县相邻。县内东北、西北、西南是山区,其他属丘陵地区,郁江从西流入,绕过中部向南流出。
永淳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唐武德四年(621年)设置淳州(后改名为峦州),治永定,领武罗、灵竹等县;宋撤峦州,原峦州辖地大部为永定县。元佑三年(1088年)更名永淳县。在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图》上,从南阳、新安,向东北峦城、六景,至古辣、露圩、灵竹等乡镇。
广西通志 行政区划志 第二篇中华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第二章县行政区划 第四节广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区诸县 永 淳 县 沿革、隶属 原系清末南宁府属县。民国2年(1913年),永淳县隶属邕南道。次年6月,永淳县改隶南宁道。民国16年,永淳县直隶广西省政府。民国19年,永淳县属邕宁民团区。民国21年4月,永淳县改属南宁民团区。民国23年3月,永淳县改属南宁行政监督区。民国29年4月,永淳县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31年3月,永淳县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等级 民国21年以前, 永淳县列为二等甲级县。民国21年5月,永淳县列为三等县。民国28年10月后,永淳县列为三等乙级县。 区划、 面积、人口 民国年间,永淳县县治于东经108°58′,北纬22°44′。辖境东界横县,西邻邕宁县,南接广东省灵山县,北连宾阳县,亦即地跨东经108°44′—109°20′, 北纬22°26′—23°06′。总面积为1876平方公里。民国21年2月,永淳县全部划辖原与宾阳县同治之古辣圩。 民国22年,永淳县计辖峦城、兴仁等2个区及仁里、太平、亲睦、镇江、安平、沿江、六景、良圻、化龙、南阳、六甲、凤阳、中和、平天、新安、大同、平朗、石塘、沙江、甘棠东、甘棠西、露圩、古辣、渌卢、灵竹等25个乡,总人口157403人。民国23年1月, 永淳县将原与横县同治之花桥地方全部划归横县管辖,并划入原属横县之浪心、新旺、那利、下榃旺、中榃旺、上榃旺、小那庙、大那庙、蟠龙、天堂、王龙、黎村、古榄、 旺槐、六赖、茶元、六造、那麓新村、那麓等19个村和新宁圩。同年9月,永淳县划出葛村和火劳村改归宾阳县管辖。民国34年12月,永淳县总人口188107人。
《读史方舆纪要》中有关永淳县的记述
清。顾祖禹
顾祖禹(1631-1692)字复初,一字景范,江苏无锡人,居常熟,顾柔谦之子。生于明毅宗崇祯四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享年六十二岁。沈敏有大略,善著书。家奇贫,然性廉介朴厚,不求名于时。与魏禧为金石交,禧客死,祖禹经纪其丧。徐乾学奉敕修一统志,延致祖禹,将荐起之,力辞罢。后终于家。学者称宛溪先生。父柔谦精史学,祖禹承其志,撰历代州域形势九卷,南北直隶十三省一百十四卷,川渎异同六卷,天文分野一卷,共一百三十卷,名为《读史方舆纪要》,《清史列传》魏禧见之,叹为“此数千百年所绝无仅有之书”。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南方“三藩”起兵反清,顾祖禹只身往福建入耿精忠幕府。“三藩”失败后,他悄然北归,应聘在昆山徐乾学家坐馆,遍览徐家藏书,继续编撰修改《读史方舆纪要》,至康熙十九年全书初成。
康熙二十六年,顾祖禹应徐乾学邀请参加编纂《大清一统志》,在修志局与著名学者阎若璩、胡渭等共事。修志结束,他拒绝在志书上列名。后回乡继续修订《读史方舆纪要》。经过30余年的磨砺,十易其稿,《读史方舆纪要》于康熙三十一年完成,全书130卷,280余万字。《纪要》按明末政区分区叙述历代疆域形势及历史沿革,着重考订古今郡、县变迁及山川险要、战守利害,有浓厚的军事地理色彩。其中对城市兴废、漕运增减、交通变迁等也有论述,对我国的历史地理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人将《读史方舆纪要》与梅文鼎的《历算全书》、李清的《南北史合钞》合称为三大奇书。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顾祖禹病逝于无锡胶山,终年61岁。
嘉庆十六年(1811年),《读史方舆纪要》全部刻印出版。
下文摘自顾祖禹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卷110《广西》五
永淳县州西百三十里(距南宁府)。北至宾州百四十里,南至广东灵山县界百三十里。汉郁林郡广郁县地。隋为宁浦县地。唐武德中,置永定县,为淳州治。天宝初,曰永定郡。乾元初,复为淳州。永贞初,改曰峦州。宋开宝五年,废峦州,以永定县属横州。熙宁四年,省入宁浦县。元祐三年,复置,更曰永淳县。元因之。明初,属浔州府。洪武十年,属南宁府。十四年,仍隶横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七里。
废峦州在县北。《新唐书》:唐武德四年,置永定县,并置淳州。刘句曰:淳州失起置年月,或以为开元中所置也。后又改曰峦州。咸通二年,安南陷邕州,经略使李弘源奔峦州,即此。五代时,南汉亦曰峦州。宋废。《城邑考》:县本治江北,元至正十二年,以峒贼乱,迁于三洲村。明洪武三十一年,复以寇乱,迁江南岸。天顺八年,始筑土城。成化八年,复以寇乱,始以砖石,开濠环之。嘉靖三年及十四年,又复修筑。《邑志》古淳州在县东百里,又云峦州在县北六十里,皆误。
武罗废县县北八十里。唐置,属淳州。宋开宝六年,废入永定县。又灵竹废县,在县东七十里,亦唐置,属淳州。宋初废。今县有武罗、灵竹二乡。《邑志》:县南七十里有南里废县,唐置,旋废。今正史不载。
挂榜山县治西北隅。城环其上,石壁临江,亦名屏风山。下有珠岩,俯临水涯。《志》云:城北二里有万松山,一名印匣山,亦曰赤石岭。又有佛子岭,在县东二里。
高尖山县北二十里。高耸接天。又天堂山,在县西三十里,峰峦峻拔。又司中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山深林茂,中多名材。县北五十里又有滕塘山,山多林木。其相近者曰大人岭,岭高耸,上有古寨,乡人避寇处也。
盘龙山县东北七十里。山形蟠绕。又火烟山,在县南三十里,峰峦高峻,烟雾蒙胧,状如火烟。
鱼流山,在县西六十里,滨江潦涨湍急,鱼辄随流而下。又龙隐岩,在县西十五里,岩壑甚胜,一名聚仙岩。又朦胧窟,在县东二十里,石窟中容数百人。
郁江在县城西。自宣化县东流入县界,历县北,复绕城而西南,又折而东入横州界。中有牛练滩。《志》云:滩在城南十七里。又有三洲,在县西南十里水中,有三洲突起,旧县尝治此。
水东江在城东一里。一名四岭江。自横州北境流入县界。又东班江,在县东北五里,源出横州震龙山(即现在的镇龙山),其别源出宾州界,经县西北二里,俱入于大江。
秋风江,在县西南三十里,一名马卯江。《邑志》:江有二源:一出广东灵山县界,一出宣化县界,俱流入大江。
莫大湖县东二十里。又清湖,在县东五十里。《志》云:县北六十里有平旺潭,今筑坝运谷于此,为军兴之资。
火烟溪,在县东三十里,源出广东灵山县。又蓼江溪,在县北五十里,源出横州震龙山。下流皆入于郁江。
火烟驿县南六十里,水驿也。旧名罗帏站。明初,改今名。又县城南有县门驿,亦作永淳驿。《志》云:县东北六十里有修德乡巡司,景泰间,迁于县西。又县北有武罗乡巡司,县南有南里乡巡司,皆置于废县治云。
渌境堡,在县西十五里江滨。又西十里有石洲堡。《志》云:石洲西十五里曰伶俐堡,又西二十里曰天窝堡。二堡在宣化界内,而工食则取给于县。盖县境上流之卫也。
建国前的永淳县地图:

最古老的永淳县石碑
位于横县峦城镇北面的渡口街,有一个古老的渡口,从古至今一直作为峦城镇与周边村镇的交通要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峦城镇已有了一座大桥,但这个渡口的功能仍未废弃,渡口虽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多次维修,至今仍保留着古时的风貌。
保存在渡口的这个石碑为目前发现的永淳县石碑中最石老的。该石碑立于明朝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距今415年,上面记录了永淳县居民挖塘损伤地脉及回填的经过,那是为数不多的有记载的永淳县历史。
标题:永淳县城风水记
正文:
第一列:永淳县为地脉损伤,乞丞培转事案照,先据通县士民田秀实、陆侃等连名呈。
第二列:称查得发龙厺处自滕村一带连续,来至登高岭以迨县治向※伤损。人产颇
第三列:称富庶,科贡每不乏人,近被刘应诏、黄祯、文日章、黄良弼、肖凤、檀文魁、刘应诏、
第四列:陈天文于接龙过脉要地开挖鱼塘,※※利一已之肥羸,不顾伤通邑之命脉,
第五列:致※人丁虚耗、学校潇条。岂皆天运使然,※※风水所致?尝闻巫峰高秀、蜀土
第六列:多贤、岐山颓倾、周室不竞,地道徴为世※,稽古观今,历史可证,伏乞行拘刘应
第七列:诏、檀文魁等研审,责令填培地脉,以救将来,※阖邑士民感德不浅,等情※※。
第八列:到县据此,随该本县知县李看得,本县原迁建城垣,创立
第九列:黉宫,后接高陵,圪有钜镇,前向秀峰相联,朝对龙旋虎踞、水绕山环,颇称壮丽。
第十列:夫何士乏科弟、民鲜富庶,虽云人事之未修,抑未必非风水之所限也,且查土脉
第十一列:原自西来,横※据称※民挖塘伤损,凡此皆堪与家所忌者,先经会同本学教
第十二列:谕伍,亲临踏勘,得黄良弼、萧凤、黄祥蒙、陈澄、刘应诏、黄祯、卢赞、檀文魁、文日
第十三列:章、陈天文各挖塘所在,倶系接脉去处,委于地利有碍,责令各业主拜本县※
第十四列:银同合学,添雇人夫,兴阖邑士民,倡率幇助,群然千来,培塞完工,庶※補※,巧
第十五列:转地运而钟灵毓秀,沟其时※※照,檀文魁向塘※口,尤为地脉总会之区,
第十六列:所罔甚大,非全補不足以斡旋,气化而※英之远也,但别主之塘填塞,皆※成
第十七列:业在,檀文魁塘既全塞,止遗※角,地近※边,※益减少,本县良用恻然,随照文
第十八列:地尚余之塘,作为官塘,※学佃租契,领牒蔟备照,适值攒造※塘※,载粮米弍
第十九列:斗,推除明白与卖主不相干涉,外第恐久后变更,特镌识之※,垂永久谨示。
第二十列:永淳县知县易安岳、李蒙吉、陈猷※、陈※琦,
第二十一列:儒学教教谕,粤西金川伍聘世、粤东封川梁十道,生员莫汝侔、黄汝俊、黄云龙、韦光※、田秀实、闭见奖、陈洪
章、颜若璤、陈猷仝立石
第二十二列:万历二十年季冬月既望日立
注:※为未翻译文字。
广西承露塔
如果不是搜寻到明代古塔——承露塔,记者完全不知道静静地伴着南宁的横县峦城镇,竟是当年永淳县的县治所在地。如果不去追溯承露塔的身世阅历,古永淳县的一段发人深省的往事,恐怕要淡忘在许多人的记忆里……
立塔
压“龟”锁“蛇”
从横县驱车往南宁方向约40公里,在郁江边盘踞着一座颇具规模的城镇——峦城。有意思的是,如今的峦城人更乐意自称为“永淳人”——唐武德四年(621年),便在此处设置淳州(后改为峦州)。宋代撤峦州后,原峦州辖地大部归为永定县。宋元祐三年(1088年),更名为永淳县。原永淳县东南与横县相连,西面与邕宁县接壤,北面与宾阳县相邻。郁江从西流入,向南流出。1952年调整行政区域时,永淳县撤销。
如今要说永淳县的历史,最有发言权的当数那座在郁江边立了上百年的承露塔了。古塔无言,而记者2009年11月中旬在追寻承露塔历史的过程中,却意外得悉了发生在古永淳及古横州(横县)的桩桩往事……
如今的峦城,静静地据守在邕-横公路旁。郁江由北而来,拐个大弯折往西面后,再向南流去。江岸金龟岭上,一座青灰色的古塔,巍然屹立在荒草丛中。塔高39米,塔身7层。塔内夹墙有螺旋式石阶梯蜿蜒而上,可惜年久失修,第二层以上的石阶已经基本毁损。塔门上方“承露塔”三字,古朴沧桑。
带记者前往探塔的三轮车夫老王,已经年过五旬,一路走一路感叹:小时候,常常和邻家小伙伴一起去爬承露塔抓鸟,一晃几十年过去,人已经老了,承露塔却还是那样子……
说起承露塔的始建者,峦城老一辈的人至今还记着明代那位“父母官”的名字——童时明。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浙江进士童时明奉旨到永淳县任职前,几任县太爷均只顾榨取民脂民膏,中饱私囊,闹得民不聊生,抗租抗税斗争此起彼伏。为此,永淳县每一任知县都“官位不稳”,一年半载就会被免职、降职或远调他地,几乎没有一任知县任期能延续到三年以上。
奉调到永淳县任知县的童时明,对水利、地理、风水颇有研究,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下乡“视事”。“视事”时,这位新来的县令没有半点威仪,总是像个“风水先生”一样到处游山玩水。没有多久,不大的永淳县全境就基本被他走了个遍。
就在永淳县百姓感叹走了贪官又来了个“风流浪子”时,有人发现,这位县太爷对县城郁江边高村附近那座小山冈产生了特别的兴趣,终日若有所思地在江岸边、山冈上徘徊,全不顾住在山冈附近的高村人素以“民风剽悍”著称,随时可能对“官家人”进行袭击。一天,童时明终于召集手下及县里一批士绅发话了。在他看来,永淳县衙府所在地地势低,而郁江边经常“滋事”的高村所伴的那座山冈酷似一只乌龟,是块“金龟地”。离金龟地几百米的另外几座小山丘,蜿蜒曲折,恰似一条大南蛇,是块“南蛇地”。龟和蛇居高临下,面朝永淳县衙张开大口,虎视眈眈——此乃大凶之相。童时明认为,要让永淳安定下来,须在“南蛇地”位置上建一座亭子,锁住南蛇。在“金龟地”位置上建一座宝塔,镇住乌龟。这样一来,塔在永淳县城西面,当日出东方时,塔影西斜,寓示永淳开门大吉,紫气东来;当日落西山时,塔影东斜,寓示永淳关门锁蛇头,平安无事。
于是,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一座五层八角的锥形宝塔在郁江边立起来了。建成之日,童时明将塔命名为“承露塔”,并欣然提笔,撰写了一副对联:
天外瑶台承玉露
云间琼树起金鼇
横批:
天南福地
据资料记载,童时明此招还真灵!永淳县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风调雨顺、政通人和。其实,查一查永淳老县志等资料,便可知当时出现的这种“安定团结”局面,并非承露塔的功劳,而是童时明开明施政的结果。出身贫寒的童时明,在任永淳知县后,吸取前几任的教训,清正廉明,体恤百姓,一面上奏减免了当地百姓过重的赋税,一面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终于在他任内实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
修塔
“垂成而毁”
明代所建承露塔,究竟存世多少年,目前没发现确切记载。按清同治年间永淳进士杨怀震所撰《重修承露塔碑序》记载:承露塔建成后,“阅二百余年”,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承露塔已相当颓败,因而永淳人“舍其旧而谋其新”,开始商议重建承露塔之事。不料,正当各方积极筹款备料准备动工时,重建之事却“垂成而毁”,半途而废。其原因,在于当时“世变横生”。这里所谓的“世变”,有关人士认为指的就是当时发生在永淳一带的抗租斗争,这场斗争最终引发了震惊全国的“李文彩起义”。
道光三十年(1850年),永淳、横州一带发生百年一遇大旱,农民颗粒无收,佃东却依旧催讨粮债。清咸丰元年(1851年),永淳十三屯佃户率先发起抗租斗争。永淳狮子塘村壮族农民李文彩随之率众于永淳平朗圩起义,几经周折,最终投奔太平天国将领李文茂,加入了太平天国在浔州建立的“大成国”,得授“陆路兵马大元帅”头衔。
清咸丰七年四月(1857年),李文彩率军攻下横州。五月下旬,乘胜前进攻克南宁,随即将南宁府改名为南安府,横州改名为槎州,永淳县改名为峦城县。
清政府火急调两广清军进逼南宁围剿。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李文彩明智地撤出南宁等地,前往贵州投奔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1864年石达开在大渡河兵败身亡后,李文彩仍率部转战黔东南地区。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文彩兵败贵州牛塘,从此销声匿迹,“不知所终”。
李文彩兵败后,永淳县县令等一干官员才安下心来,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与相关人士“谋重建”承露塔。这次重建,又仿照当年童时明之举,重新相了一回风水。结果认为郁江边的龟山是风水宝地,而童时明所建之塔,虽靠近金龟,却只是压住了龟嘴,未能将龟山彻底镇住。而且塔身只有五层,重量不够,以致“金龟动,乱哄哄”,酿成“李文彩之乱”。这次重建,一定要移动宝塔位置、加大塔身重量,稳稳地镇住龟身。于是,决定“相地形之利”,将塔址后移,立塔于龟山上,寓意“镇金龟保安宁”。是年冬十二月动工,翌年秋九月落成。据记载,此次重建承露塔,共用去青砖34.9万块,耗资“通计金钱五千贯”。到光绪二年(1876年),承露塔又进行了第三次维修。
维修后的承露塔,高39米,七层八角,底宽须24人才能合抱,塔壁厚24隅青砖。塔门南对郁江,门两侧花岗岩上镶嵌有童时明所题、道光二十六年重镌的对联,笔力遒劲。
寂寞
知音何在
让明代童时明、清代几任县令始料不及的是,他们为挽救明王朝、清王朝苦心孤诣建造起来的“风水宝塔”,最终没能保住封建统治的平安,却成为令人赞叹的“永淳八景”之一,成为此后峦城民众郊游观览江景和登高眺远的好地方。一位峦城人曾撰文赞叹:
承露塔以其“影作玉龙盘郁水,势凌银汉壮峦州”的英姿,与附近的榜山、鹿岭、雷峰诸胜“列秀争雄于江之南北”,引来历代文人墨客“把酒赋诗,流连永日”,领略“四壁山光环水外,一天星象聚窗中”的美妙;品味“力挽回澜鳌负稳,俯窥平野鸟飞低”的内涵;享受“吟成不觉归来晚,清影迢迢送马蹄”的乐趣。何等舒爽!何其惬意!美哉,承露塔!
须晴日,登临宝塔,东望见峦州。近看商业新街绵长繁华;乡镇企业厂房林立;峦城公路桥飞架郁江。远眺高速公路贯穿六景工业园区;黎钦铁路火车嘶鸣。壮观景象如扑面江风,给百年古塔吹拂新时代气息。妙哉,承露塔!
令人遗憾的是,作为横县境内唯一一座古塔,虽已于198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承露塔,因年久失修,塔身内外已是伤痕斑驳。塔内原有的木层梯架,早已片木无存。塔顶葫芦于1974年遭雷击,崩塌了一大块。塔基夹墙内螺旋石阶梯,二层以上均已崩塌。胜景不再,如今连峦城人都没有兴致再到塔边来游玩了。
金龟山上,荒草萋萋。寒风中,古韵犹存的承露塔孤独地面对着涛涛不息的郁江水。它是在思念着当年那位童县令?还是在期盼着新时代的知音?
广西横县承露塔
承露塔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峦城镇附近郁江岸边的一个山丘上。明万历年间(约公元1573-1620年)由知县童时明创建,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再重修。
塔身呈八角锥形,塔基底宽24人合抱,墙壁厚度24隅青砖,塔高7层共39米。塔基的夹墙内有螺旋式石阶梯可步行直上。塔顶的葫芦形塔尖1974年被雷击,崩塌了一小边,但整个塔身完好无损,古风犹存。1983年,被县人民政府列为县一级保护文物单位。
承露塔历史
唐武德四年,置永定县开始,峦城镇古称永淳,至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承露塔依山傍水而建,是南宁的三宝塔之一:北翼有武鸣的文江塔,市区有青山塔,东翼有峦城的承露塔,三塔鼎立,气势非凡。   承露塔名字起得极其巧妙,在全国现存上万座古塔中绝无仅有的,体现古塔博大精深的建筑风水伦理和建筑艺术。塔与金龟山简直就是上天所赐礼物,“承露”与“金龟(金螯)”自古就有历史典故和传说,北京北海公园至今还有铜仙承露台,毕因汉武帝铜仙承露的历史典故,唐著名诗人李贺借这典故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一诗中,写下了“天若有情天亦老”千古名句。金螯就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女娲补天时曾经“断鳌足以立四极”。   这里则是宝塔压金龟以保平安,承天外之灵气以造福于百民之意。塔的正门赋有一对联:“天外瑶台承玉露,云间琼树起金鳌” ,横批:“天南福地”,乃重修承露塔时县令童时明所作,此对联也属非凡之作,瑶台,承露,琼树,金螯,无一不是典故传说,作者创作此对联正是取诗境于杜甫著名三绝唱之一,秋兴八首之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霄汉间”。
承露塔的重修玄机
重修的承露塔选址有玄机,重修时县令只知道要“镇龟山保安宁”,承天外之灵气以泽百民,却不知当时的甘棠那宁人寓意,甘棠、露圩一带时归永淳县辖下,甘棠河就是他们的母亲河(甘棠有分支细流),是这一带的经脉,滋润养育了包括六景中、东在内的大部;甘棠河经扬江、江口汇入郁江,把承露塔、甘棠河与郁江交汇处(也就是河口)两点连成一线,不偏不斜,此直线正好向北跟甘棠那宁村相交,三点一线,且宝塔面朝着那宁,塔修成之后,《重修承露塔碑序》也是甘棠那宁人清同治甲戌科进士杨怀震所撰。

广西古塔窥秘:承露塔(图)


如果不是搜寻到明代古塔——承露塔,记者完全不知道静静地伴着南宁的横县峦城镇,竟是当年永淳县的县治所在地。如果不去追溯承露塔的身世阅历,古永淳县的一段发人深省的往事,恐怕要淡忘在许多人的记忆里……
立塔
压“龟”锁“蛇”
从横县驱车往南宁方向约40公里,在郁江边盘踞着一座颇具规模的城镇——峦城。有意思的是,如今的峦城人更乐意自称为“永淳人”——唐武德四年(621年),便在此处设置淳州(后改为峦州)。宋代撤峦州后,原峦州辖地大部归为永定县。宋元祐三年(1088年),更名为永淳县。原永淳县东南与横县相连,西面与邕宁县接壤,北面与宾阳县相邻。郁江从西流入,向南流出。1952年调整行政区域时,永淳县撤销。
如今要说永淳县的历史,最有发言权的当数那座在郁江边立了上百年的承露塔了。古塔无言,而记者2009年11月中旬在追寻承露塔历史的过程中,却意外得悉了发生在古永淳及古横州(横县)的桩桩往事……
如今的峦城,静静地据守在邕-横公路旁。郁江由北而来,拐个大弯折往西面后,再向南流去。江岸金龟岭上,一座青灰色的古塔,巍然屹立在荒草丛中。塔高39米,塔身7层。塔内夹墙有螺旋式石阶梯蜿蜒而上,可惜年久失修,第二层以上的石阶已经基本毁损。塔门上方“承露塔”三字,古朴沧桑。
带记者前往探塔的三轮车夫老王,已经年过五旬,一路走一路感叹:小时候,常常和邻家小伙伴一起去爬承露塔抓鸟,一晃几十年过去,人已经老了,承露塔却还是那样子……
说起承露塔的始建者,峦城老一辈的人至今还记着明代那位“父母官”的名字——童时明。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浙江进士童时明奉旨到永淳县任职前,几任县太爷均只顾榨取民脂民膏,中饱私囊,闹得民不聊生,抗租抗税斗争此起彼伏。为此,永淳县每一任知县都“官位不稳”,一年半载就会被免职、降职或远调他地,几乎没有一任知县任期能延续到三年以上。
奉调到永淳县任知县的童时明,对水利、地理、风水颇有研究,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下乡“视事”。“视事”时,这位新来的县令没有半点威仪,总是像个“风水先生”一样到处游山玩水。没有多久,不大的永淳县全境就基本被他走了个遍。
就在永淳县百姓感叹走了贪官又来了个“风流浪子”时,有人发现,这位县太爷对县城郁江边高村附近那座小山冈产生了特别的兴趣,终日若有所思地在江岸边、山冈上徘徊,全不顾住在山冈附近的高村人素以“民风剽悍”著称,随时可能对“官家人”进行袭击。一天,童时明终于召集手下及县里一批士绅发话了。在他看来,永淳县衙府所在地地势低,而郁江边经常“滋事”的高村所伴的那座山冈酷似一只乌龟,是块“金龟地”。离金龟地几百米的另外几座小山丘,蜿蜒曲折,恰似一条大南蛇,是块“南蛇地”。龟和蛇居高临下,面朝永淳县衙张开大口,虎视眈眈——此乃大凶之相。童时明认为,要让永淳安定下来,须在“南蛇地”位置上建一座亭子,锁住南蛇。在“金龟地”位置上建一座宝塔,镇住乌龟。这样一来,塔在永淳县城西面,当日出东方时,塔影西斜,寓示永淳开门大吉,紫气东来;当日落西山时,塔影东斜,寓示永淳关门锁蛇头,平安无事。
于是,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一座五层八角的锥形宝塔在郁江边立起来了。建成之日,童时明将塔命名为“承露塔”,并欣然提笔,撰写了一副对联:
天外瑶台承玉露
云间琼树起金鼇
横批:
天南福地
据资料记载,童时明此招还真灵!永淳县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风调雨顺、政通人和。其实,查一查永淳老县志等资料,便可知当时出现的这种“安定团结”局面,并非承露塔的功劳,而是童时明开明施政的结果。出身贫寒的童时明,在任永淳知县后,吸取前几任的教训,清正廉明,体恤百姓,一面上奏减免了当地百姓过重的赋税,一面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终于在他任内实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
修塔
“垂成而毁”
明代所建承露塔,究竟存世多少年,目前没发现确切记载。按清同治年间永淳进士杨怀震所撰《重修承露塔碑序》记载:承露塔建成后,“阅二百余年”,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承露塔已相当颓败,因而永淳人“舍其旧而谋其新”,开始商议重建承露塔之事。不料,正当各方积极筹款备料准备动工时,重建之事却“垂成而毁”,半途而废。其原因,在于当时“世变横生”。这里所谓的“世变”,有关人士认为指的就是当时发生在永淳一带的抗租斗争,这场斗争最终引发了震惊全国的“李文彩起义”。
道光三十年(1850年),永淳、横州一带发生百年一遇大旱,农民颗粒无收,佃东却依旧催讨粮债。清咸丰元年(1851年),永淳十三屯佃户率先发起抗租斗争。永淳狮子塘村壮族农民李文彩随之率众于永淳平朗圩起义,几经周折,最终投奔太平天国将领李文茂,加入了太平天国在浔州建立的“大成国”,得授“陆路兵马大元帅”头衔。
清咸丰七年四月(1857年),李文彩率军攻下横州。五月下旬,乘胜前进攻克南宁,随即将南宁府改名为南安府,横州改名为槎州,永淳县改名为峦城县。
清政府火急调两广清军进逼南宁围剿。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李文彩明智地撤出南宁等地,前往贵州投奔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1864年石达开在大渡河兵败身亡后,李文彩仍率部转战黔东南地区。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文彩兵败贵州牛塘,从此销声匿迹,“不知所终”。
李文彩兵败后,永淳县县令等一干官员才安下心来,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与相关人士“谋重建”承露塔。这次重建,又仿照当年童时明之举,重新相了一回风水。结果认为郁江边的龟山是风水宝地,而童时明所建之塔,虽靠近金龟,却只是压住了龟嘴,未能将龟山彻底镇住。而且塔身只有五层,重量不够,以致“金龟动,乱哄哄”,酿成“李文彩之乱”。这次重建,一定要移动宝塔位置、加大塔身重量,稳稳地镇住龟身。于是,决定“相地形之利”,将塔址后移,立塔于龟山上,寓意“镇金龟保安宁”。是年冬十二月动工,翌年秋九月落成。据记载,此次重建承露塔,共用去青砖34.9万块,耗资“通计金钱五千贯”。到光绪二年(1876年),承露塔又进行了第三次维修。
维修后的承露塔,高39米,七层八角,底宽须24人才能合抱,塔壁厚24隅青砖。塔门南对郁江,门两侧花岗岩上镶嵌有童时明所题、道光二十六年重镌的对联,笔力遒劲。
寂寞
知音何在
让明代童时明、清代几任县令始料不及的是,他们为挽救明王朝、清王朝苦心孤诣建造起来的“风水宝塔”,最终没能保住封建统治的平安,却成为令人赞叹的“永淳八景”之一,成为此后峦城民众郊游观览江景和登高眺远的好地方。一位峦城人曾撰文赞叹:
承露塔以其“影作玉龙盘郁水,势凌银汉壮峦州”的英姿,与附近的榜山、鹿岭、雷峰诸胜“列秀争雄于江之南北”,引来历代文人墨客“把酒赋诗,流连永日”,领略“四壁山光环水外,一天星象聚窗中”的美妙;品味“力挽回澜鳌负稳,俯窥平野鸟飞低”的内涵;享受“吟成不觉归来晚,清影迢迢送马蹄”的乐趣。何等舒爽!何其惬意!美哉,承露塔!
须晴日,登临宝塔,东望见峦州。近看商业新街绵长繁华;乡镇企业厂房林立;峦城公路桥飞架郁江。远眺高速公路贯穿六景工业园区;黎钦铁路火车嘶鸣。壮观景象如扑面江风,给百年古塔吹拂新时代气息。妙哉,承露塔!
令人遗憾的是,作为横县境内唯一一座古塔,虽已于198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承露塔,因年久失修,塔身内外已是伤痕斑驳。塔内原有的木层梯架,早已片木无存。塔顶葫芦于1974年遭雷击,崩塌了一大块。塔基夹墙内螺旋石阶梯,二层以上均已崩塌。胜景不再,如今连峦城人都没有兴致再到塔边来游玩了。
金龟山上,荒草萋萋。寒风中,古韵犹存的承露塔孤独地面对着涛涛不息的郁江水。它是在思念着当年那位童县令?还是在期盼着新时代的知音?
峦城承露塔
横县峦城承露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清同治年间。重建迄今有134年,为广西现存10余座古塔之一。
峦城镇系旧永淳县治所。永淳古称永定、淳州和峦城。宋开宝六年(公元937年)始置永淳县。历九百余载,至1952年8月永淳县被撤销后,县治所峦城镇隶属横县。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永淳县令童时明建塔于城西五里高村地界的郁江边。有关资料记载:“明万历间建文塔于真武庙右之小冈,颜曰承露。”资料说,当时承露塔只“建五层”,而且建后“不久即开裂”。究竟该五层塔存世多久,笔者手头尚无史料稽考。
1637年,即承露塔建后23年,旅行家徐霞客挂帆上溯郁江,八月十九日,经三洲、高村“抵永淳之南门而泊”。他在永淳县城住了一宿,二十日上午即离开。《徐霞客游记》着重记载人文景观,对永淳“踞挂榜山而城”,“江流四面环之”等地形地貌,有比较生动的描述,唯对承露塔只字不提。何也?承露塔一柱擎天,兀立江岸,徐霞客船过高村、塔影峥嵘,焉能不见?他寻访当地人文景观,浮屠胜境,岂有不闻?想必其时承露塔早颓圮无存矣。
清同治甲戌科进士、永淳那宁村人杨怀震撰《重修承露塔碑序》说:“阅二百余年”,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邑人“舍其旧而谋其新”重建承露塔,岂料“垂成而毁”。后因“世变横生”,建塔之事遂按下不提。所谓“世变”,当指李文彩起义反清斗争事件。道光三十年(1850年),永淳上南狮子塘村壮族人李文彩,率众起义于永淳平朗圩。随后,他参加由陈开、李文茂领导的大成军,授“陆路兵马大元帅”职。咸丰七年(1857年)李文彩攻占永淳县城,又率师3万,拔横州、克灵山、陷南宁。咸丰十年,李文彩加入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封“亲天燕”,驰骋桂、粤、黔、湘、川、滇6省。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文彩兵败黔东后销声匿迹,“不知所终”。
李文彩遁迹后,永淳县令蒋愈亮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与“邑人士而谋重建”承露塔。因“相地形之利”而将塔址后移至龟山。传说龟山系风水宝地,有“金龟动,乱哄哄”之说。建塔于龟山,寓意“镇龟保安宁”。遂于是年冬十二月动工,翌年秋九月落成。此次重建,用去青砖34.9万块,石灰11.3万公斤,耗资“通计金钱五千贯有奇”。
承露塔高39米,七层八角,底宽须24人合抱,墙厚24隅青砖。塔门南对郁江,镶嵌有童时明所题,于道光二十六年重镌的花岗岩对联:“天外瑶台承压露,云间琼树起金鳌”和横批“天南福地”等字,笔力遒劲。值夕阳西照,云飞霞动,水中塔影恰似悬笔书写江天。前人将此景致命名曰“城西夕照”,列永淳八景之首。
承露塔除底层外,每层有圆窗拱门各两个。窗供人眺望塔外景色,门作登塔出入口。从底层进夹墙,拾级绕行半圈上至第二层,进塔走楼面到对门,再进夹墙,仍绕行半圈……凭借楼板作过道,便能更上一层楼。
承露塔以其“影作玉龙盘郁水,势凌银汉壮峦州”的英姿,与附近的榜山、鹿岭、雷峰诸胜“列秀争雄于江之南北”,引来历代文人墨客“把酒赋诗,流连永日”,领略“四壁山光环水外,一天星象聚窗中”的美妙;品味“力挽回澜鳌负稳,俯窥平野鸟飞低”的内涵;享受“吟成不觉归来晚,清影迢迢送马蹄”的乐趣。何等舒爽!何其惬意!美哉,承露塔!
须晴日,登临宝塔,东望见峦州。近看商业新街绵长繁华;乡镇企业厂房林立。峦城双层公路桥飞架郁江。远眺高速公路贯穿六景工业园区;黎钦铁路火车嘶鸣。壮观景象如扑面江风,给百年古塔吹拂新时代气息。由是想起,前人给“城西夕照”起的另一个称呼——“西岭登高”。妙哉,承露塔!
峦城镇
求助编辑
峦城得名的由来
横县峦城镇系原永淳县治所。史料记载,永淳县在唐代称定县,隶属淳州,后改称峦州。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废峦州,永定县改属横州,不久更名为永淳县。熙宁年间撤销。宋元祐三年(1088年)复置永定县,后改名永淳县。历九百余年,至1952年又撤销永淳县,县治所峦城镇隶属横县。那么,“峦城”之名从何而来?这须提到一个历史人物,他就是清道光末年揭竿起义,进行反清斗争长达22年的永淳壮族英雄李文彩。
据1924年版《永淳县志》记载,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永淳县“飞蝗蔽日,禾稼失收”;三十年,“天时亢旱,米价腾贵”。县令涂泰深不但拒发义仓谷赈灾,反强令“饬交”仓谷银三千两由“衙门保存”,并于次年(咸丰元年)“卸县事”时,“吞没义仓银而去”。与此同时,“收租人”收租谷时又“踢斗淋尖,厚索供应”,搞得民怨鼎沸。永淳十三屯壮人黄可经、杨隆盛等,号召佃人抗租,佃农们“悉入其伙”,但遭到官府镇压,“拘杨隆盛九人监之”,于是激起民愤。“各屯啸聚数千”“杀毙业户(地主)”,围困县官,“会谋扑城抢监”。因县城三面环江,官府禁渡,于是“白沙石洲陆惨境并沿江屯之深窝竹标全村瓦灶等处男女万余众”便从陆路“蜂拥攻城”。这边厢抗租斗争如火如荼,那边厢李文彩反清武装斗争队伍旌旗猎猎。
李文彩,又名李七,永淳上南狮子塘(今横县新福镇新妙)村人,壮族,以剃头为业。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李文彩率众起义于永淳县平朗圩,据莲花山为根据地开展反清武装斗争。莲花山去平朗圩东南三华里,东北临郁江,山高林密崖陡。山南有一岩洞,深约15米,宽约40米,高约7米。洞名本朝岩,因李文彩义军大本营曾设帐于此,后人又称之为“李七岩”,并在岩壁刻题七绝一首:
南山一窍透玲珑,文彩坟茔气势雄;
一世豪强今在否?后人凭吊起悲风。
李文彩盘踞莲花山,虎视郁江,抢官船,劫富户,各屯“拥李七为头”。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李文彩率队到浔州(桂平)参加陈开领导的大成军,封“定国公”,授“陆路兵马大元帅”职。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初,李文彩率大成国西征军回永淳,于2月27日攻克永淳县城。县官刁汝元逃往近郊那檀村后“知大势难回”,遂“吞金自尽”。李文彩乘势东下,于四月初三拔横州城;旋又麾军数万,战船百艘,水陆并进溯郁江而上,于五月初五攻陷南宁府。又于十一月十二奇袭广东灵山县城,擒杀县令胡国逵。是年,李文彩先后改南宁府为南安府,改宣化(邕宁)县为永宁县,改横州为槎州,改永淳县为峦城县。峦城由此得名,距今整150年矣。
峦城被郁江三面环绕呈半岛状。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写道:“永淳踞挂榜山而城。郁江自西北来,直抵山下,始东折而南,仍环南门,西去当城之西,只一脊过脉。脊北即来江,脊南即去江,相距甚近。脊之东北,石崖园亘,峙为挂榜山,而城冒其上。”挂榜山高约百米,兀立江岸。传说山脚下洞藏怪鱼,泉流紫水。“榜山观涨”系永淳八景之一。诗云:
孤嶂撑城石洞悬,怜香结伴赏江边;
流光撼壁惟摇鹘,绮浪沉空只堕鸢。
李文彩以“踞山而城”的地形,改永淳县为峦城县,用词贴切,可谓匠心独运。
后李文彩率农民起义军离开永淳北上参加石达开领导的太平军,转战湘川,清政府旋恢复永淳县名。却因“峦城”二字早已深入人心,永邑人士仍称永淳县治所为“峦城”。到1950年,邑人开始用“峦城”命名镇、街。1952年永淳县撤销,“峦城”则随镇、街名保留至今。
峦城教育基本概况
解放前:1086年,在江北今新兴小学处成立永淳学宫,期间几次重修并迁移。到民国15年改建为永淳县亲睦乡中心国民基础学校,建国后改名为永淳县亲睦中心小学。
解放后:从1985年开始,峦城镇开始了实施义务教育的达标工作,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时全镇有村委小学16间,小学教学点18间,小学生最高一年达到8500多人;初中4间(峦城学区联办初中、安平学区联办初中、那檀学区联办初中、新兴学区联办初中,后于1990年分别更名为峦城镇中、安平初中、那檀初中、新兴初中,到1994年又分别更名为峦城一中、峦城二中、峦城三中、峦城四中,初中生最高学年度达到2800都人。)此状况一直延续到1999年。
经过多年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峦城镇到1992年,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实现了村村校校有了教学楼,在全县率先突破。同年,在南宁地区各县各乡镇第一个实现了普及八年义务教育(小学五年、初中三年),1993年,建成了横县第一所成人文化技术中心学校,成人教育在横县走在领先的局面。多年来,峦城镇各中小学获得了相当多的荣誉和奖励:1989年和1991年 ,峦城中心小学分别获得了地区“文明学校”称号;1992年,峦城中心小学更是获得了自治区“文明学校”的称号;1993年,峦城中心小学又获得南宁地区“学校常规管理”二等奖、地区“合格学校”称号;1994年,峦城中心小学幼儿园被评为“幼教两个法规先进单位”;2000年和2001年,峦城中心小学被评为南宁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001年,峦城二中和峦城中心小学分别被评为南宁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集体”;2001年,峦城成人技术中心学校被评为“自治区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001年,峦城中心小学幼儿园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乡镇幼儿园”;2004年,全镇各中小学通过了自治区一级的“普实”验收和“两基”复查;2006年,峦城镇获得南宁市“'两基’巩固提高先进单位”;2006年,峦城镇中心学校、高村村委小学、泮塘村委小学获得了横县“合格学校”的称号。
从1999年起,全镇大力实施了撤点并校工作,当年,刘奇村委小学新村教学点合并到刘奇村委小学,2000年,峦城镇三中合并到峦城镇一中,2003年,峦城镇四中合并到峦城镇一中,彭村教学点合并到全村小学,2004年,安平教学点合并到华造小学,新进教学点合并到崇德教学点,叉水教学点合并到泮塘小学,2005年,湾渡教学点合并到新兴小学,尖笔和养贤教学点合并到下滕小学,几年来,峦城镇的撤点并校工作迈开了大步伐。到2008年,全镇有初中两所,学生1717人(不包括在峦城完中就读的580人),教师93人;村委小学16所,教学点4所,学生3278人,教师204人。幼儿园2所。全镇中小学校园面积8.6公顷,教学楼面积达到1.25万平方米。初中生入学率99.7%,小学生率达到100%。
峦城镇位于横县西部,原名永淳县城,1952年撤销永淳县,划归横县。总面积7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247亩。全镇辖15个村委会和1个街委会,总人口5.17万。峦城镇旅游资源丰富,有“永淳八景”、“四奇观”著称。
编辑本段简介
六景镇
  
位于横县境西北部,镇人民政府驻六景圩,距县城30千米,辖15个村民(居民)委员会。9个街委和1个航运公司,2003年末总人口31879人。面积169平方千米,辖六景社区居委会;布文、竹标、官山、石洲、那莫、大浪、八联、龙口、民塘、马占、小王、承朴、覃寨、石板14个村委会。
六景镇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湘桂铁路在六景设火车站,离黎钦铁路横县站仅10公里;桂海高速、南广高速、六良二级公路穿境而过,高速公路有六景出入口;郁江航道长年能通航1000吨货轮,六景深水港码头正准备兴建;镇区距离南宁国际机场仅45分钟车程。"四位一体"的现代交通网络使六景镇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无论你从哪里来或是到哪里去都给你带来方便。如今,六景成为了一块西部开发投资的热土。新崛起的六景工业园区,总体设计规划方案通过了省级评审。目前已有五个项目在园区落户,并签订了投资合同书,投资总额超2亿元。近年来,六景小城镇建设蓬勃兴起,以农贸市场招商项目为龙头的新城建设,有效扩大了集镇规模,逐步实现了市政增容。
六景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均可栽培农作物,主要是:水稻、甘蔗、花生、木茹、水果等,是优质水果"三月红"荔枝的故乡。六景"三月红"荔枝以其熟早、色艳、果大、核小、肉脆、汁多、味爽等特点而著称。其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产量超80万公斤,鲜果每年都远销东北各省和中原腹地各大城市。六景的矿产资源以石灰石为主,储藏量丰富。
六景镇自然资源丰富。该镇拥有世界著名的地质泥盆纪标准剖面。森林蓄积量达65000立方米。该镇盛产的中国名优水果"三月红"荔枝以其成熟早、色艳、果大、核小、肉脆、汁多、味甜而驰名区内外,多年来远销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深圳等大中城市。"三月红"荔枝目前种植面积1万多亩,年产量最高可达80万公斤。
编辑本段设施
六景镇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拥有世界著名的地质泥盆纪标准剖面,此外还有霞义山仙姑岭、布文聚仙岩、北墨古榕、六景石林、龙珠小岛等景点,不失为发展旅游开发的宝地。
2002年2月27日,横县六景工业园区正式成立,2002年12月6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自治区级开发区,2003年8月30日更名为南宁六景工业园区,继续沿用自治区级开发区有关政策。南宁六景工业园区背靠大西南,面向粤港澳,位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六景镇
”经济圈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交汇点上,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桂(林)(北)海高速、南(宁)广(州)高速在此交汇;湘桂铁路、黎钦铁路穿境而过;黄金水道─郁江流经园区,常年可通行1000吨级的船舶,上通百色、南宁,下达广州、深圳、香港;园区离南宁国际机场仅有70公里的高速公路路程。高速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四位一体”的交通优势,具备发展现代工业、物流业的先决条件。
园区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总体规划,经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组织专家论证,园区的功能定位是:
空间功能定位——南宁市的工业卫星城;
经济功能定位——工业为主,以物流业为辅,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的现代工业园区;
社会环境定位——人居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工业园区
六景工业园区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加上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盛会——“南博会”将每年在南宁举办等多重有利因素的催化,使得园区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蕴藏着无限商机。可以预见,六景工业园区必将成为新中国加入WTO后西南地区最具魅力“西部淘金地”。
编辑本段党政建设
“为什么要解放思想?怎样才能解放思想?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解放思想活动,推动六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3月13日,南宁市政协副主席张国环深入到横县六景镇,为该镇200多名干部职工上了一堂精彩的理论辅导课,使与会人员在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上又得到了一次洗礼,令人深受启发,倍感振奋。县委副书记伦建到场参加辅导课并提出具体要求。 张国环围绕继续解放思想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个主题,深入浅出地阐述开展继续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工作重点以及如何确保取得成效等方面内容。张国环说,解放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改革开放30年来,每一个巨大的变化,无不是解放思想的结果。思想解放一尺,改革就深入一丈,发展就上一个新台阶。张国环指出,解放思想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工作  六景镇
,要把实现率先发展、加快发展、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深入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工作重点和要点,要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创新观念意识,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继续解放思想,能不能在这五个方面取得进展,是对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能否取得成效的一块试金石。
县委副书记伦建在辅导课上指出,六景镇和南宁六景工业园区对推进横县今年五项工程建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思想解放得够不够彻底直接影响到横县的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完成,直接影响到争创广西经济十强县目标的实现。为此,要以这次解放思想为契机,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编辑本段乡镇工作
一是提高监管创新的能力。各县级局要根据本地特点,推出创新监管方法和手段;市局机关各科(室)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全市工商工作再上新台阶。二是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加强市局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各县级局领导班子的建设。领导班子要在把方向、抓大事上下功夫,既要讲内和外顺,又要树正气、讲原则,把工作谋划好、落实好。三是提高服务的水平。要把着眼点放在发展全市经济建设大目标上,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立足本职、强化服务,优化投资环境,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四是提高办案质量和数量。要以民为本,抓好市场监管,把“群众的利益无小事”真正落到实处。五是提高规费收取的力度。要加强对规费的收取。处理好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处理好监管与收费的关系,不能重收费轻管理,更不能只收费不管理,同时要坚持依法收费,做到应收尽收,防止国家规费的流失。六是提高基  六景镇
层分局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要着力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基层分局的硬件建设,改善工作条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基层分局干部在行政执法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结合创建“星级工商所”活动,把基层分局建设好。
编辑本段乡镇事迹
横县六景镇八联村入口处的一棵古榕树意外倒下,一部分树枝搭在一处民房上,另一部分树枝压在附近的电缆上。村民虽然觉得这树既挡路又危险,但因为有人说它是“风水树”,就没有一个人敢去动它。大树倒在那里一个多月了。2008年8月11日,横县六景镇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找人清理这棵倒塌的树木,消除安全隐患。 被树枝压住房子的女主人说,树倒时她不在家,也不知道树是怎么倒的,由于没对房屋造成什么损害,她也没怎么理睬。“倒在路上一个多月了,也没人来管。”一村民介绍说,这是棵古榕树,已有数百年树龄,大约在7月初的一场暴雨中,这棵树突然倒下,形成了目前的局面。村里已向六景镇政府打了报告,却一直不见有人来处理。
“村里的树倒了,村委会为什么不组织村民来处理呢?”面对询问,这位村民才透露说,村里有个风俗,因这棵古榕是村里的“风水树”,不能随便破坏和移动,所以村民们都不愿意来清理。
这位负责人说,清理这棵倒塌的古榕树,本来是村里的事,但村民说它是“风水树”,本村人不愿意清理,所以就报告到政府。既然村民向政府报告了,政府就不会不管。政府已决定出资1000元来清理这棵倒塌的树,目前工人已到现场查看,正在准备砍树工具。该负责人表示,政府肯定会督促工人,尽早将这棵古树清理好,消除安全隐患,解决村民的出行困难。
编辑本段发展目标
六景镇是我县新兴的工业基地,是全国重点镇、广西小城镇建设重点镇、自治区小康示范镇和南宁市东部副中心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水、陆、空交通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全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辖29个村(居)委会106个自然屯,总人口9.8万人。去年以来,该镇依托区位优势,以争创南宁市“十佳乡镇”为动力,创新发展,倾力打造区域卫星城镇,全镇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2006年,全镇农业总产值28433万元,比上年增长42.5%;工业总产值15215万元,比上年增长73.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94万元,比上年增长90.94%;财政收入1570万元,比上年增长37.36%;农民人均纯收入2950万元,比上年增长39.41%;以总体优势获得了2006年度南宁市“十佳乡镇”殊荣。强化培训 造就一批新型农民
经济要发展,科技必先行。为此,该镇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知识密集型的农民队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惜资本,将有志于科技兴农的青壮年劳动力组织起来,委托区党校、区团校、县党校等进行分期分批培训学习,聘请外地农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到镇内逐级培训,并利用南宁六景工业园区企业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全镇农民受训  六景镇
率达96%以上,普遍学会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知识和技能,形成了一支科技创业致富的新型农民队伍。据不完全统计,该镇培训后到县外务工创收的就达1.5万人,在本镇工业园就业的占60%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更快发展。发展产业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该镇立足镇情,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六景工业园区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稳粮扩蔗,规模养殖,桑蚕、蘑菇、速丰林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走“产品+农户+基地+企业”的模式,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至今,全镇甘蔗种植面积4.3万亩,进厂原料蔗可达25万吨;桑园面积2.1万亩,可产蚕茧2097吨;肉用养鸭专业户达120户,每周期可提供鲜活肉鸭87.2万只;建立巨东鸡生产基地150个,年产肉用鸡56.6万羽。蘑菇生产实现了“零”的突破,去年全镇共种蘑菇18万平方米。全镇新发展经济林速丰桉2.5万亩,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今日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服务园区 工业城镇并驾齐驱
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基于这点认识,六景镇以园区为龙头,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倡导“亲商、爱商、扶商、助商”的人文精神,找准定位,强化服务,努力实现园区城镇化、城镇园区化目标。今年1-5月工业园区共征地4501亩,进园企业21家,其中建成投产15家,在建6家,待建8家,合计投资总额6.6亿元人民币。去年该园区工业总产值就达2.33亿元。同时,该镇通过招商引资方法,以城乡清洁工程为契机,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加强市政项目建设,建立文明示范街,推进了城镇化建设,提升了城镇化水平。统筹兼顾 全面发展各项事业
在抓好农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大主线工程的同时,该镇以作风效能建设为契机,转变作风,一心为民办实事。去年,投资2000万元完善了各项基础设施,抓好仁和屯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精心打造平安和谐镇(村屯、单位),构建和谐发展环境。党建、计生、科技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镇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良圻镇
位于县境西部,属革命老区镇,镇人民政府驻地良圻圩,距县城30千米。2003年,辖14个村委会。总人口51549人。面积210平方千米,辖良圻社区居委会;化龙、木塘、佛渡、红花、利垌、那帽、陇西、亭茶、泗英、良村、张村、高沙、竹塘13个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