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冷至尊海魔240评测:2011年第58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2:06:00

第58期

  ☉南通市医保管理服务实现“三化”

  ☉连云港市“四大工程”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南通市医保管理服务实现“三化”

  近年来,南通市医保中心以打造“以人为本,服务大众” 南通医保文化核心服务品牌为着力点,将社会管理创新拓展到医疗保险管理服务领域,实现了管理机制一体化、网格化、均等化,建立起了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新体系,基金管理和运行质量走在了全国先列。

  一、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在市区医保信息和服务平台实现“管理方式”、“定点范围”、“目录标准”、“网络平台”、“结算程序”、“监管考核”六统一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医疗保险服务管理全市一体化,去年底已实现六县(市)区政策体系基本统一的基础上,今年市级统筹取得突破性进展,基金征缴、医疗管理、费用结算、待遇支付、财务统计、档案管理、内部控制七个方面实现了全市基本统一,初步具备了市级统筹的条件,待市区信息系统改造完成后,即实现全市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截止目前,市区参保职工达到55.03万,参保居民达到43.81万,居民医保的保障水平和质量处于领先水平,南通市由此成为全省居民医保试点城市。

  二、全国率先建立医疗保险服务城乡网格化。目前,市区医保管理借鉴国际标准化管理理念,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并以这一体系为主体管理的标准化标本,建立起了一套“网格化”的内外部长效管理体系,制定16项内部管理制度、9项财务管理制度、61项业务操作规范;外部管理则按照质量体系要求,将“两定”机构按不同类别和信用等级分别确定评价内容和指标,并具体分解为27项具体指标,细化成30项重点指标。

  三、全国率先实现参保人员就医服务均等化。为满足异地就医人员均等化服务需求,市区在2008年7月和10月,开全省先河创新实现了所辖六县(市)区参保职工市内住院、门诊异地刷卡结算。2009年7月,采取技术联网延伸服务窗口,经办事务由参保地委托就医地进行管理的协作新模式,实现沪通两地联网报销,使居住两地的参保职工享受到与参保地一样的“同等待遇”。为切实减轻门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医疗费用个人负担,更好地体现医疗保险的公平性、普惠性,市区居民和职工医保分别从去年1月和今年7月普遍开展门诊统筹,进一步弥补制度缺失。目前,参保居民不需另外缴费,只要是在签约的定点社区医院刷卡就诊,年度600元以内将会享受到报销50%的门诊统筹待遇。这一标准已经达到省定目标。

(南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供稿)

连云港市“四大工程”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意见》下发后,连云港市人社局立足部门职能有作为,先后实施就业惠民、创业富民、社保安民和改革利民“四大工程”,助推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目标实现。

  一是推进就业惠民工程。充分发挥就业在居民增收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城乡实现充分就业,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2011-2015年,全市年均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以上,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30万人次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是推进创业富民工程。坚持把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居民增收的关键举措,加大创业扶持力度,鼓励自主创业,让城乡居民创造并拥有更多的财产性、经营性收入。实施“全民创业助推行动”,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实现创业政策、创业信息、创业平台、创业服务和创业成果共享,优化创业环境,提高创业成功率,切实发挥创业增富效应。十二五期间,每年开展创业培训8000人,帮扶5000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10000人。建成市级创业孵化基地20个,县区级创业孵化基地100个。

  三是推进社保安民工程。着力扩大保障范围,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推动城乡、区域、行业社会保障衔接,提高居民收入的含金量。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深入推进企业年金制度,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行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探索实行城镇职工医保门诊费用统筹。逐步实现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改革被征地人员保障办法,不断提高被征地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社保基金的保障能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三项社会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基本实现全覆盖。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覆盖率不低于90%。进一步增加财政对民生的投入,稳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四是推进改革利民工程。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收入增加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扩大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覆盖面;理顺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关系;建立健全工资分配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切实提高广大职工尤其是一线职工工资水平。企业工资增长基准线原则上不低于15%。全市建有工会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覆盖面达95%以上。改革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推进城乡公共就业保障服务均等化。2012年实现村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基本全覆盖。

(连云港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