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苏8 包心菜种子:戏说官场“潜规则”(一四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6:03:23

戏说官场“潜规则”(一四六)

--权力可寻租  “人走茶不凉”

--吴越论春秋

 

官场“人走茶自凉”,这是事之常理,人之常情。这样的制度设计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而且可以说值得社会所期许。

但是,有一种现象却让老百姓们为之担心,那就是离职或者退休官员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们名义上没有从事与原来工作有关的职业活动,而事实上则“人走茶不凉”。

“我们唱着夕阳红,下海经商办企业;我们讲着秋天的故事,离职以后富起来……”描述的就是离职官员利用权力的“余热”与民争利。

权力可以寻租,权力延伸也可寻租,这是离职后权力的“剩余价值”所在。“余威”也是一种资本,官员之前在官场上对同事、下属形成的影响,并不是马上人走茶就凉的。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官员一般都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实权,某些时候他们甚至负责解释政策,如果用于钻营,他们通常比普通人更善于发现和利用政策的漏洞。可以说他们与其他市场竞争者之间是一种信息不对称、地位不平等的关系,严重地损害着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原则。

    据了解,一些官员深知官场人走茶凉的冷酷现实,为了给自己在退出权力舞台后,仍然享受“茶不凉”的特殊待遇,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范围和“接班人”,为自己今后办事方便早作准备。
  专家指出,这种情况有两种形式:一是自己在位时违背干部选拔任用程式,提拔“听话”或与自己有这样那样关系的干部,在要害部门担任要职。二是在自己退休前,向组织上推荐对自己“言听计从”的接班人。这样,自己虽然退出权力中心,但仍然能够享受到在权力中心的种种方便和好处。
    商界官影隐约。有些官员在职时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力,为所管辖的企业和个人牟取非法利益,虽然违规,但是因为当时没有受贿,所以很难被发现。还可以冠冕堂皇地称之为:为了经济发展扶植企业。即使被查处,也能因为没有受贿的事实,而逃避刑事责任。而那些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企业和个人,没有必要冒风险立即向官员行贿。当官员退休、提前离职或辞职之后,就假意效犬马之劳,则能收回以前“投资”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官员权力期权化,带着剩余权力资源下海,权力投资得到的回报是非常高的。在上海市过去查处的案件中,市土地学会会长殷国元、房地产行业协会会长陈士杰,都曾是政府房地产部门的官员,退休后纷纷担任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协会或学会负责人,利用原职务的信息和人脉优势,为房地产商打通土地审批的各个环节,大肆获取不当利益,从而严重扰乱了当地房地产市场的秩序。

曾任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副县长、六合区副区长的刘有贵,以借来的400万元起家,下海不到一年,就成为坐拥1514亩住宅用地的“地主”;几年过后,他成为身家过亿的大老板。

刘有贵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就在商界混得风生水起,并不是因为懂得市场规律,深谙经营之道。而是多了在“台上朋友 ”的帮助,如果没有那些“还在台上的朋友”,他恐怕连一亩地也搞不到,光土地出让金就能让他憋死。问题是,这些“台上的朋友”为什么会给他面子呢?很显然,这绝不简单是因为当地官场很讲交情,不存在人走茶凉的现象,而是刘有贵曾经的期权交易产生了特定的价值,那些“台上的朋友”不过是在利用现有权力来支付偿还权力曾经赐予的好处罢了。

从理论上讲,我们已构建起了自上而下的、自下而上的、平级之间的监督及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方面的权力监督体系。但事实上,上级对下级监督不到,下级对上级不敢监督,平级之间不好监督,群众监督由于缺乏相应的权力支撑往往不起作用,舆论监督则带有事后性,从而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

    在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部分官员利用职务之便,打政策的擦边球,为个私老板牟取利益,留下日后回报的人情,不但机会多,而且游离于监督视线之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阳光下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