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te兰斯洛特的宝具:优化消费结构 加快升级转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2:50:30

优化消费结构 加快升级转型

2010年06月30日00:00 中国信息报 [王智]    访问次数:596 字体:大中小

2009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深入盘点和分析了2009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同时,对2010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把扩大居民消费、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摆在了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因此,扩大居民消费,引导和加快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与升级转型是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战略举措,它所坚持的是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的内在统一,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和后劲。

进入新世纪后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加快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居民消费需求增长一度呈现滞缓态势。1998-1999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分别仅有6.8%,进入2000年后,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回升,消费需求增速开始有了一定幅度的回升,随后增速逐渐加快。2000—200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为9.7%、10.1%、11.8%和9.1%;2004年以来增速开始加快,当年达到13.3%。尽管单从数据对比看,这样的增速仍远低于“七五”时期平均14%和“八五”时期平均23.2%的增速,但这个时期居民消费总量是在同期通货紧缩的经济大环境下形成的较为真实的增长。2004年以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加速增长。2005-2008年分别达14.9%、15.8%、18.2%和22.7%,2009年虽然受到经济大环境影响,但增速仍达到15.5%,均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幅。

消费不足与产能过剩引发市场供求结构失衡状况加剧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基本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成功实现了经济起飞和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应该说我国目前从生存型发展阶段已进入发展型阶段。在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也付出了一些代价,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除资源与环境代价外,在经济发展方式上表现为,由于投资率长期居高不下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和供给结构的扭曲;在居民消费领域表现为居民消费率偏低并呈持续下降态势,居民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不断加剧,导致消费品市场供求失衡和供过于求的状况愈演愈烈。进入新世纪后,这种投资快速扩张与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还在加剧,从而导致消费品市场全面过剩。我国的消费率从上世纪末的1998年的59.6%持续下降至2008年的48.6%,而同期投资率则由36.2%持续上升至43.5%;与此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8年的57.1%下降至2008年的45.7%。我国目前的消费率大大低于7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在2002年以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在60%以下,2008年创下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为48.6%,而同期投资率连年攀升,由2002年的37.9%上升至2008年的43.5%;而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投资率一般为20%-30%,消费率一般为70%—80%(如美、日、法、德、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南非等国均达到或接近80%)。尽管各国国情不尽相同,许多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模式也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但我国消费率尤其是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并持续下降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消费与投资增长不协调,消费率尤其是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往往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从而导致商品供大于求和供求结构失衡。据商务部连续调查表明,在600种主要消费品中,目前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为28.7%,约占1/3,供过于求的商品约占2/3,基本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在300种投资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占大多数,少数供不应求的投资产品主要集中在能源、有色金属和木材等上游资源性投资品,一般的下游投资品也基本不存在供不应求的矛盾。

促进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

消费经济学认为,消费结构变化呈阶段性上升规律。即人们首先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其后随着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开始追求享受与发展消费,注重提高人的生活品味和生活价值。消费领域的延伸是无上限的。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亦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首先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产品生产是消费的基础,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的质量与水平,一定的产业结构决定一定的消费结构。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今天,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是产品结构的更新换代,将更多的适合居民消费的产品源源不断地投放市场,然后通过观察消费者对产品的喜好程度来决定产品的命运,从而不断调整生产结构;其次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具有导向作用。消费结构变化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也决定了经济增长的空间所在。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消费结构的高级化将促进生产和服务向纵深发展,从而大大改变产业结构的组成、匹配关系与运行方式;消费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制力量和外部动力,它不仅能引导投资决策改变方向,从而影响全社会投资结构的变化;而且能通过挤压成熟或衰退产品与服务的市场空间促进存量资本的合理流动,通过消费结构的调整缩短某些产品的技术生命周期的方式,催生新产品和新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转型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又为优化产业结构带来机遇。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其需求结构也将发生相应变化,这种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促进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转型,而每次消费结构升级转型总是伴随着很强的层次性和阶段性,正是这种层次和阶段的消费结构变化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如当前我国的热点消费品(如住房、汽车和现代通信产品等)的产业链效应就为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无限商机。

总之,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而消费结构又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就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面临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一穷二白”社会历史背景下,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重积累、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这个阶段持续了30余年。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有了根本性的改观,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积累,逐步改变了长期的消费压抑政策,国家通过收入分配、调整工资、提高农产品价格等多种途径,对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方面的历史欠账进行了补偿,使得我国的居民消费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即便如此,如前所述,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仍明显偏低,究其原因,并不是消费增长下降了,而是投资增长过快,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的比例高于用于消费的比例,导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结构失衡。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出口,而消费则处于相对弱化的地位。但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在30年间仍得到很大提高,尤其是近两年,居民消费并没有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明显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热点持续升温,消费结构升级转型步伐还在加快,这主要得益于在严峻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党和政府均把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使得城乡居民消费信心和热情不减。

建国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经历和正在经历第三次升级转型,目前正面临居民消费升级转型重要或关键时期,即从第二次消费升级向第三次消费升级的优化和升级转型(详见表1)。

表1 建国以来居民消费经历的三次升级转型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基本处于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时期;从60年代至80年代末期城乡居民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消费阶段,但总体上是低水平的维持温饱型的消费,属于典型的高积累低消费阶段,居民消费呈现典型的平均分配特征,这个阶段持续了30余年;从改革开放以后的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期,我国居民消费进入了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随着供给的增加和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急剧扩张,消费热点来势凶猛,持续时间较长,居民消费欲望和消费潜力均得到极大释放,有经济学家称这一时期是我国居民消费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这个阶段居民消费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多数居民家庭有了一定积蓄,为进入第三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开始进入以享受型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第三阶段。

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我国总体上应该进入了消费加速转型阶段,居民消费由原有的简单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并行,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这样的转型升级应该是我国居民消费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这个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居民消费环境的逐步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体现以人为本和生活质量的显着改善。这个阶段居民各种高档耐用消费品如汽车、住房、家用电脑、现代通信商品等有效需求逐步上升,对服务消费(如餐饮、旅游等)的需求和质量要求意识大为提高等。尽管如此,我国目前仍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而决定居民消费主导因素之一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呈不断扩大态势,因此居民消费水平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传统一代和新生一代居民之间以及不同收入群体的居民之间差距巨大,加之部分居民受传统消费观念的束缚和消费环境的影响,又制约着居民的部分消费需求,因此准确地讲,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总体上应该是刚刚迈入第三次消费升级的门坎;要从总体上完成我国居民第三次消费升级转型,任重道远,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未来10-15年时间里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总量和规模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未来10余年时间也将是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黄金时期,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各级政府的责任就在于抓住机遇,多管齐下,力促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稳步协调与均衡地提高,促进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加速居民消费的转型步伐,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使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尽快地从整体上迈入第三次消费升级阶段,力争用最短的时间使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总体上赶上或接近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水平。

收入分配——居民消费升级转型绕不开的话题

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对于制订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居民收入与居民消费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持久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我国经济和统计学家通过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产生影响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呈负相关关系,即高收入群体居民的收入比重提高将相应降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中、低收入群体居民收入比重提高将提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其中中等收入群体居民收入比重变化对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程度最大。以边际消费倾向为例,该指标反映的是居民增加的消费支出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一个侧面说明居民消费预期和消费意愿。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68,意味着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平均将有0.68元用于消费。纵观近些年的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0.68的边际消费倾向为近年来最低水平。这一方面说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预期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居民消费预期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居民消费潜力很大。据统计,从进入新世纪的2000-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总收入年平均增长10.2%,其中工资收入年平均增长10.6%,而同期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1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年平均增长23.5%,其中国有企业增速达25.5%。这充分说明近年来虽然我们的经济“蛋糕”做大了,但城乡居民享用的份额却持续下降,国民收入的分配过多地向政府和企业集中,向城市集中。这种收入与分配增长速度的差异直接导致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状况不断加剧。

据财政部最新统计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高度不平等”状态,10%的富裕家庭占据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而10%的最低收入的家庭财产仅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收入最高的10%的居民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的居民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98年的7.3倍上升至2007年的23倍。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状况,一方面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存在由于严重的市场分割导致的分配不公现象日益加剧,成为当前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逐步解决消费者“差异”是加快居民消费升级转型的关键

据测算,目前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4,但居民消费总量仅占世界的4%左右,距离消费大国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我国居民消费领域存在各种“差异”,差异就是差距,差距就是潜力,只有充分挖掘出居民的消费潜力,多管齐下,有针对性地将居民巨大的消费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才有可能从整体上完成第三次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转型进程。我国目前居民的潜在购买力已经提升到一定水平,如果很好地加以引导和刺激,今后5-10年内将逐步进入快速释放周期,如1979-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年平均增长26%,城镇居民人均储蓄率由1990年的15.2%上升到2008年的28.7%,2009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26.1万亿元,比年初净增4.3万亿元,增长19.7%,目前我国居民人均储蓄额近2万元人民币,与同时期美国居民人均欠银行1.5万美元形成鲜明对照;如果我国居民拿出现有储蓄额的10%用于增加消费支出,那么就可以形成2000多亿美元的即期消费需求,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乃至对世界经济摆脱困境均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知道,居民消费由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口数两个因素决定(即居民消费=人均消费×人口数)。根据目前我们所能掌握的统计调查信息,在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是目前我国居民消费领域最主要或最显着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我国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的,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至少要滞后于城镇居民10-15年。如果将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到城镇居民10年前(即1998年)的水平,按现在农村居民人数计算,将可以拉动消费总需求增加近1.7万亿元,约占2008年全国GDP的5.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6%,占城乡居民消费总额的15.7%。

我们再来算一笔城乡消费潜力账。目前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速度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识。在改革开放的30余年中,我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了3亿多人,目前仅农民工人数就高达2.3亿人,其中有近1.5亿农民工进入了城市(如目前北京市500多万的流动人口中,有70%以上来自农村;广东省现有流动人口2750万,实际超过3000万人,居全国各省份之首,其中绝大部分也来自农村)。尽管每年约有1000万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并初步实现农村居民的城市化,但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目前全球平均有28%的人口居住在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中,日本是全球最高的,达44%,美国42%,我国目前仅15%。另据中国市长协会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研究报告披露,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城镇化水平不足20%,此后每年几乎以1%的速度发展,到2009年末,我国共有设市建制的城市655个,城镇化水平己升至46.6%。虽然我国国情决定着农村居民不可能全部向大城市和城镇流动,但我国城市化发展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必须要提速发展。从目前现状看,我国城乡居民在消费结构、消费质量以及在耐用消费品平均拥有量差异上均存在很大差距,其消费潜力很大。

1.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整体差距。由于受目前消费环境、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在消费结构上存在显着差异。农村居民偏向于满足吃、住等基本生存条件的消费,而城镇居民则偏向于衣着、精神文化等高质量生活的消费。在我们选定的4类居民主要消费品(食品、居住、衣着、用及服务性支出)中,近10年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和居住消费支出比重普遍高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指一定时期内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与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呈反比状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整体上虽逐年降低,但目前仍有近一半的消费支出用在了食品消费上面;而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支出和用及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普遍高于农村居民,其比重变化的绝对差距起伏不大。

2.城乡居民消费质量差距。目前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主要以粮食和蔬菜为主,奶及制品消费量最少,主要解决的是吃饱的问题;虽然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也以粮食和蔬菜为主,但从消费比上看,其消费数量明显少于农村居民,而城镇居民消费的奶及制品、猪牛羊肉、水产品和禽蛋及制品的数量明显多于农村居民。这说明我国目前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质量存在很大差距,城镇居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更加注意饮食的营养搭配,其消费质量明显高于农村。

3.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差距明显。居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数量多少,也是衡量居民家庭富裕与贫穷程度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家庭因收入水平和消费环境的差异,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数量差距明显。在2008年12种耐用消费品年底拥有量中,农村居民仅摩托车的拥有量高于城镇居民,其余11种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均低于城镇居民。城镇居民摩托车拥有量较低主要还受使用方面的限制。这说明我国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很大。

二、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居民消费差距。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形成城乡之间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显着,还同时形成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显着。其特征主要体现在:

1.地区之间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明显。2008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最高的地区是上海市,达27343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183元)的2.3倍,比同期人均消费水平最低的地区西藏(3504元)高出6.8倍。人均消费超过或接近万元的地区还有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福建、重庆、辽宁和山东;人均消费不足5000元的地区还有贵州、甘肃和云南。

2.农村居民的地区人均消费差距比城镇居民的地区差距要大得多。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差异系数达5.7(即高消费地区与低消费地区人均消费水平的比值,下同),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地区差异系数为4.4。

3.不同地区居民的城乡消费差距也不尽相同。2008年全国居民的城乡消费差异系数为3.6,其中消费差距最大的地区是贵州省,其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系数高达4.7,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最小的地区是江西省,其差异系数仅1.5。

从不同经济区域结构的统计结果看,我国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在不同区域之间亦存在明显差异。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总收入在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分布分别为20965元、14062元、13917元和14162元,以东部地区居民收入为1,其比值为1∶0.67∶0.66∶0.68;农村居民年平均总收入在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分布分别为8604元、5988元、5286元和9134元,其比值为1∶0.70∶0.61∶1.06。城镇居民收入在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差距显着,因此直接造成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在不同经济区域之间亦存在明显差距。东部沿海及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相对偏低。

三、不同收入群体的居民之间消费差距。根据目前我国城乡住户调查信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结论,在我国城乡不同收入群体的居民之间,亦存在较为显着的消费差距。我国目前农村住户调查将农村居民划分为5个等次,不同等次居民消费差异见表2。

表2 2008年按收入等次划分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生活消费支出及构成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随着收入的增加,其生活消费支出中,用于吃的消费比重不断降低,而用于改善居住条件和用于购买生活用品的消费比重逐步提高,用于衣着消费的比重则相对稳定。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中,中、高收入的居民生活消费质量明显高于低收入的居民。从2008年城镇居民购买和消费的主要商品看,中、高收入的居民消费的数量普遍多于低收入的居民;再如从2008年每百户居民年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上看,在11种主要耐用消费品年末拥有量中,高收入户的拥有量亦普遍高于低收入户,不仅一些传统的耐用消费品(彩电、电冰箱、空调、热水器和移动电话等),高、低收入居民仍有不小的差别外,近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陆续进入居民家庭的新兴耐用消费品(如家用汽车、电脑、摄像机、健身器材、钢琴和消毒碗柜等),高、低收入居民之间家庭拥有量的差距更是相差甚远,在约5%的城镇较为困难的居民家庭中,家用汽车、电脑、摄像机、健身器材、钢琴和消毒碗柜等拥有量几乎为零。

四、不同年龄阶层的消费者差异。不同年龄阶层的划分也可称为传统一代与新生一代,“80后”乃至“90后”的崛起,形成了我国目前居民消费市场上的新生一代。如果对新生一代的居民消费倾向和消费行为正确的加以引导,将对扩大我国居民消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与升级转型进程产生很好的积极意义和实际效果。

总之,我国目前居民消费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基于国情不同,我们暂且可以不要盲目地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水平去攀比,而应该眼睛向内,即着眼于我国居民内部各种消费差异的变化,努力消除或缩小居民之间各种消费差异,充分挖掘我国居民内部各方面消费潜力,力促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与升级转型。这样既可极大地改善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又可以逐步缩小和最终消除与发达国家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而且我国居民消费的第三次升级转型过程将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有机交织与融合,互为促进,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第二次转型,即由产品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历史转变。

政府、生产经营者、消费者齐心协力促成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转型

要加快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转型的步伐,快速地释放我国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需要从政策、措施上去想办法,从体制、机制上去努力寻求突破,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从增收和节支两方面大力提高中低收入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和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抓紧培育和扶持大多数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不断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努力缩小我国城乡居民之间各种消费“差异”,以保持消费增长尤其是居民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力,从而形成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此,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生产经营者、消费者三方均应进一步转变观念,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从而形成合力,才能加快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转型的进程。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各级政府及经济管理部门,要从主要研究生产和供给逐步向主要研究消费和需求上转变。因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由生产转为了消费,政府的主要精力也应随之转换;要把重点放在研究消费和需求上,放在如何尽快使我国经济结构由生产大国转向消费大国上面;要从我国城乡发展的实际出发,着力从体制上和政策上去调整消费结构,加快启动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充分挖掘和快速释放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推动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转型的进程。“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超过5000美元。适应新发展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转型的新要求,“十二五”扩大消费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继续以扩大汽车、住房消费为重点,促进汽车、住房消费热点不断扩散,逐步形成从大中城市到中小城市直至城镇汽车、商品房的波浪式消费热潮,切实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着力培育和扩大服务性消费,包括旅游、交通通讯、休闲、健身、社区服务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尤其要重点发展旅游和社区服务,把扩大服务性消费作为“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增长点,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和个性化消费需求的需要。培育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要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在继续普及家用电器、交通通信、摩托车等一般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基础上,把住宅、汽车、电脑等信息产品以及休闲旅游等作为“十二五”扩大农村消费的着力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普遍由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发展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反对奢侈、浪费型消费,促进和谐消费、绿色消费。要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消费政策,尽快形成与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环境,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生产经营者:要尽快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力促供给结构更好地适应消费需求结构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目前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应该是生产经营者确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方向的重要或主要依据,要把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要从主要满足现有市场需求转变为既要满足现有市场需求又要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上来。当产品供求矛盾主要不再是量的不足,而且质的多样化时,单纯地追求满足现实需求就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而应该主动去适应消费升级转型的需求变化,调整企业营销策略。

消费者:目前我国城乡居民要逐步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敢于消费、善于消费的理念,在居民收入逐步增加的同时,要转变传统的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要由用过去的钱买今天的消费逐步转变为用过去和明天的钱买今天的消费并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对衣、食、用的基本消费品需求已经趋向饱和,其消费需求正转向住房、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的购置以及服务和旅游等消费上面。如住房和汽车购置是居民在更高层次上满足其住和行的需求,但这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购买这些几万元、十几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商品,仅仅靠过去的积累是望尘莫及的,因此要转变消费观念,要敢于用明天的钱买今天的消费,树立信用消费的理念,逐步在城乡居民中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消费观。可喜的是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工作已经起步(据测算,目前我国个人信贷消费额约占全部信贷消费额的15%,而这一比例在国外一般达到60%-70%)。要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和创业,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上切实保障目前近1.5亿外出打工者的合法权益和合理收入等。努力缩小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在消费水平上的巨大差距。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基本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困扰,并将继续保持以较快速度发展。只要政府、生产经营者、消费者三方齐心协力和齐抓共管,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转型的进程将不断加快,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相关阅读

  •      证券公司管理办法 (2001-12-28)
  •      中外合营证券公司审批规则(征求意见稿) (2001-12-12)
  •      深圳证券市场主板B股交易2007年12月03日公开信息 (2007-12-03)
  •      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 (2001-12-12)
  •      股份转让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 (200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