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嘉丽·杀人狂图片:企业管理最佳经典案例全集(IB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0:59:38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公司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BM)是一家拥有 40万中层干部,520亿美元资产的大型企业,其年销售额达到 500多亿美元,利润为 70多亿美元。它是世界上经营最好、管理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在计算机——这个发展最迅速、经营最活跃的行业里,其销量居世界之首,多年来,在《幸福》杂志评选出的美国前 500家公司中一直名列榜首。IBM是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电子计算机制造商。创建于 1911年。目前,在世界 13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子公司和营业点,拥有 39个生产厂、3个基础研究部、22个产品研究所的个科学中心。它的主要产品反映着当代尖端技术发展的水平 1970年至 1984年,销售预增了 5.1倍,平均每年增长13%以上。净利润增加了 5.5倍,平均每年增长34.7%。被誉为典型的超优企业。
  年代末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突发猛进,特别是在微电子技术领域,产品更新周期日益缩短。平均不到三四年。电子计算机市场竞争处于炙热化程度,国内外许多资本、技术雄厚的企业纷纷染指这一虽有较高风险但很有发展前途的领域。IBM作为一个专门制造和销售电子计算机的跨国公司,一时面临着对手如林的局势。企业领导体制,从来就没有固定不变的和适用于一切企业的最佳模式,总是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发展进行不断地调整、改革和创新。即使是世界最优秀的企业也不例外,IBM的领导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序上揭示了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竞争环境对企业领导体制的要求。
  当时对 IBM威胁最大的要数美国阿姆达尔公司。该公司推出了 H/200插接兼容机,只要更换一下插头,就可以与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 IBM/1400互换,由于的运算速度比 IMB/1400快两倍,价格便宜5%,从而直接威胁着 IBM市场地位。IBM 因不能立即拿出新产品对抗,只好凭借雄厚资金以降价战略实施反击,其结果使资金不足的阿姆达尔公司陷于困境。 但是,阿姆达尔公司很快又找到了出路,它与出资金充足的日本计算机制造商富士通联合起来,并推出新产口 470v/7同 IBM抗衡。与此同时,日立、三菱、日本电气等制造电子计算机的厂商也联合起来,积极开发新产品,涌入国际市场,向 IBM发起新挑战,致使 IBM有失去市场主导权的危险。要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只有尽快开发出新一代产品。
  为此,IBM不得不考虑如何建立一套有利于开发创新新的领域体制,激发公司的活力,以适应激变的竞争环境,争取全局的主动权。 IBM是一个以制造和销售大型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公司,小型计算机和微电脑市场则被日本厂商和国内其它厂商所控制。这一新领域的突起管理营销资源中心构成了对 IBM新的危机。1980年,在计算机市场上,虽然在销售额上 IBM还占优势,但是在实物战上日本厂商和国内其它厂商的小型计算机占了上风。因此,IBM的利润损失至少在亿美元以上。IBM决心进入小型机和微电脑领域,进行全面战略反攻,矛头直指日本富士通,力图拿下小型机和微电脑市场的王位。IBM领导体制改革,正是为了实施其战略反攻的要求。
  年,IBM董事长卡里曾明确提出:要以对日战略为中心进行组织改革,集中全力对付日本富士通和日立制作所等对手。他认为:“只要能够对付来自日本的挑战,那就可能战胜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挑战。然而,这一时期,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进行了分解改组,开始进入计算机领域,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计算机制造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在西欧市场上采取统一政策与 IBM相对抗。
  面对着国内外新增的劲敌,特别是同时受到来自日本、欧洲共同体和美国国内三方面挑战的压力,IBM不得不从整体上进一步调整原先的战略。在 1983年,提出 80年代的新战略,主要包括 4个方面的重要目标:(1)在情报产业的所有领域都能实现同行业的增长率。(2)在所有领域都有证明 IBM的产品在技术的价值和质量方面的卓越性,并发挥领导作用。(3)在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的所有业务活动上,实现最高的效率。(4)确保企业成长所需要的高利润,以便在世界情报处理产业中建立起牢固的地位。要实现这一新的战略目标,必须按照专业化、效率化、科学化、民主化和智能结构合理化的要求,调整和改革领导体制。
  年,卡里主动辞去董事长的职务,到董事会经营委员会当议长,推荐奥佩尔总裁任董事长,艾克斯任总裁。于是,按照即定战略要求,IBM开始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领导体制改革,着手建立 80年代的“现代经营体制”。
  的领导体制改革过程,大致上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组织改革试点,在公司设立“风险组织”;第二阶段,全面调整与改革总公司的领导组织,形成新的领导体制;第三阶段,调整与改革子公司的领导体制。改革从 1980年至 1984年,历时四年。早在年,IBM就开始在公司内设立“风险组织”的试验。3年内,先后建立了 15个专门从事开发小型新产品的“风险组织”。这种组织有两种形式:一是独立经营单位(IBU),一是战略经营单位(SBU)。它们都是拥有较大自主权的相对独立的单位。独立经营单位,是 IBM公司在年在首创,直属总公司专门委员会领导。总公司除了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审议其发展方向外,不干涉其任何经营活动,故有“企业内企业”之称。它可以设立自己的董事会,自行筹集资金和决定经营策略等,在产销、财务、人事等方面被授予较大的自主权。设立这种组织的目的,在于激发个人的创造性和企业家精神,使大企业在组织上具有活动力,能在小型机和微型机等急剧发展的高技术领域不断开发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有未来前途的产品。独立经营单位,由于既有小企业的的灵活性,又有大公司的实力(奖金、技术、营销系统),故而较之一般独自创办的风险企业有较大的优越性。IBM将这一组织形成运用于个人电脑开发,管理营销资源中心仅用了 11个月就完成了通常需要 4年的从研制到生产的全过程。1984年,IBM个人电脑销售达 50亿美元,占公司总销售额的10%,占美国市场的21%。战略经营单位,是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创建,被 IBM于 1980年引入采用。它是一种战略组织措施,其地位等同于事业部或集团。但事业部一般是以产品或地域为中心的组织,而战略经营单位则以经营为中心的组织,是公司内属关键性的经营核算单位。“风险性组织”的试验成功,使 IBM得到启发,现代大企业必须重视分权管理,同时要加强战略指导。
  到 1983年,IBM着手于改组最高决策层和总管理层,战略领导体制。①改善最高决策组织。把原来仅由董事长和总裁两人组成的企业办公室与作为协议机构的经营会议合并改组为企业管理办公室,使正式成员由原 6人增加到 16人,新增成员有董事会经营委员会会议长、副董事长、常务副总裁、主管科学组织和研究开的副总裁以及地区总公司经理。这一改组是为了吸收更多的人参与最高决策,从而改进决策层智力结构,加强集体决策机制。②建立政策委员会和事业营运委员会。政策委员会由董事长、总裁、副董事长和 2名常务副总裁 5个人组成,负责长期战略决策。事业营运常委员会由参加政策委员会的一名常务副总裁负责,外加主管公司计划财务的副总裁、分管事业部门的常副总裁及分管地区总公司的常务副总裁和其他副总裁等 10个组成,负责短期战略决策。政策委员会是企业管理办公室决策的战略指导核心,事业营运委员会是企业管理办公室决策的战略指导核心,事业营运委员会是企业管理办公室决策机构。③调整总管理层。IBM的行政指挥系统共由 4级组成:总公司-事业部组织(执行部)和地区性公司-事业部和地区子公司-工厂。其中,总公事、事业部门组织和地区性公司属总管理层。总公司管理层的改组,是通过成立企业管理办公室、政策委员会和事业部营运委员会完成的。而副业部门组和地区性公司的,则是通过大规模改组进行的。
  原有的数据市场组、数据产品组和通用商业组等 3个事业部组,经改组成为信息系统和技术组、信息系统和库存组、信息系统和产品组以及信息系统通讯组 5个事业部门。改组中,突出了信息和通讯事业部的重要地位,并按专门化、效率化等原则对下属事业部进行的增减、合并或调整,强调了向个人计算机、中小型计算机通讯系统产品发展的新方向。
  原有 3个地区性公司:IBM世界贸易总公司、IBM世界贸易洲-远东公司和 IBM世界贸易欧洲-中东-非洲公司,分别由 IBM贸易总公司统一协调,管理着 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并列接受地区性公司指挥,没有中间领导层次,管理跨度很大。改组中,IBM根据地区、市场和产品专业化等情况。建立自主经营的事业体,把各国的子公司合理集中起来,以加强指导管理。例如,IBM世界贸易欧洲-中东-非洲公司的 85个国家和地区的子公司改组为 5个事业体,IBM世界贸易美洲-远东公司的 46全国家和地区的子公司重组为 3个事业体:亚洲和太平洋集团(亚太集团)、加拿大 IBM以及中南美洲IBM。 其中,亚太集团是根据以对日本战略为中心的要求组建的战略事业体。反映了这些 IBM体制改革的管理营销资源中心重要特点。这样,就在最高决策组织和决策执行组织之间,通过政策委员会、企业管理办公室和事业营运会等机构,建立了一个以战略为中心的领导体制新形式。
  在建立新的领导体制和改组原有地区公司的基础上,积极实行管理授权与分析,分层次有秩序地扩大授权范围和推进分析管理。一是给总公司事业营运委员会以较大的自主权,使它能根据市场需要能动地发展风险事业。二是允许某些事业部扩大销售职能,如新建的信息系统组增设了地区销售部。三是对新地区事业体系采取分散化管理原则,使它在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比原子公司具有更大的经营自主权,以提高竞争能力。四是授予亚太集团的战略事业体的核心主力(日本IBM),在组织上和经营上的完全自主权,并由总公司派出得力的副总裁直接担任最高领导,发挥亚太集团特别是日本 IBM在实现公司战略中的尖兵作用。
  奥佩尔的这些改革与放权措施,在 IBM历史上是找不到的。通过调整、改组、改革和授权,把分散的子公司适当集中,对集中起来的事业体实行分散管理。IBM不仅建立起了一个战略领导体制,而且形成了一个集中与分权相统一的管理体制,从而使它有可能用集中决策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等方式来适应激变的市场环境。 为了提高领导体制的适应性,IBM还进一步改善了其支持系统。(1)健全咨询会议和董事会下的各种委员分,聘请社会名流参加咨询、担任董事、组成有威望的咨询班子、工作班子和监督班子。(2)严格执行业务报告制度,建立评价与指标系统,普及五步决“THINK”,即一切职员都必须经常向直属上司报告工作,上级和下级要通过定期总结,评价立法改进工作,各级在决策处理问题都必须做到看、听、分析、综合和做明确判断等。(3)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建立“进言”制度。董事长和总裁敞开办公室大门, 欢迎职工来访。普设保密意见箱,鼓励下属直言上诉,认为:这种“进言”制度是一种很好的沟通,可以缓和职工不满情绪,有利于防止官僚主义。(4)坚持的宗旨,即“尊重”、“服务”、和“追求卓越”。所谓“尊重”,是倡导尊重个人的权利和尊严,激发员工进取精神;所谓“服务”,是强调提供世界上最出色的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所谓“追求卓越”,是指所有的工作都要以最优秀的方式完成,其最终目就是要保证产品和服务完美无缺。IBM的大规模领导体制改革,主要是在 1983年~1984年完成的。公司认为:
  战略可以变,组织可以改,而宗旨永远不能改变。IBM支持系统的改善,开通了信息渠道,提高了决策效率,从而使领导体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公司追求卓越,特别是在人才培训、造就销售人才方面也取得了成功的经验。IBM公司决不让一名未经培训或者未经全面培训的人到销售第一线去。销售人员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以及怎样说和怎样做,都对公司的形象和信用影响极大。如果准备不足就仓促上阵,会使一个很有潜力的销售人员夭折。因此该公司用于培训的资金充足,计划严密,结构合理。一到培训结束,学员就可以有足够的技能,满怀信心地同用户打交道。不合格的培训几乎总是导致频繁地更换销售人员,其费用远远超过了高质量培训过程所需要的费用。这种人员的频繁更换管理营销资源中心将会使公司的信誉蒙受损失,同时,也会使依靠这种销售人员提供服务和咨询的用户受到损害。近年来,该公司更换的第一线销售人员低于3%,所以,从公司的角度看,招工和培训工作是成功的。
  公司的销售人员和系统工程师要接受为期 12个月的初步培训,主要采用现场实习和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中75%的时间是在各地分公司中度过的; 25%的时间在公司的教育中心学习。分公司负责培训工作的中层干部将检查该公司学员的教学大纲,这个大纲包括从公司中学员的素养、价值观念、信念原则到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学员们利用一定时间与市场营销人员一起访问用户,从实际工作中得到体会。此外,还经常让新学员在分公司的会议上,在经验丰富的市场营销代表面前,进行他们的第一次成果演习。有时有些批评可能十分尖锐,但学生们却因此增强了信心,并赢得同事们的尊敬。该公司从来不会派一名不合格的代表会见用户,也不会送一名不合格的学员去接受培训,因为这不符合优秀企业的概念。
  销售培训的第一期课程包括 IBM公司经营方针的很多内容,如销售政策、市场营销实践以及计算机概念和 IBM公司的产品介绍。第二期课程主要是学习如何销售。在课程上,该公司的学员了解了公司有关后勤系统以及怎样应用这个系统。他们研究竞争和发展一般业务的技能。学员们在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销售代表或系统工程师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学员们到分公司可以看到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实际部分。现场实习之后再进行一段长时间的理论学习,这是一段令人“心力交瘁”的课程: 紧张的学习每天从早上点到晚上 6点,而附加的课外作业常常要使学生们熬到半夜。在商业界中,人们必须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他们必须明白: “充分努力意味着什么? ”“整个通宵是否比只学习到晚上点好? ”课程开始之前,像在学校那样,要对学员分班,分班时的考试是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决定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考试便增加了主观因素,学员们还要进行销售学习,这是一项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收益的活动。一个用户判断一个销售人员的能力时,只能从他如何表达自己的知识来鉴别其能力的高低,商业界就是一个自我表现的世界,销售人员必须做好准备去适应这个世界。有时,学员们的所作所为还保留着某些学生气,他们对培训课程的某些方面感到不满,遇到这类情况,公司就会告诉他们: “去学校上学,你们每年大约要付 15000美元的学费。所以,应当让我们决定什么是最好的。这就是经济规律,同时,也是你们学习经营的第一件事。”一般情况下,学员们在艰苦的培训过程中,在长时间的激烈竞争中迅速成长。
  每天长达14~15小时的紧张学习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然而,却很少有人抱怨,几乎每个人都能完成学业。
  公司市场营销培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模拟销售角色。在公司第一年的全部培训课程中,没有一天不涉及这个问题,并始终强调要保证学习或介绍的客观性,包括为什么要到管理营销资源中心某处推销和希望达到的目的。同时,对产品的特点、性能以及可能带来的效益要进行清楚的说明和学习。学员们要学习问和听的技巧,以及如何达到目标和寻求定货等等。假若用户认为产品的价钱太高的话,就必须先看看是否是一个有意义的项目,如果其它因素并不适合这个项目的话,单靠合理价格的建议并不能使你得到定货。该公司采取的模拟销售角色的方法是,学员们在课堂上经常扮演销售角色,教员扮演用户,向学员提出各种问题,以检查他们接受问题的能力。这种上课接近于一种测验,可以对每个学员的优点和缺点两方面进行评判。另外,还在一些关键的领域内对学员进行评价和衡量,如联络技巧,介绍与学习技能,与用户的交流能力以及一般企业经营知识等。对于学员们扮演的每一个销售角色和介绍产品的演习,教员们都给出评判。
  特别应提出的是 IBM公司为销售培训所发展的具有代表性、最复杂的技巧之一就是阿姆斯特朗案例练习,它集中考虑一种假设的、由饭店网络、海洋运输、零售批发、制造业和体育用品等部门组成的、具有复杂的国际间业务联系。通过这种练习可以对工程师、财务经理、市场营销人员、主要的经营管理人员、总部执行人员等的形象进行详尽的分析。这种分析使个人的特点、工作态度,甚至决策能力等都清楚地表现出来。由教员扮演阿姆斯特朗案例人员从而创造出了一个非常逼真的环境。在这个组织中,学员们需要对各种人员完成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拜访。面对众多的问题,他们必须接触这个组织中几乎所有的人员,从普通接待人员到董事会成员。由于这种学习方法非常逼真,每个“演员”的“表演”都十分令人信服。所以,每一个参加者都能像 IBM公司所期望的那样认真地对待这次学习机会。这种练习的机会就是组织一次向用户介绍发现的问题,提出该公司的解决方案和争取的定货的模拟用户会议。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公司 -与优秀的风险企业共同发展受到苹果电脑公司巨大成功的激励,IBM公司决定模仿那些风险企业所采取的方式来开发产品,在佛罗里达的波克镇(Boca Raton),IBM公司成立了它自己的个人电脑企业。此外,IBM还采取了和优秀的风险企业结盟的政策,从企业外购买产品,在放弃了传统的公司内部开发所有产品的传统理念后,IBM公司个人电脑的部件有80%来源于外购。
  公司的供应商多数都是风险资金资助的公司(风险企业)。尽管 IBM公司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和最具创新精神的半导体公司,但 IBM电脑的大脑——微处理器却是购自英特尔公司。事实上,IBM公司也开始向英特尔公司投资,到 1983年,它已拥有了英特尔公司的股份。
  与计算机行业其他部门所发生的情况不同,风险企业和 IBM公司一起合作建立了个人计算机市场。在个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初期,需求时常会大于供给,IBM公司就像一个文雅的蓝色巨人,内在整版的广告迎接它的到来,“欢迎IBM!”随着 IBM公司进入微机市场,确立了微型计算机在行业内的合法地位(因为 IBM家喻户晓,几乎已成为电脑的同义词)。事实上,当以 IBM命名的微型计算机出现后,个人电脑的概念立即就被所有的人接受了。这时,涌向 IBM公司的订单铺天盖地,有时甚至出现排队的现象,这正应了一句俗话:“上涨的潮水可以浮起所有的船。”
  公司非常了解软件对个人电脑的成功所起的关键作用,他们开始采购作业系统。经过多次筛选,他们选择了一家小型风险公司——微软公司所生产的 MS—DOS操作系统,微软公司的创始人就是以后大名鼎鼎的比尔·盖茨。当比尔·盖茨为微型计算机开发出 BASIC—程序语言时,他还是一名哈佛大学的二年级学生,他从学校中途退学开办了微软公司。当他开发出第一个产品——BA—MS—DOS操作系统时,微软就加入了 IBM的阵营,其前途变得一片光明。由于得到了 IBM公司的认可,MS—DOS操作系统很快就成为除苹果电脑以外所有微机的选择。
  另一家对 IBM公司的成功做出重大贡献的风险企业是米奇·肯普(Mitch Kapor)的莲花发展公司(Lotus)。1983年 1月,莲花公司针对 IBM PC16位元的特性,推出了功能改良许多的视算表软件——Lotus 123。它的功能要比有名的 Visicalc强大得多。几乎整整年时间,没有其他视算表软件可以凌驾其上。直到 90年代初期, Lotus才被微软公司的管理营销资源中心赶上。资助莲花公司的风险投资家是本·罗森(Ben Rosen),他同时也是康柏公司的投资者。本·罗森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曾当过电子工程师,后来又去华尔街闯天下。80年代中期,他是最有名的个人计算机行业分析家。
  年,个人电脑的销售额已达到 54亿美元,到这时为止,有数以百计的公司想要进入或已经进入这个市场。1982年 5月,DEC公司推出了它那倒运的个人电脑,与此同时,另外四家公司也在介绍他们的个人电脑。在所有的 IBM兼容机的制造商中,最成功的就是本·罗森投资设立的康柏电脑公司。康柏是由凯尼恩(Rod Cannion)和几位德州仪器公司的工程师一起创立的公司。他们希望设计出比 IBM外形更精巧、图形功能更强的个人电脑,由于电脑有时需排队等待交货,价位也略高一筹,康柏电脑很快便窜起成为替代货源,逐渐获得用户的偏爱。因此,当康柏公司登上《财富》500强排行榜时,它已经打破了苹果公司的最快上榜记录。本·罗森经常为他的风险公司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宣传。此时的本·罗森,不仅是风险投资业的明星,也是个人电脑行业的明星。
  随着个人电脑行业的快速成长,风险企业家开始开发从半导体到零售商店之间的各个环节,许多风险企业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下面列举了这些成功的风险企业以及它们在年时的销售额:希捷(Seagate Technology)公司(磁盘驱动器,24亿美元);艾斯特公司(添加板和电脑,5.34亿美元);坦登(Tandon)公司(驱动器和计算机,4.22亿美元);埃德公司(软件,1.69亿美元);诺威(Novell)公司(联接器,4.23亿美元);希普瑞斯(Cypress)半导体公司(微处理器和存储芯片,1.99亿美元);芯片和技术公司(半导体芯片,2.93亿美元);商地(Businessland)公司(零售商店,14亿美元)。
  正当一些专家担心风险投资家在硬件公司上投了太多的资金的时候,考纳()公司设立了。它的一个投资者是康柏公司。考纳公司的 3.5英寸的袖珍硬盘驱动器不久就成为了笔记本电脑的标准。1989年,考纳公司的销售额达到 7.05亿美元,它仅用了 3年时间就登上了 500强企业排行榜,打破了康柏公司的记录。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获得了成功,大批风险企业仅是昙花一现而已。例如在微机行业,除了苹果公司以外,所有的和IBM PC不能兼容的计算机都以失败而告终,而苹果公司目前也处于困境。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新世纪两大主题——电子商务与风险投资在新世纪中,面对滚滚而来的电子商务浪潮,IBM在中国会有何动作呢?IBM大中华地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周先生表示,IBM在中国 2000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进一步加强 IBM在电子商务领域的领导地位。IBM将从深度运算和普及运算两方面不断开发适应新一代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帮助中国广大用户成功进入电子商务时代。
  二、进一步发展与本地业务伙伴的关系。IBM将与本地合作伙伴密切合作,一起建立解决方案的领先地位。
  三、培养一支 IT业最专业的队伍。IBM将通过各种培训和其他手段,不断培养本地员工,成为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现 IBM本地化的承诺。
  四、不断扩大与中国政府、大学和本地 IT业界的合作关系。IBM将继续执行与中国教育部的大学合作项目,为培养本地电子商务专门人才做出贡献。
  除了继续贯彻 IBM提出已久的电子商务战略外,周表示,IBM还将在国内设立总值为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帮助有前景的中小企业发展。
  周还透露,在无线通信领域,IBM也将在近期与一些电信设备制造商进行合作,为用户提供可移动的无线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于 1979年进入中国,几年中,IBM向中国 30所大学提供了价值超过 1亿美元的各种捐赠。为把最先进的技术引入中国市场,IBM早在 1995年就在中国成立了 IBM研究中心,这也是 IBM全球八大研究开发基地之一。为促进中国 IT业的发展,IBM已在中国成立了八个合资企业和两个独资企业,从事PC、磁头高科技产品等的生产和软件开发,以及计算机租赁业务等。IBM逐年增加在中国的采购金额并设法扩大出口。1999年 IBM在中国的采购金额和出口额超过 13亿美元。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扭亏能手郭士纳(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是众所周知的计算机领域龙头老大。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前,它的一举一动都对整个产业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1985年 IBM通用大中型机独占世界市场的,大型机的毛利率高达85%、中小型机毛利率也高达50%。那时,人们唯 IBM马首是瞻。
  然而好景不长,20世纪 80年代后期开始的小机器化动向使大型机失去往日的风光,而它培育起来 IBM PC兼容机厂家反而成为它的竞争对手,在促使 IBM PC壮大的过程中,它成了为人作嫁衣裳者,真正的实惠落在微软和英特尔身上。
  从 1990年至 1993年它连续三年亏损;1993年一年的亏损额高达 80亿美元,累计亏损额达 168亿美元,创美国企业史第二高亏损记录。IBM股票狂跌至每股 40美元,个人机份额被挤出前三名,大型机更是空前萧条。人们把 IBM视为行将消灭的恐龙。这一蓝色巨人内部更是人心惶惶、愁云惨雾,大有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味道。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郭士纳(Gerstner)受命于危难之秋,担负起扭亏为盈、重塑蓝色巨人的重任。1993年 4月郭士纳担任 IBM总裁后,很快便抑制住 IBM下滑的趋势,接着便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使 IBM扭亏为盈,不到 5年便使 IBM以崭新面貌再一次成为业界举足轻重的公司。IBM脱胎换骨式的新生,被誉为企业史上的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正是这位扭亏能手郭士纳。
  郭士纳 1962年获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加盟 IBM之前,同计算机产业搭不上边。
  当时他是从美国最大的食品企业美国食品烟草集团总裁任上来到 IBM的。IBM董事会用高薪把他聘来,主要是看中了他超凡的魄力、独到的领导才能与个人魅力,或许还看上这个“外行”没有条条框框、容易冲破习惯势力。
  郭士纳刚到 IBM时,不少人认为 IBM是因为船大难掉头,不能适应市场快速变化,主张把 IBM分割成若干小公司联合组成松散的集团。郭士纳经过 90天的调研,力排众议作出最关键的决定:保持 IBM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其团队优势。但是他要对这一庞然大物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温和的改良也许是企业免遭重大风险的途径,但也可能使企业仍受积弊的束缚,难以迈出前进的巨大步伐。郭士纳决定对 IBM进行彻底改革,显示出大企业家的宏大气魄。
  郭士纳认为 IBM的失败,表面上看是产品不适应市场,但实质上是 IBM长期形成的封闭、傲慢的工作作风和人浮于事的臃肿机构,因此导致了官僚主义和销售失败。销售失败是由于过时的工作程序和各生产部门间的权力之争使得不能满足顾客的要求,因此他改革了销售体管理营销资源中心制。IBM曾首创“销售和服务是营销功能中不可分离的两部分”的思想,但因此也形成庞大销售队伍,1990年销售队伍最多时达 15万人。1994年 5月郭士纳对销售机构进行全面改组,不仅使人员精简到 7万人,而且使推销采用新方法,即推销员要充当经验丰富的顾问角色。
  同时使推销的手续费中60%同每笔交易的利润率挂钩,这样,不仅节约了推销费用,还提高了推销效益。
  郭士纳面临的最艰难任务便是大量裁员。IBM创始人沃森出身贫寒,深知下层员工养家糊口之难,定下了一条规矩,即不轻易解雇人员,宁可咬紧牙关也要和全体员工共存亡。郭士纳看到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如仍遵循祖训,只有大家一起死亡。他力排众议不计毁誉,终于使 IBM摆脱臃肿机构之累,能够轻装上阵。
  郭士纳最主要的改革,是使 IBM完成历史性的战略调整。历史上,IBM是个以硬件为主的公司。虽然公司拥有第一流软件系统,但只是利用软件去推销硬件。郭士纳看到了网络世纪的来临,认为软件从属于硬件部门的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他要把 IBM所有的软件研制部门都变成围绕网络计算这一中心目标进行业务活动的部门。他使软件和服务部门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同硬件部门一起成为 IBM的三大支柱。他的经营战略核心是使 IBM成为一家专为客户解决问题的企业。
  在计算机界内,郭士纳于 1995年首先提出计算机在经历了集中计算、分散计算之后,现在正进入网络世纪的看法。面对网络世界,IBM已经没有时间从头开发新型的网络群组软件系统,于是他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用 35亿美元巨资,于 1996年强行收购莲花(Lotus)公司。当时莲花公司占有34%企业网络市场,而微软只占有12%。但莲花苦于缺乏资本难以继续发展。强强联合的结果,使 IBM迈出走向网络世纪的坚实一步。郭士纳还支持 Java语言以及网络计算所需要的各种技术,所以他赢得“网络大师”的美名。
  这一摇摇欲坠的大厦,外行郭士纳接手后三个月便对它进行动作,一年后便开始扭亏。1996年底 IBM年收入达 759亿美元、纯利润达 54亿美元,股票从三年前的每股 40美元上升至 175美元,涨幅达 4.4倍。1997年 IBM年收入继续上升到 785亿美元。同时他使从硬件系统的生产厂家转变为一家集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客户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网络计算时代的计算机产品公司。在以往 10年中,全美能够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大型企业主管的典范,显然非郭士纳莫属。
  一个外行在短短时间内便使 30多万人的跨国公司走出困境,而且以崭新面貌重新成为计算机领域最强大的公司,其成功的扭亏经验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