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大笛子怎么一直吹:清末老照片之----文教.医疗.传教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5:49:09
 清末老照片之——文教.医疗.传教篇 2009年12月09日14:10来源:照片中国         按:历史是教科书,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本人平时喜欢浏览和收藏一些老照片,在此,将清末(主要是1911年以前)的部分不系统的、零碎的老照片进行梳理,编辑整理出清末老照片系列图集: 之一,疆土.古迹.地图3篇、之二, 民俗.民风.民生10篇、之三,皇室.国戚.权贵8篇、之四,军备.战争.革命14篇、之五,文教.医疗.传教1篇、之六,工业.交通.通信2篇、之七,刑具.刑罚.酷刑2篇,共40篇2000多幅图片。有心者请鉴赏并勘正。   1902年: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立,为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
  1898年6月光绪下《明定国事诏》,宣布举办京师大学堂。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校务停顿。1902年学堂恢复(京师同文馆1902年亦并入京师大学堂),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先设速成、预备两科。1910年发展为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的大学。1912年始更名为北京大学。   1902北京大学校长老师与学生合影   北京大学上课,当时是小班教学,两个外教老师,一个翻译,才六个学生  清末民初的九江南伟烈大学         1870年,美国美以美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MEFB)传教士在城外土桥创办了一所埠阆小学。1881年,该会29岁的传教士兼哲学博士库思非(Carl F Kupfer,1852年—1925年)来到九江传教,他将埠阆小学迁至南门口甘棠湖畔,扩建为九江同文书院,自任校长。
  1901年,美国传教士大卫·摩尔,于同文书院内掘得窖藏三大坛“开元通宝”铜钱,随即运往美国兑得巨款建造了“穆思堂”(今二中实验楼)。
  1906年,同文书院设置了高等教育课程,更名为南伟烈大学(William Nast College)。1917年停办大学,集中精力专办九江南伟烈中学。1929年,原“南伟烈中学”更名为「九江同文中学」。
  1949年,同文中学和同为美以美会创办的儒励女中合并改为江西省立浔阳中学。1952年,又改名为九江市第二中学。2002年,恢复九江同文中学校名。现为江西省重点中学。  九江,南伟烈大学(1910年代)  九江,南伟烈大学(1910年代)  九江,南伟烈大学(1910年代)  九江,南伟烈大学的运动场(1910年代) 晚清女子学堂              清代风景风情画       清代职业风情画       武林精英       北京艺人 1905~1919年:20世纪初期的北平医院(北京)  1905北京伊丽莎白戴维斯纪念医院   1910北京妇科医院  1919北京胜利中心医院  清末民初:教会学校的学童         教会小学通常是附设在教堂里的洋学堂,规模很小,学生主要为贫苦教徒子弟或无家可归的乞丐,学校不仅免收学费,并且还提供一切膳宿生活甚至路费。到1900年,在华的几乎所有重要传教中心都开设一所小学。在开办学校的教会及传教士中,来自美国的最多,其次是英国。
  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宗教教育。课程主要为圣经,重点在创世论、赎罪论和耶稣生平等教义上。此外,学生还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如祷告、崇拜等。二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书。一般包括《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等。学习中国经书一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科举考试的需要,再者也是为了学生毕业后能够与士大夫和地方官绅接触,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不至于被传统知识分子歧视。三是西方科学知识。开设诸如数、理、化之类的新式科学课程。在当时清政府极少重视西方科学的情况下,教会学校开设的科学课程,对落后的中国来说,具有意义重大的启蒙作用。另外,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一些教会学校还开设了英语课。英语课的设立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开辟了一条渠道,有助于中国的近代化。  烟台的教会学校女学童   教会学校女教师和女学童  教会女子小学的教室   站队   做针线活  女学童做体操   教会学校女教师和女学童生火  教会学校学童   教会学校的施粥场     上 海,trinity 教 堂 1910年:北京圣·尼古拉教堂(北馆)--现俄罗斯大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