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暖暖少女级14-4:港股散户熊市生存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8:11:25
钟 林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2月17日   第 09 版)

散户看着股票跌势,心惊胆战。
月有阴晴圆缺,股市从来都是牛熊交替。港股市场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联交所连续数年在全球IPO发行规模上持续保持前3的排名。作为散户的中小投资人,对在港交所的IPO大量发行上市,当然也有抱怨,但外界却极少能听到,其中原因道理何在?
在港股市场上,七成是机构,三成是散户。这种投资人结构,决定了市场的博弈主要在机构之间展开,股票定价完全由机构主宰,散户几乎就成为补充或点缀。在牛市当中,各类投资人都欢迎IPO的大量发行;抵制、抱怨或反对的声音,几乎只能在熊市期间发生。
去年下半年以来,欧债危机恶化,全球股市转弱,港股更是跌幅惊人,在全球各大市场中几乎敬陪末座(但还是要明显强于A股)。散户见到新股一上市即破发,早已见怪不怪。他们不是不抱怨,只是大势如此,惟有无奈接受。
尽管这样,散户们并没有消极等待被严重套牢,而是另有一套自在“活下去”的生存之道,那就是搏杀于窝轮和牛熊证市场(简称“轮证市场”)。港股早在2004年就坐上全球证券衍生品老大的位置,迄今一直保持。因为发行权证利润丰厚,自那时起,各大国际投行就纷纷在港股市场上发行花样繁多的各种权证。发行“轮证”的投行多,参与者众,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在港股市场上持续发酵。
窝轮与牛熊证同属结构性投资产品,两者均设有到期日及行使价,都具备 “以小博大”效应,可以让投资者以较少的资金控制成倍的相关资产。两者的主要分别在于:牛熊证附有强制性回收机制,每一只牛熊证都有一个回收价;窝轮也就是衍生权证,分为认购证和认股证。故所有牛熊证都是价内证,而窝轮则有价内和价外之分。
到去年下半年,香港“轮证市场”成交金额更是屡创新高。至11月为止,包括衍生权证、股本权证、牛熊证及股票挂钩票据在内的证券化衍生产品成交额,香港以5381.22亿美元继续排名全球第一位,比第二名韩国多一倍。港股每100元成交中,有超过40元来自窝轮或牛熊证等衍生产品。
由于窝轮和牛熊证“以小博大”的杠杆特征和T+0规则,当天可以炒无数个来回。恒生指数当天振幅在3%至4%之间,加上15倍牛熊证的杠杆放大效应,牛熊证的价格就可以上落50%的振幅。正是这一点,吸引了大量散户参与其中、乐此不疲。高频交易的“快枪手”,更会以10多分钟便炒一个来回;T+0的规则便利,让多数参与者都在玩儿“即日鲜”或“半日鲜”。
牛熊证、窝轮占大市成交比例迭创新高,真实反映出中小投资者对熊市中买卖股票缺乏信心。据香港信报在去年10月20日的一项统计,1572只股票中,有872只股票在10月19日当天的成交少于过去3个月平均成交的50%;少于过去3个月平均成交10%的股份更达405只,不少股票甚至出现零成交;很多股票价格当时都只是净资产的1/3。这就说明,除了一部分股票长期沦为“仙股”,股价低于0.1港元每股之外;还有一批股票长期乏人问津,没有成交,自然也无法让散户对其有兴趣和热情;散户们只能追寻成交热络的品种,当然要远离随时可能破发的新股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