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校长推荐信:经典管理故事与哲理(1)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3:17:23

上一篇:气质的培养

下一篇:经典管理故事与哲...

|返回日志列表

[转] 经典管理故事与哲理(1)

  • 分享
  • 复制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 转发到微博

转载自 许令道 2010年12月13日 23:13 阅读(0)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 权限: 公开

  • 字体:中
  • 更多
    • 设置置顶
    • 权限设置
    • 推荐日志
    • 转为私密日志
  • 删除
  • 编辑

第一章 

1.          大雁怎么吃?(无休止的争论贻害无穷)

哲理的故事

兄弟俩打猎,一只大雁飞过来。

“我把它射下来煮着吃。”哥哥拉开引瞄准说。

“鹅是煮着好吃,但大雁还是烤着吃更香。”弟弟说。

“煮的好吃!”

“烤的好吃!”

两人争论不休,就到一个人那里去评理。

那个人告诉他们:把大雁分成两半,一半煮,一半烤。兄弟俩觉得有道理,就回去找那只大雁。但大雁早就飞得没有踪影了。

故事的哲理

  做事情要分轻重缓急,不要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争论不休浪费时间。发扬民主的确重要,但无休止、无原则的民主就会贻误战机。

2.          68岁学日语的理由(行动,永远不晚)

哲理的故事

某日语学习班开学报名时,来了一位老者。

“给孩子报名?”登记小姐问。

“不,自己。”老人回答。小姐愕然。屋里那些年轻人也愕然。

老人解释:“儿子在日本找了个媳妇,他们每次回来,说话叽叽咕咕,我挺着急。我想听懂他们的话。”

“你今年高寿?”小姐问。

“68岁。”

“您想听懂他们的话,最少要学两年。可您那时已70岁了!”

老人笑吟吟地反问:“姑娘,你以为我如果不学,两年后就是66岁吗?”

言毕,众皆无语。姑娘更是在眨巴着大眼睛,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是的,这位老人学与不学,两年以后都是70岁。差别是:一个是可能开心地和儿媳交谈,一个是依然像木偶一样在旁边呆立。

故事的哲理

  事情往往就是如此:我们总以为开始得太晚,因此放弃。殊不知只要开始,就永不为晚。企业亦是如此,技术研发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会晚;人力、财务、营销等管理,即使晚一步也总比不开始强。

3.          张朝阳的启动资金是怎么来的(心动不如行动)

哲理的故事

搜狐网的创始人张朝阳,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物理学博士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做互联网业务的小公司工作,并当上了驻中国首席代表。在1996年辞职时,他连创办新公司的启动资金都没有筹到。为了融资,他先找到了一位很有钱的风险投资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华•罗伯特,与他长谈了几个小时。罗伯特被张朝阳的想法打动了,但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张必须说服其他人向这个公司投资,因为如果只有他一个人出钱,风险太大了。

于是,张朝阳在全世界飞来飞去,与各地的风险投资家谈判。后来他遇到了一个机会:著名管理大师尼葛洛庞帝邀请他出席在伦敦的一个会议。如果能说服尼葛洛庞帝,那他的创业梦想就能实现了!可是,他还没有英国的签证,而且他曾经被北京的英国驻使馆拒签过,再签获得批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只好尝试曲线救国,到美国去申请英国签证。张朝阳赶忙飞往美国波士顿,到达时已是凌晨3点,他又连夜赶往纽约,2小时后到达。早上8点,他赶到纽约的英国领事馆,那里的官员建议他先换个护照(隐去拒签纪录),再订一张去伦敦的机票。他又冲向中国领事馆,托那里的熟人帮忙在11点半办好了新护照。他用信用卡订了机票,再赶回英国领事馆时已经是12点多了,他总算赶在领事馆关门之前拿到了去英国的签证。

好不容易到了伦敦,尼葛洛庞帝却要应泰国国王的邀请前往泰国出席会议。不过离开之前他对张朝阳说:会留下一个人听他的演讲。当时张朝阳并不知道,留下的那个人是尼葛洛庞帝的儿子,他听完张朝阳的演讲后给父亲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说:“很多人把我们讲睡着了,但张朝阳让我们全醒了过来。”

不用说,张朝阳得到了自己创业的第一笔融资。

故事的哲理

  有好创意的人不少,但不是人人都能把它做好。如果只会想而不去做,永远没有成功的一天。而即使想法不尽完善,机遇也会从一次次的尝试中显露出来。

4.          神秘之结(换个思路,然后行动)

哲理的故事

公元前223年冬天,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进兵亚细亚。当他到达亚细亚的弗尼吉亚城时,听说城里有个著名的预言:几百年前,弗尼吉亚的戈迪亚斯王在其牛车上系了一个复杂的绳结,并宣告谁能解开它,谁就会成为亚细亚王。自此之后,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看戈迪亚斯打的结。各国的武士和王子都来试解这个结,可总是连绳头都找不到,他们甚至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大多数人只是看看而已,从没有一个人静下心来想方设法解开这个神秘之结。幸好这个结还完好地保存在朱皮特神庙里。

亚历山大仔细观察着这个结,许久许久,始终连绳头都找不着。此时亚历山大不得不佩服戈迪亚斯王。这时,他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行动规则来解开这个绳结呢?于是,亚历山大拔出剑来,对准绳结,狠狠地一剑把绳结劈成了两半!这个保留了数百年的难解之结,就这样轻易地被解开了。

故事的哲理

  不管你决定做什么,不管你设定了多少目标,决定成功的永远是你自己的行动。只有行动赋予生命以力量,只有你的行动,决定你的价值。

行动后如果证明这样做不行,那就不妨换一种方法。只有发挥第一个“吃螃蟹”人的胆识,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获得成功。

5.          “不为”与“不能”(只要想做,就一定能做好)

哲理的故事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有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天,孟子来到齐国,见到了国君齐宣王。孟子对齐宣王说:“有人说,我的力气能够举起3000斤的东西,却拿不动一根羽毛;我的眼睛能够看清楚鸟羽末端新长出的绒毛,却看不到一大车木柴,大王相信吗?”

“不相信。”齐宣王说。

“拿不动羽毛,是因为完全没有用力;看不到大车木柴,是因为闭上眼不去看。不是不能做,而是不去做。”

“不去做和不能做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问。

“抱起泰山,去跳跃北海,那是不能做;坡上遇到老人走路不便而不愿折枝给他当拄杖,那就是不去做。”

故事的哲理

  “想干与不想干”,是有没有责任感问题,是“德”的问题;“会干与不会干”,是“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