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婧衣和叶琦菲:酒场上拒酒应坚持“六要六不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57:19
要把握着定力,不要谁敬酒都喝。酒场上定力很重要,尤其坐在主要位置或十分关键的人,更要具备抵抗劝酒的定力。对上级来人或单位领导或有求之人,多数人敬酒是出于礼节尊重与讨好,他们极力体现东道主的热情,还要以自己的实际酒行动,博得被敬者的好感和看重,以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做为被敬的主角,对在场的人轮流排队敬酒,既不能端着臭架子连眼皮不抬,也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来者不拒。这个火候很不好把握,如果酒量小喝酒没把握,宁可适当端点架子,喝到一定程决不能硬撑着,任谁敬都不要喝。某些人醉酒往往是经不住别人敬劝,再碰到别有用心的人不怀好意,自己身处中心地位又牛逼烧包不设防,到头来醉酒难受很平常,出丑闹事也没准。

    二要经得起沉闷,不要好冲动救场。有些酒场由于缺乏核心人物操作,大家都沉默少言喝闷酒,酒场显得十分冷清无朝气,如果一味地进行下去,最后弄个不欢而散。但是冷场也有好处,就是谁都喝不多。有些人包括我,最怕酒场冷清喝闷酒,坐在那里十分难堪和别扭,总想设法打破尴尬局面救冷场,恢复酒场的热闹尽兴的气氛。有的时候该我喝主角,有的时候不该我喝主角,为了提高酒场的人气指数,也就顾及不了那么多,该出酒时就出酒,是对是错喝后再说。救场需用酒量说话,起码要带头喝,并且做好喝多喝高的准备。我测算过醉酒历史,至少三分之二次与救场有关。其实多数场并没有义务出手,纯粹是无事生非,喝多醉酒属活该。现在我早已汲取经验教训,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决不冲动地救冷场。

    三要敢于说不喝,不要没有量硬撑。坐在酒场上,人们特别反感那些滴酒不沾的人,尤其大家公认能喝几杯,忽然什么酒都劝不下了,或者上顿还一喝二喝三喝不想停,这顿就变成拒绝一切。其实,仔细想一想,喝酒的事应该很自我,想喝就喝不想喝就不喝,这样的酒态度保证没醉。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此对待酒,有的人正好相反,那么醉酒的机会就相对多些。他们无论多大酒量,都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倒酒,甚至打肿脸充胖子,没有多大酒量硬撑着,从来没有说不的意向,到头来喝多受罪是自己。以前我就有倒酒就喝的习惯,即使身体不适或者不想喝,出于酒场大局考虑,也咬着牙坚持下去,当然摆脱不了醉酒的折磨。现在好多了,看到别人不喝酒,我也学人家玩深沉,经常避免喝多喝醉。

    四要保持着低调,不要多说话抢酒。一般说来,酒场上说话权与酒量成正比。也就是想多说话,就要多喝酒;或者只有多喝酒,才多有发言权。这是无形中形成的“潜规则”,坐在酒场上不用特意提醒,人们都基本按规则办事。凡是酒场喝多醉酒的人,大都喜欢挑战张扬好出风头,将酒矛头引来浇身。这种例子多得无计其数,经历过酒场的人都能遇到。我注意观察酒场上百态,发现低头不语喝闷酒的人,他们只看别人表演自己沉静无事,醉酒的机率微乎其微。因而酒场人要想少喝不醉,最捷径的法子就是少说话,把说话权让给别人,不到紧要关键处,自己当成面露微笑的哑巴。这样,很少有人端杯对装哑巴的人动酒。当然,做不说话少说话的低调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为了少喝不喝,还是要向低调看齐。

    五要坚守住防线,不要忘记掉自醒。防醉意识对喝酒人特别重要,堪称第一道防线,也算最后一道防线,只有守住这道防线,才能保持清醒不醉酒。这道防线说白了,就是一种自省自醒意识,不时地自己告诉自己别喝多了,千万别喝多了,喝多了容易失控出丑。我参加过许多正式非正式场合,只要及时提醒自己别喝多了,一般说喝不多,就是喝多点也能控制上线。怕就怕自控意识喝到肚子里边,从而一管不顾地放开喝,喝得眼中只有酒没有东西南北,理智退潮,感性作东,即使侥幸没喝多,与醉也快握手了。我问过周边经常参加酒场的人,他们多数有如此经历,喝酒时为了别多别醉,每到激动处就拧紧意识的阀门,一旦顾不上意识的控制作用,这要与醉酒相拥相抱。

    六要坐得稳酒场,不要无谓地串场。我调查过许多喝酒人,他们有这样一种感觉,只要一个酒场坚持到底,即使多喝些,也不至于大醉出洋相,他们的醉酒活动,几乎全是醉在第二场或第三场。联想到我的醉酒经历,多数醉在串场或换地接着喝。因而,从本小题的角度考虑,喝酒最好别串场跑场,有酒好好喝,坐到哪就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既是对请客人的尊重,又是对自己表现的负责。如果同时有几个酒场等待,能推辞掉的一定推辞掉,实在不成至多到某场象征性地喝点,不能每个场都想踏下嘴来真喝,那样做的结果,几处不落人自己还要受醉。常在酒场混的人,如果不想整天喝得如醉枣,千万记住别串场或换地重新喝。违反了这项原则,等于把自己往醉里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