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u8300买不到了:尼克松访华四十年后的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22:10
尼克松访华四十年后的中国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尼逊)40年前踏上历史性访华之路时,他不可能想象自己的冒险会带来多重大的影响。立竿见影的外交结果,当然是重塑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平衡,迫使苏联采取守势。但随着中国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美中恢复友好关系的长期结果,近期才开始显现。

  如果尼克松在1972年没有采取行动,中国会继续走其自我孤立之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会面对更大的难度。

  “尼克松冲击”40年后,没有人会否认中国获益良多。今天,尼克松所访问的那个贫穷与自给自足国家,已经成为历史。重返国际社会已经让中国转而成为经济强国。以数量来看,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非洲的矿井到美国的苹果专卖店,世界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存在。

未做好与世界更深层融合的准备

  在回顾中国自1972年来所取得的惊人成就的同时,也应该思考一下,为何它在克服阻碍其长期成功的系统性障碍上还是做得不够。因为中国普遍被认为是全球化的胜利者,人们自然也假定它已经找到了应对挑战的策略。但尽管中国的政策最大限度地让它得到了自由贸易的好处(压低其货币估值、投资于基础设施及吸引国外制造业来提升自身竞争力),它却没有做好与世界更深层融合的准备。

  一个迹象是中国缺乏必要的制度和条例。比如,中国在提供经济发展援助(往往与获取自然资源的战略有关)上已经举足轻重。它对非洲的贷款和拨款已经超过了世界银行,但却没有负责管理国际发展援助的专业机构。结果,其国外援助项目缺乏协调,并往往似乎有适得其反的效果。巨额发展援助不仅没有为中国赢得亲善关系,反而被视为新殖民主义在贫穷国家掠夺自然资源的险恶阴谋。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缺乏移民政策。尽管中国已经开始吸引世界各地的劳动力,但还没有颁布全面的法律框架,让它能够争取最优秀的人才,或处理国际移民的复杂课题。

  第三个例子是缺乏独立的政策研究机构。由于政治控制和专业发展不足,政府管制的研究机构,很少能够提供健全决策所必须的公正、高质量的全球课题分析报告。

  或许最重要的是,20年的快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掩盖了经济领域的严重缺陷。因为中国继续倚重国家资本主义并歧视私营部门,导致它缺乏能与西方跨国巨头相抗衡的强大的私营企业。除了名义上归集体所有的华为、联想和海尔外,中国私营企业都没有实现国际化。

  迄今为止,中国尚未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它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仅限于中低端加工和组装。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台湾企业仍然占据着价值链最关键、最先进也最有利可图的部分——研发、产品设计、品牌、营销、服务和销售。中国只是把这些高附加值功能“外包”给像苹果和沃尔玛(Walmart)这样的巨头。

  当然,中国也有巨型企业,但它们是效率低下的国有庞然大物,它们的规模和盈利基本来自合法的垄断和政府补贴。它们也许具备全球运营所必须的规模,但却缺乏与世界一流西方公司竞争的积极性,在世界各地也被投以怀疑和恐惧的目光。

  一个高度融入全球化的中国,也需要能与西方顶尖人才相媲美的大量人才储备。而今天的中国还远未达到这一目标。尽管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年轻人,表现出令人赞叹的天赋能力,但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在开发他们的潜能上却做得糟透了。绝大多数课程过时和偏重于对理论的死记硬背,不注重对基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

  由于缺乏投资和对课程实行过多政治管制,社会及人文科学领域的教育尤其落后。结果,中国的高校及大学毕业生在人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比较文学和历史等领域,对外界了解相对较少。除非中国改革其僵化体制,否则它将无法教育出足够数量的训练有素人才,来与全球顶级人才竞争。

  缺乏符合全球化需求的制度、条例、企业和人才都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自由价值观是激发和支撑全球化的基础,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能否在对自由价值观持敌视态度的一党专制下,扫除这些障碍。

  尼克松在40年前大概并未因中国政权的本质而感到困扰。现在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正说明中国后来取得的惊人发展。但这也显示中国融入全球的长征,远未画上句号。

                                                                                              作者是美国克莱蒙麦肯纳学院政治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