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前线战急:“媒治”为什么是靠不住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40:24
     近来几起公共事件都表现出同样一个特征,就是丑闻曝光后,主管部门都雷厉风行地进行了迅速的处理。比如“行长酒后猥亵女子”曝光后,行长迅速被撤职,当地政府还对旁观的副县长实施了停职处理。对此央视评论说,媒体只要报道了,迅速地就能反映,从人治到媒治是一种进步,但是媒治到法治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

     媒体创造了“媒治”的概念,即媒体治理,与人治和法治相对应。其实,这种“媒治”与过去的人治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本质上还是一种人治:领导看到了媒体的报道,然后下指示、作批示,要求整改和处理,以自上而下的领导权威让事件得到处理。媒治只是一种表象,表面上看是媒体曝光促进了处理,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领导的权威。

    “媒治”事件,似乎充分体现了媒体曝光的威力:舆论压力之下,相关部门不得不连夜处理——可这种处理,很多时候不过是应付媒体和糊弄民意罢了,看上去是雷厉风行地严惩作恶者,其实不过是想转移舆论视线,让地方迅速从舆论中心解脱出来。也就是说,这种“迅速处理”不过是一种危机公关手段罢了。

    主管部门迅速处理被报道的丑闻当事人,又是撤职又是处分,看上去像是在严惩当事官员。但有些时候,这样的迅速处理对这些官员其实是一种保护。立即处理,不过是让他们暂时避一下舆论正旺的风头而已。将他们立即撤职,等于将他们与舆论隔离,让他们免受媒体的拷问。迅速处理也向舆论传递了这样一种意思:既然我们已经迅速处理了,你们就别再追问下去了。当然了,在当下宽松的问责制度下,暂时的处理并不会影响到官员仕途,等风头一过,问题早被其他新的热点淹没的时候,这些被处理的官员一个个地都会带病复出。

     毫不客气地说,有时所谓的媒治效果,不是媒体的成功,而是有些部门应对舆论的一种公关技巧和宣传技术。在与舆论和媒体的长期博弈中,他们总结出一条规律:官方保持沉默,只会刺激媒体无休无止地追问下去,问题会越来越大,部门会越来越被动。而一开始就高调回应连夜处理,则能占据主动位置。面对舆论熊熊之火顶上去是不行的,舆论很容易鸣金收兵欢庆胜利,媒体的视线一转移开,一切又回到了权力掌控之中,该复职的复职,该报复的报复,该掩盖的掩盖。

     有时候,正因为法治相对缺失而人治相对强势,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才有一种强烈的媒体依赖症,也就是有人所说的“媒治”:只有某个事件引起强烈的舆论关注和激起很大的公共情绪时,相关部门才会启动问责制,才会想到处理几个官员给舆论一个交待——可是在媒体之光照不到的地方,问题很难得到处理。

    这种“媒治”根本是靠不住的。毕竟媒体很有限,它们每天关注到的事件其实很少。事实上,媒体也并不靠谱,媒体也容易被商业和其他外在力量封口。最后,媒体有自身的弱点,它们只对新事和热点有兴趣,一个问题只有迎合了媒体对新闻价值的追求时才会得到报道,而多数问题缺乏这种新闻性。

(本文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郑洁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