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花圣殿boss配音:1954年周恩来坚持为人抬棺:我不送他 死人也说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21:21

 

核心提示:12月7日上午,中央军委举行杨立三追悼大会,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祭,彭德怀、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等陪祭。当时,国内还实行土葬,遂于11时起灵,文官队第一个执绋的是周恩来,武官队第一个执绋的是彭德怀。当时,周恩来坚持为他抬棺,并伤感地说:“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不是无情论者,是杨立三把我从鬼门关抬出来的,我现在不送他一程,死人也会说话的……”

杨立三(资料图)

文章摘自 作者:夏明星 原题为《没有吃的,唯立三是问——彭德怀与杨立三的革命战友情》

彭德怀一生横刀立马,名垂千古;杨立三一生尽瘁后勤,不显山水!在中国革命史上,这两个湖南人都为革命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并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战友之歌。

毛泽东向彭德怀介绍杨立三:“他是从省城(长沙)上山的,是我们的‘粮草官’!”

彭德怀,原名彭得华,1898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彭家围子。早年因家贫辍学务农,曾下煤窑做矿工。1916年3月,彭德怀投身湘军第二师第三旅第六团当兵,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参加过驱逐北洋军阀、湖南督军张敬尧的战斗。1922年8月,彭德怀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回到第六团历任连长、代理营长、营长,率部参加北伐战争。

1928年1月,彭德怀升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团长,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22日,他与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平江起义,组建红五军并任军长。12月上旬,红五军主力转战到宁冈,与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胜利会师,彭德怀见到了杨立三。

杨立三,字咏南,1900年11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郊一个佃农家庭。少年时期,通过长期的半耕半读,他从自修中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文化知识,曾任过小学教员。为了寻找光明,杨立三19岁时就投身湘军,曾在湖南军阀张辉瓒部当文书、司务长,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讨伐军阀陈炯明的战争。司务长一职,是杨立三从事军队后勤工作的起点。1925年底,因看不惯旧军队中的黑暗,他愤然离开湘军回家务农,并重新思考自己和劳苦大众的出路。

1926年夏,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声势席卷全国。杨立三从中看到了穷人的希望,便在家乡积极组织农民协会,担任过国民党长沙县第五区监察委员、长沙县第十四区农民协会委员长。在当地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期间,他有幸聆听了毛泽东宣讲革命真理,逐步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1927年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7月初,他奉命带领一批农运积极分子到武昌投军,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担任排长。

1927年7月15日,武汉汪精卫政府叛变,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彻底失败,共产党人决定发动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9月9日,杨立三随警卫团参加了毛泽东亲自领导的秋收起义,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副官兼经理处处长,负责起义军后勤事宜。起义发动前夕,根据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的指示,他和师部参谋何长工在江西设计并制作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和臂章,是为人民军队第一面战旗。

1927年9月,在三湾改编会议上,毛泽东大声宣布:“杨立三同志担任第一团副官长!‘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立三同志,我们吃饭靠你啰!”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杨立三参与了新型人民军队后勤的创建工作,内容包括废除薪饷制、实行官兵待遇平等和经济民主制度、打土豪筹款子、建立根据地财政工作、开展红军后勤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工作。

在欢迎彭德怀的会师大会上,毛泽东把杨立三介绍给彭德怀:“这位是杨立三同志。他是从省城(长沙)上山的,是我们的‘粮草官’!”

面对在平江掀起革命狂澜的彭德怀,杨立三非常仰慕,一个劲地说:“久仰大名!久仰大名!”

还没有等双方进一步熟悉,战争形势就迫使他们各自为战:面对敌人大举“进剿”,彭德怀临危受命留守井冈山,担负钳制湘赣敌军的艰巨任务,杨立三则随朱德、毛泽东出击赣南。

“第二次反‘围剿’,让我认识到杨立三同志对于我们红军的重要性!”

1929年4月初,红五军在瑞金与艰苦转战的红四军第二次会师,彭德怀和杨立三第二次会面。4月8日,在雩都(今于都)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彭德怀主动提议红五军重返井冈山,恢复湘赣边苏区。彭德怀那种倔强、不认输的个性,给出席会议的杨立三留下深刻印象,他后来说:“井冈山初次见面,‘久仰大名’不无客套,但在那次会议上,彭老总让我真正折服了!”

1930年6月中旬,根据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各地红军按地区分片集中,组建正规军团,以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为主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杨立三负责军团的后勤事宜;7月23日至27日,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伏击敌何键部先头梯队,击溃第3梯队,一举攻占湖南省会长沙,这是红军第一次占领国民党省会城市,震惊全中国。长沙之战,让杨立三佩服之至:彭军团长不愧是“猛张飞”。同年8月23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境内会师,合组为总兵力达3万之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方面军总指挥,毛泽东任方面军总政委,彭德怀任方面军副总指挥,杨立三担任方面军副官处长兼总经理处处长,负责这支全国红军绝对主力的后勤事宜。从此,彭德怀开始和杨立三共事。杨立三到任后,主持制定并正式颁发了红军第一部供应标准,为红军供应正规化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在中央苏区前两次反“围剿”中,彭德怀在前线横刀立马,打出了“猛张飞”的雅号;杨立三组织向前线运送粮弹,向后方转送伤员,工作井井有条。1931年4月,第二次反“围剿”准备阶段,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指挥3万多红军,在群众条件和地形都十分良好的东固地区逼敌而居,沉着地埋伏了25天,准备伏击敌王金钰部。回忆起这件事,彭德怀说过:“3万多人,隐蔽待机25天,粮食消耗量极大,全靠杨立三负责筹措,其功劳之大可想而知!第二次反‘围剿’,让我认识到杨立三同志对于我们红军的重要性!”

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开始第三次反“围剿”,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浴血奋战,杨立三组织人力运粮送弹,两人配合默契。9月中旬,杨立三还直接指挥方面军总直属队参加作战---9月11日,朱德、毛泽东发出转移阵地截击敌军的命令,其中提到杨立三负责指挥总直属队:“总直属队由杨副官处长指挥,着于明晨5时由现在地出发,经龙上、钓鱼台到浪川之石灰窑宿营(石灰窑之房子由总部杨副官处长分配,总直属队住完后剩余归四军)。”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彭德怀当选为红色政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革军委)副主席、中共第六届候补中央委员;这时,杨立三也成为红军后勤方面的行家里手。次年春,红军进军福建漳州后,杨立三调任中革军委后方办事处主任兼总兵站部部长、政委,负责领导中央苏区所有后方军事机关、医院和工厂的工作。“这个工作在我们还没有取得全国政权之前,其任务的繁重,客观条件的困难,是一般没有参加过当时斗争的人所难以想象的。在农村的落后条件下,在不稳定的、没有后方的战斗情况中,全靠军队自行筹粮、筹款,自己建立小型的被服厂、制药厂、兵工厂,依靠人力和畜力组织长途的前运后送,一手做地方居民工作,一手做直接支援战争的工作,这是一件十分繁重而困难的任务。”这一时期,杨立三建立了大站、中站、小站相连接的兵站运输线,有力地保证了红军各次进攻战役和反“围剿”战役的人、财、物运输和供应,表现出卓越的后勤工作领导才能。对于杨立三的功劳,彭德怀是如此评价的:“我们长期以来是‘小米加步枪’!米是立三同志组织筹措的,步枪是立三同志组织制造的。”

“东征那时候,如果没有立三保障通道,我们可能背水一战!”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作为开路先锋,“以挡我者死的锐气”连续突破敌军设置的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封锁线。著名的湘江战役,彭德怀再现神威:11月27日至30日,他指挥红三军团于湘江、灌江之间的新圩阻击桂军进攻后,在渡江点界首南光华铺血战3昼夜,付出了巨大代价,完成了阻击任务,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在敌重兵天罗地网中,他硬是撕开了一道口子。消息传来,杨立三感叹:“比起彭老总,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相形见绌!”这一时期,杨立三历任总兵站部部长、中革军委保管处处长、粮秣队队长、总医院院长、陕甘支队(1935年9月成立,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毛泽东)后方办事处主任等职,为解决中央红军的人、财、物供应朝夕奔忙,彭德怀曾言:“没有吃的,唯立三是问!”过草地时,周恩来刚刚大病脱险,走不了路,彭德怀决定组织担架队抬他过草地。杨立三深知,保证周恩来的绝对安全,是中国革命全局的需要,也要求参加担架队。彭德怀拗不过他,最后下令:“好吧,你负责!找副好担架,找几个可靠的人!”整整六天六夜,杨立三寸步没离周恩来,双肩都磨破了,硬是安全地把周恩来抬出了这片“死亡之地”。刚走出草地,杨立三自己便累病了。对于这次救命之恩,周恩来念念不忘,杨立三则说:“这个宝贵机会,是彭老总给的。”

1935年11月3日,为打开西北革命局面,毛泽东等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即西北军委,毛泽东任主席),杨立三担任了西北军委兵站部部长。12月,刚刚到达陕北的党中央决定组织东征军(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毛泽东),打击山西国民党反动势力,扩大我党影响以利抗日。东征的关键之一是克服黄河天险,保持东征部队与陕甘根据地的联系,毛泽东、彭德怀要杨立三负责保障。1936年2月21日,毛泽东还亲自就保持渡口畅通、组织担架队问题致信杨立三:

立三同志:

一、作战命令一份付上,可了解红军行动方向及任务。

二、……游击队五六百人由河口过河后,以义牒镇为指挥中心。其任务是:(一)维持石楼、义牒、河口间的交通;……(四)保持主要渡口。

三、已下令从绥德、清涧、延水三县动员三千人当担架队……首先集中一千,看前方需要情形等候命令再集中二、三两批。办法:(一)有适当组织,有好干部带领;(二)有支部组织;(三)有伙食组织;(四)带衣毯碗筷;(五)服务期一个半月;(六)每四人一付担架;(七)均到河口你处集中,待命前送。

……

五、你须与清涧县委及河边各区区苏(区苏维埃)密切联系。

六、周副主席(周恩来)日内来河边主持,你的工作向他请示。

东征期间,杨立三亲自去延水、延川、清涧、延长四县抓落实,如期完成了担架动员和渡河器材的准备,保证部队安全地渡河东征,并及时地把兵站线延伸向山西境内。1936年5月,在红军回师陕甘边区前,他又根据毛泽东、彭德怀的指示,亲自勘察河道,侦察敌情,在东岸敌人戒备森严的情况下,从无定河口放船下驶200余里,准确无误地到达清水关,接毛泽东、彭德怀及所率的东征红军西渡黄河,安全顺利地撤回陕甘边区。为此,杨立三受到毛泽东的专电嘉奖。对于杨立三在东征中的作用,彭德怀这样评价:“东征那时候,如果没有立三保障通道,我们可能背水一战!”

“杨立三同志是我们部队里面最有后勤工作经验的一位同志!”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彭德怀随即担任八路军副总司令,率部北上抗日。这时,杨立三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并兼任中央军委总后方勤务部副部长(部长叶季壮)、八路军兵站部部长兼政委,在后方帮助运筹前线后勤大计。1939年4月,应朱德、彭德怀、左权的联名电请,杨立三奔赴晋东南抗日根据地,担任八路军后勤部长,正式主持八路军前方后勤事宜。在这一岗位上,他创造了令敌人都感到震惊的后勤奇迹。

在战场上武器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当时,八路军各兵工厂生产的步枪规格不同、性能各异、零件不能互换,且生产效率低、质量差、成本高。杨立三到职后,彭德怀指示他:首先抓步枪生产的标准化、制式化。杨立三从八路军常年山地作战的需要出发,召集八路军军工部部长刘鼎及技术人员反复研究,结合我抗日根据地设备、技术与物资供应条件,吸收国内外各种步枪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枪身短、刺刀长、重量轻、能与日军“三八式”步枪抗衡的新枪设计方案,并立即组织试制。1940年8月1日,当杨立三带着新枪样品向彭德怀汇报时,彭非常满意,亲自定名为“八一式”步马枪。仅1940年下半年,杨立三主持的后勤部门就生产了3300多支“八一式”步马枪,大大提高了八路军的火力。

地雷、手榴弹威力大,构造又简单,杨立三决定把它普及为对敌斗争的利器。1941年初,根据中央军委“关于普遍设立炸弹制造厂”的指示,杨立三、刘鼎联名向八路军总部建议:每个军分区成立一个手榴弹厂,所需干部和技术骨干由军工部选派;地方政府以县为单位,组织地雷生产,军工部负责供应雷管,并帮助培训骨干,普及造雷技术,开展群众性爆破运动。彭德怀高瞻远瞩,迅即采纳了这个建议,并亲自在太行地区进行了动员。1941年3月,杨立三指示军工部,在山西武乡县温庄、黎城县东崖底村分别开办了地雷训练班,分期分批培训武委会主任和民兵队长。训练班上,根据杨立三要求,军工部长刘鼎亲自讲授地雷制造和爆破知识,并编印了《地雷制造与使用法》、《各种地雷触发装置法》等小册子分发给学员。以这些学员骨干为基础,杨立三又指示军工部在各地层层办训练班,很快在华北抗日根据地掀起了一个“村村造地雷,户户有地雷”的爆破运动,炸得日军晕头转向,惶惶不安。那时,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成年人几乎人人都学会了制造地雷的技术,涌现出数以千计的“造雷英雄”,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地雷战”。在抗日战争史上,提到“地雷战”,不能不提到杨立三和刘鼎。

据我军后勤史记载:抗战时期,杨立三领导的后勤部门共造枪9758支,修枪近10000支,生产掷弹筒2500门,修炮约1000门,复装和新制枪弹223万发、掷弹筒弹19.8万发、迫击炮弹3.8万发、手榴弹58万枚。此外,还协助地方生产手榴弹、地雷千万枚以上。在杨立三主持下,在最困难、最简陋的条件下,八路军后勤战士创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智慧和劳动,创造了连敌人也感到震惊的奇迹,为取得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0年12月22日,八路军总部召开规模空前的后勤工作会议。在开幕词中,彭德怀代表中央军委高度评价了杨立三对我军后勤工作的贡献:“你们今天主要是听杨立三同志的后勤工作报告。杨立三同志是我们部队里面最有后勤工作经验的一位同志!也可以说是八路军后勤工作的创始人。”“三年抗战,我们的后勤工作曾经做出不少的成绩,我们已经有了一批任劳任怨、艰苦工作的后勤干部。许多友军直到今天还没穿上棉衣,我们早已按时穿上了。三年来,我们的卫生工作人员使许多伤兵、病员恢复了健康,兵站运输了大批的资财,兵工方面也补充给部队不少武器弹药。我们甚至可以说,倘若没有三年来后勤工作各同志的努力,我们是不能想象能这样顺利长期战斗的。”字里行间,他对以杨立三为代表的后勤工作者评价甚高。

“当时,总后勤部部长是杨立三同志……人很勤奋,为了把东西送上去,他想了很多办法。”

1949年10月,伟大的新中国横空出世。彭德怀此时担任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副主席,成为党内、军内都独当一面的人物。这时,杨立三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后勤部部长,兼任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部长和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因此,杨立三既操持人民大众的食品供应、卫生问题,又致力于统一我军供给制度和后勤工作建设。用毛泽东的话说:“杨立三的一举一动事关军计民生啊。”当时,西北军区大搞建设,彭德怀常常向后勤部门领导念叨:“你们要多请示杨立三部长!”

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几次战役下来,敌人已摸清志愿军只能携带一个星期的粮食弹药等军需品,便公开宣称志愿军只能发动“礼拜攻势”---即每次战役进攻,只能维持一个星期。于是,美军就有意拖到志愿军弹尽粮绝时再发起反攻,以造成志愿军的被动困境,彭德怀为此心焦如焚。当时情况,正如时任代理总参谋长的聂荣臻所言:“严格地说,我们是从抗美援朝战争中,才充分认识到后勤工作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的。”11月5日,周恩来召集陈云、薄一波、聂荣臻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协商并解决志愿军后勤供应的若干问题。杨立三带病参加,并当面向周恩来提交了《志愿军后勤工作几个问题报告》。该报告深受周恩来重视,当即对提出的具体问题逐一做出了批示。

1951年2月24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和彭德怀一起召集军委各总部负责人在总参谋部开会,讨论各大军区部队轮番入朝作战和如何保障志愿军物资供应的问题。杨立三端坐在圆桌旁,倾听彭德怀发言。彭介绍了志愿军面临的严重困难,要求国内各方面想办法大力支援前线。讨论到具体问题时,有些人强调国内机构刚刚建立,许多问题难以落实。彭德怀本来就为前线的供应不继焦急不满,这时会议又出现这个情况,他恼怒之极猛地站起来,把桌子一拍,说:“这也困难,那也困难,就是你们爱国,难道志愿军不爱国!你们去前线看看,战士吃的什么,穿的什么!伤亡那么多人,他们为谁牺牲?现在既没有飞机,火炮又很少,后方运输根本没保障,粮食服装运不上去,又饿死、冻死了很多战士,难道国内就不能克服困难吗?”彭德怀火冒三丈,会场气氛骤然紧张,主持会议的周恩来虽大度维持,会议还是不欢而散。散会后,杨立三对批评彭老总暴躁的同志说:“老总火气这么大,可见朝鲜战场后勤供应的紧张,他是爱兵心切啊!要想让他消气,最好的办法是想办法解决后勤供应问题。”随后,周恩来连续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对加强志愿军第一线兵力和后方供应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将刚改装的空军和高射炮部队调到朝鲜北部掩护后方交通线,再向苏联购买了几十个师的武器装备;调用国内各种物资大力支援前线,由几个大城市为志愿军制作炒面和罐头食品;号召国内各行各业增产节约和捐款购买飞机大炮。这些措施对减少志愿军的困难,增强战斗力起了巨大作用。这里面,杨立三和洪学智出力甚多。在回忆录里,聂荣臻特别提到这两个人:“志愿军后勤工作的许多重大改进,都是洪学智同志在那里具体组织实施的。”“当时,总后勤部部长是杨立三同志……人很勤奋,为了把东西送上去,他想了很多办法。”1952年10月,杨立三因身体原因辞去总后勤部部长职务,任劳任怨地当起了第一副部长,成为部长黄克诚的好帮手。

1954年11月9日,根据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的决定,毛泽东任命粟裕为总参谋长、刘伯承为训练总监部部长、罗荣桓为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部部长、叶剑英为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黄克诚为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为财务部部长、王树声为总军械部部长。在当时军委八总部体制下,杨立三成为军委七大将星之一。

杨立三逝世,彭德怀带头迎灵、吊唁、执绋

1954年11月28日,在苏联治疗的杨立三与世长辞,身后没有留下任何财产,但他却给我军后勤工作人员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后勤工作史料---20多本工作日记。

1954年11月29日,当时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国防部长彭德怀惊悉噩耗,立即决定:

(一)成立杨立三同志治丧委员会,由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粟裕、黄克诚、萧劲光、刘亚楼、甘泗淇、赖传珠……等二十同志组成,并以彭德怀为主任,黄克诚、甘泗淇为副主任。

(二)把杨立三同志的灵柩运回北京。

同日,国防部和解放军各总部发出讣告,全文如下:

我们以无限悲痛的心情向全军宣告:中国人民解放军财务部部长杨立三同志,患脑恶性癌疾经长期治疗无效,于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七时(莫斯科时间)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逝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总政治部

总后勤部

财务部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12月3日下午,运载杨立三灵柩的专机抵达北京,彭德怀携贺龙、陈毅、邓小平、聂荣臻、粟裕、黄克诚、张宗逊、陈赓、王震、谭政、萧华、萧劲光、刘亚楼、宋任穷等前往机场迎灵。

12月5日上午,杨立三灵堂开放,彭德怀第一个吊唁并参加守灵,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粟裕、黄克诚、李克农、罗瑞卿、肖华、宋任穷、陈赓等紧随其后。

12月7日上午,中央军委举行杨立三追悼大会,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祭,彭德怀、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等陪祭。当时,国内还实行土葬,遂于11时起灵,文官队第一个执绋(绋,特指出殡时拉棺材用的大绳;执绋送殡,是表明和死者的亲密关系及对死者的尊重)的是周恩来,武官队第一个执绋的是彭德怀。

当时,周恩来坚持为他抬棺,并伤感地说:“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不是无情论者,是杨立三把我从鬼门关抬出来的,我现在不送他一程,死人也会说话的……”

在我军历史上,军队领导人逝世后,能享有如上待遇的,杨立三绝对是第一人。彭德怀是一个感情内敛的人,对杨立三的上述种种,可以想见他们之间的战友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