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丝钻石:青蒿素与方舟子——"方舟子与青蒿素"读后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2:52:45

      青蒿素与方舟子——"方舟子与青蒿素"读后感
1930 次点击23 个回复
解剖刀 于 2011-9-27 16:05:03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本人在美国一家全球大制药厂任项目经理, 搞新药研发。说来也巧,我去年去了趟中国,还与中科院一院长及一博导研究员(都搞药物研发的)以及复旦大学一位药物学教授讨论过青蒿素。

青蒿素,起初我还认为是一种中药,因为它是青蒿中提取出来,而且一直也没听说过当时中国有现代的科学制药系统。院长先生马上进行了解说,纠正了这一观点。从此,我们再也没有把青蒿素当成一种中药来讨论了。了解情况的制药科学家也绝对不会对此定义有任何异议。

很多西药是从植物提取的。但研制过程中它们的单一分子的分子式,分子结构都被确定(现代西药区别于其他药的最大特点)。研制过程经过严格的试验设计, 动物实验和多期(一般三期)临床试验。新药往往要在成千上万的病人中试用,并有差不多同样数量的对照组病人。一般的平均研发周期是20年,成本上亿美元甚至更多。我们最近的一个新药就投入了几亿美元,在4万多病人身上进行了历时4年的临床实验。实验的结果(主要是药效和安全性)再经过近一年多的数据收集,清理核对,统计分析,作出报表/图,写成长达百十来页的临床研究报告(CSR),由监管部门按统一的格式做成包括数据,计算机程序,报告文献等在内的报送包(filingpackage),提交给美国食品药物局进行审批。审批过程大约要半年以上,过好几道关。这是典型的现代西药研发过程整个过程漫长,风险巨大,项目投资浩大。这与传统的中药制作根本上就风马牛不相及。

青蒿素的研发也是动员了庞大的研发资源,为的就是按科学程序(尽管那时不太正规)鉴定它的药效和安全性。这在60,70年代非常不易,但为了支援越南战争,国家还是象办奥运会一样动员了全国的力量攻关。到现在为止它仍然是我国仅有的1个经FDA认可的由中国独立研发的药物(但不是中药)。屠呦呦在美国获奖值得庆贺的。全体几百个当年参与青蒿素研究的人员的杰出贡献也应予以肯定和奖励。

如果仅仅因为中医在历史上也一直用青蒿治病就说青蒿素是一种中药的话,那真冤枉了当年所作出的巨大投入。如果仅仅因为青蒿素是从中国药用植物青蒿中提取的就叫中药,那么全世界由在中国被药用的植物上提取研发的药都可叫中药了。

显然, 把青蒿素当中药, 或用青蒿素给中药脸上有意贴金, 要不是无知,要不就是故意混淆视听。其实,在现代医学药物研究科学化之前,全世界各民族都在采用类似中药的方法治病,甚至许多方法用的是同一种植/动物。连许多动物都本能地知道用某些植物来治疗所患疾病。因此,毫无必要过度地把这么一种大家知道的前现代药物学的治病方法上升到民族优秀文化的角度来神化。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有,别的民族也同样有。再说,抛弃人为炒作的一大部分,传统医学在庞大的现代医学面前也就这么一点点东西,可靠性又极差。千方百计地这样贴金只能说明我们拿不出啥新鲜东西, 还要靠老祖宗可怜的一点家当来支撑民族的自信心。这才没面子呢。

在飞速发展的当代,我们中国人应该努力进取,把精力集中在现代高科技产品上的创新上,而不是躺在先辈的摇篮里孤影自赏。应该坦率地指出,中国医药业仍然非常落后。跟欧美发达国家是没法比,连印度都远远在我们前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绝无资本沾沾自喜,以此来说明业已过时的传统医学如何伟大,更不能用它来搞政治内耗。我国的药业近年来受到国家和地方的重视,再加上大量西方制药厂里的中国籍专业人员海归,把这一十分复杂的高科技行业知识带到中国,相信不出十年我们最起码能赶上印度。

方舟子是位值得尊敬的治学严谨的学者,看过他许多文章,能看出他是个认真负责的人。早年留学的学生学者大多具有这种品质。他的观点基本上就是西方科技界的常识,他是搞科普的嘛。许多人以为是他说的理论而攻击他,殊不知,他们攻击的不过就是并不深奥的已为西方公众普遍接受的科学观念。这种先入为主的攻击对大众科学的流行发展和提高中国人的全民素质带来负面效应。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2011/9/27 19:56:06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