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摄影师大尺度视频:对建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长效机制的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2:09:08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指:在对农户的经济状况和信用程度进行综合评定后,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式,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提供任何担保的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农村信用社主打信贷品牌之一,通过几年来的大力推广,对于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发挥出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此项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运营中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急需创新机制,实现其健康长效发展。为此,笔者在对金寨、霍邱两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建立该项业务发展长效机制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两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基本情况 

金寨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辖区42个营业网点自2002年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该县共有农户18.85万户,农村信用社建立农户经济档案16.22万户,建档面86.05%;核发信用证5.57万本,占建档户数的34.34%,共有6.74万户农户与信用社发生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关系,现持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户数为3.63万户,占贷款总户数的69.37%。2008年1至5月,该县联社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2334万元,占累计发放各项贷款的41.38%,截至2008年5月末,全辖各项贷款余额99955.14万元,农业贷款余额92322.31万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43505.72万元,分别占贷款总余额和农业贷款余额的43.53%和47.12%。 

霍邱县农村信用社两年来累计发放农业贷款229348万元,占累放各项贷款余额的82.4%,其中累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62845万元,占累放农业贷款的71 %,累计建立农户经济档案468987户,颁发贷款证36781户,较两年前增加14318户,评定信用农户29475户,创建信用村192个,其中已验收授牌85个,农业贷款覆盖面由2005年的42.6%提高到86.8%。 

二、一些具体做法及成效 

(一)认识到位,组织实施有力。通过调查了解,辖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高度重视,实施和管理力度不断加强。霍邱联社根据辖区实际,确立了“农户小额贷款作为新增贷款投放立足点”的经营指导思想,规定新增农户小额贷款不少于新增贷款 60 %的目标。该联社对发放农户小额贷款实行主任包片、中层干部包社的考核监督办法,明确任务目标,细划考核范围。联社每年春季组织人员对全县农户经济档案建立、农户贷款投放等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抽调业务骨干协助信用社在村支两委的配合下,深入村组开展摸底调查,评定信用等级,核定贷款限额,发放《贷款证》,确保农户小额贷款既有足够的信贷总量和覆盖面。金寨联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整个贷款总量和农业贷款中增幅最快,余额占农业贷款的二分之一,成为信贷支农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简便发放、期限灵活。农户小额贷款发放时,农民只要手持贷款证、身份证和私章就可以获得贷款;基层信用社在支农贷款发放中能按照不同的贷款项目,不同的农业生产周期,不同的区域等情况,坚持做到小额贷款随到随办,变以前的“春放秋收”为“常收常放”。县联社建立了小额信用贷款服务承诺制度,凡是农民春耕生产需要贷款支持的,保证随到随办,凡是农民群众遇到贷款难,可实行来信来访或拨打举报电话,公开贷款透明度,自愿接受社会监督。 

(三)优化调整投放结构,功能得到强化。调查显示,金寨县联社目前用于新型农业产业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3.18亿元,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总量的73.10%。霍邱县联社在小额信用贷款推行中积极主动地调整结构,突出“三个倾斜”:一是从支持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倾斜,重点扶持有市场、有效益、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由支持传统农村经济向支持新型农村经济倾斜,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前、产中、产后等产业链贷款。三是由支持传统农户向现代农户倾斜,重点支持种养大户、订单农户、小型加工户。 

(四)授信额度不断加大。为满足各类客户贷款需求,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提升小额信贷影响力,小额信贷授信额度不断加大。如金寨县联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额度由原来的2万元以内,逐步扩大到5至10万元以内,授信管理也日臻科学合理等。 

(五)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积极成效。调查显示,金寨联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不仅为农民及时购买化肥、种子、农药等基本农资提供了保证,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该县双河信用社2007年发放27万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双河镇贺塘村42户农户发展生姜生产,当年收获鲜姜52万斤,户均获利0.8万元,最大一户获利3万元。汤家汇镇泗河村一姓胡客户,2005年前累计结欠信用社贷款2万余元,无力偿还,汤汇信用社通过调查,了解该户擅长灵芝、天麻种植技术。信用社再次发放2万元贷款支持其发展灵芝、天麻种植并喜获丰收,该户不仅于2007年10月还清了所有贷款本息,还利用节余的资金办起了家庭养鸡场,预计2008年养鸡收入将达6万元。斑竹园镇斑竹园村村民黄开春,从农村信用社获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5000元,承包荒山搞综合开发,栽植松、杉树苗40母、4500株;嫁接板栗1200株;培植天麻菌材2.5万斤,可种天麻500窖;栽桑4000株,可养蚕8张种以上;今年有望实现年收入3万元等。金寨联社通过农户小额的有效发放,目前支持全县建成茶园基地14.2万亩,桑园基地14万亩,板栗园基地41.6万亩,西洋参基地8万平方米,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6万亩,天麻和生姜基地4.2万亩,发展高山有机稻6500亩、网箱养鱼720亩、山核桃1.2万亩,使板栗产量跃居全国第一,蚕茧、灵芝、花菇、天麻、西洋参产量均跃居全省首位。有力地推动了辖内农民致富奔小康进程。 

霍邱联社通过农户小额贷款的发放,充分发挥了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主力军作用。该县三流信用社以发放农户小额贷款为主要业务,实现了社农双赢的局面。如支持双塔,春红等14个行政村、358户农民人均2万元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帮助其解决春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支持老及、长岗两村养鸡连片50户,户均养鸡1000只,日产鲜蛋2500公斤,每天销售收入达1.5万元。截至2008年5月末,该社农户贷款余额1982万元,较2005年增加1462万元,增长281%,农户小额贷款面已达90%以上。范桥信用社把支持个体养殖户发展作为突破点和增长点,重点扶持科技示范园欣荣麻黄鸡开发公司等农户产业项目,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格局,支持全乡饲养大户165户,户均贷款3万元,总养殖量达38000只,去年人均增收450元,通过扶持一个好的龙头企业,发挥农业“产业链”作用,由富一个到富一片,有力地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效增收。乌龙信用社积极寻找农户小额贷款支农与农民增产增收的最佳结合点,大力支持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先后支持了烟墩、塘岗等8个村124户农民发展栽培优质弥猴挑果树1500亩,通过技术引导、连片管理、回收果实,实现年创利润120万元,不仅8个村农户由穷变富,同时还带动了周围近百户农民发家致富。该社两年来已累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6564万元,建立农户经济档案7856户,核发小额贷款证2122个,创建信用村6个,年创利润50万元,连续三年获得全县最佳效益奖。 

三、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农户经济档案建立不全,基本信息不能及时更新维护。如被列为本次调查对象的金寨县联社,目前建立农户经济档案16.2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86.05%。由于农户数量多、居住分散,信贷人员力量不足,加上评定过程缺少政策和法律依据,使信用等级评定走了过场,评定结果缺乏科学性、真实性。同时由于受农民流动性不断增强的影响,农户经济档案中的基本信息不能及时得到更新和有效维护,农户经济档案不全和档案信息的不准确性必然会导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放缺乏安全、及时、高效性。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不仅增大了信用社的管理成本,同时信贷人员因管户太多,很难做到笔笔都精细管理,严重影响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质量。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主要服务于农业。农业本来就是一个弱质产业,其生产周期长、抵御自然灾害等抗风险能力差、高投入、低产出的产业特点势必加大支农贷款的风险程度。2008年初的冰雪雨冻自然灾害,金寨联社因灾害影响共形成不良贷款9213万元,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8329万元,占90.40%。至2008年5月末,金寨联社不良贷款余额2.61亿元,不良率26.11%,其中不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1.43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54.79%;不良率32.87%,高出整体不良率6.76个百分点。 

(三)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不足,制约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发展。目前农村信用社的有限资金很难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县城内其它金融机构在县内组织的资金受其行业管理和信贷投向的影响,资金大量流向大中城市、投向大中企业,形成农村资金不能反哺当地农业,“一农支三农”的信贷格局。农村信用社独家承担着支持当地“三农”发展的重任,难免有些“势单力薄,力不从心”。 

四、建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长效机制的思考 

近年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的生产经营迈进。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好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针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如下探讨: 

(一)建立全方位的风险补偿机制。一是建立农业保险制度。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策性保险机构,或有国有保险公司开办各类农业保险,对农户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保险。国家可补贴降低保险费率,鼓励农民购买保险,当自然风险或市场风险造成农户绝收、减收时,有保险公司赔付,以增强农业和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可以为贷款机构直接办理农业贷款的保险,在贷款出现损失时,保险公司向贷款机构直接赔付。二是设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由地方政府注资,建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按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偿,或对非人为因素形成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损失予以核销。三是建立农户风险基金。由地方政府、有关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共同出资建立农户风险基金,对因自然灾害、市场风险、意外事件等原因造成农户确实无力偿还的贷款损失,可用基金偿还。 

(二)建立可持续的政策扶持机制。一是取消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利率上线管制。农村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较大,按照成本覆盖风险的利率定价原则,应由农村信用社针对当地信用环境状况、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违约率、贷款需求量、管理成本等确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利率,鼓励对不同信用环境的地区实行差别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通过利率杠杆促进信用环境的改善。同时,取消对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的歧视性限制政策,将地方财政性涉农资金存入信用社,增强信用社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资金实力。二是改进税费征收办法,区别对待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其它类贷款的税费征收,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的税费予以减免。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实际上是承担了政府的部分扶贫和支农任务,应充分考虑到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成本、工作量和社会责任承担量,全额减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营业税、所得税和其他税费,减少农村信用社的成本支出,提高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积极性。三是政府设立支农奖励基金。地方政府应从财政收入中划拨部分资金建立支农奖励基金,对当地支持“三农”力度大的金融机构以及服务农民业绩突出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 

(三)建立强有力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是建立信息电子化管理制度,研发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管理系统,对农户经济档案、信用评级、授信、管理、风险监测等各项工作实行程序化控制,以降低手工操作的随意性。二是建立调查和年检的双监督制度。农户调查建档实行双人制,由两名信贷人员入户调查,对调查结果双人签字确认;严格执行贷款证年检制度,及时发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严格农户信用评级,对初评结果及审查定级后拟认定的最终评级结果进行二次公示,无异议方可向农户授信发证。三是建立贷款证登记制度。对贷款证的发放、收回、换证等工作全面登记,发放贷款证必须由农户本人凭有效身份证签字领取;贷款证遗失,需由农户持有效身份证件到信用社办理挂失。四是建立过失责任赔偿制度。核定小额信用贷款最高风险比率,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制度,对调查不实、把关不严等过失责任导致贷款损失的,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建立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维护机制。一是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好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认识到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明确各部门职责,把信用乡镇、信用村的创建和维护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二是各相关部门要配合做好信用环境的整治工作。司法部门要做好利用法律手段打击逃废债行为,新闻部门要加强对逃废债主体的曝光,银行业系统要加强对逃废债主体的联合制裁,使失信客户在其他金融机构无法融资和结算,树立“讲信用光荣,无信用可耻”的良好社会风气,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三是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农村信用社要严格根据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到期收回情况、不良贷款清收情况、地方政府支持信用社工作情况以及金融秩序情况,对信用村、镇进行年度考评。不符合条件的不予申报。对达不到标准的原信用村、镇坚决予以取消信用村、镇资格,取消其信贷支持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