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igirl无圣光图展璐:净空法师谈[无忘失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5:42
 

----------------------------------------------------------------------------------------

净空法师谈: 训练自己时时刻刻都有阿弥陀佛的念头 [无忘失心]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12201.html

--------------------------------------------------------------------------------------------------------------------------------------------------------------------------------------------------------------------------------------------------------------------  大安法师:念佛往生,成就信心
 
 发布:念佛人 []   日期:2011-8-24 11:31:00     
 复次初学菩萨,住此娑婆世界……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诸佛菩萨,恐不能成就清净信心,生疑欲退者,应作是念:十方所有诸佛菩萨,皆得大神通,无有障碍,能以种种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险厄众生。作是念已,发大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以生如是决定心故,于此命终,必得往生余佛刹中,见佛菩萨,信心成就,永离恶趣。如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诸善根,回向愿生,决定得生,常见彼佛,信心增长,永不退转。                                   ——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 撰 者马鸣(公元100—160),传佛心印,为西天第十二祖,博学三藏,明达内外典籍,依大乘百部经,作《大乘起信论》,是一心二门,阐述大乘圆顿了义,倡导净土胜异方便,启悟后人良多。 【按】  马鸣菩萨对此土心生怯弱,修习止观不能保其无退者,更示此念佛之胜异方便,令仗自心中之他佛接引,往生净土,度脱佛心中之自身。诚为我等末法众生之导师。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9/85160.html) ---------------------------------------------------------------------------------------------------------------------------------- 

净空法师:到极乐世界后,什么时候才有能力回来度亲戚朋友?

发布:aping []   日期:2012-2-16 18:41:00  

 

 

「莲华藏世界」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禅、淨、密、教是一,《华严经》上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是四,四即是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最后归宿肯定是极乐世界。生到华藏世界,文殊、普贤这两位大士再带着大家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是对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的。「又《金刚顶经》曰,唯此佛刹,尽以金刚自性清淨所成密严华藏­。」这是把禅跟密都讲到,禅的归宿是华藏,密的归宿是密严,「皆表极乐即密严、华藏,皆清淨如来藏心之所现,金刚自性清淨所成。­」到这裡可以说都说清楚了,我们有没有听懂?这是关键。我们有没有真正体会得?真正体会得,就断疑生信,死心塌地一向专念。我们­念佛就是参禅,我们念佛就是念咒。禅跟密在面前,我还动不动心?不动心,知道我的成就就是禅的成就,就是密的成就。世尊在《大集­经》上说的,念佛法门就是无上深妙禅,这释迦牟尼佛说的。从原理上来讲,全是放下。你参禅,不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怎么参?诸­位要认识那个参字,参是什么意思?离心意识叫参。心是起心动念,意是末那,执着,识是第六意识,分别,怎么参禅?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放下执着叫做参。密也不例外,三密相应,口念咒,意观想,手结印,用这种方法,它的目的也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一个­道理,用的手段不一样。淨宗用一个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还是得放下。

但是你要晓得,禅跟密不放下,你决定入不了它的境界;可是淨土宗这就方便了,佔了大便宜,我没有能完全放下,放下一点点,就能往­生。它叫带业往生,禅没有带业的,密也没有带业的,只有淨宗准许你带业。禅,功夫成片没用处,还得搞六道轮迴。到事一心不乱,你­才能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还有四圣法界,得慢慢修。唯独淨宗,功夫成片就能往生。事一心、理一心,凡夫不容易得到,可是功夫成­片,凡夫个个都能成就,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干?你肯干,没有一个人不能成就。功夫成片是什么?心裡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全­都没有了,叫成片,一片。阿弥陀佛之外,还有别的念头在,不行,这你往生时没有把握。那临终时候看运气,这就是什么?缘分,关键­是在临终一念。功夫成片,临终一念你有把握,平常已经练成,没有杂念了。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你临终时候决定有把握。临­终走示现什么样子走?那是你的缘分。这些样子都是给众生看的,给别人看的,与自己不相干,无非是帮助别人生信心,提正念,加强他­们对淨宗的愿望,如此而已。所以临终走的时候,是站着走、坐着走、吉祥卧,全凭缘分,你统统都能做得到。这些事情我们都亲眼见过­,不是假的。

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一一集)2011/3/2 档名:02-039-0311

 
---------------------------------------------------------------------------------------------------------------------------------- 

大安法师:心与佛背,便难往生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2-2-16 17:05:00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

                                 —— 印光大师《一函遍复》

 

这是这篇文稿提出的十二个原则当中的第一条,就是敦伦尽分。一个念佛行人,在世间的行为当中,一定要做一个善人,这就是净业三福的第一福——世间福。

孝,是建立我们道德人格的重要基础,百行孝为先。父母对我们最有恩德,我们要知恩报恩。世间的师长教给我们做人的道德准则和技艺,出世间的师长教给我们佛法,这些都是对我们有恩德的人。所以净业行人一定要做到孝道。要孝养父母,奉侍师长。

慈心不杀,就是要培养慈悲心,不杀生。印祖对慈心不杀的诠释,是要吃常素。能够吃常素,就从根本上不杀生了。如果常素不能吃,要吃花素,就是在十斋日或者六斋日要吃素。如果连花素都很难吃,断不了荤腥,可吃三净肉,到农贸市场买现成的来吃,在家里不要杀生。

修十善业,这就要规范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身业,就不要去杀生、偷盗、邪淫;口业,不能讲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业,就是要防止邪念出来,贪欲的、瞋恚的、愚痴的念头,要防止。这是修十善业。

在世间的五伦关系当中,要伦常知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所以要把自己的角色做好,这是伦常关系。那么在人际关系中,不管别人对我是否尽分,是否恭敬,我们都先要求自己,先尽到自己的本分,要有忍的精神,克己。所以一个念佛人能在家庭尽自己的分,能在社会单位尽自己的分,这就叫善人。一个念佛行人如果能做到这些,本身你就在弘扬佛法,人家觉得这个人是道德君子,是一个大善人。善人念这句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临命终时就能够蒙佛接引往生。何以故?由于他这一念的善心能跟佛心相合,就能够感通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现前接引他往生。如果一个念佛人,虽然每天口里也在念着佛号,但是心不依道,那么这样的心就跟佛心相违背,很难感通佛力。所以一个念佛行人要敦伦尽分,心与道合,心与佛的愿力合,他就能够横超三界。

 
---------------------------------------------------------------------------------------------------------------------------------- 

净空法师:佛菩萨造作跟我们造作不一样的地方在哪

发布:wwdxk []   日期:2012-2-16 11:53:00  

 

这个世界什么都不要想,一切放下,就是弘法利生都不要放在心上。弘法利生的事情也是随缘做,有缘就做,没有缘就不做。不放在心上­,你的心才得自在,你的心才清淨;放在心上,一定要怎样怎样做,错了,你在造业。佛菩萨造作跟我们的造作不一样的地方在哪裡?不­能不知道。佛菩萨不造业,佛菩萨干什么没有我,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没有贪瞋痴慢,也没有功德福德,全没有,他就是一片­清淨心,就是一片平等心,什么都没有。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裡面一个念头都没有,这是真心,真心是菩提心,真心是阿弥陀佛的心­,真心是一切诸佛之心,一体。怎么会想东想西?清淨到极处,智慧就起来了,《愣严经》上所说的「淨极光通达」。光通达是什么意思­?自性般若智慧出现了,能照了遍法界虚空界。就像观世音菩萨,《心经》上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不长,二百六十个字,内容是什么?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这《般若心经》。为什么放下?「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毕竟空」,你不放下就迷了,你放下就不迷,迷悟差别相就在此地。

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一一集)2011/3/2 档名:02-039-0311

  ----------------------------------------------------------------------------------------------------------------------------------  

净空法师法语:还有病苦,那是什么?

发布:心慧 []   日期:2012-2-16 21:28:00

 

1 我们身体这个病痛是业报,纵然不是现在的业障,还有过去生中的业障。我们看到古今讲经说法的大法师,临终的时候还有病苦,什么原因?业障现前。

2 业障如何消除?放下而已。念念舍己为人,念念明了世间万事万物,一样都带不走;既然一样都带不走,与其临终才放下,不如早一天放下?你早一天放下,你早一天得自在,你早一天得解脱。

3 业障要晓得早日消除,将来临走的时候就自在;不要把业障留到临走的时候受,那个麻烦就大了!那些预知时至,没有病苦,站着走的,坐着走的,就是他放下得早;临终还有病苦的,他放下得太晚了,所以你要不想有病苦,你就得早一天放下。

4 一切都放下,什么都不想,心清净,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业障就没有了。业障没有了,病苦就没有了,给诸位说,生死就自在了,就预知时至,甚至于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

 
---------------------------------------------------------------------------------------------------------------------------------- 

净空法师:无论哪个法门,最后归宿肯定是极乐世界

发布:wwdxk []   日期:2012-2-16 11:57:00  

 

「莲华藏世界」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禅、淨、密、教是一,《华严经》上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是四,四即是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最后归宿肯定是极乐世界。生到华藏世界,文殊、普贤这两位大士再带着大家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是对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的。「又《金刚顶经》曰,唯此佛刹,尽以金刚自性清淨所成密严华藏­。」这是把禅跟密都讲到,禅的归宿是华藏,密的归宿是密严,「皆表极乐即密严、华藏,皆清淨如来藏心之所现,金刚自性清淨所成。­」到这裡可以说都说清楚了,我们有没有听懂?这是关键。我们有没有真正体会得?真正体会得,就断疑生信,死心塌地一向专念。我们­念佛就是参禅,我们念佛就是念咒。禅跟密在面前,我还动不动心?不动心,知道我的成就就是禅的成就,就是密的成就。世尊在《大集­经》上说的,念佛法门就是无上深妙禅,这释迦牟尼佛说的。从原理上来讲,全是放下。你参禅,不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怎么参?诸­位要认识那个参字,参是什么意思?离心意识叫参。心是起心动念,意是末那,执着,识是第六意识,分别,怎么参禅?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放下执着叫做参。密也不例外,三密相应,口念咒,意观想,手结印,用这种方法,它的目的也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一个­道理,用的手段不一样。淨宗用一个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还是得放下。

但是你要晓得,禅跟密不放下,你决定入不了它的境界;可是淨土宗这就方便了,佔了大便宜,我没有能完全放下,放下一点点,就能往­生。它叫带业往生,禅没有带业的,密也没有带业的,只有淨宗准许你带业。禅,功夫成片没用处,还得搞六道轮迴。到事一心不乱,你­才能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还有四圣法界,得慢慢修。唯独淨宗,功夫成片就能往生。事一心、理一心,凡夫不容易得到,可是功夫成­片,凡夫个个都能成就,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干?你肯干,没有一个人不能成就。功夫成片是什么?心裡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全­都没有了,叫成片,一片。阿弥陀佛之外,还有别的念头在,不行,这你往生时没有把握。那临终时候看运气,这就是什么?缘分,关键­是在临终一念。功夫成片,临终一念你有把握,平常已经练成,没有杂念了。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你临终时候决定有把握。临­终走示现什么样子走?那是你的缘分。这些样子都是给众生看的,给别人看的,与自己不相干,无非是帮助别人生信心,提正念,加强他­们对淨宗的愿望,如此而已。所以临终走的时候,是站着走、坐着走、吉祥卧,全凭缘分,你统统都能做得到。这些事情我们都亲眼见过­,不是假的。

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一一集)2011/3/2 档名:02-039-0311

 



上一篇:净空法师:佛菩萨造作跟我们造作不一样的地方在哪

---------------------------------------------------------------------------------------------------------------------------------- 

净空法师:佛菩萨造作跟我们造作不一样的地方在哪

发布:wwdxk []   日期:2012-2-16 11:53:00  

 

这个世界什么都不要想,一切放下,就是弘法利生都不要放在心上。弘法利生的事情也是随缘做,有缘就做,没有缘就不做。不放在心上­,你的心才得自在,你的心才清淨;放在心上,一定要怎样怎样做,错了,你在造业。佛菩萨造作跟我们的造作不一样的地方在哪裡?不­能不知道。佛菩萨不造业,佛菩萨干什么没有我,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没有贪瞋痴慢,也没有功德福德,全没有,他就是一片­清淨心,就是一片平等心,什么都没有。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裡面一个念头都没有,这是真心,真心是菩提心,真心是阿弥陀佛的心­,真心是一切诸佛之心,一体。怎么会想东想西?清淨到极处,智慧就起来了,《愣严经》上所说的「淨极光通达」。光通达是什么意思­?自性般若智慧出现了,能照了遍法界虚空界。就像观世音菩萨,《心经》上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不长,二百六十个字,内容是什么?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这《般若心经》。为什么放下?「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毕竟空」,你不放下就迷了,你放下就不迷,迷悟差别相就在此地。

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一一集)2011/3/2 档名:02-039-0311

 
---------------------------------------------------------------------------------------------------------------------------------- 

净空法师: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发布:wwdxk []   日期:2012-2-16 12:17:00  

 

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无论你应化在哪一个世界,纵然应化在阿鼻地狱,实际上你还是住在极乐世界的实报土,你没有离开。不离当处,­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刹土当中现身,这是你的本能。往生极乐世界干什么?恢复我们自己的本能,我们自性裡头有无量的智慧、无比的德能­、无尽的相好,它全都起作用。我们现在都有,人人都有,佛说得很好,你为什么不起作用?「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华严经》­上说的。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着,所以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现不出来。你要是把佛这句话参透,你就恍然大悟,­我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不就恢复了吗?一点都不错,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能享受极乐世界的乐,你能享受到华藏密严之乐。你要是不能­恢复,真实之际变成无明烦恼,真实智慧变成尘沙烦恼,真实利益变成见思烦恼。所以烦恼即菩提,它是一不是二,迷了是烦恼,觉了就­是菩提。佛跟凡夫的差别就是觉迷不同而已,除了觉迷之外,没有一样不同。境界是假的,随着念头在变,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法­是假的,念头是能变,法是所变。末后这一句说得非常好,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为众生。阿弥陀佛从发心、修行、证果、教化众生,这四­个字说尽了,「酬愿度生」。

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一三集)2011/3/3 档名:02-039-0313

 
---------------------------------------------------------------------------------------------------------------------------------- 

大安法师:对《佛说阿弥陀经》之中的“善根福德”之开示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2-2-16 11:06:00 

 

居士:请问法师,如何理解《佛说阿弥陀经》中“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中的善根福德因缘?

 

法师:《佛说阿弥陀经》的这句经文宜从净土法门“以果地觉作因地心”的特点加以理解。

     有些人会自然的从通途教理来理解善根福德,认为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就一定要培植深厚的善根,积累广大的福德,否

 则便难以往生。这种理解并不符合这句经文的义理。

     蕅益大师深契佛心,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有一精辟的诠释:阿弥陀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

 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上面证实我们信愿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是以佛的大愿作为我们因地修行之因心,以佛的

 名号具足的大行作为我们因地修行之强缘。

     这是阿弥陀佛以其果地上的功德加持于我们,令我们凡夫众生只要信愿接纳、感应道交,即可成就往生大事。

 
---------------------------------------------------------------------------------------------------------------------------------- 

大安法师:是否只要至诚了教理就会透彻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2-2-14 20:45:00  

 

居士:印祖在一篇文钞中这样开示:“倘有余力,诸大乘经,不妨随意受持读诵,当以志心受持为本,且勿急欲洞彻其义理为事也,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若先欲透彻,不从志诚持诵做,即透彻亦无实益,况决难透彻”。其中一句“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请问法师,这是印祖的方便说,还是只要至诚了教理就会透彻?请慈悲开示。

 

法师:印祖的很多开示都是很精妙的,是经验之谈,我们宜依教奉行。佛经不可等同于世间的学问,不能只靠我们的逻辑思维即所谓的心意识去研究。因为佛经是从实相般若所引发的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引发吾人的观照般若,令行人契证实相般若,这些都要用至诚恳切心方可造入。以空印空,似水投水,感应道交,妙德难思。如果用生灭心去揣度佛经文句就会越推越远,可谓白云万里。“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这句话中的“果能志诚之极”,这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但又确实是我们要趋向的一个目标。学佛就是要至诚恭敬。到达至诚之极的境界,那么对佛法的教理就会自然明了,如屋里人道屋里话,十分亲切。

 

如何契入至诚境界呢?这就需要从截断分别意识开始。我们平时抄经、读经、受持,这些都是契入到至诚境界的一些方法。就像智者大师行法华三昧,读诵《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心缘药王菩萨舍身之苦行,至“是真精进”句,俨然入定,见共慧思禅师同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故慧思禅师说“非尔弗感,非我莫况”,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世间种种学问都无法与其相比。所以我们无论是打坐、拜佛、读经、抄经、念佛等等,都是趋向至诚之极。至诚之极可契入法华三昧、契入念佛三昧;安立念佛三昧,一切智慧便都法尔现前,教理自然会透徹了解。因为教理无非就是吾人内心的智慧,慧由心出,不由他悟。我们按印祖的话去做,至诚颛蒙念佛,暗合道妙,潜通佛智,终必大明乎教理。

 



上一篇:大安法师:用平等广大心拜佛


---------------------------------------------------------------------------------------------------------------------------------- 

大安法师:用平等广大心拜佛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2-2-14 20:43:00

 

 

居士:我的佛堂供有西方三圣外,还有药师佛和地藏菩萨等,早晚简课,只拜西方三圣和释迦牟尼佛,还有十方三世常住三宝和清净大海众菩萨,不再另拜药师佛和地藏菩萨可以吗?

 

法师:你既然佛堂已经供了药师佛和地藏菩萨,就用那种平等的广大心去礼拜。你这一礼拜,所供的佛菩萨都拜到了,不一定要分别我这一拜只是拜阿弥陀佛,那一拜只是拜药师佛。《华严》十玄门中有一个主伴圆融具德门,当我们标心拜某一尊佛的时候,这尊佛就为主,其他的佛菩萨就为伴,为主的佛也就具足为伴的佛菩萨的功德,圆融无碍。是故我们拜一尊佛就等于拜所有的佛,这是圆顿的义理,不要以凡夫的知见心生分别。所以你拜西方三圣就等于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包含着药师佛和地藏菩萨。药师佛乃东方琉璃光如来。药师佛针对苦难的众生,尤其是被身心疾病所困恼的众生所发的十二大悲愿,同时与西方净土也有极深的因缘。《药师经》里面讲到:如果有读诵药师经典以及称念药师如来名号的众生,他还有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那么药师佛都会满足他的愿,临命终时会派遣八位菩萨护送他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所派遣的菩萨里面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可见阿弥陀佛的二大胁士同时也是药师佛的眷属。诸佛境界不可思议。《无量寿经》云:西方净土莲华放光,光中显出无量的诸佛,到他方世界安立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这光中化佛里面有释迦牟尼佛,药师如来又何尝不是从西方极乐世界过来的呢!所以我们在这个终极层面去了解的话,很放心拜阿弥陀佛,拜西方三圣,就拜到了一切佛菩萨。

 
---------------------------------------------------------------------------------------------------------------------------------- 大安法师:谨防杂毒之善

 发布:地水火风 [全]   日期:2012-2-8 10:46:00   

 
原 文   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救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译 文  要明白一切众生身口意三业所修的解行,必须从真实心中作出,不得外面表现出贤善精进的样子,内心却怀着虚假、贪欲、瞋恚、邪恶和伪造,种种奸诈邪恶之性难以更改,所行之事如同蛇蝎一样阴险歹毒。如果是这样,虽然也修行身口意三业,却只可叫做杂毒之善,又可叫做虚假之行,不可称为真实的德业。倘若以这种心态来修行,纵使苦切激励身心,一天十二个时辰,如同头被炙烤燃烧那样,急迫地修行,也只可叫做杂毒之善。想要用这种杂毒之善回向求生阿弥陀佛的净土,那是必定不可能实现的。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11358.html) 
----------------------------------------------------------------------------------------------------------------------------------
----------------------------------------------------------------------------------------------------------------------------------  净空法师:无量寿经汇集本
 
 发布:随喜功德 []   日期:2012-2-7 9:23:00     
 
        地藏这个‘地’,在事上讲是大地,大地是一切万物所依赖生存的,任何一物离开大地就不能生存,所以在中国对天跟地看得很重。在八卦里头它的相是坤卦,其德为母,《易经》里面说:‘至哉坤元。’至是到极处。这是形容大地万物资生,一切万物都从大地而生,所以地有能持、能育、能载、能生的意思。佛用这个来比喻我们的心地,我们心地确确实实具足这个意思。以佛法讲,住持的意思、生长的意思、荷担的意思。住,一切万法依真性而住,一切万法皆从真性而生,《华严经》里面所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诸佛如来所住的一真法界,九界众生所住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性地里面变现出来。性是能变,万法是所变。自性里面本来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一切的无量本来具足。    佛法的教学其目的就教我们明心见性,为什么以此为目的?明心见性之后,你什么问题自自然然都得到解决。而且这个事情是决定可能的,决定可以办得到的。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每个人皆有真性,这不是从外面来的;外面来的,未必能办得到,自性本具那有办不到的道理?问题只要我们能够恢复自性。其实自性那需要恢复,今天我们的性德上面有障碍,只要把这个障碍去掉,性德自然就现前,所谓是拨开云雾,阳光就普照。阳光比喻我们的性德,云雾比喻著障碍;障碍是假的,阳光是真的。离了妄,真就现前,所以真性不需要去求;你求那就是虚妄的,毋需要去求,离了妄就是真。   真心里面佛告诉我们具足三德。法身,法身是我们真身,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禅宗里面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这个东西。可惜我们无始以来起心动念、妄想执著,把我们自性的光明、德用障碍住了,现前这个作用受了很大很大的亏损。一百分的作用,我们现在所能感受到百分之一都不到,九十九分的德用不能现前,你说这不是可惜!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迷失了,不知道自己本具无量智慧、无量德能;迷失了,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迷得太广。佛看到我们才生起怜悯之心,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恢复。   这要讲求修行了。因修万行,果圆万德,修行的方法也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方法当中,有方便法、也有不方便法,佛都说了。所以佛为众生演说无量法门,四弘誓愿里面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为什么佛要说无量法门?众生根性不相同,众生的根性也是无量无边。顺著众生根性去教学,学习就容易成就;如果不顺众生根性,他的修学就会感到困难。而在一切法门当中,第一方便、第一稳当、第一容易,无过于念佛法门。佛在这个经里面就是教给我们念佛,至心称名,跟《无量寿经》上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个道理、一桩事情。如果我们不能接受这个法门、疑惑这个法门,佛再给你开其他方便法门,这个是佛教人真的是第一个法门。   为什么说这个法门是第一个法门?如果我们细细观察,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根本原理原则,我们就能想通、就能体会到。佛告诉我们,诸法——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八个字是根本;宇宙间所有一切万事万法的道理,都说尽了。又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从心想生就是解释唯识所现。心能现相,相里头起变化是心的作用;这个心就是识,识心,就是我们讲的念头。我们懂这个原则,那佛说念佛,我们就明白,我们就点头。为什么?念佛就作佛,就直截了当。为什么去念阿罗汉证阿罗汉,再念菩萨就成菩萨,最后再念佛成佛,这不是啰嗦吗?拐弯抹角。你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去念佛?而佛里面,这是世尊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所有一切诸佛里头阿弥陀第一。念阿弥陀佛就作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成阿弥陀佛,何必再念其他的佛?其他的佛跟阿弥陀佛比又要次一等,为什么不直接去念圆圆满满的阿弥陀佛?我们通过这些道理,才肯定念阿弥陀佛是第一。真的明白,真懂得,心里头念念都是阿弥陀佛,那才是真正念佛人。念佛法门之道,道共戒,所有一切戒律统统圆满具足。你不会犯戒、不会破戒,道共戒。得禅定是定共戒。定共戒不如道共戒,道共戒里头不如念佛里头具足圆满戒律、清净戒律。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才是真正的大圆满。   所以在这个法门里面,佛教导我们至心称名、念诵;念诵就是读诵大乘。在读诵大乘经里面,是以《无量寿经》为第一,我们在讲解的时候跟大家分析过。这个分析我们没有能力,隋唐时代的古大德跟我们讲的,一切经最后都归《华严》,《华严》归《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归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归十八愿。现在有人提倡本愿念佛,本愿里面特别著重在第十八愿。十八愿,完全依照十八愿念佛,能不能往生?果然遵照决定得生。只是提倡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平常可以不要守戒律,可以胡作妄为、可以造作罪业,到临终的时候念佛还能往生。这话说得没错,临终你有把握念佛吗?你仔细观察一些临终的人头脑能清楚吗?如果临终的时候是糊里糊涂的,别人帮他念,他也听不进去。临终的时候业障现前,佛号听不进去,甚至于听了佛号生烦恼;我亲自见过这种人,一生念佛到临命终时不念佛,贪生怕死,不能放下。本愿在理上讲没有问题,在事上讲,难,太难太难!那是怎么样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要清楚。古大德真是慈悲至极,为我们分析得很清楚、很详明,劝勉我们不可以存侥幸之心,一定要脚踏实地、认真努力的修学,临终才有把握。侥幸的人,最后一定落空。所以提倡本愿,舍弃戒行,这是走的险道。这些论调表面看好像是有道理,佛在经上是这么说的,你细细分析没有道理,他把佛的意思完全错解、曲解,所以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   世尊当年在世,《无量寿经》肯定是多次的宣讲,每一次宣讲这个法门,听众不一样。经上所记载常随众,常随众是这么多人,除常随众之外,一般与会的听众不相同。所以佛对于净宗的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介绍,也有详略不一样,所以后来集结经典,经典内容悬殊就很大。像最明显的,我们现在看五种原译本里面四十八愿,有的经典里面二十四愿,有些经典里面四十八愿,还有经典里面三十六愿,这是最明显差别。如果是佛只讲了一次,翻译的人,不管什么人翻译,这个数字一定是相同,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差别,由这个地方证明佛是多次宣讲。我们要对于西方极乐世界认识明了圆圆满满,就必须要把佛多次介绍的统统要读过。   在古时候佛经都是手抄本,流通量很少,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能将五种原译本都能看到,那是大福报、大因缘。宋朝王龙舒居士,这个人福报够大,当然也得佛力加持,他在五种本子里面只看到四种;唐朝翻译的《大宝积经》,王龙舒居士就没有看过。所以《大宝积经》里面无量寿会,这一部分里面有一些很重要的话,其他四种本子里头没有。王龙舒居士也实实在在了不起,知道一般人很难有机缘看到这么多的本子,所以他开始作会集本。会集本就是集原译之大成,将佛在各种本子里面所说,都能够会集在一起,看到这一个本子,就等于各种版本统统都看到,这好事情,大慈大悲!   他的本子收集在《大藏经》里面,入了藏等于说我们佛门古来这些大德都承认、都肯定这个做法是正确,没有错误。王龙舒这个本子流传到后世,莲池大师注《弥陀经疏钞》里面所引用《无量寿经》经文,大多数都采取王龙舒的会集本,这就是受到莲池大师的肯定。以后有彭际清的节校本,魏默深的会集本。王本跟魏本确实是有瑕疵,这个瑕疵就是取舍不善,不太妥善;原译的文字,他们做了修正。在他们来说,这个修正是没有问题,确实比原译本用的辞句还要好。印光大师不赞成,不赞成有他的道理,怕的是后来的人随随便便改动经文。他们这个开端,开了例子,引起后人随便改经文,这个经典传到后来那就面目全非,决定不能够开这个例子。印祖反对是这两点,一个是取舍不当,一个是改动原文,并不是说不能会集。   到民国初年,夏莲居这个本子出来,这个本子真正是完善的版本。可是有一些人执著成见,反对这个本子。反对这个本子,就要提倡读五种原译本。如果说反对这个本子,在五种原译本里提倡一种本子,你不就是其余四种本子里面,还有一些重要的经文,你依旧读不到。读诵大乘的目的是破疑生信,是建立信心。这个都是偏漏执,偏见、浅见,孤陋寡闻,这一些执著,这错误的。又说夏老居士是居士,居士没有资格来会集经藏。王龙舒是居士,彭际清也是居士,魏源也是居士;莲池大师是出家人,是净土宗祖师。莲池大师能采取王龙舒的本子,莲池大师没有说王龙舒是在家居士没有资格会集,没有说这个话。如果说是在家人不能做这个事情,一定要出家人做,这个佛法失去了平等,换句话说,决定不能往生净土。净土是平等法,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心净则国土净,心平则国土平,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净平等的国土,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夏老居士不是普通人,他的会集本出来之后,很可惜印光大师已经往生,印祖没看到这个本子,我相信印祖看到这个本子一定赞叹、一定赞成。为什么?过去会集本这些毛病,他都改过来。它这个本子对原文一个字没有改动,而取舍之恰当,当时慧明老和尚肯定,在当代律宗的大德慈舟老和尚肯定。慈舟老和尚采取它的本子在济南讲过,在家的大德梅光羲老居士用他的本子在中央广播电台讲过。这个本子今天流通全世界,符合老居士临终的预言,他告诉学生,他的会集本将来是从海外传到中国,这个话兑现了。当时大家怀疑,现在肯定了,果然如此。他又说这个经会传遍全世界,所以夏老这个会集本跟他所预言的完全相应。我们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决定不怀疑,依教奉行,要常常读诵。佛在经上教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做到;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遵守。这样念佛发愿往生,我们这一生才能成就,我们要相信佛的话。   夏老居士的会集本字字句句都是五种原译本里面的原文,诸位可以把五种原译本拿出来对照看;如果你有疑惑的话,你把五种原译本给它对照起来看。我过去曾经印过,这个本子的题目叫《净土五经读本》。里面五种原译本,四种会校本,《无量寿经》总共九种版本都印在里面,大家可以对照。《弥陀经》三种译本,三种本子是:罗什大师的译本,玄奘大师的译本,夏老居士的会集本,统统印在一起。印出这个本子目的无非是坚定同修们的信心,不能轻易被人动摇,坏了我们这一生大事因缘,那就太可惜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995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