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俪丁百度云盘:寻找消失的徽州之六(婺源山水古村落一李坑、晓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33:36

寻找消失的徽州之六(婺源山水古村落一李坑、晓起)

                  婺源山水古村落一李坑、晓起

               

                                李坑水口

 

                         走进婺源山水间

                                婺源途中

 

                                 山间小溪

      从屯溪到婺源大约100来公里。穿过休宁县,再翻过一座高高的璜茅岭,当汽车进入略为缓和的平路时,大概就到婺源境内了。山路弯道很急,汽车开得左摇右摆,老婆晕车了。车停下来休息。看着满山的青翠,弯弯的山路,山边的村庄,特别是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恰似给山路镶了一道银边。你还会有什么不舒服吗?山溪水清见底,光可鉴人的鹅卵石变幻出无穷的彩色图案,我都恨不得下去捉几条小鱼。

      婺源自古就是徽州六县之一,自婺源设县以来,唐至宋中期,它都隶属歙州。宋徽宗平定方腊,改歙州为徽州后,婺源一直属徽州管辖至民国初。1930年2月,在江西闹革命的共产党人方志敏,把斗争的火焰烧到婺源,婺源也成立了苏维埃政府。蒋介石为了剿灭江西的苏维埃政府,就把婺源划到江西,由江西指挥部统一围剿。

      当时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对徽州人来说,无异于母子离散。于是,有识之士,社会贤达,奔走呼号,掀起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保婺运动”、“回皖运动”。此后十几年间,徽州人不断地组织各种请愿活动。大概慑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或觉得共产党的威胁己不在江西,国民政府于1947年8月将婺源重新划回徽州。然而,好景不长,1949年5月婺源解放,调整行政区划时,不知为什么又将婺源划归江西省(可能是闹红军时属于江西)。这时,原来呼号“保婺回皖”的社会贤达,早己作鸟兽散,谁会再管它。至今,婺源从徽州分离己达58年之久了。

      婺源境内河溪纵横密布,与青山秀水、古树茶亭、廊桥驿道,交相辉映,融雄伟豁达、纤巧秀美于一体。它不仅山川灵秀,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有“书乡”之誉。历朝出仕的文武官员达2665人之多。

      这里也是南宋大理学家、大教育家朱熹的故乡。令人奇怪的是大理学家的故乡,竟是以女人的字眼冠称。

      婺源县名之说纷纭;有“女宿”星说,有“婺水绕城”说,有“水流如婺”说。作为旅游者、寻觅者,我更相信拆字说;“婺”字拆开就是一个左手执矛,右手著文,能文能武的女子。她是一个朴实无华的村姑,她是一个魅力四射的美妇。这个隐藏在深山老林里,能文能武的女人,是那样的美丽清纯、古朴自然。

      飞檐翘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之间,袅袅的炊烟飘浮于朗朗晴空之中,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山边竹林

 

                           小桥流水李坑村

                                李坑村口

      李坑静静地躺在群山环抱中,涓涓小溪穿村而过,古民宅夹溪而筑,青石板路纵横交错。正如李坑的一副楹联所写:“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李坑就是一幅水墨画,就是一架焦尾琴。

      李坑是以李姓聚居为主的村落,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李洞建村,至今己有近千年历史。据村民自己说,他们也是李世民的后裔。不过,这种说法好像不如西递胡氏准确。

      这个不过二百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在溪流上就架起了几十座石桥、木桥、砖桥。还末进村,就看到了“中书桥”。这是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该村进士李侃升为“中书舍人”时,用大青砖砌筑。它是婺源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九百年的中书桥

 

                                  溪边浣衣

      穿村而过的溪流,天光云影,色碧声柔。溪边的洗衣村妇,溪上的排排竹筏,使整个溪水更加生动起来。

                                  溪中竹排

 

                                大夫第

      “大夫第”是从五品的直奉大夫李文进的官邸,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一1861年),这个大夫可是花银子捐来的。

                           小桥流水古徽州

 

                                  申明亭

      “申明亭”建于明朝未年。它的功能: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来,张贴亭中或将人捆绑于亭柱上,宗祠再鸣锣示众,以儆效尤。申明亭的“明”字“日”多一横为“目”,成了“目月”;那不是写错了字,而是多一只眼睛盯着恶人、坏人、做坏事的人。

                                   通济桥

      亭边的“通济桥”,始建年代不详。但桥石上刻着“乾隆丙寅年(1746年)永公支孙重修”字样,看来通济桥的最后一次维修,距今也有260多年了。这座桥是用来锁两条溪流的风水桥。

                               南宋武状员家

      “鱼塘屋”连着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后花园。武状元的房子导游说是南宋的,我看难说。且不管它房子年龄,单看那株据说是当年李知诚亲手植的千年紫薇树,就可知这是一宝了。此树历经沧桑,只剩半边枝干,宽达一尺,厚仅两寸,虬曲古枝伸向方塘。当你用手轻轻摩娑薄薄的树干,树不动,枝不摇;而满树的花叶却像怕痒似的飒飒抖动,真是愈老愈奇,风情万种。

                                千年紫薇

 

                          武状员后人和后花园

      看一个村落,也就是看史、看屋、看山、看水、看桥、看人,李坑恰恰样样齐备。

                                鸟瞰李坑村

 

                          古树参天绿晓起

                                晓起新牌楼

 

                                  古树掩映

      晓起村离李坑村大约6公里。这是一个由参天古树撑起绿天的村庄。“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稍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晓起村始建于唐中期(787年),始祖汪万武逃乱至此时天刚破晓,惊魂甫定的他就把这里叫晓起。汪氏宗族一支就此在这里繁衍。

                                门楼砖雕

      与众多徽州古村落一样,这里保留着不少精美的明、清古建筑;什么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儒林第……,不一而足。但,到晓起村来,主要是看树的。

                                 双井映月

      村中有唐未开掘的两口古井,井水清冽,四季不涸,至今滋养着全村600多人。井台上设天灯一座,方便村民夜间取水。每当月明星稀之夜,站在两井之间,就可以看见两井之中各映一轮明月,所以又称“双井映月”。

      晓起村遍是香樟树,同行人就有不少买了樟木片,拿回去防虫。

      据介绍,晓起村有种树的风俗;从前每个出去做生意或做官的人,临走时都要在村后的山上栽一棵树,以示留下对家乡的思念。

一夫二妻树

 

                           老婆围着樟树大神转

      如今,在村子的后山岭上,处处古木森森,凉风习习。在这片山岭上汇集了数百株古樟、古枫、古楮。其中,最大的一株大樟树树寿逾千岁,被村民尊为神树。旅游者大多会在导游的引导下,围绕“樟树大神”口中念念有词地转三圈,树神会保佑你升官发财,平安幸福。

      看着这满山苍翠的古树,心生无限感慨:其实,在徽州其它县乃至安徽以及全国其它乡村的山上,过去也同样生长着粗大的古树。然而,那一株株古树,没有躲过“全民大办钢铁”的“太上老君”炼丹炉;没有躲过“农业学大寨”中“铁姑娘”战天斗地的开山大斧。就像当年秦始皇在洞庭湖遇大风,便驱囚徒一夜间砍光君山树木一样,这些古木也一株株倒下,化为一缕缕轻烟上天了。而原来林木环绕的古村,就像一只只褪了毛的秃凤凰。

      晓起是如何躲过一场场劫难的呢?回答是:晓起有“樟树大神”,村民们崇樟、敬樟。其实,假如真有樟树大神的话,大神就是晓起村的村民自己。

千年古樟

 

                               青山绿树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