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丐帮笑醉狂:宋辽金夏宗教史之金代佛教的延续与道教的鼎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47:14

宋辽金夏宗教史之金代佛教的延续与道教的鼎革

  金代佛教的延续与道教的鼎革

  金朝主体的女真族在五代时期尚处原始社会,北宋以后大量吸收了唐、宋文化,急剧兴起,进入封建社会。在宗教信仰方面,女真族长期保持着以萨满教为主要形式的民族传统宗教,在灭辽并进入黄河流域之后,传统宗教迅速与汉地天地崇拜相结合,获得了新的形态。同时,女真贵族又接受了中原广泛流行的佛教和道教,并加以支持和利用,使之成为辅助统治的重要精神工具。特别是道教,由于内外因素的结合,诞生了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 新道教 ——全真道。

  (一)女真族萨满旧俗及其转化

  女真族同中国其他古老民族一样,早期都盛行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和天神崇拜,经常对天地、日月、山川、风雨和祖神进行祭祀。

  女真族的传统信仰属于北方民族共同信仰的萨满教,其主要特征是萨满(即巫师)成为宗教活动中的中心人物,形成一些有别于一般原始宗教的特殊活动方式。 萨满 是通古斯语系中 巫师 的音译,本意为 因兴奋而狂舞的人.萨满被认为是族神在族内的代理人和化身,是人神交通的中介,可以为本族消灾求福,以祈祷和跳神为社会提供宗教服务。

  《三朝北盟会编》中有关于金代女真人信奉萨满教的明确记载:兀室(完颜希尹)奸猾而有才,……国人号为珊蛮(即萨满之异译),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这是汉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关于萨满的字眼。女真人认为萨满能操知神意, 巫能通神语 ①。 病则巫者杀猪狗以禳之,或车载病人至深山大谷以避之。 ②巫还可以代人求神降生子女,如昭祖(石鲁)无子女,经巫师祈祷,后来生下二男二女, 其次第先后皆如巫者之言,遂以巫所命名名之 ③。巫还为人诅咒仇家,使其遭灾■难, 其家一经诅咒,家道辄败 ④。

  从女真人的后裔满族的萨满教看,萨满共有两种,一种是管祭祀、跳神的,每姓中都有一个;另一种专管治病,称为神巫。萨满教认为人都有灵魂,与肉体不得相离。人之所以生病,就是由于灵魂出游时为魔鬼所捕获,如久不放归,人必致死。请萨满跳神,可以取悦于鬼神,借助超人之力使灵魂获释。萨满跳神时,头戴尖帽,缀五色纸条,下垂蔽面,外悬小镜两个,如两目状。身穿长布裙,腰系铜铃,擎鼓而舞,口中念念有词。不仅祭神治病要跳神,秋收完毕祭祖时也要跳神,年节喜庆时亦要跳神。老萨满要跳三昼夜,新萨满要跳九昼夜,周围群众随之载歌载舞,在极度的兴奋与疲劳中追求一种迷离恍惚的宗教感受。由当代萨满教的活化石,我们可以推想当年金朝萨满教活动的情况。《南渡录》载宋徽、钦二宗在金朝官府中看到巫者 彩服画冠,振铃击鼓,罗列于前 ,一边跪拜,一边念语祈祷,其状亦可与近代萨满教状况相印证。

  ①   《金史?始祖以下诸子传》。

  ②   《三朝北盟会编》。

  ③   《金史?始祖以下诸子传》。

  ④   《金史?始祖以下诸子传》。

  女真贵族接受汉文化后,其传统的萨满教迅速发生了分化。一方面按中原礼制定南北郊之制,冬至日圆丘祭天,夏至日方丘祭地,春分东郊朝日,秋分西郊夕月,从形式到内容完全承继了唐开元之礼。本来女真萨满教中便有天神崇拜和日月崇拜的内容,与汉地古代宗教中天神崇拜实质是相通的,因此这个过渡顺理成章,自然而然。金世宗对群臣讲: 本国拜天之礼甚重。今汝等言依古制筑坛亦宜。我国绌辽、宋主,据天下之正,郊祀之礼岂可不行。 ①将古老的萨满拜天之仪改成礼仪严整的祭天之礼,是为了表明金朝已经继承了华夏文化正统,应当入主中原。

  另一方面,女真政权又保存了民族传统宗教的某些形式,表现出异于汉礼的特色,其中以拜天、祭山、祭江最为突出。

  金朝拜天包括重五(五月初五),中元(七月十五)和重九(九月初九)三礼,重五拜于鞠场,中元拜于内殿,重九拜于城郊外。行拜天礼时,立架高五六尺,刳木为盘,如舟状,画云鹤纹,置于架上,荐食于盘中,聚宗族而拜天。皇帝则在常武殿筑台为拜天所。重五拜天毕,进行射柳比赛。在鞠场插柳两行,各以手帕緾柳为标志,离地数寸处削皮露白。射者驰马断柳,并能以手接之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者次之,断非白处或中而不断或不能中者为负。又做击毬游戏,参加者乘马持鞠杖,杖长数尺,其端如偃月,两队共争一球,以击球进入一门孔网者为胜。或互设两门,相向排击,各以出门为胜。球如拳大,以轻韧木枵其中而涂以红色。这就是古代的马球,吐蕃与唐皆有是俗,是当时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金人的作法是将祭天与体育比赛结合起来,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采。

  长白山是女真族的发祥地,故受到特殊的尊崇。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有司奏言: 长白山在兴王之地,礼合尊崇,议封爵,建庙宇 ①。于是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于山北建庙祭祀。明昌(公元1190- 1195年)又册封长白山为开天弘圣帝,长白山在女真人心目中的地位,如汉族君臣眼中的泰山。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又封燕京西郊山陵地大房山神为保陵公,祭仪如长白山。又因金太祖征辽,策马径渡混同江,不舟而济,有如神助,故封其江神为兴国应圣公,致祭如长白山仪。又封章宗出生地麻达葛山为瑞圣公。世宗封上京护国林神为嘉荫侯,沪沟河神为安平侯,郑州黄河神为昭应顺济圣后。这些山神、河神都与女真族事业的成功与兴旺有关,祭礼活动带有较多的民族特色。

  ①   《金史?礼志八》。

  ①   《金史》卷三五《礼志八》。

  (二)佛教的传入与展开

  1。金代统治者有节制地扶助佛教的政策女真族在建国以前,便已从邻近的高丽、渤海等国传入了佛教。灭辽以后,南进中原,又占领了宋京汴梁及淮河以北地区,当地高度发达的佛教文化给予女真人以重大影响,他们在汉化的同时也佛化了。

  金朝诸代帝王皆崇信佛教。太宗常于内庭供奉佛像,又建旃檀像安置于燕京悯忠寺,每年设会斋僧。天会三年(公元1124年),太宗命僧善祥于山西应州建净土寺。命佛觉大师海慧在燕京建寺,至熙宗时命名为大延圣寺。由于燕京本辽朝故地,佛事原即繁盛,再加上金人的扶植,其势更昌。 僧居佛宇,冠于北方 ①, 燕京兰若相望,大者三十有六 ②,俨然是一大佛教中心。金熙宗因其子病重,与皇后至寺院焚香,流涕哀祷③。海陵王继位,改元正隆,亲至宣华门迎佛,并 赐诸寺僧绢五百匹,彩缎五百段,银五百两 ④。世宗朝是金代的太平盛世,南北战争暂告一段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发展,佛教活动也臻于极盛。各地纷纷修缮辽代旧寺,并新建寺院,政府对此给予奖掖。如燕京建大庆寿寺时,世宗赐田二十顷,钱二万贯;重建燕京昊天寺,赐田百顷;修建香山寺,并改名为大永安寺,赐田二千亩,钱二万贯。世宗生母贞懿太后出家,特为其创建清永禅寺,别筑尼院,拨内币三十万贯以为营建费。

  寺成后又赐田二百顷,钱百万贯,寺内奴婢多达四百余人,富贵华丽。

  章宗继位,亲召曹洞名僧万松行秀入内廷说法,奉锦绮大僧伽衣,王室贵族亦纷纷罗拜,捐施珍品。章宗之子得了 急风 病,他求医祈愿,病愈后印《无量寿经》一万卷以示报谢。总之,由于金代诸帝的支持,金代佛教仍然保持了相当隆盛的局面。

  金代统治者在崇佛的同时,也吸收了辽代佛教过度发展的教训,对佛教亦有所限制。早在太宗天会十一年(公元1130年),为制止僧侣队伍快速膨胀,曾诏令 禁私度僧尼.海陵王信佛,但反对臣下佞佛逾制。一次他听说臣下到寺里去见和尚法宝,法宝正坐,众大臣侧身陪坐。

  海陵王十分恼怒,他说:佛本是一小国王子,能轻舍富贵,自修苦行,由此成佛,令人崇敬。而今人想从佛教获取福利是很荒谬的。况僧人往往是不第秀才,市井游民出家,其身份不如下等官吏。民间老妪愚昧无知,行将就木,多归信之,情有可原,大臣辅宰对和尚如此礼敬实有伤大体。他将法宝召入宫廷,重责200棍,礼敬和尚的张浩、张晖等人各责20①。世宗幼时受贞懿太后影响,笃信佛教。执政以后他说: 人多奉释老,意欲缴福。朕蚤年亦颇惑之,旋悟其非。至于佛法,尤所未信。梁武帝为同泰寺奴,辽道宗以民户赐寺僧,复加三公之官,其惑深矣。 ②世宗本人并不信佛,但他以一个政治家的立场对待佛教,为了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一方面允许佛教发展,另一方面又多次下诏令进行限制,防止浮滥。如严禁民间私自建寺,禁私度僧尼,诏免辽二税户,取消寺田免税特权,防止僧侣逃避课役,积极整顿僧团,禁止僧侣结交权贵,要求僧尼随俗拜父母及奉行丧礼等等,大大缩小了僧尼特权。

  ①   《宣和乙己奉行程录》。

  ②   《松漠纪闻》卷上。

  ③   《金史》卷八十《熙宗二子传》。

  ④   《金史》卷五《海陵王纪》。

  ①   参见《金史》卷五《海陵王记》。

  ②   《金史》卷六《世宗纪》。

  ③   《金史》卷五五《百官志》。

  金朝基本沿袭了唐、宋的僧官体制。一方面由政府礼部 掌凡礼乐、祭祀、……医卜,释道 之事③,统管天下寺院、僧尼名额及考试之事,规定 凡试僧、尼、道、女冠,三年一次 ,考官由政府官员及僧官共同担任,分经、律、论三门课试,名额严加控制,中选者授为三宗法师。

  另一方面自中央至州县,建立僧录、僧正、都纲、维那等宗教管理机构,由僧人任职,管理寺院及僧团具体事务。自北齐始,隋、唐、五代皆有 国师 之号,宋朝立国,罢国师之封。金代又恢复了这一制度,以僧中 老尊宿 为国师, 威仪如王者师,国主有时而拜.在世宗以前,金政府对佛教管理比较严格。章宗朝开始,国内政治腐败,外部又有蒙古强大的军事压力,财政拮据,需要筹措军费,金代统治者也效法宋朝,公开出售度牒、紫衣、师号以补国库亏空。宣宗、哀宗时此风更甚,遂使金地僧团鱼龙混杂,趋于腐化。

  2。金代佛教诸流派及其代表人物金代国祚虽短(公元1115- 1234年),但由于有辽代的基础,亦由于宋朝的影响,佛教诸宗皆有相当规模的发展。

  黄河流域在女真人占领以前,禅宗的杨岐、黄龙二派势力就很兴盛。

  金人占领后,一部分禅僧仍留此地传法。如道询(公元1086- 1142年)

  住山东灵岩寺传法,著《示众广语》、《游方勘辨》、《颂古唱赞》等书,较有名气。汴梁则有佛日,大弘法化。其传法弟子圆性(公元1104- 1175年)于大定年间住持燕京潭柘寺,大力复兴禅学,著有《语录》三编行世。另有政言,从慈照禅师处得法,著有《颂古》、《拈古》各百篇及《金刚证道歌》、《金台录》、《真心说》、《修行十法门》等。

  相了(公元1134- 1205年)从懿州崇福寺超公处得法,曾住持燕京潭柘寺弘化。道悟(公元1151- 1205年)得法于河南熊耳山白云海禅师,后往郑州普照寺弘法。教享(公元1150- 1219年)从普照寺宝和尚处参学有得,弘传师说。上述皆金代较有声望的禅僧,基本上属于杨岐 看话禅 一派。

  金代最著名的僧人当数曹洞系的万松行秀(公元1161- 1246年),俗姓蔡,河内(今河南洛阳南)人,15岁时在邢州净土寺出家,受具戒后外出参学。初投庆寿寺胜默, 半载无所入 ,后诣磁州(今河北磁县)大明寺参雪岩,未逾月便 豁然大悟 ,并从嗣法。后还邢州,建万松轩自适,自号万松野老。金昌明四年(公元1193年),奉章宗之命入宫说法,受赐袈裟。他写的《评唱天童正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是当时禅宗的名著。身为金、元两朝重臣的耶律楚材曾为之作序,他赞万松 得曹洞血脉,具云门善巧,备临济机锋 ,对禅门各宗思想皆有所继承和发扬。行秀还撰有《祖灯录》、《请益录》、《释民新闻》、《辨宗说》、《心经风鸣》、《禅说》、《法喜集》等书,著作宏富。行秀思想又以兼融三教为特色,弟子称赞他 儒释兼备,宗说精通,辨才无碍.行秀曾劝耶律楚材 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①,成为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格言,反映了儒、释两教相辅相成的社会功能。

  金代华严名僧有宝严、义柔、惠寂等人,他们在北方诸大寺多次开讲《华严经》,门徒很多。当时他们也写有一些注疏性著作,可惜早已亡佚。另外,印度那烂陀寺高僧苏陀室利于金时来华,他精通华严,名声远被,以85岁高龄航海远行,历六年方到达华严宗的传教中心五台山,未及开讲便圆寂于五台山灵鹫寺。

  ①   以上引文均见《湛然居士文集》。

  密宗在辽代末年开始衰落,在金代可考的传人仅有法冲和知玲二人。相传法冲在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曾与道士肖守珍角力获胜,所传教法不详。知玲曾在河北盘山感化寺弘传密教。从房山云居寺附近金代石刻遗物及其他一些砖塔遗构看,金地民间流行的密教当属金刚界曼陀罗法。另外,金代有北印度哈罗悉利及从弟三摩耶悉利等七人来华弘传密教,曾巡游五台、灵岩诸寺。

  净土在金代亦为天下共宗,祖朗、禅悦、广思及居士王子成等人在弘传净土思想方面较有影响。特别是祖朗(公元1149- 1222年),历主燕京崇寿寺,香林寺,日课佛号数万声,感化甚众。广思在河北临城山建净土道场,与当地居士结白莲社,开北地结社念佛风气之先。另外,禅僧行秀也是净土大师,著有《净土》、《共济》、《万寿》、《四会》等宣扬净土信仰的语录,社会影响很大。

  金代律宗以悟铢(公元?- 1154年)最为著名,他不仅是精通律藏的理论大师,而且以律行精严的实践受到僧众崇拜。此外,法律(公元1099- 1166年)于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奉诏命度僧十万,后为平州 三学律主.广恩(公元1195- 1245年)在邢州开元寺曾度僧千余人,亦是当时知名律师。

  金代佛教思想史上,居士李纯甫(公元1185- 1231年,号屏山)以批评宋儒的排佛论,主张三教调和论而著名。李纯甫本是章宗朝进士,初宗儒学,激烈反佛,但后来研习内典有得,遂与禅僧广为交游,师事万松行秀,转而为佛教辩护。他讲: 屏山居士,儒家子也,……颇喜史书经济之术,深爱理学穷理尽性之说。偶于玄学似有所得,遂于佛学亦有所入。学至于佛,则无可学者。乃知佛即圣人,圣人非佛。 ①他著《鸣道集解》竭力反驳宋儒种种排佛之说,他指出:宋儒 虽号深明情理,发扬六经,圣人心学,然皆窃吾佛书者也 ②。李纯甫的理论虽一度引起儒士的抨击,但他指出的事实是确实无疑的。三教融合理论对学术的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

  3。佛教与金朝文化事业在金代社会文化生活中,《大藏经》的刊刻是一件值得大书的盛事。

  此事发起人为潞州女信徒崔法珍,她断臂苦行,募集刊刻资金,感动了许多善男信女,纷纷出资赞助。雕印工作从皇统八年(公元1148年)开始,至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于解州(今山西运城)天宁寺完成。

  全书以宋官版《大藏经》为底本,加以补充,共得682秩,约7000卷。

  大定十八年,崔法珍将藏经献与朝廷,朝廷特命圣安寺为她设坛受戒,正式收为比丘尼。由于金代文献残缺,这一重大事件竟未见于记载,只是1934年偶于山西赵城广胜寺发现其印本,才引起了当代学者的注意,此藏也因发现地而被命名为 赵城金藏.目前,此藏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藏经,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当代新编《中华大藏经》,便选用该藏作为底本。

  ①   《重修面壁庵碑》《金文最》卷八一。

  ②   刘祁《归潜志》卷九。

  在金代残存的建筑、雕塑、壁画中,还保存了一部分金代佛教艺术特色。金代寺院大多数采用晋、唐以来门楼廊院环布的传统,围墙四面设门,四隅筑角楼,和门殿廊庑相接。现山西大同普恩寺的大雄宝殿,普贤阁、三圣殿、天王殿为太宗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修建,上华严寺的大雄宝殿为熙宗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重修,山西应县净土寺大殿,为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建,都保存着某些金代建筑艺术特色。

  金代佛塔与辽代大体相同,但局部又有所变化,塔身多涂成白色象征国号。寺院中一些壁画出自当时的名画家之手,如关中僧法海以绘画著名,华原延昌寺大殿壁画八明王变,就是他个人的作品,法堂华严壁是他和山水画名家杨泽民合作的成果。雕塑以定州圆教寺僧人净璋所造大木雕弥陀像最为著名。

  (三)河北新道教的兴起与鼎盛

  金立国119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算太长的朝代,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以及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作用,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王朝内却实现了道教史上引人瞩目的鼎革——河北新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河北新道教指在金朝统治的淮河以北地区相继产生的太一道,大道教(后改名为真大道)和全真道。金元之际,大批道士活跃于朝野,创立新理论,发展新教团,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全真道,绵延久远,至今仍是道教最大流派。因此我们说,在金元之际,道教展现了它的最后辉煌。

  1。道教鼎革的社会文化环境金元之际,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沉重的民族压迫是河北新道教兴起的根本社会原因。靖康之战,宋室南迁,大片中原土地沦为异民族统治区。在这场残酷的民族战争中,大批民众饱尝战乱屠戮之苦,时时期盼南方汉政权能够收复失土,解放同胞。爱国诗人陆游在一首七绝中写道: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洒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然而腐败的南宋王朝由投降派掌权,为了一己之私利,他们苟且偏安于东南一隅,打击、迫害抗战派,丧失了收复河山的大好机会,一任广大同胞在异族压迫下痛苦呻吟。金人在北方统治巩固后,又在国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分别蕃汉,且不变家政,不得士大夫心 ①。北方的士人面临严峻的政治形势,他们不愿意或不能走上官宦闻达之路,儒业救国无望,心情苦闷迫使他们去寻找新的精神家园。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 华夏正统 的金字招牌使它比外来的佛教对备受欺凌的汉族民众更有吸引力,投身道门可以给人一种依托于炎黄文化的精神慰藉。同时,道教的长生信仰超凡脱俗,道教宫观幽雅古朴的环境,成为战火离乱中的一块福地洞天,为大批落拓书生,高洁之士提供了一个避世、游世的人间桃园。因而民族危难之日,竟成了道教兴盛之时。

  ①   金?刘祁《归潜志》卷十二。

  其次,道教自身发展的内在因素决定,金代道教若想复兴,便不能是传统道教的简单重复。汉魏以降,符箓派一直是道教的主流,斋日醮仪,祈禳消灾是道士最主要的活动。符箓派道教历来受到统治者的扶植和利用,宋真宗、徽宗崇道,受到宠幸的道士多属此派。他们一会儿搞天书降世,一会儿又举行盛大的斋醮,搞得社会上疑神疑鬼,乌烟瘴气。

  帝王利用符箓派道士神化自己,道士则利用君王的信任大捞横财,飞扬跋扈,生活腐化,引起社会上正直之士的不满。北宋末年徽宗佞道实际上已经把符箓派道教推上了外盛内衰,笈笈可危的境地。金兵南下, 道君皇帝 父子作了敌兵的俘虏,道士的符箓、雷法不仅救不了皇帝,而且北方大批宫观亦被兵燹,符箓派在民众心目中已威信扫地,复兴道教必须在发展方向上作重要调整。

  再次,传统的丹鼎派道教,在唐宋之际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外丹之道行不通,钟离权、吕洞宾、陈抟、张伯端等人转而开发内丹。特别是北宋陈抟的《无极图》和张伯端的《悟真篇》,对内丹理论与功法都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发挥,为内丹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两宋之际曾■撰《道枢》一书,所记道教炼养方法,言内丹者占去大半。特别是内丹修炼以身体为鼎炉,以人身先天具有的精、气、神为药物,不论贵贱男女,依法皆可修成神仙,而不必像修炼外丹的道士那样,必须投靠豪门,花费重金购置黄金、朱砂等药物,或为炼房中行气之术,须购少女为 鼎器.内丹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丹鼎派道教的贵族气质,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皆可接受的修炼方法,扩大了传播基础。北宋南派内丹术虽理伦齐备,但限于师徒授受的狭小范围,并未建立起群众性的教团组织。然而内丹术在群众中的广泛影响,正在蕴酿着奉内丹道为主的大教团的诞生,一种 新道教 呼之欲出的文化环境已经形成。

  最后,河北新道教能够顺利发展,又是和金廷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金兵南下本是文化落后的游牧民族对文化相对先进的农耕民族的军事征服,但要巩固对半壁江山的统治,仅仅靠铁马金戈就不够了。金朝在北方的政治统治稳固之后,便全面学习、运用汉族地主阶级巩固国家的意识形态——儒、释、道三教,进行社会教化,调整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女真贵族统治集团不仅全面采纳了中原礼制,尊孔续经,又礼敬汉地沙门,积极复兴佛教,同时也开始逐步修复北方因战乱毁坏的道教宫观,以此表示对中原文化的全面认同。女真统治者特别感到:释、道二教所宣扬的忍辱含污之旨,对于消弥汉族民众的反抗意志有特殊的功效,宗教可以站在出世的立场上为巩固现世的封建统治服务。某些民族意识强烈的知识分子,不愿意走科举出仕,直接与异族统治者合作的道路,广开仙、佛二家之门,却可以使他们不自觉地走上间接为金廷服务的轨道。因此当太一道、大道教、全真教产生之时,金廷都采取了积极争取、拉拢怀柔、扶植利用的政策。金人入主中原不久,就有卫州人肖抱珍创立太一道。皇统八年(公元1148年),金熙宗召见了他,赐以观额,以示奖掖。不久仓州人刘德仁采《道德经》主旨创大道教,劝人顺乎自然,安贫知足,力耕而食。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

  金廷召见刘德仁,赐 东岳真人 号,令其居住京师天长观。金世宗时王喆创立全真教,道团迅速扩展,声势很大,从而引起了金廷的警觉,担心汉族群众利用道教组织 犯上作乱 ,曾一度禁其发展。如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世宗诏 禁民间创兴寺观 ①,大定二十一年又诏禁道士游方, 遣发道人各返本乡 ②。王喆的大弟子马钰亦曾被从关中遣返山东。然而全真道深合人心,几道禁令完全无法阻止其发展,故世宗晚年转而采用拉拢政策。他请王处一、丘处机入内廷讲谈 保养之术 ,并给予褒奖。章宗朝初年一度也曾对全真道采用罢禁政策,但此时朝中大臣已多有信奉全真者,反而替全真辩解,从而促使章宗转而采用怀柔政策。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章宗召见王处一,赐号 体玄大师 ,并赐修真观一座。次年又召见刘处玄,赐观额五个。全真大师相继得到召见,表示金廷对全真道的认可,全真势力便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

  相应地,全真教主也全力回报朝廷,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丘处机就曾出面招抚了山东杨安儿、耿京农民起义,直接从政治上为封建政权服务。金末元初,丘处机又应元太祖成吉思汗之邀,远游雪山西域,获得了蒙古贵族的支持。从此全真道走上了极盛之路,诚如丘处机所言: 千年以来,道门开辟,未有如今日之盛 ③。显然此等形势与朝廷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2。太一道的兴衰及其历代祖师河北新道教中出现最早的流派是太一道。《元史?释老传》载:太一教始金天眷中道士肖抱珍,传太一三元法箓之术,因名其教曰太一。肖抱珍(公元?- 1166年),卫州(今河南汲县)人,生当宋金交兵最烈之时,黄河上下百姓惨遭金人蹂躏,人心浮动,苦不堪言。北方汉族民众摆脱民族压迫的强烈愿望与南宋小朝廷的腐败无能恰成反照, 王师北定中原日 竟成梦想,残酷的现实使他们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上天的各路神祇身上。肖抱珍正是看准了这个机会, 远法汉仪,近追前代,上稽下考而立教焉 ①。他欲效法汉代张陵,利用中原流行已久的太一信仰,号召人心,积蓄力量,以图将来。

  太一道以崇拜太一神而得名。元代儒士王若虚在《一悟真人传》中解释说: 盖取元气混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 在《庄子?天下》、《吕氏春秋?大乐》、《淮南子?诠言》、《礼记?礼运》等秦汉籍典中,都是用 太一 之词描述宇宙生成之前天地混沌未分的原始状。至汉武帝时代,太一才变成了一个人格神。战国及秦汉之际,社会上流行五帝崇拜,青、白、赤、黑、黄五帝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这种地域性崇拜与当时政治上的分割混战相适应。汉武帝登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讲究 春秋大一统 ,相应地在宗教方面也出现了混一之势。有亳人谬忌奏请祭太一神,曰: 天神者贵太一,太一佐为五帝。古者天子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 ②从此太一神等同于昊天上帝,成为汉文化诸神体系中的最高主宰。北宋建都开封,太祖于京城内外先后建东、西、中三大太一宫崇祀太一神,以为中原地区的保护神。肖抱珍在女真人占领区崇祀汉族的最高神太一,亦包含了一种对汉文化正统地位的怀念。 三元 即天、地、水三官,在道教神谱中,三官大帝为太极界之神,他们在玄黄判分,天地肇定后考校众生功过,分掌众生祸福,上元天官主赐福,中元地官主赦罪,下元水官主解厄。

  三官历为天师道所崇奉,可见太一道奉祀 太一三元法箓 乃集历史之大成。元人王鹗撰《重修太一广福万寿观碑》记载了肖抱珍从事宗教活动的一些情况:

  ①   《金史》卷七《世宗纪》。

  ②   《金史》卷七《世宗纪》。

  ③   《长春真人北游语录》卷一。

  ①   元?徒单公履《肖真人碑》。

  ②   《史记?封禅书》。

  初,真人既得道,即以仙圣所授秘箓济人,祈禳、河禁,罔不立验。天眷初,其法大行。从肖抱珍用符箓乞请神灵,为百姓治病驱邪等行迹看,太一道基本属于道教内部的符箓派系统,也是三大新教派中唯一的符箓派。

  肖抱珍 出世 后,先在家中传教, 寻以所居湫溢,不可以谒香火斋洁之虔 ①,乃移至卫州东三清院故址结茅而居,扩大了传教影响,教徒队伍发展很快。 远迩向风,受箓为门徒者,岁无虑千数 ,②太一教已经成为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大教团了。

  太一道的快速发展引起了金廷的注意,皇统八年(公元1148年),金熙宗遣御带李琮召肖抱珍入京陛见,肖抱珍利用女真人的萨满遗俗及对神秘现象的惊异心理,以法术见宠。 悼后命之驱逐鬼物,愈疗疾苦,皆获应验。事迹惝恍,惊动当世。 ③悼后对肖抱珍的法术深信不疑,对其赏赐不赀,并在熙宗面前奏乞观额。金熙宗敕赐肖抱珍所居观额以 太一万寿 四字,表示金廷对太一道的正式承认。此后太一教团发展更为顺利。金世宗继位后,为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效法宋朝出售寺额名额及度牒、紫衣、师号。太一道也乘机买了一部分观额及度牒。肖抱珍之徒侯澄买了两个观额,将赵州太一堂改为太清观,真定府太一堂改为迎详观。由于金廷垂青,太一道在实践中并未表现出反金倾向。

  金世宗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肖抱珍去世,其徒韩道熙(公元1156- 1189年)成为太一道第二代祖师,按本教习惯,承法者须改姓为肖。据王恽《秋涧集?太一二祖肖道熙行状》载:肖道熙幼习儒业,尝读诗书, 风仪洒爽,德宇冲粹。博学善文辞,动辄数百言。乐与四方贤大夫游,谈玄伦道,造极精妙。书画矫矫,有魏晋间风格.可见他是一个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博学多才之人。由于他与当朝士人广泛交游,扩大了太一道的社会影响。同时道熙也善长搞宗教活动, 至于持行法箓,捕逐鬼物,风声肃肃,除治户庭间,殆古之能吏然 ①。所以在他治上,太一道 声教大振,门徒增盛 ,其 门徒众万数 , 东渐至海.大定九年世宗在肖道熙本观敕建万寿额碑。大定十一年应诏主持中都新修复的天长观,三年后辞归乡里。大定二十二年世宗诏肖道熙赴内庭,问以养生之道。道熙回答道: 嘘噏精气,以清虚自守,此野人之事。

  今朝廷清明,陛下当允执中道,恭己无为而已。 ②对答称旨,甚得世宗欢心,此答与陈抟劝太宗以国事为重相似,而且全然是颂圣的立场了。

  大定二十六年肖道熙逝世,一说他付教事于王志冲,自己飘然而去,后人不知所终。

  ①   王恽《秋涧集》卷六一《太一二代度师先考韩君墓铭》。

  ②   王恽《秋涧集》《韩君碣铭》。

  ③   王恽《秋涧集》《大都集贤观记》。

  ①   王恽《秋涧集》《大都集贤观纪》。

  ②   王恽《秋涧集》《大都集贤观纪》。

  三祖肖志冲(公元1151- 1216年),字用道,本姓王,博州(今山东聊城)堂邑人。16岁时因不满父兄安排的婚姻,逃至卫州,投于肖道熙门下。据《滹南遗老集?太乙三祖墓表》载:肖志冲 老庄之外,兼通诸史诸书,而尤长于《左氏春秋》 ,是一个儒、道兼通的人物,自号 玄朴子 ,为二祖的嗣法弟子。志冲掌教在金章宗朝,政府慑于民间宗教发展过快,故执行较为严厉的管理政策,控制其发展规模。明昌三年(公元1190年),禁私自披剃为僧道,并规定僧道三年一试,不通经文者免其资格。次年又 禁以太一混元受箓私建庵室者.①不过一段时间后禁令稍弛,太一道又恢复了发展。肖志冲曾应诏主持中都天长观, 声望既隆,求教者接踵,岁所传无虑数千人 ②。泰和初年,章宗诏于亳州太清宫设普天大醮祈皇嗣,肖志冲应选主持。以后又数度主持大型法事,并曾入宫为内人治病,深得章宗信任,敕任道教提点,赐 圆通大师 号。

  四祖肖辅道(公元1191- 1251年) 富文学而重气节,谨言行而知通塞 ③,才德并茂,名实相符,在教内、教外颇负重望。嗣教后不久逢金贞祐南迁,元兵入关,太一道传教中心卫州城陷于战火之中。卫州百姓曾遭屠城之厄,肖辅道率太一道士收拾枯骨,加以掩埋,名 堆金冢.又阵前说项,使元兵未再次屠城,一言而活万家,在民众中赢得了极高的声望。元世祖忽必烈在潜邸时便闻肖辅道高名,召至和林,询以为治之道。辅道对答称旨,甚得世祖欢心,留居宫邸④,赐重宝而不受,赐号 中和仁靖真人 ,尊礼有加。由于肖辅道文化素质较高,与士林广泛交游,当时的名士王若虚、王渥、冀禹锡皆曾与他交流赠答,被时人称为 一世伟人.由于肖辅道的上下活动,太一道在元初受到了尊崇与保护。

  入元以后太一道又传三代。五祖肖居寿(公元?- 1280年),本姓李,道号淳然子,曾奉诏行黄箓大醮,世祖赐其 太一演化真常真人 号。建太一宫于两京,命居寿主之。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居寿向世祖建言: 皇太子春秋鼎盛,宜参预国政。 一名方外之士竟向世祖进言废立大事,可见世祖对其信任之深。六祖肖全祐继奉太一宫祀事,十年间从道者日众,用度匮乏,元廷曾赐屯田四千亩以为宫观恒产。七祖肖天祐于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曾与正一大师张留孙,全真大师刘德彧,同在大都长春宫设建金箓普天大醮,可见当时太一道的地位与正一、全真旗鼓相当,都受到元延重视。可太一道七祖以后掌教宗师姓名及宗教活动情况便不载于史籍,估计于元末衰亡了。

  ①   《金史?章宗纪》。

  ②   王恽《秋涧集》《大都宛平县太一集仙观记》。

  ③   《赵州太清观懿旨碑》。

  ④   《元史?释老传》。

  太一道虽然重视符箓祈禳,但同时也讲究内炼之术。元人徒单公履撰《肖真人碑》,对太一道活动的特点作了如下概括:本之以湛寂,而符箓为之辅,于以上格圆穹,妥安玄象,度群生以厄苦,而为之津梁。迹其冲静玄和,与夫禳祷祀者,并行不悖。按其说法,太一道以心灵的修炼为本根,以符箓祈禳为度济群生的手段,两者互为表里,并行不悖。二祖肖道熙以 弱 字为仙道之要,返归老子 知其雄,守其雌 ,柔弱不争之旨。三祖肖志冲长于静坐,自谓 静中自有所得,非语言可以形容 ①,已得内修之旨趣。

  总之,在北宋内丹术理论已经成熟、推广后,符箓派对其有所吸纳是不足为奇的。

  太一道搞宗教活动的时候,特别注重对纲常伦理的提倡,尤其侧重宣扬孝道。如太一道士张居祐所言,太一教法 专以笃人伦翊世教为本,至于聚庐托处,似疏而亲,师弟子之间,传度授受,实与父子义焉 ①。

  四祖肖辅道应忽必烈和林之邀,与之谈治国之道,答以 爱民,隆至孝 ,把孝道视为作人的根本道德与国家的重要制度。为此,太一道规定,嗣教者必须改为教祖之肖姓,充分表现了它对孝道的认同和践覆。此外,太一道还继承了道教其他的美德,提倡周济贫苦的善行。二祖肖道熙 生平好振施,养老恤孤近百人 ②。四祖肖辅道于卫州屠城之日,甘冒风险奔波于两军阵前说项,并造 堆金冢 掩埋枯骨,深得百姓爱戴。

  太一道以法术、道德上邀皇恩,下服民心,成就了一番可观的事业。

  然而太一道流行时间并不太长,主要是由于道士文化素质和宗教学识皆偏低,除了几代教祖尚读书识礼外,教徒多是下层民众。金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年),金廷仿宋制建立僧、道考试制度,太一道士多未经试牒,二祖肖道熙不无忧虑地说: 吾门众万数,试经具戒者,完颜志宁、王志冲而已 ③。文化水平低下,使他们不能顺应时势在理论层面上发展道教,形成具有本宗派特色的理论,故数传之后便难以为继了。

  3。大道教的兴起及其宗教伦理太一道创教不久,另一个新道教流派——大道教(入元后改称真大道)又兴起于河北。《元史?释老传》载:真大道者,始自金季,道士刘德仁之所立也。其教苦节危行而不妄取于人,不苟修于己者也。

  《释老传》作者基本准确地概括了大道教的宗旨及特点,不过对其创教时间的记载不正确,大道教不是创于金季,而是创于金初。根据其他资料综合考证,大道教始祖刘德仁(公元1122- 1180年),字无忧子,河北沧州人,生于宋徽宗宣和四年。幼读诗书,出家后作方外之游。据说金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遇仙人指点而创教,元人杜成宽撰《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宫记》说:迟明,似梦而非,有老人须胥皓白,乘青牛犊车至,授玄明道诀而别。

  这类事后编造的神话,不过自神其教而已,其中所讲老人,暗指道教始祖老子。然而这则神话也反映出一个事实:大道教以老子道德经为宗旨。据说此后刘德仁 玄学顿进,从游者众 ,一个新教团从此创生。

  ①   《滹南集》卷四二《太一三祖墓表》。

  ①   《滹南集》卷四二《太一三代祖师肖公墓表》。

  ②   《秋涧集》卷四七《太一二祖行状》。

  ③   《滹南集》卷四二《太一三代祖肖公墓表》。

  刘德仁创教的原因与太一道相似,如虞集在《道园学古录》卷五《真大道教第八代岳公碑》中所说:金有中原,豪杰奇伟之士,往往不肯婴世故,蹈离乱,辄草衣木食。

  或佯狂独往,各立名号,以自放于山泽之间。当是时,师友道丧,圣贤之学泯灭澌尽,惟是为道家者,多能自异于流俗,而又以去恶复善之说劝诸人。一时州里田野,各以其所近而从之,其受教戒者,风靡流水,散于郡县,皆能力耕作,治庐舍,联络表树,以相保守,久而未之变也。

  刘德仁本为进士出身,但逢靖康之变,不愿仕金为官,但也无力组织抗金,唯有创立宗教以慰心,以教团联络自保,开辟一块避世、游世的精神乐园。

  大道教以重视宗教伦理而著名。明人宋景濂在《书刘真人事》中,记载了大道教九条戒法:一曰视物犹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守清静。四曰远势力,安贫贱,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习盗窃。六曰毋饮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娇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从九条道戒看,其教义多取自老子,如守清静,安贫残,虚心而弱志,毋恃强梁,知足不辱等,既合道德经文,又符民众之心。按此宗旨,既不要做反抗的英雄,也不做帮凶无赖,在广大汉族民众中有很大吸引力。同时,九条道戒又吸收了儒家 忠于君、孝于亲 的纲常伦理,吸收了佛教 毋习盗窃 , 毋饮酒茹荤 , 辞无绮语,口无恶声 , 勿萌戕害凶嗔之心 等戒律,对于社会有维系秩序、安定人心的作用,适应了金代统治者调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重建道德伦理规范的急需。另外,经过宋金之际的残酷战争,北方大地到处是一片田园荒芜、十室九空,物质匮乏的破败景象。大道教提倡 力耕而食,量入为出 ,对于劝导农民返回家园,恢复生产有极大的好处,所以金廷对大道教的发展亦无反感。

  大道教不仅宣扬九戒,而且教徒身体力行,对民众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如张英在《许州长社县天宝宫碑》中记载:大道教徒 往往自庐而居,齿而饮,耕而食,蚕而衣,一切必出于己,一介不取于人 ,颇有农禅之风。同时刘德仁教团订立了严格的教规,实行出家制度, 不色,不饮,不杀,不饮酒,不茹荤。以仁为心,恤困苦,去纷争,无私邪,守本分。不务化缘,日用衣食,自力耕桑赡足之 ①。这和宋末神霄派道士依靠朝廷支持,过着奢侈腐化生活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获得了民众的信赖, 故远近之民,愿为弟子,随方立观者不少焉①。

  ①   赵清琳《大道延祥观碑》。

  ②   元?杨果《玉虚观大道祖师传授之碑》。

  除了注重戒律外,刘德仁还以祈禳治病名世,人称他 治病不用药,仰面视天,疾无不愈 ②。从这段记载看,颇似当代气功大师以意念为人治病,可惜没有资料说明他练的是什么功。不过在当时条件下,他为气功蒙上了一层求神、驱鬼的神秘外衣, 以无为保正性命,以无相驱役鬼神 ③。他的求神仪式相对简单,不假符箓,亦不奉祀道教众多神仙, 唯以一瓣香朝夕恳礼天地 ④。田璞在《重修隆阳宫碑》中赞大道教 不尚华美 , 纤毫不乞于人.大道教还有一大特色,即他们虽以道教徒自居,却不倡升仙成真之术。赵清琳作《大道延祥观碑》称刘德仁:平日恬淡,无他伎,彼言飞升化炼之术,长生久视之事,则曰: 吾不得而知。 这种观点在道教流派中实在是别具一格,是对唐宋以来道士妄言长生、成仙的一种反动。

  由于大道教迅速发展,很快便引起了金廷的重视。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金世宗召见刘德仁,令其全持中都天长观,并赐号 东岳先生 ,以示褒奖。朝廷的认可对教团的进一步扩张起了促进作用。刘德仁掌教28年(公元1142- 1180年)后辞世,二祖陈师正,号大通,幼渔于河,后投于刘德仁门下,为嗣教弟子,掌教15年(公元1180- 1194年),此时正当金代盛世,大道教团也蓬勃发展。《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宫记》称他: 度人罔极,设化无数。 三祖张信真,号冲虚,掌教25年(公元1194- 1218年),著《会真集》有诗文数百篇行世。四祖毛希琮,号体玄,生当金元之际,居燕京玉虚观,掌教仅5年(公元1218- 1223年)。毛希琮死后,北地兵戈不息,社会处于持续动荡之中,大道教亦隐于民间,教团内部发生了分裂,各派斗争激烈。郦希诚(公元1181- 1259年)是其中一派的代表人物,初为教门举正,阐教山东。《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宫记》载: 值大元立国之初,法令未行,逆魔乱起,始终一十五载,遭逢十七大魔。 所谓 逆魔 大约是指教内不同派别,郦希诚一一战胜了他们,方使 教门得真假之分.郦希卿掌教以后,整顿教纲,道风大振。《元史?释老传》载:五传至郦希诚,居燕城天宝宫,见知宪宗,始曰其教曰: 真大道。 授希诚 太玄真人 ,领教事,内出冠服以赐,仍给紫衣三十袭赐其从者。

  由于蒙古贵族的见重,真大道进入了鼎盛时代, 南通河岳,北极齐燕,立观度人,莫知其数 ①。希诚之后真大道又传六祖孙德福,七祖李德和,八祖岳德文,九祖张清志数代,至元末而衰,教徒多并入全真道。大道教绝传的原因与太一道近似,主要是由于未形成独立的理论系统,仅靠宗教领袖的个人品质和魅力,终难流传久远。

  ③   杜成宽《济京缑山改建先天宫纪》。

  ④   赵清淋《大道延祥观碑》。

  ①   《元史?释老传》。

  4。全真道的兴起与鼎盛在河北新道教诸派之中,真正对后世道教理论产生重大影响,流传最广的派别,是由王喆创立的全真道。

  (1)全真大师的行履

  按照全真教徒自己开列的传承谱系,其仙道源流可以上溯东华帝君,其下传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五传而至王喆,他们被合称为全真五祖。东华帝君是神话中的人物,不足为据。其下三位是五代及宋初道教内丹派的创始人,全真道将他们奉为祖师,说明了全真道与北宋内丹学的师承关系。而真正创立全真教团者,则是金代王喆。

  王喆(公元1113- 1169年),陕西咸阳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后应武举,易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后改名为喆,字知明,道号重阳子。

  王喆出身于一个 家业丰厚 的地主家庭,幼习儒业,长入府学,本希望以儒术经世。青年时代正逢宋金战争,饱尝战火离乱之苦。作为北地之民,曾寄厚望于中原王师解民倒悬,可惜南宋小朝廷不思进取,屈辱求和,令遗民寒心。金政权巩固以后,采取了一些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转而拉拢汉族士人。北地汉族知识分子虽然对异族统治不满,但儒学积极入世的立场又使之不安于长久地隐居山林,被摒弃于世事之外。因而王喆同其他一些出身豪门的士人一样,转而投靠金政权,应武举之试,希图立功名世。然而, 天遗文武之进两无成焉 ①,王喆虽文武双全,但直至47岁尚无建树,于是 慨然入道。 王喆出家修道经历了一番艰苦的宗教磨练。他自称于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在甘河口镇酒店中遇异人授以真诀,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结茅于终南山刘蒋村,和玉蟾、李凝阳三人结伴修炼。王喆掘地穴居,号 活死人墓 ,内修丹道,外佯疯狂,人称 王害风.数年中道徒无几,乃于大定七年焚其居,东出潼关,云游至山东半岛。王喆是一个出色的宗教领袖,他将传统道教中内丹与符箓派的方术相结合,将教外儒、释、道三教的思想相结合,提出新的宗教主张,正式树起了 全真的旗号。 全真 之意,取自识见心性即是全真之意。王喆在《答战公问先释后道》诗中云: 识心见性全真觉。 同时,王喆又是出色的宗教宣传家,他善于用诗词歌曲的形式弘扬宗教原理,深入浅出,不仅群众喜闻乐见,而且在士大夫阶层中产生了很大影响。王喆在宁海(今山东牟平县)首会马钰于怡老亭,马钰(丹阳,公元1123- 1183年)与其妻孙不二(清净,公元1119- 1182年)执弟子礼。后又陆续收谭处瑞(长真,公元1123- 1185年)、刘处玄(长生,公元1147- 1203年)、丘处机(长春,公元1148-1227年)、王处一(玉阳,公元1144- 1217年)、郝大通(广宁1140- 1212年)等人,共为七大弟子。这七人皆出身于豪门富户,且又受过较好的文化教育,他们长期追随王喆从事创教活动,日后成为全真道的骨干力量。大定八年至九年,王喆与七大弟子在山东文登、宁海、福山,莱州一事相继建立了五个教团会社,即 三教七宝会 、 三教金莲会 、 三教三光会 、 三教玉华会 、 三教平等会 ,正式形成了全真道的教团组织。在一向注重个人修炼的丹鼎派道教中,这是一个重要转折。大定九年,王喆率丘、刘、谭、马四大弟子返回关中,途中客死汴梁。

  ①   金?金源涛《全真教祖碑》,见《甘水仙源录》卷一。

  王喆死后,七大弟子分别在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传教,由最早跟从王喆的马钰掌教。马钰坚持了王喆在世时制定的在民间传教的宗旨, 以无为为主.所谓 无为 者,一是指不与金朝发生接触,不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二是坚持个人修炼 真功 ,不搞大规模的社会活动。再加之当时金廷对民间宗教采取了严密防范的态度,怕汉人以宗教形式积聚力量,图谋不轨,在大定十八年和二十一年连发禁止民间私造寺观和道士游方的诏令,故全真道此时期发展不快。但是全真道刻苦朴素的教风及马钰等全真大师的清节苦行,都在群众中树立了极好的形象。马钰等人效法佛教的十二头陀,各个以苦行名世。马钰在修道时每日仅乞食一钵面,并誓死赤足,夏不饮水,冬不向火。王处一在砂石中长跪不起,其膝盖磨烂露骨。山中砺石、荆棘遍地,王处一每每赤足往来于山中,世称 铁脚仙.丘处机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蓑,昼夜不眠者六年。郝大通于赵州桥下趺坐六年,持不语戒,寒暑风雨,不易其处,儿童戏触不动。……全真大师苦行之虔诚令人叹为观止。王喆立教之初,令出家者结茅庵草舍修行,以云游乞食为生。以后从教者渐多,又自己开耕垦田,劳动自养,而不仰仗权贵,这种勤劳俭朴的作风受到群众好评。他们仗义疏财,济人之急,在贫困农民中产生了很大向心力,教团日渐增大。

  从太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至金末(公元1219年),全真道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马钰去世后,刘处玄、丘处机先后掌教,他们改变了王喆,马钰坚持的民间传教方面,而广泛结交士类。尹志平的《北游语录》说:刘处玄的传教宗旨是 无为,有为各半 ,而至丘处机则成了 有为十之九,无为虽有其一,犹存而勿用焉. 无为 、 有为 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刘、丘二人开始注意积极的外向活动,一方面广营宫观,建立宗教活动基地,扩大吸收道徒,另一方面则侧重于争取金廷的注意与支持。适逢世宗暮年,由于 色欲不节,不胜疲惫 ,开始 博寻高道,求保养之术 ①。其时全真道已在社会上建立了很高的声誉,王喆七大弟子中最具神异之能的王处一便蒙宠应邀入京,世宗询之以养生之道。次年又召丘处机入宫,命庵之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随时征询,并命其主持万春节醮事。皇帝的一再征召在全国民众中进一步提高了全真大师的身价,并等于朝廷正式承认其合法性,教团开始顺利发展。元好问《紫微观记》一书,记载了当年全真道发展的盛况: 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也就是说,全真道的传教范围已遍布全国版图。

  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金廷内外交迫,财政支绌,便效仿宋朝出售观额、度牒、师号弥补财政亏空。全真道乘机大肆收购观额,度牒,发展组织。如全真祖庭终南山灵虚观,一次便购买了数十个观额和三百张度牒,使道徒人数激增。

  ①   《玄风庆会录》。

  ①   《云山集》卷四。

  金元之际,蒙金交兵,北方大地再一次生灵涂炭。全真道士姬志真作《长春真人成道碑》,记述了当年的惨景: 比屋被诛,十门九绝. 漏诛残喘者孤苦伶仃,覆宗绝嗣者穷年冥索。 ①民族战争造成的苦难再一次成为宗教大发展的客观环境。当时金、宋、蒙三方均派人与全真领袖联络,拉拢怀柔,欲争取这支庞大的社会势力以为辅助。丘处机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政治抉择。他以70岁的高龄,毅然接受了蒙古特使的邀请,率十八高徒踏上了通往雪山西域之路,至今日阿富汗境内的兴都库什山行营谒见元太祖成吉思汗。在漫漫的西行途中,他曾题《太上过关图》,诗曰: 蜀郡西游日,函关东别时。群胡皆稽首,大道复开基 ②。诗中以老子西去化胡自喻,表明了他教化夷狄,消弥兵祸的志向。据《元史?释老传》载:太祖时方征西,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永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曰: 天赐神翁,以寤朕志。 令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焉。于是赐以虎符,副以玺书,不斥其名,惟回 神仙.丘处机以道家的清静无为之道,儒家的敬天爱民之旨,佛教的博爱众生之心,征服了 一代天骄 驰骋天下的鲁莽残暴之心,深得太祖敬重,令他掌管 天下出家人之事 ,并蠲免了全真道士全部差役赋税。

  又给他们自由建造宫观,发展教徒的权力,全真道从此大行于天下。公元1224年丘处机东归燕京,赐住长春宫(即今日之白云观),公元1227年病逝于此,葬于该宫处顺堂。

  元统一中国后,全真道依仗蒙古贵族的支持以及自身较高的宗教素质,迅速流遍大江南北。金丹南宗因全真道亦讲内丹修炼,徒裔纷纷合于全真门下,使全真成为全国最大的道教流派,不仅远远超过了北方的太一、真大,而且足以与有近千年历史的正一道相匹敌。

  (2)三教合一出新声儒、释、道三教之争至宋金时代已进行了千余年,经长期的冲撞与融合,已经达到了一种推陈出新的高境界,即已从宗教功能的互补发展为哲学理论的融合。北宋时已经出现了吸收佛、道的新儒学(宋明理学)

  和容纳儒、道的新佛教(宋代禅宗),唯有道教尚未作出高层次的理论回应。时代呼唤着融贯三教的新道教诞生。王喆幼读诗书,曾中举人,有着深厚的儒学理论基础。在求道过程中他曾一度钻研佛教,自称 七年风害,悟彻《心经》无罣碍 ①。入道后又继承了禅道合一的内丹学。

  历史赋予他一种条件和机遇,使他承担起合通三家,创立新教的历史责任。

  王喆在山东创教之初,便高举起三教合一的旗帜、他最初建立的五个会社名曰: 三教七宝会 , 三教金莲会 , 三教三光会 , 三教玉华会 ,三教平等会 ,皆标以三教之名,而不独树道教一帜。

  正如金人刘祖谦的《重阳仙迹记》所说: 不主一相,不拘一教。 王喆又著《金关王锁诀》,阐发三教合一之理。他说:三教者,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树生三枝。

  儒、释、道如同一树发三枝,同根相联,世人不得妄生分别。王喆与弟子们大煽三教合同之风,他自称全真以 太上为祖,释迦为宗,夫子为科牌 ①。丘处机诗曰: 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 ②他们接引学者,也是三教经典并用,刘祖谦《重阳仙迹记》载:

  ②   《长春真人两游记》卷上。

  ①   《金关玉锁诀》。

  ②   《磻溪集》卷一。

  凡接人初机,必先使读《孝经》、《道德经》,又教以孝谨纯一。

  及其立说,多引六经为根据,其在文登、宁海、莱州,常率其徒演法会者五,皆所以明正心诚意,少私寡欲之理。③从这段记载看,全真教法已经将禅宗、理学与道教融为一体,观念、思想、甚至语言皆无多大差异。正如其弟子李道纯所言: 禅宗理学与全真,教立三门接后人。……会得万殊归一旨,熙台内外总登春。 ④三教会同,使道教一方面可以吸收佛教哲理而自壮(这一点在下一小节全真道的内丹理论部分详述),另一方面又因靠拢封建伦常而赢得统治者的欢心。全真道虽提倡离俗出家,但对忠、孝二字却视之极高。

  王喆的《金关玉锁决》便以 忠君王、孝顺父母师资 作为修练内丹的前提。丘处机西游朔漠谒见成吉思汗时, 一日雷霆,太祖以问,处机对曰:雷,天威也。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从导有众。太祖从之 ①。如此口吻,比之儒者亦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金、元统治者将全真道当作重要的治国工具。

  北宋张伯端亦提倡三教会同论,但主要是侧重于吸收禅宗的心性论提升内丹道。全真道更进一步,达到了三教理论层面上的融汇贯通。王喆诗曰: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作一家。义理显时何有异?妙玄通后更无加。②三教相通,便通于哲理玄机, 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 ,三教理论可以在心性论上彼此打通。在这里,钟、吕的内丹术帮了大忙。道士们修炼成仙的 内丹 ,与佛教僧侣追求的 真如佛性 ,理学家们反身内省的 心中太极 本质上都是一个东西,全真道士李道纯言:释云:如如不动,了了常知;《易系》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丹书云:身心不动,以后复有无极真机,言太极之妙本也。是知三教所尚者静定也。周子所谓主于静者是也。盖人心未感物时湛然天理,即太虚之妙也。③全真道在心性论的基础上会同三教,与宋代禅宗、理学走的是同一条思想路线,因而很容易取得禅僧与儒士的共识,为三教合一论找到坚实的理论基础。

  (3)成仙悟真的新证明全真道在北宋内丹学的基础上,又吸摄儒、释两家思想,特别是禅宗与理学的心性论,对道教修仙成真的基本信仰进行了重要修正,从而构成了新道教与旧道教的重要区别。

  ③   《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

  ④   《中和集》卷三。

  ①   《元史?释老传》。

  ②   《示学道人》。

  ③   《中和集》卷一。

  汉魏以降,道教徒都把长生久视、肉体飞升当成终极目标,然而这种追求很容易被实践和逻辑所证伪。钟、吕内丹学创立以后,对道教这种基本信仰作了局部的调整。《钟吕传道集》将内丹修炼的成果分成五等,最上等的 天仙 是使精气在丹田内凝成千古不坏的 阳神 ,此阳神从顶门飞出,直升天界。这种长生术实际上已经是精神长生而非肉体长生了。王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了传统的修仙悟真理论,他说: 欲永不死而离凡者,大愚不达道理也 ①。在他看来,肉体长生是根本不可能的,原因在于 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 ②。在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到佛教理论的痕迹,他用地、水、火、风 四大 解释人身的构成,认为肉体乃机缘和合而成,并无恒性。全真道士姬志真作《长生诗》曰:长生岂论幻形骸,数尽归无土底埋。唯有本真该会得,古今无去又无来③。

  肉体长生不仅不可能,亦不可取,全真大师借用道家的无为主义和佛教的苦谛 说,对现实的人生价值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丘处机作《满庭芳》词云:任使高官重禄,金鱼袋肥马轻裘,争知道庄周梦蝶,蝶梦庄周④。

  刘处玄则说:恋恩亲,恩生害,死难逃,气不来身卧荒郊。改头换面,轮回返骨几千遭。世华非坚如石火,火宅难逃①。

  在他们看来,人生如大梦一场,什么荣华富贵,什么亲情恩恋,不过一场虚空。不仅人生无常,死后还有地狱之苦。王喆讲:鄷都路,定是个凌迟处,便安排了镬汤、刀山、剑树。……鬼使勾名持黑簿,没推辞与他去。早掉下这尸骸,不藉妻儿与女,地狱中常受苦②。

  现世生活苦海无边,只有按全真方法修行,方可脱离苦海。

  全真道模仿佛教,把成仙证真的依据建立在对自己心中真性认知的基础上。真性又名 本来一灵 、 元神 、 元性 ,也就是人的一点真心。王喆将新道教命名为 全真 ,就是取 全其真性 之义。只要保住了真性,就是一个完满、真实的人生。按姬志真的解释: 全本无亏,真元不妄 ,人心中的 真性 圆满自足,清净不染,只要在念头上作内省功夫,便可赫然顿现,获得精神上的解脱。王喆在《立教十五论》中说: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

  达到了超越三界的水平,如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身在凡而心在圣 ,超越生死。全真道士便用这种精神修炼术贬斥传统道教的肉体长生说,丘处机认为:传统的炼养术不过是 区区延年小术 ,而全真养性方为 无上大道.他又说:所以不言长生者,非不长生,超之也。……真性不乱,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死也① 。

  ①   《立教十五论》。

  ②   《金关玉锁诀》。

  ③   《云山集》卷一。

  ④   《磻溪集》卷五。

  ①   《仙乐集》卷四《上平西》。

  ②   《重阳全真集》卷三。

  ①   《重阳授丹二十四诀》。

  明眼人不难看出,这样的 长生 几乎与禅宗的 顿悟 、 涅■ 无所区别了。全真道通过精神自由的获得,打通了生与死、现世与彼岸,实现了精神上的 长生久视.从宗教理论上看,这要比传统道教的肉体长生说精致得多。

  (4) 先性后命 的内丹学全真道的 全真养性 之说不管多么近乎禅宗理论,但毕竟属于道教,还要讲究内丹修炼功法。王喆讲: 本来真性唤金丹, 四假(指身体由四大构成)为炉炼作团。 ②依照钟、吕派内丹修炼程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以成金丹。丘处机在《大丹直指》一文中认为:炼丹须从脐下三寸处的丹田入手,引出肾中真炁,与心中木液相交,是为筑基。修命之功又可分为龙虎交媾,周天火候,肘后飞金晶三节,三田既济,炼神入顶,炼神合道,出壳飞仙。其路数与张伯端的南宗内丹学无大差异。

  但是在下手功夫处,全真道提倡 先性后命 ,与讲究 先命后性 的金丹南宗相区别。南宗的 先命后性 ,基本是沿袭了传统道教先炼形,后炼心的思路,强调身体修炼在先,渐次达到对精神世界的锻炼。

  全真道则更多地接受了 直证本心 的禅宗以及 主静立诚 的理学的影响,主张人须先收心降念,作到对外境不染的明心见性功夫,然后才能心定念寂,静坐调息,进入炼丹状态。《晋真人语录》说: 人之修行,先识取性命宗祖,然后真以保命修行。 识取性命宗祖就是禅宗的 明心见性 ,保命修行也就是内丹炼气之功。 先性后命 之说,表现了北派全真道对精神修炼的重视,改变了传统道教重身而轻心的倾向。

  全真道不仅讲 先性后命 ,而且有 重性轻命 的趋势。王喆在《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中说: 主者是性,宾者是命。 丘处机在《长春祖师语录》中说: 吾宗唯贵见性,水火配合其次也。 又说:内丹功法是 三分命术,七分性学.为了达成修性的目的,全真道向禅宗借用了 明心见性 的心法。王喆讲: 先求明心,心本是道,道即是心。 ①所以禅宗的 见性 便是道家的 得道 ,禅宗的 明心 便是道家的 清净.《晋真人语录》讲: 只要心无杂念,不着一切物,湛湛澄澄,内外无事,乃是见性。 不着一物即可称 清净 二字。王喆解释清净二字有两方面的含义: 内清净者,心不起杂念,外清净者,诸尘不染着。 ②修到一心清净,真性自显。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释、道两家在心性论上又找到了宗教修养方式互通的桥梁。

  全真祖师创教之初先性后命,性主命从的修习宗旨,日后发展出一种性命兼修,以性代命的新丹派。马钰说: 屏绝万缘,表里清净,久久专精,神凝气冲,三年不漏下丹结,六年不漏中丹结,九年不漏上丹结。是名三丹圆备,九转功成。 ③也就是说,只要摒除杂念,精神专一,直接炼神还虚,即可自然了命。甚至有夙根者,可以直接修 最上乘丹法 , 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净为丹基,无为为丹田,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窒欲惩岔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金木并,洗心涤虑为沐浴,存诚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 ④。唐宋之际,内丹家借外丹修炼术语讲解身内真气的修炼,全真道在这里,则是借内丹术语讲人的道德修养了。

  ②   《重阳全真集》卷二《金丹》。

  ①   《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

  ②   《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

  ③   《丹阳真人语录》。

  总体来讲,全真道祖师的内丹理论有简单化的倾向。元统一中国后,南北宗合流,精通内丹功法的南宗并入全真,从而使全真道的内丹理论趋于圆满,并不断发扬光大。

  (5)禁欲主义的宗教修养归宿传统道教在生活上主张清静无为,任其自然,讲 节欲 而不讲 禁欲.如南北朝时道教大师陶弘景谈到男女之合时说: 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死矣。 ①所以历史上研究房中术的道士大有人在。可是到了宋代,无论佛教还是儒学,都大谈禁欲主义, 存天理、灭人欲 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全真道自然也会受其影响,从节欲转而禁欲了。从内部原因看,全真道所推崇的内丹术本身,也必然要指向禁欲主义。传统道教的房中养生之术,要在 多御女而少泄精 ,并通过一些特殊的功法达到 还精补脑.内丹学借用这些概念和术语,却赋予全新的解释。内丹功法第一步是 炼精化气 ,首先须从筑基、固精开始,禁除男女房事,然后通过呼吸、意念,用体内阳神蒸化精液,再用河车运上昆仑峰顶,达到 还精补脑 的目的。所以内丹家都把男女之合视为大戒,全真道也不例外。

  全真道以识心见性,养气炼丹为修炼,同时又吸收了佛教 爱染缘起 说和理学的 理欲观 ,把禁欲主义发展到了极端。王喆讲: 修行切忌顺人情,顺着人情道不成。 ②人的七情六欲会使真气消散,寿夭而亡。所以他教人曰:凡人行道,总须依此十二字,断酒色财气、攀缘爱念、忧愁思虑。 ③马钰则说: 但能澄心遣欲,便是神仙。 ①遣尽人欲,便能识心见性,丹道自成。在各种欲望中,最根本的是要断除性欲:夫男阳也,属火;女阴也,属水。唯阴能消阳,水能剋火,故学道之人首戒乎色。……去嗜屏欲,固精守神,唯炼乎阳,是故阴消而阳全,则升乎天而为仙,如火之上炎也②。

  通过戒除淫欲的锻炼,便可修成纯阳之体,成为神仙。反之,纵欲不节,耽溺女色,精气耗散, 致阳复而阴盛,则沉于地而为鬼,如水之流下也 ③。为了禁除性欲,全真道连食、睡也反对。尹志平讲: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为重,多食则多睡,睡多则情欲所由生④。

  ④   李道纯《中和集》卷二。

  ①   《御女损益篇》。

  ②   《重阳全真集》卷二。

  ③   《重阳教化集》卷一。

  ①   《丹阳真人语录》。

  ②   《玄风庆会录》。

  ③   《玄风庆会录》。

  ④   《秋涧集?尹志平道行碑》。

  吃饱睡足是产生正常性欲的前提,反之为了禁除性欲,又须从减少饮食和睡眠入手。全真大师各个是苦行专家,他们穴居岩处,日乞一钵,经年不睡,栉风沐雨,光首跣跗,通过常人所不能忍耐的肉体折磨,达到禁欲的目的。

  进行禁欲主义的宗教修习,就必须出家。全真大师宣扬出家,他们将家庭看成牢狱、火宅,形容夫妻恩爱是 金枷玉锁 ,教人捐妻舍子, 跳出樊笼。马钰诗曰: 欲求家道两全美,怎悟寂寥一着甘。莫待酆都追帖近,早归物外住云庵。 ⑤出家是禁欲主义宗教理论的必然归宿。

  全真教团创立之初,完全效法印度佛教徒乞食为生,后来教团扩大,光靠乞食不足以维持,便又学习禅家自耕自食,王喆还为教团规定了严格的戒律,因而保证了教徒禁欲苦行的清修生活。

  总之,在全真道创建初期,其理论与实践是基本一致的,在民众中树立了出家以依道,苦行以入圣,积善以成德的良好形象,所以向者如风。然而元代全真道大盛之后,社会地位提高,财产丰盈,便难免鱼龙混杂。一些宫观大兴土木,营建雕梁画栋,一些道士放弃了清苦生活,追求奢华享受,渐离创教者初衷。

  ⑤   《洞玄金玉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