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企鹅搞笑头像:经济学家被某些专家神秘化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9:10:44
经济学家被某些专家神秘化了
2011-03-23

  我不是一名“经济学家”,这是因为,我并没有用我的全部力量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问题,而是把这门学问作为观察当代社会、理解古今历史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认识工具而来研究的。总的来说,我是一个跨学科的经济学研究者。

  经济学常常被某些经济学家和不懂经济学的人(包括一些政治家)神秘化了,人们极容易产生的一个错觉,就是以为经济学家必然真的懂经济,以为经济学家可以指导经济。其实不是这样,至少不完全是。J.R. shackleton讲过一句名言:“如果有五个经济学家坐在一起,就会有一打自相矛盾的不同意见。”(《当代十二位经济学家》,商务版)这就是说当代经济学中并没有一言九鼎的权威,只有被自我陈述的意见。所有那些被追捧的包括被“诺贝尔奖”钦定的权威仍然只是一种伪权威,别让他们吓住。

  此外,还要看到,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比如如果你本身是一位经济学博士,而作为一个经济学博士的涵义仅仅是,你了解有关经济学的某些理论文献,并且就此写过博士论文。但这与实际了解国民经济,以至操作现实经济并且保证其可以根据你的理论指导而成功,绝非同一回事。

  我国经济学理论一直处在一种幼稚的阶段。经济学者只注重于玩弄抽象的数理经济模型和资本主义市场抽象化的理想模式,却毫不注重于研究现实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和具体发展阶段,不注重于研究存在于现实中的真实的资本主义制度及国家经济政策。许多人把幻想性市场模型拟设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未来方向,却忽略了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中,吸取对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有用的政策和借鉴。

  当今学术界流行的一种时髦,就是由某些所谓“专家”杜撰一批貌似深奥的新词,所谓“话语”,用来吓唬外行,借以建立某种“话语霸权”。其实,真理是简单的,是自明的。因为真理是彻底的,它不需要故布任何语词的迷障。

  或者你会说,任何学科都需要具有自己独特的术语。这一点我是同意的。R?F?哈罗德说过:“对仍处于发展早期的经济科学史,主要工作是适当的概念的形成史。”但是问题在于,真正的科学术语本身必须也应是科学的概念。这种概念应当具有明确的意义,不应当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而在近年我们的经济学中,却生造出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伪概念,例如“知识经济”、“知本家”这一类。

  其实,对于一些精灵古怪的新奇术语和概念,我看连某些经济学家自己也未必真弄得懂。比如说,近几年我们的主流经济学家非常喜欢使用一个关于“机制”的概念。而我是笨蛋,我就始终弄不懂这个概念的确切经济涵义。所谓“转换机制”,究竟指的是什么?为此请教了一些颇具大名的经济学人。结果发现,似乎没有人真正讲得清楚。

  人们认为,国企搞不好的原因就是由于某种机制问题。因此必须“转换机制”。这个问题令我也困惑了很久。但我观察了几年后才明白,一些人所说的“机制”,其实真义乃是指“所有制”。使用这个含糊不清的语词的真正用意,为的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要“国退民进”,让“国有企业”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最终以逐步推进的全面私有化取代国有体制。这才是故弄玄虚的“机制”转换论的真义。我这本书也会使用“机制”这一概念,但我使用这个语词的言指是:机能(功能)和制度。

  但是近几年来,一些地区似乎已实验过了这种奥妙的“机制”转换论。结果如何呢?社会上平添了大批在这种“机制转换”中产生的灰色人群,即下岗的失业者,造成了社会不安形势。但经过这种转换的国企真的得救了吗?只有天知道!圈

  (《环球视野》第356期,摘自《反主流经济学——新国家主义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