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白貉子毛:中医里的养生智慧《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5:14:16

第42节:养生贵在静心(1)

  ◎养生贵在静心
 
  养生首先要养心。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
 
  我有一个很有趣的患者,近日刚过完66大寿。按理说,他现在正处于颐养天年的好时候,衣食无忧、儿孙满堂,但他总紧缩眉头,什么都看不惯,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是气得不得了。事实上,他的身体还算健康,到我这来,我也就是给他开一些安神补气、调解精气的补药吃吃。有一天,我看到他边捶脑袋,边推我的门。一进门就烦躁地说:"大夫,快给我量量血压,我晕得不得了……"我问他怎么了,他说:"周末,儿子带我到一个度假区虚假,那里空气很好,风景也美。我玩了一天,本想睡个好觉,但没想到那个宾馆里都是蚊子,嗡嗡地在我耳边叫个不停,我很生气。心想:这五星级宾馆怎么还有这么多蚊子呢。我睡也睡不着,一气之下,起来打蚊子。我下定决心,不把蚊子全部消灭掉,我就不睡觉,结果折腾到凌晨3点。我也没打着几个蚊子。到了5点,天都快亮了,我才结束战斗。睡了一会儿。但感觉没过多久,耳边又有蚊子在叫,我就又起来打蚊子。这次我更生气了,下地时头一沉,栽了个大跟头。"
 
  他气愤地讲完这段经历时,我也已经给他测完了血压。的确,经过一夜的折腾,原本122的血压,现在升到198了。
 
  其实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我所说的养心,自然不是指保护好心脏,而是指调控好你的心态,包括思想、感情、情绪、意念,等等。人的心态需要保持平和,犹如人的体温必须保持正常一样。
 
  仔细观察生活会发现,心理失控对老年人的健康以及生活会带来多么大的危害。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类似现象虽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种,无不与心态失控有关,无不伤及身体健康,无不有损美好生活。由此可见,养心对养生是多么的重要。
 
  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如果你的心里每天都是快乐的,那就说明你在养心方面确实是个高手。
 
  几年前,我看过一篇报道,说的是生命文学作者纪一与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针对长寿这一话题进行的对话。其中作者纪一说道:"我研究过您,您的长寿得益于您特别健康的人格、文学修养和豁达、幽默。"冰心笑答:"我确实没有特别的养生之道,也不搞什么养生,就是心里豁达一点,从不跟人计较,也不跟自己过不去。"纪一说:"您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善待自己,您的幽默是您胸怀坦荡的标志,坦坦荡荡的胸怀和良好的情绪,是一门超级养生。"冰心点点头说:"一个人最怕心病!"

 


第43节:养生贵在静心(2)

  从冰心的养生术不难看出,长期保持坦荡乐观的精神状态是何等重要。良好的心态,又离不开豁达、幽默这两种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心态,健康长寿则是难以实现的幻想。豁达,不仅仅是指性格开朗和气量大,豁达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君子风度,是一种严于律已,是一种宽让待人。幽默,其含义自然包括有趣、诙谐和意味深长,更为重要的在于幽默是学识渊博的象征,是超凡人格的标志,是排忧解愁的良言,是健康心态的休现。假若一个人成天郁郁寡欢、愁肠百结,是有弊无利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忧愁和烦恼能使人的心境灰暗,久而久之必然破坏人的心理压力,最终导致人患神经官能症、高血压、胃溃疡、偏头痛等疾病,阻碍人长寿。
 
  养生保健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不能善于对待忧愁和烦恼,长期保持乐观的心态。现在的患病者已进入了年青化时代,有很多青壮年朋友很早就被疾病夺去健康或生命,他们的心脏功能都还很好,但什么原因造成他们得病无法医治呢?因为他们心理压力大,脑中枢神经功能紊乱,无法健康有效的管理人体各支神经,造成某局部器官神经失衡所致。所以说谁做到了化忧为乐,谁就很可能寿比南山。
 
  养心虽然没有灵丹妙药可用,但还是有人提出了种种建议。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曾提出10条要诀:
 
  1.对自己不苛求;2.对亲人的期望不要过高;3.不要处处和人争斗;4.暂离困境;5.适当让步;6.对他人表示善意;7.找人倾诉烦恼;8.帮助别人做事;9.积极娱乐;10.知足常乐。
 
  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所以,我建议老年人养生,首先应当养心。

 


第44节:生气--人类发病的第一原因(1)

  ◎生气--人类发病的第一原因
 
  生气,是人类发病的第一原因,也是许多疾病久治不愈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部人一旦知道自己得了病,就会终日惶恐不安、擦眼抹泪、乱发脾气,而且脾气变得十分暴躁,埋怨亲人、怨恨老天不公平,好像世界末日真的到来了。许多人会认为这是因为病人怕死,其实不然,这只是病人自身的生气着急。所以我们应当避免这种现象,尽力帮病人控制他们的情绪。
 
  曾经有一个患者,每次到我们诊室来,总要夸奖坐在我对面桌的刘大夫。"刘大夫,你真是神医啊!不仅治好了我的病,还知道我得病的原因。你真是活菩萨、活神仙!"听她如此夸奖刘大夫,我很好奇。于是私下里问了个究竟。原来,这个病人第一次来时,刘大夫在给她把完脉后,就对她说:"你的病是气出来的哦!"听到这话,病人马上就说:"哎呀,大夫,你真是高明啊!我的病还真就是气出来的。"
 
  其实,并不是我们这位刘大夫有多神,而是因为任何疾病都伴有一种应激反应,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傻子,那么任何病人都会因为心情不好而引发疾病或者使病情加重。
 
  那么什么是应激反应?当人体遭到不良刺激的时候,比如说,愤怒、害怕、寒冷、扭伤、烧伤、感染等,除了引起相应器官的反应之外,还有一个普遍的反应,就是交感神经兴奋。而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塞里则首次将这种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黄帝内经·灵枢篇》中有一段对疾病原因的分析:"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起居",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明白生气是最原始的疾病根源之一,不但浪费身体的血气能量,更是造成人体各种疾病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所以,中医里讲究难得糊涂、大智若愚、看破红尘。说通俗点就是,我们的思想、感情、语言要讲究以平静对待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自己。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从中医角度来分析,发脾气时,气会往上冲,直冲头顶,所以会造成头顶发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秃顶。严重的暴怒,有时会造成肝内出血,更严重的还有可能会吐血,吐出来的是肝里的血,程度轻一点的,则出血留在肝内,一段时间就形成血瘤。这些听起来很可怕,可是却是真实的情形。
 
  中医所谓的生气并不单指发出来的脾气,有些闷在心里的生气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生闷气会使得气在胸腹腔中形成中医所谓"横逆"的气滞。妇女的小叶增生和乳腺癌很可能都是生闷气的结果。

 


第45节:生气--人类发病的第一原因(2)

  生气会造成肝热,相反的肝热也会让人很容易生气。从中医的观点,怒伤肝,肝伤了更容易发怒,两者会互为因果而形成恶性循环。
 
  当人体长期透支体力,使血气下降到阴虚火重的水平,由于这时的人体使用的能量是透支的"火",肝必定比较热,肝火也比较旺,人就很容易生气。因此,调养血气,使血气上升超越阴虚的水平,也会使人的脾气变得比较平和。
 
  暴怒还会造成肝热,继而使肺也跟着热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失眠,我曾经就遇到过一个五天五夜无法成眠的人,就是生气造成的。
 
  在医院中身体虚弱的病人,有时候一生气就会造成生命的危险。例如,痰比较多的病人,一旦生气,会使痰上涌,造成严重的气喘,一不小心就窒息死了。
 
  ◇生气还能引发其他疾病
 
  月经不调:有的妇女平素性格内向、抑郁,有了不愉快的事情或有一些想法的时候,不能通过向他人倾诉、与他人沟通来排解,减轻压力。长期的压抑导致肝气郁结、经脉气机不利,经前出现周期性的乳房胀痛、头痛、失眠、情绪波动易激惹等,甚至出现闭经、崩漏或更年期提早到来。更有甚者可因肝气郁结,发生良、恶性肿瘤等严重后果。
 
  乳腺疾患:由于肝经循行布两肋,故肝气不疏、气滞血淤,经脉运行不畅与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甚至乳腺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临床可见,中年女性乳房肿块,经前胀痛,经后缓解,伴有心烦急躁、胸肋胀痛、口苦、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减少、血色暗红等症状。
 
  由于生气会引起身体许多问题,因此,日常保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不生气"。所谓的不生气并不是把气闷住,而是修养身心,开阔心胸。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面对人生不如意时,能有宽广的心胸去包容他人的过错,更不会和自己过意不去。如果生活或工作的环境让人无法不生气,那只有转换环境一途。就像佛家所说到的:"物随心转,境由心选,烦恼皆由心生。"
 
  那么与生气相对的就是开心、微笑了。中国有句很有名的俗语,"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说明中国人自古就明白笑可以使人欢心愉悦,抵制不良情绪的侵袭,是最方便、最廉价、最管用的健康长寿良药。所以才编出了这句脍炙人口的俗语来倡导笑。
 
  就像广州的一位百岁老人邓伦芝,说到她的长寿秘方,老人的女儿说道:"妈妈一生爱笑,笑声是抗衰老的最佳武器。老人为人开朗,心胸宽阔,活得简单,心境平和,有什么事不往心里去,该做什么的时候专心做什么。"
 
  所以说因为生气造成死亡的人,中国人称之为"气"死的人,其实也是真正"笨"死的人。

 


第46节:选对灭火器,再来"降火"(1)

  ◎选对灭火器,再来"降火"
 
  当我们感到身体不适时,经常会用到"上火"这个词:牙痛,说是"上火"了;眼睛红肿、口角糜烂,说是"上火"了;小便赤黄、大便秘结,也说是"上火"。那么,这"上火"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人体内的确有一种看不见的"火",它虽然不像自然界熊熊燃烧的烈火那般凶猛,但却有着火的某些特性,能够产生热量和力量、提供生存的能源、推动生命的进程。这种"火"被中医学称之为"命门之火"。但是如果人体内的"火"失去制约和调节,浮炎于上,蔓延成灾,便会戕害机体,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乱。中医学不仅借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并认为"火"的病理可分虚、实两大类,常见的"上火"症状有以下几种:
 
  心火: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是人体的主宰,而心火则是温暖全身的主要热量内源。如果心火太旺,便会出现心烦、心悸、失眠、口舌生疮、小便赤黄等症状。常用黄连、莲子芯等药物清心泻火。
 
  肝火:古人云:"暴怒伤肝,五志化火",有些人心胸狭小,沉郁寡欢,遇事心烦易怒,从而导致肝郁气滞而肝火上炎。表现为头痛、头晕、面红耳赤、口苦咽干、胸闷胁疼。中医常用龙胆草、夏枯草等药调治,可获良效。
 
  胃火由于饮食不节、嗜酒、过食肥甘辛辣厚味,形成"食积",生热化"火",以致胃火炽盛。症状为胃部灼热疼痛、口干口臭、腹痛便秘、牙龈肿痛等。多以山楂、生石膏、铁树叶等药物泻胃清火。

 


第47节:选对灭火器,再来"降火"(2)

  肺火或因气候骤然变化,身体不能适应;或由于劳倦过度,消耗了超量的体内阴液,从而引发肺火亢奋,这在老年群体中是比较多见的。其表现主要是呼吸气粗、高热烦渴、咳吐黄稠痰,甚至痰中带血。中医多用黄芩、桑白皮、甘草等药物清肺火。
 
  春季是身体各脏器"火证"的多发季节。无论是哪种内脏器官出现的"火"都和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所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度,是人们抵御疾病重要的"灭火剂"。
 
  而我们身体里的这把"火"还很会与时俱进,每到春、冬季,它就活跃起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春儿了,好上火" "冬天干燥容易上火"。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才可以避免"上火"呢?古代有许多著名的中医,都曾教人以摄生之术。他们的方法,主要是从疾病的根源上着手,这可以叫做治本或根治的方法。其次,临时治标的方法当然也不应该放弃,不过那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罢了。
 
  从根源上说,火既然被认为是由热而来,那就一定要防热了。金朝的名医刘完素,在他所著的《六书》中说:"诸热皆属于火。"因此,他认为要"驱火"必须"退热"。元代的名医李杲,在他所著的《十书》中也认为,"饮食劳倦"都会"损耗元气",都会"生火",而"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照他的看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注意饮食不可失节,寒暖不可失调,更不可喜怒无常,任性放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区别内外之火并不困难,而要区别虚实之火却较难。但是,只要记住劳损而虚、积郁为实,这样也就大致可以区别了。当然,具体分析病情,并且对症下药进行治疗,这是医生的事情。我们只不过从卫生的知识方面大略懂得一点而已。
 
  具体的情况是复杂的,要区别虚实也不能简单化。比如,有的人也许饮食不消化,造成积滞,但是他的身体素来衰弱,这是虚实交错的一种情况;反过来,有的人也许几天没有休息,以致过度疲劳,但是他的身体素来强壮,这又是虚实交错的另一种情况。如此等等,可以类推。

 


第48节:选对灭火器,再来"降火"(3)

  一般说来,对于自己的身体应该有基本的估计,找出一种规律,遇到上火之类的小病,自己稍稍加以调摄,自然就会痊愈,即便到偏僻的地方,万一有病也不致张皇失措。如果又懂得一些医学常识,就更加心里有数了。
 
  保持乐观积极心态,平时少食油腻,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最好不吸烟、少饮酒,保持大便不干燥,小便不混浊。如有轻微"上火",平时可吃些梨、藕等食品,肠胃有火多食富含纤维素蔬菜,以增加肠蠕动。
 
  上火喝碗银耳粥
 
  银耳自古被列为饮食和养生的"上品",中医认为银耳能清肺中热、养肺阴、济肾燥,治肺热咳嗽、久咳喉痒、咳痰带血、肺热胃炎,以及大便秘结、大便下血等。
 
  银耳对人体的滋补,重在"养"和"润"上。以大风干燥气候为主的冬季,人们饮食起居稍不注意就容易上火,有消化道慢性疾病和便秘宿疾的中老年朋友更容易出现便血现象。中医认为,人体表面伤口愈合会耗用体内津液,造成内脏缺水,尤其老年人冬季肠燥引起的痔疮、便秘、便血更容易反复发作,苦不堪言。由于便血通常是因为大便不通、用力过度,或老年人消化道运动慢导致大便难以排出,从而引发局部皮肤开裂,解决办法应以润燥滋阴为主,建议大家多吃点银耳这样的润而不寒的食品,一则补足体内阴液,润肠通便;二则加快痔疮愈合,促进伤口修复,使出血伤口尽快愈合。
 
  ◇"灭火"要对症
 
  "上火"是中医学专用名词。如果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中医就认为是"上火"。
 
  "火"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是直接受自然界"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上火"症状;一是机体内存在的能推动生命机能而看不见的"火"。
 
  由于阴阳失调,失去了正常潜藏功能,而引起"上火"症状。
 
  引发"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情绪波动过大、中暑、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和中毒、缺少睡眠等都会"上火"。

 


第49节:选对灭火器,再来;降火;(4)

  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结合内在情况,这些火还可统分"虚实"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这种分类为有关治疗提供了依据。
 
  治疗"上火"要注意两点:一是选用中药,而不盲目投用西药。因前者是调理全身以治本,后者却只能针对症状治其标。二是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导赤散等,治"实火"用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等药泄火,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若见"火"就用三黄片之类,有时并不奏效,反而误事。

 


第50节:养生最高境界--顺其自然(1)

  ◎养生最高境界--顺其自然
 
  战国时期,有一个年轻人,自认为自己的射箭功夫是天下无双,但是师爷甘蝇淡笑着说:"真正的射手是不用弓箭的。"说完,师爷做了个射箭的动作,手指指尖正指向天空中飞行的一只小鸟,小鸟应声坠下,师爷拿起鸟,吹了口气,小鸟又突然飞向了空中。顿时,年轻人被眼前的这一幕震惊了,决心跟着师爷学箭。这一学就是10年。10年来,这个年轻人逐渐变得平和恬静,稳重淡泊。
 
  从那以后,再没有人看见这个年轻人射过箭,但他住的房子却箭气冲天,连最凶猛的鹰都不敢从他的房上飞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就是,当你真正成为自然的组成部分时,自然的力量才真正属于你,正如真正的拳师是在用心打拳,真正的书法家是用心在写字。
 
  有读者会问,咱怎么讲起寓言故事了。其实我这是在抛砖引玉。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顺其自然。当悟出天地大道理时,才能在天地间长存。天下事物没有一定之规,养生也是如此。对待他人养生的经验应悟其妙处,而非简单模仿。每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各有自身独特之处,对一个人有用的东西,未必适合于所有人。因此,中国传统养生观念认为:人要去掉主观干扰,尊重客观反映。例如体内缺水,客观反映是口渴。在这方面,儿童是我们成年人的榜样。儿童喜欢在土地上滚爬,因为这样可以向大地释放"静电"。农村的孩子生病少,是接触大自然多的原故。现代城市大多数家庭住水泥楼房,人容易躁。儿童都喜欢在草地上翻滚,是去躁本能的反映,是回归自然。但这种行为却又被家长们主观上的一个"脏"字给限制了。
 
  回归自然表现在方方面面,靠人们去体验。例如想吃什么,往往正是体内需要的物质;特别想睡觉,往往是身体过于疲劳;特别喜欢一个锻炼场所,往往是这个地方的磁场适合于你干些自己想干的事情。这就是养生顺其自然的一种方法。观察自然界中的天地、山水、风雨雷电、冰霜雹雾的变化,体悟客观世界对自身的影响,了解自然的玄机,修炼之人可以做到,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只要用心。
 
  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也就是规律。一定时空下的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一般来说,将水加温到100℃时沸腾,可是在喜马拉雅山上,水温70℃即可沸腾。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二字,指宇宙的大规律,大到无穷,小至无影。人们能随时可以体验到它。
 
  养生能懂得顺其自然,才真正开始接近天地。离天地越近,越能获得天地的滋养。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生于天地之间,顺则生,逆则亡。
 
  就像古典名著《红楼梦》贾府里的"老祖宗"贾母,她在那个时代可算得上是难得的耄耋老人了。翻看《红楼梦》,我们不难发现她的养生之道。
 
  她的养生之道,在和刘姥姥拉家常时,全部抖了出来。她说:"我老了……不过嚼得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会子就完了。"这叫做顺其自然,怎么舒服怎么过,快快活活打发每一天。
 
  节制饮食。贾府佳肴美味经岁不断。然而,美食当前,贾母不贪吃,只是"浅尝辄止"。油腻重和烟熏的食品,她碰也不碰。而对于自家园子里种的瓜果蔬菜和刘姥姥从乡下带来的瓜菜,她却特别喜欢。这种常带三分饥和喜食瓜果蔬菜的饮食习惯,实为健身之本,也被现代保健科学所肯定。
 
  与小辈共乐。人老了,性格会变得孤僻,爱静守独处。但是贾母却不,她爱往孙儿辈里钻。干什么?找乐子。这样,她的精神得以调节,心理得以平衡,不至于闷出病来。
 
  心气平和。贾母无论是对下人还是对刘姥姥那样的穷亲戚,都是和颜悦色,说说笑笑,很少有动肝火的时候。宝玉被贾政打了,她很气恼,训斥了贾政,又佯说要走。但是事情过去了,也就淡忘了。古人说:"百病生于气也。"又说:"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第51节:养生最高境界--顺其自然(2)

  不分心劳神。贾母是贾府的"老祖宗",但她不抓权,不惟我独尊。贾府的巨细诸事,她一概放手让凤丫头去掌管,自己落得无事一身轻。这叫淡泊。
 
  养生学家认为,人要去掉主观干扰,尊重客观信息,如特别想睡觉,往往是身体过于疲劳;如体内缺水,客观信号是口渴。观察天地、山水、雷电风雨、冰霜雹雾等自然界的变化,了解自然的玄机,只要用心,就能悟出养生的真谛,顺其自然,适者健康生存。
 
  现在国内外流传着一个观念叫"1+0工程"。"1"代表健康,"0"代表事业、财富、才智、友情、亲情、爱情……等。如果有"1"的存在,这后面的"0"才有价值。"1"加"0"就是10,再加就是百、千、万……如果"1"不存在了,后面剩下的皆是"0"。言外之意就是告诫人们要维持这个顶天立地的"1"。有了健康才有了一切。
 
  有这样一个小笑话:有一位想长寿的人向医生请教延年益寿的秘方。医生问他:"你喜欢工作吗?",此人说:"不!",医生又问:"你喜欢体育、唱歌、跳舞、下棋、钓鱼、爬山、养花、旅游、交友、家务……等活动吗?"此人皆摇头说:"不!"这位医生笑着对他说:"那你还要长寿干什么!"因此,我们说,没有生活质量的长寿不仅没有意义,甚至是痛苦的。
 
  有的人为追求清静虚无就每日闭门谢客,打坐养神;有的人为追求生命在于运动就终日爬山;有的人为追求老有所乐,便夜以继日地下棋或搓麻将牌不止。如果仅从以上单一模式保健方法"养"下去的话,不仅不能长寿,反而会影响健康而折寿。
 
  老子精于养生之道,他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百姓皆曰我自然。" "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天莫之爵而恒自然也。"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人必须遵循地的法规才能生存,土地依赖天象气候的变化才能生万物,天象气候则是依其道即规伴而运行,而道就是那些自存的当然,即所谓自然的东西。这是他悟于宇宙之变化,而用于人体养生的原则。提倡人们要顺乎自然之道、适应自然之法,以不养而去养生。
 
  老子的养生之道还重在道法修养。他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又云:"去甚、去奢、去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他教导人们要祛除贪求妄想之杂念,人身元气则和调顺畅、精神内守而不耗损、阴阳调和、合乎自然、即可益寿延年。老子还说:"专气致柔,守柔日强"提示人们常保持柔和之气,即富有生机的真元之气,精神上安静自然,则能增强内气运行,增进健康。

 


第52节:中医养脑有新方(1)

  ◎中医养脑有新方
 
  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创造力、想象力、判断力甚至记忆力、意志、行为等等都与一个人的大脑有关,因此,养脑是提高生活质量、健康长寿的关键。据不完全统计,人的脑细胞约有140-150亿个,40岁以后每天约有10万个脑细胞开始凋亡,到六七十岁时大致减少十分之一左右,为了早日防止智力下降,延缓大脑功能的老化,人们要学会科学的用脑和健脑。
 
  中医认为,脑为神之本,神强必多寿,对如何健脑、养脑、培神,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法:
 
  养神健脑:古代养生家认为,"神安则寿延,神去则形散,故不可不谨养也,"如何养神?首先是"以不伤为本"。要避免对精神的各种伤害,即七情的过度刺激。第二是"心欲常静"。这里所说的静不是绝对的,"静者,静动也,非不动也。"。司马迁说:"精神不用则废,多用则疲,疲则不足,用之则振,振则生,神则足。"又说"大用则竭"。合理用脑有助于健脑全神,提高智能。第三是避免精神郁闷不舒。古人云:"神者,伸也。人神好伸而恶郁,郁则伤神,为害不浅。"我们在精神上不要郁闷紧张,也不要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而要胸怀开阔,心平气和,乐观从容。
 
  勤用脑:不要害怕用脑,用脑越多,大脑内各种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越多,形成的条件反射也越多,脑子就更灵活。科学家经常测试,发现勤用脑的人,大脑不易疲劳,脑神经细胞保养良好,尽管年龄增长,却能避免老年性痴呆。而整天无所事事,无所用心的人,不仅智力降低,而且大脑容易萎缩和早衰。古人主张"博学强记","博学"可增强记忆,"强记"又可促进"博学",二者相辅相成,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关键是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年人积极有效地参加脑力运动,不仅可以延缓大脑衰老,而且可以预防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生。

 


第53节:中医养脑有新方(2)

  起居有常:清代名医张隐庵指出:"起居有偿,养起神也。"意思是说,起居作息有一定规律,可以健脑。要做到劳逸适度,按时休息。睡眠是使大脑休息的重要方法,人在睡眠时,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体内被消耗的能量物质重新合成,使经过兴奋之后变得疲劳的神经中枢,重新获得工作能力。睡眠的好坏,不全在于时间的长短,更重要的是睡眠的深度,深沉的熟睡,消除疲劳快,睡眠时间可减少。养生家认为:"凡睡至适可而止,则神宁气足,大为有益",若"多睡则身体软弱,志气昏坠",不利于健脑,有损于健康。
 
  另外,避免过度的精神紧张,合理地安排工作、学习和娱乐,使大脑皮层兴奋部位轮流得到休息,防止过度兴奋而加重神经系统负担。神经细胞是否萎缩,对人的衰老变化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动物试验证明,大脑皮质的过度紧张是引起动物早衰的唯一原因。当人的神经系统正常机能遭到破坏时,体内外环境平衡失调,会引起各种脏器的功能低下,导致早衰,所以保持神经系统的健康,是防止早衰和大脑功能减退的重要因素。
 
  节育固精:我们常说的脑萎缩,就是由于脑退行性变化而引起的,大多是在正气不足,机体衰老中不注意自我保养、自我预防而产生的一种病症。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要生髓,通于脑,脑为髓海。脑为元神之府,脑髓不足则头晕耳鸣,目无所视。"大脑的活动有赖于肾精的充养。人老则气血衰竭,肾精枯槁,面黄发白,筋骨无力。医家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这说明能节欲,才能固精,能固精才能健脑全神,推迟大脑的衰老。反之,性生活过度,则伤精耗神,未老先衰,头脑昏昏,智力减退,精神萎靡,百病丛生。
 
  吐纳养生:所谓"吐纳养生",即是指呼吸精气。"吐"是用口吐出浊气(二氧化碳),"纳"是用鼻吸入清气(氧气)。《内经》指出:"服天气而通神明。"意思是说,脑与呼吸有密切的关系,吸收清静新鲜的空气,使大脑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能使人意志舒畅,思维清晰,增长才智,从而达到健脑益神的效果。操作时注意呼吸时逐渐稍稍用力,呼吸就会自然得到调整。

 


第54节:中医养脑有新方(3)

  运动促神:《养生延命录》指出:"静以养神",动以炼形,能动能静,可以长生。"说明养生之道要动静结合。事实上,人们早就习惯于在思考问题时,踱来踱去地自由散步,籍以促进血脉流通,加强脑的机能,提高思索能力。有的老者,手托两个核桃或铁球运转,是通过手心的劳宫穴与"心主神明"相关联,从而起到健脑全神的作用。除此之外,每日清晨起床后,到户外散步,或做保健操;打太极拳,或做气功锻炼等等。清晨空气新鲜,大脑可得到充分的氧气,唤醒尚处于抑制状态的各种神经机制,在学习、工作疲劳时,应调节一下,如听听悦耳的音乐、美好动听的鸟语,或观赏一下绿草、鲜花等,这些活动能使人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提高大脑的活动功能。
 
  手指运动健脑:手指功能的技巧锻炼可促进思维,健脑益智,如用健身球锻炼。即手托两个铁球或两个核桃,不停地在手中转动,长期坚持会有良好的健脑作用。经常进行手指技巧活动,能给脑细胞以直接刺激,可以增强脑的活力。使其功能发达,保持着整体平衡。俗话说"心灵手巧"就是这个道理。
 
  食补益脑:"饮食者,养其形",饮食营养对于提高脑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孙思邈大力提倡食补食疗之后,历代医家在这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老老恒言》主张将健脑食品与米相配合,做粥以食用,如龙眼粥、大枣粥、莲子粥等。

 


第55节:乐极为何生悲(1)

  ◎乐极为何生悲
 
  大家还记得《儒林外史》中那个可笑、可悲、可怜的穷秀才范进吧。当他突然得知自己中了举人,高兴得不得,以致突发癫狂病,最终是他岳父的一个大巴掌给打清醒过来。其实吴敬梓所描写的这段情节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人的快乐情绪达到、甚至超越一个极点时,就会转为悲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乐极生悲"。
 
  根据中医理论,人有"外感"与"内伤"之说。"外感"指的是"风、寒、暑、温、燥、火",用现在的话来说,当然也包括微生物的感染。"内伤"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也就是人的情绪。人对周围的事物,在态度上总会有一定的反应,或者是好感,或者是反感。这种心理活动,叫做情绪。范进就是因为情绪上受到了刺激,而自己又无法控制,才闹出了这个笑话。
 
  他的"病例"说明"喜"可以转化为"悲",而根据《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行相胜的说法,我们有时可以用"悲"来调"喜",这是利用情绪之间的对抗来调节喜情过极的一种方法。
 
  曾经听到过一个"以悲治喜"的例子:说有一个病人,由于喜乐过度,便得了一种笑病,整天嬉笑不止。有一位姓庄的医生为其诊脉后不觉失声叫道:"不好!"接着就借口回去取药而离去。病人眼巴巴等了几天也不见医生再来,自思病已无救,害怕得哭泣不止,便伤心地向亲友交代后事。庄医生听说了这个情况后,认为这是他的病快要痊愈的表现,便又来安慰他。果不出所料,不久这个病人就痊愈了。可见,切中要害的以情胜情确有胜过针药疗法的疗效。
 
  调摄过度的喜情,采取以情胜情方法当然不失为是一种方法。但是,如果能够加强精神修养,对每时每刻的情绪采取自控法,使七情永远处于平和协调的状态,则是一种从根本节制喜情的方法。《淮南子》中有言曰:"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人是有理智的,平时注意加强思想意识的修养,凡事都能以辩证的观点看,做到正确认识自己,正确估价自己,不自视过高,不自满,总是想到自己的短处和不足,谦虚谨慎,严于律已,自觉地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不困一时一事而喜,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永远有一种不自满的精神,那么,就能真正做到有目的、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成为控制不良情绪的主人,不为不良情绪所驱使,永远保持平静、愉快的心情,这才是调摄喜情的根本方法。
 
  对不良情绪进行调摄,不使其失控,是养生之道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的养生学认为生命活动本于阴阳,只有协调阴阳,使其保持平和,才能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而且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始终都贯穿着阴阳二气的作用。生命活动是以阴精阳气为基础的,人的生理功能虽然复杂多变,但都可以概括为阴精和阳气的矛盾运动。因此,生命活动无一不是阴精与阳气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生、长、壮、老整个生命过程,都是由具有推动温煦作用的阳气,和具有营养滋润作用的阴精共同作用的结果。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平衡,人体才能健康无病,不易衰老,益寿延年。因此,七情不协调,甚至失控,就会精神不正常,引起阴阳失去平衡而导致各种疾病。

 


第56节:乐极为何生悲(2)

  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张子和认为:"以悲治怒,以怆恻尖楚之音成之,以喜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以恐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师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能之;以思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之视之。"七情互相调摄的实际医案在历代医案中都有所见。通过对七情的不同刺激,可恢复体内阴阳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
 
  所以,清代养生家石成金主张"说七情,和悦人生",以防患七情失调于未然。说七情,就是不以外界的刺激而使七情波动起伏,使七情始终保持平和的状态。和悦人生,就是以平和愉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际遇和人际关系,以求使自己的七情始终处于平和的情态,不使体内阴阳失调。由此看来,对七情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摄,使其保持平和,是养生的重要方法。
 
  淡七情,和悦人生,就可避免"七情"过度所导致的各种疾病,有益于健康长寿,这是我国养生之道中的重要内容。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摄生十二少:"少思,少念,少欲,少高,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并说,"此十二少者,养性之要契也"。这十二少中,对于情绪的调摄占了绝大部分,可见,调摄七情在养生之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最好的是宁静法,就是心理经常存有一个"静"字,没有一点杂念,做到天大的事在脑子里也等于不存在。正如《内经》所言:"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就是说,思想宁静无虑,则正气充聚而不散乱,虽然有很强的致病因素作用,也不能侵害人体。如果能做到如《素问·上古元真》中所说的"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就可"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心地光明磊落,无私寡欲,就能精神自守,真气自会保全。当然,达到这种境界固然不易,但如能以以情胜情法始,继而以自控法调节,是能够一步步地达到宁静养生的境界的。
 
  清代医学家吴尚先曾经说过:"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由于人的情志、爱好、性格的不同,又由于人们所处的自然条件与家庭环境的不同,可以有选择地养一些适合自己的花卉品种,以达到怡情养性,消闷解愁,陶冶情操,焕发精神,增强活力,延年益寿。

 


第57节:心理健康重在养德(1)

  ◎心理健康重在养德
 
  唐代有一位著名禅师--石头希迁,又被称为"石头和尚"。他不仅是一位高寿禅师(享年91岁),而且还是无疾而终。这不禁使人惊叹他的养生奇方。
 
  那么希迁大师的养生奇方到底是什么呢?
 
  他曾为世人开出十味奇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是:"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无瘥。切忌言清浊,利己损人,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不难看出,希迁大师的养生奇方其精要在于养德。养德"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了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提倡养德,即注重人体精神的健康状态--精神卫生。
 
  古代学者曾提出"仁者寿",因为德高者拥有其他人所不具备的三大特征:第一,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与人为善"的助人行为中,会唤起他人对自己的感激、欢喜和热情,由此而产生的温暖的感觉,将有助于彻底免除精神紧张。医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与别人在一起,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比缺少社会关系,无交往的孤独者长寿2.5倍。
 
  第二,具有善良的个性人格,为人正直,胸怀坦荡,情绪乐观,意志坚实,感情丰富,富于爱心。德高者对人、对事胸襟开阔,无私坦荡,光明磊落,故而无忧无愁,无患无求。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之中,必然有利于健康长寿。

 


第58节:心理健康重在养德(2)

  第三,具有良好的处世能力,能正确认识自我和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诚如古训所言:"善医者,必先医其心,然后医其身。"
 
  在道德修养与健康、养生和关系方面,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和养生家都把养性和养德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养生之根"
 
  我国儒家始祖孔子曾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同情、友爱的情感。寿,则有两层含意:其一是指人的实际寿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谓之寿"。也就是说,有些人他们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名却可以传之久远,其寿可以说超过常人。
 
  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人友好,乐于助人,是养生重要的一环。《孙真人卫生歌》说得好:"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这是修身养性的至理。名医孙思邈不受名利之诱,献身医道,为大众解除疾苦。凡病家请求出诊,他从不瞻前顾后,不考虑自己的吉凶安危,也不惧怕路途遥远艰险,无论昼夜寒暑、饥渴疲劳,都要"一心赴救",而且从不问地位高低,贵贱贫富,也不念恩怨亲疏,一视同仁。他不仅在工作中不辞劳苦,而且在医学研究上孜孜不倦,以古稀之年写下了《千金要方》,直至百岁高龄,仍然思路敏捷,老而不衰,完成了《千金翼方》,至102岁去世。与此相反,缺乏道德修养的人,特别是那些被名利枷锁困住手脚的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往往会未老先衰,自然难登"仁寿之域"。

 


第59节:十二时辰与养生的微妙联系(1)

  ◎十二时辰与养生的微妙联系
 
  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说的就是我们在养生的过程中,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进行养生,即东南西北、春夏秋冬;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如果违背了这个顺序,我们的身体就会生病;反之,如果能够顺应这个顺序,那么我们就达到了健康长寿的目的。所以中医医学中,将十二地支作为日节律的指称。日节律就是指人体一昼夜中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
 
  古代人们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相当于一个时辰,而我们现在人是把一天分为24个小时。但无论是哪一种计时方法,依据中医学理论,我们的五脏六腑以及经络都与十二时辰密切相关。
 
  ■
 
  子时,指的是夜里23点-凌晨1点,这一时刻本是阳气发动万物滋生之时。按照中医气机升降沉浮理论:人身之气机,日日俱从子时生发。明代医学家张介宾曾提出"子后则气生,午后则气降",子时气血流注于胆经。这也是《内经》中"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一说的根本由来,也就是脏腑功能都取决于胆气能否生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体会,通常情况下,我们在晚上九、十点钟时会有困倦的感觉,但只要熬过了11点就又精神了,这就是胆经生发的缘故,但子时阳气的生发之力尚小,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子"为"鼠",这时阳气虽小如老鼠,但异常活跃。因此,保证夜里11点前睡觉就是通过睡眠保养这点生机。"子"在月份中又代表十一月,强调的是用冬天的收藏来养生机。
 
  丑时,指的是凌晨1点-3点,丑时气血流注于肝经。肝主血,因此,保证这时的睡眠就是在养肝胆、在养血。而血相较于气则属于阴,主敛藏,所以,十二生肖中,"丑"为"牛",就是说此时生发之气虽然更大些了,但不能只升不降,有约束收敛才可以有更大的作为,这就是我国文化的妙处和深刻,因此"丑"字从"又"(手),而连缀其三指,表示想要做事而寒气泠冽无法作为。而中医所说的"肝为将军之官,谋略出焉",所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将军不只是英勇善战,而是要考量再三才能出击。
 
  寅时,指的是凌晨3点-清晨5点,寅时气血流注于肺经。我国古代正月建寅和十二经脉流注起于肺经都是代表开端的意思,那么是谁的开端呢?是阳气的开端,也是人的开端。一日之中寅时也是人身体各部开始由静转动,各部分对血、气的需求量都开始增加,这时肺作为"相傅之官"就一定要担当起均衡天下(身体)的职责,一旦"宣发"、"肃降"失职,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身体各部对血、气的需求量的增加,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这就是许多心脏病患者死于凌晨3、4点的原因。健康的人这时应该是深睡状态,即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生命由静而动的转化。可是,身体虚弱的人或老人这时会出现失眠或醒来,这是因为身体各部位对血的需求量增加,相应的脑子得到的血减少了,按照中医的话法,就是只有"宣发"没有"肃降"了,生命自然就危险了。

 


第60节:十二时辰与养生的微妙联系(2)

  卯时,指的是清晨5点-7点,卯时气血流注于大肠经。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寅时肺气实了卯时应有正常的大便,卯时在天地之象代表天门开,代表二月,万物因阳气的生发而冒地而出。
 
  辰时,指的是上午7点-9点,辰时气血流注于胃经。这时候人吃早餐就如同冒地而出的小草被三月的斜风细雨润泽一样必须和重要,这就好像阳气的生发要靠阴气来养,大地需要雷电的鼓荡和春雨的润泽。
 
  巳时,指的是上午9点-11点,巳时气血流注于脾经。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这也是吃早餐不会令人发胖的原因,如果人体脾的运化功能好的话,就可以顺利地消化和吸收。"巳"在月份应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山川万物一片葱茏。
 
  午时,指的是上午11点-13点,午时气血流注于心经。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而午时正是阴生,阴气忤逆阳气之时,正所谓"阴阳相搏谓之神",对练功者而言,正是练"子午"功的大好时机,而对我们无力主宰自己气血的人,只有睡眠最接近所谓的"心肾相交"了,所以子时一定要睡觉,午时一定要小憩,这是最能养精气神的时机。"午"在月份应五月。
 
  未时,指下午13点-15点,未时气血流注于小肠经。《说文》说"未,味也。六月,滋味也。"而事物的滋味就是精华,中医小肠的功能就在于吸收精华。
 
  申时,指下午15点-17点,申时气血流注于膀胱经。膀胱经为足太阳之脉,上额头而至巅顶,气虚、气实都容易引起头痛或两目外鼓等症,健康的人这时则是学习和读书的好时光,所以古人主张"朝而受业,夕而习复"。这时由于气血容易上输于脑部,学习效率就会很高。又,太阳主管气化,这时应该多喝水和吃些水果,对养生很好。"申"在月份应七月。
 
  酉时,指下午17点-19点,酉时气血流注于肾经。"酉"是成就的意思,在月份应八月。如果说清晨5点-7点的卯时代表一天或一年的开门,那么晚上17点-19点的酉时则代表一天或一年的关门。自然天地与人体这个小天地从这一时刻起开始进入秋冬的收敛收藏时机,此时身体所表现出来的病变都是肾的收藏功能出现了问题,而酉时发低热则是肾气大伤,尤其是青春期或新婚后的男子要注意这一点。
 
  戌时,指晚上19点-21点,戌时气血流注于心包经。中医认为这时人体的阳气应该进入了阴的界面,这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而心包经之"膻中"又主喜乐,通常人们会在这时进行晚间的娱乐活动。
 
  亥时,指晚上21点-23点,亥时气血流注于三焦经。三焦在中医里是个不容易说清楚的概念,"焦"字的意思是用小火烤小鸟,因此,三焦无论是指人体上中下,还是里中外,都是指生命处于一团融融温暖气息中,中国人形容它为"氤氲",中医把这氤氲交融的状态归属于少阳,这个时刻人们应该安眠,让整个身体都得到休息和休整,并从这种彻底的休整中孕育新的生机。

 


第61节:梦是身体有话要说(1)

  第三章找对病因赢健康
 
  ◎梦是身体有话要说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做了一夜梦,一宿没休息好","晚上梦多,简直没睡着"。那么真的是做梦耽误了休息吗?做梦是大脑不曾休息或休息不好的表现吗?
 
  自古医家认为,做梦属于睡眠中发生的一种心神活动。虽然我们的精神思维一向由心控制,但这决不包括梦。梦与众不同,比其他所有的思维更神秘和不受控制。它发生在睡眠之中,我们睡了它才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干嘛就干嘛,思维意识支配不了它的行动,所以梦境会千奇百怪,变幻无常,犹如从天而降,凭空出现。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精神意识依赖于形体,形体永远第一位,精神永远第二位。神、魂、魄、意、志是中医对人体精神活动的分类,它们的灵动不但需要形体健全,还必需后天五脏不断供给精气。所以,精神感知的本质来自于我们看到的、接触的,梦虽然有别于其他精神活动,但本质相同。不管多么离奇,我们梦到的就是眼中见、耳中闻、心中念,只不过由思维随意加工、炮制,而显得匪夷所思。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做梦呢?
 
  外界刺激。四时气候的影响、过度的情志刺激都会成为外邪侵入身体,然后在体内随着血液运行,引起魂魄飞扬,使人睡卧不安而做梦。

 


第62节:梦是身体有话要说(2)

  脏腑失调。《黄帝内经》认为,气血、脏腑贵在阴阳调和,气血失常、五脏六腑偏盛偏衰,失去平衡,均可能引起做梦。
 
  身体状态。体内有寄生虫或过饥、过饱不同状态会引发不同的梦境。
 
  事实上,梦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很多人喜欢把它跟吉凶祸福联系起来。我感兴趣的是梦对健康的预兆意义,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之,只不过往往被人们忽略。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梦被称作"五脏的附体",能够反映脏器的虚实盛衰。《内经》对梦的健康预兆意义早有记载,翻译过来就是:如果肺气虚,就会梦见白色怪物,见人就杀;如果肾气虚,就会梦见船沉,人浮水中,心生恐惧;如果肝气虚,则会梦见草木阴森,人伏在树下不敢起来;如果心气虚,多会梦见被火烧灼;如果脾气虚,则会梦见吃不饱饭(《素问·方盛衰论》)。再如《灵枢·淫邪发梦》:如果阴气盛,就会梦见在大水中惊恐逃窜;如果阳气盛,则会梦见大火烧身;如果阴阳都盛,则会梦见刀光之灾。如果上面气血过盛,则梦见飞翔;下面盛则梦见坠落。如果饥饿,就会梦见食物;如果吃太饱,就会梦见扔东西……可见,《内经》早已注意到了梦与疾病的定性、定位关系。
 
  中医认为七情分属于五脏,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忧)为肺志,恐(惊)为肾志。相应的,梦中的情绪也可以反映脏气的变化,梦怒为肝气盛,梦恐为肾气虚,梦哭为肺气虚,梦笑为心气盛,梦歌为脾气盛。
 
  有一次和朋友聚餐,大家聊得正开心,其中一个朋友说:"我昨天晚上梦见我和老婆大发脾气,打了一架。醒来后感觉胸口跳得厉害。"旁边有人说:"老兄,你这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平时一定是对老婆敢怒不敢言,所以只能在梦里发泄。"说完,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我则笑着问他:"最近是不是偶尔有头晕的感觉?"他说没错。我说:"梦见发怒就是肝气盛,而且'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晕和肝有关系,你肯定是肝火旺盛,要么就是过度疲劳了,应该调养一下肝。"他赶紧抢话:"你说的什么风、什么眩,我不太明白,这说明肝不好,我倒是信。那你说怎么办吧!"我说:"听我的是吧?行,那就约法三章。首先,生活上,别给自己施压,保持心平气和;晚上睡足觉,养血保肝;再就是吃点疏肝理气丸,保好。"后来再见面,我问他怎么样了,他哈哈一乐:"你这是叫我道谢吧,好了,好了。听你的准没错。"

 


第63节:梦是身体有话要说(3)

  还有个朋友跟我说,她多次梦见自己死命地抓住窗框,不让自己摔下楼去,但终因体力不支掉了下去。我就问她:"这两天是不是觉得特别疲惫?"她说:"是啊,工作中总是心不在焉,是不是身体出问题了?"我跟她说:"你梦见的是比较恐怖的事情,恐为肾志,说明你的肾有点问题,很有可能是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疾病,你还是去医院查查吧。"她说:"最近工作忙,过段时间再说吧。"我知道这个朋友是个工作狂,也就没怎么劝她。第二天,她在工作的时候晕倒被送往医院。经过检查,果真是尿路感染。
 
  不仅中医重视梦的健康预报意义,西方医学也是如此。从西医的观点看,梦是大脑部分高级神经活动在睡眠状态下的持续,可分为生理性(良性梦)及病理性(噩梦)两大类。良性梦是白天的所思所想在大脑皮层上留下的痕迹,可起到平衡心理、缓解压力的作用。噩梦往往是体内潜伏性病灶产生的信息,是疾病向大脑发出的信号,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最近的研究表明:心绞痛发作前,病人会噩梦不断,还伴有呼吸加快、心率增速、血压升高及情绪激动等反应;心血管性疾病(诸如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发作前病人也多惊恐噩梦;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则常常梦见大快朵颐;精神疾病患者则经常在梦中哭泣,还会梦游;等等。

 


第64节:更年期综合症其实很好治(1)

  ◎更年期综合症其实很好治
 
  说到更年期综合症,它已经算不上是一个医学新名词了。大家都知道它是从生育到老年的一个过渡期,只是大部分女人谈到它时,都会感到恐惧、迷惑和茫然。它仿佛成了一个令女性无法逾越的鸿沟。
 
  前几天,我路过一家门诊,一个六十左右的妇女正好从里面走出来,嘴里嘟囔着:"怎么就治不好了呢?"有些"职业病"的我忍不住,上前询问她有什么疾病。她对我说:"你不知道,我这更年期综合症已经折磨我十年了,我是西医、中医都看过,但全然无效。我死的心都有啊!"听完她这段话,我不禁长叹一声,说:"唉,这个病其实很好治的啊!你怎么这么倒霉,就没有遇到一个会治病的大夫呢?"她听我这么一说,顿时诧异兼怀疑起来,换了个语气说:"听这话你是会治病的大夫?真的假的?不会又是个蒙事的大夫吧?"
 
  我笑了笑,递给她一张名片,说:"相信我,我会把你治好的。"后来,这个妇女真的来找我,我已解除了她的这种"折磨"。
 
  其实,更年期西医治不了不奇怪(本来西医碰到非感染性的病绝大部分治不了),中医治起来却是很简单的!
 
  女人到了40-55岁,因为卵巢功能衰退、机体衰老、雌性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内分泌、神经、免疫等系统功能紊乱,就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反应:心慌胸闷,头晕眼花,脸红出汗;血压忽高忽低,心情就跟荡秋千似的--忽起忽落、激动易怒、焦躁不安。而且疑心重、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思想不集中,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会"分家"、腹胀腹泻、便秘、浮肿。这些症状可持续1-2年,有时可长达5-10年。
 
  除内分泌因素外,其发生、发展还受神经类型、性格、环境、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处于这个阶段的妇女,性格变得不让家里人喜欢,孩子嫌你啰嗦,丈夫嫌你唠叨,给人的印象是你总是疑神疑鬼、神神叨叨。这些都是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
  许多成年人非常恐惧更年期的到来,一过40多岁就草木皆兵,不敢生气,不敢发火,生怕被人称"到更年期啦"。其实,正如大禹治水采用"导"而不是采用"堵"的方法一样,只要正确认识、对待更年期,则更年期带来的不适都会化为乌有。
 
  我认为处于更年期的女性朋友们首先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因为我们都知道,更年期是女性的"多事之秋",身体上的不适会带来性格上的巨大变化,使精神压力加重,而精神压力的增大反过来会加重更年期时的各种症状,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哪一天,精神崩溃了,人也就完蛋了。所以,保持乐观、平静、稳定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药补不如食补",女性在更年期阶段除了要注意精神心理卫生外,合理膳食也十分重要。脂肪、胆固醇、盐和酒这四种物质应当尽量减少,只要维持身体机能运转量即可,同时多增加摄取纤维饮食(全谷类、蔬菜和水果)、增加植物性蛋白质摄取(大豆蛋白)、选择富有贝他胡萝卜素、维生素C、E的食物、多摄取含钙质的食物(牛奶)和每天要喝水。

 


第65节:更年期综合症其实很好治(2)

  复合维生素B对维护神经功能,促进消化,预防头痛、头晕,保持记忆力等大有裨益。小米、麦片、玉米等粗粮及蘑菇、香菇等菌类中含较丰富的B族维生素,更年期女性应适当多食用。
 
  更年期女性水盐代谢紊乱,容易发生水钠滞留,引起浮肿;并进一步引起血压升高。所以,应限制食盐,用盐量宜为中青年时的一半。糖代谢、脂肪代谢也常紊乱,血糖、血脂易升高,渐趋肥胖,易患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所以要少吃甜食、动物脂肪和动物内脏,多吃粗粮,并限制主食进食量。在膳食上应保证蛋白质供应,可多吃些瘦肉、鸡、鱼、蛋、乳制品及豆制品。一般植物油如豆油、菜籽油、玉米油、麻油、葵花籽油都含高热量,过多食用会发生能量过剩。
 
  不少更年期女性月经紊乱、经血量多、经期延长、周期缩短,常可导致贫血。对此,首先要积极治疗月经紊乱,同时注意补充蛋白质、铁、维生素A、C与叶酸,多吃瘦肉、鸡鸭血及新鲜蔬菜,水果、红枣、赤豆、桂圆、糯米也有健脾益气补血作用。
 
  更年期女性钙磷代谢紊乱,易发生骨质脱钙、骨质疏松,故应补充钙,食补最佳。可多吃些鱼、虾皮、芝麻、豆制品等含钙丰富的食品。牛奶中钙含量多,且易吸收,是理想的补钙佳品。
 
  不要吸烟和饮用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酸枣、红枣等具有安神降压作用,可适当多食用。

 


第66节:神经不可衰弱下去(1)

  ◎神经不可衰弱下去
 
  神经衰弱是现代社会的多发病,白领的常见病。从西医理论上来讲,神经衰弱指的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大脑活动过度紧张,从而产生脑力活动能力的减弱,属于神经官能证的一种类型。
 
  而从中医理论来看,在中医学中,并不存在"神经衰弱"这个病名,但根据神经衰弱病人的临床主要表现如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焦虑、烦躁、心慌、头昏等,可以在惊悸、不寐、健忘、头昏、胁痛等中医病症中找到相应的论述和治疗。
 
  正如我接诊过的一个病人,他是一个年轻的小学教师。他第一次找到我时,十分痛苦地说:"半年来我的精神状态一直不稳定,总是无缘无故地感到忧郁、烦闷,时常还头痛,有时头脑不清,记忆力下降,几乎每天晚上都做梦,而且坐久了全身都痛,身上没劲儿,家里人说我得了'唠病'。让我去医院拍个X光看看,可是从头到脚都检查了,大夫说没查出什么病来,说我一切正常,但是我知道,如果我真的没病,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症状,这么不舒服呢?大夫,你给我看看吧。"
 
  其实,他的这个病看起来症状很多,好像无从下手,但事实上,他患的就是神经衰弱。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对神经衰弱的认识是很精辟的。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对本病的主证--失眠有明确地论述。《灵枢·大惑论》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目不瞑"的病机,认为"卫气不得人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人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提出了失眠等神经衰弱的主证,是阴阳失调所引起的。
 
  那么神经衰弱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呢?
 
  由于神经衰弱的主要特点是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和植物神经的功能失调,所以患者不仅有头痛、头昏、失眠及记忆力减退等大脑功能紊乱的症状,而且还可出现循环、消化、内分泌、代谢及生殖系统等功能失调的症状。患者自觉症状繁多,精神负担极重,不少人服了许多滋补药物,仍得不到理想的疗效,因而担心得了什么大病没有被查出来,思想苦恼,到处检查求治,浪费了许多药物、时间和金钱。
 
  患者如果患有神经衰弱,不仅严重地影响学习、工作和前途,也给家庭增加了负担,甚至影响家庭的和睦。而对疾病、个人前途的忧虑和家庭的不和,又构成新的社会心理因素,反过来使疾病进一步加重,形成病理的恶性循环,影响疾病的预后。
 
  因此,神经衰弱这个病虽不危及患者的生命,不影响寿命,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

 


第67节:神经不可衰弱下去(2)

  神经衰弱患者可以采取下列多种自我锻炼法配合治疗。
 
  自我按摩法:如有头痛者,可以擦颜面,摩太阳穴;如有头晕者,可以加用"鸣天鼓"手法;如果有失眠、心悸者,可用擦涌泉法,临睡前做。具体操作法如下:
 
  鸣天鼓:两手心掩耳,食指放在中指上,然后让食指滑下,弹击脑后(风池穴附近)20-30次,可听到击鼓样的声音,这对减轻头昏头痛有一定的作用。根据中医理论,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针灸这个穴位能治头痛、目眩、项强等疾患,用食指弹击风池穴实际上就是用"点叩"的手法对这个穴位进行按摩,因此有助于减轻上述症状,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擦涌泉:两手握热后,用右手中间三指擦左足心,至足心发热为止,然后依法用左手擦右足心。一般以擦四次为佳。按中医理论,涌泉穴位于足心,为足少阴肾经的起点,按摩这穴位,能引导虚火下降,有助于治失眠、心悸。
 
  散步和旅行:根据实验研究,神经衰弱患者作较长距离的散步(例如2-3公里),有助于调整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减轻血管活动失调的症状(如头痛、两太阳穴跳痛等)。日常生活也有这样的经验,散步后精神较振作,心情较舒畅。
 
  体力较好者尚可参加短距离的拉练行军或旅行参观,可以受到思想教育,并转移注意力,改善情绪,锻炼体力。
 
  冷水浴:冷水的刺激有助于强壮神经系统,增强体质。因此,神经衰弱患者适宜于洗冷水浴;在早晨起床后进行。早期先用温水擦身,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习惯以后改用冷水擦身,最后用冷水冲洗或淋浴,每次30秒到1分钟左右;从夏天起可以参加游泳,如能坚持到秋冬,效果更大。
 
  其他运动:情绪较差、精神萎靡不振的患者适宜于进行提高情绪的游戏或运动,如乒乓球、篮球、划船、跳绳、踢键子等,也宜于在户外做轻量劳动。
 
  但是,神经衰弱患者进行医疗体育锻炼时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第68节:神经不可衰弱下去(3)

  1.医疗体育锻炼只是神经衰弱综合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除进行医疗体育锻炼外,还应注意去除病因,合理安排一天的生活制度,劳逸结合,特别是要培养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2.锻炼的量要适当。体力衰弱者只适宜于做气功和自我按摩;体力中等者每天可运动30分钟至1小时(气功时间除外);体力较好的每天可运动1-2个小时;可在上、下午时间进行。运动后如果出现大汗、兴奋激动或失眠,则表明运动量过大,应当减量。
 
  3.神经衰弱患者应当抱有主动向疾病作斗争的精神,建立起对医疗体育锻炼的信心,不要迷信"补药"。应该克服过分好静、不爱运动的倾向,也不应顾虑运动会消耗体力和元气而不敢运动。事实上,适当进行锻炼,非但不会损耗元气,相反可以增强体质,强壮神经系统。

 


第69节:老年人为何说话颠三倒四(1)

  ◎老年人为何说话颠三倒四
 
  生活中,我总能听到一些年轻人抱怨,说他们上了年纪的父母在说话时总是颠三倒四,听不懂话,又答非所问,似乎是"老糊涂了"。殊不知,当你身边的老人出现这种情况时,你一定要提高警惕,因为这很可能是疾病的早期表现。
 
  人到中年,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记忆力减退、语言表达能力下降,但如果在此基础上,你还伴有逻辑判断能力等认知功能下降,脾气暴躁、精神抑郁、紧张感等行为异常的症状,甚至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而需要他人照料。那么这预示着你有可能患有老年痴呆症。
 
  我们知道,老年痴呆症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语言出现障碍。而要做到伶牙俐齿,则需要大脑和相应的神经肌肉紧密配合、相互协调。因此,语言障碍是大脑高级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而许多脑部疾病如脑卒中、老年性痴呆等,早期都会影响患者的语言能力。
 
  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不存在"老年性痴呆"这一病名。而老年痴呆症属于中医学的"呆病"、"健忘"、"虚劳"、"善忘"等范畴,且多以中医的"虚证"表现出来。中医学认为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脑髓空虚,气血不足致心神失养。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以心肝脾肾虚为本,痰淤内生,气血逆乱为标。同时,中医及古代文献中却关于心气不足可出现认知障碍,以及可造成健忘兼见各种神明失司症状的记载。如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载远志汤:"主心气虚,惊悸喜忘"。大定心汤:"治心气虚悸,恍惚多忘或恶寐惊魇,志少不足"。小镇心汤:"治心气少弱,惊虚振悸,魇梦参错,缪忘恍惚"。宋代《圣济总录》记载,心气虚衰可产生志淡心忪,惊悸恍惚,语言颠倒,缪忘参错,夜卧不宁,懒语恐惧,谵语狂颠。宋代《和剂局方·预知子丸》条下载:"心气不足,志意不安,神情恍惚,语言错忘,健忘少睡"。以上的记载与老年性痴呆的临床表现颇为接近,可见心气不足是老年性痴呆的主要临床证型之一,也说明在临床症状表现上,中医心主神明的功能与现代认知功能有密切的关联。
 
  中医药治疗则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或从虚论治,或祛邪为主,或补泻兼施。从虚论治以补肾填精为主,因肾藏精,生髓通脑,补肾已成为目前治疗虚证痴呆的重要一环。祛邪以活血化淤,理气化痰为主,补泻兼施则以补肾活血化痰为主。已有多种文献报道应用辨证组方、单方及中药提取物对老年痴呆进行治疗,并取得较好的疗效。另外配合采用体针、穴位注射、食疗及太极拳等祖国传统医学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可使老年痴呆的疗效更佳。
 
  ◇防治老年性痴呆"四要诀"
 
  祖国传统医学一贯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老年性痴呆除在已病之后积极治疗之外,未病之时更应立足于预防。
 
  正确认识,莫恐惧莫歧视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痛心地看到人们对老年性痴呆缺乏足够的了解,并由认识不足而产生一定的"恐惧症",认为这是一种"绝症",没有办法医治。病人及其家属也会觉得患了这种病有说不出的自卑,因此对早期检查诊断存有一定的畏惧或是抵触。加之一些人对老年痴呆病人存在着各种歧视和漠视,这些都造成了我国目前老年性疾呆病人诊断和治疗的延后。
 
  老年性痴呆可防可治。据调查发现,一般老年痴呆症常常发生在50岁以后,起病隐匿,发展缓慢。但有研究认为,痴呆的病理改变往往在中青年就已存在,只是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而无法觉察。老年痴呆症最早期往往是以逐渐加重的健忘开始,如果不注意,通常不容易发现,按照病情的发展,可大致分为"健忘期"、"混乱期"和"极度痴呆期"三个阶段,到了"极度痴呆期",病人进入全面衰退状态,生活不能自理,如吃饭、穿衣、洗澡均需人照顾,便尿失禁,迷失方向、不识亲人、妄想妄觉,这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所以,尽管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病率是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而且年纪越大,发病的机会越多,但却非绝对。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将会大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第70节:老年人为何说话颠三倒四(2)

  增加知识,早识别早治疗
 
  一般人会认为"人老了,记性差"是正常的,但我们多了解一些老年痴呆的知识,早一些区别什么是良性记忆障碍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非常必要。目前有研究发现,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人群中,有40%的人可能最终发展为老年性痴呆。
 
  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老人特别会出现情节记忆障碍,有些人在重复刚发生的事件时,会遗漏具体细节、把事件发生的顺序颠倒了或是把根本没发生过的事情描述了出来。调查表明,年龄越大认知功能障碍的比例就越高。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使病人的病情得到有效的遏制。临床研究也发现,早、中期及时的治疗可使治疗有效率达到70%。
 
  一些简单的自我检测就可以早期发现问题,如让老人在一分钟内说出10种水果或常用的家俱、家用电器,或是在一分钟内交叉说出5种蔬菜和5种水果的名称,如果难以完成,就应警惕是否有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并去医院请专科医生作进一步检查。
 
  营养、运动、心理调节好
 
  在认知功能障碍的人中,低学历占较大比例,所以老年人不要怕多用脑,多用脑勤用脑的人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机会相对较少。
 
  "生命在于运动",老年人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两项合适的运动锻炼项目,坚持不懈,必有好处。我们发现,坚持运动的老年人,不光患各种慢性病比较少,而且心脏功能比较强,对防止老年性痴呆的发生有一定的益处。
 
  老人的膳食应丰富多样,不要怕胆固醇高血脂高而不吃这不吃那,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相应地增加香菇、龙眼、核桃、芝麻、大枣、茯苓等益脑食物,这样可以保护记忆、延缓大脑的老化。
 
  老人还应注意心理健康,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知足常乐,避免不良情绪的侵扰,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
 
  防治疾病,避免药物损害
 
  积极防治各种老年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病等,对预防老年性痴呆有积极的意义。如缺血性脑血管病,多易发生脑梗死;长期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或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并有吸烟、嗜酒、缺乏运动、饮食不当等种种不良生活习惯者,常有多次发作的脑梗死,造成脑部广泛病变,脑组织萎缩,因而易患血管性和老年性痴呆或同时存在混合性痴呆。此外,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病毒感染。有研究认为,某些病毒感染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改变,可导致老年性痴呆的发生。另外,有人认为免疫功能改变与认知功能的改变有一定关系。
 
  我们还发现,患缺铁性贫血的老年女性患者(血红蛋白低下),使用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在实验模型上有诱发老年性痴呆的倾向。因心得安主要通过阻断β受体而发挥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减慢心率、抑制心收缩力,减少心输出量,降低自律性和心肌耗氧量、降低血压,势必也影响到大脑的供血与营养。

 


第71节:别给颈椎太大压力(1)

  ◎别给颈椎太大压力
 
  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以往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有年轻化的倾向;过去是会计、教师的职业病,现在则是办公室里的多发病。颈椎病的主要症状是颈部疼痛板滞伴有上肢的疼痛麻木,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颈椎病还会产生头痛、头晕、耳鸣、眼睛发胀、胸闷气急、四肢无力等症状。治疗颈椎病的方法有很多,推拿、针灸、牵引、理疗、局封、药物等,还有手术,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病人不配合治疗,不注意自我保养和功能锻炼,就会拖延病情,并容易复发。
 
  去年夏天,我和一位老战友在小酒馆喝酒聊天,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一所中学举办一场全市中学生足球比赛。邀请一家医院作为这次比赛的场外医疗服务队,希望院方能派几个医务人员到学校,以防出现什么事故。于是医院派出了一组人前往学校。因为比赛时间定在午后最热的2点,所以比赛刚开始,场上的同学和裁判都热得大汗淋漓。就在比赛进行了大概30分钟时,场上的总裁判,一名外校的体育老师突然晕倒在地。顿时所有人都向他跑去,在场的医务人员也都赶紧赶了过去。当时人们围过去听到这位老师说头晕、头疼,可是过了一会儿就晕了过去。这时旁边一个老师说:'是不是中暑了?快抬上去,送医院吧。'于是急救车就把这位老师送到了医院。"
 
  老战友讲到这停下来,喝了口冰镇啤酒,我这边反着急了,催他快讲,"那个老师怎么样了?"他说,急诊医生不敢怠慢,又输液又打针,但是这个老师还是说头疼、头晕,而且感觉比刚才更糟。这时一个年老的大夫走过来,看了看这个强壮如牛的老师,对其他医生说:"或许是他的颈椎出了问题。"

 


第72节:别给颈椎太大压力(2)

  听到这,我恍然大悟,对啊,他是体育老师,平时运动量大,尤其在踢球的时候会用脑袋顶球,时间长了就会对颈椎造成损伤,因此他的颈椎横突孔里的椎动脉扭曲变形,造成大脑基底动脉缺血。太阳一暴晒,身体其他部位充血,致使脑部缺血,于是就出现了轻度脑水肿,所以这个体育老师会感到头疼、头晕,由于急诊医生给他输入了大量盐水,加重了他的脑水肿,所以他说头更疼、更晕了。
 
  老战友听了我的分析,微微一笑,好像在给予我肯定,慢慢地说:"后来,医院给这个老师做了个CT检查,果然是颈椎增生。"
 
  从西医的角度来说,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一种骨骼的退行性病理改变。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多,50岁左右的人群中有25%的人患过或正患此病,从临床观察,目前有年轻化的趋势。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自身的很多症状都已经暗示了我们的颈椎出了问题,例如下来这几种症状:
 
  猝倒:常在站立或走路时因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后可很快清醒站起,不伴有意识障碍,亦无后遗症。此类病人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这是由于颈椎增生性改变压迫椎动脉引起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导致一时性脑血供应严重不足所致。
 
  高血压:颈椎病可引起血压增高或降低,但以血压增高为常见,称为"颈性高血压"。这与颈椎病所致椎基底动脉供血失常和交感神经受刺激发生功能紊乱有关。由于颈椎病和高血压病皆为中老年人多见,故两者并存的机会不少。
 
  吞咽障碍:吞咽时有梗阻感,食管异物感,少数有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干咳、胸闷。这是由于颈椎前缘骨质直接压迫食管后壁而引起食管狭窄,或因颈椎病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食管痉挛或过度松弛而出现的症状。也可因骨刺形成使食道周围软组织发生刺激反应引起。
 
  视力障碍:表现为视力下降、眼胀痛、怕光、流泪、瞳孔不等大,甚至视野缩小、视力锐减。这与颈椎病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