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服毛领怎么蓬松:学术面前没有偶像——《近代中国论衡》自序(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55:38

学术面前没有偶像——《近代中国论衡》自序(3)

2006-10-28 02:21:55|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3.不惜自打嘴巴。

时间是最无情的法官。最足以体现此公的人品、文品的是他居然左右开弓,自打嘴巴!不是说《华字日报》不能沾边吗?他身为黄世仲基金会顾问,“受人钱财,替人消灾”,在200343日的上海《文汇报》上刊登的此公的《黄世仲研究近况》,又不惜利用《华字日报》的材料了。

几十多年来中国大陆有一股非常恶劣的学风:对历史人物首先划定其阶级成分,对认定是“军阀”、“买办”或其它“反动势力”,则一举一动皆有阴谋、陷阱;甚至祸延子孙,动辄称之为坚持反动立场不变的孝子贤孙!如果是“革命领袖”则处处高尚、伟大!研究者胆敢全面、冷静分析,各式帽子可以随时往你头上戴。近年来,大陆多数学者都在努力冲破阻力,走出这个死胡同,史学研究开始恢复勃勃生机。在中国大陆成长的胡志伟及其一伙深得其中三昧,却至今仍在玩弄这套神憎鬼厌的花招。

这个文人的恶劣之处还在于他生怕大陆当局不肯重蹈覆辙用政权力量解决学术争议,一再说“袁大教授是指桑骂槐,有所影射的”,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而他所谓影射,指的是笔者一再批评孙文不利于中国民主、自由、法治的错误言行,胡某居然认为这样做犯了弥天大罪,应该向政府举报,其敌视现代文明核心价值的嘴脸也就暴露无遗了。

1999年10月,我奉当时在江西大学执教的李承贵教授之命,为其大着《社会科学方法论》作序,其中一则题为“不疑不悟”,说的是《孙文》写作中的感受,看到的人不多,不妨抄在下面,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笔者的苦衷:

我珍藏着一方闲章,是厚着脸皮向篆刻高手小敏兄讨来的。印文是“不疑不悟”,边款全文为“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袁师着以黄宗羲句制印。丁丑冬陈小敏记。”学术界无不承认黄宗羲在明末清初为中国思想史大放异彩,却很少人提及这一勇敢的怀疑精神是他的卓越成就的内在动力。其实,这是古今中外任何真正的思想家、有成就的学者以及大小改革家、创新者不可或缺的品质。愚鲁如笔者,亦櫐受其惠。准确点说是,学术上不时有所发现;精神上则在自得其乐的同时,也一再遭到莫名其妙的压力,为简朴的书生生涯增添几笔有趣的色彩。

还没有到讲故事的闲暇岁月,只能简单说说一二大体不伤他人的小例。

1984年,中国大陆第一次孙中山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我提交的论文是《为民主革命服务的唯物论一元论》,私心窃喜,以为不是人云亦云之作。不料在闭幕式上一位美国学者语惊四座:“我多次参加台湾开的孙中山研讨会,第一次到大陆开会。可是,两边都把孙中山当神,你们做的不是学术研究!”(大意)

这是迎头泼来的冷水!不知道其它人感受如何,对我说来却是很好的清凉剂。经过多年的思考,加上看到不少新资料,终于明白自己是慑于孙中山的光环,再去收集资料和写作。在假问题和鸡毛蒜皮中打转,何来学术价值?我的文章冀图回答的问题是当时讨论得颇为热烈的孙中山哲学思想的性质问题。就这一小问题而言,我的确花了不少气力,不无一二新意。可是,我没有首先回答两个根本问题:

1.孙中山是哲学家吗?换个说法是,按当时的哲学发展水平,其哲学思想有无讨论的价值?

2.他的主要论题——“知难行易”的基本涵义是什么?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这个命题有无值得肯定的价值?

其实,孙中山自己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他所以不厌其烦地宣讲“知难行易”,无非是要“后知后觉”(干部)和“不知不觉”(民众)之辈跟着他那样的“先知先觉”走;让他们懂得“知行分任”、“不知也能行”,我已发明了最好的理论,你们不行,就要承担“阻碍进化”和革命失败的责任!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这样的愚民哲学,显然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至于其理论思维的粗浅和不严密,对思想家说来虽属致命伤,与上述失误相比,已属次要问题。

大澈大悟不是空喊可以达到的境界。我们这一代人是在意识形态的网罗中生活和成长的。此外,任何社会的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脱传统和当前话语霸权的羁绊。自己的许多观念,说不定就是社会环境养成的偏见。一切都要重新审查。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来自外界的压力,有时聒噪之声还挺大。但压力首先来自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对故我的挑战。当理性引导自己的思想和学术要突破过去以为是天经地义的边界的时候,是尊重自己的头脑而甘冒责难,还是走蹈常习故的平安大道?这是艰难的选择。

1998年,经过多年的思考和资料积累,我写了一篇六万多字的长文:《孙文在辛亥革命后第一个十年的迷误》。写作中几次掷笔长叹,有一次竟停笔两周,不想写下去。不是几位朋友激励,根本无法完篇。这是情感和理智的交战。人有造神的本能。把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打碎,是不是过于残忍?帮助我走出困境的是两个因素:1,学术良知,不能讲假话;2,对祖国命运的理性考虑,不能把历史的经验白白丢掉。而那位美国学者的一声断喝,对加速我桀骜不驯的野性的复活,也十分有益。奴性是后加的;人性复归,就好奇,就有无穷的疑问。

本书的其它部分从明代的倭寇到八年抗战,在中西文化的框架下,选择典型人物和重要事件,纵横剖析,直抒己见。笔者期望这部史论能够对读者掌握近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和挫败的深层原因,能够提供知识的支持和思维的启迪。是否达到目的,期待广大读者的审视。

2006616日星期五

(香港Roundtable出版社2006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