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衫穿旧了还保暖吗:中华诸神诞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08:16

中华民间诸神诞辰纪念日
正月
初一 送子弥勒(布袋和尚)(一作初二)
初五 路头神(财神)诞
初六 清水祖师    九天玄女娘娘圣诞(一作二月十五)
初八 江东神诞
十一 太均娘娘(保婴送子)诞
十三 虫王刘猛将军诞
十四 顺天圣母(大奶夫人)诞(一作十五)
十五 门丞户尉诞 金花娘娘诞    盘古大王圣诞(一作十月十六日)
十六 八卦祖师伏羲诞
二十 招财童子诞

二月
初二 福德正神(土地)诞
初三 文曲星诞
初八 张大帝诞
十二 百花娘娘诞
十五 九天玄女娘娘诞    三山国王诞    开漳圣王诞(一作二月十六)
廿三 广泽尊王诞(一作八月廿三)
廿六 无量祖师诞(一作三月初六)

三月
初三 王母娘娘诞
初四 孔母娘娘诞
初五 送子娘娘诞
初六 眼光娘娘诞
十五 保生大帝吴真人诞    越公元师诞
十九 太阳星君诞    朱天大帝祭日
二十 注生娘娘诞
廿三 妈祖诞
廿六 鬼谷先师诞
廿八 造字先师仓颉诞

四月
初八 牛王诞
十七 金花夫人诞
十八 华佗仙师诞
廿六 炎帝神农氏诞
廿八 药王诞(一作五月初五)

五月
初二 梅山福主诞
初七 巧圣先师班诞(一作六月十三、十二月廿日)
初八 龙母诞

六月
初六 杨泗菩萨诞
初十 刘海蟾诞
十一 田都元师诞   井神诞
十二 彭祖诞
十六 马神诞
廿三 火德真君诞
廿四 财神诞

七月
七 七星娘娘诞    织女诞     魁星诞     五福菩萨诞
十三 开台圣王诞
廿二 财帛星君诞(一作二月十一)
廿三 张公法主诞
廿四 草圣大王诞

八月
初三 九天司命灶君诞
十五 太阴星君(月光娘娘)诞
十八 酒神诞     潮神诞

九月
初一 飞天大经诞
初三 五瘟诞
初九 顺天圣母诞     火神爷诞
十五 女娲娘娘圣诞
十七 金龙四大王诞     蚱蜢将军诞
十八 仓圣先师诞
廿二 增福财神诞
廿六 瘟神娘娘诞

十月
初一 三田都千岁诞
初十 水仙尊王诞
十三 齐天大圣诞
十八 地母娘娘诞

十一月
初七 八蜡神诞
十一 太乙救着天尊圣诞 
廿三 张仙诞
廿七 董公真仙诞

十二月
十二 蚕花娘娘诞
三十 厕神诞

 

 

与诸神相关的重要节庆
 
  l.正月初一春节 

  
  春节在中国传统的节庆中,是影响最大,也是最受中国人重视的节日。春节这天敬奉的神灵主要有:

  一是正月初一黎明时分接灶神。自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送灶神“上天言好事”之后,元日初起,要于灶前具上香烛,焚化灶马,将灶神从天宫接回来,祈求灶神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全家康泰。

  一是迎喜神,又谓迎吉神。正月初一拜祭祖先之后,人们往往要按照历书所指示的吉利方位,在一定时辰出迎、焚香、燃放鞭炮,谓之迎喜神。
  
  一是贴门神。门神的职能是驱鬼避邪,保护家庭平安。《荆楚岁时记》记载:“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其旁”的风俗,用以避邪。唐代又兴贴门神画于门,门神画人物有神荼、郁垒、钟馗、秦琼、尉迟恭等。
  此外,相传弥勒佛的诞日为正月初一,在一些较大的寺院,也要举行隆重的法事活动。

  2.正月初二祭财神

  正月初二是家家户户祭财神的日子,供品必有鲤鱼和羊肉,取“鱼”、“羊”相合为“鲜”之意,希望财神在新的一年,能再赐新财。
  

3.正月初四迎神日

  旧俗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人们送灶神及人间诸神前往天宫,向玉帝述职,人间也得以有一段没有神灵监管的自由日子。但是,正月初四诸神要重新降回世间,这天除供品外,人们还要燃放爆竹,焚化神马,象征请众神下凡。
  

4.正月初五店铺祭五路财神

  相传正月初五为五路财神生日。这天,各个商店的掌柜和伙计学徒都要祭五路财神,图个开市大吉,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各路财源滚滚而来。如果掌柜老板要炒某个伙计的“鱿鱼”,就会不准这个伙计跪拜财神。
  5.正月初七人胜节

  正月初七人胜节,又称人日、人庆、七元、人祖日等。相传正月初七为“人祖”的生日。传说女娲从正月初一至初六、分别用泥捏出鸡、狗、羊、猪、牛、马六种家畜,初七则用泥捏出人来,初八又撒泥为五谷。所以,后人称初七为“人日”,初八为“谷日”,从而也就形成了纪念人祖的生日的节日——人胜节。《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簿为人,以贴屏风,也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遣。”
  
  6.正月初八拜星君

  正月初八天上众星君下界。民间信仰每人都有一星宿值年,称为本命神,一个人的命运就操在这位星神手里。因此,这天人们要拜星君,也称“迎顺星”。庙院道观也多在这一天设坛祭星,接受布施;也有于自家点燃一百零八盏油灯,或以家中最年长者的岁数点灯自祭者。燃灯放置于室内外,称为“散花灯”。恰逢本命年之人,这天晚上要在家守灯,直至灯熄。旧时,北京人多去北京白云观的“元辰殿”去拜顺星。

  7.正月初九玉皇诞

  玉皇大帝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最高尊神,在普通百姓心目中,玉皇大帝的地位远在道教三清和佛祖之上。相传正月初九为玉皇大帝的诞辰,在这一天,道教寺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道场,又名曰:“斋天”。

  8.正月十五上元节 

  上元节,又名元宵节、元夕节、灯节等。该日为“望日”,月满如盘,象征团圆、美满,人们认为是端月最吉利的日子,也是春节过后,正月里人们最重视的一个节日。

  一是祭天官大帝。天、地、水三官大帝,又称“三元大帝”,在道教神系中地位颇高,其中又以天官大帝最显。相传正月十五是天官大帝的生日,由于天官大帝居三元大帝之首,所以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民间素有“天官赐福”的信仰,自然到了正月十五,谁也不会慢待这位显赫的福神了。 

  二是上元后一日祭床神。《清嘉录》载:正月十六“荐茶酒糕果于寝室,以祀床神,云祈终岁安寝”。“杭俗祭床神以上元后一日,品用煎饼”。虽然祭床神不必过多破费,但礼数还是要到的。千年之前的宋代即已流行祭床神的习俗,南方更胜于北方,至近代渐渐稀少。 

  三是祭厕神。《梦溪笔谈》称:“旧俗,正月望夜迎厕神,谓之紫姑。亦不必正月,常时皆可召。”各地祭这位厕神紫姑的风俗不尽相同。有束草为人,贴纸粉面,着帕衫裙,由两童女握持,祀以马粪,打鼓唱马粪芗歌;有用扫帚穿衣替代紫姑者;也有取粪箕一具,饰以钗环,另用银钗一支插箕口,供坑厕侧者;浙江则以米淘箩代替,称祭淘箩头娘娘;杭州居民则在元宵夜于茅坑点红灯;也有绘紫姑画像供祭者。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十五,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可见祭紫姑神的风俗源远流长,唐、宋时更是盛行一时。不过,祭紫姑之事则全由妇女专职,俗有“男不祭厕,女不祭灶”之谓。祭厕神的目的是为了占卜休咎祸福,与厕事却无关系,使厕神成为居家的保护神,只不过供品和祭祀的场所实在有些委屈这位紫姑神了。

  四是祭蚕神。江苏、山东等地有在正月十五,或前后祭蚕神的习俗。

  9.立春迎春神

  立春,俗称打春,
  立春的节俗活动,主要有迎春、鞭土牛、咬春等活动,并且还设有春官手持牛鞭,鞭击土牛,谓之“鞭春”。上至皇室,下及地方官府举行的迎春神活动,其本意主要是劝励农耕,展示一年耕作时间的到来,这和中国自古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是分不开的。

  此外,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二月初二前后)为春社日。按五行观念,戊日属土,戊日祭社是再好不过的日子。除春社外,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还要举行秋社,出自“春祈秋报”之意。春秋二社相比,春社的活动更多一些,形式也较隆重。

  10.正月二十天穿节

  后人为了纪念女娲炼石补天的功绩,将正月二十定为“天穿节”,民间又以该日为女娲的生日。旧俗过节之日,由女家长主持,将煎饼抛到房顶、地面、井里,象征当时女娲补天的壮举,名之曰“补天补地”。

  11.正月晦日送穷鬼

  晦日是指每个月最后的一天。旧俗要于正月三十之夜送穷鬼,称为“晦日送穷”。相传北方天帝颛顼有个好吃懒做、不事正业的儿子,于正月三十晚上冻饿而死在街巷中。人们不敢招惹这位贵为“太子”的穷鬼,所以每逢这天晚上,总要扔掉一些破烂衣服,做些稀粥去打发这个穷鬼,叫他离自己家门远远的。 

    二月
12.二月初二中和节

  中和节本来定在二月初一。后改在二月初二。民俗又以二月初二为“龙抬头”、“龙头节”,以二月初黄昏时刻,东方苍龙角宿初现地平线而称名。该日祭祀的神祇主要有:

  一是日神。旧时相传日神即为生育过十个太阳儿子的“羲和”,后世供奉的日神则是春神句芒,这主要是由于古人有春、夏为阳,为天,为日;秋、冬为阴,为地,为月的观念,所以就由春神句芒兼起日神之职。

 二是龙神。二月二称“龙头节”、“龙庆节”,自然祭神免不了龙神。《宛署杂记》称:“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呼为引龙回”。此外,这天人们要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而虫不出。引龙回主要是请龙出来兴云布雨,熏虫则是借助百虫之王龙神的威力,令百虫不敢危害人类和农作物。谓之“龙须面”,并且俗定妇女该日要停止针线。否则,会扎伤龙眼。

  三是祭土地神。相传土地神生日为二月二,届时大小官廨,乡村农户,都要到土地庙进奉香火。祭后,人们便忙于春耕春种了。

  四是祭伏羲。
  

13.二月十五花朝节

  俗传二月十五为花神诞辰,二月又正是百花争艳,最堪赏玩之时,所以民间定二月十五为花朝节,又称百花节,花王节。女孩穿耳孔,民间嫁娶均以此日为吉,文人雅士更是于此日聚会,一起观花饮酒,赋诗唱和。自然花王节也是花农们最重视的神节。

   在普通乡民心里,花朝节主要活动并不是观花赋诗,而是种植花木,俗称此日插接花木最易成活。因此,花朝节又称“插花节”。 

  从1979年起,我国政府规定公历3月15日为“植树节”,其时间大致和古时的花朝节相同。  

14.二月十九观音菩萨诞辰日

  佛教界认为观音诞辰日为二月十九,成道日为六月十九,出家日为九月十九。每逢二、六、九三个月的十九日,寺院都要举办盛大的“观音会”。三会之中,又以观音诞辰为盛。届时,南来北往的四方善男信女都要到观音院进香朝拜,尤其是妇女们为祈求子嗣而许愿、还愿的人更多。

三月

  15.三月初三上巳节

  我国古代以三月上巳日为“上巳节”,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上古的一些节俗活动已退居其次,反而不显,甚至销声匿迹,被踏青,划龙舟,打秋千等娱乐活动所取代。
    此外,道教传说三月三日为西王母诞辰,王母每年于该日要召开盛大的蟠桃会大宴群仙,诸仙从四方赶来祝寿。后来道教于每年是日举行盛会,以示纪念,俗称“蟠桃会”。

    16.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诞辰日

  道教信仰东岳泰山为治鬼之府,人死后魂灵要游归泰山。因此,东岳大帝便成为人们普遍敬奉的神灵,全国各地建有许多东岳庙、天齐庙。 

  相传东岳大帝的诞辰的日是三月二十八日,每逢此日,要举行盛大的东岳庙会活动。
  

17.三月二十三天后(妈祖)诞辰日

  中国的沿海城乡及台湾、港澳等地区多建有天后宫或妈祖庙,民间信奉尤虔。相传三月二十三日为天后的诞辰日,这些地区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台湾与内地一海相隔,许多福建人过海到台湾定居,海神天后娘娘也被请到台湾落户,福建方言称为“妈祖”。每逢三月二十三,不仅台湾各处的妈祖庙要举行庆祝活动,而且还组织庞大的进香团,前来内地福建莆田湄州祖庙祭拜,反映了海峡两岸人民同宗、同根的血肉联系。

  l8.清明时节祭鬼神

  清明是农历三月里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由于清明在一年节气中占有特殊地位,又加之唐代以来,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清明便成为一个重要节日。

  清明节与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合称“三冥节”,又称“鬼节”,节俗活动主要是祭祖扫墓。清明祭祖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家和祠堂祭祖;另一种是上坟扫墓,又称墓祭。可能人死后要埋入黄土的缘故,人们在扫墓之时要祭拜“后土”神。此外,旧时在一年的春、秋、冬要各搞一次城隍出巡的活动。春季出巡的日子就定在清明节。

    19.四月初八浴佛节

  浴佛节,又称佛诞节,是佛教传入中土后兴起的宗教节日。按佛经所说,佛祖的诞辰、出家、成道、涅槃的日子同为四月初八。我国佛教徒习惯上只将四月初八定为佛诞日,而将佛祖的出家、成道、涅槃日分别定为二月初八、腊月初八、二月十五。在这四个日子,我国佛教寺院都要举行纪念法事,其中最重要的是佛诞日。

  20.四月十四吕祖诞

  相传八仙人物吕洞宾的诞辰日为四月十四日。虽说吕洞宾居八仙之列,但他的影响似乎又远在其他七仙之上,被道教全真派奉为北五祖之一。在普通民众心目中,四月十四吕祖诞辰日是道观极为重视的一个日子,称为“吕祖涎”,又称“神仙生日”。届时,道观不仅要举行盛大的道场,专祀吕洞宾,而且还要食用神仙糕,制造和出售吕洞宾头戴帽式的“神仙帽”。

  2l.四月二十八祭药王

  药王庙遍及全国各地,可能历史上中国的神医太多了,所以民间祭祀的药王很多,如扁鹊、孙思邈、佛教的药王菩萨等。另外,相传中国医药的创始人神农氏也于四月二十八日,由于尝百草而中毒身亡。民间还传药王的诞辰日也是该日。至于是哪位药王?就没有人去理会了。

      五月

  22.五月初五端午节

  旧时视五月为恶月、毒月,诸事多禁忌。同时五月又是农事劳作繁重的月份,所以五月神节不多,最大的要数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蒲节、夏节、天中节、诗人节、浴兰节、女儿节等。

  端午节所祭诸神,首推诗人屈原。传说屈原投汨罗江而死的日子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为悼念这位爱国诗人,在该日要举行赛龙舟、食粽子等许多民俗活动。一些地区于五月五日,还举行迎潮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动。

  天师张道陵、门神钟馗也是端午节时,人们重视的神灵。
    旧俗过端阳节讲究吃雄黄酒,佩戴护身香袋或灵物、插菖蒲、艾子于门等习俗,其本意和张挂天师、钟馗神像一样,都是为了避鬼去疫。因为人们认为恶五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月份,必须采取各种方法加以预防。

  23.五月十二关帝圣君诞辰日

  古时,人们称关帝圣君与孔子为文、武二圣,列入国家祀典,地位显赫。相传关帝的诞辰日为五月十三。是日,官民都要到关帝庙进香致祭。俗又称该日为“关公单刀赴会日”、“关公磨刀日”,据说该日在庙中求得的“关帝签”特别灵验。同时,该日还要在关帝庙演关公戏谢神,进大刀纸马。

       六月
    24.六月初六天贶节

  天贶节,又称“天庆节”、是一个小节。因六月多雨多霉,所以从佛道寺观至一般众俗,都有晒衣服、晒经书的习俗。因此,六月六又称为“晒书节”、“晒经日”、“晒龙袍日”等。据传佛祖曾于此日曝晒经书,又有说唐高僧玄奘西方取经归来,途经大海,经书被海水所湿,故有晒经之举。

  此外,可能六月多虫的缘故,一些地区有以六月六日为“虫王节”,乡民要祭虫王,防止虫灾。山东民间则在六月六祭泰山神。

  25.六月十三鲁班节

  鲁班是木、瓦、石等土木建筑行业的祖师爷,相传他的诞辰日是农历六月十三(也有说五月初七)。每逢六月十三,土木行业要举行“鲁班会”,并且休业庆祝,也有建醮巡游之举。

七月

  26.七月初七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双七节、双星节、情人节等,是和牛郎、织女的神话相联系的。

  相传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七夕节除拜祀牛郎、织女星外,主要节俗活动是“乞巧”。《荆楚岁时记》载:“是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输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乞巧”。妇女之间还互送彩线,并在月下穿针,水面浮针试巧。此外,姑娘们也于此日祈求自己能讨个如意郎君,日后婚姻美满。

  《闽杂记》载,龙岩士人以七月七日为魁星诞辰日,是日皆戒食蛙,必买大青蛙,祀后放生。因魁星即奎星,奎一作“ (上圭下虫)”,即“蛙”字也。可能州人士子以七月七有乞智巧之意,也就不顾什么男女之别了。

  27.七月十五中元节

  中元节,又名鬼节,是佛、道两家信奉的节日。

  道家传三元大帝之一的地官大帝的诞辰日为七月十五日,道教有地官赦罪,主冥之说,故称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据称七月十五为地官校籍赦罪,定人间善恶之辰,道士入夜诵经济度,孤魂野鬼可得脱度。

  佛教以七月十五为“自恣日”。佛家规定,自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的三个月为“安居期”。应于定居寺内专心修持。安居期满,七月十五日,众僧要聚集一堂。任凭他人检举自己的日常过失,从而忏悔。除“自恣”仪式外,寺院中还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传说佛的弟子“目连”号称“神通第二”,他施尽神通也未能将他的母亲从地狱中救出。目连求佛祖超度,释迦牟尼让他在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之日,备百味果品,供养十方自恣僧,才使其母解脱,从而形成“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本为佛徒追荐祖先而举行的祭祀节日。陆游《老学庵笔记》载:“故都残暑,不过七月中旬。俗以具素馔享先,组竹做盆盎状,贮纸钱,承以一竹焚之”。后传入民间,则在中元节晚上“放河灯”,追荐亡魂。

  此外,每逢七月十五,民间还要搞盛大的城隍出巡活动,称为“访鬼”,受理申诉,访查屈死鬼魂,为他们平反冤假错案,早入轮回。

  八月

  28.八月十五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又名团圆节、仲秋节、月节等,是民间比较重视的一个节日。

  中秋祭神要首推月神。《北京岁华祀》载:北京居民于“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像,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宮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俗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供月之时,男子多不叩拜。月神属于女性,人们又授她以主人间婚姻的神职。

  相传八月十五也是土地爷的生日。八月十五日正当秋收之后,百果成熟,谷物入仓,因此祭土地也就成了中秋节重要的节俗活动内容。

 九月

  29.九月初九重阳节

  重阳节,又名重九、登高节、菊花节等。

  九月初九是纪念斗姆星君的节日,称为“九皇会”。斗姆,又称斗姥,是北斗众星之母。道教传说斗姆紫光夫人生有九子,老大是天皇大帝(四御之一勾陈上宫天皇大帝),老二是紫微大帝(四御之一紫微北极大帝),其余七子则为北斗星君。四御位居三清之下,北斗七星也是地位显赫。紫光夫人因生众子之功,被封为“北斗九真圣德天后”。相传九月初九为斗姆星君的诞辰,届时享祀斗姆活动盛大。
  另外,这一天,各种手工业作坊还有祭祀行业神的习俗。 

十月

  30.十月十五下元节

  下元节基本是道家的节日,因相传三元大帝中水官大帝的诞辰日为十月十五,故称下元节。

  历史文献记载,在上、中、下三元节之内,不能杀生,不能判极刑,说明三元节的禁忌是很严格的。

  下元节与中元节、清明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鬼神有关。 

    十一月

  31.冬至节

  
  冬至节除祭祀祖先之外,最主要的活动是祭天。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是宫廷的礼仪,历代帝王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

  祀天是神圣的,秦汉之前已有帝王祭祀的固定的场所。古称“圆丘”,汉称“上帝坛”,其后又称“天坛”。明清二代都在北京南郊的天坛祀天,由皇帝亲祭,并且祭天前一天,皇帝就要移驾斋宫,进行沐浴。其时鼓乐齐鸣,仪式颇为复杂、盛大。

     十二月

  32.十二月初八腊八节

  腊八节与佛教有关,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此日成道。据传释迦牟尼成道之前,经常食不饱腹,一次幸得一牧羊女以大米奶粥济助,才免于饿死。佛门弟子为纪念此事,寺院便于佛成道日,常煮腊八粥以供众人食用。腊八粥采用各种米料和果品煮熟而成,称为“七宝五味粥”,佛家又称为“佛粥”。传入民间后,便逐渐形成后来的腊八节食腊八粥的习俗。

  旧时还有“腊鼓驱邪”的风俗活动,主要在腊日前一天进行。此俗源于先秦时一项名叫“大傩”的驱疫的宗教仪式,主要是为了驱除“疫鬼”。据古文献记载:北方天帝颛顼有三个儿子,一是“疟鬼”,能使人患疟疾;一是“魍魉鬼”,专能迷惑人;一是能惊吓儿童的“小儿鬼”。

  33.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送灶王

  灶神曰“本家司命”,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各户察访善恶的使者。相传每逢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灶王要上天向玉皇汇报人间的善恶。因此,到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每家每户都要举行送灶王活动,名曰“祭灶”。祭灶的供品必少不了黏糖。其目的是为了封住灶王爷的嘴巴,叫他不要在玉皇面前胡说八道。有些地方还在灶门上抹些酒糟,好叫灶王吃个酩酊大醉,迷迷糊糊,惟恐灶王上天说出恶事。

  祭灶基本上是男子的权利,整天围着灶台转的妇女却不能主祭。人们在送灶王上天之时,还要在灶君神像的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等对联。可见祭灶的目的,是通过送灶形式,祈求上天能对自家在过去的一年中的所作所为,有所谅解和保佑,并希望在新的一年继续加以照顾。

  此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也是“百神登天”的日子。

  34.腊月二十五迎玉皇

  据说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上天向玉皇述职之后,腊月二十五日,玉皇要下界巡视人间,考察人间善恶、祸福。是日,道教宫观不仅要举行隆重的道场,迎接玉帝的御驾,而且民间信仰,该日人世必须彼此相安,人们不能吵架,也不能劳动懈怠。否则,会受到玉皇的查办。

 

造神史话之一
开天辟地话盘古

  
  相传最初的世界是黑暗混沌一片,宇宙如同一个大鸡蛋,外面是壳,中心是黄,我们的老祖宗盘古就被包裹在这个大鸡蛋之中。盘古在鸡蛋中孕育生长,一直过了一万八千年才发育成人。长成的盘古像久睡初醒一样,睁眼一看,周围漆黑一团,四围又是黏黏糊糊,感到又闷又压,一心想冲破周身的压抑。于是,盘古奋力一伸,随着一声有如山崩地裂的巨响,大鸡蛋壳破碎了。蛋壳中一些清而轻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清澈的天空,而那些浊而重的东西,则渐渐下沉,变成了坚实厚重的大地。天地分开之后,盘古还怕天地再次搅合在一起,重新回到初始的混沌状态,索性头顶着天,脚踏着地,用自己地身体支撑在天地之间。天和地继续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日长一丈。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之间的距离已有九万里,天已升得极高,地也变得极厚了,再也不会有重返黑暗混沌的可能了,盘古才得稍松口气。

  天地初分之后,并不是处处分割的很干净,某些地方还有些联系。于是,盘古左手拿着凿子,右手执着利斧,奋起神力,上下劈凿,才把天地分割的干干净净。为了分离天地,以防世界重回黑暗,盘古不辞劳苦,从不肯歇息一天。这是何等雄伟博大的壮举,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用劳动改造世界的最丰富的想象力。

  由于疲劳过度,盘古也如同凡人一样,最终倒在地上死去了,可是就在他临终的一瞬间,他的周身突然发生了变化。他口中呼出的气息变成了飘荡在天地之间的风云,声音变成了惊天动地的雷霆,左眼幻化成光明耀眼的太阳,右眼则化为皎洁明亮的月亮,四肢和身躯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岳名山,须发散飞成密布天空的繁星,血液奔流成滔滔的江河巨川,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各种花草树木,牙齿与骨骼等成为了闪光的金属和温润的玉石,而寄生在他身上各种小虫则变成了芸芸众生,就连他挥洒的汗水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滋润了万物。总之,盘古将自己所能贡献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交给了世界,丰富和充实了大自然,集合了我们祖先改天换地、勇于牺牲的优秀品质。

  关于盘古的神话还有种种传说。中国西南各民族,如苗、侗、黎等各少数民族都有盘古神话的信仰存在,中华大地也有许多盘古神话的遗迹。各民族盘古神话信仰融合的结果,最终使盘古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信仰的祖神。

女娲抟土造人

  早在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出现之前,中国古神话中,既已流传有一位化育万物的伟大女神——女娲,仅是由于盘古神话人物产生之后,女娲创世的地位才逐渐让位于盘古。有关女娲的神话记载很多,所述身世也比较复杂。有说她是一位独立的女神;有说她和伏羲是兄妹二人;更有说她是大禹的妻子等等。不过,女娲作为一位独立女神,抟土造人、修天补地的神话,更被人们接受,广为流传。

  据传女娲人头蛇身,神通广大,一天当中能变化七十次。天地开辟之后,大地上有了山川草木,鸟兽鱼虫,就是没有人。一天,女娲漫步在荒漠的大地,举目四望,找不到一种可以同自己交流情感的生物,内心充满了孤独与寂寞,觉得应该给大地再添些生灵和活气。于是,她坐在水边,用黄土,掺加了水,揉合成了泥。女娲双手抟弄着黄泥,按照自己的形貌,捏制了一个泥娃娃。说也奇怪,女娲将小泥人一放在地上,立时就变成了一个欢蹦乱跳的小生灵。女娲捏呀!捏呀!双手不停歇地捏制了许许多多的泥娃娃。也许是累得已经疲倦不堪,或许女娲认为凭着自己的双手,根本就没办法抟制更多的泥人去充满广袤的大地。于是,她顺手扯下一根野藤,伸入到泥潭中去。野藤上沾的泥浆便顺势散落成无数个泥点掉落在地上。星散的泥点一落地,立刻就变成了一群呱呱乱叫、欢欣雀跃的小人。女娲手握野藤,挥呀!洒呀!大地上便出现了芸芸众生,有了人类。

  女娲创造了人类之后,她又把男人和女人婚配起来,让他们自己去养育儿女,繁衍后代。由于女娲最早为人类撮合了婚姻,建立了婚姻制度。因此,后人便把女娲尊奉为婚姻之神,称为“高禖”,即“神媒”,并建立了神庙,用丰富的供品和隆重的礼节来祭祀她。

  另外,还流传有一个叙说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说洪水过后,大地空荡,女娲一人孤寂无聊,就用泥巴捏了人和六畜。第一天捏鸡,第二天捏狗,第三天捏猪,第四天捏羊,第五天捏马,第六天捏牛。六畜捏完之后,第七天才捏了人,所以人的出现要晚于六畜。捏完人之后,第八天,人和六畜向女娲要吃的,她便把剩下的泥土随手一撒,说:“吃吧!这就是你们的粮食。”泥屑一落地就长出了五谷杂粮。人们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便从正月初一至初六,分别祭鸡王爷、狗王爷、猪王爷、羊王爷、马王爷、牛王爷,而初七祭人祖爷和人祖奶,称初七为“人日”,家家户户吃长寿面,初八则称为“谷日”。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流传有神创造人的神话,而且大多还都和泥土有关。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同世界各民族的有关神话一样,反映了人类和土地之间的密切关系,确立了人类依赖自然,又改造自然的主宰的地位。

女娲、伏羲兄妹通婚

  中国流传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很多。有的说人的产生是阴阳二神的功绩;有的说人是天上诸神共同创造的;有的说人是由盘古死后身上的各种寄生虫“因风所感”而变化出来的,也许这种说法有伤人类的自尊心,人们又给盘古娶了妻子,叫她去生儿育女。除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之外,这些传说都没能流传开来。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之间,还有一个女娲、伏羲兄妹通婚的神话广为流传。

  相传女娲人面蛇躯,伏羲是人首龙身,二人原是兄妹一对,伏羲为哥哥,女娲是妹妹。兄妹二人共同居住在天帝在人间的都邑,百神寄居在昆仑山下。当时天下还没有万民众生,兄妹二人见世界空荡荡的,没有人类,便商议通过婚嫁来生育繁衍后代,但他们又为兄妹通婚感到羞耻(显然这是偶婚制度确立很久之后,后人附加上的,恐非原始神话的本来面目)。于是,兄妹二人登上昆仑山,在各自的面前点燃了一堆柴火。二人跪在火堆前,祈告上天说:“假如上天允许我们兄妹二人结为夫妇,就请让两堆燃柴的烟火合拢在一起。若是不同意,就让它们散开。”说也奇怪,兄妹二人祷告完毕,两股冉冉上升的清烟就渐渐地搅合在一起,久久不能散开。

  兄妹二人见状,认为上天已同意了他们地祈告,便决定结为夫妻。不过女娲仍觉得兄妹通婚不好意思,便采摘了地面上的杂草结成扇子,用扇子遮挡住自己的脸面,这才互相靠近,完成了人类第一次伟大神圣的结合。后来一些地方娶媳妇有个婚姻习俗,过门的新媳妇要拿扇子遮面,就是源于女娲“以扇遮面”的神话传说。

  
  地下出土的一些汉代画像和砖画,也反映了女娲、伏羲兄妹通婚的神话故事。较早的女娲、伏羲画像,是西汉时期的墓葬壁画和帛画,如洛阳西汉卜千秋墓顶壁画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稍后一点的则是汉墓中的石刻画像,被普遍刻画在南阳汉代的古墓之中,成了死人魂灵保护神。这些画像大同小异,女娲、伏羲都是人首蛇身,穿袍戴冠,露出两条蛇尾紧紧地缠绕在一起,或正面而立,或侧面相对。男的手里拿着曲尺或手捧太阳,女的则手执圆规或手捧月亮,象征阴、阳的结合。另外,有的汉墓画,在二人之间,还有一巨神存在,一手抱伏羲,另一手抱女娲,像是要强行把他们二人结合在一起似的。很形象地说明伏羲、女娲兄妹二人,借助天神力量来婚媾的传说。

  女娲、伏羲兄妹婚嫁的神话流传,说明我们的祖先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一个血族群婚制的阶段。在原始人的观念当中,兄妹通婚现象本属合情合理,不可能去非议这一正常的婚媾现象,只不过在远古神话的流传过程当中,不同成分地掺进了后人的一些思想和观念。

女娲炼石补天

  女娲炼石补天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个最为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神话之一,女娲也因此而被人们敬奉为人类的保护神。传说女娲抟土造人,并为他们建立了婚姻制度,使人类得以传宗接代,繁衍下去之后,大地上的众生安居乐业、相安无事了很长时间。突然一天,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遭受了一场生死的浩劫。

  古人想象中的天地,如同一间硕大无比的房屋,天空就是屋顶,由地面上的四根巨柱,又称为“天极”的东西支撑着。

  人类遭受的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就是因为“天柱”倾塌而引发的。当时,天空出现了许多大窟窿,再也不能如以前那样覆盖万物了。同时大地也出现了山崩地陷,洪水泛滥,到处是汪洋一片。没有被洪水淹没的地方,又是大火熊熊,燃烧不断。地上的一些恶禽猛兽也趁机肆虐百姓,吞食着善良的人们和老弱妇孺,整个的世界就如同一座炼狱,人类呻吟在痛苦之中。

  人类的伟大母亲——女娲,面对忍受痛苦煎熬的儿孙,决心竭尽全力,拯救人类出于水火之灾。于是,女娲从江河里捡了许多五彩的玉石,然后又拾了堆积如山的芦草。她把彩石放在芦草之上,由下面点燃了柴草。火越烧越旺,彩石渐渐地熔化了,变成了像糨糊一样的熔液。她忍受着石液的灼热和皮肤的烧痛,用熔化的石液,细心地把天空的大小漏洞——补好如初。举头望去,补后的天空五彩斑斓,反比以前更加绚丽了。

  补完天空漏洞之后,女娲又到大海捉了一头巨龟,砍下它的四肢,用来替代大地四极的天柱,使得大地再也不会有塌下来的危险了。此后,女娲又用炼石芦草灰烬,堵住了汹涌的洪水,填塞了大地的裂隙。接着她又斩杀了危害中原百姓的黑龙,赶跑了毒虫猛兽,使人们又重新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为了纪念女娲补天的功绩,后人就把正月二十日定为“天穿”节。俗以女家长主持,将煎饼抛到房顶上,象征女娲补天。同时还在地上、井里抛煎饼,称为补地。由于最初女娲补天修地地神话,没有交代说明天柱毁坏地原因,人们又创造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来解释天地毁坏的原因,更使原始神话传说变得系统、动人。

  共工怒触不周山

  地上的江河水流为什么东去入海?天上的星体为什么看上去似自东而西移动?今天看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地形西高东低和地球自转的缘故。但是先民们并没有这种见识,他们便编造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来加以解释。

  共工是古神话传说中的水神,相传为炎帝的后裔,人面蛇身,满头的红发,性情凶猛暴躁,是上天一位有名的“恶神”。他手下有个臣子,名叫“相柳”,居然在一条蛇身上生有九个人脑袋,性情更为凶残贪婪,是共工的得力帮凶。一次,不知因何原因,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突然干起仗来,把天地搅得乱纷纷,并殃及地上的人类也遭了灾。

  据传火神也是炎帝的子孙,并且水神共工还是他的亲儿子。火神祝融乘着一辆火云车,由两条火龙驾着,车辆过后,到处是一片焦土,寸草不留,厉害得很。俗言道:“水火不容”,父子俩动起手来,其场面异常激烈凶猛。

  共工和他得属下乘只大木筏沿江而上,前来攻打祝融。他们一路掀起狂波巨浪,搞得大水漫野。祝融也不示弱,全然抛开父子之情,率领自己的部下喷出熊熊烈焰迎战。父子俩从天上打到人间,又从地面攻到了天空。只见一会儿是乌云翻滚,大雨滂沱;一会儿又是浓浓黑烟,遍地烈火。疯狂搏斗的结果,最终还是共工和他的部下抵挡不住炎炎烈火。共工手下的虾兵蟹将们被烧得焦头烂额,就连共工手下最得力的帮凶相柳也一逃了之,远远地跑到昆仑山北边躲了起来,最后只剩下共工孤家寡人一个。

  共工奋力拼斗着,且战且退,好不容易才杀出重围,最后跑到“不周山”下。共工见自己一败涂地,手下又踪影全无,心里越想越恼火,满肚子的怒气无处发泄,便一头向不周山撞去,想一死了之。没想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一座好端端的不周山被他撞得粉碎,而自己却是毫发无损。最后,他又跑去和治理洪水得大禹捣乱。

  不周山直插云霄,原为一根撑天的柱子,经共工这一撞,天地立时变了个模样。天空塌了一角,露出一个黑洞,大地也出现了纵横交错的裂缝,地面上更是洪水滔滔,烈焰遍野,而世间百姓可就遭了浩劫。后来多亏女娲炼石补天,才重新恢复了天地的原来样子。

  残破的天地虽经女娲补好,最终还是没有回归到原样。据说天向西北有些倾斜,所以太阳、月亮、群星向西移动;东南的大地陷了一个深坑,所以地上江河水流向东边,汇成了汪洋大海。

钻木取火的燧人氏

  据说上古之时,在大地的西边有个国家,名叫“燧明国”。由于燧明国地处荒远,以至连太阳和月亮都不肯光顾。在这个国度里,一年四季不见日月,昼夜不分,到处是漆黑一片。但是这个国家生有一棵非常奇特的火树,名叫“燧木”。这棵火树高大无朋,枝干杈叶曲盘起来,占地有一万顷。在这棵大树丛中,生长有一种形似鱼鹰的鸟,它有一张短而坚硬的嘴。每当它们用利嘴啄敲燧木之时,燧木便有灿烂的火光发出,把周围照得一片通明。燧明国的国人就劳动、生息在燧明树下,靠火树发出的光来照明。

  后世有个“圣人”漫游天下,他历尽千辛万苦,游历到暗无天日的燧明国,并歇息在燧木之下。他万没有料到,在一个黝暗的国度里却是光明一片。这个圣人仔细地观察了火树发光的原因,触类旁通,他突然领悟到人工取火的原理。于是,他从燧木上折下些枝条,然后用小枝条去钻那些大枝条,果然有火花发出。后来,他又用其它树枝进行实验,除有些费力之外,最终还是都发出火花来。

  这位圣人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之后,非常高兴,马上又千里迢迢地赶回自己的国家,把钻木取火的方法教给了国人。从此,人们再也不会因采火种和守火种而发愁了。人们为了感激这位发明钻木取火方法的圣人,便称他为“燧人氏”,即“取火者”的意思。

 率民走出穴居野处的廪君

  在湖北省的夷陵巴山,古称:“武落钟离山”的山上,传说有两个天然的大溶洞,一红一黑,分别称为“赤洞”和“黑洞”。赤洞里居住着一支以“巴”为姓氏的部族。另有樊氏、相氏、瞫氏、郑氏四支部族居住在黑洞。这五支部族是古代巴国的先民,当时他们尚处在穴居野处的蒙昧状态,既没有君长,也无贵贱之分,只是都侍奉鬼神,以虚无的鬼神作为他们的首领。因此,在诸部族之间,以能通鬼神的巫师职权最重。五支原始部族长期同居一山,渐渐大家有了部族联合,选举共同首领的要求。五支部族的人自然都站出来争夺首领的位子。于是,大家约定以剑掷石,谁能击中,大家就奉他为首领。掷剑的结果,众人都未能击中石头,只有一名叫“务相”的人击中。大家见此,虽都有些惊叹,但心里还是不服。于是,又约定凡能乘坐用泥土做成的雕花泥船,浮在水面而不沉没的人,大家才侍奉他为部族首领。比试的结果又是务相胜了,其他人的泥船都纷纷没入水中。这时大家认为务相取胜乃是天意,五支部族便共同尊奉务相为首领,尊称为“廪君”。廪君是东方天帝伏羲氏的后裔,他当了联合部族的首领之后,觉得大家长期穴居野处太艰苦,便率众乘船从“夷水”出发,去寻找新的理想居地。当船行至“盐阳”的时候,盐水河有位女神爱上了廪君。神女恳求他说:“盐阳土地广大,鱼盐丰富,请你留下来吧!让我们结为夫妻,共同生活。”廪君考察了盐阳之后,认为这地方并不理想,不愿率部族在此定居,就拒绝了神女的请求。

  廪君谢绝了神女的请求之后,痴心的神女很伤心,但恋情又难舍,于是神女便傍晚来到廪君的住处,和他同床共枕,想用女人的柔情爱意来感化他。早晨,神女则变成飞虫,并召来各类飞虫,令众虫漫天飞舞,搅得天地无光,使廪君七天七夜都分不清东南西北,无法率众上路。

  对于神女的爱情,廪君虽有所感动,但男女之情很难改变他想率众寻求理想居地的初衷。于是。廪君决定牺牲个人的爱情,便派人送给神女一条青线说:“你在脖子上系上这条青线,会更漂亮动人,又可以以此相系彼此的爱心,表示我们生死与共。”痴情的神女哪知是计,便很高兴地将青线系在自己的脖子上。廪君见了之后,立刻就站在一块大石头上,举起弓箭向系有青线的飞虫射去。就这样神女为爱情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而廪君也得以冲破漫天飞虫的遮蔽,率部族重新启程,这是一场爱情的悲剧。

  廪君射杀了神女之后,率众乘船来到名叫“夷城”的地方。只见此地泉水曲绕,两边石岸也高耸回折,有如穴状。廪君见此叹道:“我们刚从山洞里走出来,怎么又来到这有如从前的鬼地方。”也许上天有感廪君的初志,他话音刚落,石岸便立刻崩塌,出现了一阶一阶石阶直通岸上。廪君登阶而上,见上面有平石一块。于是,他坐在平石之上,开始筹划在平石旁建城的计划。很快,城建立起来了。从此,众人得以脱离从前穴居野处的生活,搬进了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