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容怀孕番外:《论语》日知录十五——恶人眼里无乾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3:36:26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对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难道仅仅是“孔子认为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吗?

 

绝不是的。

 

上述注释是语言性质的,但这句话背后的涵义却是深刻的。体悟《论语》的关键之一,就在于《论语》是教人如何做人、安身立命的,而不是供人阅读或增加学问的。因此,孔老夫子的一切论述都是来自现实,并针对现实的。

 

又有谁不曾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指指点点过呢?“这个好,那个坏”;“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当然,每个人都权利评价世界,但我们对这个世界所做的评判究竟正不正确呢?——这是另一回事。生活中很少有人认真地反思过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认识世界有两个难点:第一,你必须去认识世界,不能想当然地随便给别人下定义。这就是说,你必须置身其间,了解你要评价的对象,你才有资格发言;第二,你必须认真检测你考量世界的这把尺子的准确度。因为,如果你的尺子有偏差,你对世界所下的结论也就必然是偏离真相的。

 

许多世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真的不足为训。他们看待他人的标准完全是情绪化的:你对我好,你就是好人;你对我不好,你就是坏人。你的意见与我一致,你就是对的;与我不符,你就一定是错的。实际上,对你好的,可能是坏人;对你不好的,也可能是好人。与你的意见相符,未必是对的;与你不符,也未必就是错的。世人所谓的“好坏对错”完全是“利益”准则和“自我”准则之下的“好坏对错”。

 

我认识一个恶人(是恶官,也是贪官),在他周围聚集着一批党羽。每逢开会,恶人总是评点这个人很坏,那个人非常好。可所有人都很清楚:他所说的“坏人”恰恰是好人,他所说的“好人”恰恰是坏人。在这个颠倒是非的人眼里,凡是奉承他的、听从他调遣的并和他一起贪污作恶的人,都是“好人”;凡是坚守善良品性的、不随波逐流的人都是“坏人”。他任用人的原则很简单:肯为我所用者,都可以飞黄腾达;不肯为我所用者,都必须严厉打击、无情排挤。因此,大家都认为这个单位是一个“逆向淘汰”的典范——即淘汰好人,保护坏人。

 

有一位30年前大学里的思想解放斗士,很受大家尊重。毕业多年后,爱上一位女同窗。可这个女同窗却是个巨额贪污受贿份子。另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同窗忍不住问道:“你说这个女同学如何如何好,可你知不知道她做过的事情?”这位思想解放斗士思索良久,最后郑重地回答说:“假如她贪污被抓住了,那她就是坏人;如果她受贿没有被抓住,那她就是好人。”

 

一时间,富有正义感的同窗无话可说。

 

听到这个故事,无奈之下,我杜撰出了一句话:恶人眼里无乾坤——这不是讽刺谁是恶人,而是想说明认识这个世界是多么艰难。

 

一个眼里只有自己而丝毫没有世界的人,怎么能够公正地、冷静地评价这个世界呢?你又怎么能相信他对这个世界的主观化批语?

 

今天的世界上有多少恶人在评判这个世界!而且,许多恶人往往占据着社会之“要路津”,有着这样那样的晃眼招牌。而令人感叹的是,许多不明就里的百姓还眼巴巴地望着这些晃眼招牌,聆听着这些恶人的“教诲”。

 

如果孔子是对的,如果只有仁者对好人与坏人的断语是正确的,那么,恶人关于好人和坏人的的判读就是完全荒诞的。同理,百姓中有一句粗俗的话: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

 

今人的思想弊端之一是,不愿意生活在他人的是非臧否之中——其实,这大可不必。

 

在生活中,有人说你好,你不一定真好;有人说你坏,你不一定真坏。甚至于有许多人说你好,你也不一定真好;有许多人说你坏,你也不一定真坏。

 

只有仁者、善者才真正有资格评判生命;只有依据这个世界的客观准则,你才能够裁度一切。

 

岂止恶人眼里无乾坤,常人眼里即使有乾坤,那个乾坤也是渺小的——只有仁者眼中乾坤大,“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