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友幽幽全部相册:《论语》智慧第六章之6-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23:30:06

6.决不拒人千里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1]。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2]。”

——《泰伯第八》

 

【简  注】

[1]校(jiào):计较、对抗。

[2]吾友:有人说指颜渊,却又可疑。

【意  译】

曾子说:“有能力却向没有能力的人请教,知识丰富却向知识贫乏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经纶却好像空无所有一样;纵然被侵犯,也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就曾经这样实行过。”

【理  释】

人有过去生生世世的缘分,人就必须在此生此世承续。此生的一切偶遇,都有此前的根源,也都注定要发生。天道从生命的全程来均衡一切,全程不仅指百年之内的从生到死,而指从漫长岁月之前的初生,直到如今与未来。

每一个人,无论他当前如何穷困或苍白,他都拥有博大的世界与宏阔的背景。只要他与你相遇、相识、相交,他就对你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百世修得同船渡,千世修得共枕眠”,即指今生有缘,纵使只是匆匆一瞥,都由千丝万缕的关联共同成就。

所以,能与不能、有与不有、犯与不犯等等,都是表象,决不可以由此来区分高低、贵贱与敌我。拒人于千里之外,你就人为地斩断了本该承续的关联:他尚未展露出来的强大潜能,就很难为你所认知;他在另一个层面的富有资源,就很难为你所使用;他侵犯之后的善举与义行,就很难为你所预知。

与人亲和、切近、广结善缘,你的得到必定全面而精深。

【例  述】

魏公子牟游历秦国,归国前,向秦相范雎告辞。范睢说:“公子将要上路了,就没有什么话指教我吗?”

公子牟说:“若不是您指示我,我也本想为您效劳。地位高贵没想到富有,却富有了;富有没想到美食,美食却来了;有了美食没想到骄奢,却终于骄奢;骄奢没想到死亡将至,死亡却来临了。历来因此而丧命的,是很多的。”范雎说:“公子教诲我的话,意义太深刻了。”

其时范雎贵为秦相,却主动向公子牟请教。他知道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未必全面而深入,未必不失偏颇。深知自身的局限,又能从他处广泛获得教益,人就充分利用了他所邂逅的一切,也就可以避免许多误区。

7.决不趾高气扬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1],小人骄而不泰。”

——《子路第十三》

 

【简  注】

[1]泰:舒泰平易,心怀坦荡。

【意  译】

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却不盛气凌人;小人盛气凌人,却不平易舒泰。”

【理  释】

得意而忘形,本指较高境界中的一种状态:突然有了深切的悟会,洞察了某一层面的宇宙真相,他就忘记了尘世中的一切名利与情感的羁绊。而于尘世之中,人却常因外物的骤然获得,而将人之所以为人的心性与准则忘记,于是趾高气扬,为所欲为。

人为什么能够获得外物?一则因为他往昔积了大德,因此在这时得到福报;一则因为他不择手段以掠取,因此在这时表现为强占。无论哪一种原因,都必用德去交换,只是前者是自然而然得到,后者是巧取豪夺得到;前者是他应该得到,后者是他不该得到。应该得到的,即为命中注定;不该得到的,必定自毁根基。所以,人为获得、占有而骄矜,实在没有更多的理由。所以,君子安详舒坦,决不计较外物的得失。

趾高气扬之辈,心性与善无关,言行与忍无关。他不知天理,他却在天理均衡的范畴之内;他在顺遂之时放纵,他必在灾祸降临之时败亡。

【例  述】

赵国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赵奢也难不倒他,却也不说他有才能。赵母询问其中的缘故,赵奢说:“带兵打仗,是你死我活的事,而他谈得很轻松。假使赵国不用赵括为将,还算幸事;如果一定用他为将,败坏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

赵奢死后,秦军围攻赵国长平。赵国用廉颇为将,廉颇坚守不战,秦军久攻不下。秦人散出流言说:“秦军不怕廉颇,就怕赵括。”赵王上当,便用赵括代廉颇为将。秦将白起听说后,假装败走,却以奇兵切断赵军粮道,使赵军一分为二。秦军围困赵军40多天,赵括率军突围,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数十万大军投降秦军,全被活埋。

赵括值得骄矜的理由,不外乎两点:纸上谈兵,无人能及;担当大将,凌驾于众人之上。然而这些,均非用兵致胜之道。他没有自知之明,却又自动封闭接受劝诫与启迪的通道,他就只能走入死路。趾高气扬的最大恶果,是闭塞耳目而自欺欺人,是丧失理性而恣意妄为,是远离正道而深陷邪道。

8.忧己而不忧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1],患其不能也。”

——《宪问第十四》

 

【简  注】

[1]患:忧虑,担心。不己知:不知己,即不了解自己。

【意  译】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理  释】

上天慈悲于众生与万物,上天对于尘世中的生命,无论进行了怎样的安排,都是为了帮助他发现、苏醒与回归:发现自己的执著与错失,不再痴迷,不再固守;本性渐渐苏醒,从名利与情感中解脱出来,得见来处与去处;最终得道、归真,返回到生命本来的境界与时空,远离轮回之苦。

因此,你所遭遇的一切人事与境况,都出自上天的善念。上天又根据你此前的全部因果来安排,所以你此时的任何面对,都必须由你直接来担当,容不得逃避与责怨。你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缺点、过失与误区,你能借以不断强化自己的心性、能力与智慧,你就能在重重磨砺之中,越来越理智,越来越清醒,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接近更高的境界与时空。

君子不担心别人怎样,只担心自己怎样。君子能领会上天的善念,也就乐于自律、自省与自强。

【例  述】

魏武侯与大夫们乘舟游于黄河,赞叹道:“山河之险,岂不是坚固的屏障?”王钟侍坐于旁,说:“这是我们魏国强盛的基础。如果加强防守,霸王之业就具备了。”吴起对王钟说:“我君之言,是危国之道,而你却加以附和,这只能加重危险。”武侯忿然对吴起说:“你的话有根据吗?”

吴起说:“山河之险,是根本靠不住的;成就霸王之业,不能由此道。古时,三苗之地,左有彭泽湖,右有洞庭湖,岷山位于北,衡山座于南,它虽拥有这些险要,然而其君为政不善,被禹王放逐。……殷纣王之国,左有孟门之山隘,右有漳、釜二水,南有黄河环绕,北有太行为屏障,凭借这些险要,然而为政不善,被周武王讨伐而灭国。……由此看来,成就霸王之业在于修德,而不在于险要。”武侯说:“说得好!我今天才听到了圣人的言论。西河之地的政治,就委托给你了。”

山河之险,即为外物与他者。修德于心,即为内求与内修。修内而安外,强国之道如此,为人之道亦然。任何只找外在的原因,那就只能治表,决不能治根。根必在自身与自心。为何你遇到矛盾或烦恼?唯因你与宇宙的特性相违拗,或者你在往昔的怨缘必须在此时了结,所以你不承受,不想追本溯源,不想从实质上改变自我,你就无从找到出路。

9.忍小而不失大

子曰:“巧言乱德[1],小不忍则乱大谋。”

——《卫灵公第十五》

 

【简  注】

[1]巧言:花言巧语。乱德:使德乱,意为使道德败坏。

【意  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能够败坏道德。小事不忍耐,便会败坏大事。”

【理  释】

所以言忍,在于大小之间的正确选择。小节与大节之间,须忍小节而成大节。小道与大道之间,须远小道而近大道。小失与大得之间,须忍小失而全大得。

大节、大道与大得,俱与天地人道相合,俱能从根本上归正天性、纯净自我,俱能从终极的角度给生命以最大的保障。小节、小道与小失,俱与名利情感相近,俱受尘世的千丝万缕羁绊,俱易导致心智、慧眼与本性迷失。一切外物的获得,倘是不择手段以攫取,你即逆天背道,纵享受一时,也会以百倍千倍的代价偿还;逆天者亡,一则失去尘世的财富、幸福与性命,一则失去轮回作人、升华向道、身心俱安的全部机会。

常人小忍,多是为了更大利益的获得,或者更大阴谟的实施,同样于事无补。大忍,不是为着顾虑尘世的得失,而是顺应宇宙的根本特性与规则。当然,尘世也有忍无可忍之事。比如面对杀人放火、乱道自专等等,决不可以放纵。因为由天理而论,天必灭它;天欲灭它,却一定假人之手。

【例  述】

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施以刖刑,并将他囚禁。孙膑装疯,不惜到猪圈吃猪粪。庞涓被蒙蔽,便不杀他。他躲过大难,终于逃到齐国。后来打败庞涓,迫使庞涓自杀。

淮阴有个屠户,见韩信总是在街上逛来逛去,便上前戏弄他:“看你个子高大,又佩带刀剑,极是威武,其实你胆小如鼠。如果你不怕死,就刺我一刀;如果你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打量他一番,便俯身在地上爬过。围观者大笑,以为他实在没胆量,是全不中用的废物。后来,韩信却以楚王和西汉开国功臣的身份来到封地。他任用当初的屠户做中尉,并向诸将说:“他是一位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掉他吗?可是我想,杀了他也没什么意义,反会惹出事端。因为我忍气吞声,我才立志求强,成就今天的功业。”

虽然孙膑与韩信之忍,都是为了暂且保全性命,却也动心忍性,使得意志无比坚强,眼界无比高远。所以,即使是对尘世的得失,也会因小忍而得大利,而得磨砺的显著效果。其实这一类的磨砺,也是上天有意的安排。“大器先须小折磨”,正是上天成全尘世人事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