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棉枕巾一对多少钱:戏说官场“潜规则”(三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0:27:29

戏说官场“潜规则”(三十)

 

吴越论春秋

 

         官员过多,一个直接后果是权力泛滥,不该管的拚命管,该管的却无人管。很多官员为了捞取油水,保住官位,划定地盘,霸占山头,残民以逞,与民争利。

         河南郑州市曾公布的一张“权力清单”显示,该市政府共拥有的行政权力高达四千一百多项,当中大部分的权力,其实都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但官员为了争权夺利,根本不放手。---官愈多民愈苦,这是中国的国情。

         其实,官多为患,主要是与“卖官”恶习密切相关。中国的官场向来流行“不请不送,原地不动”、“又请又送,提拔调动”、“拿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潜规则或官场之道。这是因为,在中国,官员的任免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

         由于某些人掌握生杀予夺的用人大权,就为一些人的升迁提供了一条捷径:只要攻破一把手的堡垒,便可平步青云,于是跑官要官、买官卖官便成了见怪不怪的官场常态;于是,也就滋生了一大批官帽批发商。

        另外,“一人得道,仙及鸡犬”,这种官场潜规则一直还在中国的官场延续、发扬。若有人荣升一把手,其心腹、亲信甚至七大姑、八大姨,都能在该单位谋个“位置”。“朝中有人好做官”,也导致官多为患。所以,在中国官场,关系网不破,精兵简政只是一句空话,官场也很难消肿。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推行了多次较具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采取了一系列精兵简政措施,但是一些政府机构仍然难以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原中组部部长张全景曾指出,一个省有四五十个省级干部,几百个乃至上千个地厅级干部,“可以说古今中外没有过”。不知道张全景看到铁岭、新乡的干部配备,又会作何感想。

        中国的“官民比”虽然一直缺乏权威的研究数据,但“厅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两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的民间顺口溜,正是对“官多臃肿”的反讽。媒体经常报道,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公务员上班无所事事,官僚衙门作风十足、办事拖沓踢皮球;态度生硬蛮横,缺失温情服务;上网、打牌、炒股、看电影或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可谓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除此之外,从每年不断攀升的政府行政开支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政府机构超编、人员膨胀的苗头。

精减机构、裁减冗员、“依法治官”,中央早已三令五申。然当前地方行政体制中机构重叠庞大、人员臃肿痼疾之“恶”的怪象屡屡见诸于报端。从现实情况看,这单靠地方政府自己“刮骨”、“瘦身”已难见成效,必须有赖于制度“束腰”和上级部门出力相援。精简机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显然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广大网民朋友却承揽了大量的反腐倡廉工作,一些官场上的流弊很多都靠社会公众来揭示与矫正。从正龙拍虎到公款出国旅游事件,再到调查地方副职泛滥现象,始终都是“网民调查队”主动出击、穷追猛打。在这种监督中,最尴尬的是公众常常唱独角戏,而官方反成旁观者。

民意追求真相的“热脸”贴上“冷屁股”,自然很无趣。以“副职泛滥”为例,民意持续曝光各地政府副职过多过滥,如此珍贵 的线索对于上级政府、纪检机关等部门来说,应当重视才对。但奇怪的是,相关各方始终沉默以对。类似的情形,在华南虎事件中表现得同样明显。这会不会让人误 以为,官场不正之风的调查竟成了网民的任务,官方只需要最后出来裁判一下呢?可这种事后干预的方式,往往会给政府的监管埋下一些隐患。

遗憾的是,在“网民调查队”取得成果时,仍没有看到上级主管方面的影子。这就使得被曝光的对象为逃避进一步调查争取了时间。如果上级现在跟随“网民调查队”上网调查地方官副职泛滥问题,他们将会发现,很多政府网站要么关闭,要么删除或修改了政府机构设置的页面。

调查“副职泛滥”不是民间大众的职责。主管方如果在此问题上始终表现得暧昧不清、裹足不前,必定会错失整治官场不正之风的良机,并向有关官员传递错误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