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迷心会被打断么:千年鞋履万种风情---中国鞋文化博物馆落户温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26:30

千年鞋履万种风情---中国鞋文化博物馆落户温州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举行正式命名和授牌仪式。与此同时,“中国首届鞋文化学术研讨会”拉开帷幕。“2005年全国大学生鞋类时尚设计作品展”也将于轻博会期间在温州国际会展中心展出。
为了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探索我国鞋文化史,红蜻蜓集团于今年5月份建成了中国鞋文化博物馆,并在日前取得正式称号。这是温州鞋业的一件盛事。值此之际,本专版从该博物馆藏品中选载部分鞋履精品,与读者共赴千年鞋文化之旅。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展厅一角,右边的巨型瓯绣绣花鞋长2.8米,宽0.87米,高0.71米,为世界第一大绣花婚礼鞋。编者


国庆前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组来温,对红蜻蜓集团建成的“中国鞋文化博物馆”进行了考察,经过评审,大家一致认为,该馆现有条件已符合有关规定标准,并发来正式命名书。从此,全国第一家国家级鞋文化博物馆落户在温州。

博物馆藏品千姿百态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位于浙江永嘉瓯北东瓯工业区,馆址1500平方米,由红蜻蜓集团投资1000万元建成。全馆为两层楼房,分为“传统鞋履文化”、“现代品牌文化”两个部分。展馆运用图片、实物、文字,按历史时期,系统反映我国几千年的鞋履历史和制鞋工艺的演变过程,同时,对企业10年发展的历程进行了介绍。在建筑风格上,整个展区具有楠溪江流域的地方特色,充满自然和谐的文化氛围。
博物馆收集了1200多件古今鞋履藏品,积累了大量宝贵资料。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和系统梳理,基本上理清了中国鞋文化的发展脉络。
展厅陈列中,按历史时期展示了不少传世品,如新石器时期的“裹脚皮”活化石;商周的辟邪玉雕鞋;战国铜靴镦;汉代女皮靴;魏晋鎏金五朵履;唐代联珠纹鞋帮和金凤银靴;辽代鹰奴木俑;明代小脚鞋;清代三寸金莲鞋与金莲套靴以及满族的花盆底鞋;傣族的竹屐;彝族的翘尖鞋等。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鞋履,式样丰富,做工精巧,文化内涵丰富,充分显示了中华鞋履文化的灿烂多姿,是我国历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此外,还展出了2.8米长的巨型瓯绣婚鞋和25个国家的工艺鞋。

中国鞋文化源远流长
漫长的中国鞋史中,包含着不少历史知识和文化底蕴。如:人类最早穿什么鞋?何时穿上较完整的鞋履?中国的皮鞋制作迄今有多少年历史?在中国鞋履文化史上曾有过几次重大改革?等等。
“裹脚皮”曾是人类鞋履的先祖,令人惊讶的是,至今还在新疆部分少数民族中穿用。经考古证明,4000年前的楼兰人已将兽皮切割为靴前、后帮和鞋跟三块,采用帮件分开的方式制鞋了;而2000年前湖南长沙出土的楚国“皮鞋”,也已用前盖、前尖、后尾三块材料拼制,其鞋帮的设计已趋向现代设计工艺;制鞋中的翻绱工艺,在我国汉代时就已经出现;还有,战国赵武灵王引进胡靴,改变了中原人由穿舄履而着靴,也改变了中原军队的装备乃至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些鞋履的重大改革,不仅对我国,甚至对世界鞋业发展而言,都属于伟大的创造发明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在鞋博物馆中,有关鞋文化的千古之谜都可以在此找到答案。更重要的是,我国历代鞋文化的绚丽多姿,为现代鞋业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基因和开拓创新的艺术源泉。

温州鞋业呼唤鞋文化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诞生在温州,并不是偶然的。首先是温州这片瓯越文化的沃土及其文化基因哺育了它。从温州鞋业发展来看,不仅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它是温州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据文献记载,至迟在南宋(1127—1279)时期,温州已出现手工制鞋匠。在明《永乐大典》中,保留了宋南戏《张协状元》剧本。此剧为“永嘉书会”才人所撰,戏中不仅有温州地名和方言,而且数次出现《赵皮鞋》曲牌名;剧中人物还多次提到民间使用牛皮,“一可蒙鼓,二可做鞋”的台词。这表明当时永嘉(即今温州)已有制鞋工匠在制作皮鞋。
明代,温州一带制革业和制鞋业已很发达。如:嘉靖年间温州已能生产麂皮、杂色毛皮和九节狸皮、野猪皮、香狸皮、山羊皮以及软皮、硝白软皮等。朝廷规定:每5年,用以上毛类毛皮制造胖袄裤鞋523副作为贡品,由永嘉、瑞安、乐清、平阳、泰顺等五县分摊。到明万历年间,每年均有“胖袄裤鞋”作为岁派贡品。据资料分析,这些鞋当为配合冬服穿用的高统皮靴。
清代的温州,各种鞋履,包括皮鞋、布鞋、绣鞋、草鞋等均已流行。至民国时期,温州皮鞋业一度有了较大发展。民国二十年(1931),温州市区(今鹿城区)硝皮业有近30家,其中晋新、普达、精华等厂均使用机器来代替手工摩皮;制鞋业有70家;府前街一带已成为皮鞋专卖街,有叶三进、大陆、美标、皇后等几十家皮鞋店,其中多数采取前店后厂(作坊)形式,大多为手工作坊。温州鞋业800多年来的发展,为今天鞋文化博物馆的建立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鞋博物馆的建立,为“中国鞋都”寻找到一个文化载体。今日温州有6000多家制鞋企业、80多万产业大军、百万营销大军,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鞋都”。然而温州还未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这说明没有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的产品,很难打进国际市场。因为今日鞋业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品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越来越成为未来市场制胜的关键因素。温州鞋业在呼唤鞋文化,而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建设、完善“中国鞋都”和鞋博物馆的基础条件。

陶鞋器皿(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期是人类的彩陶时代,大量彩陶反映了先人生活。尖头陶靴上的纹样有两种解释:一是先人们曾文身为衣,有了鞋后,常把足踝上的纹样装饰到彩陶制品上;二是彩陶工艺将编织鞋的纤维编织纹路和捆绑系绳形状绘于鞋面上。


玉制战靴(秦)
秦代继承胡服骑射的军备,高层穿的军鞋仍采用一种短统革靴———胡靴,并常作为骑士的军鞋。秦代鞋饰始趋翘首,并在短革幼处盖以皮革甲片与胫甲相接,以护髁和脚。




革鞋(原始时期)
这是一种原始态的成型鞋,又叫“摺脸鞋”,由“裹脚皮”进化而来。此鞋帮底不分,易做易穿,能适应不同气候和环境,并一直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和山区百姓中流行。鞋材常用马皮、鹿皮和狍皮。




玉靴(战国)
用玉石仿制的战国时期的战靴,上面雕有一些神龙猛兽,以表示将帅的威武气概。


陶制歧头履(秦汉)
歧头履,古代亦称“分歧履”,在先秦典籍中,称鞋头分歧始于皇帝内宫,曾作为皇宫祭祈时所穿“舄”的形制,后流向民间,先为男性穿着,到汉代女子也普遍穿用。后传至唐代,消迹于宋代。


玉靴(战国)
用玉石仿制的战国时期的战靴,上面雕有一些神龙猛兽,以表示将帅的威武气概。


谢公屐(南朝)
该木雕鞋是根据永嘉太守谢灵运登山鞋仿制。据传,谢灵运穿的木屐底装有前后活动齿,便于上下山行走。该鞋帮口雕有长寿纹,鞋底刻有水波纹,木底部有两个长方形凹槽,活动木齿做成“T”型,凸起处有孔洞,和木鞋底的两个孔洞吻合,便于穿杆连接,并用梢子固定。这样,去前齿可便于上山,去后齿便于下山。


鎏金五朵履(魏晋)
魏晋之际,中外各民族风俗文化大交流使各国形成了各种形制的鞋履,当时晋国的“五朵履”堪称一奇葩。此形制从鞋面上看似五道梁与道梁帽呼应,从前面看五个瓣,其图案是魏晋最流行的蔓藤纹。


玉石翘头鞋(隋)
隋代流行的翘头鞋,或称勾头鞋。这是当时民族交流、社会开放、少数民族的鞋饰不断传入中原而流行的一类时尚鞋饰。


凤回首青铜鞋(五代)
五代鞋饰保持了晚唐风貌,渐趋俏丽风格。鞋头以高耸、奇特为时尚。凤头饰不仅体现女性特色,回首凤又具镇邪、护身之俗,此种凤头鞋饰之风一直延续到明清。


方头祥云木雕鞋(明)
用楠木雕刻而成的木雕鞋,鞋头呈方形,有凸起的祥云纹,鞋帮两侧雕有树木、房舍、农田。为挂在腰间和烟杆上的饰品。



铜包玉女靴(辽)
此靴为铜包玉装饰,高33.3厘米。以镂空的唐草纹为衬底,上有展翅腾飞的凤鸟,靴头主题图案为浮雕梅花,其造型简洁,纹饰繁缛,精雕细琢,富丽堂皇,呈现辽式金银器的纹饰风格。


康熙帝靴(清)
清代康熙帝珠靴,黑鞋面黄色帮筒,靴口呈黑色,用彩色条带做饰边,黑色靴面中绣有金色如意纹,给人以大气高贵的感觉。


高底绣花小脚鞋(清)
此鞋最大特色是鞋筒自下而上,分六层,用不同颜色构成,在高跟上也有花卉装饰。特别在银白色的靴帮面,用五彩丝线绣有凤凰、梧桐树及人物,造型生动,绣工细巧,整个靴型美观大方,造型优雅,是金莲绣鞋中的精品。


金莲睡鞋(清)
此鞋为洞房花烛夜新娘所穿睡鞋,鞋内藏着春宫画,为父母对子女进行首次性教育所用。



金莲套靴(清)
为了使小脚鞋干净、不易受损,妇女出门时穿着这种三寸金莲鞋套,回来再脱掉。这双套靴刺绣精美,可谓佳品。




寿字弓鞋(清代)
此鞋为清代晚期绣花鞋,流行于安徽地区,以红缎为鞋帮,鞋头上绣有“寿”字,鞋底绣有花卉,两侧绣有金钱、牡丹、笔以及男女同鞋(偕)等图案,刺绣精细工巧,令人赏心悦目。



部分少数民族鞋履

悄然蝶变(当代)
温州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徐快乐设计的鞋样作品,曾获浙江省青年鞋靴设计师设计大赛银奖。



▲鱼鞋(白族)
用绉纸筋制成的鱼鳞鞋。此鞋为云南大理河源县马家村白族老大娘张桂芝(63岁)于2001年制作。

绿面红绣鞋(苗族)
用绿缎面制成单鞋型,鞋头用大红丝线为主,绣以圆形的图案,五彩缤纷。鞋底手工缝制而成,帮口饰以黑边,具有民族气息。

▲旗鞋(满族)
又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满族特有的一种绣花鞋,因其底似花盆而得名,鞋底以木制成,外裹白布,底高为7厘米,最高的可达13厘米;鞋帮饰以花鸟虫草等刺绣,有的鞋底上也有绣花图案;脚尖处有针线编成的穗子及地。

▲绣花鞋(傣族)
千层底绣花布鞋,黑色帮面,绣以五彩丝线组成的植物花,花中立有人形模样、头上长角、双手举起的奇特造型。

高筒靴(蒙古族)
一种用各种不同颜色皮革制成的高筒皮靴,靴筒一尺多高,在筒的上下部位,缝制了不同图案,筒口宽大,呈马蹄形,靴底较厚,为多层底,状如船形。此靴骑乘时护腿、护趾,便于行走,能踏沙、踏雪,又可防虫、防露。


▲黑绣鞋(壮族)
该鞋尖翘钩明显,黑色的帮面绣满酱黄色的花朵,并配以红、绿、蓝色花朵,花型舞动活泼,为神汉舞蹈时穿着,用千层鞋底手工纳制而成。


▲猫头鞋(土家族)
湖北恩施土家族女婴穿着的有猫头装饰的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