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tube tony是什么:信息分析技术在脾胃阴虚证鉴别诊断中的运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37:05
摘   要    
  目的  运用信息学原理和计算机技术建立量化 的脾胃阴虚证鉴别诊断体系。方法  将脾胃阴虚证出现的13项主要症状、体征的出现频率用信息论原理,求出熵,信息传递系数和对诊断的贡献率,基于贝叶斯判别分析和简化评分法建立鉴别诊断体系。并回到临床进行考核. 结果   腹胀、嘈杂、呃逆嗳气、大使不调、胃脘不适、消瘦、善饥等症状有较大的鉴别诊断意义(单项贡献率>10%)。而烦热、乏力、纳差、渴饮、脉象改变在鉴别诊断中意义相对较小(单项贡献率<10%)。 证候的熵为0.29354,13项症状引入后传递信息量的总和为0.2708,其对鉴别诊断的总贡献率为92%。提示鉴别的把握度较高。脾胃阴虚证各25例的考核结果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超过了90%。 结论  本文分析了十三项主要症状在脾胃阴虚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初步建立了基于贝叶斯判别分析和简化评分法的鉴别诊断的体系,对中医鉴别诊断的客观化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脾阴虚证   胃阴虚证   鉴别诊断     信息     计量诊断

  脾阴虚证和胃阴虚证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证型。长期以来就脾阴虚证和胃阴虚证的关系,各家有着不同的观点,该概括起来有3点:一是脾阴统胃阴;一是认为脾胃之阴生理有别,临床难分;一是认为脾阴与胃阴不仅生理有别,其虚在病因,病机,和临床症状方面都各有特点。随着近年来对脾阴虚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深入, 目前比较公认第3种观点。为了提高临床脾阴虚证和胃阴虚证诊断的准确性, 探讨脾,胃阴虚证鉴别诊断客观量化的可能性, 本文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中医虚症诊断标准(1, 2),立足于临床[3],观察了92例脾阴虚证和67胃阴虚证患者的临床表现,从中筛选出13项共26个症状表现,运用信息学原理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处理,探讨了各症状及其表现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基于贝叶斯判别分析和简化评分法建立了量化 脾胃阴虚鉴别诊断体系。并把这个诊断体系回到临床进行了验证,观察了其诊断符合率。
  1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按照沈自伊等整理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2]
  1. 2 一般资料:脾阴虚证80例,男性44例,女性36例,年龄较均匀地分布于20~60岁间,病程一年以内18例,一年以上62例,西医病种主要见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糖尿病、夏季热和部分胃切除术后患者;胃阴虚证55例,其中女性25例,男性30例,年龄及病种分布与脾阴虚证相似。上述患者作为试验样本。
  1.3  数据处理方法:临床详细记录脾胃阴虚证出现的各种症状、体征。从中选择与二证关系密切的病程、纳差、善饥、嘈杂、胃脘不适、呃逆嗳气、腹胀、大使不调、渴饮、消瘦、乏力、烦热、舌象等十三项考察指标,分别观察其有无或出现情况计26项内容,把各指标在二征中出现的频率用信息论原理,求出各种熵,信息传递系数和对诊断的贡献率,并基于贝叶斯判别分析和简化评分法建立了鉴别诊断体系[4,5]
 1. 4  鉴别诊断体系的考核:在临床3家医院的脾、胃阴虚证患者中, 各随机抽取25例作为考核样本,分别把资料输入计算机按诊断指数积分计算,考察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
  2 结  果
  2.1 脾、胃阴虚证各指标出现阳性的例数见附表1,其出现频率初步反映了二证在临床表现方面的侧重点的不同。
  2.2.脾、胃阴虚证鉴别诊断诸症状的信息分析:
  (1) 脾、胃阴虚证的近似事前概率为:
  P(脾阴虚)=80/135; P(胃阴虚)=55/135
  (2)  信息源的熵
    H(x)= -? P(D i)logP(D i) log
     = - ----- log            
  log---- =0.294 (Hart)
 (3)  各症状的条件熵H(D/S),传递信息量T(D,S)。各种表现的条件熵 H(D/sij),传遍信息量 T(D,sij)  及各症状对鉴别诊断的贡献中R(j),见附表2。贡献中由大到小的次序依次为:腹胀、  嘈杂、大便不调、呃逆嗳气、病程长短、胃脘不适、消瘦、善饥、烦热、乏力、纳差、舌象及渴饮的改变。
(4)  为了便于临床应用,把上述脾胃阴虚证各症状频率按贝叶斯公式的化评分法,求得各症状表现对证候的诊断指数,结果见附表1。与此同时,还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了基于贝叶斯公式精确概率法的鉴别诊断体系。
  (5)  该鉴别诊断体系13项症状传递信息量总和为0.2708,而待鉴别证候的熵(即信息源的熵)  为0.2935,13项症状对鉴别诊断的总贡献率=0.2708/0.2935,约92%。
  (6)运用上述二个鉴别诊断体系,对临床诊断为脾、胃阴虚症的各25例患者进行考核。结果25例脾阴虚证患者有2例被该系统诊断为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有1例被诊断为脾阴虚证。
  对于脾阴虚证而言,该体系的敏感度为92%,特异度为96%; 对于胃阴虚证耳而言,该体系的敏感度为96%,特异度为92%。经统计学处理,两者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附图: 脾、胃阴虚证的敏感度和特异度(n=25)
  3  讨  论
  3.1  从信息学角度看,疾病的诊断是一个信息过程,信息源是病人,医生是信息的接受者,鉴别诊断就是通过各项检查(通信),在几种互斥的疾病中作出鉴别。信息源的熵反映了在诊断检查前对疾病不肯定性的大小。 临床中医诊断是通过四诊获取各项症状体症,每引入一个症状,信息源的熵就减少一定的值,这一值就是该症状的条件熵,因此每个症状对诊断、 鉴别诊断都带来了有用的信息,其大小用传递信息量表示,进一步还可转化成直观的贡献率。本文证候的熵为0.29354,13项症状引入后传递信息量的总和为0.2708,因此对鉴别诊断的总贡献率为0.2708/0.29354,即92%,表明鉴别的把握度还是相当高的,而与临床诊断的吻合率,随机小样本考察已超过92% ,但还须扩大考察样本量,进一步修改完善。
  3.2  各症状  传递信息量T(D,S)和贡献率R(j)的大小,反映了该症状对症候鉴别诊断的价值的大小,本文结果提示:在脾胃阴虚证鉴别诊断中,腹胀、嘈杂、呃逆嗳气、大使不调、胃脘不适、消瘦、善饥、等症状有较大的鉴别诊断意义 (单项贡献率均>10%)。而烦热、乏力、  纳差、渴饮、脉象改变在鉴别诊断中意义相对较小(单项贡献率均<10%)。从附表1 诊断指数可以直观地看出各症状对鉴别诊断的意义。如出现暖气、呃逆,支持诊断胃阴虚证指数为6,脾阴虚症为 -3,该症状较有鉴别诊断意义。再如口渴的出现,对脾胃阴虚证均是10,则缺乏鉴别诊断价值,运用时只要把症状分别与脾、胃阴虚证相应指数相乘后求和,两和相比,何证为大即支持诊断该证,这种方法直观方便,适合于临床参考。
  3.3  脾胃同居中焦,脾胃之阴都有滋养濡润和协助消化吸收水谷的作用,井在维持脾胃阴阳平衡、升降协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所不同者,脾阴为脏阴,包括营血、津液、脂膏等,除能滋养脾脏自身外,还能充养四肢、九窍和全身各脏,是脾主运化的物质基础;胃阴属腑津,能营养胃体,濡泽水谷,是胃主受纳和降的物质基础。因此,在病理上,阴虚濡养失司,虚热内生是二证的共性,不同点在于:脾阴虚证尚有脾运失司病理,胃阴虚证尚有胃纳无权、和降失司改变。本文信息分析的结果,也正好反映了脾胃阴虚证的异用点,渴饮、舌红苔少或干、烦热为阴虚濡养失司、虚热内生的反映,纳减为脾胃运纳下降的表现,都反映了脾胃阴虚证的共性。所以对鉴别诊断的贡献较低。而腹胀、便溏为脾用不足、运化无权所致,故对脾阴虚证诊断指数高,对胃阴虚证较低。嘈杂、呃逆嗳气、胃脘不适主要反映了胃阴不足、胃体失濡、和降失司,故对胃阴虚证诊断指数较高,对脾阴虚证较低,因为这些症状在鉴别诊断中意义较大,所以贡献率也较大。
  3. 4.本文分析了十三项主要症状在脾胃阴虚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初步建立了基于贝叶斯判别分析和简化评分法的鉴别诊断的体系,临床考察验证也表明, 该体系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对中医鉴别诊断的客观化有一定的启示。但该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危北海 中医脾胃学说应用研究 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3年第1版, 49-53页.
  2沈自伊 整理   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3,3(2): 117
  3 管学忠 魏睦新 贝叔英   脾阴虚证治的临床探讨   广西中医药 1989  12(1):18
  4黄秉宪 潘华等编译    计量医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年第一版。 8- 44
  5蔡庆生 主编   医用近代数学   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88年第一版  251


附表1   脾胃阴虚证各症状表现频率及其诊断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