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gdays第二季:杂说隐士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2 11:53:08
  杂说隐士文化

  中国,一个具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因而中国文坛上的伟大成就在世界文坛上可以说举足轻重,而我再这里要说的就是中国文坛的“隐士文化”。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因此,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但皆不可都称为隐士。《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南史·隐逸》有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因而我认为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所以,在我之见,中国文坛上的隐士皆不可都称他们为真正的隐士,或完全的隐士,隐士文化更进一步的说也就不是什么“隐士文化”,准确的说应该说是“贤士文化”。

  实际上,我认为隐士大抵可分为六种:其一是真隐、全隐,但这种隐士真是太少,如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等,从来不去做官,皇帝征召也不去,而且也和官方不打交道。其二是先官后隐,如陶渊明,其实他不是一个纯粹的隐士,他当过官,因对官场不满才隐居。其三是半官半隐,如王维,开始做官,后来害怕了,但辞官隐居又没有薪水,生活没有保障,于是虽做官,但从来不问政事,实际上过着隐居的生活。其四是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的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后,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式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了一阵子官后又去隐居。其五是不得已而隐居,实际上却从事着最热心的政治,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没落王朝合作,实际上却从事着最激烈的反清斗争。其六是先隐居,基本上是真隐,但等待时机,等到时机就出山,等不到就隐居下去;如汉末的诸葛亮,元末的刘基等。

  不论早期还是后期,所谓真正的隐士,我认为不多,但隐士文化却丰富多彩,他们笔下的山水画和田园诗风格各异,于是在中国隐士文化中便形成了以“淡”、“柔”、“远”为宗的隐士文化风格,这都和隐逸者的性格基本一致。但历来学者都对隐逸者持反对的态度,认为隐逸者逃避现实,应该负国家兴亡的责任。当然,隐逸不为我所提倡。但隐逸者所创造出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却不容否定。隐士表面上超脱,在意识形态上也表现出超脱,实则内心都有无穷的痛苦。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到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无不显示出人们的理想追求与变通。也感谢古代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虽有远大的抱负,却最终因社会因素而无出施展。入世不成,便借出世之名遁走江湖去做隐士,虽然大多数算不上真正的隐士,但他们的思想却是一个真正的隐士所具有的思想,因而他们也就成为了中国隐士文化的造就者,给中国文坛创下了一笔不朽的财富。

  因此,我不得不说,中国的隐士文化是我们所要探究的最有价值的文学艺术,是中国文学的真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