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gdays全彩本子百度云:台湾主要政党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7:35:23
台湾主要政党简介




中国国民党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创立的政党。其前身依次是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国民党及中华革命党,孙中山于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中国国民党传统上会将由兴中会至中国国民党的发展历程视为一脉相承,故此会以兴中会成立的1894年为中国国民党的创党年,至今已超过一百一十年。中国国民党于1928年以国民革命军北伐,建立全国统一的政权,统治大陆至1949年。1949年,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国大陆撤守,12月1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由中国大陆迁往台湾台北,部份留在中国大陆的党员继续中国国民党的运作,并成为中国大陆的民主党派之一(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和在台湾的中国国民党无主从关系。

中国国民党现任主席为马英九,荣誉主席连战,副主席吴伯雄、林澄枝、江丙坤、关中。秘书长詹春柏。

简史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值中日甲午战争,孙中山先生赴檀香山号召华侨亲友,创立“兴中会”革命救国组织。

民国前七年(1905年),兴中会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几个重要革命团体,组成中国同盟会于日本东京;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同盟会又联合数个政党组成国民党于北京;民国三年(1914年)七月,另组中华革命党于东京;1919年,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至十三年(1924年)一月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改组完成,进入中国国民党阶段。迄今一共举行过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国民党也从革命党,革命民主政党,演进为现代化的民主政党。


中国国民党位于台北的中央党部1949年,国民党在中国内战中败给中国共产党,随同国民政府到达台湾。同年1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由中国大陆迁往台北,部份留在中国大陆的党员继续中国国民党的运作,改称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成为中国大陆的民主党派之一。

中国国民党自立党以来,为因应时势变化,孙中山,蒋中正皆曾多次实行党的改造。但在2000年三月的中华民国总统大选失利后成为在野党。民国八十九年(2000年)以前,中国国民党一直是中华民国唯一的执政党,她曾伴随中华民国历经革命开国、讨袁护法、北伐统一、训政建设、抗战建国、制宪行宪、以及保卫台湾、建设台湾等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国民党追求的目标始终一贯,那就是要建设中华民国成为三民主义的理想国家。在两岸问题上,中国国民党坚持九二共识中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一中各表)是目前两岸和平的最佳方针,也是两岸寻求进一步关系前的最高指导原则。
历任党主席
中国国民党历任党主席分别为:

孙中山(总理,1919年10月—1925年3月)
蒋介石(1926年5月—1927年3月,1926年5月—1926年7月由张静江代理主席职务)
胡汉民(1935年12月—1936年5月)
蒋介石(总裁,1938年4月—1975年4月)
蒋经国(1975年4月—1988年1月)
李登辉(1988年1月—2000年3月)
连战(2000年3月—2005年8月): 首位以党员直选方式产生之党主席,惟仅一人参选(同额竞选)
马英九(2005年8月19日—):首位在非同额竞选中,以党员直选方式产生党的领导人親民黨,在臺灣地區的成立的中華民國政黨,於2000年(民國八十九年)3月31日成立,創建人爲宋楚瑜。親民黨首任黨主席宋楚瑜,副主席張昭雄;首任秘書長鍾榮吉、首任副秘書長秦金生。目前親民黨在立法院內擁有31席,是繼民進黨、國民黨、「台聯」之後中華民國立法院的第四大黨。

親民黨屬泛藍陣營,因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期間國民黨高層出現分裂,宋楚瑜退出國民黨並在選舉結束後組建,黨員中相當一部分來自國民黨以及新黨。親民黨自成立之日即通過了親民黨黨章,提出了憲政、人權、國家安全、司法革新、警政治安、經濟發展、社會福利、文教、族群、環保等十項政策主張。第一次全國委員會於2000年9月召開。2003年國民黨、親民黨宣佈共推一組人馬參選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但結果以極其微弱的差距敗給了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和呂秀蓮。

親民黨中央黨部下設五個單位:

政策研究中心:負責親民黨政策基調研擬、民調製作等工作;
組織部:規劃黨員招募及各黨部成立事宜;
文宣部:負責親民黨活動新聞宣傳、親民卡、親民黨全球資訊網站架設等工作;
行政部:則負責全國委員會休會期間之行政事項暨日常行政事宜;
財務部:則負責會計工作並統籌黨部經費使用狀況。
此外,親民黨並迅速成立了包括立法院黨團、宜蘭縣議會黨部、甘泉黨部、那魯灣黨部等議會及特種黨部。

親民黨黨徽 台湾新党党旗
新党是中华民国的一个政党,以追求清廉制衡、公义均富、族群和谐、国家统一为宗旨;于1993年8月10日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台湾台北市光复南路65号。新党发起人为赵少康、郁慕明、王建煊、陈癸淼等七人,前身为中国国民党内的次级团体新国民党连线;1994年12月28日朱高正为首的原中华社会民主党并入新党,现任党主席郁慕明。新党属于泛蓝阵营,理念与政治主张是追求民族统一、政治民主、民生均富的目标,坚守公义、平等、和平、安全、务实、干净的原则。

由于新党由于在其组党宣言中明白标举“开放两岸直航”、“积极与中共展开谈判”,冲击国统纲领的程序与格局,又反对台独,因而面对被视为统派的质疑。为此,创党之初新党还特别澄清并非急统。新党成立后不设主席、中常委、中执委、中央委员等职位,只设召集人,负责召集主持会议。但自2001年立法委员选举败选后,办理党员重新登记并调整组织、举办党员大会由党员直选主席、党代表。

虽然新党自称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以国会为中心,以民意为导向,以选举为手段的民主政党”,却又限制由公职人员(立法委员)组成权力核心,后来政党内部也因此产生意见分歧。2000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以后,由于宋楚瑜主导的亲民党成立,在票源方面与新党有相当程度的重叠,因而压缩新党的政治版图及存立空间。二者既联合且竞争的关系,造成民进党执政后在野联盟内部亲民党与新党因为挖角风波而发生冲突。
新党的政治主张
壮大中华民国,保障台海安全是最高准则。
三党合作一致对外,相互监督,避免台湾被出卖,立即与中共展开谈判。具体为拓展国际生存空间,重回国际舞台;开放两岸直航、促进全面交流;保障台商权益,争取大陆市场;建立互利共生的大中华经济圈。
确立权责相符,受国会监督的直接民选总统制,避免独裁。(现党版政策白皮书已修正为改采内阁制。)
各族群一律平等、推动系列人权法案、保障人权。
改征兵为募兵,采减兵不减官,储备整军干部的精兵政策。推动国防科技化、现代化,确保安全。
设立直属行政院之廉政总署、推动系列阳光法案,贯彻反贪污、反腐化、反特权。
反金权、不反商。尊重守法守分的企业家、生意人。使他们不受刁难,全力支持中小企业,要做他们的后盾。
规划照顾弱势团体的社会福利政策,保障小老百姓的生活。
[编辑]
新党历任领导人
全国委员会召集人

第一届赵少康
第二届先后为郁慕明、王建煊
第三届与第四届陈癸淼
第五届周阳山
第六届先后为陈癸淼、冯定国
第七届李庆华
第八届先后为郝龙斌、谢启大和营志宏、郁慕明
主席

第一届郁慕明(2003.6 ~) 泛绿联盟
                民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是目前中华民国国会第一大党、现执政党,主张台湾本土化及台湾独立。现在的民进党是倾向台独的泛绿联盟的主要政党。





          民主进步党党徽
概要
[编辑]
党外时期
194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后对台湾施行高压统治,当时的主流社会、媒体都为中国国民党所控制,但依然有部分所谓党外人士争取民主与自由。党外声势逐渐发展壮大,1979年的美丽岛事件可以说是党外运动的高潮,施明德、黄信介等多人因此入狱。
1980年代,这股党外实力逐渐组合、统一,并最终在1986年9月28日由132名与会的党外后援会在台北圆山饭店宣布组建民主进步党。


[编辑]
在野党时期
1986年组党后的民进党参加第一次的立委与国代选举,总得票率都在20%以上。此后民进党也发动了多次街头游行活动,争取当局解除戒严、争取民代直选与一系列的公共政策调整。初期的民进党虽视自己为台湾的本土政党,将国民党政府称为外来政权,但主要的政见还是争取民主自由,让人民有更多的参政、议政权。在此时,民进党主要通过发动游行、街头抗争等与政府斗争,非支持者称民进党是“街头党”。民进党成立之初并未得到国民党的承认,但仍然于同年11月10日拒绝国民党的要求,如期举行第一次全国党员代表大会,选出江鹏坚为创党主席。民进党创党党纲中明定:台湾的前途由台湾全体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通、公正、平等的方式共同决定,标举出台湾住民自决的主张。

1987年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令,开放报禁、党禁,民进党继续参与台湾政治,要求总统直选。民进党通过了“四个如果”的决议文,称只有在国民党出卖台湾人民利益、中共统一台湾等四个条件成为现时时,民进党才会支持台湾独立。1989年的台湾县市长与立委选举中,民进党的支持率持续上升。

1991年民进党于第五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台独党纲,党纲第一条便宣布民进党的基本主张是“通过以住民自决的方式,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首次将台独的主张提升到党的主要目标,标志着民进党正式成为支持台独的本土政党。

1992年的立委选举中,民进党得票率达33%,次年的县市长选举的得票率已经达到44%。1994年在台北市长的选战当中,民进党推出高民意支持的立法委员陈水扁以“有梦最美 希望相随”为主轴与新党赵少康、寻求连任的中国国民党黄大洲竞选,并最后赢得胜选,选举后虽传出弃保效应,但陈水扁当选首都市长显示民进党已经能够借由国民党的分裂而与其相互抗衡。

1995年5月施明德担任党主席后,积极为民进党过去的反对暴力形象做转型,同年9月,在美国表示“民进党执政,不必也不会宣布台湾独立……”,并在1995年12月14日民进党与新党在“大和解”前提下接触会谈,而许信良也提出为其大胆西进的前瞻主张,施许两位党主席对于民进党的路线有著不同的思维,但始终无法成为主流意识。1996年是中华民国总统首次直接选举,民进党推选早期的台独宣导者彭明敏教授参选,但因中国国民党候选人李登辉散发出的魅力及对于本省籍选民的强大号召力而惨败。此次选举失败导致党主席施明德辞去党主席职务以示负责。但在地方上,民进党的势力依然强劲。

1997年的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赢得了全台12个县市的执政权,首次超过国民党的县市长席次,“绿色执政”下的人口占全台总人口的71.59%,民进党“以地方包围中央”的选举路线于焉产生。1998年的台北、高雄直辖市市长选举,在台北市市长选战中,施政满意度高达7成,被外界甚为看好有机会连任的市长陈水扁,败给了形象清新马英九,失去台北的执政权,一般认为除了马英九个人的魅力外,在加上时任国民党主席的总统李登辉拉起马英九的手,喊出“新台湾人”,使其民调大涨,夺得最后胜选;但在高雄市长选战中,不被外界看好的谢长廷却因对手选举策略引发民众反感而意外地以些微差距胜选,台湾南部县市全面由民进党执政的绿色执政版图情势首次出现。

1999年为因应2000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民进党基本政策作了重大改变,通过重要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承认台湾已是独立的国家,国号就是“中华民国”,争取更多的中间选民认同。并在随后推选落选的前台北市长陈水扁与美丽岛事件参与人、时任桃园县县长的吕秀莲参选正副总统选举,选战过程原本不被外界看好,但由于发生兴票案,使得宋楚瑜支持度跌至谷底,在由邱义仁、张俊雄、吴乃仁为首的民进党竞选团队的操盘下加上陈水扁提初的新中间路线以及李远哲以相信改革的力量支持陈水扁,获得许多的中立选民支持,最后与宋楚瑜以2.5%差距胜选,实现中华民国历史上的首次借由民主政党轮替。

[编辑]
执政党时期
民进党执政之初经验不足,以及国际经济衰退,使的执政初期面临多次政治危机,

在政治上:由于新政府刚成立3个月不到,即发生“八掌溪事件”,在“八掌溪事件”中,由于行政部门的反应缓慢,导致了四名工人的死亡。而“核四风波”民进党执政前始终主张“非核家园”的理念,上台后民进党立即宣布停建正在建设中的第四核电厂,引发政治风波,在野的国民党立委甚至发动连署罢免陈水扁,民进党最终妥协,复建核四,“核四风波”也导致了民进党的前主席林义雄发动“反核四”的游行。经济上:国际经济衰退外以及新政府成立的政局尚未安定,使的台湾经济衰退,失业率攀高破5%,台湾的股市由上万点的指数一路跌至最低2800点,但民进党也认为,经济上市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并且立法院由于泛蓝过半数关系,不断杯葛行政部门的许多改革的议案,形成朝小野大、两院对立的情况。

尽管面临重重危机,民进党还是获得了2001年立委与县市长选举的胜利,而从2002年新科立委就职后,台湾政治局面形成了“泛绿”与“泛蓝”两大势力,民进党首次成为国会的第一大党与另一“泛绿”政党台湾团结联盟一起,基本上能够控制国会,然而立法院的多数席次直至目前仍然由泛蓝政党掌握。

由于总统府与党中央双方经常立场不同调的关系,陈水扁于2002年7月14日接任民进党党主席,引来了一阵批评声浪,认为是违背了建党之初反国民党时提出的理念:党、政、军的分离,并批评成为陈水扁的“一言堂”,对于外界诸多的质疑,民进党解释这是“党政同步”并非“党国不分”。

到了2003年开始,执政上逐渐步入轨道,虽然在政治上,直到今天依然对立,但在经济上,全球经济复苏及一连串金融改革,台湾经济逐渐回稳,依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及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F)所出来的全球竞争力评比,台湾的竞争力评比,比过去执政的国民党还要好,但在细项中的政治性评比中却仍远低于其他商业性评比。

2004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期间,泛蓝的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整合成功,形成2000年无法出现的“连宋配”,而民进党依旧以“水莲配”寻求连任。民进党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十分成功的,再加上陈水扁2003年10月过境美国出席多个公开场合,宣扬其在外交上的成就,使陈吕与连宋的民调差距从2003年3月最高时的15%左右已经缩小到3%的误差范围以内,总统府秘书长邱义仁形容这次选举将会是“割喉战”,绿军仅差40万票。不过也有人评论,民调数码拉近主要并不是由于民进党的支持度上昇(泛绿的支持度始终维持在30%到40%之间),而是由于泛蓝的支持度不断下滑,很多选民从原先的支持泛蓝改为不表态。此次选战空前激烈,泛绿与泛蓝支持者立场十分鲜明,泛绿政营再2003年2月28日由民进党发动228牵手护台湾大游行民调支持度来到最高点,但在最后投票之前一周,由通缉潜逃海外的前东帝士集团董事长-陈由豪,爆出政治献金与“大老说”,牵扯出立委沈富雄,在最后倒数48小时的投票中,沈富雄招开记者会以“三个可能”和“四个可能”试图化解危机。而在2004年3月19日最后倒数24小时,又再度戏剧性的发生了319枪击案,2004年3月20日民进党的“水莲配”以不到三万票的0.22%些微差距连任成功。(详细请参阅2004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三一九枪击事件条目)

2004年年底的立法委员选举中,陈水扁挟著2004总统大选期间过半的选票实力,订出101席国会过半数的目标,并一连抛出制定“台湾新宪法”,“军购案”..等议题,但最后虽然在立法院席次由87席变为89席,增加2席,但无达到目标,承认败选而请辞民进党主席职务,其职务由总统府秘书长苏贞昌接任。

立委败选后总统府与民进党中央开始考虑和解可能性,

而宪法修正案中,首次举行也是末代的“任务型国代选举”,投票率低落,但民进党得票率创新高,成为短暂过半的“任务型国大”第一大党,并与中国国民党在阳明山中山楼联手主导宪法条文修正。

[编辑]
两岸关系
民进党为了积极争取所谓中间选民的支持,民进党领导阶层自1995年开始,先后提出“大胆西进”、“大联合”、“大和解”等主张。但是民进党于2000年成为执政党后,党内对于台湾前途及国家定位问题乃至对中国大陆经贸政策,陷于多元论述的状态。

[编辑]
历次选战
自1989年首次参选后,民进党的得票率一直稳步增长。

立委选举方面
1989年增额立委选举得票率为28.29%,
1992年第二届立委选举得票率为36.09%,
1995年第三届立委选举得票率为33.17%,
1998年第四届立委选举得票率为29.56%,
2001年第五届立委选举得票率为33.38%;
2004年第六届立委选举得票率为35.72%;
目前民进党在立法院所占的席次为89席,为立法院第一大党。

县市长选举方面
1989年第11届县市长选举得票率为38.34%,
1993年第12届县市长选举得票率为41.03%,
1997年第13届县市长选举得票率为43.12%,
2001年第14届县市长选举得票率为45.27%,
获得9个席次,连同高雄市,目前执政的县市共有10个。

总统选举方面
1996年第九届总统选举得票率为为21.13%,
2000年第十届总统选举得票率为39.3%。
2004年第十一届总统选举得票率为50.11%。
首次选举超过半数选票。

[编辑]
民进党的历任党主席
江鹏坚(1986年-1987年):民进党建党元老,台大法律系毕业,为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
姚嘉文(1987年-1988年):台大法律系毕业,美丽岛事件当事人之一,曾被捕入狱;
黄信介(1988年-1991年):台湾地方行政专科学校毕业,美丽岛事件当事人之一,曾入狱8年;
许信良(1991年-1994年、1996年-1998年):政治大学政治系毕业,1970年代发动民主示威游行,1977年赴美后被禁止返台,为《美丽岛》杂志社社长;
施明德(1994年-1996年):陆军炮兵学校毕业,为美丽岛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曾被判无期徒刑;
林义雄(1998年-2000年):台大法律系毕业、律师、美丽岛事件参与者之一;
谢长廷(2000年-2002年):台大法律系毕业、日本京都大学哲学博士,为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
陈水扁(2002年—2005年):台大法律系毕业、现任中华民国总统,为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
苏贞昌(2005年—):台大法律系毕业、为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曾任台北县长,总统府秘书长。
民进党内的两位前主席许信良和施明德现已退党,两人目前与中国大陆的关系良好。林义雄因“核四风波”发动全台“反核”游行,对陈水扁造成压力。姚嘉文现任考试院院长。江鹏坚、黄信介已经去世。

[编辑]
主要政治主张
1991年民进党通过党纲,正式提出了民进党的基本主张:

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制订台湾新宪法并由全民公决通过,实现主权独立,重返国际社会,重新界定台湾主权、领土范围;
维持民主自由的法政秩序,维护人权,建立权力分量与制衡制度,健全政党政治,保障集社、新闻、言论自由等,监督国家紧急行政权力;
保持成长均衡的经济财政,尊重私有财产,充分就业,辅助中小企业,保持生态平衡,开放公营事业的民营化,健全财税金融制度;
建立公平开放的福利社会,实现全民社会安全福利制度,提高劳工保护基准;
此外民进党的政治主张还包括教育的本土化、台湾前途由台湾人民自主决定、建设绿色家园、反对核电力等。

1999年5月8日,民进党中央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民进党认为:


台湾已经是主权独立国家,主权领域仅及于台澎金马与其附属岛屿,以及符合国际法规定之领海与邻接水域。台湾,固然依目前宪法称为中华民国,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都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


民进党前主席陈水扁将该党所通过的三项决议文 --- 〈台湾前途决议文〉(1999年)、〈开创台湾经济新局决议文〉(2001年)、以及〈族群多元国家一体决议文〉(2004年) --- 称之为“民进党三大决议文”。从这三大决议文也可以解读出民进党的政治目标。

[编辑]
派系
由于民进党的形成是党外势力在反对国民党一党独大的大前提之下的集结,因此自始便存在著许多不同的政治路线以及人际网络,这是民进党派系形成的基础。最开始的时候,主要是美丽岛系与新潮流系以及不结盟的政治人物,在民进党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经历派系实力的消长与重组。美丽岛系在经过数次路线之争以及新的年轻派系如正义连线、福利国连线等的挑战,已解散重组。民进党党内的派系众多,派系斗争始终激烈,但近年来随著陈水扁的执政,派系斗争已经不再像往常那麽激烈。目前党内的主要派系有:

新潮流系:从建党之初就存在的派系,以新潮流杂志的编采与撰稿人员为班底组成,该派系的主要政纲为台湾独立、群众运动路线以及社会民主。明确的政纲与强而有力的派系纪律,使该派系成为党内最具实力的派系,代表人物有曾任总统府秘书长的现任国安会秘书长的邱义仁等;
正义连线:1992年由陈水扁所创,是陈水扁在党内的主要力量,除陈外,还有前立法委员沈富雄等人;
福利国连线:代表人物由前民进党主席、现行政院院长谢长廷、民进党秘书长张俊雄等;
新动力办公室:以前立委许荣淑为代表;
台独联盟:主要是1991年后返台的台独人士,以民进党副秘书长李应元为代表;
新世纪办公室:以现任海基会副秘书长、民进党的建党元老之一张俊宏为领军;
为了对抗新潮流系强大的政治动员实力,“正义连线”、“福利国连线”、“新动力办公室”和“台独联盟”合组的松散派系联盟称为“主流联盟”,是民进党内的主要政治力量,而新潮流派系则较为团结,也是党内有影响力的派系。

此外还有一个“美丽岛系”,与“新潮流”一起是建党之初的两大派系,以施明德等美丽岛事件当事人为代表,但随著1996年施明德的退党与之后许信良的退党逐渐没落,失去影响力。

[编辑]
权力结构
民进党全国代表大会为党的最高权力机构,每一年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召集一次,主要职责是修改党纲、党章、选举或罢免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而中央执行委员会则是常设的权力机构,共有委员35人,包括党主席一人,中执委委员职务也是各派系争夺的焦点,委员中14人为常委。党主席为党员直选,任期2年,可连任1次。中央评议委员会有委员11人,对党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有全代会选举产生。中央党部还下设国际事务部、中国事务部、组织推广部、文化宣传部、社会发展部、妇女发展部、青年发展部、族群事务部等8个部,财务委员会、政策委员会等2个会,以及一个民意调查中心和“台湾民主学校”。民进党也在各地方设立海外党部、地方党部与基层组织。目前有党员约40多万。

现任民进党领导人:

主席:苏贞昌
秘书长:张俊雄
副秘书长:李应元、钟佳滨
中常委:吕秀莲、苏贞昌、游锡堃、叶菊兰、蔡同荣、苏焕智、谢长廷、陈胜宏、郑宝清、翁金珠、林宗男、蔡宪浩、周清玉
秘书处主任:陈茂男
政策委员会执行长:柯建铭
文化宣传部主任:郑文灿
国际事务部主任:萧美琴
青年发展部主任:曾文生
妇女发展部主任:徐佳青
组织发展部主任:高幸雪
族群事务部主任:杨长镇
中国事务部主任:董立文
民意调查中心主任:吴祥荣(代理)
财务委员会主委:柯建铭
[编辑]
和民主进步党相关的学术研究书目
(按作者汉语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陈信杰,2000,民主进步党的创党过程:外省菁英分子所扮演的角色。中国文化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范雲,1994,民主进步党地方党部的组织与动员网络的分析。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郭正亮,1998,民进党转型之痛。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黄德福,1992,民主进步党与台湾地区政治民主化。台北:时英出版社。
Hwang, Ching-chane. 1995. Entrepreneurial Theory of Opposition Movements in One-party Dominant Quasi-democratic Countrie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林佳龙,1988,国民党与民进党的群众基础:台湾选民政党支持的比较分析(1983-1986年)。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林魏立,1989,反对势力与“台湾意识”之研究:民国七十六年九月至七十八年二月民进党个案分析。国立政治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硕士论文。
柳金财,1998,大胆西进?戒急用忍? :民进党大陆政策。台北:时英。
齐光裕,1996,中华民国的政治发展:民国卅八年以来的变迁。台北:扬智。
Rigger, Shelley. 2001. From Opposition to Power: Taiwan‘s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Boulder, Colo.: L. Rienner Publishers.
吴俊德,2001,民进党统独论述之分析。私立东吴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叶欣怡,2001,台独论述与民进党转型。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台湾团结联盟,简称为台联,是在台湾的中华民国的一个政党。它是由曾任内政部长的黄主文于2001年7月31日成立的,主要成员除国民党的地方实力派人士外,还包括民进党的公职人员与本主政党建国党、新国家连线的民意代表,目前为台湾国会第四大党。与执政的民主进步党一样,被视为泛绿联盟的主要政党,是台湾支持台湾独立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但在政治光谱上更倾向台湾独立。前总统李登辉为该党的精神领袖。第五届立法委员选举,总共当选十三席立委,总得票数为八十万一千五百六十票,得票率为百分之八点五零一四。第六届立法委员在直接选举中获得7席,突破5%门槛,因此获得5席不分区及侨选名额的选举红利,得票率为8.2791%;而在地方议会上,目前台湾团结联盟除五席高雄市议员外,还有县市议员七人。

由于第六届立委选举结果不如预期,加上党内许多候选人批评党主席黄主文辅选时为自己在北市南区参选的儿子黄适卓投入了过多的党务资源,造成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在强大的批评声浪下,党主席黄主文及台联党一级主管已请辞,改由立法委员黄宗源出任代理主席。

2005年1月10日,改由台湾团结联盟前秘书长苏进强出任台联党主席。


台湾团结联盟党徽

政治主张
一、有权有责的总统制
二、国会席次减半,采行单一选区两票制
三、针对核四争议,主张以渐进方式达成“非核家园”目标
四、杜绝黑金政治

[编辑]
主要人物
党主席:苏进强
秘书长:陈建铭。
副秘书长暨南部办公室主任:黄昭展
政策会执行长暨党团主任:程振隆
公共政策联谊会暨县市党部联谊会召集人:钱林慧君
社会发展部主任:邱国昌
政策会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先仁
国际事务部主任:吕宪治
组织部主任:刘一德
妇女部主任:蒋月琴
党籍立法委员:
第五届:陈建铭、廖本烟、许登宫、何敏豪、钱林慧君、林志隆、罗志明、黄宗源、吴东昇、程振隆、黄政哲、王政中。
第六届:黄适卓、廖本烟、黄宗源、何敏豪、罗志明、曾灿灯、赖幸媛、黄政哲、郭林勇、陈银河、刘宽平、尹伶瑛。
党籍议员:蓝建菖〈高雄市〉、陈英灿〈高雄市〉、郭建盟〈高雄市〉、赵天麟〈高雄市〉、叶津铃〈高雄市〉、杨宝猜〈台北县〉、萧贯誉〈台北县〉、李妍慧〈新竹市〉、高基赞〈台中县〉、王宪堂〈台中县〉、李建昇〈云林县〉、黄万全〈高雄县〉建国党党旗
台湾建国党是在台湾的中华民国的一个政党,1996年10月6日成立,党员主要由从民主进步党中分裂出来的台湾独立运动激进派成员。此党一直是台独的急先锋,主张立刻建立“台湾共和国”,认为中华民国已经不存在,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为非法。

当时对民进党中央先后提出“大胆西进”、“大联合”、“大和解”等主张不满的台独人士,鉴于香港九七大限将届,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将以一个中国原则压缩台湾的国际空间,因此而有组党的行动。至于组党一方面对内为了对抗民进党将台独党纲“文件化”,另一方面则对外宣示抗拒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图以一国两制,或武力解放的方式并吞台湾的企图。

最初建国党成立时曾经颇被看好,部分民进党公职人员如高雄市议员蔡龙居、立法委员李庆雄、陈文辉、陈光复都曾经加入建国党;但是由于民进党主席许信良的卸任、倾独的林义雄担任党主席后,建国党的发展受挫;而彭明敏等主张台独人士组成的“新国家连线”更是与建国党相互抢夺选票,使得建国党于第四届立委选举中仅当选一席,而县市长选举中建国党提名的钱文南(台中县)、郑邦镇(台中市)、臧汀生(嘉义市)三名候选人更是全军覆没,基层民代选举也不见起色,只当选一席县市议员。虽然1999年,建国党曾经提名党主席郑邦镇、副主席黄玉炎角逐总统,但是未达连署门槛。而2000年总统大选后,李镇源等人退党,更使建国党受到重创。此时,建国党仍有一席立法委员(李庆雄)、一席国大代表(钱林慧君)、一席县市议员(邱昭煌)。

建国党一直没有获得较多的支持,党内即为了是否与其他独派人士大团结进行整合,或是对选举路线有不同的看法,长期陷于路线争议,很多支持陈水扁的党员回到了民进党;台湾人民大部分希望维持目前台湾主权独立的现状,但不希望刺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来攻打台湾。另外,建国党也无法吸纳到较有政治实力的政治人物也是一个原因。该党还宣称要阻止中国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主张加速本土化,以及回复过去各国殖民所造成的文化损失,并使台湾以台湾(Taiwan)的名义加入联合国。

2000年陈水扁当选总统之后,部分建国党创党领导人,包括李镇源、李胜雄等人,便以建国党完成阶段性任务为由宣布退出。2001年,由李登辉、黄主文等人创办的台湾团结联盟成立,取代了建国党的地位,从此建国党的影响力逐渐变小。但建国党仍然在各级民代选举中提名候选人参选,如第五届立委选举中提名陈达成、黄玉炎及刘明松参选,第六届立委选举中提名陈建铭、李林耀、许登崑与高金郎参选,并强打引进陪审制度、争取司法院长民选等司法独立为主轴。2005年任务型国代选举中,建国党当选一名国大代表。

建国党党主席目前由黄千明出任。




历届党主席
李镇源(1996-1997)
许世楷(1997-1998)
郑邦镇(1998-2000)
何文杞(2000-2002) 其他

无党团结联盟是一个中华民国(台湾)的政党。简称无盟。 2004年6月15日成立,发起人多为现任立法委员,其中包括不少民进党党内初选的失利者与地方有力人士。

建党时有立法委员十人,包括瓦历斯贝林、吕新民、林炳坤、颜清标、何金松、陈进丁、邱创良、蔡豪、郑余镇、高金素梅等人,并且于2004年九月成立立法院党团;而退出民进党的立委朱星羽后来也加入无党团结联盟运作,无党团结联盟可以说汇集了过去全国民主非政党联盟、民主联盟与无党籍联盟等立法院无党籍政团的政治人物。

无党团结联盟以“一群不偏倚政党的立法委员”为名,并且以“关怀弱势权益为宗旨,温和理性的问政”为主,主打中道的力量,但是在立法院的历次表决中,无党团结联盟的投票倾向都倾向于国亲联盟。

2004年年底,无党团结联盟提名二十六名区域立委候选人、五名全国不分区候选人与一名侨选立委候选人参与选战,但仅于区域立委获得六席,2005年5月任务型国代选举,无盟也只获得两席。

党主席为张博雅。秘书长为前立法委员陈杰儒。


无党团结联盟党徽
黄千明(2002-) 。台湾绿党是一个在台湾的中华民国的政党,成立于1996年1月25日,是一个主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与世界和平为诉求的政党。全名为绿色本土清新党。1996年5月9日第一次临时党员大会决议变更党名为绿党,英文名称为Green Party Taiwan。

绿党以推动台湾社会政治之改革,秉持生态主张的理想,促进台湾原住民自治,来建设新国家为宗旨。与其他国家的绿党基本主张相类,台湾的绿党也主张生态永续(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草根民主(Grass-Root Democracy)、社会正义(Social Justice)及世界和平(World Peace)。

绿党自我定位为社会运动者的政治延伸,其组织运作,在中央为由全国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采合议制,召集人由中央执行委员互推产生,为形式上之党魁。另外,绿党成立之初在党章中即明白规定,各级党部执行委员、评议委员,以及党提名参与各项公职选举之候选人,女性名额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并明定在公元2000年前进而提高至不少于二分之一,开国内各政党大幅度保障女性党员政治参与的先河。

1996年绿党提名区域候选人十五人参与国民大会选举,绿党在云林县的参选人高孟定当选第三届国民大会代表,成为该党唯一的政治代言人。但是次年由于高孟定接受张荣味邀请搭档参选云林县副县长,违反绿党在野监督的原则被开除党籍。

绿党亦曾推派候选人参与1998年县市议员选举、1998年三合一选举,2001年立法委员选举,2002年台北市议员选举与2003年花莲县长补选,皆无人当选。但这并不表示绿党毫无政治影响力与社会动员能力。

目前绿党负责人为陈光宇。 劳动党是台湾的一个政党,成立于1989年3月15日,由当时第一个劳工政党工党分裂而出,工党及劳动党是在党禁解除不久所成立,除民进党外少数的反对党。台湾劳动党在党纲中明白宣示是一主张社会主义的阶级政党,强调要以和平民主的方式,争取劳动人民的权益,促进社会主义的实现。

劳动党多在台湾北部活动,组成系以夏潮的学者与工运者和蓝领阶层为主,理想性格浓厚。而劳动党核心多学究型人物,年龄也高,思想坚持左倾,且主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导致政治资源严重不足,该党由1989年来多次参选立法委员、国大代表等选举,皆未获得任何席次。新党成立时曾有意合并朱高正之中华社会民主党与劳动党,未果。

劳动党自称为“劳心劳力者的政党,是工人、农渔民的代言人,是广大的受薪阶级利益的维护者”。劳动党主张“社会主义,伸张社会正义,支持受压迫的弱势者,要求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社会与个人的充份发展、反对必然会造成金权政治与官商勾结的资产阶级民主,反对造成经济衰退、社会混乱的多种因素、主张两岸和解、终结内战状态,消弭海峡战争危机,逐步走向统一、台湾高度自治;追求岛内安定繁荣;反对依附美日帝国主义而丧失自主发展的主体性。”台湾劳动党也是当时台湾在野党中,最具统派色彩的政党。至于该党主张根据就业人口比例订定民意代表的名额比例,亦是台湾政党中少见的主张。

该党现任主席为吴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