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鸟飞进家有什么预兆:两千年前的毛笔字《侯马盟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2:20:24

两千年前的毛笔字《侯马盟书》

(2007-03-12 21:23:07) 转载分类: 水墨丹青  

两千年前的毛笔字《侯马盟书》

 

2006年,山西古籍出版社再版了一本名叫《侯马盟书》的书,作者署名张颔。此书第一次出版的时间是1976年,那时署的是山西考古研究所。时隔30年以后,这部著作才物归原主,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因为张颔先生为《侯马盟书》的研究倾尽了大半生的心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张颔先生,就没有《侯马盟书》的今天。翻着这本还散发着墨香的书,又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30年前晋东南那座小城——侯马。

别看这座小城不大,却历史的积淀十分雄厚。侯马古称“新田”,是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晋国都城。公元前585年,晋景公以“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将都城迁至新田,称为新绛。传位13世,历时216年。其间,晋国曾保持了100多年的“中原盟主”地位,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岁月里,这里曾是宫殿林立、商贾云集的都会和政治文化中心,成为当时北方各诸侯国最为繁华的都城之一。明洪武8年(1375)在此设驿站,北接平阳府,直达幽燕,南出铁岭关,通往秦、豫、蜀、楚,为北方最大的驿站之一。因配备马匹多,过往的朝政要员多在此食宿等候,换乘马匹,故称侯马。

时间又回到1965年12月,在侯马市东郊浍河北岸的台地上,距秦村约0.5公里的侯马发电厂基建工地,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盟书,出土盟书的这片遗址被称为“盟誓遗址”,面积约3800余平方米。

考古工作者将盟誓遗址分为甲区和乙区两个部分。甲区集中在遗址西北部,分布的竖坑一般都较小,而且密集,盟书都是在这个区域里出土的。在面积约132平方米范围内,共有39个坑出土了盟书。在和盟书相伴出土埋牺牲的坑里有羊、牛、马等,只有盟书没有牺牲的坑6个。这片出土盟书的区域称为“埋书区”。乙区坑位比较分散,面积稍大,重叠情况少,埋葬的牺牲不仅有羊,还有牛、马等,唯独不见有盟书,但发现3个坑的玉币上有卜筮辞文,这个区域称为“坎牲区”。盟誓遗址已发掘的326个坑中所埋牺牲有羊177头,牛63头,马19头。所埋牺牲葬姿不一,有俯身、仰身、侧身或左右前后脚分别捆绑在一起的侧身葬,也有部分是活埋的。

    盟书,是这次发掘中的主要文物,共有5000余件(包括断残、字迹不清和脱落无字者),其中可以辩识、并能临摹者有653件。同时,还有数量与种类众多用于祭祀的玉币。这些出土的玉币,按形状分有壁、环、瑗、璜、珑、圭、璋、铲(中间有孔)戈、刀等,还有呈不规则状,是加工玉器后剩余的材料,也有长方形、龟形、圆形、角形等。其中制作精美的壁、圭、璋等被切害成薄片,其薄如纸,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工艺水平。盟书就写在这些玉片上。

    这次考古发掘,就是在张颔先生的领导下进行的。

出生于1920年的张颔先生,父母早逝,家境寒素,虽命运乖舛,百事艰辛,却嗜文史成癖好,苦读书为瘾性。上世纪30年代张颔在杜任之身边做干事时,开始接触社科书籍,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引用的彝器铭文引起了他的兴趣,此为他从事古文字、考古学研究的开始。

    1965年冬,因工程建设需要,文物部门抽调全国力量在侯马发掘,时任中科院山西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张颔先生兼任侯马东周遗址发掘队队长。此间遗址发掘出土了带有大量朱书文字的石片五千余件,对上面黄豆般大小、天书般难识的文字,当时人们一筹莫展,认不出是什么字。但经张颔先生悉心整理,反复琢磨,认定其为盟书。

    “盟书”又称“载书”。盟誓乃春秋时代盛行的一种政治活动,有天子与诸侯间的盟誓,有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其目的或为和平相处,或为共同对敌,并通过这一政治斗争形式相互制约,协调关系。此盟书便是晋国卿大夫之间订立的盟誓言辞。盟誓时照例要举办庄严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誓盟后一份誓辞作为存照存藏于盟府,一份则作为图谶挖坑埋起来,侯马盟书即为瘗埋地下的那份。

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一批官方文书实物标本,也是最早使用毛笔书写文字的实物证明,史料及书法价值皆高。为此,张颔先生很快写出了名曰《侯马东周遗址发现晋国朱书文字》的文章,此文与郭沫若的《侯马盟书试探》一文同时在1966年《文物》第二期上的发表,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之后,唐兰、陈梦家等也先后发表了探讨性文章。此项研究尚待深入,“文革”便开始了,张颔先生也受到了批判。由于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的干预,张颔先生于1973年又投入到了对这批盟书的查考研究中来。值得庆幸的是,当年那批盟书被装在纸箱,放在一个破庙里,躲过了文革的劫难,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张颔先生废寝忘食从事侯马盟书的研究,最终把几千件盟书残片全部辨认了出来,考古学及古文字学的巨制——《侯马盟书》于1976年12月随之诞生。此书不仅是侯马盟书资料的集大成者,而且也是盟书研究中考古学、古文字学与历史学三者相结合的学术专著。它对盟书性质、内容及各方面的论证,成为春秋史乃至先秦研究的必读书之一。此书出版时的署名是张颔先生单位的名字,不过2006年再版时,终于物归原主,算是求得了真实,也弥补了缺憾。1979年,张颔先生又发表了《侯马盟书丛考续》一文,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这些盟书,是我国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时间为晋定公十五年至二十三年(前497~前489)。共5000余件,用毛笔书写在圭形的玉石片上。字一般为朱红色,也有黑色的,字体接近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内容分作5类:①宗盟类。要求与盟人效忠盟主,一致讨伐敌对势力,是主盟人团结宗族内部的盟誓;②委质类。与盟人表示与旧主断绝关系,逃离他的统治,并制止其重返晋国;③纳室类。与盟人表示盟誓后不再扩充奴隶、土地和财产;④诅咒类。对某些罪行加以诅咒;⑤卜筮类。为盟誓占卜文辞的记载,不属于正式盟书。侯马盟书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及晋国历史有重要意义,在书法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批文字,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古代文字中用毛笔书写而篇章完整的古人手书真迹。其书法非常熟练,有的纤巧,有的洒脱,尽管有的字很小,但笔锋非常清晰,足可证明是用柔软而有弹性毛笔书写,因而字形古雅,运笔流畅,浑厚凝重,飘逸洒脱。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出柔软毛笔特有的韵律,行笔轻重有度,具潇洒柔劲的风格,又不失古朴典雅,变化繁杂。同时还能看出运笔出锋,笔锋外露明显,有收笔自然回勾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