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g雌神乐4:白方礼“身后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3:17:47
     

白方礼“身后名”

民间人士如何执着“营销”,托起自己的草根英雄

 

 摘要:2012年1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感动中国》录制现场,白西骞站在后台处,看着白方礼小学的30名学生,簇拥着白方礼生前使用过的三轮车缓缓走到台前,难抑激动地再次哭了。
    2012年1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感动中国》录制现场,白西骞站在后台处,看着白方礼小学的30名学生,簇拥着白方礼生前使用过的三轮车缓缓走到台前,难抑激动地再次哭了。

    2月3日,节目播出当晚,天津大港开往火车站的一辆出租车里,替班司机李佳伦的电话突然热闹起来。等他收班,《感动中国》节目已经播完,他赶紧更新了条微博:“今天,央视正式忏悔了,白方礼老人再次感动了中国……它意味着《白方礼》不再是一个蹬三轮车的白方礼了,从此《白方礼》变成了一个符号”。

    在去世6年多后,生前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支教助学的老人白方礼终于被《感动中国》栏目评为致敬人物,此前,他两度入围,两度落选。

    主持人白岩松和敬一丹说:“在过去的岁月当中,像白方礼老人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白方礼这样的故事,还在延续,而这样的好人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感动中国走过十年的时候,请接受我们的特别敬意———白方礼们。”这样的“白方礼们”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也成为感动中国十年的历史中唯一一次没有颁奖词的表彰。

    在这份名单上,很多人默默无闻,但李佳伦和白西骞肯定名列其中。

    这两个人,一个倾家荡产,终于自费拍出电影《白方礼》;一个奔走呼告,筹建白方礼纪念馆。

    在宣传白方礼的路上,白西骞与李佳伦相互取暖,白西骞说,“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不好好做自己的生意,养家糊口,偏要为了一个三轮车夫拍什么电影,典当公司,卖掉车子,处理房子,弄得妻儿老小租房而居,岂不是神经病?相比之下,我做到的不足百分之一”。

    两个普通人数年执着“营销”,冀望集聚民间力量托起老百姓自己的草根偶像。他们成功了,白方礼成为一个道德符号,成为白方礼们的代表,但他们自身的人生轨迹,却难以甩脱“精神病”的标签。

    “要让白大爷感动中国”

    已是2月4日凌晨,李佳伦仍沉浸在“白方礼终于感动中国,感动C C T V”的兴奋中,回到大港兴华里一居室的出租屋,李佳伦用剩面条炒了一碗炸酱面,就着廉价的红星二锅头,他打开了自己五年前投拍的电影《白方礼》。

    熟悉的主题曲一响,47岁的天津男人李佳伦有点控制不住眼泪,歌名就叫《感动中国》,是他去北京向作曲家求来的,正是这部电影,裹挟着他曾平常富足的生活,闯进了不可控的新车道。

    遇见白方礼的1994年,李佳伦29岁,是个影视发烧友,而白方礼已经是天津家喻户晓的全国支教模范。天津电视台以白方礼蹬三轮车支教助学为原型,拍摄两集电视剧《心愿》,李佳伦出演三轮车同行王大海,在剧中,他先和白方礼抢活、打架,后被感召改变开始行善。

    李佳伦至今保存着电视剧《心愿》,看到剧尾片花处,70多岁的白方礼蹬着三轮车到剧组“扒头”探班,李佳伦突然兴奋起来,手臂一振,当场喊起来:“白大爷身后那个就是我”。

    时隔多年,他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曾和真正的白方礼同在一张照片上出现,当年,他不过与老人有过两面之缘,第一次是陌生人,第二次两人就着小烧酒、花生米对坐侃大山,有时,老人很沉默。李佳伦哄着老人,你那么厉害,收我当徒弟吧,老人说,好啊。喝完酒一扬手就去蹬三轮了。

    “这下别人不能说我不认识白大爷了”,李佳伦自述的收徒一段和之后为白方礼拍电影,最后落得倾家荡产,在正常思维的人看来,总是有些“精神病”。

    《心愿》拍摄结束后,两人没有联系,李佳伦从石化行业的皮包公司起家,很快做得风生水起,开了广告公司、婚庆公司,他形容自己为“奸诈的商人”,过着有车有房的富足而炫耀的生活。
    2005年9月,在甘肃岳母家的李佳伦接到朋友电话,有个老爷子死了,万人空巷。上网一看,原来是自己认识的白方礼。李佳伦边看新闻边落泪,“原来老爷子后来一直蹬三轮支教,一直到老”。

    沉浸在新闻中的李佳伦,心情复杂:有内疚,自己一顿饭花几千元,怎么就没帮帮白大爷;有后悔,怎么就没和白大爷一直联系多学学他;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白大爷走时的眼睛,和已逝父亲弥留之际的眼睛一模一样……

    李佳伦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八路,当到连长,转业后却辗转打短工,最后的职业是看大门的。白大爷说,他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了,这句话,李佳伦也曾无数次从父亲的嘴里听过。在他看来,如果父亲能读报纸,会写上几百字,最“损”的结局也应该是局级。

    在当时妻子看来,不停哭着的丈夫有点精神病,李佳伦自觉陷入了某种固执的情绪当中,仿佛一个漩涡,出不来,脑子里回旋的总是一句话,这样一个好人,为什么感动不了中国?

    当时,白方礼去世前两年,均入选《感动中国》栏目候选人,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开播即在老百姓中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但白方礼两次落选,当时很多网友不解,一篇介绍白方礼事迹的热帖《他感动了中国,却感动不了C C T V》广为流传。

    李佳伦和白方礼吧的网友一样,“恨上了中央台”,恨的同时,他承认“国家喉舌”的权威性不可否认。在李佳伦周围的人,几乎都接受他的“职责说和感动说”。

    在李佳伦看来,与白方礼同时评选的几个人物,事迹令人敬佩,但他们穿着国家的制服,拿着国家给的薪水,享受着人民给的荣誉与敬仰,尽的是职责,可以当英雄,当楷模,可以立功,可以受嘉奖,可以当最可爱的人。

    “但他们无法和草根人物白方礼相比,蹬车14年,支教18年,捐资35万,资助300多个贫困学生,这一连串数字,凭什么不让他感动中国?”李佳伦懂新闻,熟知新闻有周期性,“今天是白大爷,后天媒体就会一窝蜂宣传李大哥,白大爷的事就靠后了”。

    “不管别的,我自己宣传白大爷”,40岁的李佳伦执念于此,“不能让白大爷沉了,要让白大爷感动中国,要让白大爷捐资助学、无私奉献、勤俭拼搏等等好的精神传承下去”。

    变卖家产自费拍出《白方礼》

    李佳伦选择了自己有点熟悉的拍电影,亲友劝他,这种电影肯定赔,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李佳伦不信,自己找资金,自己写剧本,还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找行业前辈肖贵云学艺,筹备了三年,没有找到资金的李佳伦,自己出资开拍《白方礼》。四五十人的剧组,主要靠人情搭起来,很多人白干,没人为了报酬讨价还价。

    刚毕业的青年演员韩会亮在影片中饰演“臭五子”,他说,在大学里,和其他人一样想着尽快出名,但吃透了白方礼精神后,他参演了一系列的主旋律电影,加入了自发宣传白方礼的行列。

    李佳伦没有想到,自己会赔上所有身家。“没经验啊,本来可以在一个地方拍完的电影,辗转了甘肃、河北和天津三个地方,还遇到大雪误工,整个费用吃进了93万”。

    不足百万的电影投资,在当时也是小成本电影,但对个人投拍电影来说,这是李佳伦的“大制作”。为此,他付出了全部积蓄,变卖了房子,卖了婚庆公司、影楼、广告位。继而又变卖了妻子仅有的价值才几千元的首饰……

    最艰难的时候,李佳伦一家三口挤在租的房里,孩子学费都成问题,向李佳伦伸出援手的,是白方礼老家的一位老师,他匿名资助了李佳伦女儿一年,直到《白方礼》在家乡小学首映,李佳伦才发现了这个对女儿格外关照的好人。

    这样一部关于好人的电影,在走向市场的路上也遭遇“滑铁卢”,李佳伦屡屡碰壁,行业掮客愿意帮助卖出60万元,但要出3万元“中介费”,囊中羞涩无可再卖的李佳伦,无奈以20万元将片子卖给央视电影频道,又以1万元将片子卖给两家小电影院线,可惜院线并未播放。

    一部《白方礼》,李佳伦赔了72万元,让他高兴的是,《白方礼》连续两年教师节在电影频道播出,随着《白方礼》的拍摄完成,国内媒体也掀起了新一轮对白方礼事迹的报道热潮。

    “我当时心说,白大爷,教师节全国观众都看你,我也就这么大能耐了,您安息”。李佳伦没想到,随后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白方礼感动了中国。

    2009年11月,李佳伦“沾白大爷光”入选感动河北人物,推荐理由中说,“(李佳伦)做出了任何电影制片厂、影视公司没有做到的事。倾家荡产,终于拍成了电影《白方礼》。日前,影片已在全国公映,老人的故事再一次感动世人。”

    李佳伦边接受采访,边不时往嘴里倒一口二锅头,“别粉饰我,把我说得低点,就能显得白大爷高尚点”,新租的办公室里,挂满白方礼老人的照片和影片剧照,还有天津市老市长李瑞环为电影题写的片名。

    李佳伦指着“白方礼”三个字说,之前媒体广为报道“白芳礼”,也是他提出老人的身份证为白方礼,之后在历次宣传中逐渐更正了过来。

    去年6月,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李佳伦,其时李佳伦经济捉襟见肘,并且已经离婚,但是他没有公开,“害怕白大爷在天之灵难安”。他对记者说,恨不得求求盗版商盗版我,盗得越多,看见白方礼的人越多。

    报道以“求求你,盗版我”为题,一时转载者众,央视也开始专访李佳伦。在他看来,正是媒体和他们这一批人成功“营销”了白方礼,这个名字才没有沉下去,在今年《感动中国》致敬环节,白方礼们接受致敬。“白方礼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成为好人的代名词,成为符号”。

    李佳伦难抑兴奋,“天津的另一位感动中国人物,有官方玩命宣传,但白方礼,是我们这些民间草根自己顶起来的草根英雄”。

    自称“中国最寒酸最贫困制片人”的李佳伦,计划拍摄白方礼三部曲,《白方礼》续集《麦积山的呼唤》已经拍完,“预计这部片子能有利润”,第三部《爸爸咱回家》也已经开始筹备。在朋友的资助下,李佳伦宣布开拍《白方礼》电视剧,“要让更多人看到白大爷都做了什么事”。

    给好人拍电影,即使李佳伦尝试在其中加入笑料,不让人一直哭,但仍然在走向市场走向观众时步履维艰,“国内需要大量好的主旋律电影,但没有相应政策支持,投资方不愿意投,导演不愿意拍”,李佳伦抱怨,在商业化娱乐为王的今天,自费拍主旋律电影就是一个赔钱的活,他幻想有一天电影能像廉租房一样,拍多少商业电影,就搭售多少主旋律电影。

    李佳伦的新女友看着因白方礼而怒而喜的男人,笑他“是个活在精神世界的人,是高级精神病”,李佳伦梗着脖子,翻看拍戏时端着饭盒在马路边吃饭的剧照,“别人爱说什么说什么,我都不在乎了,说我精神病我也当成褒奖。”

    他的最大心愿是,把影片《白方礼》剪成一个上下集电影,“当时不懂,剪乱了,现在要重新剪、配音、调光调色”,他流利地说着一系列程序,可惜仍然花不起近十万元的剪辑费用。

        与李佳伦一样,白西骞也是一个一说到白方礼,就眼眶潮湿的男人。2008年初,电影《白方礼》剧组到学校排戏后,白西骞结识了李佳伦,同年11与12日,在两人的建议和申请下,白方礼小学更名。从此,“白方礼”这三个字与白西骞如影随形。

    白西骞是白方礼的下一辈,同为白贾村族人。1987年,74岁的老人将大半生积蓄5300元全部捐献给家乡小学时,白西骞正在沧州上师范学校;1990年和1992年,老人将自己蹬三轮车挣的血汗钱第二次、第三次捐献给家乡中小学时,白西骞毕业到附近乡镇教书,“听着老人事迹,却从未谋面”。

    2004年,白西骞被调派到老人的家乡小学,工作一年后,白方礼去世,县乡领导去天津参加追悼会,车子太小,白西骞错过与老人最后的见面机会。

    自从2008年11月,河北沧州市沧县,白方礼老家,白贾村小学更名为白方礼小学,筹建白方礼纪念馆的建议在白贾村的全体党员会上获得全票通过,“建馆”就成了校长白西骞八小时之外、节假日生活的主题。

    课余时间,白西骞要么骑着自行车在外面疯跑,要么煞有介事地写建馆日记,要么坐在一个地方傻傻地发呆,妻子送给他一个美誉“神经病”,他乐得自嘲“我是一个快乐的神经病”,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直言不讳地告诉他,给他这个美誉的不止一两个人,有的评价甚至还要“高级”。

    在宣传白方礼的路上,白西骞与李佳伦相互取暖。

    2009年3月10日,白西骞开通了博客,名字就叫“怀念方礼”,对白西骞来说,白方礼是“一个一生无缘相见,却又注定要一生心灵相伴的人”。

    白西骞的心愿是修建一座白方礼纪念馆。他曾经在几个帖吧发过帖子《在老人的家乡白贾村修建白方礼纪念馆,您支持吗?》,在他的计划中,白方礼纪念馆造价为35万元。

    网友的答复分为三类,大力支持者约占50%,两可之间者占20%,持反对意见者约占30%.反对者大多认为“35万”是老人一生的捐款数额,用来给老人建馆实属浪费,不如把钱直接捐给贫困学生。还有网友认为花钱建馆不如建学校。

    “建纪念馆是一项民间人士倡导的、人民群众参与的公益事业,原动力在民间,建学校则是政府行为”,白西骞回帖试图说服质疑的网友,“发挥纪念馆的教育功能,如果能让一位正在犯错误的官员迷途知返,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又何止几十万元?据说,某某监狱人满为患,正在规划扩建,如果通过纪念馆的建设,能让更多的人弃恶从善,从而少建设一座监狱,这还能算得上浪费吗?”

    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的白校长,和大学同学聊天也是三句话不离纪念馆,同学笑他说:“你是不是应该去幼儿园?”

    白西骞除了在网上发帖,大多时间就是抽空来“到处瞎跑”。“从没有一个人当面批评我,但是我知道肯定有人在背后指责我,甚至嘲笑我:一个老师,一个校长不24小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不把100%的精力全部投入教学,却为了建馆而东奔西走,到处游说,岂不是‘不务正业’?”

    2011年9月23日子夜时分,白方礼逝世6周年纪念日,窗外万籁俱寂,仅有虫鸣。难眠的白西骞坐在电脑前打字,“写了一段,操作失误,全部删除,只得重写。刚才写了什么竟然记不清楚了”,他不禁感慨,这难道就是人到中年吗?难道我的神经出了问题了吗?

    来之不易的纪念室

    三年过去,白西骞要建的白方礼纪念馆仍然在纸上,但在白方礼小学,一个小小的白方礼纪念室早已成型。

    白方礼小学位于白贾村村头,成片的枣林包围着,两排红砖平房,极普通的农村小学,在前排最右侧的平房门前,挂着白方礼纪念堂的灰白牌子。阳光透过方块玻璃窗斜射进房间,照在白方礼生前的遗物和红色奖章上,灰尘在阳光中清晰地跳跃,四周一圈的黄色课桌蒙着红色的废旧条幅,上面摆满了各地报纸对白方礼的报道。

 

    白西骞一进屋,就拿起长长的鸡毛掸子,掸去报纸上面的浮土,“条件太差,窗子也不严,总进灰”,他语气羞赧。

    白国富第一次踏进这个屋子,在四周墙上的照片中寻找父亲的身影,直奔向媒体最早拍摄的白方礼照片,一张是父亲正在蹬三轮车,一手撩起衣襟擦汗,一张是父亲住在天津站前的小铁皮房子,他在另一面墙上,找到了父亲坐在地上数零钱的照片。

    《感动中国》播出前夜,白国富收到白西骞的电话,得知父亲的名字将在致敬环节出现。“父亲得到认可了,也就行了”,白国富知道李佳伦、白西骞为父亲精神延续所做的努力,但不希望是通过李佳伦倾家荡产、白西骞不务正业得到这样的结果。

    他承认,正是李佳伦、白西骞他们没有停歇的努力、宣传,才使央视在父亲去世6年后仍然没有忘记他。

    这间纪念室里的大多数物品,都是白西骞从2010年4月去天津寻访来的。

    在天津市委,办公室主任接待了他们并在介绍信上签署“请各单位配合、提供有关白方礼的资料及素材”,在天津大学,认识白方礼的朱老师找出自己珍藏的三张照片赠送,表示对纪念馆建设的积极支持。

    白方礼吧的活跃人物、网友“白方礼感动地球”捐款200元支持纪念馆的建设。他是天津第一位捐款者,也是第一位在网络上推举白方礼老人为中华民族“慈圣”的人。送他们去的司机做梦也梦见“纪念馆已经开工,很多人在捐款呢”。

    在白方礼的故居,楼道狭窄,光线暗淡。满屋的陈设简单朴实,白西骞在那里带回了老人的奖杯、奖状和一些遗物:穿过的棉大衣,用过的饭盒和手电……

    在天津,白西骞找到了曹嘉禾老人,他保存着一幅13米长的剪报,就在马路边,曹大爷把他的两本关于白方礼的剪报捐赠给了“白方礼纪念室”。

    在河北区档案馆,白西骞发现了一座苦苦寻找的宝库———白方礼在离开天津东站他的铁皮小屋后,把他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送到了河北区档案馆,委托他们代为管理。白西骞复制了不少的照片、材料。

    白方礼的大女婿保留了为数不少的媒体关于白方礼的报道,这些报纸都送给了纪念室。

    三天时间,白西骞用从天津带回的东西,在小学的一间空闲教室,搭建起了纪念室。这个纪念室和白方礼小学一样,屡见报端。

    白西骞说,白贾村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位县长,但没有人会因为白县长而记住白贾村,但白贾村村民出门在外,在自报家门时,却经常因为一位享誉全国的三轮车夫而倍感自豪。

    “白方礼们”的传承

    白西骞的手机里存着一段白方礼的生前讲话,倡导人行善,“感动中国的致敬是向白方礼们,不只是向白方礼一个人,也是向和白方礼一样的每个人,李佳伦行善,他也是白方礼们的一个,我的学生们行善,也都将成为下一代的白方礼”,白西骞说,作为他的家乡人,我们更应该传承这种精神,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帮助别人,快乐自己”,13岁的白雪芝对这句话有着特殊的感受,她是白方礼小学5年级学生,村里人见她就说在《感动中国》节目上看到她了。

    白雪芝从奶奶家的立柜里抽出一个布包,包里全是没舍得用的新硬皮笔记本,每一本的第一页都盖着一个红色圆章,这是白方礼教育基金的标志,圆章里面就印着这8个字“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白雪芝每年都会得到奖品。

    坐在自家院子里的手推车上,白雪芝面对记者的询问没有任何犹豫:“我想当一名老师,以后像白爷爷那样,把钱捐给那些需要的人”。

    白晓雪站在木头栅栏门口,侧头看着白雪芝,这样的理想与自己当年何曾相似,她仿佛看见了当年的自己。

    白方礼捐助白贾村小学的第一年,她上了小学,一直听着白爷爷的事迹长大,每年都得带有红印章的笔记本,考上沧州师范学院,毕业后回到已经更名为白方礼小学的白贾村小学,如今是白雪芝的班主任。

    白西骞说,各方捐助的白方礼教育基金,现在还有7万多元,一直存在银行没敢动,都是用利息买些笔记本奖励给孩子们。

    “白方礼们”成为一个热门名词之后,刚开学的白方礼小学迎接了一拨又一拨的记者,2月8日,又有三四家媒体聚拢到白方礼小学,这一次,是为了核实一个消息。

    此前天津市媒体发布消息说,房舍简陋的白方礼小学面临撤并,校长称将努力保住小学。沧县县领导、教育局领导齐至白方礼小学,向媒体解释撤并不过是一个谣传。

    沧县教育局领导介绍,白方礼小学校舍已经经过加固十分安全,而且经历了两次学校布局调整都没有撤并,以后更没有撤并的计划。

    白西骞在白方礼纪念室里接受多家记者的采访,他冻得发红的双手十指绞在一起,询问四周的人:“我是说白方礼小学,还是白方礼纪念室,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周围站着的领导偶尔提醒一句,白校长就有些不自然地重说一遍:“即使有一天,学校扩大或者迁到别的地方,我们也会将白方礼老人的精神传承下去”。

    南都记者陈显玲

    南都记者陈显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