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多少积分可以入户:中国干燥产业现状及发展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1:09:51
中国通用机械行业协会干燥分会
中国通用机械行业协会干燥分会秘书长:柴本银
一、干燥产业现状
在拥有现代文明的今天,干燥产业与我们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产业领域,例如化工、石化、医药、食品、木材等,干燥技术都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中国干燥产业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干燥企业有581家(见下表),年产值在40亿左右。绝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且以民营企业为主,60%的干燥企业集中在江、浙常州、江阴、苏州一带。目前常规干燥设备基本可以满足国内生产的需要,并有部分机型达到国际当代水平并出口到国外。
二十年来,中国干燥企业的发展经过了一个过程。有的干燥企业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干燥品牌,有的企业成立虽晚但发展很快,也有的知名干燥企业正在由昌盛走向衰败,有的原来很有名的企业已经销声匿迹,有的企业解体裂变为许多小企业,也有的干燥企业多年来保持一定规模一直没有发展壮大。分析企业不同的发展历程,除体制、外部条件等因素外,主要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发展战略上存在很大差距。目前,中国有了一批有自己技术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企业,它们成为中国干燥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有些企业产品相似甚至相同,技术含量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价格竞争的漩涡。企业之间可相互学习,但绝不能简单模仿,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企业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中国的干燥设备厂家数量而言,一定是世界第一大国。如澳洲、加拿大、德国只有几十家干燥企业。在东南亚国家干燥企业数量更少。但是,在众多的干燥设备制造企业中,不论是干燥技术还是设备制造水平至今还没出现一个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在干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厂家,像日本,不到十家干燥企业,但存在了像大川原、岳岛等知名企业。我国生产的干燥设备种类仅为国外30—40%。有些设备已替代进口产品,有些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仍差距很大。所以,二十多年来,虽然我国干燥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我国进入干燥技术应用和干燥设备生产大国的行列还有距离。
二、干燥产业现状分析
1、企业规模与集中度分析
企业规模是指在工业企业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和工业产量集中量的大小。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当生产要素和产品在企业集中到一定程度时,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流通费用将降到最小,这时企业具有规模经济。企业规模的大小是否合理可通过集中度反映出来。集中度指某产业最大的几个企业的生产实物量或销售额占整个产业相应指标的份额比例。一般认为,CR4≤40%为低集中度。我国规模最大的前四家干燥企业,总销售额在2.5亿,约占整个干燥产业的6%,因此我国干燥产业是集中度非常低。中国干燥企业以中小型规模为主,规模最大的干燥企业合同额在6000万到1亿人民币,是世界著名企业集团安德里茨(吸收合并苏尔寿干燥业务)干燥业务的1/10—1/15。我国干燥产业过低的市场集中度,属于典型的“原子型”市场结构,它不仅导致规模经济效益的丧失,而且也加剧了市场的过度竞争状况,不利于我国干燥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这是因为,大企业有利于企业内部的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企业有利于固定资产的充分利用和劳动对象的综合利用;大企业有利于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品单一、市场单一,产品相似不利于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产品类型,通过技术进步形成特色产品,加强企业间的兼并和联合,是促进干燥企业的规模发展的必然之路。
2、区域聚集效应分析
经济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规模效益,规模经济促进生产和消费在某一区域聚集,由于自然资源的状况有差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都促进经济聚集现象的产生。如北京的中关村聚集着电子技术、美国的微电子聚集在硅谷。聚集效应是形成产品的品牌效应和经济增长的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干燥企业比较聚集的区域是江苏的常州、江阴一带,另外在南京栖霞经济开发区、重庆地区也有干燥企业聚集。
从经济学上讲,域聚集效应产生的竞争优势主要有四个方面。(1)外部经济效应。区域内聚集的企业越多,越易产生分工和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规模效应。任何企业都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从而实现外部规模经济。(2)交易成本的节约。由于企业数量相对集中,许多中间投入品可以从其他企业就近取得,节省运输成本、库存成本。(3)学习和创造效应。大量业务相似的企业,相互之间可以模仿和学习,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其他企业,新知识在区域内迅速扩散,起到技术推广作用。(4)品牌和广告效应。产业聚集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后,会在用户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品牌形象,增强了用户的购买欲望和广告宣传效果。
以常州地区为例,该地区有干燥业100多家,产品以制药机械为主,产品相似,在产品加工和配件供应方面,形成了共享的社会资源,因此某些产品协作性强,加工成本低,较其他地区同样产品竞争力强,也成为制药机械的采购地。但因信息沟通快,某家企业开发的新技术不容易得到知识产权保护。这就导致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因此,在干燥业内我们鼓励企业间相互学习,但也要尊重专有技术持有者的知识产权。
3、干燥产业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按照产业经济学理论,所谓“进入”是指一个厂商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即开始生产或提供某一特定市场上原有产品或服务的充分替代品。从创新者采用的技术角度看,进入可以分为“模仿”和“创新”两种方式。从进入者创立企业方式的角度看,进入可以分为全新进入(白手起家)、收购和内部发展(多样化)三种方式。进入壁垒是指当某一产业的在位厂商赚取利润时,能够阻止新厂商进入的那些因素。“退出”指的是一个厂商从原有的业务领域出来,即放弃生产或某一特定市场上的产品或服务。退出壁垒是当某一产业的在位厂商亏损决定退出时已经投资还未收回的那部分投资在退出时依然还不能收回,即沉淀成本。对于大众化、简单相似的干燥设备及技术,企业进入和退出的壁垒比较低,是一个简单低附加值行业。对于高附加值的干燥设备及技术,企业进入和退出的壁垒比较高,这才是中国干燥企业发展的方向。
4、企业治理结构分析。
我国干燥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且家族式企业占有很大的比例。为了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必须健全企业治理结构。中国干燥企业中纯国有企业还有一定的比例,由于干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主要经营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减少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建议国有企业向民营化转化,主要经营者持大股。
5、干燥产业技术创新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干燥企业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产品。如制药造粒包衣设备、喷雾干燥机、内加热流化床干燥机、桨叶式干燥机、冷冻干燥机、闪蒸干燥机,但原始创新型产品不多。
干燥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干燥技术领域的科技投入,一是申请国家科研项目,得到资金支持。从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每年度《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很难判断干燥领域获得科研成果情况,从高新技术领域看,干燥可以属于高效节能、生物、医药、环境保护、农业等领域,国家科技攻关、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火炬、重点新产品以及重大装备工业化等科研项目企业都可以得到资金支持。二是企业自筹。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要求,企业每年必须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科技投入,但真正能做到的企业并不多。
6、企业管理
管理是公司发展的关键。现代干燥企业要采取现代管理手段如虚拟制造、虚拟设计、准时生产制(JIT)、企业资源计划(ERP)、标杆管理、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电子商务等,以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同时要注意企业文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注意保护企业知识产权。
三、加入WTO对中国干燥产业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已经四、五年了,加入WTO对中国干燥产业的影响,总体上讲是机遇大于威胁。进行国际化经营是中国现代干燥企业必由之路。
在中国干燥产业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大多数工业化机型我国都可以加工,基本扭转了干燥设备靠进口的局面。再加上国家的产业政策支持,及中国低劳动力成本,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中国产品无论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还是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中国干燥企业应相信自己的实力,目光对外,在国际舞台上参与竞争。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干燥设备行业发展正如一些专家预期所料,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就国内市场而言,由于我国干燥设备行业已经开始进入较成熟的发展阶段,已能够比较好地满足各个领域用户的实际需要,而在价格上只有国外相同产品的1/3—1/2。这使我国干燥设备在市场竞争中比进口设备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干燥设备体积较大,大多数还涉及现场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工作,因此对国内用户而言,选用国产设备较选用进口设备更方便。
就国际市场而言,我国加入WTO后,更有利于干燥设备扩大出口。目前,我国干燥设备主要出口产品是真空干燥设备,振动干燥设备,医药设备、中小型粮食、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干燥设备,出口的主要地区是东南亚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并已经打开欧美市场的大门。有的企业年出口量占到销售额的1/3。在国际竞争中,我国干燥设备生产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丹麦、瑞士、英国、德国、美国以及日本。与竞争对手相比,我国干燥设备的优势是价格低廉,不足之处主要在于产品的自动化控制程度、外观质量、成套性和功能组合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我国干燥产品出口量不大,还没有对国外设备造成真正威胁,因此目前还不存在被起诉“倾销”问题。目前我国出口的产品还是小型标准化产品,且东南亚国家偏多,因此也没有遇到“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贸易壁垒”问题。但世界各国法规不一致,如果工程污染问题解决不好,随着大型装备和成套工程的出口,环保污染必然是突出问题。
国外著名干燥企业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合资或独资公司,如德国GEA集团的尼鲁、丹麦安海达诺、日本大川原、日本的栗本公司、德国的安德里茨,这些某些干燥企业在某些技术领域比较优势很强,如上海大川原在中药浸膏干燥领域,但由于干燥产业涉及的行业很多,他们对中国干燥企业没有造成整体威胁。在市场竞争中,反而促进了中国干燥企业的技术进步。目前,国内有些行业也在引进国外的干燥技术,但由于价格高和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同样的技术,国内产品竞争优势比较大。但在大型干燥装备技术和加工方面与国外设备还有差距。大型装备的国产化是中国产业的历史使命。
但和国际干燥企业接轨中,有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一是,企业引进的是否是国外最先进的干燥技术,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了延长某些产品的生命周期,某些国际公司可能把处于衰退期技术转移到国外,所以引进国外技术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二是,加人WTO后,人才争夺更加突出. 国际干燥公司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经营,人才是关键。由于中外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存在巨大差距,国内干燥企业专门人才安全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人才、招揽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最大能动性是国内干燥企业必须及早研究解决的课题。
四、产业发展战略
中国干燥产业要发展壮大,一定要培养国际竞争力,这是中国干燥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理论依据
哈拂大学战略管理学教授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一套解释一个国家产业或企业竞争优势的新理论框架—钻石模型,被认为是国际流行的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研究范式。
波特在对许多国家的产业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说,一国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基本决定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四个基本决定因素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两个辅助因素是机会和政府,这六个因素构成了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见下图)。

钻石模型的主要结论:
1、竞争优势来源于培养高级要素(包括现代交通、通讯系统、高级人才、研究机构等,是通过投资形成的)。
2、竞争优势来源于激烈的国内竞争和苛刻的市场需求。
3、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链(集群)。一群地理上相互靠近的、在技术上和人才上相互支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链,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4、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战略。
5、政府在创造产业竞争优势中的作用在于能激励创新活动的环境。
6、在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机会扮演重要角色。
(三)中国干燥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主要结论
1、中国干燥产业具有国际比较优势。一是因为我们的一些产品,已达到了国际水平;二是我国的人力资源成本及制造成本比较低。
2、面临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国干燥产业在国内各行业发展不平衡,有些高端行业和市场领域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低,产业产品结构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要。国际市场上东南亚及欧美国家对医药、食品、粮食等标准化产品需求量大,中国干燥设备有市场空间。但中国干燥企业承担大型干燥工程的能力还有差距。
3、产业集群是中国干燥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资源组合形式。中国通用机械行业协会干燥分会作为全国最大的干燥组织,应代表中国干燥产业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发挥应用的作用。
4、要用好用活政府政策,国家“十一五”期间的“高效环保、绿色节能”政策要求干燥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对重大干燥装备国产化的支持给干燥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干燥协会的作用,促进“官产学研”相结合,维护干燥企业的权益。
5、中国干燥产业很多企业规模小,企业管理水平低,没有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没有知名的国际干燥品牌。
6、国内激烈的低价格竞争迫使干燥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7、世界制造中心的转移,中国加入WTO,外部发展的机会要大于风险,干燥企业的风险主要来与于和国际接轨中,对国际环境不熟悉,自身运作及对国际规则不熟悉的风险。
8、干燥产业的发展将带动风机、泵、阀门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他支持性产业的发展,将提高干燥产业的技术优势和竞争力。
(三)中国干燥业的战略选择
1、产业选择战略
干燥技术应用的行业很多,干燥企业要选择有技术优势的领域发展,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
2、产业组织战略
(1)我国干燥企业普遍规模小,有实力的企业要向集团化发展,提高抗风险能力。
(2)虚拟化战略,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资源,采用虚拟组织,通过战略联盟的形式,形成中国产业的“航空母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3、产业升级战略
(1)品牌化战略,形成有像尼鲁等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中国干燥企业要注意自己的品牌建设。如我国生产一些设备已达到了国际水平,国际著名干燥公司购买后,贴牌销售,利润空间很大。有些国外干燥就是利用国内干燥加工制造能力,为其提供产品,外商低价购买产品后换上自己的品牌销售。
(2)技术进步战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消化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形成有特色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4、产业全球化战略
中国干燥企业要熟悉国际规模,找准有突破口的行业,整合国内资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中国干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及干燥企业核心竞争力。
按照产业结构理论,国际上有两个著名的学说: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和国际产品生命周期说。
雁形产业发展形态如下图:

第一只雁是进口的浪潮,第二只雁是国内生产的浪潮,第三只雁是出口的浪潮。
国际产品生命周期表现为以下四个阶段依序不断上升的过程。第一阶段:新产品最先在发达工业国问世,扩大本国市场直至饱和。第二阶段:这一产品将出口到国外,开拓国外市场。第三阶段:国外市场逐渐形成,出现资本与技术的出口。促进资本与技术与当地廉价劳动和其他资源相结合。第四阶段: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以更低的价格返销最先出口国,使工业先行国放弃这种产品的生产转向开发更新的产品。
以上两种学说揭示了“后起国优势”的存在。后起国可以回避花费大、风险高的技术开发过程,利用先行国技术,利用低成本优势打回先行国市场,这就可能缩短工业化的过程。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上半叶开始引进国外干燥技术,下半叶和九十年代干燥产业蓬勃发展,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部分技术进行了创新。现在,现代干燥企业应该目光对外,进行对外贸易和国际化经营,这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
一般企业进入国外市场有几种进入方式:贸易式(间接出口,直接出口)、契约式(许可证,特许经营)、投资式(合资,独资)。干燥企业要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方式。目前,我国干燥企业进入国外市场采用的方式有:小型标准产品通过国际展会直接签订合同;或通过国外代理商销售。目前常州地区的制药设备一般通过贸易式进入。对于成熟的成套装备,一般和国外的终端用户和国外中介机构签订合同。对于大的工程项目中干燥单元,也可以通过承接该工程的设计院或工程公司,以分包的形式介入。通过投资进入国外市场中国企业还不具备条件。
五、干燥企业经营战略
(一)干燥企业的行业结构分析和SWOT分析
按照哈佛大学波特教授行业竞争结构理论,一个行业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潜在的加入者的威胁、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行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
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现状、消长趋势及综合强度,决定了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和行业利润的最终潜力。干燥企业所处的行业很多,如化工、医药、食品,在某个行业中要找到能较好地防御五种竞争力量的位置,甚至对五种竞争力量施加影响,使它们有利于本企业发展。同时企业自身要进行SWOT分析,分析自身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面临的外部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方能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二)经营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的核心是使企业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也就是在追求产量规模、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来降低成本。对于产品类似的干燥企业,实施该战略尤其重要。产品成本高,必然使其利润空间小,竞争优势不明显。南方某些干燥企业,对于常规产品,都采用从专业生产厂购买,因为专业化生产的产品的成本明显低于自加工成本。
2、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旨在建立企业自己的特色,以获得差异优势。由于资源的限制,企业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同时实现差异化,而应集中精力利用自身的独特能力在某一方面实行差异化战略。中国干燥产品有几十种,干燥企业一定要树立专业化的思想,集中在某些产品,形成自己的技术特色,在设备设计或某些物料的工艺上形成自己的差异化优势,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如有些干燥企业在流态化干燥、有的企业在造粒方面、有的企业在大型干燥装备方面形成了竞争优势,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避免了“价格战”。
3、集中化战略
集中化战略就是通过满足特定用户的特殊需求,集中服务于某一特定的地域市场,或者集中开发产品的某些特殊用途以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其特征是企业集中于市场的一个部分领域,并且在该领域内比那些在整体市场经营的竞争对手提供更合适的产品和更优良的服务。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型干燥企业来说,一定要突出发展某项具体技术或某个具体市场领域,如某些企业在中药的冷冻干燥方面取得了很好经济效益,有的企业在某个单项产品如桨叶干燥机合同近千万,有的企业产品垄断了某个具体的市场领域如精制盐干燥。
4、一体化战略
一体化战略是企业有目的的地将相互联系密切的经营活动纳入企业体系中,组成一个统一的经济组织进行全盘控制和调配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战略。一体化分垂直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两类。其中垂直一体化又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即向上游发展,后向一体化即向下游发展,水平一体化是将生产相似产品的企业置于同一所有权控制之下。企业要迅速发展壮大,必须采用一体化战略。有的企业提出了成套化的思路,其思想就是以干燥单元为核心,产业链向上下游发展,提高单体项目规模,显示了很强的竞争力。有的企业同时进行干燥、煅烧、造粒、包衣等业务,是一种典型的水平一体化思路。
5、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战略是企业同时生产和提供两种以上基本用途不同的产品和劳务的一种经营战略。分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两种方式。实施该战略可使企业迅速膨胀,但应用不好也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如有的干燥企业,以干燥为主营业务,向熟悉的其他节能技术领域发展,企业发展速度快,也非常良性。而有的企业为了扩大规模,没有认真分析自身,盲目的搞多元化,特别是从事一些与主业不相关的业务,耗费了公司大量资源,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灾难。主营业务回归是一种国际化趋势。但目前国际上大的干燥公司如安德里茨,2005年干燥销售额在1亿欧元(10亿人民币),只占业务5%  ,所以集团化发展,向相关多元化发展,企业方能做大。
以尼鲁公司发展历程为例。尼鲁公司1993年在丹麦创立,主要生产雾化器和喷雾干燥机主要部件,1958年进入流化床领域,70年代,进入浓缩和降膜蒸发器领域,80年代,尼鲁在微粒处理技术进行发展,对流化床技术进行升级和在混料、包衣、制丸、除尘方面引入新技术。1993年,尼鲁公司成为德国基伊埃(GEA)集团成员,1999年,基伊埃(GEA)集团加入mg技术集团,成为了世界500强企业。现在的尼鲁专业设计和生产处理液体、微粒、固体原料的喷雾干燥机、流化床干燥设备、薄膜过滤设备、化学萃取设备、加热及冷却设备的国际集团。尼鲁公司的发展过程可对现代干燥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6、企业形象战略
企业形象是消费者、社会公众及企业内部员工和企业相关的部门与单位对企业、企业行为、企业的各种活动成果所给予的整体评价与一般认定。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是以提升企业整体形象为目的,着重提高企业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通常所说的企业品牌,是企业形象战略实施后的最终体现。大部分干燥企业规模小,管理不十分规范,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实施企业形象战略,最终形成知名的企业品牌企业并不多,真正通过品牌进行资本运作的企业更不多。通过CIS形象战略实施,形成知名的品牌是每个干燥企业努力的方向。
7、国际化战略
国际化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发展根本使命的前提下,为求得企业在国际市场的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从全球视野出发,系统地思考国际经营环境的变化及其所导致的机会、威胁等战略因素,依据企业自身能力和资源条件制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业务范围、发展方向和目标及其实现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国内竞争的加剧,许多干燥企业已瞄准国际市场,开始进行国际化经营。由于中国产品成本低,同样类型的产品,在东南亚及欧、美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特别,随着世界制造业市场向中国的转移,中国的机电产品具有整体优势。目前,整个干燥行业产品出口整体规模并不大,每年出口在7000万—8000万。走国际化经营的路子,是中国干燥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每个干燥企业的挑战和机遇。
六、中国干燥产业行业发展形势预测
按照专家的观点,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干燥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个国家一旦步入经济高速发展的轨道,干燥产业将在一个时期内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 “超前产业”,其发展速度要快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发展速度。因此,干燥产业不仅可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干燥设备在国内市场显的价格优势,市场占有率已达80%以上。“十一五”期间,国产干燥设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达90%以上。各个行业的发展将带动干燥产业的发展。
(一)化工行业
化工行业是干燥装备应用的重要行业领域,中国有70%的干燥企业给该行业提供装备。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化学工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干燥装备的需求。需要干燥得物料有:聚合物和树脂;陶瓷材料、洗涤剂和表现活性剂;农药和农产品;染料和颜料;化学肥料;无机矿砂浓缩;无机化学产品;有机化学产品。下面列举两类。
1、无机盐。干燥技术在无机盐行业应用广泛,如钾盐、镁盐、钙盐和部分稀有金属。我国无机盐行业有很强的发展优势。一是市场优势。我国国内消费无机盐产品约210万吨/年,而出口量每年约50万吨一60万吨,消费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具有较大的内部市场和出口市场。二是资源优势。无机精细化学品有相当部分产品是以天然矿物为原料生产的,如稀土、氟、钡,铭、钨等,我国储量较为丰富,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外,我国大多数无机矿石原料品位较高,开采成本低、价格便宜,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三是成本及价格优势。由于大多数无机精细化学品中原料成本所占总成本的比重都较大,因而我国无机精细化学品生产成本低,价格水平也较低,一般产品价格仅较国外同类产品价格抵500元-800元; 4.技术及人力资源优势。目前,我国已拥有100多个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的无机盐产品的生产技术,部分产品在世界上具有技术优势,加上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产品生产成本较低,因此我国发展无机盐产品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无机盐行业发展必然带动干燥装备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2、精细化工。干燥技术在精细化工应用广泛,如染料、农药、塑料加工助剂、橡胶助剂。中国的精细化工行业,在近20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国共有精细化工企业1.12万余家(不包括乡镇以下企业),其中,染料、涂料、农药和各类化学助剂等传统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企业约7300余家,
表面活性剂、皮革、造纸、油田、电子化学品等新兴领域的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企业约3900家,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200亿元,总生产能力约1000万t,精细化工产品的产值占全部化工产品的产值的比例,也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23%左右,提高到90年代末的32%以上。精细化工中间体是生产化学医药、农药、染料、颜料、橡塑和化纤助剂、水处理剂、香料、香精等精细化上产品的重要原料,国内有较好的市场和出口前景。日前我国需用的精细化工中间体约3 000种以上、年需求量约1 200万t,而年生产能力仅为750万t,供需缺口较大。
(二)石化行业
石化工业是一个技术和投资密集性的产业。石化工业生产大都是在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和连续化生产的条件下,对装备的技术要求高,对质量和可靠性要求严。因此要求装备性能先进,质量可靠,高效节能,经济安全。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化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化工装备的要求不断提高,现有的装备技术和制造能力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化工装备制造业必须从长远远考虑,跟踪世界先进技术进步和石化工业发展的要求,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加大科技投入,从模仿开发到自主开发,不断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装备,提高参与国内外两个市场竞争的能力。以重大技术装备为主要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是各个工业化或后工业化国家的主导产业,而因为它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其他产业的竞争力,对降低工业综合能耗、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效益、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作用巨大,所以各国政府都很重视。如PTA(精对苯二甲酸)PTA是聚酯产品的主要原料。由于聚酯工业的快速发展,PTA市场缺口不断扩大,预计2010年PTA需求将达1700吨。据统计,未来10—15年有可能建设20—25套大型PTA成套装置。 PTA成套装置(含PTA干燥)是重大国产化项目。
在同等性能质量情况下国产化设备竞争力强,国内设备便宜许多,运费也低,联系方便,备品配件解决也方便,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石化行业每年有4百多亿的装备定单,这对国内石化装备行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领域。
(三)医药行业
干燥装置在很多药物生产中都是必要的。多年来,我国药品干燥设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结束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无菌喷雾干燥设备完全依靠进口的历史。
药品大致分为西药原料药、制剂药品,另有中药、生物制剂等。原料药为药品华本原料,大都为结晶型,湿物料是经过过滤或分离的结晶型粉粒状固体,根据物料的特性和要求选用合适的干燥方式得到干燥成品。早期多使用干燥箱,近20年已逐步被各种较先进的干燥装置所取代,目前使用的广泛的是双锥回转干燥机,另外有真空振动干燥机、多功能干燥机及某此直接加热的干燥设备。另一部分原料药是水溶液,用喷雾干燥直接得到干品,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需要低温干燥的水溶液则采用冷冻干燥。另外,干燥、包衣、造粒一体机也应用广泛。
目前,生产制药装备的企业约900家(其中干燥装备企业有100多家),产品品种规格超过1300种,按不完全统计,年产值约150亿人民币左右,产品除满足4000余家中西药厂、2000余家动物药厂、2000余家保健厂外,还远销40多哥国家和地区,并进入欧、美、日市场。
1996年~1999年,世界药品市场的年增长约为5.5%,2000年全球药品销售约3680亿美元。根据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预计我国医药市场增长速度将高于世界医药市场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2%左右,这样医药行业将有一个大的发展。目前全国有药品制造企业4000余家,到2003年底全国通过GM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只有2355家。发展符合GMP要求的制药机械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四)粮食行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粮食总产量在4亿3千万吨左右,据统计粮食收获后在脱粒、晾晒、储存、运输等过程中每年损失高达15%,远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5%的标准。在这些损失中,每年因气候潮湿,粮食全靠自然晾晒,湿粮未能及时干燥处理,达不到安全水份,造成霉变、发芽的约占5%相当损失2150万吨粮食,这一数字是惊人的。粮食干燥技术设备在我国推广仅有十几年,由于农业较落后,机械化水平低,农民收入较低,粮食干燥事业发展较慢,但随着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粮食干燥技术设备必将有广阔市场前景。世界先进国家产后粮食用机械及时干燥占总产量60%,而目前我国产后粮食用机械烘干的仅占4%。由此可以推断谷物烘干机的市场需求是巨大的。预计近年需求量不会减少,而且还能逐年递增。
(五)食品行业
我国的食品工业这些年来虽有较大发展, 但与国外比仍较落后, 突出表现为规模比较小,食品工业总产值只有农业产值的 30 % , 居民食物消费中, 工业食品的比重仅有 25 % 。在发达国家, 工业食品消费比重已达70 % , 有的高达 90 % ,食品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 150 % ,这些国家居民的一日三餐主要是食用工业食品。 他们的家庭厨房主要用来简单加工( 如加热保温)和保鲜贮存食品。目前世界食品工业发展有三大趋势:其一是绿色食品受欢迎;其二是方便食品;其三是有利于保健的食品。冻干食品是绿色方便的,也有利于保健,正符合食品发展的三大趋势。
目前,我国冻干食品生产规模小,年总产量约20000吨。从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看,我国的冻干食品产业的发展前景极其广阔。
我国的食品资源丰富。据统计,我国的香菇、草菇、磨菇、侧耳、木耳五大类食用菌年产量达58.5万吨,占世界产量的29.1%。葱、蒜、姜等调味品、海产品、水产品、肉、蛋、鱼、大豆、花生等植物蛋白、果品、蔬菜、荼叶等资源也极为丰富。过去这些资源的出口很少经过深加工,以致价格低廉、运费昂贵、损失严重。经过冻干加工后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成几十倍的增长,由于重量减轻,减少了损失。这正是冻干技术有发展前途的重要原因之一。
冻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主要销售地是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西欧和东南亚各国。据有关部门统计,日本每年需花1000亿美元进口冻干食品。1982年日本进口冻干蔬菜12400吨,1988年台湾向日本出口冻干蔬菜3326256kg。日本、美国及欧洲等地每年均需冻干大蒜粉6000吨,1988年冻干大蒜粉销售价为5000~5300美元吨。俄罗斯每年冻干蔬菜短缺大约15万吨左右。可见冻干食品的国际市场广阔。
(五)木材行业
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人均森林蓄积量为9.048m3,只有世界人均72 m3的12.6%。同时我国木材加工业普遍存在节能意识差,管理粗放,使一次能源利用率仅30%左右,为发达国家的4~6倍,而且我国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干燥设备和工艺落后,木材干燥质量差,能耗更大,由干燥缺陷引起的降等损失十分惊人,木材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木材干燥的总目标是在保障干燥质量的前提下,不断的探索如何加快干燥速度,减少能耗和干燥成本。
中国竹林面积有420万hm2,分布于26个省、市、区,每年可轮伐毛竹4亿根,杂竹150万t,生产潜力巨大,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木材的供需矛盾。但竹材的解剖特征、材性及干燥特性与木材有很大的差异。竹材干燥是一个新课题。
木材干燥生产只有达到一定的经营规模后才有可能采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系统。木材干燥质量才有可靠保障。同时木材干燥生产有了一定规模,干燥节能和环保问题才会引起重视。而且规模化的生产有利于降低干燥成本,使干燥生产进入良性循环。我国的常规干燥设备中国产设备占80%左右。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常规干燥设备生产厂家有20多家,在设备的设计水平、技术性能上已接近国外产品,某些方面还具有自己的特色,符合国情需要,国内干燥设备的质量完全能满足木材干燥生产的要求。且由于国内外产品差价大,因此国内生产厂家竞争有时很强,应向规模化发展由来已久。
随着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每年木材消耗量也相应迅速增加,从几千万立方米增加到几亿万立方米。根据国家林业局最近公布的统计资料,我国2003年木材总消耗量已达到22843万立方米。其中需要进行干燥的木材数量目前尚无精确统计,如以10000万立方米来估计,每立方米木材需要排除225公斤的水分(木材含水率由60%至10%,基本密度平均取为0.45g/cm3)来估算,则需要排除的水分总量约为2250万吨,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数字。多年来,排除大量木材水分的生产实施,越来越是日益增长的浩大而分散的木材干燥技术工程,相信“十一五”期间木材干燥将有更大的发展。
七、干燥产业发展方向
按照专家的观点,干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民生活质量的水平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标志着这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发达程度。
我国干燥产业明确的发展方向是:
1、小型干燥企业要调整产品结构,向专业化发展,在某个行业或产品形成自己的技术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2、有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的干燥企业要向规模化发展,开发生产大型装备,提高我国大型干燥装备的国产化水平。
3、加强产业资源的整合,建立干燥单元和其他上下单元结合的和成套技术,形成产业链,这是行业突破、做深的必然之路。
4、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是干燥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不要简单模仿别人的产品,加强干燥技术基础研究工作,要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国内干燥企业要重视的基础管理工作。体制改造并不主张干燥企业都变成业主式方式,而是采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灵活配置企业的股权结构,考虑股东、职工、用户、政府等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方能通过健康的体制保证企业的发展。
5、国际化是必然趋势。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吸收国外先进干燥技术,扩大市场领域,方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6、提高干燥产业进入壁垒和退出成本,使简单型干燥产品没有市场空间。
7、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干燥产业发展的良性环境。
8、干燥技术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向“高效节能、绿色环保”方向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9、我国干燥产品与国外在加工质量、自控水平、环保要求、人性化设计还有差距,实现干燥设备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性的转化,这些都是中国干燥企业努力的方向。
10、干燥企业要加强品牌管理,创造国际知名干燥品牌要靠一代代干燥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尼鲁集团 七十年锤炼干燥业巨擎》《通用机械》2005年第8期
2、张壁光、谢拥群,木材干燥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第十届全国干燥大会论文集》
3、顾炼百、杜国兴,中国木材干燥工业的现状与展望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11月,第25卷第6期
4、孔凡真,真空冷冻干燥食品的技术与设备 《山西食品工业》,2005年第3期
5、徐成海等,真空冷冻干燥食品的技术与设备,《真空》1996年8月第四期
6、朱政贤,我国木材干燥学术交流活动纪实,第十届全国干燥大会论文集》
7、 我国无机盐行业发展对策,《化工管理》2002年第9期
8、吴晓云浅谈入世后的石化装备国产化问题,《中国化工装备》
9、王大全,我国精细化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科技导报》,2004年10月
10、常压平著《中国纺织产业分析和发展战略》,中国纺织出版社
1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
12、迈克尔.波特,《竞争论》,高第登、李明轩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
13、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
14、臧旭恒等,《产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15、曹恒武等,《干燥技术及其工业应用》,中国石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