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 3音乐:拆掉人生的壁垒:听季羡林讲人生智慧(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39:01
2012-02-15 07:14:31      阅读1077次
莫若活成一个自己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绝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绝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
很多人尊重季老,并不是因为了解季老在东方学上作出的巨大学术成就,而是因之一本半散文半回忆录的书《牛棚杂忆》。在这本书里,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季老自始至终不曾丢弃的一种可贵品质,永远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
这是季老一生中坚守的一个重要的做人信念,在散文《做真实的自己》中专门有所阐述。其实,谁都渴望做真实的自己,可是碍于面子、规矩、风俗、世人的目光,我们主动把自己伪装起来,就像变色龙随着环境变换身体色彩一样,我们不想成为人群中“标新立异”“格格不入”的那一个,或者说我们没有这样的勇气和气魄。这就是为什么无数人总是拥有一个无法达成的梦想的原因。
导演Q. Allan Brocka在电影Boy Culture The Soundtrack里面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个终身都无法承认自己同志身份的老者,只有在故事里才能捏造出自己同爱人幸福度过一生的圆满结局,而现实生活中,他屈从于社会意志,将自己软禁在房间里,终年与世隔绝。
做一个“芸芸众生”并不难,做自己,却需要一个无比坦荡任人评论的胸怀。这样的猛士并不多,鲁迅算是一个。他所写“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这种心怀胸襟的明述,也只有这样一个鲁迅,才不介意在文章中写“自窗泼尿”这样所谓有损风雅的事情,但读文的人,不但不会觉得损害鲁迅的斗士形象,相反嬉笑怒骂倒觉其性情可爱。季老比之鲁迅,在此一点上,又可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证据就是季老在2002年出版的《清华园日记》,里面不但记述了季老年轻时贬薄臧克家、巴金的一些文字,甚至记录了季老时年与同学畅谈女性的“惊人话题”。
如读者所知,2002年的季羡林已经拥有极高的学术和社会地位,如果他想在日记中美化一下自己,轻而易举。但是他没有这么做,因为季老始终践守着自己的人生信念:永远不欺骗读者,永远做一个真实的季羡林。可能这个季羡林不完美,有瑕疵,但因其真实,反而愈加可贵。对此,季老的学生卞毓方先生在《天命从来高难问 晚年季羡林》中赞叹不已。因为卞先生实在看惯了那些高贵人物自抹脂粉美化历史的行为,突然有季老这般老实作风者,反而显得高风亮节不与流俗同污了。
活得真实,做一个自己,实在是件并不容易的事情。除了可能要暴露自己的丑陋这一威胁外,最大的问题在于:很多时候做真实的自己,意味着要支付昂贵的代价。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为此埋单的。
2008年火暴荧屏的《士兵突击》,其魅力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兰小龙写了一群敢于做自己的男子汉。直肠子且淳朴如土坷垃的许三多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但能把这个主题透彻说明白的典型案例却是伍六一。伍六一是条响当当的钢铁硬汉,在有关他的最后一个故事情节中,伍六一拒绝了那个可以舒服养老的司务长职务,而宁愿选择去做一个复员的瘸子。这是伍六一做人的可贵之处,也是他高傲的本钱。他若接受了司务长的馈赠,又怎么能去做那个堂堂正正心比天高的男子汉呢?
伍六一选择走一条缥缈的更加艰难的道路,是他为自己能做一个“真”的自己付出的高昂成本。尊严和高傲从来都是昂贵的,我们很多人总想对此讨价还价,所以我们有很多拿不出手的,很多遮掩在下面的东西。我们不是伍六一,所以我们才称这样的人是英雄,才在电视屏幕前潸然泪下。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做伍六一,可以选择活成自己。为什么不呢?
在旅游杂志上看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两个年轻人走到一个地方,看到那里遍地开满鲜花,蓝天白云,风轻云淡,是一个世外桃源。便感慨:能住在这里该多好啊?结果他们就在那里建起了房子,挖了水井,养了鸡狗,安顿过活下来。
虽然想不起来这个故事的主人翁叫什么名字,也记不得他们挖井建房的地方叫什么,但这并不是个绝版故事。《风转西藏 我在拉萨卖咖啡》也是这种故事的另一个翻版,两个朋友在一起,有一天忽然异想天开,随意说:我们去西藏开咖啡馆吧。然后,两个人就骑着单车,用了半年时间,由泰国骑到拉萨,傻乎乎的,只为心中的理想。看到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你就会相信,你可以活成你自己,活成一个你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保尔.柯察金说: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所以,在有生之年,要把全部的生命用于活成一个本真的自己,才是不至临死悔恨的选择。
行到水穷,坐看云起
我曾经以为我活不下来了,后来我渡过了难关。
人生,总有一些处境叫人感觉四面楚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季老被自己的学生拉去批斗,“坐飞机”,以致到了怀揣安眠药去圆明园自杀的计划。但也正如季老自己所说:“我曾经以为我活不下来了,后来我渡过了难关。”
也许很多朋友还记得《牛棚杂忆》中季老站在自家阳台练习“坐飞机”的细节,还有关于在路上和厕所捡零钱的心得描写。这样的春秋笔法固然让人发些感慨,但在事件的背后却是面对人生绝境积极面对的达观态度。这正如王维的一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既然走到了尽头,前面再无他路可走,何不索性坐下来看看四面袅袅升起的云雾呢?
人,在高处春风得意时,自然有一番气贯长虹的景象,这倒是容易的。难的却是在低处需仰人鼻息,甚至任人宰割时,还能矢志不渝。古往今来,即使是英雄豪杰,也常常只经得起前者的风光,而无法忍受后者的绝望。乌江岸边西楚霸王,选择了断自己的同时,也了断了他所有的希望。后来者如李清照,虽然在诗中怅然感慨“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所缔造的悲壮气氛,但那归根结底是个血洒江岸的一个失败者。
蝼蚁尚且贪生,生之为人又何必妄自菲薄呢?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侦破了世事浮沉的奥秘,就能在挫折时耐得艰难和寂寞,这样才有后来的得意和风光。如季老一般,若是当年躺进了圆明园的芦苇丛,又怎么能有后来作为东方学大师的斐然成就呢?很多时候,所谓的“绝境”,并不是真的没有路可走。在有希望的人眼里,脚下永远有一条可走之路。于丹教授在讲《庄子》心得时,专门有一篇以“人生总有路可走”为题目,说庄子在自己的寓言当中塑造了一个天生样貌丑陋近乎狰狞的人,虽然身有残疾,但却因为始终保持乐观心态而获得生活的无比快乐。庄子无非是要借这样一个人暗示,无论此身此地如何,要活便能活,而且能快活地活。
季老写过一篇小散文,叫做《神奇的丝瓜》。本来丝瓜在季老眼里是非常普通的一种植物,不过以玩耍之心偶然撒了几粒种子在花园里,但这小小生命在“绝壁”般的环境里却制造了日新月异的奇迹,令季老赞叹不已。
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落叶归根,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
即使微小如一根丝瓜,在完成生命历程的时候,也仿佛如有神助一般,挫败了种种在季老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兀自昂扬结出硕大果实。其实,不光是丝瓜,所有生命都是如此,他们本能地具备一种绝地求生的基因,只要有一点点可能,就要将生命的任务达成。
画家韩金英也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说她在路边看到一棵被连根拔出几天的菊花,这菊花脱离土壤没有水分滋养,已经奄奄一息。但画家看那含苞花蕊心中觉得可惜,便把这垂死之花重新植入土内。本来画家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因为枝叶都已接近枯萎,谁还能让它起死回生呢?然而奇迹却发生了,回到土里的菊花不久就开了一朵硕大的花冠,不但比别的花尺寸大,颜色也要鲜艳很多,每次有人经过见到这朵菊花都要赞叹一番。正当画家感到欣喜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发现,那菊花在花朵开败之后一夜之间全然地枯萎掉了。原来,这本已将死的菊花是用了200%的潜力供养了那花蕊,它知道这是生命最后一次绽放机会,于是全情地付出,上演了一幕生命最末的惊艳。
自诩为高等动物的人,在很多时候是不是不如这些低等生命的丝瓜和菊花呢?它们凭借本能让自己绝处逢生,而我们人类却因为拥有更高等的思想,而失去了这可贵的本能。这样的道理,似乎有点儿说不过去。所以,行到水穷处的“绝境”,往往是我们自己想像的结果,路总是有很多条,而且有很多种走法的。
我们都知道,巨人老板史玉柱有一段非常传奇的商业历程,他一生大起大落,令人赞叹。珠海时期,史玉柱遭遇了自己的“滑铁卢”,100多层的巨人大厦只建完了地下三层,就成了一座永远著名的烂尾楼。史玉柱本人,也从当时叱咤风云的商界精英,一下变成人人喊打的著名“负翁”,身背25亿元巨债。
当时的史玉柱走到了人生最低谷,黯然北上,隐姓埋名。那段时间他去爬了珠峰,差点儿把命丢在那里。后来,他落拓在南京的一个小招待所里,每天开车到一处风景清新的地方看书,而看得最多的就是“红色革命”的书籍。因为他本身比较欣赏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另外,他也借此反省自己,痛定思痛,彻底吸收失败的教训。
所以后来才有绝地反击的“脑白金之战”。尽管“收礼就收脑白金”的广告庸俗至极,但却帮史玉柱重新站了起来,且是一个极其漂亮的回马枪。随后又进入游戏领域,纽交所上市后缔造了21个亿万富翁,再次成为财富传奇的缔造者。
面对巨大的成功,史玉柱的心态却是如履薄冰,而且经常反思那场“著名的失败”。他说:“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就是那段永远也无法忘记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成功经验的总结多数是扭曲的,失败教训的总结才是正确的。”
人生,不能止步在所谓的绝境、失败、挫折,如果能继续走下去,也就豁然开朗了。人生在世几十载,总不可避免一些跌宕起伏,能在水穷处看看风景,转身继续走下去,才是第一等的潇洒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