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 天鹅绒房间乐谱:春波又绿 情归秦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6:10:45
#TRS_AUTOADD_1316375993474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16375993474 P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16375993474 TD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16375993474 DIV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TRS_AUTOADD_1316375993474 LI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0px;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0px; FONT-SIZE: 12pt}/**---JSON--{"":{"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徐小怗 马春晖


  水无常态,河无定势。江苏南京的古秦淮,缓缓流经几千年,遍阅历史无数;悠悠盘桓在江南,饱尝人间冷暖……她是南京的发祥地,她是南京人的母亲河。

 

    再忆繁华


  自古以来,南京的秦淮河因为风情绰约而声名遐迩。古城池畔,河面水气微茫,河畔淡烟芳草,绿水青苔空濛一色。游船划过水面,碧云映在水中,青山沉在水底,犹如仙境。应了温庭筠诗句中的一派良辰美景,"玉树歌阑海云黑,花庭忽作青芜国。秦淮有水水无情,还向金陵漾春色。"


  秦始皇开凿方上引水为秦淮以来,南京几度繁荣,几度衰败,秦淮犹如南京城的缩影。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最早在南京建城;229年,孙权迁都建业,古南京逐渐发展为最为繁华的城市;南唐时期,秦淮河被圈进城内,有了内河、外河之分;明代朱元璋修筑应天府城,秦淮河是城内烟花风月、各路商贾聚集之地,一曲秦淮,十里风华。


  缘何,秦淮与南京难解难分?不仅因为,秦淮之水如同南京秀色浓艳的明眸,成为古城金陵秀色可餐灵气的根源;还在于秦淮之水在农业、商业、水利、运输等方面,为南京人民提供了诸多生产生活便利,成为影响这一地区经济、文化、习俗的重要渊源。


  孙吴时期,南京城与秦淮河结下缘分。秦淮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条件,成为建业城南部的军事屏障,河岸设立栅塘抵御外敌;并开凿河渠与秦淮、长江沟通,解决城市供水、排水、运输等问题。另外,漕运的便利使得粮食和其他物产得以运输,促进了建业商业的兴盛发达。五代十国时期,将秦淮河水引入城濠,用以分洪泄洪。至明代,秦淮河河道两岸成为商铺鳞次栉比的市街区;科举考试考场依河而建,闻名于世的秦淮灯火也随水流而粲然;这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富贾云集,画舫凌波,成江南佳丽之地。

 

  秦淮河孕育了2000多年的金陵古城,孕育了湖熟文化,是南京文化的摇篮。秦淮沿岸有明城墙、石头城、江南贡院、桃叶渡等名胜古迹,是南京山水城林的一条纽带,把山山水水串成一座城。历代文人对南京的吟唱,总是伴着对秦淮的赞美;秦淮温婉动人的河水和南京城的美景,是中国诗歌中一组永恒的主题。


  唐朝诗人刘禹锡游金陵,曾作《乌衣巷》慨叹历史变迁:"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桃渡以其"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的优美景色使人陶醉。唐代诗人杜牧有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道出了内心的沉痛与无奈。"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这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对秦淮河的描绘,诉说着当年的繁华景象。


  南京因秦淮河而生,因秦淮河而盛。秦淮河不仅是南京繁荣的依托、历史的见证,更是南京灵魂之所在。

 

   临危拯救

 

  城市的繁荣,也给秦淮河带来难以承受之重。


  清末民国,秦淮河仍然对南京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们用秦淮河水漂洗丝布,发展起南京著名的织染业,然而这也给秦淮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污染。此外,战乱不止,南京市流民、难民聚集,人口大幅度增长,秦淮河两岸人口愈加稠密,大量生活垃圾污染河水、堵塞河道,也使秦淮河不再清澈;加之陆路运输逐渐发达起来,南京市的发展不再依赖于秦淮河水运,秦淮河开始衰败。千百年来,城市越来越繁荣,秦淮河却愈加狭窄,愈加污秽,最终河道只有30米左右,已不再具有泄洪、防御等功能。怀念秦淮的文人墨客,直叹秦淮风月不再,追忆掷浪而逝的繁华。秦淮河水空空流荡,平添了几分惆怅与空寂。


  物换星移,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后,秦淮母亲河为南京工业发展贡献了不可替代的力量,却也因此遇到了更大的灾难。尤其是70年代后大规模的工业化使南京急速转为生产型城市,大量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蜂拥出现,加上环境意识和理念匮乏。到上世纪80年代初,内秦淮河沿岸就有220多家工厂,外秦淮河沿岸也有70多家,污水根本未经处理就排入了河道,对水系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据计算,当时每天有近40万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其中,使得秦淮河雪上加霜,沦为一条藏污纳垢的大阴沟;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也就成了她的宿命。


  到上世纪80年代末,因为东关闸常年关闭,除天然降水和引水冲刷河道外,上游几乎没有水源补给;不仅沿岸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多已湮灭,"人定胜天"旗帜下的大大小小堤防切断了河水相互间以及与陆域的生态联系,秦淮河开始终年发臭,污浊不堪,鱼虾绝迹,这条河的免疫功能--自净能力遭遇到严重的摧毁。有歌谣为之扼腕叹曰: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不洗马桶盖。


  "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秦淮河的污染、破坏不是一时一事,也并非一人之过,追究责任对这条河生命的挽救也于事无补。面对严峻的污染和破坏情形,面对一条曾经繁华的城市河流的逐渐衰颓,南京人从中悟到了很多。他们看到了秦淮河的变化,从明清至今,通过建立水关、坝闸,疏浚内河,保持秦淮河漕运航道和沟通水道畅通;引水冲污、改善水质,保证居民日常用水;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秦淮河经历了3次较大规模的治理工程,通过裁弯取直、拓宽疏浚、堤防加固、合并联圩、闸站枢纽、分洪道等工程,来防洪、泄洪、排涝、引水。


  秦淮给予南京的不只有漕运、灌溉等实用功能,她同时是南京的景观代表,她是南京山水城林文化景观中最灵动的一笔。河与城的文化联系、景观联系,河水之于城市的历史内涵与意义,在上世纪80年代的秦淮整治中开始得到体现。随着中国环境保护的逐步开展,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从他每年的国家主席专有资金中,拨出5000万元,开始了秦淮河新一轮的治理,"秦淮风光带"以水为先的建设也由此拉开序幕。这是第一次进行全面治污的整治行动,矛头直指秦淮河排污问题、水质问题。通过处理448家工业企业和医院的废水、埋设污水截流管、建设污水处理厂等方法,多管齐下"刮骨疗伤"。历经数任市长锲而不舍的努力,在长达20年的整治中,共投入数十亿元资金,搬迁了数百家污染企业,埋设了数百公里的截污管道,清理了10多年的积淤,南京市水系生态环境的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浆声灯影秦淮河"的良辰美景也终于得以重现。两岸灯火映照下的秦淮河,又成为古城南京中最美丽多情的繁华街区,成为现代南京形象的代表。


  本世纪初,外秦淮河的综合整治工程启动。外秦淮河的前身是南唐时用以泄洪的濠;明代成为护城河,主要用以安全防御。近几十年,这条直通长江的河流主要用于防洪排污和水上运输,经年累月的污染使得她和内河一样,奄奄一息。为"让其成为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华的河",南京市再次投入30亿元资金,对秦淮河流域实施了为期3年的大规模综合整治工程。河道清淤、拓浚,改造岸线堤防,联合调度水资源,力求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特性,提升水质。如今,外秦淮的水质已经达到了景观水质的要求。河两岸的开放式亲水公园已经相互贯通,随蜿蜒的河道在古城空间里,形成长长的"绿飘带","飘带"两侧的人们生活其乐融融。其中,中华门、西水关、石头城、三汊河江河口4个主要的风貌段,自然风光和历史遗存相得益彰,令人流连忘返;入江口的河口闸也修建成景观建筑,成为秦淮河新的标志性景观。南京人的母亲河活力和青春重新呈现,草地长青,四季花开,犹如初试羽衣的仙女,靓妆楚楚。

 

    期许未来

 

  水清了,鱼欢了,母亲河的绰约风姿又回来了。


  南京大学文学院的一位教师常年居住在秦淮河畔,他最喜欢在浅夜之时沿河散步,月色下的秦淮烟笼寒水、安详恬美,使他身心融入这都市一隅,"在水一方"的旋律总仿佛伴着静静的河水,萦绕在他耳畔。"我在汉中门住了这些年,见证了秦淮河从黑臭变干净的过程。每每走到河边矗立的电视塔,视野渐渐开阔,一路的绿阴,让人舒坦流连;河边晨练时,男女老幼一起唱唱跳跳,若遇节庆,两岸灯红柳绿,河中各种电动的游船穿梭往返,市民们开心得很。"对于哺育南京千年的秦淮母亲河,南京人怀着感恩之心;对于秦淮文化,南京人比题诗留墨的文人有着更深的感情;对秦淮河的保护、整治,南京人从来都建言献策,踊跃参与。为保护秦淮老城区,学者、市民积极向地方政府提建议、献良策;遇到河水污染事件,人人参与舆论,加入环保机构组织的护河行动中。每个南京人心中,都有一曲美丽的歌谣,默默地为秦淮咏唱。


  秦淮河整治工程不仅在沿河两岸构筑了一条绿色景观长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沿河的空气质量,河水水质达到景观水要求,生态护坡的建设为水中鱼类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提高了河水自解能力。由于秦淮河在整个城市的流域面广,区域的水、空气、生态环境的改变,对于城市人群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良性的影响,这也为秦淮河支流及上游的整治奠定了基础。为长江流域南京段的水质提升创造了条件。整治后的秦淮河作为南京特有的城市禀赋,使南京人居环境优美。


  2008年,联合国人居署宣布,南京因成功治理并开发秦淮河,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只有秦淮水系干净、健康,南京才能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江泽民视察南京秦淮河时,题下"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胜地今更辉煌"。秦淮河的改变,凝聚了多少环保人的心血和汗水,寄托了多少有识之士的希望和感叹;秦淮水的变迁,展示了城市发展走生态之路的探索与经验。如今,人们漫步秦淮河畔,仿佛与山作伴与水为友,对大自然美好的憧憬和身心愉悦的快感,缠绕在一起,如春风化雨沁润心田……


  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也承载着保护和传承南京历史与文化的重任,为秦淮河乃至南京明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利用做出了独到的贡献。把文化与发展统一起来,把保护和开发联系起来,秦淮河才能为南京创造更多的文明成就。在综合整治和建设过程中,有关部门已经搜集到大量有关秦淮河遗址遗迹的照片、绘图和资料、典故纪闻以及吟咏秦淮河的著名古诗词。随着整治工程进一步深入,这些典籍资料将被形象化、具体化地展示在秦淮河两岸,让人一游难忘,从而使秦淮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让居民有"归属感",能够找到自己的"根"。


  秦淮河水是南京的灵魂,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秦淮河整治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水与文结合的典范。秦淮河犹如一条纽带,它延续了南京自身悠久的历史文脉,更展示了现代文明的成就。它以历史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为城市赢得美誉,使文化与发展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秦淮河改变的意义不止于环境的改善、文化的传承,更为重要的是它助力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沿岸污染、落后企业的搬迁,沿岸土地功能得到优化,陈旧的房屋、码头被改建成新颖的旅游服务设施,优美的环境带来大量人流,进而带动周边房地产、商贸业、旅游业、休闲业和文化业的兴起,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功能和投资环境,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秦淮河沿线商贸业、旅游业年收入已达50亿元。


  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魅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和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城市文化载体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而南京独有的秦淮水文化正是展示南京独特的历史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一张个性名片。


  秦淮,多少年来默默地流过,有君子之怀,融乡野之趣,从古城之畔缓缓流淌,流进城市文化,成为南京血脉。历尽艰辛,又几经治理,惊鸿重现,春波又绿;但愿此番美景永留人间,不再逝去。


    问道

 

载体健城市兴

李莹


  初次来到南京的人,都要漫步秦淮河畔,小酌画舫之中,品读文化,凭吊历史。


  六朝金粉、水洗凝脂的奢华,南宋隅安、晚明落魄的萧瑟,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一段段醉生梦死,王榭燕飞寻常家的一腔腔辛酸与无奈,都融化在静静的河水中,让往来游客扼腕长叹,感慨万千。


  秦淮河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典范。南京恢复和保护秦淮河的环境,意义不只在于改善了城市内河生态,更为重要的是它保护了南京文化的载体,留住了历史可以延续的土壤。而秦淮河这种环境与文化互为依托形成的载体,又成为南京城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秦淮河沿线水环境和两岸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周边房地产、商贸业、旅游业、休闲业和文化业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和投资环境,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繁荣。根据南京城市总体规划,河西地区的人口在未来几年内将发展到60万,成为南京主城的五大片区之一,随着秦淮河整治和航运功能弱化,这条美丽之河成为贯穿南京的城内之河,对河西新城的开发建设、沿江战略的推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经济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秦淮河修复和保护不仅使传统文
化得以传承,更为南京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