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战王火无极:通识培训--于永正老师谈如何备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40:02

通识培训--于永正老师谈如何备课

(2010-03-15 09:32:42)转载 标签:

教育

校园

课文

教案

于永正

杂谈

分类: 名师讲谈

                 通识培训--于永正老师谈如何备课

现在老师们往往在教学中出项困惑,对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把握不好,对于教材理解的不够透彻,究其原因,就是在备课的环节出现了问题,那么究竟怎么样备课呢?于永正老师做出了很好的诠释,所以在本周的业务学习中,和;老师们一起学习如何备课。

                          我怎样备课
                                    --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中等个,头发花白,带着一副白边近视镜,他朴素、儒雅、谦恭,尽管已过花甲之年,仍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的足迹踏遍了我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他的“五重”教学和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作文教学传遍了大江南北。教了近四十年的小学语文,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

 教了四十多年的语文,备了四十多年的课。有些学生喜欢,老师们喜欢,自己也挺得意。于是,有不少既是夸奖我也是讨教于我的话便送到我的耳边:“于老师,您读课文那么生动,您是怎么练的呀?”“于老师,这一课我教了几遍了,好多东西我怎么没有发现呢?”“于老师,您的这些教学方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呀?”……
    教师们问的,实际是一个问题,即怎样备课。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因此,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
  一、  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内功”,即文化修养高的、悟性好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花的时间会短得多,效率就会高,反之就会低。
   1、 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

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钻研教材的第一步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字,我都一一查字典,注拼音。凡是新词(包说不准的词语),我都查字典,弄明白。比如“翻山越岭”(《第一次抱母亲》),“越”是个生字,在这里作何解释?作为老师不但要意会,而且要“言出”。一查词典,“越”有七种意思,在这里作“跨”讲。有些词语的意思虽然不一定讲,但老师必须弄懂。知识性的东西,不能有半点含糊。
    钻研教材的第二步是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一般要朗读四五遍。对于感情型课文,如《月光曲》《第一次抱母亲》,朗读的遍数还要多。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随着自己语感的增强,悟性的提高,个人情感的不断丰富,多数课文我只读一两遍,便可以进入文中。读第三四遍是为了熟练,尽量不出一点错。范读时出错虽说难免,学生也会谅解老师,但我总觉得不应该,哪怕读错了一点点,我也会感到很不安。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朗读是活的, 跃出纸外,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听了不潸然泪下;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没有手舞足蹈;朗读《桂林山水》,学生听了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便认为范读失败,因为我没有把文章读活。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不是一半,是一大半!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如果老师的朗读水平低,就不可能期望他的学生朗读水平出众。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第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第三,说得远一点,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尤其是音乐修养),丰富自己的情感。

    钻研教材的第三步是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郑振铎在《燕子》中描写燕子用尾尖或翼尖点水形成的水圈儿,为什么说成“小圆晕”?“燕子飞倦了,落在远处的几痕电线上”,为什么这里不用“根”而用“痕”?别看只是一个字,这里有多少意趣呀!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对文章的妙处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课堂上便会自如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老师毕竟是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诱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钻研教材的第四步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老师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先努力去做。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先答一答(有时写在教案上,有时在心里想一想)。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语,我一定写一写,每个要求写的字应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把握准,否则就写不规范。    以上说的是钻研教材的几个主要方面。
    钻研教材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
   2、 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我书架上有《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成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国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通史》等工具书,书案上还有电脑。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专门翻看了《中国通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章节;教《海洋——21世纪的希望》,我在网上搜集到了不少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如潮汐发电站等)。《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更是离不开,老师板书时把笔顺搞错是很要不得的。我有读书读报的习惯,喜欢读书、报、杂志,这对我来说,也是备课。谁也说不定哪块云彩会下雨。有一次在长春上作文课,要和一位同学表演一个小节目。我问该生姓甚名谁,他答:“冯羽商。”他反问我:“从这个名字您发现了什么吗?”我问:“这个名字是谁起的?”“妈妈。”“你妈妈一定懂音乐。”他笑了:“对,她是音乐老师。”“宫商角徵羽,古代的五音。你这个‘商’相当于现在简谱中的‘2’,‘羽’相当于简谱中的‘6’。”学生专心地听着这一段小插曲。他们从中是不是感受到了一种文化?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历史老师讲课,很感动,问他是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老师说:“我上课用了半个小时,备课用了一辈子。”——大意是这样的。
    接下来便是思考教法。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前面说了,课文钻研好了,教法也往往随之有了。即使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但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隐性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
  二、  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我所记下的东西都是最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都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我以前书写较工整,为的是让校长检查能得到好评。现在写得比较随意,但是自己必须能看懂。有些课文考虑得比较周密,我只写个大体教学过程。对已经教过几次的课文,我只写新的体会新的处理方法。我还喜欢在课本上写“教案”,美其名曰“备课于书”。
    我把隐形备课称为“备课于心”。我是每课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写在书上。
    总之,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
    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同事间的讨论(特别是公开课),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我的好多教学方法,是在听别人的课的时候想出来的。
        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为的是想具体说明我到底怎样“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的。
    写到这里,关于备课的话题似乎可以画个句号了。但意犹未尽,我还想就写“教后记”(即写所谓的“反思”)说几句话。我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写“教后记”。这是我在备课本上为自己开辟的一块园地。一堂课下来有时很兴奋,就赶紧记下兴奋点(即成功点);有时也有遗憾,就赶紧记下这遗憾。在记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往往会得到升华,负面的东西会一下变成正确的,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受。所以我说,反思吧,记下来吧,这样,成功和失误都是收获!可以这样说,我晨光不断地写教育、教学札记的过程顺磁性匠。我把我在徐州市民主路小学的《教学反思集》上的题词抄录下来,作为我这篇文章的结束语:
    “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其实,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只有有效的备课才会真正的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学习之后,知道了备课的几个环节,真的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