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炮重做前技能是什么:2011年宁波市二模语文作文题-------不能小富即安\盲目乐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8:51:07

2011年宁波市二模语文作文题是这样的:

 材料:

  一个寒冷的冬天,在路旁水泥台阶上,一个头发蓬乱、衣服肮脏的流浪汉,就着一小瓶散装白酒津津有味地吃着盒饭。他似乎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一位行人路过他身边,感到心里很难受,就掏出十元钱给他。他很吃惊地看了看施舍者,仿佛从梦中惊醒过来一般。他停止了吃饭,放下酒瓶,怔怔地盯着那十元钱。

写作要求:

请你从这则材料生发联想,确定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你自己或别人的经历,也可以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也可以把材料作开头,续写一个故事。

    十全翁析:现在高考的材料作文比数学压轴题还难,作文选题要选择到陌生的独特的题材,这选择的人的思路其实是很怪了,防套作是最难的,这象找对象一样总要找一个共同的话题,但高考作文是不行的,必须进入到学生陌生的话题,背的素材基本没用,看的作文书也用不上,因为没有素材可跟上的作文,估计更多的是套话,浙江省就更难了,浙江一定要加上“人文内涵”的穷酸性,让作文题总是在玩文字游戏,但宁波就不同了,宁波人很有爱心的。

      流浪汉,就是穷人,行人是我们这样的民众,非李刚式的当权者,在一个缺乏正义感、同情心的社会,路人看见流浪汉可怜,“心里很难受”,行人出于同情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让人大吃五惊的是流浪汉“很吃惊地看了看施舍者”“仿佛从梦中惊醒过来一般”,表明他对这种行为的不理解,在一个必须多次哀求才有所施舍的社会,冷漠得都戴上面具的社会,主动施爱如同做梦,这个流浪汉“停止了吃饭,放下酒瓶怔怔地盯着那十元钱。”不是看钱是不是假钞,而是在怀疑是什么在做梦。他惊醒的是他是流浪者,属于弱势群体,是被人施舍的对象,是让人可怜的下层。

     .那么作文的指向是关心弱者,要有同情心吗,还是寻找快乐?估计不是,因为谁会出可以被人猜测到的题?我在想,这个材料其实主角是流浪汉,行人是配角,我理解的是我们不能小富即安。盲目乐观。

 宁波市教研室:

(1)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①学生作文整体审题、立意能力不容乐观,接近4成的同学存在偏题问题。本次所选材料叙述了一个衣衫不整的流浪汉正沉浸在“一瓶散装白酒”“盒饭”的小世界中时,引起一位行人的同情,行人掏出十元钱给他,这十元钱使流浪汉突然“从梦中惊醒过来”,“停止了吃饭,放下酒瓶,怔怔地盯着那十元钱”。材料所叙的主人公是流浪汉,他“小世界”的价值观,遭到了十元钱的当头棒喝,那么他的“梦中惊醒”,“停止”吃饭,“放下酒瓶”,“怔怔地盯着”等,到底寓含着怎样的命题意图呢

这是审题的关键。很明显,材料的寓意比较多元,如关注弱势群体,慈善事业需要完善的机制,关爱要从理解和尊重对方开始,人心比钱财更加重要,快乐源于自我满足,自我陶醉可以获得片刻满足,让对方意识到屈辱和不幸是同情吗?甚至物质可以贫乏,但精神不能“流浪”,人要证明自己更高的价值来获取真正的尊严。等等均可。

但是有一些同学立意在亲情、团结友谊、和谐、用你的拥有创造财富、学会借助外物来改变自身的命运,远离强迫,学会倾听等,就发生了偏差。②写记叙文的同学较多,但出彩的文章不多,特别是能达到构思精彩、意蕴深长、细节描写生动的很少。不少学生没有明确立意,直接嫁接原材料,以十元钱为线索,来写流浪汉的由穷到富或又到穷的人生遭际,主旨浅显,甚至幼稚化;也有学生凭空想象,胡编乱造,不合事理,违反生活逻辑。③材料丰富度不够。写记叙文,多敷演生活故事,拖沓冗杂,不能用二三事夹叙夹议来表现;写议论文事例缺乏新颖度。④学生总体文章结构感较好,但缺少亮点意识,开头、结尾、文中缺少精句、警句。

(2)复习建议。①结合近几年的高考新材料作文,特别是浙江卷的“双环扣”作文,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提升其准确性和深刻性。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材料,切忌断章取义。②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材料,在文章中要多点及材料,比如文章从材料入、从材料出,文中有对材料的分析议论等,以防止改卷老师产生偏题、甚至是套作印象。③利用早自修等时间,让学生背诵一些作文材料,从解决学生材料贫乏现状,发展到让学生写出新颖度高、有人文力量的事例,并让学生学会分析论证所引用的材料。④关注时事,引导学生提炼自己的观点。⑤注重书写,字要写大一些,要清楚端正。不要忘记写题目,字数不能少于800字。

  

网上也找了一个名师的指导,很有深度:

2011年宁波市二模语文作文题写作思路指导(流浪汉与行人)

 

                                  ——兼谈材料分析的角度与方法

写作指导:

   一、这是一篇话题作文,非近来常见的给材料命题作文。因此,写路的限制更少些,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或写散文,或写议论文,或写故事。

  二、材料的分析:

   这是一个多角度的作文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作文中心。

   1、从流浪汉的角度:

   流浪汉虽然令人同情,但材料中的流浪汉似乎并不如此。注意“津津有味”一词和“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一句。看得出,流浪汉很满足于自己的生活,并不感到沮丧。

   这个角度令我们联想到了许多版本的“寻找快乐”的故事。如:

故事之一小说《衬衫》中记述:国王因为衣食无忧,家国太平,所有的梦想都能够顺利实现,所有的愿望都能够不废任何的思量就变为现实,觉得很没意思,于是渐渐的郁郁寡欢,精神萎靡,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所有的名医都无能为力,一位外国的医学博士给他开了一剂良方。要他去找一件很快乐的人的衬衣穿上,因为快乐微粒能够通过汗液附着在衬衫上,快乐微粒也会通过国王的汗腺,渗入国王的体内,久而久之,国王体内的快乐微粒增加,就会变得越来越快乐了。于是国王派出侍卫到处寻访拥有快乐衬衫的人,先后找到了宰相、将军、首辅大臣等,结果他们都感到不是很快乐,因为伴君如伴虎,他们整日的担惊受怕,因此也就没有一件快乐的衬衫。侍卫们踏遍群山峻岭,继续寻找,一日,从遥远的地方传来一阵悠扬悦耳的笛声,笛声欢快、节奏婉转,想必吹笛子的人一定内心充满了快乐,于是他们顺着笛声找去,只见在一棵大树下,一位农夫光着臂膀在吹奏,侍卫前去询问:“你快乐吗?”农夫回答:“是的,我很快乐,如果心中不快乐,吹出的笛声又怎么会快乐呢?”侍卫像发现了财宝,惊喜地说:“快把你的衬衫给我们,你将因此获得一座城池。”农夫呆呆地望着侍卫,“怎么?用一件衬衣换一座城你不愿意?”农夫的表情顿时变得很忧郁,哭丧着脸说:“如果我有件衬衣就好了,可恨的地主,我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到头来不仅没拿到工钱,还说我欠了他的钱,因此我连买件衬衣的愿望都没实现。”侍卫听后哑然不语……

故事二:一位花天酒地的国王总是郁郁寡欢,便亲自外出寻觅快乐。当他看到一位穷苦的农夫正放声唱歌时,就问:“你快乐吗?”农夫回答:“当然快乐。”国王颇感费解:“你这么穷,也能有快乐?”农夫回答:“我也曾因为没有饭吃而苦恼而苦闷沮丧,等我遇到一个没有手的人以后,才发现我比他快乐得多,我可以用双手去播种、耕耘。”,农夫又说:“我曾经因为脚上没有鞋穿而沮丧,直到有一天,在街上看到一个没有脚的人。”大臣顿悟,原来快乐如此简单。

通过联想,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得出这个材料的内涵中心:快乐与财富无关(有财富并不等于有快乐/心中有快乐,贫穷的生活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从这个角度出发,联系现实,作文可以谈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追寻过去,作文可以谈孔子的安贫乐道。

2、从行人的角度:

行人出于同情,施舍了十元钱。行人的同情心值得肯定,但行人肯定不知道这个流浪汉的内心快乐。他肯定不知道自己的施舍行为给这个流浪汉带来了什么。

这个角度阐述的道理是:施舍与尊重他人的关系。任何施舍、同情、帮助的行为首先必须尊重他人的人格与心理感受,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你的同情在他人看来却是一种污辱。

从这个角度出了,我们可以谈如何真心帮助他人的;可以评论现实上的扶贫帮困行为,批评电视报刊对领导、政府济贫行为的全面曝光与宣传(因为这种宣传客观上是不尊重贫者的人格与隐私的)。

   3、从材料结尾的角度:

   材料结尾说“他很吃惊地看了看施舍者,仿佛从梦中惊醒过来一般。他停止了吃饭,放下酒瓶,怔怔地盯着那十元钱。” 行人的施舍引起了流浪汉的反应(或称之为思考)。这个结尾为“续写一个故事”作了必要的准备。

   从这个角度,我们该思考:流浪汉会有什么反应?愤怒行人的行为?反省自己的不思进取,满足于自己暂时的有酒喝有饭吃?思考自己以后的人生之路怎么走?

   按此思路进行续写,只要故事的发展合乎逻辑,也是符合作文要求的。

 

   这个作文材料涉及到一个作文材料的分析方法问题。我们有的同学拿到作文材料后无从着手,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分析。下面就简要谈谈作文材料的分析方法。

 

作文材料必定会涉及人、物、事,或者是其中之一,或者是其中之二三。这人、物、事就是我们分析材料的角度,以此为切入点,就能分析出作文的正确立意。

例1:

材料:巴豆,据南朝名医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记载,药性最能泻。但李时珍试用结果表明,巴豆,只要用量适度,不但不会引起腹泻,反倒能治好慢性腹泻。剂量大了才会引起腹泻。

这个材料涉及一个事物——巴豆,一个人物——李时珍,一件事——对巴豆的认识变化。这三者就是我们分析材料的角度。

角度1:巴豆

巴豆用量适当能治慢性腹泻,用量大了,就引起腹泻。这说明了“事物的量与效果的关系”。联系生活中的现象:睡觉不足有损健康,睡觉过量也会伤害身体;饮酒适量有益健康,酗酒却只会伤身……

角度2:李时珍

李时珍能获得对巴豆的正确认识,原因在于他敢于怀疑权威,勇于探索真理,有实践精神,从而推动科学的进步。

角度3:对巴豆的认识

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联想到人类宇宙观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进步,到现在人们对天体的正确认识。说明人类(科学)的进步就是在不断的纠错过程中得以实现了。

例2:

材料: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气机车,当时有人驾着一辆马车和它赛跑。新生的火车丑陋笨重,走得很慢。漂亮的马车骄傲地跑在前面。而且由于没装弹簧,火车把路基都震坏了。但斯蒂芬逊并没有灰心,他坚信火车具有马车所无法媲美的前途,他不断地改进火车。近二百年过去了,马车仍按原来的速度转动着轮子,而火车却在飞速前进,高速火车的时速更达三四百公里。

这个材料可以有火车和斯蒂芬逊两个角度。

角度1:火车

刚出现在人们面前的火车丑陋笨重,连马车都不如。但今天的火车却飞速前进,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这说明新生事物诞生之初总是不被人看好,但只要它符合发展的趋势,总有广阔无比的前途。

角度2:斯蒂芬逊

从这个角度出发,要关注“斯蒂芬逊并没有灰心,他坚信火车具有马车所无法媲美的前途,他不断地改进火车”这几个句子,这说明遇挫时不灰心、对胜利充满信心、不断努力,是成功的三要素。

   总之,对于作文材料的分析,我们首先要找准一个角度,一个切入点。角度找对了,才能写出一篇既符合材料内涵又中心明确的文章来。而所谓的角度、切入点,就是材料中提及的人、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