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达人炫彩多少钱:Google:不作恶,就要挨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53:00

Google:不作恶,就要挨饿?

  Google作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互联网公司,以其一流的产品和口碑风靡全球,谷粉们对于Google公司的“不作恶”的座右铭津津乐道。所谓善恶其实也就是一线之差,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儿罢了。我想,被强奸了个人意愿,尤其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那大抵应该就是大家最痛恨的作恶了吧?

  算起来,互联网界作恶好像就是发源自我国:从多年以前打着中文上网大旗的3721,到后来的疯狂弹窗,再到各种工具条、病毒、木马。国人的聪明在这方面被发挥到了极致。其实,换种角度思考,这应该也算是被逼出来的——正版软件没市场,只能靠安插件,修改浏览器首页,修改默认搜索引擎来赚点儿钱了。这几年,诸如华军软件园、天空软件站等也不得不在下载页面显著位置标明是否有插件。我个人认为,既然包括我在内的绝大部分人都乐于选择免费午餐,那么万一拿到了变味的或上面有只苍蝇的匹萨,要么弹掉继续吃,要么默默扔掉。毕竟我们应当铭记那句著名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今天,谷奥报道了《天呐,Google 在首页放了一个可下载的 .exe 文件》,标题就直接暴露了谷奥站长对Google此“作恶”之举的震惊,相信这也会在全球的Google粉丝中引发一阵骚动。个人以为,这只是一种竞争的手段,我不觉得这是在作恶。Google进入中国也有些年头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无法撼动百度在国内的地位。每个商业公司都需要对他的股东负责,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我想,为了公司和股东的利益,Google是没有理由拒绝在国际舞台上耍点儿中国式小聪明的。先引用一下谷奥的报道:

引用(谷奥的报道 《天呐,Google在首页放了一个可下载的 .exe文件》)

如果你用IE访问Google首页,那么就有可能看到上图的画面:推荐你现在就将Google设置为IE浏览器的默认搜索引擎。如果你点击了那个链接,你会发现你实际上下载下来了一个.exe文件!setgooglesearch.exe,运行之,就将IE的默认搜索引擎替换成了Google。

要说Google以前都是暗度陈仓的话,这次真的开始强取豪夺了。而且让人诧异的是你放一个写着“现在升级”的exe文件是什么意思?用户会以为点完了链接,就设置好了,而实际是用户还必须运行那个exe文件才可以的。

各位谷奥的读者,有啥看法没?

Via Digital Inspiration

  自Google去年推出Chrome后,加之最近很热的Wave和若隐若现的Chrome OS,Google不断膨胀的市场野心是很明显的。上面报道中的截图透露出这是印度Google的界面,联想到前不久微软推出Bing,我相信这完全就是谷歌为了巩固在印度的市场的一个策略罢了,然而国内的谷粉和谷非已经就此在CNBETA上有了激烈了辩论。

  其实,我还发现另两个Google为Chrome而祭出的市场竞争手段的例子:

(一)用IE 8访问Google,会被告知有更好的Chrome可以选用,如下图:

(二)用FireFox 3.5访问Google Apps,进入的页面是控制面板,需要点击右上角的inbox才能进入邮箱,而用Chrome会直接进入收件箱。(email无疑是Apps里用得最频繁的应用)

  上述这两种手段的根本目的其实是在为后面的Wave和OS铺路。个人认为,对这种正常的市场手段,没啥好大惊小怪的,毕竟,Google不是圣人,他存在的目的是为股东赚钱,不是为人民服务。即便在中国,他也是姓谷名歌,而不是姓雷名锋。我想,Google此刻最想说的应该是:有时候,不“作恶”就得“挨饿”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Google为了维护“Google不作恶”这句座右铭也挺累的,搜索一下“不作恶”,跃入眼帘的第一条就是:“施密特:外界误解了'不作恶’本意”,全文引用如下:

引用(IT人的报道 《施密特:外界误解了“不作恶”本意》)

  北京时间2008年6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周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的座右铭“不作恶”常被外界误解。

  在参加由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纽豪斯学院举办的传媒专业人士会议时,施密特表示,“不作恶”是为了激发公司内部对企业道德准则的讨论,而非绝对的道德标准,“我们并没有一个'罪恶标杆’,用于判断恶与善。”

  广告策略

  施密特还谈到,谷歌对利用网络视频盈利抱有足够的耐心,同时也看到,手机广告正在发展成为最有利可图的广告模式。施密特表示,谷歌将在明年推出新的广告形式,将旗下广受欢迎的视频网站YouTube打造成“赚钱机器”。

  在谈及上述新广告模式的盈利前景时,施密特显得较为谨慎。尽管YouTube的视频流量消耗了谷歌大部分输出带宽,但施密特表示,YouTube极有可能引发“一个全新产业的诞生”。

  “我们不知道YouTube可以带来多丰厚的收入,”施密特说:“但很明显,我们可以从YouTube赚钱。”施密特的乐观基于两个关键因素,“我们知道人们正在观看YouTube视频”,而且“我们有足够多的时间去等待(盈利)。”

  在谈及新兴的手机Web广告模式时,施密特称,绝大多数谷歌搜索都来自苹果iPhone手机。由于可以按照手机用户所在位置精准投放广告,“手机广告最终将成为收费最贵的广告模式。”

  公司罪恶之辩

  施密特还透露,自己7年前加盟谷歌出任CEO时,曾以为“不作恶”只是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讲给自己的一个“笑话”。

  施密特回忆道,有一天,他在办公室里参加一项新广告产品的战略讨论,一位工程师中途插话说:“那是在作恶。”“这句话就像在屋子里扔下了一颗炸弹,大家将工作放在一边,开始讨论道德和伦理问题,那个产品也最终被取消了。”施密特说。

  “所以说,'不作恶’是一种文化规则,一种强制大家讨论的方式,尤其是在一些发展并不明朗的领域。”

  施密特重申,谷歌的首要目标不是通过销售广告赚钱,不论广告形式是横幅、搜索、视频、电视还是手机广告,“谷歌的目标不是把一切都变成赚钱的工具,而是改变这个世界……我们的出发点不是赚钱,而是我们存在怎样的问题。”

  谷歌成立了非赢利组织Google.org,发展可再生能源、预防疾病和促进政府提高管理透明度。   竞争理论

  施密特还驳斥了“谷歌统治互联网”的说法,他指出,尽管在搜索广告市场,谷歌击败雅虎占据主导地位,但雅虎在显示广告市场独占鳌头,是企业进行品牌推广的优选。此外,显示广告的市场规模大于搜索广告。

  对于与雅虎广告合作谈判是否降温的问题,施密特则拒加置评。

  他以IBM为例提出,在成熟的市场中,大企业之间既能竞争也可以互相合作:尽管数十年里,反垄断法的“阴云”未散,但IBM制定了成为零部件供应商的战略,促成了大量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

  施密特将这种公开竞争的风格与微软的赢家通吃策略进行了对比,“这种一统市场的微软模式并不适合一个成熟的产业结构。”施密特表示:“成熟的产业结构是指:人们以公平、合理、公开的方式共同生产'所有零件’。”

  他最后强调:“你们应该坚信,在成熟的产业中,既有竞争也有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