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生的职业价值观:处理“突发”事件是一门“准领导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4:15:30

处理“突发”事件是一门“准领导艺术”

 万良春

 

 

“突发”事件的认识与处理艺术

一般地说,在各个单位、组织或社会群体里,由于各种(内部或外部、主观或客观)原因,都可能引发一些“发突”事件,因为事件是突然发生的,偶然性很大,所以事先很难预防和避免。若能事先预防当然更好;如果事件一旦发生,有关领导者则必须及时妥善处理。现在的问题在于有些领导者对日常发生的某些“突发”事件,因为是突然发生的,偶然性很大,往往不以为然,不予重视。其实,在突发事件中,有些往往正是产生某种危机的先兆,如果不予及时妥善处理,很容易酿成较严重的后果,甚至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有关领导者切不可掉以轻心。现在我把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形成、处理、防范分别简述如下:

一、“突发”事件的认识

“突发”事件既然是“突然发生”的,一般地说就“难以掌握”,但又不是绝对无法掌握它的规律,只是掌握的难度更大些。所以按照领艺术的“四大特性”要求[①],我们暂且把它叫做“准领导艺术”。因此我们说预防和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是一门重要的“准领导艺术”。

“突发”事件主要是它的发生来势很突然,偶然性很大。这种偶然性主要来源于它的复杂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一时无法弄清众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只能考虑它们的总体效果。因此对于单个事件存在偶然性时,事先是无法确定结果的,从而形成了事件的突发性,集中反映了一因多果或多因多果的客观现象。

但是,一种危机的形成,一般都要以某一事件为契机,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这就为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和把握它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所以一种危机和所谓“突发”事件的发生,并不完全是无法预测和把握的。一方面,“突发”事件的发生看起来虽然来势突然,好像是偶然发生的。但是只要你仔细考察其根源,就会发现其实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另一方面,由于领导者们个人各自的经历、经验、知识和文化程度等的差异和不平衡,因而导致了对客观事物运作规律认识上的不足和局限,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还不能降为零,从这个意义上讲,“突发”事件的发生也有其某种客观必然性;因果理论认为:尽管两者的关系形式是多样的,但有“因”就有“果”这个结论却是确定无疑的。所以只要原因存在,结果迟早都要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突发”事件的发生也有其一定必然性。

现在我们需要认识的问题是,从原因到结果是一个复杂过程。有的事件一有原因就立即出结果,有的从原因到结果要有一段时间的过程,还有些复杂事件需要有多种原因汇集形成一定的条件时,才能产生结果。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带来后果出现的延迟性和潜伏性。总之,突发事件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看来似乎是一对矛盾,但实际上两者又是统一的,这是由它从渐变到突变的规律所决定的。突发事件是突发的,但在潜伏期间它是处于渐变状态,当这种渐变积累到突发条件成熟时,即产生突变。所以渐变是基础、是经常的,而突变是结果、是偶发的,突变是在渐变基础上发生的,没有渐变就不可能有突变,如果渐变过程被阻断了,突变也就将被扼杀。

总之,任何单位要绝对避免突发事件几乎是不可能的。无论多么知名的企事业单位,都不可能绝对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免遭各种“突发”危机的侵袭,越是知名单位越不可能避免,这几乎是一条规律。尽管突发事件有发生的必然性,但是一般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只要各级领导者随时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警惕,“突发”事件还是可以认识、掌握和处理好的。

二、“突发”事件的形成

突发事件按其强度划分,大体可以分为一般事件和重大事件两大类。突发事件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原因。任何社会组织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而社会环境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突发事件总是在各种相关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仅以企业为例:内部原因,如企业自身素质低下,往往是形成突发事件的直接原因;行为失策疏于沟通也往往是诱发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外部原因,如自然环境的突变;恶性的社会竞争;科技进步和技术标准的提高等,也会使企业处于被动局面。无论何种原因引发的突发事件,都可能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企业形象的急剧下降,甚至大伤元气,从此一蹶不振,走上倒闭破产的绝境。

首先,内部因素导致突发事件。有很大一部分突发事件,是以企业自身的管理工作的疏漏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给突发事件的发生理下了隐患。一是产品或服务出现问题:由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出了问题而导致的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中往往占有很大比重。这种情况很容易引起顾客、媒体、供应商和经销商的严重不满,涉及面和影响面都很宽、很大。二是管理出现问题:由于企业的战略决策、投资选择、经营运作、财务管理等方面出现较大失误,也可能引起突发事件,由于这类情况比较普遍,所以这类事件发生的频率也是相当高的。三是调整员工结构出现问题:为了适应竞争激烈和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往往在制定战略决策时,需要不断调整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而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具有很强的能动性,一旦出现问题,就难免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四是生产操作出现问题:一般生产活动都有一定的技术标准,它是客观规律的总结,不按技术标准操作,就可能酿成灾锅,引发重大突发事件。

其次,外部因素导致突发事件。尤其现代社会(事物)信息复杂多变,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诸如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政府政策法规的调整、经济形势的发展与起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产业竞争格局的改变、市场环境的突变、社会环境的污染、物质资源的货泛、自然灾害的发生等等,都可能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潜在的危机。而这些企业外部因素的突发和变化,一般都超出了企业的能出能力,因而防范与应对的难度较大,除了有些可以采取一些可能的应对措施外,大都只有对这类外部环境因素进行跟踪监控,才可能减少这类因素所带来的损失。

三、“突发”事件的处理

如上所述,突发事件一般都有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并不是完全不可预测和把握的。有关领导者首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必要的警惕,尽可能做到预防在先必要的控制。对突发事件不以为然,不予重视,固然不对;但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惊慌失措或观望等待也不行。正确的态度是必须进行积极地处理。具体地说主要是:

(一)控制突发事件。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有关领导者首先要尽快做出正确反应并及时控制局势,防止其继续蔓延、升级,扩大范围甚至引发危机。这是处理突发事件首先必须考虑的时效性要求,也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步骤之一。面对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首先要处变不惊、认清全貌、确定方向、把握全局,确认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性质如何等。

(二)解决问题。着手解决问题时,首先要确定处理突发事件的原则:包括及时、冷静、统一指挥、主动出击、机动灵活、安全第一、团结协作、全面客观、公正公平等原则;其次就是要强化风险意识:处理突发事件的决策,往往具有很大风险,要求管理人员具有相应能力和领导艺术;第三是进行信息处理:包括收集和提供信息两个方面;第四是制定和实施方案等。

(三)善后处理。突发事件虽然必然给企业带来后面影响,但处理得好也可以作为种警示,时时提醒企业注意在有关工作中加强防范和改进。所以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最后阶段,必须对企业的相关工作加强检查和改善。只有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危机成为转机。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消除消极后果:采取必要措施,消除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各种消极后果,包括物质后果、经济后果、人身后果和心理后果等,是一项重要的善后工作;

二是恢复正常秩序:首先组织具有广泛我表性的危机恢复小组,然后会同有关危机管理专家、高层管理者小组共同开展工作;

三是总结处理经验:好处理突发事件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心理效应和形象效应等进行恰当评估,并实事求是地撰写事件处理报告,供以后处理类似事件参考;

四是针对总结进行纠正:全面总结以后,还需要根据总结中的问题,进行相应的纠正;

五是突发处理以后,还要重建企业的良好形象,以消除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只有企业形象得到重新建立,才是真正转危为安了。

四、“突发”事件的防

对待“突发”事件的正确态度,如同医生对待病人一样,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有了很好的预防,就可以消除很多病情的发生,减少很多病例的治疗。由此可见,预防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甚至是危机管理的核心。现仅以企业管理为例(亦供事业和党政部门参考),分别简述如下(篇幅所限,恕不详述):

(一)树立危机意识:如今人们对企业管理失误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这通常都是由于人们的贪婪、无知、自满、忽视和缺乏有效的弥补手段所致。若要避免管理失误,企业心须从自身做起。那些长期无力调整自己行为,不能经常检讨自己行为的企业,一旦发生危机就难免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无论对危机警戒是自发的还是法律所要求的,危机管理的关键都是预防,才能从根本上制止危机的发生。

对危机的预防,最高领导的重视和直接参与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意识不到这种重要性,一旦发生危机,便可能对企业产生灾难性的打击。为使企业员工树立危机观念,必须对员工加强危机意识的教育。有了危机意识后,更重要的是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采取防范惜施: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危机预控的前提和依据。预控危机,不但要求企业对可能诱发危机的薄弱环节直接进行预控,更须要求所有员工都一丝不苟地做好本职工作。无论是直接实施预控,还是做好本职工作,都必须有一定规范,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标准,这就是法规制度的任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日益广泛地应用,信息系统作为预警机制的重要工具,能帮助在苗头出现的早期及时识别和发现危机,并迅速果断地进处理而防患于未然,并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猜测和道听途说带来的损害,保证销售渠道的畅通,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造成的危害。

由于企业的风险的不可抗和不可控性,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但这也并不是说就绝对没有办法了。它还可以考虑回避、转移、分散和隔离(恕不详述)。

(三)实施环境监测:在企业内外可能导致危机的因素很多,涉及面很广,只有全体员工都参与,才能有效地对危机实施监测。把危机监测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建立专业队伍与群众队伍相结合的危机监测系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危机的来源往往不能充分确诊,主要是因为许多管理者只是倾尚于关注那些显而易见的风险。随着风险来源从内部向外部转移,企业对其大小、性质和影响的管理能力逐渐降低,这点值得特别注意。

危机现象和危机前兆是危机本质的体现,前者是危机爆发后的表现,后者是危机处于潜伏阶段的表现。监测危机前兆是为了预见发生的可能性,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危机的爆发,或避开危机的危害。

(四)建立预警机制:为了做好预警工作,必须建立危机预警系统,除充分使用和发挥各部门的职能外,还要承担信息流的组织工作。危机预警管理机构是危机预防管理的重要保证,也是进行危机管理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一般应由职位较高的组织者、相关职能部门的预责人组成。其职责主要是:全面、清晰地对各种危机进行预测;为处理危机制定有关策略和步骤;监督有关方针步骤的实施;在危机发生时,对全面工作进行指导和咨询等。为此必须做好各种物质准备、建立预警系统、进行预案处理、组织行动实施、警告信号处理(恕不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