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问卷调查的主题:Capture NX 简单教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1 23:13:04
Capture NX 简单教程 作者 21546758 日期 2007-10-20 21:47:45

    前几天学了一招,把虚拟内存设置成定量大小,且与操作系统不在同一盘上,能使系统性能提升.得益于此技巧,Capture NX运行速度变得还算过得去。于是用NX照着无忌里面'法无定法'大虾的'Nikon Capture NX使用心得'做了几张今天出去拍的图。

    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些使用NX的体会,与大家分享(参照'Nikon Capture NX使用心得')

    首当其冲,对于那些电脑性能和我一样非常有限的朋友,先说说设置虚拟内存的方法:

控制面板/性能和维护/系统/高级/第一个设置/高级/下面的更改

选择非系统盘(如D:),选择自定义大小,初始大小和最大值都设置成自己电脑内存大小的2.5倍(如512内存则设置1280),最后注意其他盘上都选择无分页文件,重启,搞定。

    好了,开始进入正题。

    Nikon Capture NX是在原先Nikon Capture基础上提升的RAW处理软件。它的独到之处在于首创面向对像的处理方法而非面向过程(如Photoshop)。

    它的U点技术,率先允许用户通过简单的一次鼠标点击对图片中的物体进行选择。U点根据大量条件识别对象。在放置第一个彩色控制点时,U点技术便识别出放置控制点的对象的特有元素,包括位置、颜色、饱和度和纹理。通过识别这些元素,彩色控制点可确定对象的边界,这样便只对该对象和具有相似元素的对象产生影响。通过特有的混合功能对整幅图像应用彩色控制点效果,从而得到自然和谐的无缝效果。

    而在其他软件如Photoshop中,用户必须通过蒙板图层等工具进行涂抹选择,这种过程选择比较繁杂,并且如操作不当准确性也不高。

    理论的讲解很难让人懂。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讲讲NX的使用。

    因为此为针对领导大人做的教材,所以弄得简单明了一些。先来讲讲彩色控制点是哪一个吧。

    下面的实例是从尼康网站上下载来的,下载地址如下:
http://www.nikon-image.com/jpn/products/software/capturenx/download.htm


    第一个是capturenx_tutorial_no3,如何改变天空的颜色?



    如上图所示,操作极其简单。在天空的合适位置放置一个彩色控制点(CP),然后将CP作用的范围拉到最大(100%),亮度减小一半(52%),对比度增加1/5(20%),饱和度增加4个点(4%),按确定按钮完成,大约花费2-3分钟。设置前和设置后的比如如下图:



从上面的比较图可以看出,天空变得更蓝而群山却更绿,却只用了一个CP,没有也不需要在白云和青山上放置CP。这说明两个问题:
1、 CP的功能很强大,可以将过去需要很复杂的操作简化为极其简单的操作。以本图为例,CP的作用范围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如果不采用CP直接对全图进行上述设置,会将天上的白云和山上的白雪以及近处的山一起压暗,将无法达到采用CP后的效果。而且CP的作用范围在边界处是渐变的,在亮度改变的时候,其变化也是渐变的,符合我们的视觉习惯,感觉很自然。如果不用CP,由于白云等都是不规则的,需要花不少时间做选区才能将蓝天独立出来,并且还要针对不同的边界确定羽化值,与用CP比较费力费时。

实例之二capturenx_tutorial_no2,告别灰色

经常会发现自己拍出的片子发灰,不够明快,缺乏吸引力。原因何在呢?是相机不好?镜头不够高档?还是镜头后面的这颗头不灵光?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片子发灰的原因与上述因素无关,是客观条件使然,即便是大师在这样的情况下拍出来的片子也一样会发灰,只是我们看到的是经过后期加工和调整的片子,所以会以为大师的摄影技术比我们高明、设备比我们先进,只能自愧不如,望洋兴叹。其实,如果对后期调整和处理比较熟悉的话,我们也可以将灰蒙蒙的照片变得明快和靓丽。下面这张照片由于是逆光拍摄,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发灰:



相机品牌:  NIKON CORPORATION 相机型号:  NIKON D200 拍摄时间:  2006:07:02 15:09:57 照片尺寸:  600 * 401 编辑工具:  Capture NX 1.0.0 W 感光度:  ISO 100 光圈:  F4.8 曝光时间:  1/160 秒 闪光灯:   曝光补偿:  0EV 焦距:  340 毫米 测光模式:  多区域测光

经过NX处理后,变成如下图这样,神奇吧?



相机品牌:  NIKON CORPORATION 相机型号:  NIKON D200 拍摄时间:  2006:07:02 15:09:57 照片尺寸:  600 * 401 编辑工具:  Capture NX 1.0.0 W 感光度:  ISO 100 光圈:  F4.8 曝光时间:  1/160 秒 闪光灯:   曝光补偿:  0EV 焦距:  340 毫米 测光模式:  多区域测光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张片子是如何处理的,如下图所示,仅仅只用了两个CP,第一个CP调整了4个参数,第二个CP只调整了两个参数,具体数值如图所示。





虽然很简单,但还是可以对其作一点分析。与上个实例相同的是本例也是只调整了范围、亮度、对比度和饱和度,没有改变颜色,却达到了增强颜色的效果。因此,正如我们在前一个实例中所指出,不要轻易地直接改变颜色,通过改变亮度等方式也许更容易达到目的。
本例的中最值得注意和思考之处是两个CP的位置和范围,两个CP都放在鹿的身上,并且第一个CP的作用范围是100%,第二个CP的作用范围只有16%,分别如下图所示:





从第一个CP的作用范围图可以看出,虽然其点位于鹿的身上,但靠近边沿,并且作用范围拉到最大,因此其影响的范围除了几处高光之外,几乎是全图。但CP的巧妙之处在于调整并不是平均作用在整个范围,而是与U点所在位置元素相同或接近的最强,然后渐次减弱,虽然这个CP的作用范围遍及全图,但作用效果却不相同,因此,无法用基本调整来代替。
第二个CP位于鹿身上的高光处,作用范围仅限于高光区域,在此设置CP使得可以压低高光,从而表现出高光部分的细节。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实例的作者是如何来确定CP的位置的?各位不妨思考一下,如果是你会怎么放置CP?我认为一般人很可能会将两个CP一个放在背景上,一个放在鹿的身上,即便考虑到鹿身上的高光部位,也会多用一个CP来调整,而不是将两个CP都放在鹿身上。
我猜想实例的作者一定认为,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CP,只使用必不可少的CP。虽然在NX的帮助文件中曾说到“使用的CP越多,控制越精确”,但我发现远不是这样,根据我的经验,在采用亮度、对比度、饱和度这三项来调整图象,最好还是少用CP。这也许是一个原则,但并不确定,希望有经验的同学也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至于CP的位置,应该是试验的结果,由于CP是自动选择区域,不需要人工干预,所以我们可以用节约出来的时间来发现CP的合理位置和作用范围。如果能够找到放置CP位置和确定范围大小的规律,那么,意味着我们已经真正掌握了使用U点技术的诀窍。

好了,先讲两个例子,希望对大家有些帮助.以下今天拍的一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