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上九重天意思:加大治懒治庸力度 切实加强干部管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0:01:03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大治懒治庸力度,着力解决干部管理不严问题”。在党的重大决议中,首次高度关注干部的精神状态和日常工作状态。

  一、干部懒散和平庸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1、学习上偏疏。干部懒散的首要表现,是疏于学习。对于许多干部来说,理论学习是枯燥无味的,政治学习是搞形式的,时事学习是不讲效果的,业务学习是没有兴趣的。有兴趣的只是黄赌毒和公关大全之类的书。他们偏于此类东西的学习。他们认为这一类学习是“有用的、持久的”。既可以活跃“气氛”,又可以“陶冶情操”。许多人工作上不怎的,赌技上倒是很高超;工作能力不见长进,公关能力倒是日见提高;解决矛盾束手无策,贴近领导很有一套。学习上的偏疏,导致了思想上的低级。思想低级,带到工作中就是平庸的政绩。

  2、思想上懒散。时下,相当一部分干部存在懒散思想和懒惰行为,许多领导干部能力平庸、业绩平平。具体表现为:一是没有思想性。对于中央和上级的精神,只是以文转文,以会代会,照猫画虎,照本宣科。行文上是《关于转发的转发的转发》,或者《通知的通知的通知》。语言上行下效,上面怎么讲,下文就怎么说;上面没有讲,我就绝不说。上下一般齐,地域无差别。这个地方的讲话、文件、方案、预案,放到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看不出任何特色。二是没有目标性。思想没有信念,工作没有目标,干到哪算哪。整天混混噩噩、迷茫不已。面对诱惑,忘记了誓言;面对荣誉,忘记了职责;面对鲜花,忘记了前行。及时行乐是他们的生活追求。不要说日计划、月计划,就是年计划也豪不例外是糊弄人的。

  3、工作上迎合。思路决定出路。思想上的懒散,决定了工作中不会出彩。许多干部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工作中不是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当地实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是“悉心琢磨”上级领导的喜好,围绕上级领导的喜好开展工作。对于不明实情的领导来说,这些干部是“工作型”的;而对于群众来说,他们则是“懒惰型”的。他们工作的出发点是个人,不是群众;他们是为个人升迁而“努力”工作,而不是为了发展、为了改善群众生活而扑下身子。

  4、玩乐思想严重。从各级党委及其纪检、纠风部门的通报和检查情况看,各地每年每个行业每个部门,都有一批人在上班时间上网聊天、玩乐、看大片,八小时之外更是“生活丰富”,吃喝玩乐样样有,有的甚至通宵达旦。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花在玩乐上的精力多,花在工作上的精力就少;黑夜用的精力多,白天自然萎靡不振。行为上想不懒散都不可能。

  二、干部懒散和平庸现象成因分析

  1、管理上松弛。干部管理存在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失之于严,是干部存在懒散和平庸问题的直接原因。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当干与不干差别不大的时候,当务实和务虚一个样的时候,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时候,当勤奋的干部和懒散的干部同样待遇的时候,实干的干部也会变得假干,多干的干部也会变得少干。大家不是见贤思齐,而是见不贤而思齐。问题虽然表现在干部身上,根源却出在管理之上,许多地方干部管理存在“无为”思想,只要干部不找不闹,管理部门就不闻不动。平时的干部管理主要靠干部自律,一旦干部自律能力不强,干部懒散就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常言道,“车头不动车身停”,一般干部的懒散与部分主要领导的懒散是密不可分的。有的主要领导干部任一般干部时,能够勤奋实干,当了主要领导就自然而然地有了“放松”的思想,有了“自己休息他人去干”的想法,就象老百姓所说的一样,“学好不易学坏快”,领导的这种“选择性”的工作法,所产生的消极效应是不可低估的。

  2、“老鼠屎”效应。常言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应该说,绝大多数干部都是勤奋工作型的干部。但是,实际中总有那么一些“关系广、背景深”的干部,工作不怎的,提拔的倒挺快。许多地方不是流行“提拔了打字的,丢下了写字的(写材料)”、“提拔了闲逛的,丢下了死受的”之类的短语么?就是对这种现象的讽刺。现在的干部,比较之心比较严重,但他们比较的不是工作,不是作风,也不是服务,而是待遇、荣誉、级别和风光程度。一个人不自律,以为是个别问题,不去管,就会有部分干部去模仿;部分干部不自律,再不加强管理,就会有更多的人去“学习”。时间长了,“他能坐着休息,我为什么要站着工作”的思想成了主导思想。有了这种主导思想,就会产生懒散行为;行为的懒散,导致工作中的少干事;干事少自然业绩平庸。

  3、干部选拔上的误差。有想头,才会有干头;有干头,必须有奔头。但是,在干部选拔上,总存在着“一些误差”:只有想头、没有干头的干部,往往能先得到提拔,干头大的干部往往后得到重用。甚至有的干头大的干部并不能得到组织关照。有人说,“生活就象一部车,有埋头拉车的,有扬鞭赶车的,还有什么也不干,只是把方向的”。不可能机会均等,人人都有份。但是,如果总是“动口的人受重用,出力的人只受用”,那么,出力的人会越来越少,动口的人会越来越多;埋头苦干的人会越来越少,偷奸耍滑的人会越来越多。

  4、激励机制的弱化。以前,工作好了,有成绩了,领导能看见,就能得到提拔重用。现在由于领导职数的减少,而等待提拔、晋升的人却很多,许多人失去了“进步前景”和“进步动力”。工作再好,也只能经常得到领导口头表扬,时尔得到一些物质奖励。这种奖励方式,短时期内有效果,时间长了,效果呈递减效应。

  5、机制改革的影响。目前,一些地方实行了“党政一肩挑”,原本是乡长的只能担当副书记,原本有希望晋升副书记的、副乡长的,只能担当原职务长期不动,一些人不能正确理解改革的意义,其直接后果就是对工作的影响。再加上有些一把手比较专断,单位副职及普通干部靠前了不行,站后了不对,只能等领导“发话”,领导布置了才干,领导不吩咐不干。而“一肩挑”之后,领导责任重了,管的事更多了,难免有考虑不到的地方,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的“被动工作”机制。表现形式上就是干部主动工作少,被动工作多。这是一些干部懒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治理干部懒散和平庸的对策

  1、让群众说话。干部懒不懒,业绩庸不庸,既要让上级领导表态,更要让普通群众说话。有的领导干部,在群众面前,懒的出名,是“油瓶倒了也不扶一把”,而在上级领导面前,则勤的出奇,是“领导吃菜他端盘,领导抽烟他点火”,对领导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组织部门在选拔任用干部的时候,在听取领导意见的同时,要更多地听取群众的意见。群众称赞的人选,要先予以任用;群众不满意的人选,要多加考察;群众和领导看法不一的人选,要慎重使用;群众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人选,要实地多角度考察。在政治条件、任职资格、身体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只有增大群众说话的分量、减少领导的决定作用,去考察任用干部,干部的懒散和平庸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2、让业绩检验。以前,考察干部虽然也有“政绩考察”一项,但不够科学,加上实行的是“末位淘汰”制,促使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至上”、“GDP至上”,导致了许多“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现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中组部根据科学发展的要求,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制的意见》,为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正确用人导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保证。让符合科学发展的业绩来检验。能力平庸、无以科学发展的下,能力一般、勉力为之的放在一般工作岗位,能力强、德性好、能够促进当地科学发展的切实加以重用。真正建立一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选人用人机制,让懒散者无位,平庸者下台。

  3、在生活会上过关。现在,不管开展什么学习活动,都事先规定,不搞人人过关。这个固然好,但是也是这个不过关的承诺,让一些“南郭先生”蒙混过关。不搞人人过关,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松弛管理。在治理懒散和平庸的过程中,在加强管理的过程中,要让一些人在民主生活会上过过关,工作上述职、品德上亮相、服务上测评、业绩上印证,全面接受组织和群众评议。自然是干的人有说的,不干的人没说的,作风懒散和业绩平庸的人胡诌。根据评议结果,给予不同的等次。对于作风懒散和业绩平庸的人,惩处措施要跟上。不能评议归评议,任用归任用,评议任用两张皮。

  4、畅通任用渠道。对于作风懒散和业绩平庸的人,重点在“治”。一是要畅通上下渠道。在干部选拔任用初期,还是比较注重德才的,问题出在中后期。工作时间长了,该晋升的时候不能及时晋升,该自己升职的时候却是他人升职,对于任何人的工作积极性都是一个挫折。对于这种情况下情况,需要正确的教育引导,让他们从挫折中走出来,不看一时一地的得失;对于能力不足的人,则要多给他们学习提高、充电的机会,先提高能力,再给予工作锻炼;对于本质懒、理念差的人,要让其从任职岗位上离职,把其放在一个适应的岗位上,不能让其“在其位不谋其政”。二是要畅通出入渠道。现在干部管理基本上是不犯大错误,就不会失去干部身份。要探索处理懒散和平庸干部的方法,让懒散和平庸的人出去,让勤奋和能干的进来;让对群众和对领导表现不一的人出去,让真正实施科学发展的人进来;让懒人没福,让勤人有位;让庸人自忧,忧其位子,忧其待遇,忧其前途,忧其命运。不能让整天无所事事的人、不关心群众生活的人、上网聊天的人高忱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