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尊之商霸天下书包网:习练真气运行法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三项基本原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12:49:48

             (一)真法第五步就是对《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理论的直接实践
           李老在《真气运行学》中提到,真学的原理是《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思想。其道理很简单:只要你排除杂念,清心寡欲,真气就能够从之产生并偱经运行。然而这个简单的道理实践起来却无从下手,对一般人来说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凭直观理解去做,充其量也只能达到类似闭目养神的效果。《内经·全真导气》的遗失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遗憾!因为在这一部分里面所介绍的恰恰就是教人如何去付诸实践。不过,这其中的秘密最终还是被聪明的李老所发现:那就是一个“呼”字——只要注意呼气就能够顺应自然而巧夺天工!通过五步功法的锻炼,达到沟通任督的目的以后,就能够真正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真法的第五步功法就是对“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理论的直接实践。
          从此,这个古老的养生秘法成为一个人人可以实践的“道”。我的体会就是:越是从真法当中受益,就越是感受到李老高超的智慧和博大的胸怀!


          (二)入静就是识神“交权”于元神,让元神去调节身体,让自然的复归于自然
        “道法自然”。元神是大脑调节管制生命体的本能力量,它本身以及对生命体的调节都是合乎自然之“道”的。而人在出生以后,开始接触社会的信息,产生了识神,也就是意识。生命体的情感、欲望等都与识神密切相关,都在识神的作用和控制下发生。于是随着识神的强大,元神逐渐衰退,识神主导下的生命体开始有了七情六欲和疾病的发生。如何复归于自然?很明显,那就要重新培养元神的力量,让元神重新主导生命体的调节,才能让自然的复归于自然。所以在练功当中,特别是第五步功法,为什么强调用意要轻?就是为了最大限度排除识神的干扰,让元神更好地发挥作用。多一份有意,就多一份不自然。完全排除了识神的干扰,就是“无为”,就是“恬淡虚无”。


          (三)入静可以是主观意识有为的结果,但决定入静程度最根本的因素是勤奋,并不单纯是个技术或方法问题
           相信练功的人或多或少会有因为不能入静而苦恼的经历。入静的确有一些意识上的方法,方法不当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练功一年以来的经历告诉我——入静最终还是靠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勤奋和坚持,才能让功夫越来越深!实际上,当真气充足,体验到大脑被精气所“拿住”(灌溉)的时候,想要有杂念都很困难。其道理也很简单:入静实为大脑皮层本质力量的改变,是元神力量的培养,其间夹杂着疏通全身经络祛除疾病的过程(此时想入静更不容易),而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永远不要去羡慕或者追求别人达到的高境界,只管一心一意的入静,终有一天会水到渠成。
           我们有幸遇到老先生,我们能够做而且应该做的,就是沿着老人家所指的方向做出不懈的努力!
           真法是无止境的。


          (四)浅议真气冲击病灶时的意识和姿势——勿妄勿助(抑),冷眼旁观;适度放松,顺应真气运行
           很多人都是抱着治病的目的学习真法的。真气冲击病灶,往往引得身体的某些部位较劲和意识上的紧张。我的体会是:在意识上,勿妄勿助(抑);在肢体上,适度放松,顺应真气的运行。何为勿妄勿助(抑)?就是不要去妄想它,不要去助长或者抑止它。妄想,是我常犯的毛病。一旦产生自己期望的感觉,就去助长它,而一旦产生自己不希望的感觉,就去抑止它。比如我有一段时间,每吸气时,便有气血往头上涌的感觉,有些不舒服,我就有意无意的去控制它,结果适得其反——虽然没有气血上冲的感觉了,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不畅快。但是不去管他,任其自然,过一段时间也就好了。再比如,有一次练功的时候真气通过胃区(长期的慢性胃炎)很舒服,但感觉不是很痛快,于是加了一下力,结果适得其反。
           其实无论是助还是抑,都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至少也是一种不适当的做法。首先,无论是助长还是抑止,都是强行用意(力)的做法,其结果往往会导致呼吸和肢体上用硬力,这显然是违反松静自然原则的。应当明确的一点是:只要我们练功的方法正确(比如呼吸方法得当,没有明显违反松静自然),产生一些不舒服的感觉是不必有所顾虑的。其次,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虽然真气冲击病灶是明显而且剧烈的,但是真正对身体的调理却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它是一个相对长期而且曲折的过程。我们所感受到的剧烈冲击只是一时或者局部的表像而已。真气运行对疾病的调理是一个整体而且系统的调节,因而也是治本的方法。疾病的根源不是在局部,更深刻和准确一点,是全身的某一些经络不通在局部的反应而已。比如我自己,长期的慢性胃炎,在用真法调理的过程中不仅胃部有反应,颈椎和腰部甚至更强烈,往往颈椎或者腰部的经络通了,胃区就能直接感受到轻松。
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          真气冲击病灶,注意力不可避免被这些强烈的感觉吸引,此时不必刻意克服而非要去守丹田,强行用意会引起紧张。问题就在于:跟着这些感觉走,往往又会产生上面提到的“助”和“抑”。所以,我的做法是:冷眼旁观,不为所动。有了强烈的感觉,逃避不开,就“冷眼看着”它。感觉舒服时,不要去助长它;感觉不舒服时,不要去抑止它。道理正如前面所说的,尽量减少主观意识的参与,交给元神去调节。训练有素了,遇到类似的情形,就能够不去管它而一心入静,让一切都顺其自然。而要做到这一点,非有长期的努力不可。
           在身体方面,真气冲击病灶也会引起肢体的紧张和变形甚至自发的运动,强行保持姿势不利于入静。我的经验是:适度放松,顺应真气运行内在的要求,顺势改变一下姿势,不仅有利于放松,而且会让真气顺利通过。但是适度比较难把握,不能光注意调节身体,应该始终把重点放在入静上,在一切有利于入静的基础上去调节,也就是在放松和保持姿势之间去找有利于入静的平衡点,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


          (五)渡舟弃舟论——目的和手段的艺术
            老师常说:五步功法过后,就不再需要方法了——就好比是用船过河,过了河船就可以放弃了。对于刚通督的人来说,这话似乎很难理解:没有方法了,还怎么练功呢?实际上这是很有道理的,原因就在于:特定的方法是为特定目的而设的,目的达到了,特定的方法也随之失去作用。五步功法是为沟通任督这个特定目的而设的,任督一通,原有的方法便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李老提出的“有欲观窍,无欲观妙”。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第五步以后就是直接实践“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简单地说,就是直接去入静就可以了。实践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练功人形成了稳定的条件反射,只要一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去想,真气就会偱经运行。
             如果再仔细观察一下,这种渡舟弃舟的理论在更多的情况下也是适用的。
             我在拙文《实践真气运行法必须从调整呼吸入手》一文中提出,刚通督的人仍要继续调整呼吸来练功,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特定的方法——部分任督初通的人,由于真气从督脉冲破三关散布于全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反而找不到前面良好的感觉,光是守丹田反而会比通督以前更难入静,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提出了重新注意呼气的方法,在自己身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很高兴得到一些功友的共鸣。笔者练到现在,更多的是体验到以丹田为主导的呼吸,如果还是去注意调整外呼吸,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产生某些不适。所以原来的“舟”就要被放弃了。这其间转化的时机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把握的,一是因为没有经验,二是因为前后两个阶段的界限并非那么清晰。那么如何把握时机?处理的原则是什么?无非就是两点——静和顺其自然。静,就是一切以有利于入静为指针和方向,李老在《真气运行学》一书中提纲挈领地指出:真法第五步以静为务;顺其自然,就是随着功夫的深入,顺其自然地转变练功的方法。笔者在调整呼吸到了一定的阶段以后,逐渐发现平常的的呼吸方式开始与由丹田而发的呼吸产生冲突,引起不适。开始没有在意,但时间一长,这种由丹田发动的呼吸越来越强烈,好像全身的皮肤和细胞都要去呼吸一样。于是我就尝试着去顺应它而不再按原先的方法调整呼吸,只是微守丹田。果然,一切变得更加自然,练功的效果更加理想。
            从整体的来看,意守本身也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入静是有层次和境界的,或者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谓“以一念代万念”,这“一念”对于初学者和功夫不深的的人来说是一种“入静”,因为它排除了其他大部分的杂念;而对于功夫高深,能够做到高度入静的人来说,这“一念”却也是一种杂念。所以“一念代万念”最后的这“一念”最终也是要抛弃的。虽然最终会被抛弃,但谁都不能否认这“一念”的渡舟作用。我认为这也是渡舟弃舟理论的体现。


              (六)真法能够引导人们走上健康的生活之路
              相信习练真气运行法稍有成果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地按照健康的方式去生活。比如,行立坐卧的时候尽量放松,避免暴食暴饮,做人处事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真法的内在要求。无论是为了让自己的练功更有成果,还是为了让疾病快点痊愈,我们都会自觉的让自己在生活中去注意一些细节。显然,玩一个通宵之后练功的感觉肯定要差一些;长期守在电脑前面而不活动,练功的时候颈椎部分往往会有反应;与人发生争执,大吵大闹之后更是伤气,甚至连功都不能练了。这些都促使我们去做出相应的调节。而没有练功或者荒废了练功的人,就没有或者失去了这种灵敏的感觉,因而离健康大道渐行渐远。


          (七)真法犹如一片肥沃的土地,勤劳耕耘的人们必定会有所收获
            习练真气运行法,我们可以从中收获很多东西,比如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对功法的深入钻研会促使我们去更多的了解祖国传统医学和道家理论等等,功夫高深的前辈相信收获的更多。
            基于前面所述,做一个总结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三项基本原则”。
            一个中心——静。这里的静,是名词,是要练功人应该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入静的状态和境界。
            两个基本点——时间保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时间是保障,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饮食起居,心态等等,倘若练功所积聚的精气神被放纵的生活消耗殆尽,则功夫难有长进。
            三项基本原则——松,静,自然。这里的静,区别于上面的静,是动词,就是排除杂念,身心安静。

(转自真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