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王道数据结构pdf:【时代巡礼】“在一起”:中国人的婚恋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17:47

“和你在一起”:中国人的婚恋变迁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情侣用近乎疯狂的热情过起了情人节,在玫瑰花、巧克力铺天盖地的甜蜜氛围中,爱情喧嚣过市。2012年的情人节被戏称为“末日情人节”,在这样一个完全自由、价值多元的时代,爱情没有固定的形式,“和你在一起”却是今天唯一的主题。  在这个浪漫的节日,让我们回首看看中国人恋爱史的变迁,从革命浪漫主义爱情到纯美梦幻般的爱情,从压抑克制的爱情到都市化符号化的爱情,每个年代都有一本自己的爱情圣经,但“爱”这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将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延续下去……

 

相识的“桥”

 
崇军时代:部队搭桥,革命伴侣;组织做媒,知根知底
  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英雄团长石光荣看上了欢迎解放军的秧歌队里的城里美女褚琴,于是两人成为夫妻。这是解放初期相当普遍的一种恋爱模式——大批妙龄的知识女性、城市女性走进了已过青春岁月的大龄革命者的生活中。青年男女很难在一起融洽相处,男女之间好像隔着一条“三八线”,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组织介入”成为婚姻的一大特色,先结婚后恋爱成了这一时期许多夫妻的共同经历。
信仰时代:阶级立场保媒拉线
  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划清界限”、“反戈一击”等原因而使成千上万对夫妻劳燕分飞,男女之间只有两种关系:阶级感情或阶级斗争,家庭是革命家庭,夫妻是革命夫妻。男女青年择偶的关注点只有政治面貌与家庭出身。那是“根正苗红”,出身越穷越光荣的时代。青年人在择偶时,出身的好坏甚为重要,贫下中农、几代红之类的出身是一个颇有分量的条件,它起码可提供一个较为可靠的政治背景,以保证在飘乎不定的政治风云中不会使家庭出现大的动荡。
改革开放:婚介火爆,从“介绍对象”开始的自由恋爱
  冲破10年禁锢的改革开放之初,爱情对当时的年轻人来说既向往又害怕。在当时,“介绍对象”是爱情萌芽的最普遍方式。到了适婚年龄,不少单位里的热心人就会撮合般配的年轻男女。选择对象不会过多考虑经济条件,而主要是看出身、阶级成分,对地主、富农、工商业出身的年轻人还是有一点偏见,军人、司机是当时非常好的择偶对象。也有在生活中暗生情愫的,比如在当时“爱好文学”就是很值得男女青年为之动心的素质之一。私下递上一封浓情蜜意热情盎然的情书、互诉衷肠的书信交流,就是最“罗曼蒂克”的事情。
新媒体时代:网络为媒,看上去很美;电视征婚,快餐式速配
  “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坐在电脑屏幕前,通过网线将两个距离遥远的人联系起来,现代爱情以“快餐”“速配”的方式在高速发生。越来越多的年轻男女走上电视,全面撒网;新兴婚恋交友网站成为了效率最高的红娘,爱情没有固定形式,一见钟情、青梅竹马都可,网恋、姐弟恋、异国恋层出不穷,“闪婚族”“试婚族”“丁克族”并存。在这个忙碌竞争的年代,稍一蹉跎就被“剩下”了。

相恋之路

示爱:从纸情书到“微情书”
  情书,是感情的寄托,先有情才有书,人们用简单朴实的语言述说着两人之间的爱。革命时期的情书模式都很固定,只能称为“表决心”、“抒豪情”的同志宣言。80年代,情书最时兴,但表达的很是含蓄,能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这份关心,却遮遮掩掩。21世纪,已经没有什么人再靠写情书来传情表意了,随便百度一下,就能找到无数的”情书模版“,千篇一律的遣词造句加上近乎玩笑的调侃使情书变得如游戏一般。微博的兴起,也使恋人们的”表白“有了”微时代“的特色。新时代有了越来越丰富的表达感情的手段,但感情本身却变得苍白,网络时代的浪漫,更需要细心呵护,像从前那样,一首原创的情诗、一封手写的情书已然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信物:从送钢笔、笔记本到比情书厚的恋爱账单
  钢笔、笔记本、方巾、毛主席语录是五六十年代恋人们的信物,恋爱无成本,只需一份情。80年代女生偷偷为爱人织一件毛衣或打一条围脖,爱情表白是”我挺喜欢你的“,简单朴实,毫无造作。而在由互联网、荷尔蒙、电子产品、时尚名牌哺育的爱情时代,爱情的信物也不止限于鲜花和巧克力,珠宝、黄金、化妆品、电子产品、奢侈品都成为情侣互赠的选择,多情也要”多金“让21世纪的恋爱账单又厚又长。
约会:从相隔一米的压马路到当街亲吻的零距离接触
  谈恋爱就得约会。五六十年代情侣约会大多是在家里、小河边儿,谈革命谈理想;七八十年代约会地点多是街上、餐厅和公园儿,或者偶尔看场电影,大家谈人生、谈文学,如果不小心碰到对方的手,可能还会心跳好久。新的时代,公园和压马路可是很少会有情侣眷顾了,逛商场、看电影、吃饭、泡吧成了约会的首选,情侣搂搂抱抱、当街亲吻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谈论的话题也变得更为现实,结婚、生子、赚钱、升职都是逃不开的魔咒。

相爱的“果”

五六十年代:“革命夫妻”没婚假,两被合一就算家
  当时的结婚证明是两张分别贴有个人一寸小照片如手掌大小的普通硬纸,最具有时代烙印的是硬纸上印制得非常清晰的毛主席头像和“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备战”的最高指示。新郎新娘在照相馆,非常虔诚和神圣地手持《毛主席语录》,照几张庄重大方的结婚照,两人肩膀间至少还留有一个拳头的距离。 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夫妻”没有婚假,两床被子合一块儿就算是一家。那时的婚宴特别简朴,一般老百姓结婚就是发一点水果糖和花生给亲友。领导也不过是在食堂加两个菜、包顿饺子。
七八十年代:“三转一响”要备齐,汽车娶亲抢风光
  新郎新娘平日里要好的伙伴,个个都穿着绿色或蓝色的军装,口里唱着“东方红”,出于对工人阶级力量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歌颂,婚礼上新郎一般身着灰黑色的工人装,新娘则穿着红卫兵式的绿色军装。 七十年代的“豪华婚车”是三轮车、自行车,婚宴虽“俗”但亲朋好友的祝福真挚。那时的婚礼主要内容是新娘点烟、当众“啃苹果”、亲戚朋友一起哄闹新房。 80年代缝纫机、自行车、电风扇是那个年代人们追求的“高科技”“嫁妆”。以汽车迎娶新娘在那时是一件十分风光的事情。
九十年代至今:要浪漫又要实惠,要个性也要创意
  如今的“中国式结婚”已经不再是“办酒席请客,娶媳妇过门”那么简单了。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为聘礼或嫁妆的结婚“老三件”时代已成了记忆。年轻人追求浪漫个性的婚礼,旅游结婚、水下婚礼、教堂结婚、空中婚礼…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越来越多的80后甚至90后不再以奢华为目的,在摄影工作室拍婚纱照,在团购网站拼钻戒,从网上淘婚纱,更有返璞归真走路举行婚礼的,毕竟热闹的婚礼过后还是平静的生活,未来的日子只要两个人感情深厚,婚礼就是一个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