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的拼音:道南书院的目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9:20:29

道南書院的目標

黃高証

吾師張公尚德先生在湖南湘潭成立道南書院。

「道」指汪道涵先生,

「南」是南懷瑾先生。

目的在宣揚:

汪道涵先生追求中國在講理與有禮中,發展各方面的強盛,及維護人類的和平。

南懷瑾先生在復興中國精華人文文化,以及統合人類古今中外的精華人文。

為此,道南書院有副對聯:

道南」,道已「南巡」,何止「五十三參」,人類一定會太平也。

 

二0一一年七月十三日於道南書院

 

 

 

 

 

大雄之心 薪火相傳

——道南書院修學散記

                                    本色                             

可了按:本色一文,值得諸方道友共參。

 

熱烈的紅土,載滿稻穀的秧苗,若飛若揚的白鷺,一方又一方連雲接天、猶如碧玉般的荷塘,還有那日夜不息、靜靜流向稻田的涓涓清流……“吾家好隱淪,居處絕囂塵。踐草成三徑,瞻雲作四鄰。”和著寒山大師的詩詞,七天的修學中,學員們在中華文明的麗日景天下返本還源,一切都是那樣地渾然天成,一切都是那樣地清清親親,這就是湘潭道南書院在天地間為大眾展開的畫卷,也是書院在短短7天裏給予我的沁證。

而織就如此宇宙本底、自然本色的人,就是張公尚德老師和他的以傳承文明、接續大愛為使命的教學團隊。張老師則說,他本人沒有什麼撼天動地的本事,是我們這些探尋天地人生奧秘的人,給了他契合萬物、直指人心的平臺。在我看來,已是耄耋之年的張老師是一位可愛的老人、一位可敬的長者、一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士”。

 

   一、可愛的老人

張老師學貫中西,用他的話說,是語言專家、邏輯專家。課堂上,詩詞典故、中西先哲的妙語是信手拈來,如春風化雨、脫毒尖刀,直指學人的痼疾。更妙的是,興之所至,張老師會用帶點湖南音的普通話唱誦古文經典,吟唱湘潭小調。音聲時而如大雷震,時而如風拂柳,引領學人脫落儔侶、直探驪珠,是為真性情、大灑脫、大解脫。

老人老矣,步履略顯蹣跚,目力略顯昏花。張老師則不避諱,自嘲在前面就坐的同學他可以看得較清,後面的就分不清了。有師友提問,涉及一些文化知識的問題,張老師則會批評這是在考試一個老人的記憶力,同學們應當自己去經典裏尋找。

課堂上,張老師縱橫古今,威儀棣棣。下課了,老師一頂禮帽、一根拐杖,銀髯飄飄,吹著口哨散步於鄉間壟上。那一時間,分不出這是三湘四水的畫意山水,還是張老師在三湘四水的山水畫意。

 

   二、可敬的長者

張老師生於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上世紀三十年代,身經戰爭離亂的慘痛,目睹物質欲望的烘烘囂囂,作為一個不願意昏庸度世的中國人,他輾轉求索于東西文明之間,面對人類命運與文化的前世今生艱難抉擇,而最終在南公懷瑾先生那裏打破身心,安穩世界。

光陰最是恨少年,身形上的張老師漸漸衰老。如張老師所說,他的血管目前只有20%的通過能力。但是張老師說,“活一天,感恩兩天”;近年來,他創辦中華唯識學會、達摩書院、道南書院,抱病軀、擠時間、傳心法,為文明的接力鞠躬盡瘁。

八十歲的張老師告訴我們,他四十八歲時明白了:“把自己交給大眾是唯一的活命處,一個超越身心宇宙又不離身心宇宙的人絕對沒有私情與私欲。”誠哉!如是說,如是行。作為後學,聽聞這樣帶著無限生命力量的話語,真是感恩中華,感恩國家,感恩張老師這樣的文明傳燈者的現身說法。

 

   三、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士”

《道德經》說,“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渾兮其若濁。”在張老師身邊求學,那種曠達淳樸、誠敬謹嚴的氛圍不求而得,天真活潑、直抒胸臆的赤子之心自然顯現。

一位北方來的師友在課堂提問時,有些著意緊張,說話這個那個半天支吾不清,且又聽不清張老師那湖南普通話的問詢,氣氛一時粘滯。張老師此時“大刀”一揮,微笑作答:“我們兩個好有意思呵,我聽不懂你的話,你也聽不懂我的話,到底是誰沒有聽懂?”。語境鬥轉星移,大家頓時笑意一堂。若有思量,懂、懂、懂,請問是誰在懂呢?……只見言語無情過,心中依然月一輪。

“風月無今古”,人類面前的世界是一樣的,人類的心靈也是一樣的。人類發展到今天,貌似強大到從宏觀到微觀無所不能。其實,一種亙古的黑暗,一種籠罩在人類心靈的黑暗,幾乎從來沒有消退。而以儒釋道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在有文字記載的2500多年前,幾乎同時解決了這一問題。所以梁漱溟先生講,東方文化是早熟的文化。而從唯識學入手,是現代科學理解東方文明、理解佛法,從而揭開宇宙奧秘的最佳路徑。其實,在近現代,西方偉大的心理學家佛洛德、榮格、弗洛姆等人已經切近第七識的邊緣,並據此提出了解決西方精神危機和社會危機的方法。

張老師認為,“在這全球化的資訊時代,以唯識學統合東西精華文化,是刻不容緩之事。若希望華夏民族和全世界人類未來能得到真正的和平,則古今中外人文精華知識的統合,是首要條件”。(見黃高証博士《張尚德老師對唯識思想的貢獻在哪裡》)一位八十高齡的老人,為法忘軀,將人類文明的未來肩於一身,這是什麼樣的人生境界?唐太宗李世民在《大唐三藏聖教序》中讚歎玄奘法師:“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振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後學”。

在今天這樣一個可以用原子彈把地球毀滅無數次,環境破壞足以消滅絕大多數生靈的時代,能夠得見張老師這樣的“勇者”,振聾發聵直指人類的心靈,實在是全人類、乃至地球文明的福祉。

願這樣一肩擔盡萬古愁的“勇士”越來越多;

願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願文明之光世間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