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730加速:发掘丰富文化资源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40:31

发掘丰富文化资源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袁纯清

《 人民日报 》( 2012年02月15日   07 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站在时代高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山西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山西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也是文化发展的大好时期。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像重视地下资源一样重视文化资源,像重视煤炭产业一样重视文化产业,既做好“地下”这篇文章,又做活“地上”这篇文章,加快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互促互动中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

  强化精神支撑,凝聚文化繁荣发展的精气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兴国之魂更加深入人心。山西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夯实全省人民奋发进取的共同思想基础。

  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民。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把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使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更加入心入脑。针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使广大群众澄清模糊认识、明确是非界限,增强对党的理论和事业的认同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

  通过创新发展思路凝聚人心。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不转型发展,没有出路;作为欠发达地区,不跨越发展,会永远落在后面。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山西科学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我们从解决思想、理念、观念问题入手,推进思想解放,增强发展信心,明确发展方向,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让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转型跨越发展的主战略更加深入人心。目前,全省上下正在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全面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加快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步伐,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通过弘扬光荣传统提振精神。信念坚则事业成,信心足才能干劲足。用人民群众在各个时期铸造的伟大精神教育人民群众,更有说服力、感召力。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实践,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入丰富内涵。我们大力弘扬以“不畏艰险、艰苦奋斗、敢于胜利、无私奉献”为核心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和以“以人为本、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奋力拼搏”为核心的右玉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激发干部群众攻坚克难、敢于胜利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胆气,提炼升华具有影响力、引领力的崭新文化成果,并融入党的建设、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

  打造精品力作,用优秀文化作品鼓舞人、感召人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三晋大地,培育了崇尚文化、热爱艺术的民风,创造了璀璨夺目、富有魅力的文化。今天这样一个富有活力、蓬勃发展的时代,更加呼唤一大批讴歌美好、反映时代、鼓舞人心的精品力作。

  具体来说,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坚持大作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的发展战略,提炼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山西文化符号,创作生产一批特色鲜明、水准较高的大作、大片、大戏,增强山西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树立山西人民坚韧不拔、锐意进取、务实诚信、敢于超越的形象。二是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热情讴歌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生动展示人民群众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又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念、高超的艺术技艺、绚丽的表现手法反映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创作生产更多既通俗易懂又内涵深刻、既水准精湛又雅俗共赏的文艺作品,使优秀文化产品成为引领时代风尚的载体、扩大影响力的桥梁、宣传山西的窗口。三是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加大对优秀文化产品生产的支持力度,不断推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通过先进理念、高端策划、有效运作,做到可视、可感、可消费,形成有鲜明地域特色、有较高质量和思想内涵的文化品牌,让优秀文化产品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先锋作用。四是坚持挖掘历史底蕴和反映时代特征的统一,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深入挖掘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为之注入改革创新的时代元素,创作出更多融历史感、时代美为一体的文化精品,使文化的生命力在传承中得到延续、在创新中得到张扬。

  着力改革创新,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改革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改革带动文化大发展,创新促进文化大繁荣。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

  在改革中增强文化单位的活力。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文化事业单位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通过培育扶持优势文化企业增强文化竞争力,支持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兼并重组,建立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晋”字牌骨干文化企业。

  在改革中增强文化要素资源的活力。坚持行政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促进生产要素和社会力量向文化产业聚集,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确保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并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引导社会资本、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引导社会资本、资源型企业进军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文化项目园区化、联合化发展,打造文化品牌优势、集群优势、板块优势。

  在改革中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环保产业,也是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山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要按照做大在文化、拓展在旅游和创意在文化、扩张在科技的思路,牢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牢固树立抓文化产业就是抢占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的新观念,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把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重视现代科技在文化发展与传播中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升级、产品换代,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拓宽文化产品服务范围和领域。

  在改革中增强文化机制的活力。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科学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有效解决发展动力不足、效率不高、布局不优、机制不活等问题,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文化科学发展的新格局。

  在改革中增强文化人才队伍的活力。在解放思想中把握文化人才发展规律,深入研究文化人才培养成长规律,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把培育与引进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个类别、各个层次人才的培养,健全文化人才选拔使用、评价激励机制,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大力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高新技术、新媒体等领域急需人才,发掘培养扎根基层的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化积极分子。

  坚持文化惠民,牢守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点

  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文化只有深入群众,才有广泛影响力;只有群众真正参与,才有持久生命力。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不论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都要突出人民群众在文化生产、创造、消费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坚持把文化繁荣发展与文化惠民结合起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让群众文化消费有能力、文化活动有场所。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优先安排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益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

  注重通过文化产品反映群众实践、生活和感情,组织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一线,提高文化产品的亲和力与感染力,推出更多反映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创造幸福生活的作品。着力推动群众参与,大力扶持群众利用自有资源自办文化,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使群众“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导自演、自谋发展”的特色文化活动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办文化的重要补充,使基层群众精神生活真正活跃起来、丰富起来。

  (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