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田龙也solo:高技术服务业: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37:19

[摘要]本文从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3个深层次问题着手,分析了高技术服务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讨论了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的资源秉赋、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指出了高技术服务业对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提出了加快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中经评论·北京)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社会化、信息网络化和知识资本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正进行4个方面的战略性转型: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由粗放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这些转型与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相适应。“十二五”时期是湖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湖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湖北省所追求的跨越式发展,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前提的跨越式发展,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约束条件的跨越式发展,也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框架的跨越性发展。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湖北省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切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湖北省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2010年以14.8%的发展速度位居中部第一,这种速度即使在全国也屈指可数,湖北省被新闻媒体纳入“金砖四省区”。但是,湖北省要在“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着力于解决3个深层次问题: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其次是能源资源供需问题;再次是科教潜能释放问题。事实上,这3个深层次问题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必须要有系统思维,也必须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战略支撑点。
  
  二、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一)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2010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0.2∶46.8∶43.0;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为5.0∶51.9∶43.1;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为6.2∶53.2∶40.6;湖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3.6∶49.1∶37.3。上述数据分析表明∶湖北省第一产业比重明显偏高,第三产业又明显偏低,与我国发达地区有明显差距;湖北省第一产业比重甚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7个百分点。从2000-2010年湖北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看,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5.5∶49.6∶34.9,2005年为16.5∶42.8∶40.7,2010年为13.6∶49.1∶37.3,10年间似乎表现为无规律波动。从湖北省重工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看,1978年为52.9%,2009年已上升到72.8%。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可谓任重道远,必须下大力气加快进行。
  从湖北省龙头城市武汉看,2010年其GDP占到湖北省的34.9%,对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举足轻重。2010年,武汉市被国家确定为中部中心城市,暂未跻身国家中心城市的行列。在目前确定的5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武汉与京、津、沪、渝等4个直辖市没有可比性,与广州市相比,武汉的主要差距在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
  从2008-2010年广州三次产业结构及产业贡献看,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04∶38.94∶59.02,其中第二产业增长10.9%,第三产业增长13.6%,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6%;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9∶37.2∶60.9,其中第二产业增长8.8%,第三产业增长13.6%,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1%;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8∶37.2∶61.0,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6 464.79亿元,同比增长1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2%。广州市明确提出要“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及产业发展速度看,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7∶46.1∶50.2,第二产业增长17.7%,第三产业增长13.5%;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2∶47.0∶49.8,第二产业增长16.0%,第三产业增长12.5%;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1∶45.9∶51.0,第二产业增长17.8%,第三产业增长12.5%。相比之下,广州市近3年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65%以上。武汉市近3年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比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低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重化工产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从2001-2010年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看,2001年为6.3∶44.1∶49.6,2005年为4.9∶45.5∶49.6,2010年为3.1∶45.9∶51.0,10年间武汉市第三产业比重仅提高了1.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武汉市要完成国家所要求的“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还任重道远。
  
  (二)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能源资源供需问题
  
  
从湖北省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看,尽管在“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超过3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前1年完成控制目标。但湖北“缺煤少油乏气”的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生态环境压力也日益加大。
  目前,湖北省发电装机总量达2 600万Kw,其中,40%靠水电、60%靠火电,而96%的煤炭都需从省外购买,季节性缺煤严重。2009年,武汉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7%;在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总消费量中,钢铁、建材、石化、造纸、电力等五大高耗能产业能源消费量占90.7%。武钢80%以上的矿石依赖进口,每吨铁矿石运费比沿海钢铁企业高出100元左右。2009年,武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4%,消耗全社会能耗总量的20%;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4%,却消耗了全社会能耗总量的70%。在全国19个副省级城市中,武汉市单位GDP能耗排位靠后,2009年单位GDP能耗为1.09t标准煤,高于全国1.06t标准煤的平均水平,是北京的近2倍、上海的近1.5倍。长期以来,武汉市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至今煤炭在全市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仍在50%以上。这种能耗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无疑给武汉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出了挑战。
  
  (三)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科教潜能释放问题
  
  
从湖北省科教潜能看,以大科学视野及其综合指标来衡量,湖北省不仅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颇具实力,而且人文社会科学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名符其实的科教大省。湖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基地,2010年在校大学生达140万,仅武汉市就有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7所,其数量超过中部其它5省的总和。近年来,武汉市在校大学生超过110万,每年大学毕业生约25万人,位居全国第一。客观而论,湖北省科教资源丰富,科教潜能很大,但“顶天”的标志科技强,而“立地”的民生科技相对较弱,科教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湖北省的科教资源有待通过深度整合进一步激活,科教潜能有待通过深入发掘更充分的释放。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湖北省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振兴崛起之路,这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武汉市是我国历史形成的科教重镇。2009年,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和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先后被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看,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远高于高技术服务业,2009年高技术服务业约占总收入的15%。相比较而言,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中,高技术服务业比重在2008年达到53.7%,2009年上升到53.9%。2009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数达到10 207家,占企业总数的75.7%。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技术服务业占总收入的比重将达到20%以上,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技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超过65%。由此可见,在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方面,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明显差异和差距。2011年3月,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其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态势无疑给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来新的压力。面对未来的严峻挑战,关键在于真正依靠创新驱动发展,通过行之有效的整合和激活措施,有效释放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的科教潜能,实现高技术服务业先行崛起。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解决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新思维,根据相关性原则以及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可以选择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并使其成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
  
  三、高技术服务业对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一)高技术服务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高技术服务业是围绕高新技术创新及其应用并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产业,是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是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高技术服务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性,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有效手段,也是高新技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众多领域的重要载体。高技术服务业具有高技术性、高增值性和高渗透性等特点,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相对于高技术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而言,高技术服务业更多是依靠人才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等,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消耗较低,因而是名符其实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高技术服务业主要包括研发设计、高技术生产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以及文化创意等。高技术服务业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引擎,高技术服务业的一些重要领域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由于高技术服务业是以高技术为支撑,其内涵外延随高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不断丰富和拓展,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分化和产业融合将进一步深化,对现代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将日益深刻。从世界范围看,高技术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的主体及核心,并作为主要引擎驱动高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带动高技术产业及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从发展趋势看,发达国家处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地位,正在抢占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许多跨国高技术制造企业正向高技术服务业转型,高技术服务业的国际产业转移正加快进行。
  近年来,我国开始关注和加快推进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2010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在实践中探索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律,选择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深圳市、大连市等14个省市,先期开展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工作,为今后全国全面部署高技术服务业工作奠定基础。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发布,明确提出要“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贸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2010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授予上海、重庆、广州、沈阳、石家庄、苏州、郴州等15个城市为“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广州市高技术服务业总收入将达到6 000亿元,实现增加值2 500亿元,占全市GDP的15%。2015年,大连市高技术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将从2009年7.3%,增加到14%以上。大连市目前正在建设的生态科技创新城占地65Km2,将承担大连高技术服务业基地核心区建设任务。在201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以高技术的延伸服务和支持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各地已出现竞相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态势。
  
  (二)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的资源秉赋及比较优势
  
  
湖北省、武汉市、尤其是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具有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资源秉赋和明显的比较优势,客观上具有打造“中部设计之都”、“中部教育培训服务中心”、“中部医疗服务中心”乃至“中部高技术服务业中心”的潜能。
  以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工程设计行业为例,其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一流,并稳居中西部第一。据统计,在武汉市25家工程设计骨干企业中,有6家拥有全国设计行业最高资质--综合甲级资质,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武汉市进入全国工程设计行业百强的企业数量与上海相当,并列全国第二位。2010年,武汉市工程设计行业收入超过400亿元,营业收入的70%来自外省市及海外市场。按照《武汉市工程设计产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2015年武汉市工程设计产业产值将突破1 000亿元,产业增加值超过500亿元,产业利润突破100亿元,营业收入的30%来自海外市场[7]。2011年1月,中国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这个产业联盟由32家成员单位组成,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家勘察设计大师30多名,高级技术人才近10 000名,注册工程师达5 000名,不仅工程设计综合实力强、人才和技术优势突出,而且工程设计服务领域全覆盖并具有明显的外向性和带动性。通过创建产业联盟这个合作、交流、集成和发展的平台,发挥各自在人才、技术、专业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将武汉工程设计产业做大做强。
  根据《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未来10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全力打造“以光电子信息为支柱型产业,以生物、环保、现代装备为战略型产业,以高技术服务业为先导型产业”的“131”产业架构,并将建设中部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高地、打造中部地区高技术服务业中心作为目标。2015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技术服务业总收入将超过2 000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转变。加强信息服务,提升软件开发应用水平,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积极发展检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支撑服务”。从国家大力发展的这些高技术服务业领域看,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都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明显的比较优势,不仅能有所作为且能大有作为。
  
  (三)高技术服务业对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湖北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8]。在路径选择上,加快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实施高端战略,在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高技术服务业的战略支撑作用。这是由世界发展潮流、经济发展趋势、产业发展走向、社会发展需要和湖北发展实际所决定的。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湖北省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有助于激活和释放湖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潜能,有助于湖北省构建更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湖北省解决产业发展的动力、资源、空间和手段问题,有助于湖北省强化创造知识的创新和应用知识的创新,有助于缓解湖北省知识性就业的压力;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湖北省实施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高端战略,有助于加快湖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助于强化湖北省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支点作用;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缓解制约湖北省发展的“缺煤少油乏气”问题,有助于发挥湖北省科教资源秉赋及比较优势,有助于湖北省培育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推动湖北省“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有助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有助于强化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以及宜昌、襄阳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湖北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实现“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的历史性转变。湖北省在2010年已被列为全国先期开展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的14个省市之一,面临加速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难得机遇。必须真正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抢前争先、真抓实干,切实加快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并充分发挥高技术服务业对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四、加快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为加快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切实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坚持以开放为先导,不断提高对高技术服务业先行跨越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高技术服务业对湖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新型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坚定不移地将高技术服务业作为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大力发展。旗帜鲜明地强化这3种产业定性及定位,对于加快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十分重要。
  二是着眼于抢占高技术服务业战略制高点,制定和完善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战略及规划,明确建设中部地区高技术服务业中心以及“中部设计之都”、“中部教育培训中心”、“中部健康医疗服务中心”、“中部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中部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等战略目标。并在湖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10年规划中得到体现,充分发挥规划对高技术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性、计划性和协调性。
  三是实施湖北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高端战略,从注重承接一般制造业、先进制造业转移到主动承接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向高技术服务业转移,着力于自觉承接、科学承接、创新承接、系统承接和联动承接。通过突破性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将其打造为千亿级规模产业,加快实现湖北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优化,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四是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配置资源、整合资源、激活资源方面的共同作用,努力解决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与GDP增长不同步的“逆服务性”问题。积极推进“服务社会化”、“服务外部化”等,努力形成全社会推动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合力,强化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
  五是政府要尽可能作出有利于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良好制度安排,为创造更好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环境提供一系列有效、配套的综合政策保障。并在减少税费、打破垄断、政府采购、放松管制、金融支持、集聚人才、创造环境、设立科技专项、知识产权保护、实行更为宽松的市场准入等方面积极作为。
  六是积极把握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给湖北省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带来的难得机遇,使高技术服务业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草根创业者的乐园。切实为高技术服务创业者及其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将加快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与解决知识性就业创业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更多的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尤其是民营高技术服务业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七是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创造环境”协同联动发展机制,充分利用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的资源秉赋、有利条件、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通过行之有效的资源整合,激发和释放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潜能,以高技术服务先行崛起为湖北省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
  八是充分发挥湖北省武汉、襄阳、宜昌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尤其是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功能,在高技术服务业空间布局上形成“1+2”三点支撑,通过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高技术服务业基地,不断强化它们对高技术服务业的先行示范及辐射带动作用。
  九是大力培育湖北省高成长性高技术服务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不断延伸、完善高技术服务业产业链和产业价值链,积极探讨高技术服务业商业模式创新。着力推进高技术服务业领域的官产学研合作,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努力打造高技术服务业各个重要领域的产业联盟,加快建设高技术服务业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
  十是努力创造有利于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努力打造有利于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配套体系。进一步加强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企业孵化器,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加速器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对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孵化和加速作用。

(《科技进步与对策》,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光,乔亚兰)   高技术服务业: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国贵阳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gygov.gov.cn | 更新时间:2012-02-01 | 来源:中经专网字号:【大】【中】【小】  【复制本页地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国贵阳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gygov.gov.cn | 更新时间:2012-02-01 | 来源:中经专网字号:【大】【中】【小】  【复制本页地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摘要]本文从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3个深层次问题着手,分析了高技术服务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讨论了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的资源秉赋、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指出了高技术服务业对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提出了加快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中经评论·北京)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社会化、信息网络化和知识资本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正进行4个方面的战略性转型: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由粗放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这些转型与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相适应。“十二五”时期是湖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湖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湖北省所追求的跨越式发展,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前提的跨越式发展,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约束条件的跨越式发展,也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框架的跨越性发展。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湖北省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切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湖北省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2010年以14.8%的发展速度位居中部第一,这种速度即使在全国也屈指可数,湖北省被新闻媒体纳入“金砖四省区”。但是,湖北省要在“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着力于解决3个深层次问题: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其次是能源资源供需问题;再次是科教潜能释放问题。事实上,这3个深层次问题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必须要有系统思维,也必须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战略支撑点。
  
  二、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一)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2010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0.2∶46.8∶43.0;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为5.0∶51.9∶43.1;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为6.2∶53.2∶40.6;湖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3.6∶49.1∶37.3。上述数据分析表明∶湖北省第一产业比重明显偏高,第三产业又明显偏低,与我国发达地区有明显差距;湖北省第一产业比重甚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7个百分点。从2000-2010年湖北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看,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5.5∶49.6∶34.9,2005年为16.5∶42.8∶40.7,2010年为13.6∶49.1∶37.3,10年间似乎表现为无规律波动。从湖北省重工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看,1978年为52.9%,2009年已上升到72.8%。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可谓任重道远,必须下大力气加快进行。
  从湖北省龙头城市武汉看,2010年其GDP占到湖北省的34.9%,对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举足轻重。2010年,武汉市被国家确定为中部中心城市,暂未跻身国家中心城市的行列。在目前确定的5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武汉与京、津、沪、渝等4个直辖市没有可比性,与广州市相比,武汉的主要差距在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
  从2008-2010年广州三次产业结构及产业贡献看,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04∶38.94∶59.02,其中第二产业增长10.9%,第三产业增长13.6%,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6%;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9∶37.2∶60.9,其中第二产业增长8.8%,第三产业增长13.6%,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1%;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8∶37.2∶61.0,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6 464.79亿元,同比增长1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2%。广州市明确提出要“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及产业发展速度看,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7∶46.1∶50.2,第二产业增长17.7%,第三产业增长13.5%;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2∶47.0∶49.8,第二产业增长16.0%,第三产业增长12.5%;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1∶45.9∶51.0,第二产业增长17.8%,第三产业增长12.5%。相比之下,广州市近3年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65%以上。武汉市近3年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比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低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重化工产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从2001-2010年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看,2001年为6.3∶44.1∶49.6,2005年为4.9∶45.5∶49.6,2010年为3.1∶45.9∶51.0,10年间武汉市第三产业比重仅提高了1.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武汉市要完成国家所要求的“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还任重道远。
  
  (二)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能源资源供需问题
  
  
从湖北省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看,尽管在“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超过3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前1年完成控制目标。但湖北“缺煤少油乏气”的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生态环境压力也日益加大。
  目前,湖北省发电装机总量达2 600万Kw,其中,40%靠水电、60%靠火电,而96%的煤炭都需从省外购买,季节性缺煤严重。2009年,武汉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7%;在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总消费量中,钢铁、建材、石化、造纸、电力等五大高耗能产业能源消费量占90.7%。武钢80%以上的矿石依赖进口,每吨铁矿石运费比沿海钢铁企业高出100元左右。2009年,武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4%,消耗全社会能耗总量的20%;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4%,却消耗了全社会能耗总量的70%。在全国19个副省级城市中,武汉市单位GDP能耗排位靠后,2009年单位GDP能耗为1.09t标准煤,高于全国1.06t标准煤的平均水平,是北京的近2倍、上海的近1.5倍。长期以来,武汉市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至今煤炭在全市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仍在50%以上。这种能耗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无疑给武汉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出了挑战。
  
  (三)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科教潜能释放问题
  
  
从湖北省科教潜能看,以大科学视野及其综合指标来衡量,湖北省不仅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颇具实力,而且人文社会科学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名符其实的科教大省。湖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基地,2010年在校大学生达140万,仅武汉市就有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7所,其数量超过中部其它5省的总和。近年来,武汉市在校大学生超过110万,每年大学毕业生约25万人,位居全国第一。客观而论,湖北省科教资源丰富,科教潜能很大,但“顶天”的标志科技强,而“立地”的民生科技相对较弱,科教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湖北省的科教资源有待通过深度整合进一步激活,科教潜能有待通过深入发掘更充分的释放。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湖北省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振兴崛起之路,这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武汉市是我国历史形成的科教重镇。2009年,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和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先后被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看,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远高于高技术服务业,2009年高技术服务业约占总收入的15%。相比较而言,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中,高技术服务业比重在2008年达到53.7%,2009年上升到53.9%。2009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数达到10 207家,占企业总数的75.7%。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技术服务业占总收入的比重将达到20%以上,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技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超过65%。由此可见,在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方面,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明显差异和差距。2011年3月,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其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态势无疑给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来新的压力。面对未来的严峻挑战,关键在于真正依靠创新驱动发展,通过行之有效的整合和激活措施,有效释放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的科教潜能,实现高技术服务业先行崛起。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解决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新思维,根据相关性原则以及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可以选择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并使其成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
  
  三、高技术服务业对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一)高技术服务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高技术服务业是围绕高新技术创新及其应用并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产业,是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是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高技术服务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性,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有效手段,也是高新技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众多领域的重要载体。高技术服务业具有高技术性、高增值性和高渗透性等特点,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相对于高技术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而言,高技术服务业更多是依靠人才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等,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消耗较低,因而是名符其实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高技术服务业主要包括研发设计、高技术生产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以及文化创意等。高技术服务业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引擎,高技术服务业的一些重要领域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由于高技术服务业是以高技术为支撑,其内涵外延随高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不断丰富和拓展,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分化和产业融合将进一步深化,对现代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将日益深刻。从世界范围看,高技术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的主体及核心,并作为主要引擎驱动高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带动高技术产业及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从发展趋势看,发达国家处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地位,正在抢占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许多跨国高技术制造企业正向高技术服务业转型,高技术服务业的国际产业转移正加快进行。
  近年来,我国开始关注和加快推进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2010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在实践中探索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律,选择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深圳市、大连市等14个省市,先期开展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工作,为今后全国全面部署高技术服务业工作奠定基础。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发布,明确提出要“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贸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2010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授予上海、重庆、广州、沈阳、石家庄、苏州、郴州等15个城市为“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广州市高技术服务业总收入将达到6 000亿元,实现增加值2 500亿元,占全市GDP的15%。2015年,大连市高技术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将从2009年7.3%,增加到14%以上。大连市目前正在建设的生态科技创新城占地65Km2,将承担大连高技术服务业基地核心区建设任务。在201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以高技术的延伸服务和支持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各地已出现竞相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态势。
  
  (二)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的资源秉赋及比较优势
  
  
湖北省、武汉市、尤其是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具有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资源秉赋和明显的比较优势,客观上具有打造“中部设计之都”、“中部教育培训服务中心”、“中部医疗服务中心”乃至“中部高技术服务业中心”的潜能。
  以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工程设计行业为例,其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一流,并稳居中西部第一。据统计,在武汉市25家工程设计骨干企业中,有6家拥有全国设计行业最高资质--综合甲级资质,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武汉市进入全国工程设计行业百强的企业数量与上海相当,并列全国第二位。2010年,武汉市工程设计行业收入超过400亿元,营业收入的70%来自外省市及海外市场。按照《武汉市工程设计产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2015年武汉市工程设计产业产值将突破1 000亿元,产业增加值超过500亿元,产业利润突破100亿元,营业收入的30%来自海外市场[7]。2011年1月,中国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这个产业联盟由32家成员单位组成,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家勘察设计大师30多名,高级技术人才近10 000名,注册工程师达5 000名,不仅工程设计综合实力强、人才和技术优势突出,而且工程设计服务领域全覆盖并具有明显的外向性和带动性。通过创建产业联盟这个合作、交流、集成和发展的平台,发挥各自在人才、技术、专业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将武汉工程设计产业做大做强。
  根据《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未来10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全力打造“以光电子信息为支柱型产业,以生物、环保、现代装备为战略型产业,以高技术服务业为先导型产业”的“131”产业架构,并将建设中部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高地、打造中部地区高技术服务业中心作为目标。2015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技术服务业总收入将超过2 000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转变。加强信息服务,提升软件开发应用水平,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积极发展检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支撑服务”。从国家大力发展的这些高技术服务业领域看,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都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明显的比较优势,不仅能有所作为且能大有作为。
  
  (三)高技术服务业对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湖北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8]。在路径选择上,加快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实施高端战略,在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高技术服务业的战略支撑作用。这是由世界发展潮流、经济发展趋势、产业发展走向、社会发展需要和湖北发展实际所决定的。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湖北省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有助于激活和释放湖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潜能,有助于湖北省构建更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湖北省解决产业发展的动力、资源、空间和手段问题,有助于湖北省强化创造知识的创新和应用知识的创新,有助于缓解湖北省知识性就业的压力;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湖北省实施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高端战略,有助于加快湖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助于强化湖北省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支点作用;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缓解制约湖北省发展的“缺煤少油乏气”问题,有助于发挥湖北省科教资源秉赋及比较优势,有助于湖北省培育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推动湖北省“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有助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有助于强化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以及宜昌、襄阳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湖北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实现“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的历史性转变。湖北省在2010年已被列为全国先期开展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的14个省市之一,面临加速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难得机遇。必须真正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抢前争先、真抓实干,切实加快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并充分发挥高技术服务业对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四、加快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为加快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切实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坚持以开放为先导,不断提高对高技术服务业先行跨越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高技术服务业对湖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新型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坚定不移地将高技术服务业作为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大力发展。旗帜鲜明地强化这3种产业定性及定位,对于加快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十分重要。
  二是着眼于抢占高技术服务业战略制高点,制定和完善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战略及规划,明确建设中部地区高技术服务业中心以及“中部设计之都”、“中部教育培训中心”、“中部健康医疗服务中心”、“中部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中部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等战略目标。并在湖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10年规划中得到体现,充分发挥规划对高技术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性、计划性和协调性。
  三是实施湖北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高端战略,从注重承接一般制造业、先进制造业转移到主动承接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向高技术服务业转移,着力于自觉承接、科学承接、创新承接、系统承接和联动承接。通过突破性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将其打造为千亿级规模产业,加快实现湖北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优化,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四是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配置资源、整合资源、激活资源方面的共同作用,努力解决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与GDP增长不同步的“逆服务性”问题。积极推进“服务社会化”、“服务外部化”等,努力形成全社会推动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合力,强化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
  五是政府要尽可能作出有利于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良好制度安排,为创造更好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环境提供一系列有效、配套的综合政策保障。并在减少税费、打破垄断、政府采购、放松管制、金融支持、集聚人才、创造环境、设立科技专项、知识产权保护、实行更为宽松的市场准入等方面积极作为。
  六是积极把握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给湖北省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带来的难得机遇,使高技术服务业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草根创业者的乐园。切实为高技术服务创业者及其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将加快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与解决知识性就业创业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更多的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尤其是民营高技术服务业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七是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创造环境”协同联动发展机制,充分利用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的资源秉赋、有利条件、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通过行之有效的资源整合,激发和释放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潜能,以高技术服务先行崛起为湖北省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
  八是充分发挥湖北省武汉、襄阳、宜昌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尤其是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功能,在高技术服务业空间布局上形成“1+2”三点支撑,通过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高技术服务业基地,不断强化它们对高技术服务业的先行示范及辐射带动作用。
  九是大力培育湖北省高成长性高技术服务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不断延伸、完善高技术服务业产业链和产业价值链,积极探讨高技术服务业商业模式创新。着力推进高技术服务业领域的官产学研合作,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努力打造高技术服务业各个重要领域的产业联盟,加快建设高技术服务业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
  十是努力创造有利于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努力打造有利于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配套体系。进一步加强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企业孵化器,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加速器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对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孵化和加速作用。

(《科技进步与对策》,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光,乔亚兰)   

 地理信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选择和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之中,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系统地提出加快地理信息产业大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改革,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营造有利于地理信息产业企业发展的公平、公正、有序、宽松的市场环境,发挥地理信息产业在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促使其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产业。

                    一、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具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性

                    后金融危机时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理信息产业是以3S(或3S+C)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卫星通信技术C)为支撑发展起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3S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推动着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地理信息产业是地理信息生产和服务部门,地理信息资源是数据量最大、覆盖面最宽、应用面最广的信息资源之一,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长远影响和持续作用的基础性信息资源。由3S为基础形成的电子地图、卫星导航、遥感影像等地理信息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许多领域。地理信息产业应用也正由原来简单的地理要素和空间信息的查询,向智能化辅助决策型的综合信息知识服务系统发展,由通用管理功能向专业功能方向发展,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巨大效益和便利,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其特性是在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地理信息产业选择和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六方面。

                    (一)地理信息产业具有市场前景的广阔性和高增长性

                    近十年来,我国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产业从无到有,在技术发展与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一是3S产品新应用领域不断开拓和扩大,由规划、国土、资源、环境、测绘、国防等传统领域扩展到科学决策、社会、经济、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领域,形成了许多行业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和较为成熟的应用模型,3S的应用已经呈现出规模化、市场化、网络化和服务化的特点,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社会对地理信息产品需求广泛,培育着一个潜力巨大的地理信息市场。在我国,3S的应用主体是以政府部门应用为主,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应用正在高速发展和普及,未来面向企业以及大众的信息服务将成新增长点。地理信息技术正在融入IT主流,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市场前景良好,发展潜力巨大,并且随着地理信息应用与日俱增,地理信息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三是市场涌现出一批GIS企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近年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保持了高速发展态势,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有关部门推算,2008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规模已超过600亿元,从业人员约40万,我国从事地理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以及具有测绘资质的从业主体已超过1.8万家,初步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如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过的东方道迩公司等。

                    (二)新应用带动新增长

                    3S一体化结合使地理信息数据和技术将广泛地被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几乎每个行业和领域,包括国土资源、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地质构造探测、城市规划、紧急事务处理、经济社会规划、工业、农业、林业、海洋、交通、铁道、统计、公安、军事、电力、能源、通信、房产、保险等行业和部门。随着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卫星导航技术与GIS结合,特别是3G移动通信的启动,面对社会大众的网络地理信息服务和基于位置的服务(LBS)成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并将逐渐成为地理信息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地理信息产业与物联网融合

                    物联网方兴未艾,我国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物联网”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电子标签识别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让所有的物品都通过网络联系起来,以便于管理。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和宽带光纤接入网建设,未来十年内物联网将大规模普及,物联网的兴起必将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带来巨大需求,地理信息技术也将与物联网技术高度融合,新地理信息时代将随之到来。

                    (四)地理信息产业链长、带动系数大

                    3S技术将融入信息技术的主流,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着广泛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构成了庞大的地理信息产业链和产业关联群。有关统计显示,地理信息产业关联度大于1∶10。在上游直接带动和融合了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技术、测绘仪器等设备和产品的生产和制造,以及各种系统软件和工具软件产业的发展。在中游直接带动遥感产业、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发展,带动地理信息数据的生产和技术服务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市场发展。在下游直接带动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性投入,同时参考发达国家经济和地理信息行业发展的历程,预计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市场和需求在今后的10年内将会有较大增长,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将形成为万亿元以上规模的产业。

                    (五)地理信息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3S为基础,将3S各独立技术中的有关部分有机集成起来,构成一个强大的技术体系,可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可靠的收集、处理与更新。促进3S技术集成应用的发展,是在应用推动的基础上建立的,是系统与业务结合的需要。初步形成产学研企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地理信息产业链,已经涌现出一批实用、优秀的遥感软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在实施,已具备发射高分辨率卫星的能力等。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向纵深发展,互联网与地理信息系统相互交织,数字地球、智慧地球逐步从概念走向开发和应用,地理信息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技术先进性和劳动密集性并存

                    作为信息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理信息产业广泛利用了当前信息产业中最前沿、最尖端的技术,比如航空航天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高速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地理信息产业中所面临的问题,也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当前技术水平下,地理信息产业也是一个高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的定位信息、重力信息仍需要人工测绘,影像数据库也需要人工纠正、判读,地籍数据库要人工采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地理信息产业的劳动密集性特征将不会改变。

                    二、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挑战

                    (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度低,致使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裹足不前

                    目前,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基础地理信息的开放程度是关键,这也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地理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地理信息资源,地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地理信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核心,要在基础地理信息上开发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地理信息产业作为一个安全关联度较高的产业,一方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越来越需要大比例尺、高精度、多时相、全要素的地理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地理信息尤其是高精度的基础地理信息日益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争夺的重要资源。目前,我国的基础地理信息政策对市场迫切需要的大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保密要求较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需要多元主体投入,尤其是民间资本参与,否则无法快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如果保密定位层次过宽,则会造成投资者无法参与。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保密难题,基于“精准打击”忧虑,这涉及对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认识问题。随着传感器技术不断进步,影像分辨率不断提高,国际间的商用卫星在可见光波段已达到0.41米分辨率,全天候微波卫星遥感图像也达到1米分辨率,其中以WorldView-1最为出色,它们的全色影像分辨率均已到达0.5米以下,访问周期在1—3天。国外一般的遥感专家都可以提取出地面许多目标的几何特征,甚至包括目标的红外光谱区和微波波段的特征,从而推测目标性质。

                    (二)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保障能力不够

                    我国已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可以支撑国家信息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基础设施,为3S规模化、产业化应用创造了条件。发展新兴产业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而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核心资源和应用开发能力不足。目前,国产遥感卫星数据源的规模和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比如在产业上游,高中分辨率遥感影像市场90%用外国卫星,在高分辨率数据方面无法与国外数据源竞争;卫星导航定位和遥感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和数据处理软件等主要依赖国外;大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方面也是国外产品占主流,海量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处理、集成管理与网络化应用服务、地理信息数据分析、表达与可视化、信息共享与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不够,缺乏自主的大型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遥感影像处理软件等,自主技术保障能力不足,需要在创新上突破。

                    (三)地理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地理信息标准化建设有待加强

                    尽管我国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储备不断增长,但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地理信息数据共享的观念落后、渠道不畅、机制不健全、共享程度低;集成化程度低,系统结构开发性差,没有实现与全球定位系统、遥感信息的集成应用,难以满足现代资源环境管理向集成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的需要;涉密信息较多,地理信息的可获得性和信息质量等与实际应用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信息孤岛”现象较为严重。因而,使得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与重复建设并存成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地理信息标准化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是高技术产业的制高点,也是提高产业规模效益和深化地理信息应用的保证。我国地理信息标准不统一,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的技术标准、数据交换标准、元数据标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难以共享;在标准的理论基础和适用性上与国际有关组织相比有较大差距。

                    (四)地理信息服务在政府管理决策中的应用急待拓展

                    地理信息服务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一是面向政府管理决策,二是面向企业信息化建设,三是面向社会大众生活。地理信息技术已经在我国政府管理决策的多个领域得到应用,然而,进展还比较缓慢,其巨大的社会效益还需向纵深拓展。主要是由于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转变、3S技术还不完善、电子政务还不深入等原因,致使政府3S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概括起来,3S在政府管理决策应用中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
                  一些部门和地方领导没有“空间意识”,重视程度不够。2
                  3S应用不广泛、不深入,利用率低,许多还停留在地理可视化和空间查询层面,尚未真正应用于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上。3
                  3S用户界面复杂、术语多,使用门槛高,对于领导干部和普通公务员等非专业人员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三、国外发展地理信息产业法规政策的一些做法

                    (一)美国政府推动和支持,私人资本积极参与

                    美国的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管地理信息产业的部门为联邦地质调查局下属的国家测绘部(NMP),NMP主要着眼于数据标准、分发政策和应用技术的制定,制图数据的采集与一体化、地球科学信息的管理与分发、地理研究与应用,项目重点为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和国家卫星土地遥感数据档案(NSLRSDA),具体的数据采集工作则以合同方式承包给其他机构、公司和个人。美国政府对地理信息产业的投入,包括对NMP、私营企业、其他联邦政府机构、各级政府和大学的投入。

                    在美国,作为框架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基本上是免费的,用户可以通过各网络结点下载。廉价地理信息数据的使用,加速了美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2001年“9·11事件”后,国土安全概念融入美国政府的日常工作和美国国民日常生活之中,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美国的危机处理能力。

                    (二)日本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变政府不重视状况

                    20世纪80年代GIS在北美蓬勃发展,但日本政府对GIS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私人公司没有机会使GIS产业化。这种状况80年代后半期开始改变,一是GIS在政府各级部门中得到普及,用于农业、环境、规划和森林管理等领域;二是公共设施、煤气、电力、通讯等领域的私人公司开始采用GIS进行管理、模拟和规划;三是各种数字地图数据库纷纷建立,用于道路管理、公共设施管理、商业规划和咨询服务等,尤其是建立各种面向社会的基础性或专题性的地图数据库。日本劳动力昂贵,如果每个GIS用户都要专门建立所需的数值地图数据库,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费用也是多数用户难以承担的。不解决建库问题,GIS的普及是不可能的。因此,建立各种面向社会的基础性或专题性的地图数据库,成为推动GIS产业化的重要因素,地图数据库的建立和销售也成为GIS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英国基础地理数据是公益性活动

                    领导英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是英国陆军测量局,它既为军队服务,又提供民用产品。由于认识到基础地理数据的生产属于公益性的活动,从1999年4月份开始,英国政府开始投资测量局的非商业性活动。作为一个政府部门,它得到的政府资助逐年减少,其提供的数据服务需要用户付费。

                    四、建议

                    (一)把地理信息产业选择和确定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

                    地理信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选择和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之中,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系统地提出加快地理信息产业大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改革,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营造有利于地理信息产业企业发展的公平、公正、有序、宽松的市场环境,发挥地理信息产业在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促使其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产业。

                    (二)调整地理信息保密政策,促进多元投资主体进入

                    当前,地理信息相关保密政策已制约产业发展,应妥善处理地理信息保密与利用的关系,以保障安全、高效利用为原则,科学合理确定地理信息保密内容。应根据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创新地理信息保密政策,加快制定和发布地理信息分层定密方案,解决定密过宽问题,制定和修订涉密地理信息使用管理办法、地理信息市场监督管理条例、地理信息数据网络登载传播管理办法等,以利于多元投资主体广泛参与地理信息产业;加强地理信息共享法规建设,建立共享机制,规范共享行为,切实解决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瓶颈,使其更加适应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相对于下一代互联网,随着Web2.0、网格计算和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在地理信息的公开和保密管理、提供和使用管理、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市场准入制度等方面,应不断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保密法规,这样才不至于束缚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手脚。

                    (三)实行“国家平台+商业化运作”的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模式

                    根据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基础性、公益性、权威性、统一性、长期性,以及地理信息产品服务产业链长、关联效应强和广泛应用的基本特征,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要依靠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实行“国家平台+商业化运作”模式。“国家平台”是指国家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需要增加对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更新的经费支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资源,为了构建“数字中国”,国家应着力建设多源、多尺度、多种功能、多类型集成应用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软件平台工具,以及多分辨率、多时相的国家基础遥感影像数据库,统筹协调全国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包括掌握全球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商业化运作”是在地理信息服务与应用领域,建立良好的投资引导机制,允许各类社会资金进入地理信息产业,促进地理信息企业资本多元化;着力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地理信息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实现集团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不断推动地理信息产品升级换代和服务多样化、网络化、精准化。“商业化运作”就是要充分发挥地理信息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的潜能,因为企业能更多地了解用户需求,有效解决应用工具系统,创新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总体设计、服务方式和运营模式,同时也能反作用促进平台建设。

                    (四)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搭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也是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措施。要重点围绕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的需要,研究制定适应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标准和规范。要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相关企业在地理信息标准研制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地理信息企业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国家搭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内容包括:框架数据生产、服务系统开发、与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基于平台的应用系统。通过平台建设,一是整合政府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探索地理信息社会化服务模式,实现面向政府、公众及行业部门的及时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二是相继开发网上导航、GPS定位服务、政府紧急救助等应用系统,以统一、标准、权威的基础地理信息促进地理信息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三是开发基于地理空间数据的土地、环保、交通、林业、旅游、公安等各类应用服务和决策服务系统,整合和规范地理信息服务市场,促进政府各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带动各行业地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五)加强对地理信息产业的规划和领导

                    地理信息产业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硬件制造、软件开发、数据生产、系统集成、信息服务等,地理信息应用工程涉及面大、投资高、技术复杂,参与部门有军民许多单位。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需要协调和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互联互通和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等;需要建立地理信息产业市场监管体系;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合理确定准入条件,严格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地理信息产业的从业单位资质管理、从业人员资格管理、标准与质量管理、地理信息提供和使用许可管理、地理信息安全管理等,使企业在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发展。根据地理信息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国家有必要设立专门的综合性的地理信息管理机构,也可以对现有国家测绘管理机构进行改组设立国家地理信息局,行使推进和培育地理信息产业持续发展的职责和职能。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从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3个深层次问题着手,分析了高技术服务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讨论了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的资源秉赋、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指出了高技术服务业对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提出了加快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中经评论·北京)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社会化、信息网络化和知识资本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正进行4个方面的战略性转型: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由粗放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这些转型与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相适应。“十二五”时期是湖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湖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湖北省所追求的跨越式发展,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前提的跨越式发展,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约束条件的跨越式发展,也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框架的跨越性发展。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湖北省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切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湖北省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2010年以14.8%的发展速度位居中部第一,这种速度即使在全国也屈指可数,湖北省被新闻媒体纳入“金砖四省区”。但是,湖北省要在“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着力于解决3个深层次问题: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其次是能源资源供需问题;再次是科教潜能释放问题。事实上,这3个深层次问题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必须要有系统思维,也必须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战略支撑点。
  
  二、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一)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2010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0.2∶46.8∶43.0;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为5.0∶51.9∶43.1;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为6.2∶53.2∶40.6;湖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3.6∶49.1∶37.3。上述数据分析表明∶湖北省第一产业比重明显偏高,第三产业又明显偏低,与我国发达地区有明显差距;湖北省第一产业比重甚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7个百分点。从2000-2010年湖北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看,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5.5∶49.6∶34.9,2005年为16.5∶42.8∶40.7,2010年为13.6∶49.1∶37.3,10年间似乎表现为无规律波动。从湖北省重工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看,1978年为52.9%,2009年已上升到72.8%。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可谓任重道远,必须下大力气加快进行。
  从湖北省龙头城市武汉看,2010年其GDP占到湖北省的34.9%,对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举足轻重。2010年,武汉市被国家确定为中部中心城市,暂未跻身国家中心城市的行列。在目前确定的5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武汉与京、津、沪、渝等4个直辖市没有可比性,与广州市相比,武汉的主要差距在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
  从2008-2010年广州三次产业结构及产业贡献看,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04∶38.94∶59.02,其中第二产业增长10.9%,第三产业增长13.6%,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6%;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9∶37.2∶60.9,其中第二产业增长8.8%,第三产业增长13.6%,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1%;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8∶37.2∶61.0,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6 464.79亿元,同比增长1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2%。广州市明确提出要“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及产业发展速度看,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7∶46.1∶50.2,第二产业增长17.7%,第三产业增长13.5%;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2∶47.0∶49.8,第二产业增长16.0%,第三产业增长12.5%;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1∶45.9∶51.0,第二产业增长17.8%,第三产业增长12.5%。相比之下,广州市近3年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65%以上。武汉市近3年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比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低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重化工产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从2001-2010年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看,2001年为6.3∶44.1∶49.6,2005年为4.9∶45.5∶49.6,2010年为3.1∶45.9∶51.0,10年间武汉市第三产业比重仅提高了1.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武汉市要完成国家所要求的“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还任重道远。
  
  (二)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能源资源供需问题
  
  
从湖北省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看,尽管在“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超过3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前1年完成控制目标。但湖北“缺煤少油乏气”的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生态环境压力也日益加大。
  目前,湖北省发电装机总量达2 600万Kw,其中,40%靠水电、60%靠火电,而96%的煤炭都需从省外购买,季节性缺煤严重。2009年,武汉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7%;在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总消费量中,钢铁、建材、石化、造纸、电力等五大高耗能产业能源消费量占90.7%。武钢80%以上的矿石依赖进口,每吨铁矿石运费比沿海钢铁企业高出100元左右。2009年,武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4%,消耗全社会能耗总量的20%;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4%,却消耗了全社会能耗总量的70%。在全国19个副省级城市中,武汉市单位GDP能耗排位靠后,2009年单位GDP能耗为1.09t标准煤,高于全国1.06t标准煤的平均水平,是北京的近2倍、上海的近1.5倍。长期以来,武汉市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至今煤炭在全市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仍在50%以上。这种能耗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无疑给武汉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出了挑战。
  
  (三)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科教潜能释放问题
  
  
从湖北省科教潜能看,以大科学视野及其综合指标来衡量,湖北省不仅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颇具实力,而且人文社会科学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名符其实的科教大省。湖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基地,2010年在校大学生达140万,仅武汉市就有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7所,其数量超过中部其它5省的总和。近年来,武汉市在校大学生超过110万,每年大学毕业生约25万人,位居全国第一。客观而论,湖北省科教资源丰富,科教潜能很大,但“顶天”的标志科技强,而“立地”的民生科技相对较弱,科教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湖北省的科教资源有待通过深度整合进一步激活,科教潜能有待通过深入发掘更充分的释放。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湖北省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振兴崛起之路,这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武汉市是我国历史形成的科教重镇。2009年,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和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先后被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看,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远高于高技术服务业,2009年高技术服务业约占总收入的15%。相比较而言,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中,高技术服务业比重在2008年达到53.7%,2009年上升到53.9%。2009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数达到10 207家,占企业总数的75.7%。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技术服务业占总收入的比重将达到20%以上,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技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超过65%。由此可见,在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方面,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明显差异和差距。2011年3月,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其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态势无疑给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来新的压力。面对未来的严峻挑战,关键在于真正依靠创新驱动发展,通过行之有效的整合和激活措施,有效释放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的科教潜能,实现高技术服务业先行崛起。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解决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新思维,根据相关性原则以及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可以选择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并使其成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
  
  三、高技术服务业对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一)高技术服务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高技术服务业是围绕高新技术创新及其应用并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产业,是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是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高技术服务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性,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有效手段,也是高新技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众多领域的重要载体。高技术服务业具有高技术性、高增值性和高渗透性等特点,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相对于高技术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而言,高技术服务业更多是依靠人才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等,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消耗较低,因而是名符其实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高技术服务业主要包括研发设计、高技术生产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以及文化创意等。高技术服务业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引擎,高技术服务业的一些重要领域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由于高技术服务业是以高技术为支撑,其内涵外延随高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不断丰富和拓展,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分化和产业融合将进一步深化,对现代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将日益深刻。从世界范围看,高技术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的主体及核心,并作为主要引擎驱动高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带动高技术产业及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从发展趋势看,发达国家处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地位,正在抢占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许多跨国高技术制造企业正向高技术服务业转型,高技术服务业的国际产业转移正加快进行。
  近年来,我国开始关注和加快推进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2010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在实践中探索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律,选择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深圳市、大连市等14个省市,先期开展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工作,为今后全国全面部署高技术服务业工作奠定基础。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发布,明确提出要“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贸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2010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授予上海、重庆、广州、沈阳、石家庄、苏州、郴州等15个城市为“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广州市高技术服务业总收入将达到6 000亿元,实现增加值2 500亿元,占全市GDP的15%。2015年,大连市高技术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将从2009年7.3%,增加到14%以上。大连市目前正在建设的生态科技创新城占地65Km2,将承担大连高技术服务业基地核心区建设任务。在201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以高技术的延伸服务和支持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各地已出现竞相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态势。
  
  (二)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的资源秉赋及比较优势
  
  
湖北省、武汉市、尤其是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具有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资源秉赋和明显的比较优势,客观上具有打造“中部设计之都”、“中部教育培训服务中心”、“中部医疗服务中心”乃至“中部高技术服务业中心”的潜能。
  以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工程设计行业为例,其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一流,并稳居中西部第一。据统计,在武汉市25家工程设计骨干企业中,有6家拥有全国设计行业最高资质--综合甲级资质,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武汉市进入全国工程设计行业百强的企业数量与上海相当,并列全国第二位。2010年,武汉市工程设计行业收入超过400亿元,营业收入的70%来自外省市及海外市场。按照《武汉市工程设计产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2015年武汉市工程设计产业产值将突破1 000亿元,产业增加值超过500亿元,产业利润突破100亿元,营业收入的30%来自海外市场[7]。2011年1月,中国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这个产业联盟由32家成员单位组成,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家勘察设计大师30多名,高级技术人才近10 000名,注册工程师达5 000名,不仅工程设计综合实力强、人才和技术优势突出,而且工程设计服务领域全覆盖并具有明显的外向性和带动性。通过创建产业联盟这个合作、交流、集成和发展的平台,发挥各自在人才、技术、专业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将武汉工程设计产业做大做强。
  根据《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未来10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全力打造“以光电子信息为支柱型产业,以生物、环保、现代装备为战略型产业,以高技术服务业为先导型产业”的“131”产业架构,并将建设中部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高地、打造中部地区高技术服务业中心作为目标。2015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技术服务业总收入将超过2 000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转变。加强信息服务,提升软件开发应用水平,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积极发展检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支撑服务”。从国家大力发展的这些高技术服务业领域看,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都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明显的比较优势,不仅能有所作为且能大有作为。
  
  (三)高技术服务业对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湖北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8]。在路径选择上,加快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实施高端战略,在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高技术服务业的战略支撑作用。这是由世界发展潮流、经济发展趋势、产业发展走向、社会发展需要和湖北发展实际所决定的。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湖北省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有助于激活和释放湖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潜能,有助于湖北省构建更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湖北省解决产业发展的动力、资源、空间和手段问题,有助于湖北省强化创造知识的创新和应用知识的创新,有助于缓解湖北省知识性就业的压力;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湖北省实施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高端战略,有助于加快湖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助于强化湖北省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支点作用;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缓解制约湖北省发展的“缺煤少油乏气”问题,有助于发挥湖北省科教资源秉赋及比较优势,有助于湖北省培育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推动湖北省“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有助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有助于强化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以及宜昌、襄阳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湖北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实现“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的历史性转变。湖北省在2010年已被列为全国先期开展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的14个省市之一,面临加速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难得机遇。必须真正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抢前争先、真抓实干,切实加快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并充分发挥高技术服务业对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四、加快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为加快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切实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坚持以开放为先导,不断提高对高技术服务业先行跨越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高技术服务业对湖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新型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坚定不移地将高技术服务业作为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大力发展。旗帜鲜明地强化这3种产业定性及定位,对于加快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十分重要。
  二是着眼于抢占高技术服务业战略制高点,制定和完善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战略及规划,明确建设中部地区高技术服务业中心以及“中部设计之都”、“中部教育培训中心”、“中部健康医疗服务中心”、“中部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中部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等战略目标。并在湖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10年规划中得到体现,充分发挥规划对高技术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性、计划性和协调性。
  三是实施湖北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高端战略,从注重承接一般制造业、先进制造业转移到主动承接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向高技术服务业转移,着力于自觉承接、科学承接、创新承接、系统承接和联动承接。通过突破性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将其打造为千亿级规模产业,加快实现湖北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优化,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四是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配置资源、整合资源、激活资源方面的共同作用,努力解决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与GDP增长不同步的“逆服务性”问题。积极推进“服务社会化”、“服务外部化”等,努力形成全社会推动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合力,强化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
  五是政府要尽可能作出有利于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良好制度安排,为创造更好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环境提供一系列有效、配套的综合政策保障。并在减少税费、打破垄断、政府采购、放松管制、金融支持、集聚人才、创造环境、设立科技专项、知识产权保护、实行更为宽松的市场准入等方面积极作为。
  六是积极把握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给湖北省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带来的难得机遇,使高技术服务业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草根创业者的乐园。切实为高技术服务创业者及其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将加快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与解决知识性就业创业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更多的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尤其是民营高技术服务业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七是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创造环境”协同联动发展机制,充分利用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的资源秉赋、有利条件、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通过行之有效的资源整合,激发和释放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潜能,以高技术服务先行崛起为湖北省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
  八是充分发挥湖北省武汉、襄阳、宜昌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尤其是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功能,在高技术服务业空间布局上形成“1+2”三点支撑,通过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高技术服务业基地,不断强化它们对高技术服务业的先行示范及辐射带动作用。
  九是大力培育湖北省高成长性高技术服务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不断延伸、完善高技术服务业产业链和产业价值链,积极探讨高技术服务业商业模式创新。着力推进高技术服务业领域的官产学研合作,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努力打造高技术服务业各个重要领域的产业联盟,加快建设高技术服务业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
  十是努力创造有利于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努力打造有利于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配套体系。进一步加强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企业孵化器,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加速器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对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孵化和加速作用。

(《科技进步与对策》,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光,乔亚兰)   

[摘要]本文从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3个深层次问题着手,分析了高技术服务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讨论了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的资源秉赋、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指出了高技术服务业对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提出了加快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中经评论·北京)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社会化、信息网络化和知识资本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正进行4个方面的战略性转型: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由粗放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这些转型与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相适应。“十二五”时期是湖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湖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湖北省所追求的跨越式发展,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前提的跨越式发展,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约束条件的跨越式发展,也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框架的跨越性发展。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湖北省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切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湖北省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2010年以14.8%的发展速度位居中部第一,这种速度即使在全国也屈指可数,湖北省被新闻媒体纳入“金砖四省区”。但是,湖北省要在“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着力于解决3个深层次问题: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其次是能源资源供需问题;再次是科教潜能释放问题。事实上,这3个深层次问题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必须要有系统思维,也必须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战略支撑点。
  
  二、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一)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2010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0.2∶46.8∶43.0;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为5.0∶51.9∶43.1;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为6.2∶53.2∶40.6;湖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3.6∶49.1∶37.3。上述数据分析表明∶湖北省第一产业比重明显偏高,第三产业又明显偏低,与我国发达地区有明显差距;湖北省第一产业比重甚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7个百分点。从2000-2010年湖北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看,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5.5∶49.6∶34.9,2005年为16.5∶42.8∶40.7,2010年为13.6∶49.1∶37.3,10年间似乎表现为无规律波动。从湖北省重工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看,1978年为52.9%,2009年已上升到72.8%。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可谓任重道远,必须下大力气加快进行。
  从湖北省龙头城市武汉看,2010年其GDP占到湖北省的34.9%,对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举足轻重。2010年,武汉市被国家确定为中部中心城市,暂未跻身国家中心城市的行列。在目前确定的5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武汉与京、津、沪、渝等4个直辖市没有可比性,与广州市相比,武汉的主要差距在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
  从2008-2010年广州三次产业结构及产业贡献看,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04∶38.94∶59.02,其中第二产业增长10.9%,第三产业增长13.6%,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6%;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9∶37.2∶60.9,其中第二产业增长8.8%,第三产业增长13.6%,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1%;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8∶37.2∶61.0,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6 464.79亿元,同比增长1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2%。广州市明确提出要“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及产业发展速度看,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7∶46.1∶50.2,第二产业增长17.7%,第三产业增长13.5%;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2∶47.0∶49.8,第二产业增长16.0%,第三产业增长12.5%;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1∶45.9∶51.0,第二产业增长17.8%,第三产业增长12.5%。相比之下,广州市近3年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65%以上。武汉市近3年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比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低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重化工产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从2001-2010年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看,2001年为6.3∶44.1∶49.6,2005年为4.9∶45.5∶49.6,2010年为3.1∶45.9∶51.0,10年间武汉市第三产业比重仅提高了1.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武汉市要完成国家所要求的“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还任重道远。
  
  (二)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能源资源供需问题
  
  
从湖北省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看,尽管在“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超过3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前1年完成控制目标。但湖北“缺煤少油乏气”的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生态环境压力也日益加大。
  目前,湖北省发电装机总量达2 600万Kw,其中,40%靠水电、60%靠火电,而96%的煤炭都需从省外购买,季节性缺煤严重。2009年,武汉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7%;在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总消费量中,钢铁、建材、石化、造纸、电力等五大高耗能产业能源消费量占90.7%。武钢80%以上的矿石依赖进口,每吨铁矿石运费比沿海钢铁企业高出100元左右。2009年,武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4%,消耗全社会能耗总量的20%;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4%,却消耗了全社会能耗总量的70%。在全国19个副省级城市中,武汉市单位GDP能耗排位靠后,2009年单位GDP能耗为1.09t标准煤,高于全国1.06t标准煤的平均水平,是北京的近2倍、上海的近1.5倍。长期以来,武汉市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至今煤炭在全市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仍在50%以上。这种能耗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无疑给武汉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出了挑战。
  
  (三)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科教潜能释放问题
  
  
从湖北省科教潜能看,以大科学视野及其综合指标来衡量,湖北省不仅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颇具实力,而且人文社会科学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名符其实的科教大省。湖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基地,2010年在校大学生达140万,仅武汉市就有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7所,其数量超过中部其它5省的总和。近年来,武汉市在校大学生超过110万,每年大学毕业生约25万人,位居全国第一。客观而论,湖北省科教资源丰富,科教潜能很大,但“顶天”的标志科技强,而“立地”的民生科技相对较弱,科教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湖北省的科教资源有待通过深度整合进一步激活,科教潜能有待通过深入发掘更充分的释放。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湖北省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振兴崛起之路,这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武汉市是我国历史形成的科教重镇。2009年,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和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先后被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看,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远高于高技术服务业,2009年高技术服务业约占总收入的15%。相比较而言,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中,高技术服务业比重在2008年达到53.7%,2009年上升到53.9%。2009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数达到10 207家,占企业总数的75.7%。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技术服务业占总收入的比重将达到20%以上,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技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超过65%。由此可见,在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方面,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明显差异和差距。2011年3月,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其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态势无疑给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来新的压力。面对未来的严峻挑战,关键在于真正依靠创新驱动发展,通过行之有效的整合和激活措施,有效释放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的科教潜能,实现高技术服务业先行崛起。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解决影响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新思维,根据相关性原则以及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可以选择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并使其成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
  
  三、高技术服务业对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一)高技术服务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高技术服务业是围绕高新技术创新及其应用并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产业,是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是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高技术服务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性,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有效手段,也是高新技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众多领域的重要载体。高技术服务业具有高技术性、高增值性和高渗透性等特点,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相对于高技术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而言,高技术服务业更多是依靠人才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等,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消耗较低,因而是名符其实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高技术服务业主要包括研发设计、高技术生产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以及文化创意等。高技术服务业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引擎,高技术服务业的一些重要领域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由于高技术服务业是以高技术为支撑,其内涵外延随高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不断丰富和拓展,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分化和产业融合将进一步深化,对现代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将日益深刻。从世界范围看,高技术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的主体及核心,并作为主要引擎驱动高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带动高技术产业及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从发展趋势看,发达国家处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地位,正在抢占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许多跨国高技术制造企业正向高技术服务业转型,高技术服务业的国际产业转移正加快进行。
  近年来,我国开始关注和加快推进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2010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在实践中探索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律,选择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深圳市、大连市等14个省市,先期开展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工作,为今后全国全面部署高技术服务业工作奠定基础。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发布,明确提出要“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贸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2010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授予上海、重庆、广州、沈阳、石家庄、苏州、郴州等15个城市为“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广州市高技术服务业总收入将达到6 000亿元,实现增加值2 500亿元,占全市GDP的15%。2015年,大连市高技术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将从2009年7.3%,增加到14%以上。大连市目前正在建设的生态科技创新城占地65Km2,将承担大连高技术服务业基地核心区建设任务。在201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以高技术的延伸服务和支持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各地已出现竞相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态势。
  
  (二)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的资源秉赋及比较优势
  
  
湖北省、武汉市、尤其是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具有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资源秉赋和明显的比较优势,客观上具有打造“中部设计之都”、“中部教育培训服务中心”、“中部医疗服务中心”乃至“中部高技术服务业中心”的潜能。
  以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工程设计行业为例,其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一流,并稳居中西部第一。据统计,在武汉市25家工程设计骨干企业中,有6家拥有全国设计行业最高资质--综合甲级资质,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武汉市进入全国工程设计行业百强的企业数量与上海相当,并列全国第二位。2010年,武汉市工程设计行业收入超过400亿元,营业收入的70%来自外省市及海外市场。按照《武汉市工程设计产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2015年武汉市工程设计产业产值将突破1 000亿元,产业增加值超过500亿元,产业利润突破100亿元,营业收入的30%来自海外市场[7]。2011年1月,中国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这个产业联盟由32家成员单位组成,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家勘察设计大师30多名,高级技术人才近10 000名,注册工程师达5 000名,不仅工程设计综合实力强、人才和技术优势突出,而且工程设计服务领域全覆盖并具有明显的外向性和带动性。通过创建产业联盟这个合作、交流、集成和发展的平台,发挥各自在人才、技术、专业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将武汉工程设计产业做大做强。
  根据《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未来10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全力打造“以光电子信息为支柱型产业,以生物、环保、现代装备为战略型产业,以高技术服务业为先导型产业”的“131”产业架构,并将建设中部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高地、打造中部地区高技术服务业中心作为目标。2015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技术服务业总收入将超过2 000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转变。加强信息服务,提升软件开发应用水平,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积极发展检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支撑服务”。从国家大力发展的这些高技术服务业领域看,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都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明显的比较优势,不仅能有所作为且能大有作为。
  
  (三)高技术服务业对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湖北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8]。在路径选择上,加快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实施高端战略,在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高技术服务业的战略支撑作用。这是由世界发展潮流、经济发展趋势、产业发展走向、社会发展需要和湖北发展实际所决定的。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湖北省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有助于激活和释放湖北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潜能,有助于湖北省构建更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湖北省解决产业发展的动力、资源、空间和手段问题,有助于湖北省强化创造知识的创新和应用知识的创新,有助于缓解湖北省知识性就业的压力;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湖北省实施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高端战略,有助于加快湖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助于强化湖北省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支点作用;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缓解制约湖北省发展的“缺煤少油乏气”问题,有助于发挥湖北省科教资源秉赋及比较优势,有助于湖北省培育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推动湖北省“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有助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有助于强化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以及宜昌、襄阳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有助于湖北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实现“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的历史性转变。湖北省在2010年已被列为全国先期开展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的14个省市之一,面临加速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难得机遇。必须真正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抢前争先、真抓实干,切实加快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并充分发挥高技术服务业对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四、加快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为加快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切实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坚持以开放为先导,不断提高对高技术服务业先行跨越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高技术服务业对湖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新型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坚定不移地将高技术服务业作为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大力发展。旗帜鲜明地强化这3种产业定性及定位,对于加快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十分重要。
  二是着眼于抢占高技术服务业战略制高点,制定和完善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战略及规划,明确建设中部地区高技术服务业中心以及“中部设计之都”、“中部教育培训中心”、“中部健康医疗服务中心”、“中部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中部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等战略目标。并在湖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10年规划中得到体现,充分发挥规划对高技术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性、计划性和协调性。
  三是实施湖北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高端战略,从注重承接一般制造业、先进制造业转移到主动承接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向高技术服务业转移,着力于自觉承接、科学承接、创新承接、系统承接和联动承接。通过突破性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将其打造为千亿级规模产业,加快实现湖北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优化,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四是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配置资源、整合资源、激活资源方面的共同作用,努力解决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与GDP增长不同步的“逆服务性”问题。积极推进“服务社会化”、“服务外部化”等,努力形成全社会推动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合力,强化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
  五是政府要尽可能作出有利于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良好制度安排,为创造更好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环境提供一系列有效、配套的综合政策保障。并在减少税费、打破垄断、政府采购、放松管制、金融支持、集聚人才、创造环境、设立科技专项、知识产权保护、实行更为宽松的市场准入等方面积极作为。
  六是积极把握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给湖北省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带来的难得机遇,使高技术服务业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草根创业者的乐园。切实为高技术服务创业者及其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将加快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与解决知识性就业创业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更多的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尤其是民营高技术服务业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七是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创造环境”协同联动发展机制,充分利用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业的资源秉赋、有利条件、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通过行之有效的资源整合,激发和释放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潜能,以高技术服务先行崛起为湖北省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
  八是充分发挥湖北省武汉、襄阳、宜昌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尤其是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功能,在高技术服务业空间布局上形成“1+2”三点支撑,通过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高技术服务业基地,不断强化它们对高技术服务业的先行示范及辐射带动作用。
  九是大力培育湖北省高成长性高技术服务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不断延伸、完善高技术服务业产业链和产业价值链,积极探讨高技术服务业商业模式创新。着力推进高技术服务业领域的官产学研合作,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努力打造高技术服务业各个重要领域的产业联盟,加快建设高技术服务业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
  十是努力创造有利于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努力打造有利于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配套体系。进一步加强湖北省高技术服务企业孵化器,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加速器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对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孵化和加速作用。

(《科技进步与对策》,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光,乔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