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事变对中国的影响:何钱 摘自《石恩骏方药经验集》的内容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00:41


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消毒丹,该方录自《温热经纬》,原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王士雄语),广泛运用于现代医学之肠伤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胃肠炎等证属湿热并重者,加减得当,常收良好效果。然该方之妙用,并不局限于上述诸疾,近年来,石恩骏教授通过反复临床观察,发现该方之独特用途实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中最为顽缠之阴虚湿热证型者。该方由飞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所组成,方中滑石、茵陈、黄芩、木通、连翘清热解毒利湿;石菖蒲、藿香、薄荷、白豆蔻芳香化湿浊,行气醒脾;川贝、射干祛痰降气养阴。其中,滑石、木通为对,利小便之力尤强;石菖蒲、白豆蔻为对,芳香化湿之效益彰;川贝、射干为对,养阴清热降气之功更显。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芳香化浊及养阴之效。

肝硬化腹水属肝硬化之晚期表现,旧时曾有“风劳气臌膈,阎王座上客”之谓,病变中心在肝、脾、肾三脏,其发病常为久病体虚,正不胜邪,水湿内停,以正虚为本,以邪实为标。根据《内经》“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一般以补虚扶正,逐水祛邪为大法,但需结合其具体证型不同施治。石恩骏教授云:“腹水的出现虽为肝硬化之晚期表现,然不少病例却可以通过有效的治疗达到治愈或缓解的目的。一般来说,该病中肝郁气滞、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肝胆湿热等单一证型都比较易治,惟阴虚合并湿热者则难度最大,因此,临证遣药,当十分慎重”。阴虚湿热型肝腹水为肝肾阴虚和肝胆湿热交织,虚实夹杂,湿热不得行,则腹水坚满,过用利湿之剂则“过下伤阴”,过用滋阴之剂则湿恋水蓄,治疗往往陷入僵局,因此,治疗必须滋阴与利湿并重,否则,将错失良机焉!笔者初入杏林时,对于此型之治疗,常束手无策,或利湿过重,或滋阴太强,终致无效。后幸得石教授指导,方渐走出盲区,近读中医大师朱良春弟子邱君志济所著《朱良春杂病廉验特色发挥》一书,书中也强调对此型之治疗必用甘露消毒丹,可谓与石教授不谋而合,更感该方之妙矣!

[病案举例]

匡某某,男,42岁,农民。患“乙肝”多年,曾自行采购大量金钱草、茵陈、车前草、生栀子长期内服,渐出现肝腹水,经常往返于某省市各大医院,一直予益肝灵、金酸萍颗粒、速尿片、螺内酯内服,腹水暂消退,然旋即又起,且全身发黄,面色晦暗伴浮肿,胸部蛛蛛痣增多,经常鼻、牙龈出血,改投于某老中医,考虑为肝胆湿热型肝硬化,予大剂茵陈蒿汤和龙胆泻肝汤类方剂治疗约2月,未见寸效,反出现肝昏迷,为满足其最后心愿,遂送往某医院肝病科,经治疗清醒后带药(贺普丁等)出院。因患者与余乃同乡,一日偶遇,问及详情,感慨尤多,遂嘱其停服所有利尿剂及贺普丁,单以轻剂甘露消毒丹内服。共服汤药6个月,黄染、出血、蜘蛛痣、面部浮肿及腹水全消,之前的舌质红绛无津,脉弦数已转为舌质淡红,边稍瘀斑,苔薄白,脉细弱。作B超示:肝脏稍增大。遂停用汤剂,予疏肝健脾,软坚散结之固本散剂继服6个月。散剂为:生黄芪150g,当归120g,茯苓150g,党参100g,白术150g,丹参150g,川贝100g,鸡内金100g,生鳖甲100g,柴胡60g,白芍100g,共研细末,每服6克,1日2次,饭前服。6个月后复查B超,肝脏已完全恢复正常,病告痊愈。

[按]中药能治好乙肝吗?不能!中医能治好乙肝吗?能!该案壮年即患“乙肝”,未正规治疗,自认为乙肝是一种病毒感染,只需抗病毒即可,结果用众多清热解毒的草药大剂堆砌内服,苦寒败胃伤正,而引起人体的抵抗力下降,造成病毒进一步损害。事实上,乙肝虽系病毒感染,然与人体的抵抗力不无关联,因此,治疗当首先立足于调理气血,调整肝脾肾,其次才是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等。出现肝腹水后,又长期使用利尿剂,认为腹水消退,病情也就痊愈,其实,腹水只是肝硬化晚期的一种外在表现,因利尿剂仅是权宜之计,长期运用,不仅对病情无益,反有伤阴之弊,使腹水再起,如此恶性循环,“即遇良医,亦难善图”焉!患者本有湿热,又兼阴虚,老中医考虑又失偏颇,仍予大剂苦寒方剂茵陈蒿汤和龙胆泻肝汤治疗,又未照顾其阴虚的一面,结果雪上加霜,病情日趋严重,终致肝昏迷。后用轻剂甘露消毒丹取效,不仅价格低廉,农村家庭,可以较长时间服用,同时撤消了利尿剂,以免重蹈覆辙。病情稳定后,为治其根本,予固本散剂继服,终获完全康复之良效。从此例可以看出,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任何治疗脱离了它,将只能是空中楼阁。

     小儿止咳汤肺脾同治,效如桴鼓
        何钱          摘自《石恩骏方药经验集》、《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贵州土家人网

小儿止咳汤来源于北京中医学院,为石恩骏教授之胞姐早年进修时所得,后经石恩骏教授反复验证,几经修订而成,治疗小儿咳嗽,包括现代医学之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过敏性咳嗽等,疗效显著。该方由麻黄5g,杏仁10g,前胡10g,百部10g,桑白皮10g,蝉衣6g,五味子6g,茯苓15g,炒谷芽10g,白扁豆10g,泡参15g,炙紫菀10g,款冬花10g,川贝6g,化橘红6g,甘草3g所组成。方中麻黄、杏仁、甘草为三拗汤,宣肺止咳平喘;前胡、百部、川贝润肺化痰止咳;桑白皮、紫菀、款冬花清肺降气,温肺化痰,止咳平喘;茯苓、谷芽、扁豆、化橘红健脾化痰;泡参补气养阴,清肺化痰。《本经》云其“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本草纲目》谓其能“清肺火,治久咳肺痿”,在儿科中最为石教授所常用;蝉衣疏风解热,解除气管痉挛;五味子性温,敛肺止咳,《本经》称其“主益气,咳逆上气”,《本草备要》云其“性温,五味俱备,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水,益气生津……宁嗽定喘”。诸药合用,共奏止咳平喘,健脾化痰,补气养阴等效果。该方体现了石教授一贯强调治疗肺疾当培土生金,肺脾同治这一原则,与一般单纯清热宣肺止咳剂不可等同。石教授强调,该方虽为四时一切咳嗽之通治方,然始终不能丢弃辨证论治这一法宝,具体运用时当根据病情作适当加减,疗效方更为显著。如风寒犯肺,可减去桑白皮;风热犯肺可加金荞麦、鱼腥草;痰多加重茯苓、化橘红用量;剧咳加僵蚕、地龙;口渴加芦根、生石膏;便秘加生大黄等。运用较简单,很易为临床所掌握。

咳嗽为儿科常见病,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难以严格分开,故临床常以咳嗽并称。石教授云:“中医虽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说,然咳嗽总不离脾肺二脏。盖小儿肺气不宣,不惟本身可发生咳嗽,同时,还易引起脾胃郁热,湿热生痰,而湿热痰浊又会影响到肺气之宣降。又如久咳肺虚,子盗母气,必然又导致脾虚而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痰湿随之而生。痰湿阻肺,肺失宣降则其咳进一步加重。由此可见,肺脾之间的相互影响至为密切”。小儿止咳汤立足于肺脾二脏,既能宣肺、敛肺、润肺、清肺、温肺,又可补气健脾,解除气管痉挛,融中西理论于一炉,汇寒热温凉药物于一方,故临床运用,效如桴鼓,与时下滥用抗生素、激素,不论寒、热、虚、实,皆投以高档抗生素(类似中医苦寒药)、激素和清热解毒中成药或中药注射液者,岂可同日而语?笔者亦认为,西医治咳嗽,若属热证、实证或许有效,若系寒证、虚证岂不雪上加霜(苦寒药伤脾阳)?试看如今治疗咳嗽之中成药或中药注射液,无不以清热剂通治,以为炎证属热,殊不知炎证亦有寒也!

另外,石教授特别强调儿科剂量,认为小儿脏腑娇嫩,病情传变迅速,若不抓紧时间有效控制,常会错失良机,故在选药时力求平和,但剂量上常突破常规,且特别讲究炮制、配伍和煎服方法,总以不出现毒副反应为度。如麻黄一药,发汗解表用生麻绒,平喘止咳用炙麻黄。麻黄虽辛温之力强,但与五味子配伍,一散一收,剂量虽大,但安全可靠;药物一般采取浓煎法,每次均煎成约一小酒杯量(约50ml),每剂均三煎,每日服三次,服时放一小勺蜂蜜,以矫其味,且能增强润肺之力。这样,就保证了药物全部有效服用,克服了小剂量药物本来药力就不足,再加上又煎成一大碗,患儿服几勺就拒服了,使得疗效不显,延误病情的弊端。多年来,笔者均取此法,不惟疗效大增,且未闻有偾事者。此石教授之独到经验,对长期西医治疗,疗效不显者,改投此法,往往获取良效,甚值后学继承和学习。

[病案举例]

张某某,男,5个月,2007年5月17日初诊。患儿生后即反复发热,咳嗽,气喘,曾多处就医,均诊断为:喘憋型肺炎,经常静脉输液及丙种球蛋白肌注,仍不能减少发病。每天气稍凉,病即发作,家长倍受其苦。此次又因受凉而发病住院,经西医治疗无效,遂转请余治。刻诊:高热(T39.2℃),咳嗽,喉中痰鸣,喘憋,鼻煽,唇周发青,咽红唇赤,精神萎靡,满肺可闻及哮鸣音,基部可闻及细湿啰音,便秘,舌质红,苔薄黄,指纹青紫达气关。此乃热毒壅盛,痰闭肺窍之证也,宜清热宣肺,健脾化痰,止咳平喘兼以通腑为治,予小儿止咳汤加减。处方为:麻黄5g,杏仁10g,前胡10g,百部10g,桑白皮10g,金荞麦10g,蝉衣6g,僵蚕10g,生石膏20g(先煎),五味子6g,茯苓15g,泡参15g,川贝6g,化橘红6g,生大黄6g,皂荚5g,甘草3g,每日1剂,浓煎,日服3次。服完3剂,病去大半,精神好转,鼻煽,唇周发青消失,体温降至37.8℃,咳嗽,喉中痰鸣,喘憋减轻,略咽红唇赤,肺部听诊哮鸣音及细湿啰音减少,大便每日2—3次,舌质淡红,苔薄黄。上方减去生石膏、生大黄、皂荚,又服2剂,体温正常,咳嗽,喉中痰鸣,喘憋,咽红唇赤消失,肺部体征,大便,舌脉均转正常。虑及患儿体型肥胖,痰浊较重,最易困脾,且免疫力低下,经常发病,故予保和丸及玉屏风颗粒长期服用,后患儿未再以上病就诊。

[按]患儿因高热,咳嗽,痰鸣,喘憋等症而入院,四诊合参,辨证为热毒壅盛,痰闭肺窍之证,予清热宣肺,健脾化痰,止咳平喘兼以通腑法治疗,予小儿止咳汤加减,取得佳效。笔者认为,本案能成功治愈,有三点至关重要:1、患儿初诊果断运用了大黄、皂荚通腑泻热,盖肺与大肠相表里,采取上病下取、釜底抽薪法,则邪有出路,其危立解。2、病告痊愈后,予保和丸、玉屏风颗粒善后治疗,体现了治病必求其本的宗旨。3、药物剂量大,采取浓煎法,保证了药物的有效吸收和治疗效果,倘是低剂量,又煎成一大碗,患儿服几勺遂哭吵拒服,岂非杯水车薪、隔靴搔痒?

   祛风解毒汤的运用
              何钱      摘自《石恩骏方药经验集》、《贵阳中医学院学报》、贵州土家人网

祛风解毒汤为石恩骏教师自拟方,系由蝉蜕9g,僵蚕9g,连翘9g,紫花地丁15g,赤小豆15g,苦参9g,地肤子9g,土茯苓12g,甘草6g所组成。石教授认为患者素体湿热内盛,乃是过敏性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风性善行而数变与湿热相合深入脏腑,才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此方即为之而设。该方虽不见于诸子百家,然临床运用颇多效验,且运用较广,现特公之于世。

该方药虽9味,药物选择亦看似平淡无奇,然配伍精当,且较好的吸取了其兄石恩权教授运用中西医药理的组方经验,故临床每收意外之效,常主治与过敏有关的疾病,如过敏性紫癜、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结肠炎、慢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随证加减,多能出奇制胜。方中蝉蜕、僵蚕祛风消肿,且蝉衣一药,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连翘、紫花地丁清热解毒,且连翘兼有祛风消肿、发汗透邪之能;赤小豆清热解毒利水湿;苦参、地肤子、土茯苓利湿解毒,其中苦参一味,甚值一提,性味苦寒,功善清热燥湿,同时有良好的祛风、利尿、平喘之效,地肤子兼具抗过敏之功;甘草解百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消肿、解毒利湿之良效。临床运用时,可作适当加减,如:热重加青蒿、大黄、蒲公英、栀子;湿重加薏苡仁、竹叶、滑石;阴虚加石斛、玄参、麦冬;气血两虚加黄芪、当归、仙鹤草;痰浊重加竹茹、瓜萎、胆星、天竺黄;痒症加银花藤、夏枯草等。

(一)过敏性紫癜

是一种主要累及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为血管炎综合征的最常见型。病因不明,西医常缺乏有效药物。祖国医学认为该病是血分病,属于斑、疹、衄血等门,是血液外溢至皮肤、粘膜,形成青紫斑点或斑块,以及鼻、齿龈、内脏组织出血的病证。如《医宗金鉴.失血总括》云:“皮肤出血曰肌衄”。《外科正宗·葡萄疫》云:“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邪毒传胃,牙龈出血,久则虚人,斑渐方退”。该病分三期,早期多属血热妄行,犀角地黄汤为的对之方;中期属阴虚火旺,茜根散较为常用;后期多系脾肾阳虚,气不摄血,归脾汤等用之最宜。然石恩骏教授认为,该病分期治疗固然疗效可靠,然复发者却亦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关键为医者没有考虑到该病的病理基础是患者素体湿热内盛,加之风邪相合,才促使该病的发生,所以治疗在上述分期的同时必须恒以祛风清热、解毒利湿兼治,疗效方更可靠,复发才更少。同时,石恩骏教授亦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因该病在西医上尚分皮疹型、腹痛型、关节型、肾炎型四型,故治疗上也应有所区别,更特别要注意肾炎型之肾损害,中医师不可不晓西医,以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也。

[病案举例]

杨某某,男,12岁,学生。2000年8月10日初诊。臀部及双下肢淡紫色斑疹10小时,在某地区医院确诊为“过敏性紫癜——肾炎型”,予潘生丁、卡托普利、肾复康及清热解毒凉血类中药,住院治疗近2个月,斑疹始终不能退尽,且尿检不正常,复又求诊于某省级医院,仍未能痊愈,回本地后经人推荐,求治于余。刻诊:臀部及双下肢淡红色斑疹隐约可见,头昏神疲,饮食欠佳,腰部痠胀,苔薄白脉细弦。尿检:尿蛋白(+)、红细胞(±)。余仔细查阅患儿以前所用中药,通篇清热解毒凉血之剂,却无祛风利湿之品,更不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后期配以补气摄血,健脾补肾之品,反因服清热解毒剂过长,败坏脾胃,以致邪毒难去,正气不复,迁延不愈也。考肾复康一药,为土茯苓、生槐花、生茅根、益母草、藿香5药所组成,功效芳化湿浊,活血利水,用治上证,亦非所益。由此,笔者考虑患儿久治乏效之原因,乃余邪未去,脾肾两亏,气不摄血使然,即投以祛风解毒汤加减。处方为:生黄芪18g,当归9g,仙鹤草18g,蝉衣6g,连翘9g,紫花地丁15g,苦参9g,赤小豆15g,地肤子9g,土茯苓18g,补骨脂12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连服8剂,臀部及双下肢斑疹消失,头昏神疲、腰部痠胀减轻,饮食有所改善。尿检:尿蛋白(±)、红细胞(-)。为防复发,停用汤剂,改以香砂六君丸、归脾丸巩固治疗1个月,同时交待家长避免患儿接触易过敏及刺激之品,少运动,经随访,已痊愈。

(二)支气管哮喘

该病属中医“哮证”、“喘证”范畴,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可自行或治疗后缓解,长期反复发作,最终发展为阻塞性肺气肿。病因复杂,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因素影响,属多基因遗传病,其中过敏体质与本病关系密切。中医认为其发生是患者正气不足,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外邪侵入机体而引起的气道病变。病理特征为本虚标实,治疗分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期以祛邪为主,缓解期以固本为要,此乃治疗哮喘之基本大法,疗效可靠。然石教授认为,哮喘祛邪虽有寒热之别,但患者却都存在素体湿热内盛之基本病理基础,临床不可忽略,因此,发作期始终毋忘祛除湿热。

[病案举例]

陈某某,男,47岁,干部职员。患哮喘8年,经常夜间发作,经住院抢救方缓解,此次发病仍为深夜,发作时咳喘甚,端坐呼吸,喉间可闻及痰鸣,痰黄浊,舌红绛苔黄腻,脉沉细数。此乃患者正气不足,湿热内盛,外邪侵入机体致肺失肃降而发为哮喘。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当先予宣肺清热,化痰利湿,解痉平喘为治,以祛风解毒汤加减。处方为:蝉衣12g,僵蚕12g,连翘12g,苦参10g,地肤子15g,赤小豆15g,地龙12g,鱼腥草30g,天竺黄10g,麻黄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西医抢救。共服药5剂,病情显著好转,“缓则治其本”,遂转投固本丸方缓治。丸方为:紫河车100g,鹿角胶100g,红人参100g,蛤蚧2对,熟地100g,制附片50g,地龙120g,川贝100g,鹅管石100g,化橘红100g,山药200g,丹皮100g,泽泻100g,茯茯120g,五味子80g,车前子100g,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9g/丸,1日3次,每次1丸,共服丸药近1年,患者病情一直稳定。

(三)荨麻疹

该病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祖国医学称之为“风疹块”、“瘾疹”等,以皮肤作痒为主要临床特点,一般认为系汗出当风,露外受凉,风邪侵入,或阴虚血燥,胃肠湿热蕴结所致。石教授经过数十年临床观察到,尽管各种过敏性疾病自有其发病特点,然均存在素体湿热内盛之共同病理基础,加之风邪与湿热相合,深入脏腑,其病乃发,故祛风解毒汤仍为的对之剂。然该病急性者较易治愈,慢性者却顽缠迁延,颇易反复,故石教授强调临床治愈后,要忌食鱼、虾、辣椒、酒等刺激之品,以防复发。

[病案举例]

岳某某,女,33岁,护士。全身散发大片红色疹块,剧烈瘙痒1年余,反复发作,顽缠难愈,发作时以息斯敏等药口服,能解一时之急。近半月以来,病情加重,每晚均有发作,口服上药已无效,必须静脉滴注激素、钙剂方可缓解,不胜其烦。脉浮数,舌质淡红,此素体湿热内盛,风热之邪,乘虚入侵,与湿热相合,深入脏腑所致,宜祛风养血,利湿解毒为法,予祛风解毒汤加减。处方为:蝉衣9g,僵蚕9g,连翘9g,紫花地丁15g,赤小豆15g,苦参9g,地肤子9g,土茯苓9g,当归10g,赤白芍各12g,生地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连服2月余,病即告愈,随访1年未复发。

   参苓白术散与蛋白尿
                        何钱      摘自《石恩骏方药经验集》

参苓白术散,载于《太平惠民和利局方》,为调补脾胃之良方,该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临床运用广泛,凡呈脾胃虚弱现症者皆为其所主。石恩骏教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认识到运用该方调理脾胃之作用,治疗急慢性肾炎、糖尿病并发肾脏损害等诸疾,蛋白尿持久不消者,疗效独特,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学习。

如慢性肾炎一疾,祖国医学将其归纳在“水肿”、“腰痛”、“虚劳”等范畴,认识到脾肾不足,肾虚失于封藏,精气外泄是其根本,湿浊热毒、瘀血为其标,故治疗宜补肾健脾,清热利湿化瘀为法,才能有助于肾脏功能的康复和蛋白尿的清除,此为治疗慢性肾炎之常法,医所共知。石教授认为,运用上法治疗慢性肾炎,虽治愈者甚多,然顽缠难愈者亦不在少数。石教授云:“不少慢性肾炎症状消除了,但尿常规检查始终蛋白尿有一个‘+’或微量,这实际上是脾气虚的一种表现,因为这类患者常可见到食少、便溏、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的情况,此际就需要运用参苓白术散巩固肾炎的治疗效果,彻底根除尿中蛋白。可惜,不少医者在肾炎后期的恢复阶段,始终是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等善后,不离以肾治肾之科臼,实可叹也”!

为什么运用参苓白术散根除尿中蛋白,疗效卓著?石教授指出,尿中蛋白持久不消,实乃脾气虚所致,脾气虚则不能升清气,就不能把饮食精微上送至肺,所以饮食精微下流,自小便而出,而形成蛋白尿。因参苓白术散可益气健脾,且方中山药,《日华子本草》云其“主泄精”,《本草正》亦云:“山药能健脾补虚,滋肾固精”,莲子一药,《本草纲目》赞其能“厚肠胃,固精气”,由此可见,二者尚兼有涩精之功,故该方疗效独特,于理也明。

此外,该方不仅消尿中蛋白颇具良效,亦对肝硬化腹水、肺结核等病的后期巩固作用较强。如肺结核一病,笔者就曾在石教授的指导下,采取培土生金法,最初运用“何氏抗痨补金丹”肺脾同法,最后遂用参苓白术散进一步巩固,盖脾为肺母,脾生肺也。笔者经过反复临床实践体会到,凡运用参苓白术散巩固较长者,复发机率亦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总结。

[病案举例]

王某某,男,14岁,学生,2007年3月14日初诊。患“慢性肾炎”1年多,曾在某市级医院住院1个多月,予中西医结合治疗,遍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附地黄汤”、“真武汤”等方,腰部痠痛、眼睑及双下肢浮肿消除,但蛋白尿始终不能彻底根除,求余治疗。刻诊:全身疲倦乏力,下腹坠胀,口干不欲饮,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腻,脉细濡。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余项正常。此乃肾疾后期,脾气亏虚,无力将水谷精微上送至肺而下陷,形成蛋白尿,治宜健脾补气固精,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处方为:党参10g,白术10g,山药18g,莲子10g,薏苡仁15g,茯苓12g,扁豆10g,桔梗5g,砂仁6g(后下),金樱子15g,芡实1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0剂,全身乏力,下腹坠胀消失,已无口干,但仍面色少华,舌淡苔少,脉细濡,尿检:尿蛋白(-)。遂以上方制成粉剂,每服5g,一日3次,温开水送下,嘱患者少运动,戒除辛辣刺激之品以防复发,共服粉剂3个月,已面色红润,其间共复查尿常规10余次,每次皆正常,病告痊愈。

  黄芪妙用三则
                          何钱      摘自《石恩骏方药经验集》

黄芪为临床习用之品,味甘性微温,归脾、肺二经,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功,广泛用于脾肺气虚、表虚卫气不固、外科疮疡之气血不足证、各种疾病所致水肿以及风湿、消渴等疾,运用得当,其功立现。石恩骏教授通过多年观察,认识到本品取效的关键在于剂量,若能灵活掌握,果断施治,则收效较捷,兹择其以下三则,简介于下,以供参考。

(一)高、低血压

黄芪治疗低血压,较为理解,然用于高血压一疾却似于理不通。其实不然,石教授认为高血压不可拘于肝阳一说,实际上,久服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类药无效者,要考虑有气虚等证型之可能,盖气为血帅,气虚则血运不力,血流不畅,久则成瘀;气虚则运化无力,膏梁原味变生痰浊。痰瘀粘附脉络血管,络道狭窄,遂成高血压矣!可重用生黄芪加四君子汤加减。低血压石教授一般多从脾肾阳虚,气血不足论治,轻用黄芪配合附子等药,多能痊愈。一降一升,权在剂量之选择,盖因现代实验研究证实,黄芪有双向调节之力,重用则降压,轻用则升玉。

[病案举例]

艾某某,女,35岁,农民。形体肥胖,素有高血压,来诊前曾服用各种降压西药及平肝潜阳类中药多剂,血压不降(一般波动在160—180/100—120mmHg),诸症不减。刻诊:头晕胀,面白,胸闷,乏力,四肢稍麻木,舌淡苔白脉细涩,诊为气虚兼夹瘀浊,重用生黄芪加四君子汤化裁。处方为:生黄芪30g,党参12g,白术15g,茯苓15g,葛根18g,升麻6g,丹参15g,生山楂15g,决明子30g,甘草5g,5剂水煎服。药后诸症缓解,血压下降至140/90mmHg,嘱仍予原方15剂继服善后巩固。

(二)卫气虚弱证

《丹溪心法》之玉屏风散为治疗气虚、卫气不固、自汗不止,容易感冒风寒之证之专剂,以黄芪30g,防风30g,白术60g研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盅半,姜三片,水煎服。石教授对卫气不固易感冒之人,常将上方研为细末,每服2—3g,1日3次,开水吞服,连用15—30天,确有较好的免疫增强作用。有时亦将原方用量按比例稍事增减,改成汤剂煎服,亦能达散剂相同之效果。然此际黄芪作益气固表之用,其用量似不宜过大,剂量过大,疗效反而不显,且多有胸闷不适之弊,医者当慎之!曾治一中年女性,平素体弱,常年感冒,易出冷汗,四肢不温,别医投当归四逆汤疗效不显,求余诊治。笔者考虑为卫气不固,阳气不足证,改予黄芪10g,防风6g,白术15g,制附片15g(先煎45分钟),桂枝10g,白芍15g,五味子10g,麻黄根10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10剂后冷汗消失,四肢温暖,遂停用汤剂,以市售之玉屏风颗粒巩固1月,后多次随访,患者已很少发生感冒。

(三)外科疮疡

《本经》云:“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日华子本草》则谓其可“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珍珠囊》更称其能“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黄芪托毒生肌之力,由此可见一斑。此际用黄芪,剂量宜大,常破格用至60—120g,疗效立竿见影,凡外科疮疡,败血流注,久不敛口,最宜用之。

[病案举例]

黄某某,男,56岁,个体户。下嘴唇疮疡,在私人门诊用各种抗生素静滴,达半年之久,了无寸效,仍脓血不尽,久不敛口,经病友推荐,求治于余。刻诊:下嘴唇疮疡,脓血不尽,久不敛口,食少,面白,舌淡苔白脉细弱。余考虑创口愈合迟缓乃气血不足所致,即投以生黄芪120g、当归15g,水煎服。第2日脓血即明显减少,嘱继用上方至脓血基本消失遂以十全大补丸巩固,经随访病已痊愈。

大黄的运用
                       何钱           摘自《石恩骏方药经验集》

大黄又名将军、川军、锦纹,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以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化瘀为能事。石恩骏教授对该药的运用颇具心得,认为其功效却远不仅于此,医者若能灵活掌握,施于临床,多收桴鼓之效,非同类药物所能及。兹就其对该药的运用简介于下,以冀医者重视。

(一)肺炎

肺与大肠相表里,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大黄攻下,上病下取,釜底抽薪,“病在脏,治其腑”,肠腑疏通,则上焦壅遏之邪热、痰浊自有出路,诸症遂迅速缓解,大有缩短病程之殊功,且该药本身亦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甚值医者注意。

(二)狂犬病

本病由疯犬伤人或皮肤有破误触疯犬唾液或患者涎液、汗液,染毒而发,西医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死亡率几近100%。中医认为,疯犬毒气先着肌腠、经络,引起营卫不调,经脉瘀滞,然为时尚短,继而毒攻脏腑,致生变症;毒攻于心,五神易位,则恐惧不安,怕风恐水;心神散乱,故发狂症;毒邪入里,化痰生风,与肝风相引,则抽搐频作,最后终致五脏气绝,阴阳离绝。石教授常投以大黄为方之《金匮》下瘀血汤或伍蝉衣、僵蚕,多能转危为安,乃取其解毒排瘀之功。值得一提的是,患者在服该药方后,必泻下鱼肠猪肝样大便,小便如苏木汁,如此数次,大小便如常。可不拘剂数,需服至大小便恶物泻尽为度,不可中止,如留有余毒,则有再发之虞。如服后大小便正常而无恶物排泄,则非狂犬病也。笔者在基层治验颇多,本为必死之症,竟获痊愈,西医甚为惊讶!

(三)痹证

石教授根据《日华子》云其有“调血脉,利关节”之功,故在治疗痹证时,喜以大黄入药,偏热者伍石见穿、百部、杏仁、桑枝、皂角刺、银花、生石膏;偏寒者则以小剂大黄伍大剂乌附为治;气虚伍黄芪;血虚加当归、生地;久治不愈者加炮山甲、乌梢蛇、全蝎等虫类搜剔之品,治疗颇为应手。

(四)眩晕

眩晕者,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昔朱丹溪有“眩晕不可当,此方主之”之论,予大黄一味,酒炒三遍为末,以茶调服一钱到二、三钱,疗效甚佳。《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凡肝之痰火诸证,正为的对。

(五)血证

大黄既能活血化瘀,又善止血,有双向治疗作用,此医家共知,对气火上扰之血热妄行之出血甚效,如咯血、吐血、衄血等,乃因大黄苦寒沉降之性,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出血自止。

(六)中风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虽病机复杂,但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属本虚标实之危候;根据病情之轻重缓急,又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差别。脑为元神之腑,脑气与脏腑之气相通,而突发脑中风,尤其是急性出血者,元神最易为风火痰瘀所犯,致气血逆乱,失于升降,而致腑气不通,诸症难解。《本经》谓大黄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汤液本草》亦云其为“阴中之阴药也,泄满,推陈致新,去陈垢而安五脏”。此际若果断投之,则腑气得通,升降得调,气血得和,脑压得降,血肿得消,诸症迅速缓解,预后亦佳。

大黄之功,难以尽述,近年来,其运用范围亦逐渐扩大。如《药性论》亦云其能“消食”,《本经》称其可“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故石教授临证时常以少量大黄(苦能健胃)配合甘草治疗胃肠积滞;又因其苦寒沉降,有清降胃气之力,亦常以上述二药治疗呕吐;此外,《日华子》言其能“利大小便”,能加速清热除湿和退黄之力,故又常用以治黄疸;因其善泄浊毒,又被选于尿毒症的治疗。但值得一提的是,大黄在用于通腑时,要注意灵活变通,如肠梗阻病人,用承气剂无效,要考虑阳明热结,津液亏耗,加生地、麦冬、玄参等以“增水行舟”,医者不可不知。昔我院一肠梗阻病人,外科医生予大承气汤治疗,诸症向愈,然X光透视,液平久不消失,颇以为虑,邀余会诊。笔者结合其有口渴,咽燥,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等现症,遂认为热结津亏,投以原方加生地30g,玄参18g,麦冬15g,木瓜15g,白芍15g,瓜蒌仁30g,菜菔子15g,桃仁10g,3剂后液平霍然消失。煎剂用量一般3—12g,特殊病例,也可用至15—30g,然攻下宜生用;引药上达而后导热下行或有瘀血证者宜酒制;老年人及体虚者宜蒸熟;止血宜炒炭,临证时需权衡之。


【引用】绝招治痔疮 无一例复发

今天就忍痛割爱,把这个祖传的痔疮偏方送给大家,有病治病、无病防身!同时呼吁几个私人诊所,得到我的方子后,也不能赚黑心钱,其实配药花不了多少钱,要注重医德,人生之中谁能不生病?谁能没有困难,如果都拿别人的困难来赚钱的话,相信社会上困难的人更多、没钱的人更困难、困难的人更没钱!就此打住,废话少说!先把方子发出来吧!

 

    儿茶5克、黄莲5克、冰片0.5克(以上三味中药店有售),再买西药扑尔敏1片、强地松1片,把这些中药、西药放在一起研成末,用金霉素眼药膏调匀备用。在每次大便后,用淡盐水清洗患处,再涂上药膏。一般连用3-7天,内外痔都可治好。提供方子的好心人讲:在用药期间一定不能多吃辣椒、喝酒、生冷食物莫食!切记!

 

    这位老人的方子是她爸爸的爷爷流传下来的,家人视为珍宝,以前农村人很保守,祖传的东西绝对不外传,到她这辈,儿孙都不从医,只有自己爱好偏方,但大家都相信医院,所以轻易也不给配药!据这位老人讲,这方子出奇的好,曾经大便带血如女人来月经的,两天就止住了!说来神奇、只有让患者亲身去验证吧!

 

    但也不是说偏方适合所有人,有的效果还不太明显呢!反正没有副作用,就算我送大家一份礼物了,呵呵!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在我空间留言,尽量不打我电话,因为还要上班!望各位多包涵了!

 

    每天都有最新走访收集的偏方与大家分享,保证真实有效,如果您有困惑,如果您身体不适,如果到处求医无果,我可以给您提供别人治好病的偏方,不收任何费用,直至痊愈!!

          点评:云无一例复发,恐言过其实!何况痔疮后期,气血两亏,非单纯外用能及。一得之见,仅供参考。(引用者:何钱)

仙鹤草妙用十则
                           何钱        摘自《石恩骏方药经验集》

仙鹤草原名龙芽草,因在夏天开黄色小花,故又称金顶龙芽,俗称脱力草、石打穿、泻痢草等,属于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大部分温暖地区都有出产,以全草入药,性平,味苦、涩,归肺、肝、脾三经,功效较多,临床运用较广,若能灵活掌握,多收满意疗效。

(一)血证

仙鹤草苦涩性平,有收敛止血之功,其所含仙鹤草素能缩短凝血时间,使血小板计数增加,为止血之圣药,无论寒热虚实皆可运用。如肺结核咯血,石教授每以本品30—50g,加水一大碗,浓煎频服,出血立止。青少年鼻衄,则常以本品30g、 玄参10g、茯苓10g、山药10g、白茅根15g、藕节15g、生地15g、牛膝10g、地骨皮15g、天花粉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屡收佳效。消化道大出血,常以本品30g配伍归脾汤,疗效独特。曾治一消化性溃疡所致大出血者,共输血约3000ml,用洛赛克、立止血、垂体后叶素、云南白药等治疗,未见效,加上方1剂后出血停止,转危为安。血尿则常以本品30g,结合辨证汤药,取效较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更以本品30g,伍以生地、玄参、制首乌、女贞子、旱莲草、三七、连翘、紫河车等,随证加减,常可根治。

(二)痢疾、肠炎

《滇南本草》云其治“赤白血痢”,吾师石恩骏教授恒以本品30g配伍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等治疗急慢性肠炎、急慢性痢疾,均疗效较好。一般认为本品有收涩之性,治疗慢性泻痢者为宜,其实不然,因其本身有解毒消肿之功,急性者用之,亦无闭门留寇之弊,可放心使用。

[病案举例]

陈某某,男,18岁,学生。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2日,小便短赤,苔腻微黄,脉滑数。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此湿热痢,当清热解毒,调气行血为治。处方为:仙鹤草30g,白芍15g,黄连5g,黄芩9g,金银花15g,生大黄9g,木香6g(后下),枳壳9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连进3剂,诸症显减,继服2剂即愈。

(三)各种类型心脏病

《现代实用中药》谓仙鹤草“为强壮性收敛止血剂,兼有强心作用”。《施金墨对药》一书亦有“仙鹤草伍阿胶,善治各种心脏病变”的经验记载,认为阿胶以补血养心为主,仙鹤草以强心、调整心律为要,凡心脏病变有心阴不足见症者用之最宜。笔者试将其运用于临床,亦取得可喜之疗效。

[病案举例]

金某,男,35岁,机关干部。发病6载余,多在劳累及情绪紧张时出现阵发性心悸,多次住院治疗,均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经用异博定及参松养心胶囊等治疗,均不能根治。某省城大医院建议手术治疗,因惧怕手术,故特邀余用中医治疗,以冀转机,目前患者心悸,胸闷,气短,口干,盗汗,睡眠欠佳,舌红苔少,脉细数而促。此系心阴不足之证,当养阴益气,宁心安神为治。处方为:仙鹤草30g,阿胶12g(烊化),人参10g(另煎兑入),麦冬 15g,五味子10g,玉竹15g,柏子仁15g,丹参15g,苦参15g,茯神30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连进3剂,心悸,胸闷,气短,口干减轻,盗汗、睡眠如前。继以上方加浮小麦30g,夜交藤30g,5剂后,上症基本消失。为求彻底治愈,遂予柏子养心丸、苦参碱片作善后巩固,经随访已痊愈。

(四)自汗、盗汗

自汗、盗汗系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养失和所致,一般认为自汗多属阳虚,盗汗多为阴虚,然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机,因仙鹤草有良好的收敛固涩作用,故自汗、盗汗均可运用。一般病例仅以本品30-50g,大枣10-20枚煎服即可治愈。顽固病例,当结合辨证方药为妥。如阴虚者伍当归六黄汤、麦味地黄丸加减;气虚者伍补中益气汤加减;营卫不和者伍桂技汤加减;邪热郁蒸者伍龙胆泻肝汤加减等。

[病案举例]

陈某某,女,38岁,护士。盗汗10年,中西医屡治乏效 ,求余诊治。刻治:夜寐盗汗,醒时如浴,五心烦热,口渴,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此阴虚  旺证也,当滋阴降火,敛汗固表为治,予仙鹤草伍当归六黄汤加减。处方为:仙鹤草30g,大枣10枚,当归12g,生熟地各12g,黄连3g,黄芩10g,黄柏10g,黄芪18g,煅龙牡各30g(先煎),浮小麦30g,麻黄根1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剂,盗汗减少,继服4剂而愈。

(五)久咳

吾地民间习用本品30-50g水煎服,治疗久咳不已,取得较好效果,一般认为与本品具补虚收涩之功有关。盖气虚正亏,正不胜邪,余邪不清,则久咳不已;而久咳不已则又耗气伤正,肺脾气虚,津液凝聚,痰湿内生,肺失宣肃,导致咳嗽更重。仙鹤草补虚有“赛人参”之誉,兼有收涩之力,扶正而祛邪,收涩而镇咳,用治上证,颇为合拍,则久咳当愈。

(六)腰痛

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外伤,肾虚而引起的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临床多以补肾强腰、祛邪活血为治。考仙鹤草一药,本身有良好的补虚强壮作用,且《滇南本草》称其可治“腰痛”。《百草镜》谓其能“下气活血”。《本草纲目拾遗》言其可疗“闪挫”。《植物名实图考》云其“治风痰腰痛”。现代药理学亦研究证实,本品有显著的抗炎、镇痛效果,故时医用治腰痛,每有选用本品者。

[病案举例]

任某某,男,52岁,教师。反复腰痛2年余,近因劳累过度而腰痛发作加剧,不能俯仰转侧,右下肢麻木,脉沉细,舌红苔黄腻。CT示:腰椎间盘脱出症。此肾虚督损,经络瘀滞之证,当补肾壮督,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处方为:仙鹤草30g,熟地20g,桂枝10g,赤白芍各12g,骨碎补15g,当归12g,元胡30g,细辛6g,地龙12g,牛膝12g,制马钱子0.6g(分冲),制川草药各8g(先煎),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连进6剂,诸症大减,继服10剂,其病若失。嘱其注意功能锻炼,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随访2年,未见复发。

(七)流行性腮腺炎

该病即中医之“痄腮”,属一种传染性疾病。以学龄儿童较易感染,四季均可发病,然以冬春两季为多见。该病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胀为其临床特征,一般认为风邪外乘,湿热内蕴,毒壅少阳是引起该病的重要原因,故治疗多以清肝利胆,祛风解毒,软坚消肿为法。仙鹤草一药,《本草求原》云其能“消肿”。《湖南药物志》谓其可“祛风散寒,解热,祛湿”。临证时笔者每以仙鹤草入药,伍以龙胆草、黄芩、大青叶、蒲公英、柴胡、僵蚕、蝉衣、夏枯草、甘草、随证加减,常1-2剂收显效。此外,鲜仙鹤草捣烂配陈醋少许外敷患处,则疗效更著。

[病案举例]

黄某某,男,8岁,学生。高热,两腮肿痛3天,咀嚼困难,神昏嗜睡,舌红苔黄,脉滑数。此乃痄腮,为风邪外乘,湿热内蕴,毒壅少阳所致,宜清利肝胆,祛风解毒,软坚消肿为治。处方为:仙鹤草30g,龙胆草9g,黄芩9g,大青叶15g,蒲公英15g,柴胡6g,僵蚕9g,蝉衣6g,夏枯草12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外用鲜仙鹤草捣烂配陈醋少许外敷患处,24小时换药1次,上方治疗3日,患儿症除病瘥。

(八)月经不调

《滇南本草》称其“治妇人月经或前或后,赤白带下”。吾师石恩骏教授每以本品30g炒炭,配伍藕节15g,乌贼骨30g,治疗经间期出血、崩漏;月经先期、后期或先后不定期则需结合中医辨证为妥。此外,对老妇行经,配伍旱莲草30g,女贞子15g,煅龙牡各30g(先煎),鹿衔草15g,大枣10枚等治疗,亦有佳效。对带下病,无论赤带、白带,均可选用。

(九)巨幼细胞贫血

该病系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其他原因引起DNA合成障碍所致的一类贫血。起病缓慢,以贫血、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等为临床特征。现代医学除重视消除或纠正致病原因外,主要治疗方法是补充足够所缺乏的维生素--叶酸或B12。中医将其归为“虚劳”范畴,系脾肾两亏,精血不足所致,治疗以补肾填髓,健脾养血为主。仙鹤草一药,具补虚强壮作用,《文堂集验方》即有“龙芽草六钱,红枣五枚,水煎服”治虚损的记载,吾师石恩骏教授临证时每以本品入药,伍以人参、黄芪、紫河车、白术、鹿角胶、鸡血藤、连翘、熟地、附片等品,治验较多。

[病案举例]

罗某某,男,53岁,农民。2年前在省城某大医院确诊为“重度巨幼细胞贫血”,经补充维生素、多次输血等治疗,均不能治愈,求治于余。刻诊: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心悸气促,头晕耳鸣,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舌淡苔白,脉细缓,此为虚劳证,乃脾肾两亏、精血不足所致,宜补肾填精,健脾养血为治。处方为:仙鹤草30g,人参10g(另煎兑入), 炙黄芪30g,紫河车9g,白术15g,砂仁5g(后下),鹿角胶12g(烊化),鸡血藤25g,山药30g,制首乌15g,制附片5g,连翘15g,熟地2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连进10剂,诸症明显好转。为求彻底治愈,即改为丸剂缓投。丸方为:仙鹤草150g,人参150g,黄芪150g,紫河车150g,白术150g,砂仁80g,鹿角胶150g,鸡血藤150g,山药300g,制首乌150g,三七150g,当归150g,升麻80g,陈皮80g,麦冬150g,五味子 150g,甘草80g,制附片150g,连翘150g,共研末,炼蜜为丸,1日3次,每次服9g,服药3个月后,诸症悉除。嘱继服丸方3个月后即可停药,后经多次随访,已彻底康复。

(十)癌肿

“癌”之名称,始见于宋代《卫济宝书》,其发病原因多为外感邪毒,七情郁结,饮食起居失常,致脏腑气血失调或痰湿瘀毒等积聚而成,临床一般以清热解毒,培正固本,活血化瘀等综合疗法为治,亦有取效者。仙鹤草一药,有强壮补虚,清热解毒之功,已为患者共知,此外,尚具活血之力,如《百草镜》云其可“下气活血”,此一药之效,能囊括抗癌诸法于其中者,确不可多见矣!故时医治癌肿每有选用本品者。同时,现代医学亦研究证实,仙鹤草提取液对癌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还能增加白细胞的数量,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日本《汉方研究》亦认为:传统的化疗药既杀伤癌细胞也杀伤正常细胞,而仙鹤草既可杀伤癌细胞,又有利于正常细胞,实属一种罕见的抗癌中药。由此可见,仙鹤草的抗癌作用中西药理均甚相吻合,值得进一步发掘。

  猫爪草的运用
                            何钱          摘自《石恩骏方药经验集》

猫爪草为毛莨科植物小毛莨之块根,味甘辛,性微温,归肝、肺二经,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散结止痛兼抗痨之力,临床运用广泛,如颈部淋巴结核、肺结核、偏头痛,急慢性支气管炎、结节病、软组织良恶性肿瘤等疾病,均可随证选用。运用得当,常疗效较好,兹就石恩骏教授多年对该药之运用简介于下,以飨同道。

(一)结核病

颈部淋巴结核属中医之“瘰疬”,多由肝肾两亏,痰火内郁,结而为痰,一般予养阴清火,化痰散结为治,石教授常以猫爪草为主药,配合玄参、浙贝、生牡蛎、夏枯草等,疗效颇佳;肺结核系中医之“肺痨”,多由阴虚火旺、瘵虫伤人所致,因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猫爪草有较强的抑制结核杆菌作用,故常配以紫河车、十大功劳、乌梅、百部、全蝎等,其功甚著;如系结核性胸膜炎伴积液较多或有包裹者,属中医之“悬饮”范畴,多为肺气郁滞,气不布津,停而为饮,常药较难取效,恒以猫爪草为主药,配合葶苈子、大枣、茯苓、猪苓、车前子、牵牛子等内服,外用猫爪草、狼毒、白附子、木鳖子等研末外用,常可促进积液消退。

(二)结节病

结节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然可累及全身多器官,致非干酪性上皮样慢性肉芽肿。起病缓慢,系良性病变,多发生于淋巴结、肺、皮肤、眼、肝、脾、指骨等处,西医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则归为“痰注”或“痰核”范畴,认为乃痰作崇所致,认识已较为深刻。如《丹溪心法》就有“百病多有挟痰者,世所不知。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痰注也”的记载,予化痰软坚,消肿散结药物加于辨证汤药中,较长时间服用,常可收痊愈之效。猫爪草以化痰软坚,消肿散结为能事,故石教授在治疗该病时常以之为主药,创制了“化痰消核汤”基本方,该方由猫爪草30g,生牡蛎30g(先煎),夏枯草18g,苍术15g,白芥子12g,浙贝18g,皂角刺9g,生山楂30g,莪术6g,甘草5g组成,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3月,多可根治。

[病案举例]

焦某某,女,35岁,农民。全身出现皮下结节约50多枚,推之可移,按之坚硬,皮色不变,不痒不痛,在省城某大医院确诊为“结节病”,遍服中西药物,了无寸效,舌质淡,苔薄腻,脉缓。此乃痰注之证,当以化痰软坚,消肿散结为法,投以化痰消核汤原方治疗。服药约1个月,痰核逐渐减少,然时感口干,乏力,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为气阴两伤之象,遂在上方基础上加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9g,继服约2个月,痰核消失。

(三)良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恶性肿瘤范围较广,这里我们主要谈谈软组织肉瘤的治疗。软组织肉瘤系指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滑膜肉瘤、脂肪瘤等病变,属中医之“痰核”、“肉瘤”等范畴,其病因乃痰瘀互结为患,一般予化痰祛瘀法论治,疗效确切,因猫爪草有化痰解毒,散结止痛等多重功效,故配合辨证汤药,常能应手取效。当然,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则应加强化痰祛瘀,败毒散结之力,有针对性的加入一些对症之中草药,其效方著。近来,曾治一老妪,年过六旬,形体肥胖,颈部、腰背、肩臂、腘窝处均有散在包块,最大一枚形如鹅卵,略高于皮肤,按之柔软,边缘光滑,推之可移,在大医院作病理检查,确诊为“多发性脂肪瘤”,因患者不愿多处手术,后经用以猫爪草为主药之化痰祛瘀中药治疗3个月,包块逐渐消退。

乌梅去死肌,蚀恶肉有殊功
                    何钱       摘自《石恩骏方药经验集》

乌梅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树的未成熟果实之熏制品,性味酸,平,归肝、脾、肺、大肠诸经,功善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临床广泛运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消渴及胆道蛔虫症等疾,疗效较好。古今之论述颇多,医者无不知晓,然其“去死肌,蚀恶肉”之殊功反为人所忽略,实为憾事焉!考乌梅之此效,渊源已久,诸家本草多有描述,如《本经》云其可“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认识已较为深刻。《冯氏锦囊》则直言其能“蚀恶肉”。《本草逢原》更透彻指出:“恶疮胬肉,亦烧灰研敷,恶胬自消,此即《本经》去死肌恶肉之验。”《本草求真》亦谓:“乌梅,酸涩而温,入肺则收,入肠则涩,入筋与骨则软,入虫则伏,入于死肌、恶肉、黑痣则除。”

石恩骏教授根据此功效,常将乌梅广泛运用于声带息肉、胆道息肉、胃息肉、肠道息肉、子宫息肉等疾患中,并认为死肌恶肉,多系痰瘀凝结,故临证时恒以大剂乌梅为主药,配合消痰祛瘀之品为治,创制了治疗各种息肉的基础方(命名为“四味消息汤”),该方由乌梅30g,生薏苡仁30g,威灵仙15g,僵蚕10g所组成,方中乌梅去死肌、除恶肉,为治疗各类息肉之首选药物,经曰:“木曲直作酸”,盖乌梅极酸而得木气极厚,故于酸味之中,大具疏通之力;生薏苡仁健脾渗湿,祛痰散结;威灵仙辛香走窜,以攻削消克为能事;僵蚕味咸辛而性平,以化痰散结为特长,四药合用,共收消痰祛瘀、腐蚀恶肉之良效。然石教授亦特别强调,各类息肉必意自有其病机,故仍需结合辨证论治这一治病法宝,分别处方遣药。如声带息肉,常配合生地、玄参、麦冬、桔梗、甘草之品;胃息肉配合党参、白术、茯苓之属;肠道息肉配合大血藤、黄连之辈;胆道息肉配合柴胡、白芍、香附等。惟息肉类疾病虽为良性肿瘤范围,然费时较长,非短期所能收功,不少患者难以持之以恒,故笔者常改汤为散(或丸、胶囊),亦能收汤剂之同等疗效。

[病案举例]

熊某某,女,38岁,农民。右上腹胀痛3年,常感口苦,恶心,舌淡苔白腻略黄,脉弦滑。B超检查示:多发性胆囊息肉。此痰瘀凝结,肝郁气滞之证,予四味消息汤和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为:乌梅30g,生薏苡仁30g,威灵仙15g,僵蚕10g,柴胡10g,白芍10g,延胡索10g,郁金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连服5剂,右上腹胀痛,口苦,恶心感减轻,因息肉赘生,其来也渐,其去也缓,遂将上方稍作加减,制成散剂,长期服用,以冀根治。处方为:乌梅300g,生薏苡仁300g,威灵仙150g,僵蚕100g,柴胡100g,白芍100g,白芥子100g,莪术100g,甘草50g,共研极细末,每服10g,1日3次,饭前温开水下。共服散剂近6个月,息肉消无芥蒂。

大血藤解毒消肿、活血止痛,为外妇科之要药
                    何钱       摘自《石恩骏方药经验集》

大血藤为木通科大血藤属植物大血藤的藤茎,性味苦,平,归大肠、肝经,功善清热解毒,去腐排脓,活血止痛,为外妇科之要药。广泛运用于急、慢性阑尾炎及各种妇科炎症,运用得当,多能收药到病除之效,常可最大限度避免西医手术或抗生素反复静滴之苦。兹就石恩骏教授运用大血藤之经验,作以下介绍:

(一)化脓性阑尾炎

属外科急腹症,临床表现为腹痛剧烈,呈陈发性绞痛或持续性跳痛,体温、白细胞计数均明显增高,有明显腹膜炎体征,西医一般采取手术治疗,疗效亦佳。石教授通过多年的观察,认为此疾虽系外科手术适应证之列,然临床亦可中医治疗为主,西医抗生素静滴为辅,彻底治愈,不少病例免除手术之苦。该疾属中医之“肠痈”范畴,认为是由于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暴急奔走、忧思抑郁等种种因素,导致肠道功能失调,传化不利,运化失职,糟粕积滞,生湿生热,遂致气血不和,败血浊气壅遏而成。石教授治疗该疾,常以大血藤为主药,因现代药理学证实其对大肠杆菌、肠球菌、厌氧菌等都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草药新纂》直言其能治“肠痈”;《陕西中草药》描述最为详实,云其“抗菌消炎,消肿散结,理气活血……,主治阑尾炎”。煎剂一般为30—50g,多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皮汤、大承气汤等去腐排脓、泻热通腑类方剂同用,常收桴鼓之效。石教授认为,非手术疗法治疗该病,有三点为现代医学所不及,首先是不会出现手术后的肠粘连,其次有的患者既往病史多、重,非手术治疗安全可靠,最后是花费较低,一般患者能够承担。石教授的这些认识,无疑给非手术治疗外科危重症开辟了另一条有力的途径。然而,遗憾的是,如今,列为手术适应症的外科急腹症,中医药似乎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得不让中医界人士忧心忡忡!

[病案举例]

张某某,男,58岁,退休工人,急诊住院病人,被确认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弥漫性腹膜炎”,血常规示:白细胞17.8×109/L,中性90%。因患者既往有10多年“高血压”病史,1年多前曾因“脑溢血”住院抢救,且多次住院作心电图示:1、频发室性早博;2、前壁心肌缺血,外科手术风险大,加之家属亦不同意,西医保守治疗疗效差,故请求配合中医治疗。现患者仍高热(T39.2℃),右下腹痛渐扩展至全腹,腹胀,恶心呕吐,便秘,舌红苔黄腻,脉细数。此乃阳明腑实,热盛伤津之候,当通腑排脓,养阴清热,投以大血藤配合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处方为:大血藤30g,生大黄9g,丹皮9g,冬瓜子30g,芒硝10g(分冲),桃仁10g,薏苡仁30g,制附片6g(先煎),败酱草15g,虎杖15g,厚朴9g,玄参15g,麦冬15g,生地30g,莱菔子15g,元胡3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连服2剂,发热渐退,腹痛,腹胀减轻,恶心呕吐消失,泻下稀便数次,舌红苔黄腻,脉细数,上方减芒硝、元胡继服,共服药半月,上述症状消失,血常规恢复正常。为防复发,即予香砂六君丸为汤剂巩固,随访半年,病情一直稳定。

石教授强调,大黄牡丹皮汤及薏苡附子败酱散的选用非常关键,虽前方主实,后方主虚,然对于肠痈之病情重笃者,多易由实转虚,故不宜截然分开,不必等到出现明显阳虚症状方选用后方,尽量两方合用,既能加强排脓之力,又可防止病情向不利的方向转化。对于慢性阑尾炎,石教授更郑重指出不要轻易放弃中医,更不能人云亦云,认为中医治疗不易彻底,不如手术切除了事,其实这是对中医的误解。当前中医临床阵地萎缩,临床疗效下降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中医本身,而在于医者没有深刻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慢性阑尾炎反复发作,其根本原因在于治疗不彻底,停药过早,或选方有误使然,因此,石教授建议,即使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舌脉,血常规检查恢复正常,仍应作善后巩固3-6个月。急性发作时以大血藤配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减,缓解后予香砂六君丸、加味逍遥散等方交替服用,常收彻底治愈之疗效。

(二)盆腔炎

即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的统称,有急慢性之分,属祖国医学“ 癥瘕”、“痛经”、“带下”等范畴。急性者多由产后或经期胞脉空虚或平素体质虚弱,邪毒乘虚内侵,湿浊、热毒积于下焦,客于胞中,与气血相搏而发病;慢性者多由余邪未尽,瘀积胞中,以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受损所致。石教授对多种妇科病有深刻研究,认为急性者较易治愈,但必须抓紧时间,若治疗不彻底,最终转为慢性,将反受其苦矣!急性者石教授常集清热解毒利湿,化瘀散结排脓诸法于一方,喜以大血藤为主药,配合生大黄、银花、连翘、败酱草、薏苡仁、赤芍、桃仁、川楝子、元胡、三棱、莪术、益母草等诸药,必要时辅以大剂量抗生素,疗效十分显著,常能在短期内治愈。慢性者病情顽固,难以速愈,最易引起月经不调、崩漏、痛经、带下、瘕、不孕等,因此,患者精神负担多较重,石教授则采取开导为先的方法,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营养,多锻炼,增强体质,然后才进一步分析该病何以反复不愈之症结所在,患者多能欣然接受,从而为以后的顺利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石教授认为,慢性盆腔炎虽云一个“炎”字,然按中医论之却多属寒证,除急性发作者(湿浊、热毒之余邪未尽之故)可予西医之抗生素外,一般不用。因抗生素类似中医之苦寒药,用在急性盆腔炎或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期尚属对症,用于寒证岂不南辕北辙焉!石教授强调不可见“炎”即为热证,因中医之炎症有寒热之别,不可不知。然时下抗生素滥用成灾,患者只要一进医院,无问寒热即予以多种抗生素静滴,不仅其病难愈,反而霉菌滋生,真是苦不堪言!对此顽疾,石教授常采取补养气血,强固冲任,温养肝肾,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法,最喜用大血藤配合景岳之毓麟珠加减(急性发作期适当伍以四妙散清热利湿解毒),多收满意疗效。考大血藤性味苦平,《陕西中草药》谓其“消肿散结,理气活血……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寒证热证皆可运用。毓麟珠又名助孕八珍丸,调经毓麟珠,原为治疗妇女不孕而设,然该方有四君补气健脾,四物、菟丝、杜仲、鹿角霜等补血养肝温肾固冲任,其药用功效似与该病较为吻合,故石教授多移以此方治疗,其义自明。

[病案举例]

魏某某,女,26岁,已婚,农民。经常左少腹坠胀疼痛,腰痠,月经量较多,有瘀块,经期长,白带多,在某医院经B超诊断为:左侧附件炎性包块,长期西医静脉点滴用药,终未痊愈。近1个月以来,上症加重,在多家医院用消炎止血药,疗效较差,建议手术治疗,因患者惧怕,遂请求试用中药治疗。现患者左少腹胀痛,面色萎黄,精神萎糜,腰痠,月经,白带同前,舌淡苔白,脉沉细。此乃急性盆腔炎症治疗不彻底,余邪未尽,瘀积胞中,致脾肾两虚,气血不足,冲任受损之证,当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强固冲任,化瘀止血,理气止痛为治,予以大血藤配合毓麟珠、四妙丸加减。处方为:大血藤30g,党参15g,苍白术各15g,茯苓15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2g,生地30g,淫羊藿10g,牛膝炭15g,艾叶炭10g,阿胶12g(烊化)、吴茱萸10g,香附10g,元胡20g,鸡血藤25g,茜草10g,贯众炭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连服10余剂,诸症大减,左少腹胀痛减轻,面色、精神转佳,月经、白带转正常。遂以上方减苍术、牛膝炭、艾叶炭、茜草、贯众炭继服,共服30余剂,左少腹胀痛消失,面色、精神、舌脉已基本正常,即减去前方之吴茱萸、元胡,加入消除包块之炮山甲、生鳖甲、煅牡蛎制成丸剂缓治,以期彻底治愈。丸方为:大血藤300g,党参150g,白术150g,茯苓150g,当归100g,川芎100g,白芍120g,生地200g,淫羊藿10g,阿胶120g,香附100g,鸡血藤250g,炮山甲100g,生鳖甲150g,煅牡蛎200g,甘草60g,共研末,炼蜜为丸,9g/丸,1日3次,每次9g,温开水送服。服完丸药,多次复查B超,左侧附件包块已消失,随访至今一直未复发。

(三)肩关节周围炎

系临床比较常见的肩部疼痛性疾病,以肩部疼痛走窜,动辄加剧,上肢内旋、外展、上举活动功能受限,肩部压痛为主要表现,属中医“痹证”范畴,多见于中年以后患者,故也有“五十肩”之称。石教授认为此病多由中年以后气血、肝肾逐渐亏虚,加之长期劳累复因肩部露卧受凉,寒凝筋膜而引起本证,因此风寒湿邪外侵、劳损为其外因,气血不足、肝肾两虚为其内因,治疗当调气血,补肝肾,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法,临证多选用大血藤入药,认为该药追风止痛之力强,实为治疗此疾之佳品。如《简易草药》就谓其能“治筋骨疼痛,追风,健腰膝,壮阳事”,并非无籍可考,而是确有实据的。

[病案举例]

汪某某,女,53岁,个体户。左侧肩部剧痛,不能内旋、外展、高举,平素怕冷,舌淡苔薄白,脉沉弦。此乃气血不足,肝肾两亏,风寒湿邪外侵而诱发本病,当以益气血、补肝肾、祛风散寒,温经止痛为治。处方为:大血藤30g,炙黄芪15g,白术15g,防风10g,生熟地各12g,赤白芍各12g,当归12g,川芎10g,炒桑枝30g,羌活10g,元胡20g,徐长卿15g,淫羊藿15g,制川草乌各9g(先煎30分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连服3剂,疼痛大减,肩关节功能改善,嘱仍予原方继进,同时加强功能锻炼,经随访,已痊愈。

另外,该药治疗跌打损伤,疼痛、肿胀经久不愈,疗效较好,因该疾系强力外袭,致局部筋脉肌肉受损,脉络不利,气滞血瘀,《草木便方》云大血藤“温入血分,疗扑损伤积血病,破瘀生新”,故临证时可供参用。

人参在《本经》上的认识
                         何钱        摘自《石恩骏方药经验集》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药学专著,总结汉代以前医药学知识与经验,载药365种,虽系远古著作,文辞古奥,但所记药物功效多朴实有验,作为今人临证处方时选用,仍有较好的疗效。石教授认为,该书对人参一药认识全面,论述精辟,云其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值得临床医生特别注意和思考。下面,兹就该药在《本经》上的认识谈谈石教授临证处方时的运用。

(一)补五脏,安精神,安魂魄,止惊悸,明目,开心益智

人参大补元气,用于气虚欲脱,短气神疲,脉微欲绝之危候,可挽救虚脱。如独参汤,即以本品30—60g,甚至100g,急煎频服,即有补气固脱之良效;肺虚喘乏,脾虚食少,便溏等证,也为常用之药;热病津伤及消渴证,均有生津作用。然人参之功,不仅于此。曾治一严重失眠者,彻夜不眠,1周有余,心烦极,时有幻觉出现,疑有精神病,然安眠药也无效。脉细数弦涩,舌暗红少苔。用上好朝鲜人参15g,浓煎服下,即得熟睡10余小时。后每日均用人参煎汤代茶饮,1周后失眠症状完全消失,精神情绪正常,人参安精神,定魂魄之功有见于此。如市售之人参五味子糖浆,治神经衰弱、失眠等证疗效较佳,若将人参换成党参,则疗效甚微,足以佐证。当然,石教授亦强调,人参之用量,尤应注意,除危重证候剂量较大外,一般病例只需9—15g即可,多则发生变证。如一周姓老人,患“脑中风后遗症”多年,听人言人参能补虚,遂每日煎服该品50g,渐出现烦热不眠,一医予大剂生石膏投之,理由是石膏能清火除烦以治失眠,结果却病未治愈,反而因大剂苦寒药物,败坏脾阳,终致不治,教训之深刻,至今难忘。石教授治疗癫痫,每用人参加入消痰、定惊、清肝、熄风、化瘀方中,认为此顽劣频发,必伤五脏正气,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正宜于此。治疗多种心脏疾病所致心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者,多用《千金翼方》之五参丸。该方由人参、苦参、沙参、丹参、玄参五药所组成,以人参为主药,随证加减,每有良效,可知人参止惊悸、开心益智。如以冠心病一疾为例,足可佐证。该病属中医“真心痛”、“厥心痛”、“胸痛”范畴,临床症状为心痛、胸闷、心悸、怔忡、动则气短、早博等,甚则心功能衰竭。其病机分虚实,实者寒凝、气滞、血瘀、痰  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者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扶正益气为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阳为常法,然临证之际则需根据具体证型分别施治,疗效方更为理想。石教授在治疗该病时,病情较重者,常以人参为主药分别配合对症汤药大补元气,病情稳定后仍予以人参为主药之“冠心向愈丸”长期巩固,往往收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改善之效。近年来,笔者根据石教授之经验,治愈了多例顽固心绞痛及几例考虑作心脏支架的患者,疗效良好。

[病案举例]

何某,女,78岁,患“冠心病”多年,平时常感心悸,胸闷,胸痛,气紧,头晕,心情郁闷,善叹息,记忆力减退,一直在家服用“复方丹参滴丸”,“步长脑心通”等药,病情尚能控制。近1年来病情有所加重,发作时心率为180次/分,血压测不出,四肢冰凉,昏厥,心电图示:冠状A供血不足,平均1个月住院抢救1次,予上氧、强心、升压等处理方能缓解,多次住院,颇以为苦。刻诊:昏迷,面色唇甲青紫,四肢冰凉,大汗淋漓,舌淡紫,脉沉微欲绝,此乃心阳欲脱,阳损及阴,阴阳两虚之危候,需大补元气,回阳救逆,敛阴固脱为治,即予下方灌服:人参30g(另煎频服),制附片30g(先煎30分钟),干姜9g,煅龙牡各30g(先煎),山萸肉15g,五味子15g,炙甘草15g,2剂后患者病情即转稳定,遂改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理气解郁方继服。处方为:人参9g(另煎兑入),制附片9g(先煎30分钟),瓜蒌壳12g,薤白9g,半夏9g,生山楂20g,决明子30g,桃仁9g,红花9g,鸡血藤25g,茯苓15g,陈皮9g,北沙参9g,丹参15g,牛膝15g,合欢皮12g,菖蒲9g,炙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加减内服共1个月,心悸、胸闷、胸痛、气紧、头晕、心情郁闷、善叹息基本消除,记忆力有所增强。为防复发,即投石教授之“冠心向愈丸”长期巩固,后患者未再发作住院,复查心电图基本正常。

(二)除邪气

石教授认为,《本经》云人参“除邪气”,乃取其补益正气,增强抗病能力祛邪外出之力,并非直接祛邪,不可不知。如人参败毒散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参苏饮治一切发热头痛体痛,兼治痰气上壅,咽喉痛;阳毒升麻汤治伤寒阳毒,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下脏血;清燥救肺汤治诸气愤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邪者。

生侧柏叶为治脱发之圣药
             何钱    摘自《石恩骏方药经验集》 已被阅读:1418次

侧柏叶味苦、涩,性微寒,归肺、肝、大肠三经,有益阴清热、凉血止血、祛痰止咳之功,常用于各种热性出血及咳喘痰多之证,医所共知。石教授认为,对于该药,其特长并不在上述疾病之治疗,而在外用治疗脱发,且疗效较它药为优,其机理怠与其能益阴、清热、凉血有关,值得医者重视。

脱发一病,虽不影响健康,然有碍美观,特别是青壮年患者,更颇以为苦。祖国医学认为,肾藏精,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是以脱发与肝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故一般认为脱发多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所致,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法亦成为其治疗大法,然临床运用,有效者,亦有不效者。对此,石教授认为,上法虽为其治疗大法,但亦有因禀赋不足,毛孔疏松,风邪乘虚而入,日久生热化燥,或火盛血虚,发失滋养者,故大法并不能统治其余,然临床又发现即使采用传统之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加清热凉血润燥剂内服,面面俱到,疗效亦未必尽如人意,此际完全可开外用一途。正如吴师机云:“外治之理,亦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多年来,笔者亦通过大量临床病例观察到,选取有效药物,直接局部给药,促进毛发再生,疗效反较内服为好,而外用药物中,侧柏叶为必不可少之品。如《日华子本草》有:“烧取汁涂头,黑润髭发”的描述;梅师方》载:“以侧柏叶治头发不生”。由此可见,柏叶治脱发,古已有之,但其治法不同,药材的选取有别,则疗效迥异,因此,对该药的正确运用,是颇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石教授认为,柏叶治脱发,必须生用、外用,若炒炭或内服则疗效几丧失殆尽,反致良药蒙羞矣!正如《圣惠方》载:“以柏叶治头发黄赤等,然皆作为外用”,此虽未直言治脱发,然已充分认识到外用疗效之独特,况头发黄赤与脱发,其发病机理未偿有不相似者。

外用方:生侧柏叶30g,生艾叶30g,甘松30g,白藓皮30g,骨碎补30g,生首乌15g,刺蕨藜15g,生地30g,水煎外洗头部,一日2次,1剂用2-3天。亦可用95%的酒精浸泡一周,取药液涂擦头皮,如选75%的酒精,疗效反而降低。

[病案举例]

董某,男,42岁,农民。患“斑秃”1年,自服“养血生发胶囊”、“首乌片”、又用“生姜”外擦等,均疗效渺茫,已失去信心治疗,现头发几乎落光,精神欠佳,头晕腰痠,易怒,便秘,舌质淡红苔薄,脉弦细数,此乃肝肾不足,阴虚血少,发失滋养之证,宜滋补肝肾,养血凉血为治,投以石教授之外用方。予95%酒精浸泡1周,取药液涂擦头皮,1日3次,嘱戒除烟酒及辛辣刺激之品,半月后,渐有新发生长,继用2月,经随访,头发已长齐,色黑,发质如前。

  加味乌贝芨甘散

【来源】袁家玑,《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三七粉、乌贼骨、川贝、白芨、黄连、甘草各30克,砂仁15克,延胡索、川楝肉、佛手各30克,广木香18克,生白芍45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备用。每日早、中、晚饭后各吞服3克,连续服用3个月至半年。

【功用】柔肝和胃、调气活血、制酸止痛、止血生肌。

【方解】本方以三七粉为主药,能止血、散血、定痛,亦主呕血、下血;乌贼骨收敛制酸、止痛止血;川贝化痰、散结消肿,与乌贼骨配伍有较强的制酸止痛作用;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止痛;黄连清热燥湿;川楝肉、延胡索、佛手、广木香行气活血止痛;砂仁理气健脾。合而具柔肝和胃、调气活血之功。为散,便于常服、缓攻徐图,促进溃疡愈合,以期根治。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肝胃不和)、胃脘痛、泛酸、呕吐、黑便、呕血等症。

【加减】亦可据证作适当加减。

    臌胀消水丹
【来源】李昌源?,《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甘遂粉、琥珀各10克,枳实15克,沉香10克,麝香0.15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装入胶囊,每次4粒,于空腹时用大枣煎汤送服,间日1次。
【功用】行气逐水。
【方解】肝硬化的病机主要是肝、脾、肾三脏的损伤和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停所致。腹水形成是肝硬化进入晚期的标志,是影响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功能的主要因素。本着《内经》关于“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的原则,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本丹行气逐水、前后分消,水去则经隧通、气血行,诸证即可缓解。故本方以甘遂泻腹水而破瘀血为主,辅以枳实破结气而逐停水;沉香降逆气而暖脾肾;佐琥珀利小便而通经络;麝香通诸窍而活血滞。上药装入胶囊,枣汤送服,其旨在顾护脾胃,免伤正气。诸药合用,滞气散则腹水消,气血脏腑可望恢复。
【主治】肝硬化腹水。
【疗效】临床屡用,奏效颇捷。
【附记】本方攻下遂水,药力峻猛,仅为“急则治标”权宜之法,宜谨遵《内经》“衰其大半而止”之诫,水去其六,即换用疏肝健脾、温肾利水等法以巩固疗效,不可蛮攻以伤正气。

退黄三草汤

      〔组成〕鲜车前草10克,株天青地白草20克,酸浆草20克,绵茵陈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大青叶20克,板蓝根20克,郁金20克
      〔功能〕清热解毒,退黄除湿。
   〔 主治〕急性黄疸性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发作。
      〔用法〕水煎,日1剂,分3次服。
      〔方解〕本方专为黄疸证之阳黄而设。现代医学中所称之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发作等,多属阳黄范围。宗”《金匾要略·黄疽病》中“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请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说,以清热除湿利尿为法。用鲜车前草、天青地白草、酸浆草入肝脾,清热利湿凉血为主药;辅以绵茵陈、白花蛇舌革除湿清热退黄;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佐以郁金行气解郁化瘀。诸药合用,以收清热解毒除湿、疏肝利胆除黄之功。
      〔加减〕湿热蕴结者,加黄连6克、大黄(后下)10克、滑石、蒲公英各  20克;肝郁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莪术各10克,没药6克;脾气虚者,加太子参、苍术、茯苓各10克,炙甘草3克;肝肾阴虚者,加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各20克,麦冬15克。
      〔按语〕证属湿热,医者每易苦寒直折,往往湿热未除,脾胃已伤,治疗肝炎更忌如此。湿热胶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一味清热必碍湿除,单纯化湿又易助热,故应慎用苦寒和温化。然本方所用之品轻清泄热、利尿除湿,使邪热得清、湿浊得除,且不伤中土。可谓得治肝炎之三味。 
贵州名医丁启后经验方
一、经行衄血方
组成:北沙参15克、麦冬12克、青蒿12克、白芍12克、侧柏炭15克、代赭石15克、桃仁12克、白茅根12克、牛膝9克、甘草6克。
功用:养阴清热凉血,平冲降逆止血。
主治:经时或经行前后衄血,俗称“倒经”之证。常伴衄血而经量减少或小腹胀痛经不行,见心烦乳胀,口干口苦,失眠多梦,头昏目胀,尿黄便结。舌红苔黄或舌红少苔,脉弦滑数或细数。
加减:如热重衄血量多加山栀、黄芩、藕节;口干多饮加芦根、玉竹、石斛;头目昏胀加夏枯草、菊花;梦多少睡加莲子心、枣仁、百合;大便干结加生地、大黄炭。
用法:水煎服,日3次,每日1剂。
二、绝经消肿方
组成:黄芪15克、防己12克、白术12克、苡仁15克、白茅根15克、杏仁9克、茯芩皮12克、赤小豆15克、冬瓜皮12克。
功用:益气健脾,除湿消肿。
主治:绝经前后或绝经期面浮肢肿证。以查尿常规及肾功能无异常,而晨起面部皮肤有紧感和四肢有鼓胀感为特点。常伴疲乏尿少,心烦口干,烘热失眠等症。
加减:气虚明显重用黄芪、加党参;腹胀纳呆加大腹皮、木香;腰痛加杜仲、补骨脂;肿胀明显加桂枝、通草、丝瓜络、丹参。
用法:水煎服,日3次,每日1剂。
三、滋阴固冲汤
组成:玉竹15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熟地12克、白芍15克、山萸肉12克、茜草12克、乌贼骨12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贯众炭12克。
功用:滋阴养血,益气固冲,摄血止血。
主治:“崩漏”,尤对西医确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者宜。
加减:如气虚明显,出血量多,脉虚大缓弱者,重用黄芪,加党参、鹿角霜、升麻炭;阴血耗伤,面白唇淡,头昏眼花,低热盗汗,舌红少津,经来淋漓不净,加女贞子、旱莲草、阿胶、地骨皮;肝郁血热,胸胁胀痛,经多色红夹块,舌红苔黄,脉弦数,加栀子、丹皮、黄芩,生地易熟地;气滞血瘀,出血淋漓不断,色黯有瘀块,下腹胀刺痛,舌暗有瘀点,脉涩,加失笑散、延胡索、花蕊石。
第三卷605用法:水煎服,日3次,每日1剂。
四、输卵管积水方
组成:黄芪15~30克、当归12克、川芎9克、路路通15克、桂枝9克、赤芍12克、延胡索15克、泽泻12克、木通12克、皂刺9克。
功用:益气活血通络,温通消水散积。
主治:确诊输卵管积水者。临床常现郁郁寡欢,少腹胀坠疼痛,经行色黯有块,多有不孕。
加减:经来不畅,下腹疼痛明显,加吴萸、干姜、桃仁、红花;腰骶酸痛,畏寒肢冷,加补骨脂、杜仲、仙灵脾、仙茅;胸胁胀痛,口干心烦,加玄参、郁金、川楝子;神疲纳差,加白术、党参、茯苓。
用法:水煎服,日3次,每日1剂。经量多者,经期忌服